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 (3)  

http://litera.ccu.edu.tw/journal/article/21_12.pdf

hfgh2015214104053b  

 笠詩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pOQLHa

陳秀喜
陳秀喜(1921年—1991年),台灣著名女詩人,曾任倡導台灣本土精神之「笠詩社」的社長,其詩〈我的筆〉也曾在1978年獲得美國全國詩人協會國際詩獎的第二名。由於她扶植文壇後進不餘遺力,文友稱她為「大家的陳姑媽」,也有人稱她為「台灣第一位女詩人」。
生平
1921年出生於新竹。幼時為養女,成績優異。中學時因對月經不了解而影響求學考試。但後來在校外以自學開始詩歌創作。十五歲即以日文寫詩、寫短歌及俳句,之後曾出版日文短歌集《斗室》。
二十一歲結婚。強勢的婆婆和流連聲色場所的丈夫帶給陳秀喜相當大的壓力。她日後的創作一直在探討女性在傳統社會的婆媳關係與夫妻關係對女性的壓迫。
國民政府遷台後,官方語言改為「國語」,對台灣文學創作構成很大影響。以日文和閩南語為母語的陳秀喜開始學習國語,並於1967年加入笠詩社,開始中文詩歌創作。
五十七歲時離婚,移居關仔嶺。為人豪爽好客,且投入扶植後進,因而有「陳姑媽」之綽號。其作品風格尖銳,不但關心婦女與傳統議題,也關心台灣本土的歷史與發展。其詩〈台灣〉改寫成的民歌〈美麗島〉,後來知名度很高。
1985年二度結婚,同年隨即離婚。1991年逝世,終年70歲。

人物/台灣第一位女詩人陳秀喜

文/莫渝 2015-09-02 11:36
 
 
人物/台灣第一位女詩人陳秀喜
陳秀喜1960年攝於基隆。(鄭炯明醫師提供)

由陳秀喜的詩〈台灣〉所改編的歌曲〈美麗島〉,成為2016總統選舉兩位女性參選人最喜歡的歌曲,陳秀喜這位台灣第一位女詩人,我們怎可不認識!

陳秀喜(1921-1991)女士,1921年12月15日出生,新竹市人。陳秀喜出生滿月不數日由陳家領養,雖然身為養女,卻受養父母的無悔照顧與付出,童年非常快樂,順利完成新竹女子公學校的日治時期初級教育。1942年結婚,隨任職銀行的夫婿曾旅居上海、杭州等地。1945年戰後,徙居台灣彰化、基隆、台北

少女時代即展露藝文才華

就讀公學校,少女陳秀喜即展露藝文才華,15歲用日文寫俳句、短歌和詩,這項書寫能力一直持續,二戰結束後,台灣改變了語言文字的使用,她仍保留日語的思維與習慣。1967年,參加用日文書寫的「台北短歌會」與「俳句社」,同年開始用中文寫作並在《笠》和《葡萄園》詩刊發表,1968年加入「笠」詩社,1971年起擔任「笠」詩社社長,直到1991年 2月25日過世。1987年台灣筆會創立時,為成員之一。

生前,結集出版日文短歌集《斗室》(1970年),中文詩集《覆葉》(1971年)、《樹的哀樂》(1974年)、《灶》(1981年)、《嶺頂靜觀》(1986年),詩文合集《玉蘭花》(1989年)等。1997年5月,由李魁賢主編,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陳秀喜全集》10冊。

70年代活躍新詩壇 晚輩暱稱姑媽

1970年代是台灣青年詩社崛起的年代,陳秀喜在1971年出版第一部中文詩集後,活躍新詩壇,深受青年朋友愛戴與親切交往,被晚輩暱稱「姑媽」。另有「台灣傳統社會中的奇女子」、「台灣奇女子」、「台灣第一位女詩人」以及「台灣女性主義詩人的先驅」之譽。

1978年起,陳秀喜長住嘉義關仔嶺明清別墅,勒石取名「笠園」,親身耕讀,接待文友,是一處拜訪朝聖的藝文地。往後,文友提及《笠》詩刊,必然連帶回憶陳秀喜社長的歡欣景象與生活點滴。

陳秀喜過世後,家屬設立「陳秀喜詩獎」,從1992年起,於每年母親節頒獎,至2001年止,共10屆。鼓勵過杜潘芳格、利玉芳、江文瑜、張芳慈、江自得、詹澈等後輩詩人。

陳秀喜:詩人是真善美的求道者

笠同仁第一部選集《美麗島詩集》(1979年)內,收錄陳秀喜的詩觀:「一首詩完成的過程,是感觸、感動的餘韻帶進思考讓它醱酵。思考是集中精神在語言鍵盤上彈出聲音。詩人不願盲目活著。眼睛亮著重視過去,腳卻向前邁進。意識歷史、時代、甚至國際、人類。以關心執著於自覺的極點,負著時代的使命感,以喜怒哀樂的沉澱物來比較和判斷事物。詩人是真善美的求道者。在現實生活中,站在自己的位置,詩人的責任非常重大。」(頁224)。筆者在〈真善美的求道者〉乙文解讀陳秀喜的詩與內涵有四個主題:母愛與親情的慈藹光輝、青春戀情追求的表白、掙脫父權的先進女權主義護衛者、鄉土情與國族愛。

1979年12月10日發生「高雄美麗島事件」,連待波及《美麗島詩集》社長與幾位主事者,遭約談,事後不了了之。只因「美麗島」一詞撞傷執政者的神經與心魔。

陳秀喜擔任笠詩社社長20年(1971-1991),是《笠》詩刊茁壯與活躍期,也是台灣意識與民主及社會運動的蓬勃期。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發生,陳秀喜於1973年寫的〈台灣〉一詩,經關心台灣文學的德語教授梁景峰改編歌詞,標題更換為〈美麗島〉,李雙澤作曲,民歌手胡德夫等人演唱,風靡校園,傳唱全島,卻遭戒嚴時期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發佈禁唱令,長達八年。

〈美麗島〉歌詞脫胎自〈台灣〉乙詩,兩者文詞語句貼切台灣,筆觸溫和委婉,表露台灣人的心聲。對照被查禁的壓抑,更顯露執政當局的邪惡與偽善。底下為〈台灣〉原詩: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
永恒的懷抱
傲骨的祖先們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搖籃曲的歌詞是
他們再三的叮嚀
稻  草
榕  樹
香  蕉
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
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
颱風旋來多強烈
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
只要我們腳步整齊
搖籃是堅固的
搖籃是永恆的
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1973)
 

《灶》 陳秀喜鄉土愛的代表作

百年以後
大家都使用瓦斯
人們只知道工業用的煙囟
不知道曾有泥土造的灶
灶的肚中
被塞進堅硬的薪木
灶忍受燃燒的苦悶
耐住裂傷的痛苦
灶的悲哀
沒人知曉
人們只是知道
詩句中的炊煙
嬝娜美麗──           (1976)   

「灶」或「灶腳」,是傳統社會裡婦女的主要活動場域之一。陳秀喜站在與農村婦女息息相關的灶腳的立場,既點明「灶」的存在,也表達婦女一生的勞動心聲──忍受燃燒的苦悶,耐住裂傷的痛苦。這首濃烈草根且消失物的詩,堪稱陳秀喜鄉土愛的代表作。

在統獨意識並未壁壘分明的年代,在女性詩人與台灣詩人之間,陳秀喜作了恰當的調適;她以女性潤滑劑的活躍者,溫柔仁愛的詩風,及長輩風範,贏得詩壇共同的愛戴。讀她的詩飽含關愛與充滿希望,她的詩愛與風範一直在島嶼傳唱著。

----------------------

一. 陳秀喜自傳
1921年,陳秀喜出生於新竹市,生父陳買是漢詩詩人,陳秀喜出生滿月後只過了3天,就被剛剛失去新生兒的陳金來、李壁夫婦領養,成為養父母唯一的掌上明珠。在過去的台灣社會,養女幾乎成為苦命女子的代名詞,陳秀喜卻是很幸運的例外,養父母對她十分疼愛。1929年,她進入新竹女子公學校就讀,1934年畢業之後沒有繼續升學,由養父聘請女家庭教師來教她學習漢文。這樣的經歷,成為她日後成為詩人的基礎。陳秀喜具有語言和文學天份,1936年15歲的時候就開始用日文寫詩、短歌和俳句,作品發表於《竹風》。1940年曾經代表新竹市前往日本參加女子青年大會,返台後擔任公學校的代用教員。

1942年陳秀喜和在上海三井洋行任職的張以謨結成連理,婚後在上海、杭州居住,1946年回到台灣,這段經歷成為她個人獨有的「大陸經驗」。有學者認為:這樣的大陸經驗,對於陳秀喜而言,在她從事文學創作的語文轉換上是比較特殊的。和很多在日治時代出生、少年時代就用日文寫作的作家一樣,陳秀喜必須跨越語文的障礙才能用中文寫作,她36歲的時候,從注音符號學起,開始用中文寫詩。1968年她正式加入笠詩刊社,1971年出版第一本中文詩集《覆葉》,這是陳秀喜努力學習中文的豐碩成果。同年起擔任笠詩社社長,直到1991年去逝為止,共有20年之久。陳秀喜對於台灣受日本統治感觸很深,她在獲得美國國際詩獎第二名的「我的筆」這首詩中,就寫盡了作為日本殖民地人民的悲愴。而當她前往日本,拜訪日本的重要詩人堀口大學的時候,崛口稱讚她的日語說得很優雅,當時,她立刻寫了一首短歌作為回答,意思是她的日語之所以如此優雅,是因為家鄉曾經被日本當成殖民地。大陳秀喜十多歲的老詩人堀口大學看了陳秀喜的短歌,當場跪在榻榻米上表達歉意。

陳秀喜在婚姻上遭遇坎坷,作為舊時代的媳婦,她備受婆婆虐待,57歲時又因為第一任丈夫外遇而離婚,不久後再婚,卻仍然不愉快,甚至夫妻對簿公堂。在她的詩中,也表現出對婚姻的無奈和對坎坷人生的哀愁,例如:「棘鎖」這首詩,就是批判傳統婚姻對女性的壓迫。但是,儘管晚年生活並不順遂,陳秀喜對於後輩的年輕詩人卻始終愛護、提攜,因此,文壇上都稱呼她為「陳姑媽」。

早年用日文創作的陳秀喜,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努力才能使用中文來寫現代詩。而且成果豐碩,只憑這一點,就足以讓她在台灣詩壇留下不朽名聲。她的詩喜歡描寫自然景物和發生在生活周圍的事物,她在這些景物上投注了真摰熱烈的情感,擁抱大地,禮讚生命,並以溫暖包容的母親意象,來召喚大家認同本土,在她的詩裡,處處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情懷。陳秀喜總共出版了四本中文詩集:「覆葉」、「樹之哀樂」、「灶」和「玉蘭花」。

文學花園

說明:

在陳秀喜的詩中,充滿了對親情、鄉土和生命的愛,這樣對人性美好的肯定,是極為動人的。1973年,陳秀喜在《文壇》雜誌上發表了她著名的詩作「台灣」。1977年,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後,這首「台灣」經過梁景峰改編,李雙澤譜曲,改題目為「美麗島」,風行當時台灣的大學校園,成為大學生擁抱鄉土的投射。可是,由於政治因素,這首歌受到禁唱長達8年。解禁之後,直到現在,還是受到台灣人喜愛的歌曲。「台灣」這首詩中所寫的稻草、榕樹、香蕉、玉蘭花,成為每一個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親近鄉土的象徵,也成為海外的台灣遊子懷念故鄉時,出現在心中的永恆意象。和「台灣」的鄉土感、歷史感、時代感相比,「牽牛花」是題材十分生活化的詩,牽牛花是台灣最常見的一種花,無論是在田野間、庭院裡,或是雜草叢生的空地上,登山小徑的樹幹間,都可以看到這種看來嬌弱,卻生命力極為旺盛的花奔,陳秀喜筆下的牽牛花,不僅是迎向陽光的花朵,也是迎向陽光的生活勇士。
原文:

臺灣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
永恒的懷抱
傲骨的祖先們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搖籃曲的歌詞是
他們再三的叮嚀
稻 草
榕 樹
香 蕉

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
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
颱風旋來多強烈
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
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
搖籃是堅固的
搖籃是永恒的
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牽牛花

孩子們!
把彩傘展開
衝向天空
高揚花瓣的帆
你們和晨陽同時綻放
勇敢地跟晨陽爭光彩吧!
孩子們!
不要怕逆風
我長了眼睛似的蔓
既把支柱牢固地纏好
不要擔心土壤貧瘠
我有許多貪婪的根
儲蓄了足夠的營養
孩子們!
清晨短暫
坦誠地去擁抱它
結一個結實的種子
凋謝得有意義
留給人們年年稱讚
錦繡綠野的牽牛花


二、覆葉犧牲呵護嫩葉的母親意象

1921年出身在新竹的陳秀喜,雖為養女,卻自稱是最幸福的養女,她是吃養母的奶長大的。她在新竹女子公學校讀書,由於對語文的敏感,十五歲開始用日文寫詩、短歌及俳句。十九歲,便被日本人提拔為日語講習所的講師。二十一歲結婚,自此步入坎坷的生命歲月。跋扈的婆婆、沈迷酒色的丈夫是她痛苦的來源,為人媳為人妻的橫逆際遇甚至使她生不如死曾經尋求自我了斷,獲救後終於在五十七歲那年離婚,移居關仔嶺過她慷慨豪俠活躍詩壇的生活。晚年由於其子被經濟犯拖累破產,為減輕其子扶養之累,迫於經濟與寂寞,她二度結婚卻又再度遇人不淑,被對方騙婚遁逃,抑鬱以終。雖然命運乖舛,陳秀喜卻以詩自抒情懷及抗逆吶喊。雖然閩南語和日文才是她的母語,但是她到四十六歲時終能突破重重困難,開始以中文寫現代詩。

施叔青說陳秀喜的一生都在尋求定位。5李元貞說「從來沒有女詩人對於父權體制之下的婚姻制度提出直言批判,陳秀喜是第一人。」6江文瑜則認為陳秀喜成長於封建的舊時代,卻能以過人的膽識,以詩作表達了殖民與性別的雙重壓迫、作為母親的掙扎、情慾糾葛的告白等,蔚為「台灣女性主義詩人的先驅」。7雖然婚姻是她命運的毒藥,陳秀喜卻是一個充滿母性溫暖的人。她對子女的愛在〈覆葉〉一詩中表達無遺:

繫棲在細枝上

沒有武裝的一葉

沒有防備的

全曝於昆蟲飢餓的侵蝕

任狂風摧殘

也無視於自己的萎弱

緊抓住細枝的一點

成為翠簾遮住炎陽

成為屋頂抵擋風雨

倘若 生命是一株樹

不是為著伸向天庭

只為了脆弱的嫩葉快快茁長(1972/3/29)

詩中展現一顆無微不至的纖細心靈;犧牲自我呵護成全幼弱子女的母愛,ㄧ展無遺;「倘若,生命是一株樹,不是為著伸向天庭,只為了脆弱的嫩葉快快茁長。」生活的目的不是為個人謀打算,全是無我的為著下一代,所以詩人的努力寫中文詩,甚至也是為了下一代,她說:「與其寫一千首日文詩,不如寫一首讓下一代兒女能夠看懂的中文詩。」8許多人讚嘆陳秀喜以及她的詩,幾乎都與「母愛」、「鄉土」劃上等號,許多認識她的人都懷念她的溫暖、敦厚、熱情、慷慨,永遠像個母親一樣喜歡照顧別人。李元貞也說,在陳秀喜的許多好詩中,常能以母親的意象帶出詩中深刻的含意。說她以母親意象的慈愛,來說諷伸張的男性社會現象;也以母親意象的溫暖包容,來召喚大家認同本土。9但陳秀喜的台灣母親形象,毫無疑問是覆葉犧牲型的,

風雨襲來的時候

覆葉會抵擋…

摺成縐紋睡著

嫩葉知道的 只是這些

然而嫩葉不知道風雨打身的哀傷

也不知道蕭蕭落葉的悲歎

只有覆葉才知道…

風雨要來的憂愁(嫩葉)

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奮不顧身,令人感動,但是這般濃烈的愛,像羅網覆蓋般的齊全呵護,其為子女而言究竟造成如何的效果?

由陳秀喜女兒張玲玲(〈覆葉〉一詩就是為玲玲二十二歲生日寫的)的訪談記中可以見出一些端倪:「她把我們保護得很好…我覺得我們好像都跟外面的世界隔絕了。畢業以後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好像都不一樣了。…我記得從小到大,很少有朋友到家裡玩,她不會答應的,她可能認為危險吧。」由女兒的話語中我們可以了解;雖然陳秀喜積極寫現代詩後,許多詩的內容都是跟兒女親情有關,但是到了後來,女兒感受到的卻是:「媽媽給我非常非常多的愛,多到我覺得快把我溺死了。」以致於小時候最乖的女兒玲玲長大後的叛逆,必定給予陳秀喜很大的打擊,她大概尤其不會想到孩子長大後回想起這樣的母愛時會說:「她總把我們保護得太好了。我出社會做事真是覺得會死掉,好像是溫室裏的花朵。」10

陳秀喜另有一詩〈父母心〉,

神啊

請把小玲的腿打斷

罰我抱她的手臂,直到癱瘓

請把小玲弄成瞎子

罰我變為拐杖

請把小玲弄成白癡

罰我終身為奴隸…請留小玲一條生命吧

我和妻的命都奉獻你…小靈魂呀 妳在哪裡?

歸來吧!小玲!

雖然沒有足夠的資料不能確定本詩是為何而寫,但依照詩意,似是小玲慘死輪下,父母不捨所作之祈禱詩,但是讀來會思忖:不知小生命若能選擇,本身是寧可好死?抑或歹活著?而為了換取孩子的活命,竟有作如此禱文的父母,其間充斥的強烈愛意未免令人恐怖。於是乎當我們讀到〈愛的鞭〉這一首詩竟會出於一位母愛豐沛詩人之手時,便能有所會心了:

祝妳訂婚的花籃 彎取的藤條

曾插滿美麗的花

如今花凋謝了 花籃蒙一層灰塵

我以顫抖的雙手

剝去捲貼藤條的銀箔紙

裸藤條弄直劈成三尺的家法

慈愛及責己

愛與怨 滿懷沸騰

最小的女兒啊

妳可知道『母愛如海』的比喻

無須我說『如何地愛妳』

妳該知道『逆女』的態度

必須我來教訓

自從妳未成熟的十八歲 曲解了母愛 自由 民主

忘卻了東方美德是『孝』行

不願讓妳背著『不孝順的女兒』的名出嫁

以野蠻的行為 鞭打妳

當鞭打下的煞那

疼極的心流淚

求神賜祝汝 反省 覺悟的一念

愛的鞭喚妳 重回母親的懷抱哭泣

抬出『母愛如海』的大帽子,以愛之名鞭打,要已訂婚的女兒仍然孝順,不可逆己,要以愛鞭喚她重回母親的懷抱;覆葉犧牲的愛至此一變而為鞭撻掌控的愛,其間脈絡是如此口吻自然,這儼然是某一種我們也很熟悉的台灣母親的典型,何嘗不是一種台灣意象呢?生我養我的母地台灣,解嚴前不也假愛之名,呵護照顧我們無微不至,以致於使人民不知真相、失去了免疫力,導致許多年輕人有如溫室的花朵,一但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真氣象真溫度便適應不良;回歸的回歸、叛逆的叛逆,以致於列名黑名單中,家國歸不得而蹉跎異鄉半生。想想倘若嫩葉只能「從那覆葉交疊的空間探望」才能「看到了比夢中更美而俏麗的彩虹」,嫩葉的天空豈不被剝削了許多嗎?詩中豈不早已預示這樣的景況嗎?

如此剖解前輩女詩人的詩,筆者並無絲毫不敬之意,詩人自己也說:「我是矛盾的,傳統與現代在我身上同居」,於是自己由婆婆處所獲得的淫威虐待,由丈夫處所獲得遇人不淑的痛苦悔恨,乃能不自覺地一轉而為對女兒的重重保護構築成的捆綁,可真是一個生命的矛盾模式!但是這也何嘗不是陳秀喜那一代在傳統的包袱下成長的人的共同心靈模式呢?詩人雖然能對婚姻制度以及相關的父權宰制提出非常精彩的見解及詩作,卻不能見悟感知自己在為母實踐方面的生命盲點,這也是人們多半無法超越時代的意識形態;真是無可奈何之事。

大事年表

1921年 12月15日誕生於新竹市。父陳買、漢詩人,母施滿。滿月過三天,被陳金來、李璧夫婦領養,領養陳秀喜視如己出,疼愛有加,陳秀喜自稱「最幸福的養女,過了快樂的少女時代」。
1929年 進入新竹女子公學校就讀。
1934年 自新竹女子公學校畢業,後轉請女家庭教師教習漢文。
1936年 開始寫日文詩、短歌、俳句,發表《竹風》上。
1940年 任職新竹市黑金日語講習所講師,兼任新竹市新興國民小學校代用教員。
1942年 與在中國上海三井洋行任職的員林人張以謨結婚,隨夫居住上海。
1943年 張以謨辭三井洋行職務,往杭州幫忙父親張芳蘭經營三鱗洋行,趁便得遊杭州。
    10月,遊南京、鎮江。
    12月,生長子。
1946年 返台,住新竹娘家。
1947年 隨夫調任,移居彰化。
    生長女瑛瑛。
1951年 於家事之外,自習中文、日文古文。
1967年 參加日本東京短歌社台北支部。
    參加桓夫‧吳瀛濤詩集合評會。
    此年創作短歌有17題132則、及詩〈嫩葉〉、〈思春期〉、〈愛的鞭〉、〈給農曆
    五月十九夜之月〉分別發表於《葡萄園》、《笠》。
1968年 參加台北短歌研究會,並開始在其機關誌《台北歌壇》發表作品。
    為雙燕姊妹寫歌詞〈雨中思情〉和〈瀟灑的你〉,由波音公司灌製唱片。
    此年共發表日文小說〈母親的願望〉、短歌52則、中文新詩〈白色康乃馨〉等6首
1970年 出版詩集《斗室》。共收入1967年至1970年短歌41題290則。
1971年 出版中文詩集《覆葉》,由笠詩刊社發行。
1973年 應《文壇》雜誌社長穆中南邀稿,寫詩〈台灣〉發表。經梁景峰改編歌詞,李雙澤曲,改名〈美麗島〉,風行一時,後被禁唱達8年之久。
1974年 出版詩集《樹的哀樂》,由笠詩刊社發行。
1975年 大野芳日譯《陳秀喜詩集》出版,封面為劉文三插圖,中河與一作序,4月18日東京幾 瀨 勝彬發行。譯者為日本小說家。
    赴日出席在東京三笠會館本館舉辦的《陳秀喜詩集》出版紀念會。其間曾拜訪和會晤日本元老詩人堀口大學、草野心平、北川冬彥等。當堀口稱讚陳秀喜日語優美時,陳秀喜索紙筆,當場作日本和歌一首,意謂「懂日語是悲哀,故鄉被殖民傷痕猶在」,堀口立刻就地肅坐伏拜道歉。
1976年 出版散文集《我的母親》,與林煥彰合編。寫〈養母的摯愛〉,收入《我的母親》。
1977年詩〈薔薇不知〉、〈常青樹〉、〈思春期〉、〈愛情〉、〈山與雲〉五首選入中國現代情詩》一書中。7月,在自立晚報副刊設專欄「斗室隨筆」(七月),使用「微風」筆名,共發表4篇。
1978年年初因婚姻生活變故而厭世,在天母寓所上吊自殺獲救,聲帶受損,長期音啞。
    詩〈魚〉入選詩人節(六月十日)詩創作競賽第三名。
    景翔英譯詩集《THE LAST LOVE》(最後的愛)出版。
1981年出版詩集《灶》。
1985年3月再婚,對象為顏清輝。但婚後不諧,決定恢復單身生活。隨後因婚姻官司纏身,心靈受到重創。
1986年 出版詩選集《嶺頂靜觀》,為《台灣詩人選集》之二,為以前出版中文詩集《覆葉》、《樹的哀樂》、《灶》的選集,共選詩三十五首。
1987年 2月15日台灣筆會成立,為創會會員。
1991年 2月25日因肝癌病逝,享年70歲。
1992年 長女張瑛瑛及女婿潘俊彥為紀念陳秀喜,特設立陳秀喜詩獎基金會,決定每年於母親節頒發陳秀喜詩獎,由李敏勇擔任執行秘書。第一屆陳秀喜詩獎,由白萩、李魁賢、李元貞、呂興昌、李敏勇擔任評審委員,選出得獎人杜潘芳格,得獎詩集《遠千湖》。
1997年 李魁賢編輯《陳秀喜全集》十冊,由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母親節)。
參考資料:陳秀喜(1997):《陳秀喜全集─資料集》。新竹市立文化中心: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第165-225頁。

-------------------------

8 月 11, 2006 at 5:35 pm
大事年表

1921年 12月15日誕生於新竹市。父陳買、漢詩人,母施滿。滿月過三天,被陳金來、李
    璧夫婦領養,領養陳秀喜視如己出,疼愛有加,陳秀喜自稱「最幸福的養女,過了
    快樂的少女時代」。   
1929年 進入新竹女子公學校就讀。
1934年 自新竹女子公學校畢業,後轉請女家庭教師教習漢文。
1936年 開始寫日文詩、短歌、俳句,發表《竹風》上。
1940年 任職新竹市黑金日語講習所講師,兼任新竹市新興國民小學校代用教員。
1942年 與在中國上海三井洋行任職的員林人張以謨結婚,隨夫居住上海。
1943年 張以謨辭三井洋行職務,往杭州幫忙父親張芳蘭經營三鱗洋行,趁便得遊杭州。
    10月,遊南京、鎮江。
    12月,生長子。
1946年 返台,住新竹娘家。
1947年 隨夫調任,移居彰化。
    生長女瑛瑛。
1951年 於家事之外,自習中文、日文古文。
1967年 參加日本東京短歌社台北支部。
    參加桓夫‧吳瀛濤詩集合評會。
    此年創作短歌有17題132則、及詩〈嫩葉〉、〈思春期〉、〈愛的鞭〉、〈給農曆
    五月十九夜之月〉分別發表於《葡萄園》、《笠》。
1968年 參加台北短歌研究會,並開始在其機關誌《台北歌壇》發表作品。
    為雙燕姊妹寫歌詞〈雨中思情〉和〈瀟灑的你〉,由波音公司灌製唱片。
    此年共發表日文小說〈母親的願望〉、短歌52則、中文新詩〈白色康乃馨〉等6首
1970年 出版詩集《斗室》。共收入1967年至1970年短歌41題290則。
1971年 出版中文詩集《覆葉》,由笠詩刊社發行。
1973年 應《文壇》雜誌社長穆中南邀稿,寫詩〈台灣〉發表。經梁景峰改編歌詞,李雙
    澤曲,改名〈美麗島〉,風行一時,後被禁唱達8年之久。
1974年 出版詩集《樹的哀樂》,由笠詩刊社發行。
1975年 大野芳日譯《陳秀喜詩集》出版,封面為劉文三插圖,中河與一作序,4月18日東
    京幾瀨勝彬發行。譯者為日本小說家。
    赴日出席在東京三笠會館本館舉辦的《陳秀喜詩集》出版紀念會。其間曾拜訪和會
    晤日本元老詩人堀口大學、草野心平、北川冬彥等。當堀口稱讚陳秀喜日語優美
    時,陳秀喜索紙筆,當場作日本和歌一首,意謂「懂日語是悲哀,故鄉被殖民傷痕
    猶在」,堀口立刻就地肅坐伏拜道歉。
1976年 出版散文集《我的母親》,與林煥彰合編。寫〈養母的摯愛〉,收入《我的母
    親》。
1977年 詩〈薔薇不知〉、〈常青樹〉、〈思春期〉、〈愛情〉、〈山與雲〉五首選入
    《中國現代情詩》一書中。
    7月,在自立晚報副刊設專欄「斗室隨筆」(七月),使用「微風」筆名,共發表
    4篇。
1978年 年初因婚姻生活變故而厭世,在天母寓所上吊自殺獲救,聲帶受損,長期音啞。
    詩〈魚〉入選詩人節(六月十日)詩創作競賽第三名。
    景翔英譯詩集《THE LAST LOVE》(最後的愛)出版。
1981年 出版詩集《灶》。
1985年 3月再婚,對象為顏清輝。但婚後不諧,決定恢復單身生活。隨後因婚姻官司纏
    身,心靈受到重創。
1986年 出版詩選集《嶺頂靜觀》,為《台灣詩人選集》之二,為以前出版中文詩集《覆
    葉》、《樹的哀樂》、《灶》的選集,共選詩三十五首。
1987年 2月15日台灣筆會成立,為創會會員。
1991年 2月25日因肝癌病逝,享年70歲。
1992年 長女張瑛瑛及女婿潘俊彥為紀念陳秀喜,特設立陳秀喜詩獎基金會,決定每年於
    母親節頒發陳秀喜詩獎,由李敏勇擔任執行秘書。
    第一屆陳秀喜詩獎,由白萩、李魁賢、李元貞、呂興昌、李敏勇擔任評審委員,選
    出得獎人杜潘芳格,得獎詩集《遠千湖》。
1997年 李魁賢編輯《陳秀喜全集》十冊,由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母親節)。
參考資料:陳秀喜(1997):《陳秀喜全集─資料集》。新竹市立文化中心: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第165-225頁。
詩路管理員發表 | 作家年表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5:27 pm
出版書籍

出版書籍
1970年 《斗室》,日本:早苗書房。
1971年 《覆葉》,台北:林白。
1974年 《樹的哀樂》,台北:笠集刊社。
1975年 《陳秀喜詩集》,日本:幾瀨勝彬發行。
1976年 陳秀喜、林煥彰 編:《我的母親》,台北:巨人出版社。
1978年 《THE LAST LOVE》,台北:笠集刊社。
1981年 《灶》,高雄:春暉。
1986年 《嶺頂靜觀》,台北:笠集刊社。
1997年 《陳秀喜全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
詩路管理員發表 | 作家書目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3:25 pm
品評作家--〈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

◇文選自〈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
  陳秀喜以「愛」這一哲學的信念做為自身存在的理由,因此在她的詩作中「愛」不斷地被呈現出來,去論述她的詩的生命,「在這一意義上,愛已不是一種單純的情感概念或情感主題,它是一種更有悲憫性的……,它的目的旨在為包括女性在內的弱者-被統治者提供生存的文化依據」,這不但陳述了陳秀喜有關「愛」的理念與實踐,同時也讓我們瞭解她詩中所具備的女性特質。
  在陳秀喜的詩中我們看到了她做為女性詩人特有的比喻手法,善用花草植物的象徵,表達細膩繽紛的詩的語言,而別於一般男性詩人的特色。因此不管身為女性詩人或台灣詩人,陳秀喜都能夠在這兩端調和、平衡其間的詩情,故在她的詩中,我們不僅可看到女詩人書寫多情至愛的一面,同時也能見到身為台灣詩人,在詩中所表現的包容性與時代感。不管在哪一方面都能在詩的世界裡散發出希望和熱情,故她的詩不僅是愛的詩,也是一首首希望的詩。
詩路管理員發表 | 品評作家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11:21 am
品評作家──〈一個洋溢母性光輝的詩人〉

◇文選自〈一個洋溢母性光輝的詩人〉
  《覆葉》是一個充滿著母愛感性的詩集,向一個母親講給兒女的故事的口吻寫成的《嫩葉》,便是她的代表作。《樹的哀樂》除了延續《覆葉》愛的抒情外,詩的世界更見寬廣。……第三本詩集《灶》,是她個人創造的高峰。……詩人對愛是充滿愛與樂觀的,但她也對社會的不公不義,發出批判的聲音。
詩路管理員發表 | 品評作家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11:14 am
期刊論文彙編

期刊論文
1974年 郭亞夫:〈評介陳秀喜詩集:覆葉〉,《笠》期 6月,頁68-78。
1974年 陳芳明:〈語言的征服:陳秀喜的「覆葉」〉,《鏡子和影子》,頁81-89。
1975年 李仙生:〈往泥土裡札根--拜訪詩人陳秀喜〉,《詩人季刊》3期,頁31-32。
1975年 趙天儀:〈覆葉的語言(序)〉,《時間的對決–台灣現代詩評論集》,頁85-95
1977年 李瑞騰:〈常青樹-從「覆葉」到「樹的哀樂」〉,《笠》42期,頁42-44。
1978年 穆無天:〈詩情斗室‧人間風土:訪陳秀喜談文論詩〉,《笠》83期,頁53-56
1981年 李魁賢:〈「灶」序〉,《灶》。
1981年 李魁賢:〈陳秀喜詩集「覆葉」讀後感〉,《灶》。
1981年 林 外:〈以愛心燃亮詩燈的陳秀喜〉,《笠》101期,頁42-44。
1981年 林 外:〈以愛心燃亮詩燈的陳秀喜〉,《笠》101期。
1981年 林亨泰:〈陳秀喜的「花絮」〉,《笠》101期,頁40-41。
1981年 林鍾隆:〈「樹的哀樂」的魅力〉,《灶》。
1981年 旅 人:〈陳秀喜「樹的哀樂」〉,《灶》。
1981年 郭成義:〈美人魚的歌聲:評陳秀喜詩集「樹的哀樂」〉,《青溪》94期。
1981年 陳德恩:〈從「覆葉」到「樹的哀樂」:論陳秀喜詩中的執著和語言〉,《灶》
1981年 黃一容:〈陳秀喜的詩:「樹的哀樂」讀後〉,《笠》66期。
1981年 趙天儀﹕〈崇高的母性:評陳秀喜詩集「樹的哀樂」〉《時間的對決–台灣現代
    詩評論集》,頁97-110。
1981年 趙天儀:〈愛的探索者–評陳秀喜詩集「灶」〉,《台灣現代詩鑑賞》期,頁
    85-98。
1983年 李敏勇:〈死與生的抒情:杜潘芳格和陳秀喜的詩〉,《臺灣詩季刊》臺灣詩季
    刊,頁37-43。
1988年 利玉芳:〈陳秀喜印象:剛柔並濟的母性詩人〉,《笠》144期,頁98-101。
1991年 王昶雄:〈無限淒冷悼秀喜〉,《笠》162期,頁73-78。
1991年 利玉芳:〈大鄧伯玉蘭花與其他:悼笠園女詩人陳秀喜〉,《笠》162期,頁64-
    66。
1991年 巫永福:〈安息吧!秀喜妹〉,《笠》162期,頁54-56。
1991年 李敏勇:〈覆葉與嫩葉:悼念陳秀喜女士,抒記她的詩世界〉,《笠》162期,頁
    48-52。
1991年 李魁賢:〈懷念臺灣奇女子:詩人陳秀喜〉,《笠》162期,頁44-45。
1991年 李篤恭:〈豐裕的心靈〉,《笠》162期,頁60-61。
1991年 杜潘芳格:〈秀喜姊,您的玉蘭花〉,《笠》162期,頁41-43。
1991年 沙 白:〈多才多藝的陳秀喜〉,《笠》162期,頁56-58。
1991年 岩 上:〈詩的覆葉〉,《笠》162期,頁46-47。
1991年 桓 夫:〈稀有的女詩人〉,《笠》162期,頁34-35。
1991年 海 瑩:〈玉蘭花香〉,《笠》162期,頁84-85。
1991年 張芳慈:〈堆積如山的懷念〉,《笠》162期,頁73。
1991年 張彥勳:〈「姑媽」本色:悼念陳秀喜女士〉,《笠》162期,頁38-39。
1991年 張德本:〈永遠的覆葉-悼念詩人秀喜女士〉,《笠》162期,頁68-69。
1991年 莫 渝:〈憾:未完之稿、未赴之約〉,《笠》162期,頁66-67。
1991年 許振江:〈嶺上一朵不墜的雲:悼念陳姑媽秀喜女士〉,《文訊》66期,頁125-
    126。
1991年 郭成義:〈斷了根的玫瑰還活著〉,《笠》162期,頁58-60。
1991年 陳芳明:〈微雨松江路:悼記祖母詩人陳秀喜〉,《笠》162期,頁79-84。
1991年 趙天儀:〈笠園的造訪:懷念詩人陳秀喜女士〉,《笠》162期,頁35-37。
1991年 鄭明:〈一個洋溢著母性光輝的詩人〉,《笠》期,頁52-54。
1991年 蕭翔文:〈玉蘭花的回憶〉,《笠》162期,頁70-72。
1991年 謝碧修:〈無言的邀約〉,《笠》162期,頁63。
1991年 羅 浪:〈永恆的思慕:悼念陳秀喜女士〉,《笠》162期,頁39-41。
1991年 龔顯榮:〈姑媽,我知道您要說什麼〉,《笠》162期,頁62-63。
1992年 莫 渝:〈陳秀喜的詩世界〉,《文學台灣》2期,頁83-96。
2002年 趙天儀:〈笠園山莊的風景–陳秀喜詩文集《玉蘭花》前記〉,《時間的對決–
    台灣現代詩評論集》,頁111-117。
2003年 戴寶珠:〈一株樹的文化寓言 — 陳秀喜戰後新詩的反殖民內涵與呈現〉,《竹
    塹文獻雜誌》28期,頁116-148。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評論彙編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11:08 am
報上評論彙編

報上評論
1985年 許振江:〈關仔嶺的黃昏之戀〉,《自立晚報》10版3月28日。
1986年 莫 渝:〈廢園心事–陳秀喜的青春戀曲〉,《台灣新聞報》19版7月6日。
1991年 王瑞香:〈「最幸福的養女」:追悼詩人陳秀喜女士〉,《中國時報》31版3月
    24日。
1991年 李翠瑩:〈陳秀喜:現代詩壇「臺灣精神」典範〉,《中國時報》27版3月22日
1992年 鍾逸人:〈陳秀喜與她的閏友〉,《自立晚報》3月24日。
1995年 劉 捷:〈關仔嶺玉蘭花香─憶詩人陳秀喜〉,《台灣新聞報》19版5月16日。
2002年 洪淑苓:〈陳秀喜詩選(下)〉,《國語日報》4 & 13版1月19日。
2002年 洪淑苓:〈陳秀喜詩選(上)〉,《國語日報》4 & 13版1月5日。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評論彙編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2月 6, 2005 at 12:00 am
簡介

  陳秀喜女士,台灣新竹人,一九二一年出生,一九九一年辭世,享年七十一歲。
  陳秀喜素喜文墨,堪稱台灣文壇奇女子,十五歲即以日文寫詩、短歌及俳句。一九六○年代末期,復以中文創作現代詩,一九六七年參加笠詩社,一九七一年起並出任笠詩社社長迄去世為止。陳秀喜也是台灣俳句社台北短歌研究會同人,台灣筆會會員,其作品與為人備受推崇。
詩路管理員發表 | 簡介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2月 5, 2005 at 11:59 pm
陳秀喜自傳

  中華民國台灣省新竹市人。祖籍福建泉州惠安,河洛人。祖先來台灣約兩百多年。民國拾年拾貳月拾伍日生。生父,陳買。年輕時服務於新竹糖廠。他愛好詩(傳統詩),音樂(善能絃樂),喜歡讀古書、喜歡釣魚。善能講古時代的勸善故事。常有漢詩人來,一起吟詩為娛。生母,施氏滿,生四男四女。我是最小的四女。出生滿一個月又三天,她把我送給同鄉且住在附近的人,當時搬去街上的陳金來做養女。養父經營印刷廠。事業順利,竟購店舖,買田。養母李氏璧,她是典型的中國婦女。不識字,但是溫柔、伶俐、勤儉。家事之外協助店務不遺餘力。口不出惡言,心充滿著愛心。我時常看到她拿物品、金錢捐助別人,又怕別人知道。養父母待我,勝過生父母。我在如此無邊如海的慈愛中長成。養父請一位家庭教師來教我讀漢文(以河洛音讀中文)。每天教我「尺牘」這類的書甚覺沒興趣。某日去書店看到一本書《唐詩合解》,上面有插圖,價錢是五十年前的日幣七十五角。我是受過日文教育,小學畢業而已,第一次手捧線裝的詩書,非常高興又驚訝。立即買這本書回來。我發覺父母常說,「我們是從唐山移民來的」。如今手捧的是一本唐山來的書,我小小的心靈卻為了買到《唐詩合解》而震憾。那時十六歲的我,操縱日文已經不覺得困難。但是要以漢文認識唐詩,自己還不夠。從此一面研讀日文古言文,另一面一知半解地自修漢文。我寫第一首日文詩是十六歲,但是,寫第一首中文現代詩是五十歲約半世紀,我寫了日文的文言(古典詩,又說「短歌」)詩、三千多首,只因為想學習中國文,又想以中國文寫詩,把日文擱置多年。我二十二歲(民國三十一年二月)和員林人張以謨先生結婚。提親時,張先生是服務於彰化銀行新竹分行,不久他辭掉銀行,去上海的三井洋行服務。結婚後和丈夫去上海居住。去杭州住了一年。民國三十五年春天抱著兩個月大的大兒子回來。張先生自上海回台之後,在華南銀行服務。直到三年前逝世,服務三十五年。我在養育兩男兩女,管理家事之外,繼續自修中文。民國五十六年由吳瀛濤先生的介紹,加入笠詩刊社同人之列。數年後,同人們推我當笠詩刊社社長。《笠》詩刊自十分經費拮據之中,靠同人們的腰包和讀者們的愛護中茁長。民國六十五年詩人節,從紀念大會領受「優良詩刊獎」。這是鼓勵同人們共勉之事。民國六十七年四月我領受美國(National Society Of Published Poets INC.)舉辦的詩競賽的第二名獎金。這是從世界各國的二萬多件投稿的詩作中選出十名,又是給與我莫大的鼓勵。拙作品(以中文寫的)作成唱片的歌詞有五首。民國五十三年波音唱片(雙燕姊妹唱)有〈雨中思情〉、〈瀟灑的你〉。六十六年金韻獎(新格唱片公司)有〈青鳥〉、〈山與雲〉。六十七年有楊祖珺唱的〈美麗島〉一曲頗受歡迎。作曲者為已故義人李雙澤先生。〈青鳥〉和〈山與雲〉作曲者為邱晨先生。從民國六十三年各大學社團漸漸重視新詩。我記憶中有左記的演講、以及題目:
六十四、十二、十五, 成功大學 「漫談現代詩」
六十五、 一、 五, 成功大學 「詩與時代感覺」
六十五、 九、二六, 耕莘文教院 「詩與我的生活」
六十五、十一、 二, 高雄醫學院 「詩的情感」
六十六、 一、 八, 靜宜文理學院 「詩在生活中的位置」
六十六、 四、 二, 台南神學院 「詩與愛心」
六十六、 四、二六, 文化學院 「詩的欣賞」
六十六、十二、二二, 成功大學 「詩與生活」
六十七、 三、十六, 台北醫學院 「漫談現代詩」
六十七、 四、十五, 耕莘文教院
六十八、 二、二十, 成功大學 「介紹詩作品」
七十一、十二、 十, 台東青年寫作會「漫談詩與我」
七十二、 五、 四, 台北青年商會 「漫談現代詩」
  民國五十九年於東京出版日文古典詩集(又名短歌集)書名為《斗室》。六十四年又在東京出版日文譯詩集。這本書的書名為日本的作家朋友替我命名的:《陳秀喜詩集》。出版費用是日本的詩人朋友和作家朋友們出資的。事先他們沒有告訴我,到東京三笠會館本館才知悉。令我感動得流淚。出版紀念會時,竟有詩人、作家、教授們一共五十多名來參加。外國人待詩人的禮貌,真是令我感銘。在北海道的時候,成人、兒童詩人們為我開歡迎會宴。日本NHK電視台立即派人來錄音、錄影,當天晚上九時,以特別報導放映二十分鐘。在日本各地的詩友們安排我演講數次。均受到他、她們非常歡迎。我認為做一點文化交流而已。民國六十七年七月兒女們都成家後,三思而後,我決心結束三十六年的結婚生活。三十六年來過著三從四德的生活,盡了主婦的職.回顧三思,問心無愧。可以心安地走了。過去的我是為了大家活來的。是迷失了自己的。往後,我是為著我而要活下去的。兩種生活方式、均有一長一短。深深吸收自由、自在的空氣。刻刻都是感恩、感謝的意念中。山居,大自然是這麼無邪、天真。假如,我不認識詩……我不會離開他.假如我不認識詩,我早就死掉也說不定……。
  詩是我的興趣、詩是我的神。詩是我的真理。記得我在耕莘文教院舉辦的「中國現代詩的未來發展」的座談會,我說過:「我沒有受過中文教育。我自己知道,國家的國語是重要的。」自修國語之後,我曾出版過幾本詩集。這樣可以證明寫詩並不是一件難事。詩是發自內心的感動,現代詩是以現代的語言寫出來。好詩要有詩質,寫詩必須站在自己的位置,觀察周圍的令你感動的事物,也要經過理性的處理。對於自修中文、不學無術的我來說,寫詩實在是困難的事。雖然我克服語言的牆。但是有一句話說:「美人一笑可以傾城」。我卻想:假如詩一首能給地球傾斜多好。到如今,我還無法寫這樣的詩,那麼我也知道,寫詩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尤其是夢想要傾斜地球的詩更是困難。因此,我該繼續多努力才行。
     台南縣白河鎮關仔嶺
     二五○笠園陳秀喜手書
編註:此項自逑為陳秀喜於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六日應中央圖書館舉辦「現代詩三十年展覽」整理詩人卷宗檔案親筆所寫。承陳芳明先生影印保存,交給編者輯入。
陳秀喜(1997):《陳秀喜全集─資料集》。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第3-8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