一九三八年鎮座的加灣神社(九宛祠)/玉里神社、新城神社/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加灣部落/花蓮神社近六十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新城神社及玉里神社/神社重現不是勾起歷史傷痕,而是族人難忘的『集體記憶』」/西元一九三六年日本確定南進殖民政策,第一階段施行「國民精神總動員」,展開皇民化運動,要求民眾參拜神社、家庭奉祀「神宮大麻」等,更推行一庄一神社運動,許多部落神社就在此時開始興建/內政部隨後於一九七四年頒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DTDKeU

-----------------------

本土版《灣生回家》/一九四六 被遺忘的台籍青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ehYuq2

-------------------------

本人來台灣最愛的美食排行榜,第1名是小籠包,第2名是滷肉飯,第3名是芒果雪花冰。第4名到第6名分別是牛肉麵、豆花、擔仔麵、蚵仔煎、臭豆腐、蚵仔麵線及炒青菜。

--------------------------------------

灣生造假可退書 李茂生:「國父遺教」也要能退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4日, 2017
A-A+
2017-01-04 15:26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由作者田中實加(本名陳宣儒)撰寫的「灣生回家」,日前被爆灣生後裔身分造假,書本內容備受質疑,讀者和消基會要求書商下架並回收該書。對此遠流出版社在慎重考量下,決定接受讀者退書。對此台大法學教授李茂生表示,當年他買的「國父遺教-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也應該比照辦理退書。

李茂生在臉書中表示,自己大學一年級時,因為某課堂必修課,而買「國父遺教-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一書,年輕時的他,讀完該書覺得國父相當偉大,除了身為醫生一職有著仁心仁術外,還秉持救國救民的精神。結果當他年紀大點後,卻發現「國父遺教-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的內文根本是東抄西湊的作品。

李茂生還說如果依據學術倫理的精神,國父早就應該為該書辭掉國父職位,甚至追討國父所有的薪餉與獎賞。如今「灣生回家」作者造假而退書一事,消基會也應該替他討回公道,要求出版社接受「國父遺教-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的退書,並且討回書價。

「國父遺教-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一書作者為孫文,其內容是孫文於1917年至1920年期間完成的3本著作的合訂本,目前台灣由三民出版社出版。而該書除了是過往大學課中常見的教材外,更是1996年前高考的必考用書之一。

========================================

《灣生回家》田中實加道歉還在騙!?
By 郭匡超,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3日, 2017

獲奬無數感人熱淚的「灣生回家」作者和紀錄片出品人的田中實加,被揭發在網路上截圖盜圖,也被質疑偽造身世,日前她終於到遠流出版社認錯。
攝像者: 粘耿豪攝
只要撒一個謊,就要用無數的謊言去掩蓋這個謊。自稱是灣生後裔的暢銷書《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遭踢爆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身世經歷涉嫌造假。最後,她透過遠流出版社發表聲明,承認身份造假,但仍對書中的日本奶奶田中櫻代堅稱確有其人,遭到外界質疑。不過,她創造出台灣出版史上最大騙局絕對是事實。

據《壹周刊》整理報導,田中實加口中的日本奶奶田中櫻代是否真有其人?《灣生回家》一書從〈自序〉〈契子〉〈啟程〉到〈最後的話〉等四個章節共三十六頁,都對田中櫻代多所著墨。但該刊再比對書中田中實加與田中櫻代兩人出現的時間點,破綻就一一浮現,且田中櫻代在2001年就已過世,不可能幾年前又走訪田中實加的高雄老家,而附近鄰居也未曾親眼見到那位日本乾媽的長相,受訪的田中大姊、鄰居全推給田中母親曾說過....,而田中母親又頻頻試圖掩護,無法坦率談論。

《灣生回家》故事或可能確有並其事,但作者田中實加的身世卻是造假的,書中灣生故事疑點不少,在「故事行銷」當道的年代,出版社誤入陷阱,共演騙局!遠流出版社被迫聲明表示,在相關爭議未得到確認前,《灣生回家》和《我在南方的家》將不再供貨,接受退書或換購等值的遠流出版品,並且認為田中實加之誠信及道德瑕疵應受讉責。

田中實加認錯:我非灣生後代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7-01-02
土生土長高雄人 承認捏造身世
〔記者楊媛婷、林彥彤/台北報導〕「說了一個謊後,要用更多的謊去圓謊。」作品及身世遭爆料涉假的「灣生回家」一書作者田中實加,昨日透過遠流出版社創辦人王榮文臉書致歉,承認身世造假、盜用他人繪畫作品。本名陳宣儒、自稱灣生後代的田中實加坦言,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並非台日混血的灣生後代,書中的「外婆」其實是她在高雄火車站遇到的灣生田中櫻代,並由她贊助出國遊學。
本名陳宣儒的田中實加,昨透過遠流出版社創辦人王榮文臉書致歉,承認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並非日本灣生後代。(資料照)
本名陳宣儒的田中實加,昨透過遠流出版社創辦人王榮文臉書致歉,承認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並非日本灣生後代。(資料照)
文化部將討論 是否追回金鼎獎
陳宣儒著有《灣生回家》一書,並擔任同名紀錄片製片人,她自編的灣生背景曾賺走無數台灣人熱淚,現則成為不折不扣的醜聞。陳憑著《灣生回家》更贏得二○一五年金鼎獎「非文學圖書」類獎項,紀錄片還曾入圍金馬獎;文化部昨表示,將邀出版界專家討論,作者身分是否對入圍金鼎獎的作品價值判斷有影響,如有必要,不排除邀當屆評審重新討論。
陳宣儒的身世半個月前就遭日本產經新聞記者踢爆為假,質疑她並非台日混血灣生後代,但陳堅稱自己是灣生後代;後來她媽媽說溜嘴她是土生土長高雄人,陳才無法自圓。她還被踢爆留學日美法學歷為假、盜用他人畫作等。
田中道歉 強調灣生故事是真的
面對各界質疑,陳宣儒昨透過王榮文臉書發表聲明,承認身世造假、盜用他人作品。她表示:「我是台灣人,在高雄出生、長大。」她是高三時在火車站巧遇灣生田中櫻代,由於她長得肖似櫻代因難產過世的女兒,生辰也同天,便與這位後來她口中的「外婆」成忘年之交,櫻代還贊助她到日、美、法進修,「但我不長進,全都沒完成學業」。
稱書中外婆 是車站巧遇的灣生
田中在聲明中指出,「我要向支持灣生回家的人道歉、要向灣生致歉;也對不起台灣媒體和大眾,我說了謊」。但她也強調,灣生故事是真的,灣生對台灣的愛也是真的,「台日之間的牽絆與情感更是真實的,千萬別因她個人問題,讓這些被抹滅」。
王榮文說明,上週五陳到出版社道歉,並寫了聲明稿,遠流與他個人都不為聲明背書,僅協助發在臉書。王榮文曾問她為何一再說謊?陳則坦言:「說了一個謊後,要用更多的謊去圓謊。」王榮文強調,這是回顧去年最遺憾的一件事,雖她已道歉,台灣人民是否願意原諒,則是台灣人自己的決定。
不過,日本文學權威學者林水福對陳的說法仍存疑而直指,無法理解「櫻代」兩字如何以日文發音?陳聲稱受到櫻代女士資助到日、歐遊學等,「哪年去?學多久?這都可查,真不希望這些也是假的」。
因作者身世造假,遠流目前在考慮是否將陳的《灣生回家》、《我在南方的家》兩書絕版。消基會副董事長游開雄則認為,如果作者造假以「灣生後代」這點來吸引消費者購書,涉廣告不實,消費者可要求退費;王榮文表示,尊重消基會看法,希望這事件經充分討論後,對整個產業會更好。

===========================================

畫作經歷造假 揭灣生回家作者謎樣身世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去年上映的電影《灣生回家》賺人熱淚,全台票房超過三千萬元,不僅一舉登上年度華語片票房第九名,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還獲選為今年大阪電影節開幕片的殊榮,近期並在日本公開上映;而早一年出版的同名書籍也在全台暢銷逾五萬冊,並獲金鼎獎非文學類圖書獎。本名陳宣儒的《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自稱是灣生後裔和畫家,她在書中,以自己日本奶奶(實為外婆)親身真實的悲慘經歷,帶出二十二個灣生在亂世中求生存、尋找愛人的感人故事,擄獲不少讀者的心。近一段時間,她不時上電視,並在全國各地巡迴演講灣生的故事,儼然已成為灣生代言人。但上週田中卻遭網友踢爆,指她涉嫌在網路盜圖後,再大膽發表在臉書佯裝是自己作品,這些畫作總共有十一幅,網友鉅細靡遺的舉證,來證明所言不假。其中一幅被田中稱為「奶奶所飼養的駿馬清水和蘋果」駿馬畫,竟是美國知名畫家的作品。這幅畫作有作假之嫌,也讓田中在書中描述,自己和奶奶在日本生活相關情節的真實性,遭到質疑。無獨有偶,隨即有人就挖出三年前日本記者質疑田中實加身世的文章。該文章是在二○一三年五月由日本產經記者吉村剛史所寫,他在採訪田中實加的過程中發現,自稱六歲以前都寄養在日本青森縣津輕市奶奶家的田中實加,念當地市立幼稚園卻不會說日語,且津輕市是在二○○五年才成立,所以田中六歲時,尚無此市。後來又發現田中實加自稱回台後念過高雄日僑學校,但卻講不出老師和同學的名字。吉村剛史當時報導時刻意將田中實加的名字以英文字母M代替,但本月出版的日本《台灣映畫2016》刊物中,吉村將田中實加的身分揭露,試圖戳破她的身世謊言;但田中實加卻又在臉書辯解,強調是吉村剛史一見面就連珠砲的逼問她父母親的名字、住家地址、是否結婚生小孩等問題,雙方當天透過翻譯談不到二十分鐘就不歡而散。對此,本刊求證吉村剛史,他強調當天採訪田中實加的時間約九十分鐘到一百二十分鐘,且仍保留當時的錄音帶,因他的記者身分,才會追問田中實加有關家屬、工作、學歷等狀況。吉村剛史解釋,二○一三年之所以會將田中實加的名字以M代替,是因「我臆測田中小姐有一種『精神病』,有些人堅信自己做的虛構。但電影今年十一月在日本公開(上映),事情改變了,所以《台灣映畫2016》上我報導用『田中實加』的名字。」除了個人身世造假外,田中實加的學經歷也多遭質疑,包括她自稱唸過文化大學、北藝大、國立戲曲學院,還有國立東京藝術大學、紐約市立藝術學院、法國尼斯藝術學院等學經歷,都遭網友懷疑膨風,甚至還吐槽田中實加是否有特異功能,才能以「超光速」跳級完成這些學業。另外,《灣生回家》一書也遭許多台灣文史工作者質疑內容多處與事實不符。
長期研究灣生議題、也和田中實加有過接觸的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執行長黃榮墩和召集人翁純敏夫婦就表示,《灣生回家》書中第二百四十六頁的「花蓮神風特攻隊」章節中就有多處明顯造假。翁純敏說:「田中實加在書中說她曾參加在日本福岡舉行的『吉野村會』最後一次聚會,但其實她根本沒來參加…還有說她曾訪問花蓮中學老校友國田宏也沒這回事!因為國田宏的女兒後來有跟我說,田中實加沒有採訪過她父親!」(撰文:調查組)

===================

《灣生》造假涉廣告不實 消基會開口了:消費者可要求退費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被控虛構身世,且始終交待不清,本人1日透過出版社《遠流》發出聲明,承認身分造假、並向社會大眾磕頭道歉。部分消費者詢問「這樣書籍是否能退費」,對此消基會副董事長游開雄表示,作者以灣生後代作為書籍賣點,恐涉及廣告不實,消費者可向消保官申訴,要求出版社退費。 《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遭日前驚爆身份造假,本人於1日正式承認虛構身分一事,並透過出版社《遠流》發表道歉聲明,向大眾、灣生(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信任她、支持她的人以及質疑她的媒體,道明真相、認錯磕頭。表明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高三時候在火車站巧遇灣生田中櫻代,受其愛護、視如孫女、資助遊學」。 遠流不向作者求償 但消費者可向消保官檢舉「廣告不實」 對此,出版原著作品的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透露,此書已賣出5萬多本,現在還在市面上流通的書不會收回,畢竟書及本身沒有過錯,也不會向田中實加(陳宣儒)求償。王榮文強調,他不會懲處相關編輯,因為出版社編輯也是基於尊重作者私事,所以在真相和隱私之間往往難以精準查證,現在就等元旦連續假期結束,再去思考是否讓《灣生回家》絕版。 至於部分消費者詢問「書籍是否可以退費?」根據《蘋果日報》報導,消保處副處長吳政學表示,一般而言,商品退費牽涉有瑕疵、廣告不實等問題,此案偏向文學價值判斷,不至於達到商品瑕疵,但消費者若想退費,仍可向消保官申訴,會幫忙協調處理。 消基會副董事長游開雄表示,書是智慧財產創作,可能有描述、虛構等過程,但作者以自身是灣生後代,吸引讀者購買,這點就構成廣告不實,因此消費者可向出版社要求退費。公平會副主委邱永和則表示,會針對此案進行了解,若發現有廣告不實之虞,就會主動立案調查。 文化部重新審議「金鼎獎」獲獎資格 政大教授:對台灣史的巨大傷害 因為《灣生回家》曾獲2015年「金鼎獎」的非文學圖書獎和圖書編輯獎,文化部表示,將邀出版領域專家討論作者身分是否影響對入圍作品價值判斷,若有必要時,不排除邀集前年該書獲獎當屆評審重新討論。 針對《灣生回家》扯出的造假風波,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以該書支持者身分,針對田中實加利用人的善良進行欺騙,表示「這是最險惡的行為」,感到失望與挫折,還沉痛地說,「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情緒平息下來」。 陳芳明對此嚴厲譴責,表示過去是因為黨國體制的長期蒙蔽,無法清楚認識台灣歷史,沒想到田中實加利用這層蒙蔽,又進行另外一種欺騙,「這是利用台灣人的歷史失憶症,才使謊言獲得了存在的空間」,更嚴正指責她「藉機募款的活動,更是不足取」。 陳芳明接著舉例說明「灣生」的定義,表示雖然自己的岳母是京都人,但妻子卻從未自稱是灣生。「灣生有一定的定義,必須是日本人在殖民地時期移民台灣,他們的後代在台灣出生。戰後被遣送回去日本,他們才被稱為灣生,而且在日本有某種文化歧視的意味。」 陳芳明認為,《灣生回家》確實表達了日本移民二代的鄉愁,也同時召喚了上一輩台灣人的鄉愁。這也是紀錄片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田中實加卻利用了這種鄉愁而拍片。他坦言,「這是對整個台灣史的巨大傷害。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情緒平息下來。」(張雅貞/綜合報導)
==========================
田中實加身分造假 陳芳明:傷害台灣史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日電)紀錄片「灣生回家」監製田中實加身分造假,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陳芳明表示,他身為「灣生回家」的支持者,對此感到失望且有挫折感,認為這起事件對台灣歷史也構成很大的褻瀆。
田中實加日前發表聲明,對身分造假一事向外界道歉,陳芳明今天也在臉書上表示,「田中實加被發現身分造假之後,一直逃避所有的質疑,利用人的善良而進行欺騙,這是最險惡的行為」。
陳芳明表示,他身為「灣生回家」的支持者,「不能不感到失望,而且有一定的挫折感,因為這個事件並非只是身分造假,對於台灣歷史也構成很大的褻瀆,這是利用台灣人的歷史失憶症,才使謊言獲得了存在的空間」。
陳芳明指出,他的岳母就是京都人,但他太太卻從未自稱是灣生,「灣生是有一定的定義,必須是日本人在殖民地時期移民台灣,他們的後代在台灣出生。戰後被遣送回去日本,他們才被稱為灣生,而且在日本有某種文化歧視的意味」。
他認為,「灣生回家」確實表達了日本移民二代的鄉愁,也同時召喚了上一輩台灣人的鄉愁,「田中實加正是利用了這種鄉愁而拍片」。
陳芳明說,「田中實加所造成的傷害不只是當代人,也傷害了上一代人,至於她藉機募款的活動,更是不足取。我們曾經對台灣歷史一直無法認識清楚,這是因為黨國體制的長期蒙蔽。現在利用這種蒙蔽又進行另外一種欺騙,這是對整個台灣史的巨大傷害。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情緒平息下來」。1060101
===============================
《灣生回家》作者認造假 陳芳明怒批「最險惡」、褻瀆台灣史!
民報作者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 民報 – 2017年1月1日 下午9:00
分享推薦
相關內容
《灣生回家》作者認造假 陳芳明怒批「最險惡」、褻瀆台灣史!觀賞相片
《灣生回家》作者認造假 陳芳明怒批「最險惡」、褻瀆台灣史!
《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陳宣儒)被爆身分造假一事,今(1)日又被證實已「道歉、認錯」,再度引發震撼與批評。台灣文學家、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批評,田中實加被發現身分造假之後,一直逃避所有的質疑。田中道歉曝光後,陳芳明今批評,「利用人的善良而進行欺騙,這是最險惡的行為」,到現在,他還不知如何使自己的情緒平息下來。
陳芳明透過臉書發文表示,「身為《灣生回家》的支持者,我不能不感到失望,而且有一定的挫折感。因為這個事件並非只是身分造假,對於台灣歷史也構成很大的褻瀆。這是利用台灣人的歷史失憶症,才使謊言獲得了存在的空間」。
「我自己的岳母就是京都人,內人卻從未自稱是灣生。灣生是有一定的定義,必須是日本人在殖民地時期移民台灣,他們的後代在台灣出生。戰後被遣送回去日本,他們才被稱為灣生,而且在日本有某種文化歧視的意味」。陳芳明說,《灣生回家》確實表達了日本移民二代的鄉愁,也同時召喚了上一輩台灣人的鄉愁。這是這個紀錄片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田中實加正是利用了這種鄉愁而拍片」。
「現在整個事件已經非常明白,延宕這麼久之後,田中實加才出來認錯。她所造成的傷害不只是當代人,也傷害了上一代人。至於她藉機募款的活動,更是不足取。我們曾經對台灣歷史一直無法認識清楚,這是因為黨國體制的長期蒙蔽。現在利用這種蒙蔽又進行另外一種欺騙,這是對整個台灣史的巨大傷害。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情緒平息下來」。
曾跟她合作活動的花蓮縣吉安鄉慶修院執行長陳義正則表示,講欺騙比較傷人,但當初就覺得她「不誠懇、不厚道、不講信用。」
陳義正說,2012年鳳林鎮公所要舉辦「百鬼夜行祭」,他才透過文化局認識田中實加,當時花蓮有三個日據時期移民村,田中實加有意要在鳳林鎮林田移民村辦,也就是現在的北林村,當時田中說要帶20多位日本灣生到花蓮,結果,只有一位灣生清水一也到場,而事後結案竟發生田中應給廠商的尾款未付清事件,之後他也不再與她合作。
慶修院執行長:不覺意外 文化部考慮找學者專家研議追回《金鼎獎》
而陳義正也抱怨稱,曾協助《灣生回家》但贊助單位(慶修院)卻未曾被提及,且田中實加還在外數落他的不是,誤導灣生網友爆料的假畫事件是他一手導演,更讓人覺得此事荒唐至極,如今爆出田中學歷造假、財務不清等,他不覺得意外。
最新一期壹週刊踢爆《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卻偽稱是灣生後代,並捏造她所謂日本奶奶的故事,身世經歷涉嫌造假,媒體報導《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今日在臉書發文表示,田中實加在前日上午到遠流認錯,並寫了聲明稿向大眾、向灣生、向信任她、支持她的人以及質疑她的媒體,「道明真相、認錯磕頭」。
據王榮文說法,田中實加「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高三時候在火車站巧遇灣生田中櫻代,受其愛護、視如孫女、資助遊學…。」,臉書發文並附上二張由田中實加簽名的道歉聲明。不過田中實加至今仍未正式露臉公開向社會致歉。
另一方面 由於田中實加《灣生回家》紀錄片原著書曾獲前年「金鼎獎」的非文學圖書獎和圖書編輯獎,文化部今天對此表示,將邀出版領域專家討論作者身分是否影響對入圍作品價值判斷,若有必要時,不排除邀集前年該書獲獎當屆評審重新討論。而消基會則指若該書涉造假,有欺騙讀者之嫌,應退費。遠流則稱已賣出5萬多本,考慮將該書絕版。
文史工作者陳彥斌則在臉書發文透露,下午他和《灣生回家》導演黃銘正通電話,黃銘正對此事「當然是感慨萬千,最大期待是不要傷害到灣生前輩,畢竟故事都是真實的」。

==================

畫作?盜圖?網爆灣生回家作者騙術 本尊稱臨摹
www.sharpdaily.tw查看原始檔
您看過電影《灣生回家》嗎?這部電影紀錄1895年至1946年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包括日台通婚所生下的子女,劇情賺人熱淚。不過卻有網友踢爆,《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陳宣儒)涉嫌盜圖,佯稱自己畫作並發布在臉書,藉以賣畫籌錢。

根據網友Shinichi Chen於18號發布臉書網誌,他指控田中實加多次公開提及自己畫家身分,為籌錢拍《灣生回家》,不惜賣自己的畫,一幅畫要價30至50萬元,但其實是一場大騙局!

Shinichi Chen指控田中實加,在網路下載別人畫作,裁切原畫家簽名,將畫作左右水平反轉、調整色調,最後再落款成為自己作品,他並舉出11個例子,都是田中實加在臉書貼出的畫作,但其實都是美日畫家的知名作品。

以田中實加在2015年10月1日發文來看,當時就強調是「用米卡畫的戰馬一起開心吧」!甚至接受媒體專訪時也表示,畫中兩隻馬是「奶奶所飼養的駿馬清水和蘋果」。但Shinichi Chen找出畫馬聞名的美國畫家Fred Stone畫作,以此證明是田中實加盜圖。

針對Shinichi Chen的嚴重指控,田中實加本人親自留言回應。她表示畫是自己的畫,馬是練習時老師給的臨摹,學過素描和寫真的人會拿過去的畫臨摹,「這是常識」!(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田中實加回應全文如下:

我是田中實加、畫是我的畫、馬是練習時老師給的臨摹...,學過水墨畫的人都知老師會拿畫讓學生臨著畫,學過畫的人都知靜物前面會擺著同樣的東西,然後一群人畫同樣的東西、學過素描和寫真的人會拿過去的的畫臨摹、這是常識!

如果版主想知道誰買了畫你可以私和我連繫、我可先帶你去台灣買主家帶你去他家附近、請她拿出來。若還不稱心也可和我去美國一趟者其他買家拿出還....如果畫蒙娜麗莎只有一個人可以...那後面臨摹者全都該死了!

謝謝你這麼關心我、特別用了一FB來宣傳我。辛苦了!

=========================

《灣生回家》:紀錄片的信任危機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雀雀/影評人世間是否有出自謊言的美好真實?入圍去年金馬最佳紀錄片《灣生回家》,近來出現信任危機。《灣生回家》女監製田中實加(陳宣儒)自稱為了籌拍《灣生》,不但賣房亦曾將自繪畫作賣出籌資,近日有人指出其畫作並非原創而是網路盜圖改作,她隨即在臉書宣稱作品為臨摹。與此同時,網友也找出日本12月5日發行《台灣映畫2016》書中《產經新聞》前台北支局長吉村剛史所撰寫的文章,內容提及她在受訪過程中承認自己虛構了灣生後代的身分。真實世界裡竟上演著《神鬼交鋒》,虛構身分、販售假畫,身為該片靈魂之一(導演為黃銘正,但緣起與促成是田中),大眾自然會質疑《灣生》的真實性。此爭議需要被分別看待。畫作造假:無論她初衷是為籌拍電影或是其他,都是不道德甚至違法的,然此舉尚且不足以去動搖《灣生》的真實性。但虛構灣生後代身分就很嚴重。雖然紀錄片沒有聚焦在田中身上,但在電影之前出版的同名書籍、與她受訪、電影宣傳時的內容,她的身世就是拍片緣由與賣點,也是吸引大眾進戲院然後受感動的原因之一。儘管揭穿她身分的吉村曾說「該電影的紀錄對象--灣生們和台灣的羈絆是真實的」,但無論從電影主創起因或是電影行銷的結果來看,田中與《灣生》早已密不可分,當她不值得信任,那必然會折損《灣生》的價值與可信度。紀錄片真實性被質疑之例不少,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甜秘客》拍攝了創作歌手羅利葛斯,他的歌在美國不紅,卻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成為南非人的心靈養分,導演用劇情片式的鋪排帶領觀眾看了一場感人的好戲,卻違背了紀錄片忠實的本質,紀錄片人物是真,敘事時間線是假,真假混合,違反了紀錄片的本質,或能否定電影的價值,但不能否定故事的真實。今年牛津字典將「後真相」(post-truth)選為年度詞彙,表達了「客觀事實對觀點形成的影響力弱於情緒和個人主見的左右」的現象。社群媒體當然助長了後真相,但這些「假事實」從來不只存活於社群網絡中。近年來故事行銷當道,消費者對產品的溫度重於其密度(品質),店家販售與消費者埋單的,已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的故事。本來花錢換得畫作的人買的是「《灣生回家》導演的畫」(通常買家會誤認她是導演),而今故事幻滅,畫作成了垃圾,那電影呢?歷史上人類早就慣以名氣、社經地位與外貌去評判一個人的言語可信度、處事對錯及作品價值,像《神鬼交鋒》眾人因李奧納多假扮的職業而相信其仿造的支票。當事物的外在裝飾大於本質,人們疏於查證又易誤把信任當成信仰,謊言便有機可趁。《灣生》的確因田中的欺騙而黯淡,但目前資訊都不足以否認片中灣生爺奶的故事真實性,若意圖或被煽動而否定灣生與台灣的連結,不正也是被情緒、意識形態所左右,而忽略了美好的真實嗎?

田中實加:《灣生回家》故事絕非造假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灣生回家》監製田中實加因幫助年邁的灣生們「尋根」,賺人熱淚的紀錄片廣受好評,近日卻遭網友連環爆料盜圖、身分造假,讓整部紀錄片的真實性引起許多網友的質疑。(資料照,記者陳奕全攝)
2016-12-23 13:4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灣生回家》的作者田中實加(陳宣儒)遭網友連環爆料盜圖、身分造假,田中實加昨晚否認盜圖、宣稱是臨摹,今天再度發表回應,除了坦承自己有錯、向她「臨摹」的原畫作作者致歉以外,也鄭重說明,《灣生回家》裡的故事絕非造假。
田中實加今日於臉書上再度回應,她向原畫作的畫家以及灣生表達歉意,認為因自己的「愚昧」讓灣生受到批評和質疑,承認自己「沒做好」。此外,她花了大篇幅澄清盜圖一事,並且說明「臨摹」的緣由及過程,也聲明她沒有販賣那些畫作。
對於「日本記者踢爆她的身份造假」一事,她表示,她於2013年時接受該日本媒體的採訪,但雙方最後吵起來、不歡而散,並無奈的寫道「感激這位記者讓我知道人生。」
然而,許多網友對於她否認盜圖一事感到氣憤,認為她避重就輕的態度,連帶影響《灣生回家》的真實性。網友除了「對她感到很失望」以外,留言表示:「這人真的好誇張,可以顛倒是非成這樣」、「風格先不說,幾乎能操作所有畫種,不知師承何處」、「出身都能騙大家了,那書跟電影的內容真實性大概能多高呢」。不過,也有網友認為田中實加「協助灣生回來尋根是真的」、「故事是真的」

田中實加:《灣生回家》故事絕非造假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q3paxo

=================

《灣生》身世風波 田中實加掀「黑幕」
2016/12/23 20:59
《灣生回家》,田中實加。(資料照,記者陳鈺馥攝)
〔記者賀靜賢/專訪〕賣座紀錄片《灣生回家》監製田中實加,遭《產經新聞》前台北支局社長吉村剛史指控「虛構」自己是灣生後代的身世,田中昨向本報反駁吉村的說法,但以要保護家人為由,無法以實證公開反駁,也不會控告吉村,顯有難言之隱。
吉村剛史在《台灣映畫2016》一書中指自己在2013年的訪問中,以細節「戳破」田中實加自稱的身世,並表示田中已向他坦承自己是台灣人,使目前身陷假畫風波的田中,又受到雙重打擊。
昨天上午,田中以千字長文對日前畫作風波認錯及道歉,並提及當初訪談時,吉村連珠式發問,加上翻譯有誤,因此雙方不歡而散,並否認曾說自己是台灣人。
本報記者直接問田中,究竟是否「灣生後代」?田中答:「我是!」再問她為何不拿出實證反駁吉村?田中答:「你有要保護的人嗎?你喜歡把自己的生活攤在陽光下嗎?你想讓你的家人被看見嗎?你也想保有自己的隱私權嗎?」、「正如灣生,他們也有不願意被看見的,我也必須保護他們,而我做這件事(指查訪灣生故事)始終只是灣生要被看見,而不是田中實加和她的家被看見。」
田中也說,當初根本沒有反駁機會,就被吉村以「妳是騙子」一句話趕出去,哭著離開採訪場地。但她不會控告吉村,「他讓我知道了什麼是人生和人性,我想做一個隨時可以轉身離開的人,所以不須再結惡緣。」
除了上午千字長文,田中實加也寫給本報記者,暗示出先生在學術界的狀況,引起的此次風波:
「15年灣生之路我失去了什麼?一個女人的青春、人生、金錢,2015年管仁健的文章沒把我打倒,但我要謝謝管先生讓我知道下一段風波在那裡。當時搧動管先生的人包含一位幾年前因學術論文和我先生有了過節的博士生以及一位斗六文史工作者和他的幾位朋友,那次風波一日消失,他們揚言下次一定致命讓田中死再無翻身機會,而這些人中竟也有在臉上互動良好,表面上支持者。」
一路被打著,這次我因為自己當年為籌募款做了失錯的事帶來別人的困擾與大不敬,而傷了自己,沒有舞台沒有人知道我,甚至從此失去了很多很多,我都無所謂,如今這群人揚言要號召這些畫家一起控告,要田中一次死得澈底,於是在網路帶風向球,連帶灣生也受波及,這也是我的錯。現在當務之急最該去和幾位畫家道歉,因為這是我的無知對他們造成的錯誤和不是。
如果為這塊土地義無反顧的做了一件自己認為對的事,都得被打壓和惹腥,那台灣還有多少人願意堅持到底為這塊土地做更多對的事?」我除了要和畫家致歉外,還有灣生,我的能力不足,我的愚昧,讓灣生受批評受質疑,這也是我的大錯。我也要向支持灣生和我的的說對不起,我雖盡了力,但我沒做好。

==========================

 photo (37)photo (38)  

1場戰爭 3個朋友 70年後的重訪…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3 03:17 聯合報 記者張雅婷/桃園報導

顏世彬的父親顏章益當年與古屋次郎等人合照。而顏世彬代替父親顏章益完成世代任務,去年11月間與古屋ミヨ子順利相見。 圖/顏世彬提供
分享95歲的古屋夫人,70年前和彰化糖廠擔任鐵道技師的夫婿在日本戰敗後,與部屬顏章益、呂有土等人辭行,沒想到70年後,靠著書信,這份情誼再次串連起來。

顏世彬的父親顏章益當年與古屋次郎等人合照。而顏世彬代替父親顏章益完成世代任務,去年11月間與古屋ミヨ子順利相見。 圖/顏世彬提供
分享顏章益的兒子顏世彬,3年前突然接到一通陌生來電,話筒那頭的呂小姐說道:「從阿公信件中,發現您的親人跟日本的古屋次郎認識,我在日本靜岡找到古屋一家人了,古屋夫人說想見您……」顏世彬回想起父親顏章益生前曾多次提及日本摯友古屋次郎的往事,與呂小姐多次通話後,他決定遠赴日本,和古屋一家人見面。
去年11月19日中午,顏世彬帶著伴手禮到日本,當女主人古屋ミヨ子一見到他,馬上認出他貌似顏章益,立刻給了個大大擁抱,哽咽說著「終於見面了」,更緊握著顏世彬雙手,隨口唱起雨夜花,娓娓道出那段二戰末期的歲月。

古屋夫人說,她在彰化長大,20歲時嫁給在糖廠擔任鐵道技師的古屋次郎,並生下兒子古屋紘一。顏章益與呂有土為夫婿古屋次郎部屬,戰亂時代三人成為生死之交。

日本戰敗,全數日本人返日那一天,呂有土還不捨地抱著5歲的古屋紘一上船。

古屋說,回日本後,丈夫曾和顏章益書信往來,呂有土也持有相關信件。後來丈夫過世兩周時,顏章益剛好到日本探望,得知後傷心返台。之後,顏章益因為車禍辭世,再也沒有書信往來,他們便失去了聯絡。

5年前,呂有土的孫女透過信件赴日找到她,又聯絡上顏章益的兒子顏世彬。古屋夫人說,「為了見這一面,足足等了70年」,感動地說「一生已無憾」。

-------------------------------

紀錄片爆冷-灣生敗給大同 網友全面怒吼

2015/11/22 06:00

《灣生回家》高齡爺奶們,盛裝出席金馬盛宴,只有在紅毯現身,無緣上台領獎,抱憾提早離場。《灣生回家》高齡爺奶們,盛裝出席金馬盛宴,只有在紅毯現身,無緣上台領獎,抱憾提早離場。

〔金馬獎採訪團/台北報導〕紀錄片《灣生回家》在全台引起感動,大賣3千萬,也是此次唯一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台灣作品,叫好叫座,被視為得獎大熱門,沒想到昨天竟敗給中國紀錄片《大同》,引爆網友怒點,大噓特噓,怒批《灣生》是因題材懷日,不符合馬政府傾中立場而落敗,還有粉絲怒關電視抗議。

《灣生》爺奶重視金馬獎的程度,更甚其他台灣和中國演員,高齡都80以上,前天還坐輪椅返台參加盛會,人氣爺爺冨永勝在紅毯喊話:「我們是用台灣精神活過來的,台灣最棒了!」令人感動;昨晚落馬,讓影迷驚呼爆冷門,批踢踢上全面怒吼,質疑《灣生》因政治立場被做掉之聲四起。

不少網友認為,因為目前政府傾中政策,《大同》因此獲獎,酸諷「大同大同國貨好」、「中國人大同PK日本人灣生,想也知道政治正確是哪個」、「從KANO到灣生,不意外」,對於紀錄片疑似沾政治味大表失望。

由於爺奶年事甚高,無法久坐,昨因此提早離席,最後抱憾離台,令喜愛《灣生》的網友淚喊「崩潰」,感嘆說:「好想看到爺爺奶奶上台」、「灣生是我心中的最佳紀錄片」!

《灣生》在台上映至今,已累積近3千萬票房,是今年的紀錄片票房冠軍,該片講述二戰期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在戰後被迫離開寶島,與親友離散,但又一心繫台,故事催淚感動台灣人。

------------------

鍵盤小五郎看賈彎彎回家熱(管仁健)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從英九末年的課綱亂調開始,從來就不是新聞話題的台灣史,尤其是日治時期台灣史,瞬間爆紅起來。大選前夕,相關的書籍與紀錄片紛紛登場,《阿罩霧風雲II─落子》被我這烏鴉嘴推薦了,我想再撐不了多久就會下片了。悲哀啊!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這也就是台灣文史工作者的宿命。
自日本福島災變後,國人超熱心的傾囊相助,加上對岸僵化官僚化的對台工作,讓台日關係進入了空前未有的融洽。近來賈彎彎回家熱已燒到了台南,台文館館長翁誌聰與副館長蕭淑貞,台南大學副校長莊陽德,都已同台助陣。現在連台北的柯P也加入工商服務,金馬獎也將登場;即使小英陣營裡還有些幕僚很警醒,但賈彎彎回家熱的蔓延全島,早已勢不可擋。

天橋下說書的宅男管大,向來不說官場現形記,大官要捧誰我不管;但賈彎彎回家熱燒進了網路,偏偏這裡尚書大人又超多,我擔心鄉民健忘,讓督割事件重演,只好也來逗鬧熱一下,鍵…盤…小五郎……變身。

網路上四、五年級的資深鄉民們,成長中一定與我有共同經驗,就是我們讀書當兵時,身邊一定有一個以上叫「台生」的同學或同袍。這些「台生」的父親保證是外省人,因為本省人絕無可能給孩子取名叫「台生」

那麼回頭想一想,從1949年算起,外省人來台早已超過50年,都到了第二、第三代,他們去對岸照樣要拿「台胞證」,對岸政府也視這些人為「台灣人」了。日本人在台灣也是50年啊!有這麼多的「台生」(不過他們叫「灣生」),各位有沒有想過他們與台灣人怎麼相處嗎?日本人有可能像魔戒裡「半獸人」一樣,天天拿鞭子在後面鞭打台灣人嗎?

日本殖民台灣時有很多面向,有棒子,當然也有胡蘿蔔,還有更多超越政治、種族的單純人際交往。但戒嚴時代的課本裡,只教棒子的故事,用意就在要將中國人的仇日恨日意識,移植到台灣這島上與本地民眾連結,讓國民黨政府的「低效率獨裁」不被人民看穿。所以對日本政府的胡蘿蔔很少提,至於俗民歷史方面,更是草繩穿豆腐--提也不敢提。

可是這種個人或家族式的集體記憶,即使教科書隻字不提,還是會被長輩們口耳相傳下來。當年灣生引揚前,台灣同學哭著送到火車站,家境好一點的台灣同學還送到基隆碼頭。灣生引揚後,還是和台灣的同學保持聯絡,退休以後幾乎每年開一次「同窗會」(日本人比我們更愛開同學會)

有少數灣生歐里桑,厭倦自己祖國那種虛偽的禮節規範,老了退休以後,又回台灣買了房子。因為簽證的關係,他們必須像候鳥一樣,半年往返一次他們有的還會說一點台語,搞不好還吃檳榔、簽六合彩。不告訴你,你還以為那就是鄰居的阿伯,誰會猜到眼前歐里桑是日本人?

日本與兩蔣同樣是殖民者,但灣生與台生本質上卻迥然不同。1949年來台的,固然有權貴階級的高級外省人,卻也有一大堆被拉伕綁來的老芋伯。然而灣生家庭少有貧困者,他們在台就讀的小學校,裡面的台灣小孩都出身國語家庭,跟公學校裡的台籍工農子弟不同。若是到了中學、師範甚至高校,台籍同學更是出身仕紳家庭,不像台生裡有將軍、有議長,卻也有混幫派、當保全,什麼階層都有。

1960年代起,只要是日治時代就有的學校開同學會,連不是灣生的日本老師都能來台,更何況是灣生?就算在日本真有很窮的灣生,他們在日本的灣生同學不窮啊!他們在台灣的同學也不可能窮啊!

日治時代灣生家庭都是統治階層,受過教育的人,戰後要回台很容易。尤其1960年代起,日本工資上漲,就將耗費人工的生產線或不夠自動化的機具移往東南亞,曾是日本殖民地的台灣,更是投資的第一選擇,就跟1990年代台商對中國的投資一樣。

由於工廠使用的機具,大多是日本淘汰的二手貨,台灣工商業極度依賴日本,有台灣經驗的日本家庭,尤其是會說一點台語的日本人,比會說國語的日本人更實用,在日本就被各大商社爭聘,全家派駐台灣很簡單的。

至於台灣本地的大小公司,對日本顧問更是奉若神明,灣生為什麼要苦等70年才回台?是經濟困窘?他們的同學為何不幫忙?1980年代我還在電腦公司與大同公司裡上班時,見識到的日本顧問,氣質與劇中男主角那種路倒遊民完全兩個樣,簡單說灣生就是有貴氣,即使窮,貴氣依舊。

現在身分懸疑、說詞反覆,問及個人經歷總以亞斯伯格症推託,當年還沒搞彎彎熱,尚以mika為名行走於台文界的代言人,對於她在媒體上所說,為何祖母灣生,父親卻是高雄人?前男友在東京騎機車死掉,跟現任男友要結婚等個人隱私問題,暫時擱置不理。

但若如她所說,奶奶在日本請得起管家,這就是超有錢的家庭了。10月17日她牽著男主角富永勝在台南造勢時,不經意仰頭大笑時,右上第一第二大臼齒竟是缺的,這會是日本上層社會女性的樣子嗎?她受訪時說什麼自己一幅畫三、五十萬,台灣畫壇誰有這種行情?去花蓮拍片要從台北搬幾百萬現金坐火車,因為花蓮沒花旗銀行,這不能轉帳嗎?

對於她說的台語罰5元,說日語罰10元,更是令我不解。我52年次,小時候學校裡是說台語罰1元,但那年代小朋友不可能會說日語(台語裡夾雜些日文單字是有的),到說台語罰5元的年代,比我要小10歲以上,學校裡怎麼可能還有小孩說日語?更離譜的是什麼學校會去罰日語?尤其《壹週刊》專訪裡這樣寫的:

「奶奶和她拜訪高雄岡山一啞巴農婦,南臺灣鄉間有優雅和服婦人現身,村民皆以為罕事,紛紛圍觀,老婦人以日語問啞巴農婦:『美紀,好久不見,好嗎? 』啞巴農婦竟開口以日語應答:『這些年,妳好嗎?一定很辛苦吧?』1949年,美紀雙親知道遣返日本必然艱辛,故把女兒嫁給佃農之子,非法居留的美紀為避免口音洩漏來歷,只得裝聾作啞45年。」

台灣民間並不仇日,我們北投這裡日本人一大堆,連白團的幾位老先生也都自由自在日治時期台灣的戶政資料就很完備,怕女兒回日本很辛苦,所以就把她留在台灣,又留在台灣還怕被遣送所以裝啞巴,這段情節是在開玩笑嗎?

我以前文經社同事徐邦男先生(福島邦男),他媽媽就是日本人,住在桃園,不用隱瞞身分啊?愛愛寮的創辦人施乾醫師的夫人施照子女士,不也是日本人嗎?總統府資政廖了以的母親廖節(婚前原名佐藤節子),祖母田中春子,不也都是日本人嗎?台灣人家裡若討了日本婆,全家上下都會遷就她,在她面前講著生疏不流暢的日語。日本人不用裝啞巴,是台灣人要裝小學生。

台灣文史工作者大多跟我一樣,是些不通世務的宅男腐女,只能提醒同好們各自小心。我主要研究戒嚴史,相對於其他專攻日治史,尤其是研究過吉野村的前輩們,鍵盤小五郎說完要昏迷了,請鍵盤小蘭、鍵盤新一們趕快登場。套句《玫瑰捅屁眼》裡聖竹如說的:「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作者:管仁健(文史工作者)

-------------------------

[圖]

1.媒體來源:蘋果日報


2.完整新聞標題:
為拍《灣生回家》傾家蕩產三千五百萬 倚靠對過世男友的承諾
【週四大人物】傾家蕩產三千五百萬 只為一圓不可告人的鄉愁|Next Magazine
3.完整新聞內文:

中秋節前夕,一場《灣生回家》朗讀會正在華山藝文特區彩排。阿美族歌手鬧莫言於舞台
中央,以嘹亮歌聲唱同名紀錄片片尾曲,布幔後有女人唱和,至歌曲最後一段,女人從幕
後走出來,那是該書作者田中實加。第一次彩排結束,田中問工作人員:「有聽到我的聲
音嗎?有聽到我聲音嗎?我耳機裡完全聽不到我聲音。」工作人員說聽到了。第二次彩排
開始了,她對著空氣,嚴肅地說:「可耳機聽不到我聲音,一定是灣生爺爺回來了。」 

啞婦發聲 

朗讀會上,她將描述更多灣生爺爺奶奶的故事。灣生,指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六年,在台
出生日本人,有別於教育部課綱微調,「日治時期」改為「日據時期」的大中國論述,她
文字和紀錄片裡的過往,美好祥和得像是另一個平行宇宙,「灣生是台日交誼的證據,灣
生在台灣過去五十年是富裕的,那時候,花蓮吉野村是僅次於東京,唯一有沖水馬桶的地
方。琉球人假日會搭船到花蓮港看電影、購物是當時最流行的活動。」一九四六年,日本
戰敗,三十二萬日本人陸續遣返。全部家產變成一紙財產清單,臨行只能隨身攜帶一件行
李和一千元日幣。

亂世眾生流離失所,並非龍應台《大江大海》筆下中國人特有。花蓮吉野村的清水靜枝記
得遣返前夜,家家戶戶燈火通明,眾人捨不得睡,要牢記家中一磚一瓦的模樣。靜枝搜刮
了家中所有食物,要留給狗狗汪汪和貓咪喵喵。隔日,她們搭卡車離開,汪汪喵喵在後頭
追趕,她高喊:「不要跑,不要跑,停下來,你們運動太快,食物吃太快,我會來不及回
來餵你們。」靜枝在淚眼婆娑看著小狗消失在視線最盡頭。

有人傷心離去,也有人無奈留下。她的奶奶田中櫻代亦是灣生。她憶及一九九二年夏天,
奶奶和她拜訪高雄岡山一啞巴農婦,南臺灣鄉間有優雅和服婦人現身,村民皆以為罕事,
紛紛圍觀,老婦人以日語問啞巴農婦:「美紀,好久不見,好嗎?」啞巴農婦竟開口以日
語應答:「這些年,妳好嗎?一定很辛苦吧?」一九四九年,美紀雙親知道遣返日本必然
艱辛,故把女兒嫁給佃農之子,非法居留的美紀為避免口音洩漏來歷,只得裝聾作啞四十
五年。

美紀深怕口音暴露身分,而台上的田中實加則是左一句日語,右一句台語「靠吆」,讓人
猜不透來歷,「田中實加,中文名陳宣儒,為灣生後裔,父親是臺灣高雄人。畢業於紐約
市立藝術學院美術藝術科,法國尼斯藝術學院西洋繪畫組研修,從事藝術創作,也是知名
美食達人」她在台灣從事灣生研究十三年,去年出版《灣生回家》作者簡介僅三言兩語,
該書暢銷四萬冊,獲金鼎獎,選入教育部歷史輔充教材,她出資的同名紀錄片日前也入圍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書中清楚交代灣生故事,但對自己卻隻字不提。

奶奶遺願

何以奶奶是灣生,父親會是高雄人?她是台灣人還日本人?連該紀錄片導演黃銘正亦搖頭
一無所知。我們透過電影公司安排採訪,她設下前提,一不問政治,二不問私事。採訪當
日依約來到咖啡館,我們與電影公司公關寒暄,她在一旁默默吃飯,並不搭理。上前致意
,交換名片,她淡淡說我不印名片的,我在心理自我建設:「這一定是日本人的矜持,或
是書中所說,是亞斯伯格人面對社交障礙,不要生氣。」訪問開始了,我劈頭便問她是哪
裡人?「心在哪裡,就是哪裡人」,中文說的很好啊,哪裡學的?她答小時候家裡有家教
陪讀。她不透露年紀,但說二〇〇二年,二十八歲來台執行奶奶遺願,到花蓮尋找當年奶
奶居住村落,並將其骨灰撒在花蓮太平洋。

原本計畫打算幫幾位灣生尋人,預計兩三年完成,就要去環遊世界了,未料,一晃眼,十
三年過去了,她將這一切歸因為亞斯伯格人的執拗。累計至二〇一三年,她幫一百四十二
位灣生申請到出生戶籍謄本,幫九十七人找到住家現址、為二十一人成功尋人。她拍了六
萬多分鐘紀錄片,電影擷取其中一百一十分鐘,前九年光是翻譯費達三百八十幾萬,後面
五年紀錄片三千五百萬。

錢從哪裡來?她說,當時她在上澤社掛出版總監,賣語言教學書,架網站「田中實加的自
慢廚房」賣乳酪,賣自己的畫,一幅畫三、五十萬,後來,也賣了北投房子,「很多人懷
疑我的居心,說我被富商包養在花蓮蓮花大樓頂樓。在花蓮拍片需要錢,因為花蓮沒有花
旗銀行,有一次我得回台北將戶頭美金日幣換台幣,捧著一兩百萬搭火車回花蓮。那一次
我戴口罩,把錢緊緊抱著,聽見旁邊有人竊竊私語說『那是田中欸,誘拐人家老公,被包
養』。到了花蓮,我當著她們面把口罩拉下來,把錢秀給她看,說錢是我自己的。結果,
後來又有傳言,我被台北人包養,而不是花蓮人。」

男友託夢

她自嘲個性白目,台灣做灣生研究不只她一人,但她曾當面指責同業把利看太重,大概因
此結怨。有了謠言是非,她也不辯駁,家中門口放著捲軸,擱在旁邊的毛筆始終未乾,心
裡有疙瘩,就會提筆寫著尊嚴尊嚴尊嚴。支撐她走下去的除了尊嚴,還有男友的承諾。二
十一年前,她在東京念美術學校,與日本男友相約見面,在約定地點枯等近一小時,男友
仍未出現,突然聽見巨響,循聲前往,發現血泊中躺著男孩與他的機車,送醫途中,男孩
用最後的力氣對她說「妳要快樂,我才能安心。」

她手上恆常戴著一枚男友送的戒子,她說男友冥冥之中給予力量。拍攝期間,她幫灣生後
人尋日本生母墳墓未果,一夜,男友出現夢中,指著一個陌生的墳墓,要她看。當天,劇
組果然就在日本就找到墳墓。拍片對她是自我療癒,幫助他人重逢,無形弭補了自己的遺
憾。語帶哽咽訴說往事,她用手帕抿去眼角眼淚,為自己失態致歉,隨即又笑:「本來以
為回家是一個人回家,但灣生也把我帶到另外一個男人身邊,他要帶我回家了。」小小聲
,又像是講給自己聽的。

未婚夫是在美國研究美國二戰史的台籍學者,一日在圖書館找到一箱資料,上面用英文寫
著灣生,他上網搜尋何謂灣生,找到田中實加和《灣生回家》前導片,,兩人因此有了往
來,進而相戀。眼看她悄悄打開了一扇門,讓我們透過門縫看到了一點點什麼,最開始的
提問,我再問一遍:「你是哪裡人?」

惑鄉之人

也許是談到男友和未婚夫,臉色有了起伏,這次,她說了,她在高雄長大,十八歲之前在
台灣受教育,念台南新豐高中,隨即去日本、美國讀書。陳宣儒這名字對她有意義嗎?「
我拿中華民國護照、台灣身分證,當然有意義。」她在新書作者簡介是田中櫻代,也是陳
宣儒,然而並列並兩個名字的結果是,赴日訪問,灣生當她台灣人,要她陪唱《雨夜花》
《望春風》,回台灣,台灣受訪者要她唱《螢之光》、唱日本軍歌,她說不會,被笑罵妳
是日本人怎麼不會?

她像紀錄片中的灣生家倉多惠子,返回日本多年,擁有許多的好朋友,卻總覺得自己的心
缺空了一角,明明歸鄉了,心中藏著不可告人的鄉愁,一日才領悟:「原來我是永遠的異
邦人。」她和灣生,某種程度都是童話故事裡的蝙蝠,鳥群跟老鼠都不當他們同一國,歷
史的長夜裡疲於奔命地飛翔著,不談私事,不談政治,是因為我們在這個世代被問是不是
台灣人,往往一言難盡。(撰文:李桐豪)

---------------------------

灣生與台生

推文到plurk
2015-10-21 06:00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戰敗,在台日本人被遣返。許多原來為墾拓自己家園的日本移民村日本人,也不能免於這種歷史的命運。特別是在花蓮、台東,一些日本移民村成為在地人們的農地家園。
回到日本的日本人,許多出生於台灣,後來被稱為「灣生」。這些灣生有在台灣成長的記憶,記憶中的玩伴是台灣人。二戰結束時的青年,現在已是老人。眷戀台灣的心情牽繫著南島的台灣和北國的日本。《灣生回家》是一部記錄這種牽繫的電影,相信有許多台灣的觀眾在觀看中不斷流淚、拭淚,為那段歷史、為那些人們。
二戰後,藉由代表盟軍接管,進而據佔台灣的中國移入者,大多是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流亡來台。以黨政軍文教為主的戰後移入者,也有在台出生的兒女,取名「台生」。與「灣生」不一樣的是:台生是個別的名字,而不像灣生是廣泛的稱呼。
如果台生在歷史演變中回到中國,如果也拍攝一部紀錄片,台生和灣生的記憶情境有什麼相同和相異?事實是,戰後移入者的台生,仍然在台灣,已繁衍子孫,並無日本殖民治台五十年,因戰敗而中斷的人生。
如果有,譬如一樣五十年,也就是一九九五年。那時李登輝是中國國民黨主席,也是中華民國總統,但許多殖民性黨國意識論在台灣主觀上的中國人(客觀上,其實已是台灣人),對台灣有不如歸去之嘆,但大多奔向美國、加拿大。如果自願歸去,投奔的是異於中華民國的中國,台生後來會像灣生一樣,對台灣這個土地流下戀戀不捨的眼淚嗎?更別說因為政局的演變,而必在變動國家做選擇,不得不從台灣離開了。
歷史不知道會不會複製類似的殖民者從殖民地回返母國母地的故事。灣生在電影中說,日本在台灣殖民,有好有壞的紀錄,也說日本對外侵略戰爭是不對的。台生對國民黨中國在台殖民的體認又是什麼?黨國體制又如何?
近現代台灣被日本和被國民黨中國統治的歷史,台灣人點滴在心頭。灣生和台生,在日本和中國被視為在異地出生的他者。這些他者,其實在現實上是在地的我群的一份子。政治常常扭曲人性,為權力謀。觀照政治之外的人性,更能鑑照人生。
(作者李敏勇,詩人)

---------------------------

灣生回台南 賴清德歡迎他們常回來
2015/10/18 17:41 9151

7名灣生今天下午到台南市安南區的飛虎將軍廟,與市長賴清德座談,安排灣生參拜主祀日本飛行員杉浦茂峰的飛虎將軍廟。賴清德表示,與日本最友好的國家是台灣,而台灣與日本感情最深厚的城市就是台南,希望日本籍的「灣生」們可以常常回家,促進台日雙方的友好交流。

「灣生」是指日據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由范健祐製片、黃銘正導演、灣生後裔田中實加監製的記錄片「灣生回家」,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灣生隨同家屬被遣返回國,但始終懷念台灣這塊土地的故事。

記錄片上周上映,電影公司特別安排7名灣生及家屬環台,今天到飛虎將軍廟參訪。

賴清德表示,與日本最友好的國家是台灣;而台灣與日本感情最深厚的城市就是台南。除了有許多日本人留下來的重大建設之外,對民情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他說,「灣生」們好不容易再回到台南,希望以後可以常常回來,成為台日交流的平台,幫助台日雙方感情更密切、邦誼更穩固。

《灣生回家》監製同時也是灣生後裔的田中實加指出,杉浦茂峰少尉的犧牲,就是「愛」,「愛的表現」,愛人,愛這片土地,就像《灣生回家》紀錄片一樣,帶大家看見生命,看見勇氣、看見力量、珍惜人生。同時,企盼藉由這齣紀錄片,做一次很好的台日民間交流,雙方友誼長存。

見面會中,今年88歲的冨永勝,17歲那年曾讀於台南師範(現台南大學)一年時間,對於台南的印象,他說永遠無法忘記;對於今日的見面,他感謝賴市長提供台日交流協助。(辛啟松/台南報導)

賴清德(右)歡迎「灣生」富永勝(左)常回台南。辛啟松攝


「灣生」富永勝(中)致贈記錄台灣生活的書籍。辛啟松攝


賴清德與7名灣生等人合影留念。辛啟松攝

-----------------------

灣生回台尋根

推文到plurk
2015-10-17 06:00
◎ 張肇烜
在台灣,「愛台灣」是最響亮的選舉口號;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有一群日本人叫做「灣生」,他們出生在台灣,一輩子視台灣為故鄉,打從心底思念和熱愛台灣。
「灣生」的故事,是大時代變動造成的無奈,台灣的歷史課本沒有,日本的歷史課本也沒有。他們因為日本移民政策來台,按當時規定賣掉所有在日本的房產,夫妻破釜沉舟移民台灣,期待在這塊土地上有更好的發展,世代都能安居在台灣。
誰知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灣生所有財產都被接管,他們只被允許帶著一床被單、兩套衣物和一千日圓「引揚」回到日本。說好聽是「引揚」,其實就是「遣返」。約二十萬灣生希望留在台灣,他們在台灣出生,對他們來說,日本是陌生的異鄉,台灣才是土生土長的故鄉。他們被遣返回到日本,被日本當地人輕蔑地稱作「灣生」。灣生以為只是短暫遣返,國民政府幫他們保管的財產會還他們,很快還能再回到台灣。誰知歲月催人老,很快就是一輩子過去。灣生們被隱埋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不管是台灣還是日本,彷彿他們不曾存在。灣生們回到日本艱辛度日,卻不曾忘記他們最心愛的台灣,企盼趕在生命終點前回故鄉尋根。
台灣,還存有許多灣生的印記,例如灣生開拓的第一個官辦吉野移民村就位在今日花蓮吉安鄉,觀光古蹟「慶修院」是當時留下的日本寺院。「花蓮港」對許多灣生來說,更是「歸鄉的大海」,有灣生特別交代後代子孫把她的骨灰撒在花蓮港。
「有生,才有死。」灣生不希望未來只有日本死亡證明,卻沒有台灣出生證明,彷彿生命缺了一角。他們希望拿到台灣的出生證明,拿到台灣的戶籍謄本,看到戶籍謄本彷彿和樂的全家人再次重逢。
灣生回家的感人故事被拍成紀錄片,灣生爺爺奶奶也回到台灣,看他們自己的電影。他們一生顛沛流離,看盡生離死別;儘管如此還是阻絕不了他們返鄉尋根的心願。對灣生爺爺奶奶來說,台灣是永遠最愛的故鄉!只要出生在台灣,生長在台灣,台灣就是我們永遠的家鄉,這才是真正的愛台灣。(作者為醫師)

88歲「灣生」爺爺 把妹靠這個...

 

〔記者鄒念祖/專訪〕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灣生回家》,昨天一上映立刻登上Yahoo電影滿意榜冠軍。從14年前沒人聽過「灣生」,處處碰壁;到現在航空公司贊助70人「灣生」親友團從日本飛台看首映,以「灣生」為志業的監製田中實加說:「我還是最懷念一開始沒有媒體關注的時候,因為最單純簡單。」

 

灣生就是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當初田中實加只是很單純想幫助他們完成心願,回台灣找出生證明、骨灰、親人、老家、老友。她說:「找到了就一起開心,這是我最大的幸福滿足。我一次只做一件事,既然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

 

田中幫助灣生的志業並未隨著紀錄片完成而結束,昨天她又帶著爺爺奶奶們回花蓮,88歲的冨永勝原本坐著輪椅上飛機,一抵達花蓮就生龍活虎,走得比年輕人還快。他在電影中敲著鐵門大喊「Karuwa Waja」的名字沒有回應,昨天Karuwa Waja的女兒特地帶著亡父的照片去花蓮機場迎接他。

 

冨永勝被遣送回日本後,已回來台灣33次。他笑稱自己在大學教課時,「學生常常打瞌睡,但一聽到我講台灣的事就睜大眼睛」。他認為光是讓日本人知道台灣的友誼還不夠,更要讓日本人深度認識台灣。他一直在研究泰雅族與太魯閣族,還計畫出書。問他愛吃什麼台灣美食?他說:「台灣什麼都好吃,尤其是香蕉、釋迦與芒果。」

 

從小喪父的冨永勝其實日子過得艱苦,但一直樂觀幽默。小時候幫忙顧柑仔店,賣糖果要用秤的,他喜歡泰雅族小女生都直接給她們一大把。有一次回花蓮,一個歐巴桑衝過來抱住他,原來小時候曾跟他買過糖果。冨永笑說:「這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抱回去。」

 

田中很感謝「灣生」爺奶的信任,在紀錄片中重揭舊傷口,也分享他們的苦盡甘來的人生體悟。冨永勝則說:「不只是我們的信任才能成就這部紀錄片,是田中的努力感動了大家。只是我還沒打動田中,不然就變成兩情相悅了!(笑)」

冨永勝(右)昨天回到花蓮拜訪兒時玩伴。(牽猴子提供)

灣生爺爺奶奶回家 巧遇鄭弘儀

(圖:牽猴子)(圖:牽猴子)

「灣生」爺爺奶奶回家了!紀錄片《灣生回家》講述日治時期出生在台灣的日本人,二戰過後被遣返回日本,卻一直把台灣當成故鄉。該片監製田中實加安排「灣生」爺爺奶奶們來台參加今天的首映會,總計70餘位灣生與家人們,將在大銀幕看到自己充滿愛與淚的故事。

「灣生」清水一也、竹內信子剛巧與鄭弘儀(下圖左)搭同班機抵台,鄭弘儀力邀專訪,還在自己臉書大力推薦《灣生回家》。

(文:記者鄒念祖)

------------------------------

"我毋尬意輸的感覺"

民國34年(昭和20年即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玉音放送"宣告無條件投降(註),所謂的大東亞聖戰就此結束;依波茨坦宣言與開羅會議精神,日本將放棄治理台灣與澎湖。當時駐台的日本陸軍17萬5千人、海軍4萬6千人、日本居民38萬人(台灣人約640萬人)。

同年(34年)12月25日,第一艘日本軍艦開始來台遣送日本軍民回國,及至翌年11月日本驅逐艦"宵月"遣送最後一批離台軍民,日本總共統治了台灣五十年又二個月,等於祖父子三個世代,當時他們所體會的無疑是歸國等於離鄉吧!

其實,在台灣日本人的遣送算是很人道有秩序的,相較於東北地區蘇聯軍隊進入後的景況,真可謂如入阿修羅地獄形容;記者于衡的回憶錄"烽火十五年"這樣說:在長春市內,到處是蘇俄的軍隊,一入黃昏,槍聲四起,俄軍會隨意用卡車搬走市民的東西。年輕的女人,把頭剃得光光的,穿上男人的服裝,以防備俄軍的強姦。在長春的日本僑民,畏畏縮縮的像一些老鼠,在小馬路的攤販市場中擺地攤,出售衣物和零用東西。每一個人,都面有菜色,在攤販市場中,俄國軍隊拿了東西就走,不付鈔票,是常有的事。在那裏可以充分的看到一個戰敗國國民的慘象。

(註)關於日本天皇的玉音放送,只要是當時台灣人的傳記幾乎都會提起,今舉文學家葉石濤的例子,他回憶當時部隊緊急集合,部隊長將全體官兵集合在操場,官兵們全副武裝全員到齊。廣場中央放長桌子,桌上鋪著潔白漿燙的桌布,可笑地放著一個黑盒子,桌上放的原來是一部收音機,然後收音機中撥放出來的除了沙沙雜音外,葉石濤說自己當時聽到的像女人尖高的歌聲一樣不清不楚的聲音。



當時在台日僑歸國證明書
 

收藏了一張民國三十五年瑞芳鎮金瓜石日人的歸國證明書,當收到此文獻時,我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劇中吳寬美(辛樹芬飾演)的日籍友人,女教師小川靜子與其父親小川校長。

---------------------------

歡迎歸來!《灣生》阿公阿媽要回台灣了!

2015/10/03 21:43

《灣生回家》中的「主角」都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牽猴子提供)

〔記者賀靜賢/台北報導〕將於本月16日上映的紀錄片《灣生回家》,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也是唯一台灣代表,身負眾望。搶先看過該片的觀眾無不感動得流淚,而這群超愛超愛台灣的灣生阿公阿媽,也即將受邀回台參加首映會!

《灣生回家》中的「主角」之一富永爺爺(中)真情令人動容。(牽猴子提供)

「灣生」指的是1895至1946年間,日人在台灣生的小孩們。他們是日本人,也擁有日本護照,在台灣出生;因為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他們被迫離開出生地,「引揚(遣返)」回日,但一生都很愛、很愛台灣,視台灣為故鄉。

「灣生」的後裔田中實加(陳宣儒)製作《灣生回家》此片,之前歷經14年的尋訪、5年拍攝,在台日間奔走,動用近40位翻譯與口譯,相當艱辛。該片電影主題曲「念鄉」昨天公布,由金獎製作人鍾興民作曲,田中實加和原住民創作詩人騰莫言·基鬧共同作詞、演唱;曲中的阿美族族語和日語,字字充滿對台灣的濃厚情感。

----------------------

2015-09-17_193447getImage  2015-09-17_193827b16a00_p_01_01  

作者: 田中實加(陳宣儒)

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有些極端政治人物扯出日本皇民這類撕裂族群的選舉動員言論,日治時代的台灣一時之間成為大家的話題,相對於皇民,灣生也是一體兩面,所謂「灣生」,是指西元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六年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因為戰爭的無奈被迫離開回到日本;不過他們很愛、很愛臺灣,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臺灣才是故鄉!

 不論是皇民還是灣生,也許他們的血統不一樣,但他們具有共同的信念:「愛台灣」,更悲慘的是,他們卻也遭遇到相同的「母國歧視」,二戰結束後被迫離開出生與成長土地台灣的灣生回到日本,卻遭受母國人民「不愛日本」歧視的遭遇,

 當年日本政府為了徹底和化台灣,從1920年代起到戰爭結束,多次且大量地從日本各地大舉移民至臺灣(大多是四國與九州的偏遠貧窮的偏鄉),其中最大規模的移民地是台灣所謂的後山地區(泛指花蓮、臺東)一帶。在這期間遷移到臺灣的日本人民,包括來臺從事官營事業的高官貴族,以及在日本幾乎生存不下去的百姓、藝妓以及妓女等,所以至今花蓮台東的許多地名依舊留著濃濃的日本味道,如吉安、豐濱、富里、舞鶴、林榮、豐田等等。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國民政府強迫灣生與日人,得在期限內全數遣返,他們只能帶著幾套衣服、輕薄的床單、便被和一千日圓等簡單行囊歸鄉,他們在台灣的多數財產被迫全數充公,一貧如洗的回到日本。天真的以為母國日本會接納他們,但沒想到自己的國家與國民卻把他們視為二等國民,這群回母國的灣生只能躲躲藏藏的過日子,日本母國不接受他們,多數灣生回日本只能尋找更貧脊的荒郊野外過著自生自滅的生活。

 他們的遭遇很像當年回歸母國後的台灣人,遭受來台國民政府的歧視,認為日治時代的台灣人個各都是被日本奴化的皇民。

作者中文名陳宣儒為灣生後裔,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替回到日本的灣生,尋找遺留在台灣的親人以及尋找他門兒時的玩伴好友,只不過,多數灣生以及他們在台灣的親友,經過幾十年時間過後,許多都已經慢慢凋零,即便少數還活在人世間,多半也接近風燭殘年,往往好不容易作者幫某位灣生找到當年的親友下落時,不是親友已經遠逝,不然就是年邁灣生尚未等到好消息就已經過世。作者秉持著「與時間賽跑」的急迫信念來記載這些歷史,畢竟見證者隨著時間一分一秒,老灣生們漸漸凋零。

作者在本書中收錄了22個灣生的故事,從當年在台灣後山的開拓,在台灣的日子,遣返母國日本後遭到的歧視與生活困苦,以及回台灣找尋兒時原鄉(許多灣生把台灣視為自己的原鄉)的一吐一木一磚一瓦,回台灣尋找當年失散的親人,找尋兒時的玩伴鄰居,平實不煽情的字句中沒有什麼國仇家恨的控訴,不存在有殖民反殖民的意識形態,一篇篇灣生故事娓娓道來對土地對親人對朋友的濃濃思念,許多當年把台灣當成自己的家的灣生,對台灣的那股純真的鄉愁,我讀起來相當有共鳴感。

這些當年來台灣花東一帶的移民者,絕對不要將他們視為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他們和當年許多台灣人一樣都屬於在社會底層掙扎討生活的人,一下船面對貧脊的荒野、颱風無情的肆虐,他們無法像高階層的日本人可以在已經開發的都市經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日本殖民管理者,而是和台灣人的先人一樣,胼手胝足地開墾荒地,同樣無助地面對無情的天災,同樣卑微地面對貧困無依,更重要的是,這些灣生大多數打從心理認同並喜愛台灣這片土地。

不論是原住民、平埔族、河洛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只要活在這片土地,願意和這片土地共存共榮的人都是台灣人,就算是當年這些日本灣生,如果他們有機會留在台灣,至今他們也是台灣人。

《灣生回家》將拍成紀錄片,預定在2015年3月上映,這絕對是2015年第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不同的族群有著共同的鄉愁,這是人類精神中最偉大的一頁。

台灣的人與台灣的土地,具有最具包容性的寬闊胸襟,這是個西太平洋交通樞紐的小島,不管從何而來,台灣都會包容你,但台灣人與台灣土地不允許用狹隘的國族或階級偏見來撕裂這股幾百年來大家努力所形成的包容心、同理心與身為台灣人為榮的高度共識。

歷史的傷痛,不論是灣生還是皇民,的確不該遺忘,也必須經常拿出來省思,更得告訴自己的下一代,讓他們瞭解當年那些苦難以及教誨他們別再犯相同的錯誤,但如果想要藉由歷史的傷痛來刺激不同族群以謀取政治利益,所有台灣人不原諒他們的。

用一句灣生說的話作評論結尾:雖然我在日本住的時間比較久 , 但在我心中 , 花蓮才是我的故鄉

-------------------------------------------

落子 轉身 阿罩霧

推文到plurk
2015-09-18 06:00
◎ 李昂
看似混沌的台灣政局,有一些共同的經歷,其實一再重複。最近看李崗監製、許明淳執導的「阿罩霧風雲之2:落子」,更覺得過去的歷史,真可以作為當今最好的借鏡。
這部以戲劇還原手法拍攝出來的紀錄片,有別於我們過往常看到加上大量當時的紀錄片,企圖還原過去的方式。而換成以類戲劇的手法,在史實上加強了更多的渲染能力。觀眾其實可以當作一部類劇情片來欣賞,而不要以為是進電影院,看枯燥的歷史,從而能獲得更多的感動。
以中部霧峰林家的家族經歷為主軸,「阿罩霧風雲之2:落子」來到了日治時代,並接續二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容易有不同史觀的二二八事件,當然也在觸及的內容之內。
最讓我動容的是,二戰之後,歡迎祖國的林獻堂,在經過柯遠芬逼迫獻糧,經歷二二八到白色恐怖的大鎮壓,影片中的林獻堂,手拿著圍棋的棋子,不知要落下何方。
終究,歷史告訴我們,林獻堂選擇遠走他鄉,在日本老死。
這一幕真的讓我熱淚盈眶。
我的感慨還在,同樣作為台灣世家,家世良好的仕紳,雖處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其實還有他人和林獻堂,有其相類似之處。
那就是連戰。
我無意落入不同的人、不同的史觀,和其爭議不休的日本中國,同族異族這樣的迷思。可以討論的無疑是,日本之於林獻堂,中國大陸之於連戰,無疑的都是更大的權力與可能有的更大的空間。
先看林獻堂在日本時代,以其財力,協助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幫助「農民組合」,支持多種文化活動,促進台灣人走向現代化。設立台灣第一所中學「台中一中」,支持成立「台中書局」,邀請日本人權人士來台演講,政治上為台灣人爭取民權,組織「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在台灣做過副總統的連戰,參與總統選舉未竟,挾著他在台灣的政治資源和影響力,長年來遊走於北京的高層政治勢力,可以說,在權力和政治上,做了一個華麗的轉身,雖然價值觀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認定,但是,不可否認,也自有其成功之處。
如同我前面所說的,同為財力雄厚的世家子弟,從林獻堂的身上,我們看到他雖在政壇上不見得贏得短暫的地位,但卻贏得了長遠的歷史地位與稱讚。
我因而期許於連戰,是否可以做到更多,不管在文化上,在一般的社會貢獻上。
人生,除了在政治上華麗的轉身之外,應該還是可以有別的事跡。鼓勵連戰來看「阿罩霧風雲之2:落子」,也期待更多的人走進電影院來看這一部好看的紀錄片。
從中,我們都會學習到在人生的路程上,如何落子,如何轉身。(作者為作家)

明年要修國歌吧

推文到plurk
2015-09-17 06:00
最近兩部熱議的紀錄片都提到了國歌,政治力的無所不在,讓人心驚。
黃銘正執導的《灣生回家》中有一位「灣生」日本人回到花蓮母校時,竟然跟著學生唱起了中華民國國歌。原來,日本人在等待遣返回日本時,每天聽著國民政府接收官員用教台民聽國歌學國語,天天聽、時時聽,久而久之「灣生」也都朗朗上口,七十年來都不曾或忘。
許明淳執導的《阿罩霧風雲》用歌謠的荒謬現實,檢視了政治的文化霸凌:先是一首歌頌日本海軍殲滅大清帝國北洋艦隊的軍歌,成為林獻堂創辦的台灣文化協會會歌;繼而,「吾『黨』所宗」的國民黨黨歌,變成了中華民國的國歌;最後,抗日的國軍軍歌《義勇軍進行曲》,卻也讓「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的共產黨用成了中國國歌。
再會拗的人也不能不承認,「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黨,指的就是中國國民黨。畢竟,先是把國民黨的黨軍建軍訓詞譜成了黨歌,再成為國歌。在黨國不分的年代裡,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定權的人民只能任由政治霸凌。
國家有國旗、國歌,天經地義。有旗不能掛,有歌不能唱,誰不鬰悶?但是國旗與國歌的誕生過程都「藏私」,都是一黨專政思維下的產品,豈不讓人更嘔?
阿扁執政八年,沒能認真面對國歌議題,當然是大憾!如今連戰和朱立倫面對習近平都避談中華民國,更不可能唱國歌了,明年可望改朝換代的民進黨可是要理直氣壯地來「修改」或「更換」國歌了吧?否則明年國慶,外賓聽著國歌,問起蔡英文,「吾『黨』所宗」的黨是哪一黨時,蔡英文該怎麼回呢?(藍祖蔚)
-------------------------

------------------------

-------------

她說,兩個人會永不見面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其中一人去當天使了。於是,她娓娓道出一段真實人生。

20年前的春天,日本櫻花正值盛開季節,女孩約好和男孩一同賞櫻,由於男孩忙於打工未能履諾,女孩生氣了,要男孩撿回一盒櫻花做為補償。只是五月已是花季之末,櫻花已不再美麗,男孩撿拾回來的淨是凋謝的殘餘,仍舊氣呼呼的女孩說:「12小時以後,我再告訴你要不要復合!」在這12小時期間,女孩連夜用男孩撿拾的枯萎櫻花烤蛋糕,因為隔天是男孩生日,最後終於烤出了喜歡的味道。女孩便打了電話約男孩半小時後見。過了一小時,他仍未出現,正準備要好好痛罵他一頓時,女孩忽然聽見「砰!」的一聲,走近才知倒在路邊血泊中的是男孩與他的重機。送醫路上,男孩耳朵、鼻子、嘴巴鮮血汩汩,他仍以最後一絲力氣告訴女孩:「妳要快樂,我才能安心。」

那天下午,男孩走了,女孩之後因緣際會展開12年漫漫長路的灣生探尋之旅,有一部分力量就是來自男孩最後的祝福。這是《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青春年華時,人生面臨的第一次永別。

被歷史抹去的一頁

灣生回家(全新增訂版)
灣生回家(全新增訂版)
1895 年,日本開始殖民台灣,直到 1945 年戰敗、1946 年結束日治,超過47萬日人分批「引揚」(日語稱遣返為引揚)。離台時,引揚者僅能攜帶簡單衣物被褥和一千日圓,其他的財產造冊後留台,他們心想這只是一段過渡,很快可以再回來,沒想到這「暫別」竟是50年以上,很多引揚者與親友也從此天人永別。

日治期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叫「灣生」,對這群灣生來說,台灣才是他們的故鄉。但灣生是個貶抑稱謂,他們不僅被台日雙方歷史遺忘,也被日本內地居民視為次等公民;當遣返的船隻抵達日本靠岸後,「不潔的」引揚者除了要注射疫苗與消毒,還得留置療養所觀察,有病、沒病全數圈在一起,很多人再也出不來,療養所甚至設有墓園,方便火化安葬。他們回不了台灣,連日本最初的老家也無緣再見。

有的引揚者比較幸運,檢疫無病後放行,只是日本居民仍視他們為瘟神,處處驅趕,所以能夠隱藏引揚者身分的,都不願意再提起。然他們念茲在茲的,始終是台灣這塊土地。

台日混血的田中實加常常不解,為何日本奶奶田中櫻代、管家竹下健志、竹下朋子夫妻和一群日本朋友相聚時,總是一口流利台語,連「夭壽」、三字經、五字經都順得不得了。他們還常遊台灣,動不動就捐款,921大地震捐款也罷,連花蓮高中、北一女中好好的也捐,「我在美國念書時,洗碗洗到手都凍壞了,妳怎不捐給我?」田中實加不快地挑釁著奶奶。

直到奶奶、管家先後過世,管家妻子竹下朋子交代田中實加,要把他們三人的骨灰灑在花蓮港,「灣生」如迷霧般的過往與回鄉之旅自此掀起了田中實加往後12年的人生波瀾。

這個女生激不得

灣生的沉痛歷史遇上有亞斯伯格症的田中實加,一開始撞出的火花,比較像是黑色幽默,而非悲愴。2003 年,她把探尋包括田中奶奶等人的灣生過往當成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於是全身上下名牌盛裝出現在花蓮秀林,未想她登場的伸展台竟是大雨滂沱的山上,「這灣生之路的出場和我原本的想像完全走了調。」自此田中實加像隻無頭蒼蠅在花蓮、台北、日本來回碰撞,她內心的提問也才逐漸清晰:日本把花蓮帶入繁榮的那一頁歷史,怎麼全沒了?

之後,許多年邁的灣生反而求助於她,希望能帶他們回花蓮,並為他們申請出生證明、找尋失散的親友。即使眼前困難重重,田中實加可沒被擊退,她憑著任性、固執與牛脾氣的「優勢」,硬是踩踏出一條灣生路。很多人對她都會有同樣困惑:這12年,是怎麼過的?「不是因為我有多大能耐,只是因為我做了、就要把它做完而已,我反而懷疑人類為何會質疑我這種做事態度?」對田中實加來說,不用懷疑徑直去,是天性。

而這種執拗的個性,從小早有端倪,只要有人認定她不行,她就絕對會完成目標,而且做得更好。如高中時,田中實加玩直排輪極限運動,一次不慎沒綁好安全帽,頭部當場摔破,「我看見雪花在飄,」縫了18針、休養一個月,為了制止她繼續這危險的運動,爸媽奶奶勒令:「有本事妳就給我玩出名堂來!」豈料這麼一激,還把田中實加推上國際排名第三。抱回獎盃時,全家人都嚇壞了:「我們叫妳不要玩,不是叫妳抱獎盃回來!」

從小就有繪畫天分的她,畫畫比賽一路得獎,高中老師笑她,畫畫雖好,但書法實在不行。這回田中實加又被激怒了,她開始每天起床練習書法,不寫到滿意不罷休,最後她跟老師自告奮勇,極欲代表班上參加書法比賽。由於她是繪畫、作文比賽的常勝軍,她索性以這為籌碼與老師談判:「妳不讓我參加書法比賽,其他比賽我都不參加。」拗不過她的脾氣,老師便由著她,結果抱回了書法第一名。

不只脾氣古怪,田中實加的表達方式經常連家人也摸不著頭緒。加上家族有北歐血統,三個姊姊不但長得漂亮,也很會念書,反觀排行老么、從小被稱「阿䆀*仔」的田中實加,長輩們以放牛吃草、只要不出亂子就好的方式教養。這只要不出亂子的她決定要去拍紀錄片時,姊姊們莫不驚慌失措:「妳講話沒人聽得懂,花蓮又沒有朋友,頭殼壞了嗎?」就當頭殼壞了吧,為了不讓家人擔心,田中實加乾脆失聯,連過年都一個人。

尊嚴背後的力量

灣生之路前9年還算單純,田中實加有多少錢、就帶多少爺爺奶奶回台灣,她全都自掏腰包,為這事花錢不手軟。「我和助理兩人推著爺爺奶奶搭飛機,乘客看著我全身名牌,無不中英日台語輪番耳語:這孫女真不孝,竟不讓老人家搭商務艙。」這是田中實加12年來不斷面對的謠言挑戰。

因為眼見這些老人一一凋零,田中實加驚覺:「再不留下些紀錄,以後真的什麼都沒了。」除了著手寫書,也開始製作紀錄片《灣生回家》,但仍有不少人懷疑她的目的、揣測她背後的動機。奶奶曾告訴她:「田中實加,千萬要記住,妳人生中的精神糧食是尊嚴,永遠不要被看不起!」這番教誨她謹記在心,因此當被四起的謠言挑釁時,她曾一度崩潰,「尊嚴與榮譽是我的勇氣跟力量,也是致命傷。」

她無數次徘徊台北街頭與花蓮鄉間崩潰大哭,罵老天爺幹嘛讓她來花蓮,她罵自己、也罵奶奶這群灣生。回家後,瞅著鏡中的自己,都忍不住懷疑:「妳是誰?是田中實加嗎?怎會變得這麼老、這麼醜、這麼黑、這麼落魄?」對她來說,從 2012 年到 2013 年底拍紀錄片期間,是最痛苦的低潮期,包括親友在內,很多人都認為,田中實加做不了也做不好。她只好關起耳朵拒絕外來雜音,回到自己的內心,她跳進浴缸用冷水狂沖,冷靜後拭乾淚水,並告訴自己:「實加,沒事了,加油!」

書中的22則灣生故事,她揀選其中八名人物成為紀錄片主角,因為老人家的記憶模糊、時而語無倫次,進入後製剪接前的片子,光是翻譯,就已經燒掉新台幣三百多萬元。過去有奶奶、舅公的金庫支持,如今他們當了天使,田中實加只能靠自己,賣房、賣掉全身名牌,資金全數燒給紀錄片。過去都是讓人畢恭畢敬詢問意見的她,如今為了這部片,她轉換角色、放下身段成了協調眾人意見的製片,「以前出去被洗臉,覺得沒尊嚴,我回家反覆寫下尊嚴才發現,如果沒把這件事做好,才是失去尊嚴。」

也正因明白分離之痛,田中實加堅持,要帶灣生回家。她為灣生踏遍台灣與日本,目睹他們可以在流離失所半世後,得知掛念失散的親友消息,哪怕是死,都比杳無音信更讓人安心。「當我看到風間先生與阿美族的巴奈小姐歷經60年的等待再度重逢,好像我跟男友又重逢一次,所以其實是他幫我圓夢。」

田中實加手上原有一枚戴了19年的戒指──這是男友在車禍那日上午拿了打工存的錢與田中實加畫的設計圖,去請人特製的禮物。男友身故後,店家特地送到她手上。戒指陪她19年,特別是這12年的灣生路,帶給她無比的勇氣和力量。就在《灣生回家》的書與紀錄片拍攝暫時告一段落,田中實加拔下了戒指,和如願回鄉的灣生們一樣,她終於願意放下,展開下一階段的人生。

*䆀:音讀bái,台語「醜陋」之意。

----------------------------------------

灣生的後裔、台日混血的田中實加(陳宣儒)(劉宗龍攝)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40多萬在台日人被倉促遣送回鄉,但對日本時代在台灣出生的「灣生」日人來說,這是一場至痛的訣別,許多被拆散的情侶苦苦尋覓對方數十年,有獨留台灣的子女終生思念失散的親人,也有人晚年回台尋找兒時玩伴,卻一次次失望:「死了,他們都死了……」

灣生的後裔、台日混血的田中實加(陳宣儒)原為畫家,她費時12年,從管家爺爺開始追尋灣生的故事,一共拜訪200多位日本灣生、幫百位灣生找到出生的家,催淚過程寫成《灣生回家》一書,她籌拍的同名紀錄片明年3月上映。

讓爺奶走得沒遺憾

因為新書出版而感動哭了一夜的田中實加,激動地說:「有人問我從20幾歲到現在,犧牲了青春得到什麼?我只有兩個字,無價。」她幫許多灣生老人找到懸念一生的親人與愛人,哪怕只有一張手信,或冰冷的骨灰,「但聽見他們在死前對我說:『我沒有遺憾了。』我收獲更多。」

2002年,田中實加的管家爺爺竹下健志過世,管家太太託她將骨灰帶回台灣,「那時我才知道他不是日本人,是冒牌灣生,他是台灣原住民。」而已過世的外婆田中櫻代,才是絕口不提自己身世的灣生。

返日卻被當次等人

當時這些日人被迫離開台灣的家,依規定只能帶著簡單家當和1000元日幣上船,許多人以為只是暫時離開馬上可返台,有人來不及上岸就被美國魚雷擊沉;返鄉後則被日本當局當次等人,因此許多灣生一輩子隱藏身分,不願揭開苦痛傷疤。

田中櫻代就是其一,1946年她與管家落難般被從花蓮港遣送回日,當時她懷有身孕,新婚日本丈夫卻未一起返鄉,從此失聯,田中櫻代在舉目無親的日本重新徒手開始,為了活下去曾向人乞討。

怕口音露餡當啞巴

為灣生找家就像與時間賽跑,田中實加從外婆友人開始探訪、宛如大海撈針般接下無數尋人任務,這場穿越時空之旅足跡遍布日、台,更經歷許多奇蹟情節。

例如她曾和灣生爺爺風間一起在東京路上,巧遇他尋覓多年的阿美族初戀情人;發現獨留台灣的灣生奶奶,為了怕日本口音被識出而噤語,大半生都被當啞巴;池內奶奶每年回花蓮的家探望當年的桂花樹,背後卻是台灣屋主為了安慰他們、在桂花樹被颱風摧毀後偷偷移植新樹的祕密。

田中實加坦言,因灣生老人凋零離世,她曾不斷自責自己腳步太慢,「但更多時候,我被他們心中的愛感動, 這讓我一直不忘初衷:幫他們完成心願。」(中國時報)

-------------------------

撰文/田中實加(陳宣儒)

二○○一年底,我的奶奶田中櫻代去世; 二○ ○ 二年一月下雪的冬天,管家竹下健志爺爺也在睡夢中辭世,他的妻子朋子奶奶叮囑我,她過世後,要把她和竹下健志、我奶奶三人的骨灰一起灑在摯愛的花蓮港。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結束,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為了把台灣建設成另一個日本,舉辦多次官營與私營的移民。灣生,就是這些帶著所有財產和家人到台灣尋找夢想、開發台灣後山那一塊土地的日本移民的小孩。

一九四六年的引揚(當時從台灣「遣送」回日本稱為「引揚」),大多數灣生幾乎都是初次回到日本,相較於陌生的日本,台灣才是我們出生的故鄉……。」朋子奶奶敘述著那一段過往。

朋子奶奶在二○○三年一月九日過世,九位灣生爺爺、奶奶來送行。在朋子奶奶喪禮前一夜的告別紀念聚會中,他們用珍貴的眼淚道述著:「時間過得真快,大家一個個到天堂去了,我們將在這一個歷史中消失;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也將隨著時間被遺忘,以後還會有誰記得我們?」

從灣生們的口中知道他們有個遺憾——當初是在台灣出生,因此回到日本後只有死亡證明,而沒有出生證明,這樣的人生似乎缺少了一塊。

二○○三年三月十二日,我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便是「啟程」,前往極度陌生的目的地:花蓮,並開始日後十二年為這一群灣生爺爺、奶奶尋找那段在台灣和日本幾乎不為人知的曾經,替他們告訴這個世界︰「有一群日本人,他們拿著日本護照,但他們在台灣出生,因為戰爭的無奈,他們必須離開,不過他們很愛、很愛台灣,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台灣才是故鄉。」

從秀林帶下山的竹下健志

竹下健志是我奶奶田中櫻代的管家,總是拿著刀跳著我看不懂的舞蹈,我常常笑稱他的舞蹈活像台灣的「電音三太子」舞步。

二○○二年一月二十九日下雪的冬天,他做了人生最優雅的退場,他的太太竹下朋子要我將他的骨灰帶回家,那時我才知道,原來他是台灣原住民,他想回家,回到他的出生地。

二○○四年三月十二日,有一群當年日本戰敗從花蓮被引揚送走的小孩正好也回到吉野村來。我找到這群人,問了許多人關於竹下爺爺的事情。「可能是清水聚落的山口家吧?」其中有人回答我的提問。
「不對,是田中家吧?」又有人說。
「會不會是壽豐田中家?」這時又出現了另一個版本。
「這個移民村到底有多大,又有多少個呀?」我心裡暗自冒著冷汗問自己。

「田中家的女兒好像叫櫻子,嫁給了山口家,好像叫山口櫻子……。他們家收養一位羽鳥重郎醫生從太魯閣帶下來的太魯閣小男孩,眼睛很大很凶,又高又壯的,是不太好接觸的粗人!」這時隱約聽見有個聲音從人群中飄來。「或許妳可以到日本德島找一位宮田先生,他也是吉野村清水聚落的,而且聽說就住在田中家的隔壁。」老灣生看著我回答道。

於是,我立刻從熊本趕到德島,找到了這位宮田爺爺。「這一個男孩,他的祖父和族人都是太魯閣事件的殉難者,他的父親一直對日本人懷有敵意,於是得恙蟲病時不願意讓日本人醫治,父親死後,剛懷上身孕的母親被帶下山在羽鳥重郎醫生的家裡幫忙。小男孩大約五歲的時候吧!母親好像也染上不明病,那時得病的台灣人、漢人、原住民全被送到七腳川山下的隔離所,那裡的醫療很缺乏,沒有多少個日本醫生進駐,親人也不能靠近,很多病人在那裡死後隨即被火化。

這個小男孩的母親也在那裡往生了,小孩的養父是一個缺了右手掌的退休日本警察——竹下經一(後來在田中家當管家),小男孩從未叫養父一聲父親,因為他的族人和爺爺都是被日本警察殺死的,聽說他還曾經拿刀要刺殺養父。這小男孩的本名其實不叫做竹下健志,叫什麼來著我忘了,因為他從來不和我們往來……。

我記得他們家還領養了一個吉野村藝妓的私生女(後來得知即為竹下朋子),聽說一位對她很好的台灣男子被喝醉酒的日本警察打死,這位藝妓也隨後自殺了,於是她的女兒也被竹下經一收養。

我如果記得沒錯的話,山口櫻子的母親在她五歲時因為黑水病死亡,而父親因為無法接受日本戰敗,聽說是在二月自殺的,而山口櫻子被遣返回日時懷著身孕。

我不知道這一位山口櫻子小姐是不是妳所說的田中櫻代,聽說她的先生是醫生,在引揚前就逃離了,回到日本的她與管家一直被無預警地帶到警察局約談,之後聽說他們三人在德島消失了,也有人說他們過著流亡的日子,甚至有人說他們已經死亡了……。」德島市宮田爺爺口述了這段過往。

希望宮田爺爺說的不是真的,因為我不希望他說的「那一段」曾經是奶奶他們三人的人生。但在之後的一步步查訪中,從灣生口中在在證明著他們就是曾經這麼痛過。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竹下健志爺爺老是拿著刀跳著我看不懂的舞蹈了……。

---------------------------

「灣生」,是指西元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六年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
因為戰爭的無奈被迫離開,不過他們很愛、很愛臺灣,
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臺灣才是故鄉!

故事的開始很簡單:
一個學藝術的女孩田中實加,原本單純想為日本奶奶家的管家爺爺把骨灰帶回臺灣花蓮,
卻隨著尋找他的故里與身世,宛如解謎般,
進而發現了一段又一段被時代湮沒的「灣生」傳奇。
而她自己,也因為捲入這場時代悲劇的探索,完全改變了原本順遂平穩的人生…。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
陸續建立了十餘處頗具規模的移民村,移民天真的以為安定下來就是故鄉,
誰知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四十多萬在臺日本人被倉促遭到全數遣返的命運,
但對日本時代在台灣出生的「灣生」日人來說,這是一場至痛的訣別,
許多被拆散的情侶苦苦尋覓對方數十年,有獨留台灣的子女終生思念失散的親人,
也有人晚年回台尋找兒時玩伴,
卻一次次失望:「死了,他們都死了…。」

在短短日治五十年間,
田中實加的日本奶奶田中櫻代是一位灣生,22歲時遣返回到日本,
管家爺爺竹下健志則是當年在臺日本人所收養的花蓮太魯閣族原住民小孩…。
從管家爺爺開始追尋灣生的故事,
拜訪了200多位日本灣生、幫百位灣生找到出生的家,
12年來追尋「灣生」身世之謎的動人紀錄,
催淚過程寫成《灣生回家》一書,她籌拍的同名紀錄片2015年3月上映。

10月《灣生回家》出版

-----------------

《灣生回家》—院線上映集資計劃 | flyingV 群眾募資平台 Crowdfunding in Asia - https://goo.gl/Gktpy7

------------------------------------------ 

歷史補充教材 「灣生回家」、「KANO」等入列

民報編輯部 2015-09-18 21:31
 
歷史補充教材 「灣生回家」、「KANO」等入列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曾世杰(圖)今說明課綱「有爭議不列入考題」處理4原則,同時說明歷史補充教材網站,包括「灣生回家」、「阿罩霧風雲」以及「KANO」都可望列入。(中央社)

課綱微調爭議期間,教育部指示國家教育研究院規劃「大家一起寫教材」計畫,把各方論點與歷史相關資料納入,提供老師上課使用。而國家教育研究院今日表示,目前補充教材已經將描述在台日本人處境的「灣生回家」納入、台灣日治棒球史的「KANO」以及敘述霧峰林家起落的「阿罩霧風雲」也陸續列入,初步將以台灣史為優先,預計11月完成。

國家教育研究院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說明國教院正在推動「大家一起寫教材」資料庫計畫。由於歷史課綱微調爭議,教育部提出「大家一起寫教材計畫」國教院從7月開始規劃,目前已經初步建置網路資源系統,分為歷史科教材知識庫、學生創作園地以及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第一階段以台灣史為優先,而中國史與世界史部分也會在3年內補充完成。

與會南湖高中老師,也是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代表陳正宜表示,以近期的電影「灣生回家」,適切的提供另一個新的視角,透過敘述在台出生的日本人,戰後處境及對台灣的情感等來說明當時的社會情境,很適合拿來課堂上討論,目前就已有專業老師寫出側記、上網分享。

此外,較早上映講述台灣日治時代棒球史的「KANO」,也有學生製作成論文,可以收錄在網站上提供參考,而像是導演李崗監製的紀錄片「阿罩霧風雲」,敘述霧峰林家的起落,則可以帶學生瞭解台灣仕紳階級、世家大族形成的原因,以及對政治經濟的影響力等。

至於在課綱微調風波中,教育部長吳思華承諾「有爭議部分不列入考題」部分,國家教育研究院也草擬出4原則,並啟動網路問卷,邀請全國高中歷史教師發表意見。

該四大原則包括,原則一為大考出題,採用學術界慣用名詞,以文意脈絡使用適合文字,非選擇題尊重學生詮釋,例如寫「鄭氏」或「明鄭」、「清代」或「清廷」都不會扣分。原則二則若只是時序差異或冊別調整,不涉及實質概念增修,仍列入考試範圍。另外原則三,若微調課綱新增加或刪除的人物或事件,和舊版本有差異,不會列入考題。原則四則是僅是用字不同,但新舊課綱意義完全一樣,仍然會列入考題。

上述問卷自今天起開放填寫,為期50天,國教院將根據教師們的意見修改草案,送教育部核定後,再轉請大考中心實施。

 

 

 

 

 

 

-------------

 

灣生紀錄片 心在哪,家就在那。2015/10/26 06:00

文:記者魏妤靜攝影:記者陳晉生 

寫在本文之前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台進行大規模「移民政策」,尤其花東一帶有許多日本人前往開墾,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在台日本人遭到全數遣返,而日本統治的50年間,許多日本人在台灣出生,即是所謂的「灣生」。灣生後裔田中實加(中文名陳宣儒)十多年來採訪多位灣生,留下許多珍貴紀錄並著成《灣生回家》一書,籌拍的同名紀錄片今日上映,該片也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圖為田中實加

帶他們尋根 有何難

田中實加不假思索說出對「故鄉」的定義,而這也可以說是她所接觸的灣生們內心同樣的感受。


「灣生」在台灣歷史中,並不是一段被清楚說明的過往,田中實加也是在管家奶奶口中才第一次聽見這個名詞,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外婆與管家爺爺、奶奶都是灣生,但實際開始追尋歷史,卻是從管家奶奶葬禮上遇見9位灣生開始,他們的遺憾是少了台灣的出生證明,日後只可能領取日本的死亡證明,「在他們心中,有生、有死,生命才完整。」

 

「原本我想的很簡單,想說帶9位爺爺、奶奶回台申請出生戶籍謄本,順便找他們的朋友或未婚夫,能有多難?沒想到要找一個人就會牽扯出很多人,我想說夭壽,怎麼辦?」偏偏田中實加的個性就是「做好才能善罷干休」,一旦開了頭又給出承諾,她就無法輕易地放棄,從台灣花蓮、日本德島,甚至美國,只要哪裡有灣生資料就往哪裡去,後來甚至擴及灣生的灣生朋友們。「寫書跟拍紀錄片,其實不在我的計畫中,我原本只想能帶多少人回來就帶多少人,但我曾答應要帶她們回家的高橋智子和桑島靜子奶奶,卻還沒來得及領到台灣的出生證明就去世,覺得再不記錄下來就什麼也沒有了。

曾擔任藝妓的高橋智子(右二)是田中實加最想放進紀錄片的灣生奶奶,但還沒拍攝她已經離世,田中實加來不及完成這個夢想。

深刻故事 來自他們

在紀錄片中受大家歡迎的永勝,是位詼諧幽默的老爺爺,連遣返回日本後曾誤入黑社會的經歷,都被他說得搞笑異常,雖然許多兒時同伴早已離世,他仍幸運地找到一位多年不見的好友。另外一位松本洽盛,特別懷念兒時騎水牛的無憂時光,回到日本後還被老師寫下「個性過於優閒」的評語,田中實加說:「其實松本愛這塊土地深到骨子裡。」已近80歲的松本回到自己母親臨終前念念不忘的花蓮鳳林,雖然小時候與家人一起工作的地方已被風災夷為平地,但他也尋覓到曾教他騎牛的阿美族哥哥的家人們。

 

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還包括被母親片山千歲留在台灣的片山清子,清子的女兒與孫女為了尋找千歲、求助田中實加,一步步揭開千歲並非惡意拋棄清子,而是經濟不允許,只好將女兒託給台灣郭家的事實;讓田中實加特別感謝的則是清水一也,拍片期間,有些灣生曾懷疑田中實加只是利用他們來賺錢,但清水一也始終支持她,對她說:「妳就像灣生在台灣的一個女兒,我相信妳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去年《灣生回家》的製片帶著前導片到日本搶先讓永勝欣賞, 永勝在窗前以口琴吹奏起〈雨夜花〉。

片山清子的女兒及孫女後來在日本製片內藤的幫助下,找到片山千歲的墳塚。

伴他們 繼續前行

其實就像田中實加脫口而出的一句生猛有力的「夭壽」,紀錄片看起來並不煽情沉重,時而還夾雜歡笑,田中實加說:「我希望觀眾可以從笑聲中,看到一群人逆風前行的力量。」而將來究竟還會為灣生再做些什麼?田中實加又笑,「我不敢說一定會用什麼形式,隨便給出承諾不是我的風格,但只要仍有灣生需要尋根,我就會繼續提供幫助。」

清水一也(右)的祖父清水半平曾是花蓮吉野村村長,他特地帶回吉野村郵便局模型送給母親。

田中實加手繪的外婆田中櫻代畫像

---------------------------------------

image001  

永久異邦人:《灣生回家》的美麗與哀愁
posted on: Oct 29, 2015
(本文不涉及劇情內容)
紀錄片《灣生回家》在募資達成目標後,終於將同名原著搬上大螢幕,同時也掀開了一段長久以來被淹沒在時代洪流中的歷史故事。灣生是誰?他們是一群在日治時期出生於台灣的日本人,而隨著日本的戰敗,也面臨被遣送回國的命運。
圖片來源:灣生回家官方FB(https://www.facebook.com/film.wansei)
圖片來源:灣生回家官方FB(https://www.facebook.com/film.wansei)
空手而來又空手而回的一場移民夢
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廷被迫割讓台灣,自此台灣進入長達半世紀的日治時期。當時日本為解決人口過剩與糧食不足問題,遂展開一系列針對台灣、朝鮮、滿州國等殖民地的移墾政策,在國內媒體將台灣描繪成新天地的推波助瀾下,許多民眾變賣家產並遠渡重洋至台灣展開新生活。
此時私營移民提早政府一步,率先引渡幾十戶前往花蓮港廳(約今花蓮縣)一帶開墾,但當時資本不足而未做好詳盡規劃,不僅於1908年因以番制番問題而爆發阿美族原住民的七腳川事件,也出現大量移民感染傳染病而身亡的悲劇。
1909年台灣總督府重新進行土地林野調查並展開官辦移民計劃,為了不被西部平原的多數漢人與平埔族同化並參考私營移民之經驗,日本政府選擇東部後山鎮壓遷移後的七腳川作為官辦移民的試驗地。在住地規劃與衛生防治的持續改善下,首次官辦移民形成的吉野村(今花蓮縣吉安鄉)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包含吉野村在內,此後往南陸續建立的豐田村(今花蓮縣壽豐鄉)及林田村(今花蓮縣鳳林鎮)成為移民村的典範。
自此全台由東至西、從南到北的官辦與私營移民村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較有名的如台東廳的鹿野村(今台東縣關山鎮)、高雄州的千歲村(今屏東縣里港鄉)以及台中州的秋津村(今彰化縣芳苑鄉),這些移民村配合日本政府「工業日本,農業台灣」之政策,在農作物上承襲明鄭至清朝以來的南糖北米傳統,並針對稻米等作物加以改良,使得台灣成為日本的重要糧食生產地。
來台開墾的日本人足跡遍佈全台,十幾年後便也在此落地生根。從1895年至1945年間,有高達47萬9千多名日本移民在台灣生活,當中除了軍人軍眷之外,絕大多數的還是一般民眾,而這其中也包含被稱為移民第二代的「灣生」。
灣生在台灣出生成長,先前從未踏上過那陌生的祖國日本。對於灣生來說,其小時候的生活與我們大多數祖父輩有著共同的記憶,物資貧乏卻也優閒純樸。然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越演越烈與台籍日本兵的徵召參戰,目送著起飛而漸漸沒入雲端的特攻機,似乎也感到了往日平淡的生活即將出現變化。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在國民政府的政策下,灣生被迫放棄家產只能攜帶簡單行李與一千元日幣離台,自1945年12月至1946年4月,除了醫師、教師、技術人員等重要留用共4萬多人之外,其餘共19萬8千多人分多梯次乘船回到陌生的祖國。有些移墾第一代的灣生父母已經逝世,他們歸國更加孤苦無依;有些父母無法獨立扶養孩子,只能將灣生過繼給台籍家庭而獨自回國,種種背景都造成骨肉的拆散與親友的分離。
回到日本的灣生多數無依無靠,又適逢百廢待舉的戰後日本,生活更是困苦艱難,不僅如此,民眾甚至也害怕他們會將病菌帶來日本,加上日本語的口音腔調不同,更是備受排擠與歧視,甚至在《灣生回家》一書中根據訪談得知,當時花蓮港廳吉野村的居民便被驅逐至德島縣小神子建立台灣村,留下時代悲劇的印記。
皇民化運動下的台日情誼
1936年台灣總督小林躋造(Kobayashi Seizo)配合日本政府於台灣、朝鮮、滿州國等殖民地實施皇民化運動,不久因戰事陷入膠著,許多移民台灣的日本男性受徵召前往戰地,使得日本男性人口嚴重不足。
1941年為維持農業生產,日本移民開始雇用台灣民眾以佃農身分協助農作,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為防台灣心向中國而爆發內亂,遂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進入第二階段。此時除了將台灣男性劃入徵召行列成為台籍日本兵之外,也採行台日學生共學制,自此逐漸打破先前日本政府有意區隔台日民眾接觸的措施,而許多灣生也正是在此時期與台灣人建立深厚的友誼。
近代台灣史就是一部血淚的殖民史,1947年造成台灣族群分裂與種下獨立建國運動遠因的228事件爆發,1949年國民政府為防親日台灣人節外生枝,遂將當時留用的灣生引揚歸國,成為最後一批離台的灣生。歷史總是充滿了巧合與無奈,日本的節節敗退與皇民化運動的進展,卻促成了灣生較其他朝鮮或滿州國移民有著更深摯的土地情感。
永久異邦人的美麗與哀愁
月前李登輝前總統的一席「日本是當時台灣的祖國」談話而引發各界爭論,當我們還在為因不同殖民者而產生不同史觀的「終戰」或「抗戰」、「日治」或「日據」等用詞而爭論不休;當我們還認為台語是粗俗語言而選擇閉口緘默的同時,卻未想到有一群老年人耗盡畢生歲月,遠渡重洋數次只為再看一眼故鄉的風景與尋找那可能已不存在的出生證明。
這些灣生比我們都早一步認同台灣人的身份,甚至也比我們都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卻因戰爭的無情與歷史的捉弄,必須終生忍受永久異邦人的孤寂之苦。時值戰後70週年的今天,灣生大多已逐漸凋零,儘管灣生的逝去代表著一段歷史的結束,但其留下的,卻是對故鄉、對這片土地、對這份友情永不止息的真摯情感。

魚夫:灣生回家另一章──臺南南門市場

2015/11/28

臺南南門市場是小型的便利商場,現址是孔子廟對面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203號的「全臺首學」住宅大樓。魚夫繪。

年輕的日本人阿部來台旅行,目的地台南,夜間一個人不經意走進一家在地人才知道的小酒館,遇見一對夫婦,他們用英、日語交談了起來,阿部說啓程之時,母親大人要他順便打探已往生的阿公事跡,當年阿公在臺南州當警察。

隔日,阿部被引介和我相見,既是警察,那就是在「臺南警察署」上班,這棟建築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全棟被塗成了紅色,我將畫回來的褐色外牆本來模樣的複本從手機上傳給了他,以為紀念,然後再透過「臺灣總督府職員目錄系統」居然找到了他阿公猿渡之完整在台履歷和派令文件,阿部感動不已,冥冥中此行好像有阿公帶路,如此情境,實在叫人全身起雞皮疙瘩。

阿部的母親1944年出生,排行老么,雖然襁褓中離開臺灣,但上有兄姊,就是所謂的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灣生,阿部來台初步找到了線索,這也算是「灣生回家」的另一章。

臺南警察署一帶是日治時期日人活動的主要範圍,附近有臺南州廳(今國立台灣文學館)、臺南州會(今台南市議政史料館)、林百貨、日本勸業銀行(今土地銀行)、臺南神社、愛國婦人會館、臺南南門尋常小學校(建興國中),以及許多日人宿舍群等,日本人為了這一帶居民購物方便,於1931年在南門小學福安坑溪流北岸和愛國婦人會之間興建了約兩百坪的南門市場,係屬小型便利商場,形式採紅磚薰瓦,樣式簡樸,入口圍牆大門面向北方,市場建築開口在東西兩側,內有兩排攤位,要入內設攤者,均被要求需略懂日文,但可能經營不易,政府亦出資每日補貼五圓。

 


原南門市場今為「全臺首學」住宅大樓。攝影/魚夫。

位在原南門市場隔鄰的「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對地方文史著力甚深,他從小在南門市場附近長大,為文回憶昔日市場情景說:

東邊排第一攤位是日本人大田先生經營花卉蔬果種子,往南是魚販部,由黃金印供貨源,由蔡賊現場經營,接著是肉品部有張讚、張姻塵及東門陳組合經營,接下來是雜貨部,由許輝茂經營,最南靠近門口是事務所,也是電話連絡處並聘請一位很得人緣的戴小姐名阿雲。

而西邊排第一個攤位是源福經營食品罐頭及汽水,及福伯販賣粉圓、米糕粥,而南半部是李澤(筆者父親)經營蔬果部,以上是市場開基固定的業者,當然有些是臨時的攤販,當時在日人統治下買賣規則極為嚴格,進貨的農產品都要合法,尤其管制的配給品,大家也都知道日本警察處罰是兇出名的,聽母親口述日本人購買東西是很守規矩,尤其日本婦女很有禮貌,在物質缺乏時,有些食物是實施配給,如肉品每包是五兩裝,每人最多僅買兩包,他們不會爭先恐後,一有人潮都會很自動的排隊購買。這也是日本教育可取之處。

隨著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南門市場便疏於管理,任由外來攤販佔用市場前空地叫賣,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不復整潔美觀,從民國後的舊照來看,違章在市場空地上任意搭建,不顧結構在原來北向牆體上另鑿大門,從此生意一落千丈,1979年在蘇南成市長時代乾脆廢了市場用地,終止每月市場租金900元,改為住宅計畫用地,租戶也改繳房屋稅,1990年公開招標,此時市場戶數已暴增為37戶31人擁有,其中一位王姓人士有備而來,果然得標,卻引起眾怒,最後由當時的市長施治明出面協調補償事宜,這才將產權定於一尊。現在看到的「全臺首學」住宅大樓,我看賣房子的仲介業者介紹:「這裡有最好的學校、機關、百貨、飯店、文化、古蹟週鄰看得到,優越的生活區段,繁榮永不褪色,永恒的生活區在這裡。」

南門市場已走入歷史,但仍有多日人或灣生回來找尋,李文雄的文章最後一段記載:

現舊南門市場已被夷為平地,但時常可見到日本歐巴桑,三五成群的來此尋找他們早年的記憶,甚至也有人要買當年他們最愛吃的龍眼、芒果(以模糊的台語音),有些與母親談起難以忘懷的往事,也都感動流淚。

阿部要離台前,我們送他回飯店,他站在門口目視我們車子離去,頻頻鞠躬,看來真是發自心底由衷旳感謝。我把南門市場畫了出來,這才能把缺了一個角落的庶民生活全景補了回來,灣生可能逐漸老朽,但是他們的後代還會來找尋,咱們不是愛談拿文化魅力來辦觀光嗎?那還不趕緊補強這些「說故事的能力」。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

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