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公會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竹公會堂是位於台灣新竹市武昌街110號的歷史建築。新竹公會堂於1920年開工,在1921年竣工,修建耗資74,593日元。戰後新竹公會堂改名為新竹縣政府中山堂。1955年,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開館並借用新竹縣政府中山堂作為活動場地,並多次加蓋建築,使得台灣日治時期的新竹公會堂建築被其他建築遮蓋。2009年,新竹社教館改名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並繼續使用新竹公會堂作為活動場地。[1]新竹公會堂於2011年被列入新竹市文化資產[2],登錄為歷史建築。2019年3月11日「新竹公會堂建築群修復再利用工程」開工,2022年9月5日竣工,預計2022年10月重行開館,重現新竹公會堂百年風華
新竹公會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sT7kD

2022-10-25_181038800px-新竹公會堂

4100851_2下載 - 2022-10-25T172234.943.jfif下載 - 2022-10-25T172233.005.jfif下載 - 2022-10-25T172224.637.jfif下載 - 2022-10-25T172219.707.jfif下載 - 2022-10-25T172215.435.jfif下載 - 2022-10-25T172151.932.jfif下載 - 2022-10-25T172152.065.jfif4100851_14100851_34100851_54100851_64100851_7

新竹百年歷史建築新竹生活美學館「新竹公會堂」修復完工啟用、再現百年藝文風華
2022/10/25 14:38
新竹百年歷史建築新竹生活美學館「新竹公會堂」修復完工啟用、再現百年藝文風華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Stb4nr
新竹百年歷史建築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前身「新竹公會堂」修復工程已完工啟用,並推出系列活動、再現百年藝文風華。(記者洪美秀攝)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前身「新竹公會堂」歷史建築群修復再利用工程,從2019年開始,於昨日修復完工啟用,並舉辦「百繪詩采‧再現容顏─新竹公會堂開幕展」等藝文活動,這座已百年歷史的新竹公會堂,見證新竹的藝文發展史,即日起到11月底也會舉辦百年風華系列活動。
新竹百年歷史建築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前身「新竹公會堂」修復工程已完工啟用,並推出系列活動、包括展出蒸汽火車展等。(記者洪美秀攝)
 新竹生活美學館現址的前身是社會教育館,1999年改隸教育部、2008年改隸文建會後,如今屬文化部,除是社會教育館所,更是推廣生活文化、生活藝術的場域,全台有4座美學館,而新竹生活美學館座落在新竹市武昌街,是座有百年歷史的歷史建築。
新竹百年歷史建築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前身「新竹公會堂」修復工程已完工啟用,還保留當時遭轟炸後所遺留的木頭碳跡和磚塊共存的古蹟原貌。(記者洪美秀攝)
 新竹生活美學館長葉于正說,美學館前身「新竹公會堂」見證北台灣與新竹市的城市發展、蘊含著都市紋理上不可抹滅的意義,如今修復再利用工程圓滿完成,感謝文化部支持,期盼未來美學館立足新竹公會堂的百年歷史,延續百年前新竹公會堂服務新竹州民的任務,成為拓展北台灣9縣市生活美學的資源平台,藉由歷史感、國際感、價值感與創造力,為新竹公會堂開啟與藝文產業共伴、共創、共榮的下一段百年行旅。
新竹百年歷史建築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前身「新竹公會堂」修復工程已完工啟用,並推出系列活動、再現百年藝文風華。(記者洪美秀攝)
 新竹生活美學館慶賀新竹公會堂百年風華,即日到11月27日,舉辦系列活動,有台北曲藝團、傳源文化藝術團、拉縴人青年合唱團、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臺灣青年劇團帶來4場次特色展演;也有駐館創作工作坊和成果發表等活動;更推出「百繪詩采‧再現容顏」展,有公會堂的鋼筆畫展及蒸汽火車頭展,呈現生活美學館的多樣化,邀民眾走一趟新竹公會堂,感受風華。
新竹百年歷史建築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前身「新竹公會堂」修復工程已完工啟用,並推出系列活動、再現百年藝文風華。(記者洪美秀攝)新竹百年歷史建築新竹生活美學館「新竹公會堂」修復完工啟用、再現百年藝文風華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Stb4nr


日治稱新竹公會堂 新竹生活美學館年底修復完工、明年慶百歲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Du9pdh
新竹生活美學館的新任館長葉于正表示,歷史建築新竹公會堂修復工程預計年底完工,未來將活化旁邊的巷弄,與在地返鄉青年成立文化據點,成為推廣文化與美學的場域。(記者洪美秀攝)
新任新竹生活美學館長葉于正說,除歷建新竹公會堂主體建築正在修復,附屬後棟辦公室也從2013年起分3期進行修復,修復後的屋架開放呈現,細看下有種反璞歸真的美感;未來會藉由修復公會堂,再造歷史現場;透過多元利用型態回應當代美學需求與意義,讓公會堂整體園區成為當代生活美學體驗場域與人才培育中心。
葉于正說,新竹公會堂過去被四周增建物包圍,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眼前,而現況屋架嚴重受損,目前正進行相關修復工程,未來修復後會重現新竹公會堂建築氣韻;讓民眾得以一窺其原貌,修復工程年底完工,會在2022年公會堂百齡之際,呈現具歷史感的當代美學場域,美學館也會與在地文化據點推動一系列慶祝活動,重現公會堂往日人文薈萃的文化場域。日治稱新竹公會堂 新竹生活美學館年底修復完工、明年慶百歲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Du9pdh

3451171_1_13451171_9_13451171_6_13451171_4_1


1945年12月19日,中華民國規定全臺日本時代公會堂一律改稱中山堂
公會堂是供地方居民集會、舉行藝文活動的場所。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等組織可以透過於公會堂舉行戲劇表演、演說、展覽等活動,達到政令宣導、啟迪民智的作用。
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學習西方的各種社會制度,而從傳統社會走向公民社會的轉變,公會堂便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臺灣在日治時期受到日本影響,也在各地興建不少公會堂,其中大多數是在大正年間建造(1910到1920年代),地方政府以慶賀皇族成婚、太子即位、天皇壽慶等名義來興建,也反映1920年代日漸興盛的藝文活動
這些公會堂到了戰後1945年的12月,旋即規定全臺日本時代公會堂一慮改稱「中山堂」,而多數公會堂遭到拆除現已不存
上圖為1940年代李火增拍攝1936年落成的臺北公會堂,為日本時代建築師井手薰作品(原圖黑白+數位上色)
下圖為今中山堂影像
(1) 聚珍臺灣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mCP5NJ


269259600_2053126731523801_8972851019323607317_n (1)


昭和八年新莊公會堂落成

94376314_3208701959141175_7083804713660973056_o


請文創,先讓古蹟重生!重繪新竹公會堂

文、圖/魚夫 2015-08-30 15:04
 
 
請文創,先讓古蹟重生!重繪新竹公會堂
新竹公會堂是在地許多美術大師喜愛描繪的場景,魚夫重繪新竹公會堂是根據1921年上棟式的老照片繪製的。(魚夫提供)

新竹是座古城,又有科學園區,成為新舊交織中的迷人城市。古蹟必須留下才能保存市民的共同腳跡,才能顯現出獨特性,也才有吸引觀光客佇足留連的條件。

新竹公會堂是在地許多美術大師喜愛描繪的場景,位於今武昌街的「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正面現在看不到原有的模樣,因為前面增建了一棟前廳,作為展覽之用,但舊建築本身並沒有被拆除,且計畫恢復原貌中,所以我在重繪的過程中,特別感到欣慰,現在文化創意喊得震天價響,就得從古蹟的重燃生機做起吧。

日治時期的公會堂是日人用來舉行重大集會,或宣揚政令、教化百姓,例如開辦「國語」(日本話)、播放社教影片等等,在此之前,台灣漢人的集會多數在大廟埕,且公會堂遍佈全台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後,便順勢改名為「中山堂」或「實踐堂」等,也照樣是用來宣示新統治者權威的場所。

新竹公會堂曾在1945年遭美軍炸毀,那一年的5月15日上午,美軍大批B-29轟炸機空襲新竹,投彈目標瞄準新竹火車站、州廳、市役所、新竹醫院以及公會堂等,美軍幾近濫炸的瘋狂行動,使得新竹遭受重創。

新竹畫家鄭世璠有幅關於公會堂的水彩畫,就是呈現當時公會堂遭炸毀後滿目瘡痍的慘狀。1947年3月,有鑑於新竹還是需要個公眾集會的地方,於是就原公會堂進行復原的工程,該計畫從是年10月份起,花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完工,原有的公會堂係紅磚白飾帶的式樣建築,有著總督重要工程師松山森之助的風格,正立面屋頂有切角頂背心式(jerkinhead roof,日本稱此為「半切妻」)結構,左右各有衛塔,衛塔上的牆飾為灰泥作成的勳章飾;背立面屋頂採「入母屋」即歇山的形式,總體雍容華貴,歐風洋味十足。

但在重建的過程中由於受損嚴重,恢復屋頂半切妻的工法複雜,乃直接另立山牆,其次,在白飾帶的部份,以洗砂子和白漆粉刷,總體建築乃有如洗盡鉛華,變成素樸的外表,後來加蓋的前廳更遮住立面,彷彿公會堂已不復存在。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新建的前廳,將原公會堂原有的紅磚白飾帶的立面遮掉了。(魚夫提供)

 

我所繪製的新竹工會堂是根據1921年7月15日上棟式的老照片,及參考許多相關照片及研讀中原大學黃俊銘教授的調查研究資料而來。

鄭世璠的老師李澤藩(台灣十大重要本土畫家,也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之父)在1982年也畫了一幅「社教館古風貎」,從這張畫裡看到公會堂周遭原本具有開闊的景象,林木蔥蘢,透過李澤藩的畫筆,更顯得彷彿其間有曲徑通幽,可惜到了1959年為了省運會在其旁增建了體育場,空間頓時變得狹小局促,這座曾經是新竹市民重大集會的共同記憶,其雍容大度的往日風華居然只留在畫家的畫作裡憑吊了。

「社教館古風貎」裡入口處畫有兩座石獅,其實際雕塑現在放在新竹市議會前。石獅原由新竹望族林占梅(1821-1868)聘唐山泉州師傅所製作,雕工純熟,模樣頗具閩南獅的古錐逗趣,原本是要放在林家祖祠前,進入日治時期,被搬到新竹神社前充當「狛犬」,按日式擺法,側身面對來者,民國以後,搬到了公會堂入口,獅頭向前,後來公會堂已無空間安置,又被市議會搬了去鎮守大門。

我在新竹交通大學建築所唸了五年的書,經常抽空到老市區內閒逛,發現古蹟正在迅速消失當中。譬如在李澤藩作品中,又有1936年「潛園住宅庭」、1976年「潛園懷古」等,畫出林占梅當年一手建造的「潛園」爽吟閣的優雅典範這棟1849年完成的古厝,命運乖厄,最後在許明財市長任內,因未列入市府文化資產,竟於2012年的6月27日,無預警的遭建商以怪手拆除最後的門樓與八角古井等,截斷歷史傳承,令人扼腕!

新竹是座古城,且為科學園區所在,附近更是著名大學林立,學風鼎盛,在新舊交織中,為不可多得的迷人城市。1997年蔡仁堅當選市長後,許多古蹟重獲新生,新竹火車站對街廣場整治設計為呼應歐風車站的市民休憩廣場,其中將東門城成功改造為「新竹之心」和我所就讀的交大建築所充分合作,在所內至今仍是重要的研究案例。留下古蹟才能保存市民的共同腳跡,城市有了不可抹滅的印記,才能顯現出獨特性,也才有吸引觀光客佇足留連的條件,光是摩登大廈林立,和其他新興城市也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本文轉載自9月1日出刊《民報文化雜誌》第8期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