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聖蹟亭/中壢聖蹟亭,又稱惜字亭、敬字亭,是用來焚燒字紙、崇敬倉頡的台灣民間設施,多分布於客家地區+1903、1904年日本勸業博覽會惜字亭於展場重要位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abDuz8

敬字亭又稱為惜字亭、敬聖亭、聖跡庭、字紙亭、字紙爐、是專門用來焚化寫有文字的廢棄紙張或是書籍的亭爐/惜字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44mrvN


惜字亭+步月樓 https://is.gd/L3Kzjn

0045-768x10240048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

2017-10-01_165019  5066172884059820900722  2017-10-01_191349  

敬字亭 鎮邪兼佑文昌運
樓高五層的美濃龍肚庄敬字亭,興建過程有一段風水傳說。(記者蘇福男攝)
〔記者蘇福男/美濃報導〕敬字亭除了是焚燒字紙的場所,在與道教、風水學說結合後,敬字亭也具有鎮壓邪辟、扭轉風水、祈求文運昌盛的功能,美濃龍肚庄敬字亭即有風水傳說。
龍肚四面環山,屬一山間盆地,東、西兩邊各有一長形綿延的山勢,兩山之間有龍肚庄老街,中間是平地,西邊一座又長又直的丘陵,形似一條龍,因此稱為「龍山」。
相傳,清朝曾有一位巡撫大臣來龍肚視察,見當地地理特殊,知庄內必有「能人、文士」,因此進入庄內再也不敢坐轎,改以步行。
地方耆老流傳,昔日庄內有一戶謝姓人家,生有一個孩子,耳朵特長垂肩,手臂修長過膝,大家認為他是有皇帝命的「龍子」,但在龍山破闕後,這個小孩隨即夭折,庄內也從此不平靜,後來有一位人稱「李古伯」的地理師,為彌補此一龍山缺口,募集資金在該缺口前地勢稍高處,磚砌建造一座小型敬字亭,以鎮壓缺口所帶來的邪氣、重振氣運,並處理字紙。
民國六十年鄉紳陳安元倡議改建敬字亭為六角形五層建築,六十七年五月完工,成為美濃地區最高的敬字亭。


 

美濃龍肚國小 敬字亭祭孔
By 林雅惠, 王錦河,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8日, 2017
龍肚國小學生進入龍亭祭拜至聖先師,赫然發現跟土地伯公神像相似。(林雅惠攝)
928教師節,美濃龍肚國小5、6年級學生在導師帶領下,到庄頭龍亭祭拜至聖先師孔子,表達尊師重道的虔誠,並讓孩子爬龍亭,感受先賢龍亭野望的豪情,客家金曲歌王羅文裕並回母校向恩師表達感謝,給了小朋友一個學習榜樣。
另外,至聖先師孔子2567周年誕辰釋奠典禮28日教師節在高雄左營孔廟舉行,由左營舊城國小學生擔任佾生在丹墀上表演八佾舞,祭孔大典後1位小妹妹在家人帶領下穿過代表聰慧之門的「聰(蔥)門」並開心拔青蔥。
您印象中至聖先師孔子是甚麼樣子?青衣長袖、拱手作揖或束髮彎腰!美濃龍肚龍亭的至聖先師不一樣,祂著金衣、坐神轎,頭上披著客家傳統神明布「紅西洋」,學生們進入龍亭才赫然發現,美濃的至聖先師,原來跟土地伯公神像相似。
敬字亭供奉的石碑書寫著:「梓童文昌帝君」、「制字倉頡聖人」、「魁斗星君」、「孚佑帝君」、「大成至聖孔子」、「朱衣星君」;殿內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神像,成了地方上對文風的期許。
老師向學生們介紹龍亭原來是一座敬字亭,有風水鎮壓作用,是客家人重視文風,敬惜字紙,焚化字紙的地方,之後改建為六角形五層樓的大型塔廟,期望村民能夠步步高升,高瞻前程。
學生們祭孔後,從長輩手上領紅粄及智慧筆,祈求平安及開智慧,現場客家人有名堂電視製作小組及主持人小鐘,陪同歌王羅文裕回母校向恩師感謝,讓學生上了一堂現場教學。

【大成報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您印象中的至聖先師孔子是甚麼樣子?「青衣長袖」、「拱手作揖」、「束髮彎腰」!但位於美濃龍肚龍亭的至聖先師可不一樣喔!祂宛若土地伯公神像,著金衣、坐神轎,頭上還披著客家人傳統的神明布-「紅西洋」。
這是今天教師節,龍肚國小傳統的祭孔活動,一大早,五六年級小朋友在導師帶領下,騎腳踏車到莊頭的龍亭,在校長主任帶領下一起祭拜至聖先師孔子。小朋友進入龍亭,才豁然發現,原來我們的至聖先師是神明,長得跟「伯公」相似,鴻松主任跟小朋友介紹龍亭的由來,龍亭原先是一座敬字亭,不僅有風水鎮壓的作用,更是客家人重視文風,敬惜字紙,焚化字紙的地方。之後,改建敬字亭為新式的鋼筋水泥建築,是一棟六角形五層樓的大型塔廟。期望村民都能步步高升,高瞻前程。
敬字亭供奉的石碑書寫著:「梓童文昌帝君」、「制字倉頡聖人」、「魁斗星君」、「孚佑帝君」、「大成至聖孔子」、「朱衣星君」。龍亭就以孔子為代表,殿內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神像,成了地方上對文風的期許。
每年教師節,學校帶孩子到龍亭,一則表達孩子尊師重道的虔誠,二則,讓孩子爬龍亭,在九月秋高氣爽的天氣登高塔、望鄉景。感受先賢龍肚八景「龍亭野望」的豪情。離開前,每個小朋友從長輩手上領一塊「紅粄」,吃平安。
除了祭孔外,「客家人有名堂」電視製作小組及主持人小鐘,陪同客家金曲歌王羅文裕回母校向他幼稚園的恩師蕭玉珍老師感謝與祝福,並緬懷自己成長的地方,向全國觀眾介紹滋養自己的農事經驗。
對小朋友來說,電視主持人來到校園是既期待又興奮,小鐘及文裕大哥哥的親切與幽默,對老師的感恩,也給了小朋友一個學習的榜樣。


 

1905年登瀛書院外的敬字亭

P_20150830_183133  P_20150909_101433

-------------------------

佳冬村佳冬聖蹟亭-最美敬字亭

客家人因「晴耕雨讀」的濃郁觀念,重視教育、崇尚知識將字紙視為古聖賢的智慧結晶,不可任意丟棄或踐踏在這樣的風氣下,最具體的代表物就是專為焚化字紙的「敬字亭」

查了屏東縣佳冬鄉鄉公所網站資料,目前佳冬鄉境內的佳冬村、萬建村、昌隆村各有一座敬字亭另外還有賴家村也有一座已不再肩負燒字紙的任務的敬聖亭

位於佳冬村的敬字亭又稱為聖蹟亭(聖亭)建於1890年,就在蕭家步月樓外的市場內,為三級古蹟

19_500#500  

佳冬鄉蕭屋敬字亭,位於蕭屋右側,型制瘦高華麗,為六堆所僅見。 

4ae1db531f8964ae1da76c69bc4ae1da5549c454ae1da65b2ba74ae1da366ca824ae1da4851e6f4ae1da27ccf0d4ae1da862b8f6  

---------------------------------

鄉土教學資源 - http://goo.gl/12tKPo

敬字亭(Jingzih oblation furnace),又稱「惜字爐」、「惜字亭」、「聖蹟亭」,崇敬倉頡所設置的焚燒字紙之字爐。為闡揚崇文敬字的概念,明清以來廣設敬字亭,台灣最早出現的敬字亭,為雍正4年(1726年)台南府城大南門外的敬聖樓。

美濃的文風鼎盛,對文字特別敬重,因此對字紙特別慎重,不但不能隨意扔棄,焚化後的紙灰,亦要舉行「恭迎聖蹟」儀式將紙灰送往河邊,祭拜「河伯水神」後讓紙灰隨水流走,具有建立愛物惜物的教化精神。現今美濃地區敬字亭分布在瀰濃庄、金瓜寮、龍肚庄、上庄仔、下九寮等五處計有五座敬字亭,其中建於乾隆44年(1779年)的瀰濃庄敬字亭,位於美濃下庄永安路與中山路交叉口,是最美濃地區出現最早的敬字亭,當初建磚購自台南,石灰來自岡山,嘉慶未年、光緒年間兩度重修,1895年毀於戰火後重建保存至今,已列為三級古蹟。

瀰濃庄敬字亭上層原奉祀神明石碑,後經整修重立新碑置於下方,上刻有「制字○○聖人」、「大成至聖孔子」、「梓童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和「朱衣星君」等字樣,顯示出早期敬字亭結合字爐和奉祀神明功能,隨著時代變遷,神明供奉與字爐分開,或隨廟宇分布,金爐和字爐設在左右兩側。

不妨探頭觀看爐內,偶能發現尚未燒盡的兒童書法,這樣的傳承仍然存在,值得效法。

003_01 (1)  

 

--------------------------

敬字客庄-六堆敬字信仰簡介 引言人:吳煬和

美濃鎮廣善堂舉行「恭迎聖蹟」祭典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
美濃鎮廣善堂舉行「恭迎聖蹟」祭典  「敬字」風俗為文字發明後基於文字傳承知識的功能性及其在宗教上扮演神人溝通工具的神聖性,所衍生一種對於文字的敬重態度;商周甲骨文字、漢代讖緯突顯文字的神聖性;宋代話本、明清筆記小說大量相關「敬字」故事、宗教善書、碑記則說明「敬字」風俗於漢文化中的普遍性。明清之後,因科舉制度造成社會向上流動管道的專一與窄化,士紳熱衷借助「文字」此一象徵符號結合宗教「善惡果報」觀念、文昌信仰,祈求向上提升的力量,因此「敬字」成為社會成員共有的行為規範,進而形成普遍性的風俗,風俗具體表現在撿拾字紙、興建敬字亭、組織敬字社團、舉辦「送聖蹟」、祭祀文教神祇等行動。


  清初,「敬字」風俗隨著閩、粵人士移民臺灣傳入並普及於西部各地漢人居住領域,形成以書院文人為核心的風俗,其時「六堆」客家族群領域居臺灣南部漢人風俗傳播邊陲。歷經清代、日治、光復迄今,「敬字」風俗在臺灣各地多有變遷消長,在「六堆」已形成異於臺灣各地的風俗模式。清代六堆客家人位處政經邊陲,族群人數較少加上族群衝突等因素,故為爭取家族及族群生存的權力基礎,六堆客家人以家族、地區、六堆等不同構成主體,醵資成立學堂會、科舉會、文昌祀典等各種以興學為宗旨的團體,興辦教育、獎助舉業、獎勵功名等,為建構「敬字」風俗提供濃厚且必要的文教氛圍。因此清代六堆已有「敬字亭」興建紀錄,故老傳說瀰濃庄敬字亭、龍肚庄敬字亭、萬巒庄敬字亭均興建於清代;而佳冬庄敬字亭則為六堆地區唯一一座留有光緒16年(1890)〈更新聖亭碑記〉記載的敬字亭,彌足珍貴。
美濃鎮廣善堂舉行「恭迎聖蹟」祭典
美濃鎮廣善堂「恭迎聖蹟」祭典
  二十世紀初「敬字」風俗在六堆各庄頭散布,則與「三恩主」信仰傳入相關,「三恩主」信仰於1914年前後由北部新竹傳入今高雄縣杉林、美濃開堂闡教,廟以「善堂」為名,主祀關聖帝君、司命真君、孚佑帝君、文昌帝君等,因濃厚的儒家文人氣息,廣為六堆地方文人士紳接納,各地紛紛開堂闡教。1920年美濃地區以廣善堂信眾為主體組織「聖蹟會」,是六堆「敬字風俗」組織化之始;「聖蹟會」組織信眾於美濃各庄頭撿拾字紙、舉行「送聖蹟」儀式。爾後善堂信仰以美濃廣善堂為中心陸續在美濃地區傳播並傳入今屏東縣內埔、竹田周邊,今留存之善堂善書記載大量「敬字」行蹟、詩詞文章及「敬字亭」興建源起等紀錄,均足以說明隨著善堂在六堆各庄頭建立並成為「敬字」風俗傳播的主要載體。

  「敬字亭」是敬字風俗的具體象徵,環境變遷,六堆各地敬字亭逐漸滲入更多的意念,日本時代座落於聚落庄頭的敬字亭,除具焚燒字紙、祭祀功能外,已漸滲入風水之說,如美濃龍肚庄敬字亭位於龍肚庄龍闕處,傳說具「鎮水留財」功能;臺灣光復後,美濃、內埔、竹田、萬巒等地庄頭、善堂推動興建、改建敬字亭,在原焚化、祭祀功能外,更明顯添加「祈福辟邪」風水思維,提供聚落空間厭勝、振興文運等功能,成為聚落神聖空間一環。風水功能滲入,使六堆敬字亭有異於臺灣其他各處的象徵意涵,如竹田糶糴庄、萬巒庄、新埤建功庄敬字亭等均是,風水學說是六堆敬字亭留存迄今重要的支撐力。臺灣各地現存敬字亭約110座,六堆地區即佔75座,分布密度明顯高於臺灣其他地區,加上桃園龍潭聖蹟亭因古蹟維護議題受到各方重視,因此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敬字」風俗往往被形塑為客家象徵,2009年後美濃「送聖蹟」祭典更成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庄十二大祭典」之一,客家「晴耕雨讀」的形象更加突顯。

  清代,敬字亭多是書院、官署的附屬建築或座落於聚落周邊,如今里港國小原是雪峰書院舊址,書院已毀,僅存敬字亭遺蹟。六堆敬字亭則多座落於聚落周邊或是廟宇(以善堂為多)整體建築的一部分。座落於善堂的敬字亭,多與「金爐」分立於善堂前方左右。型制上多分三層,第一、二層焚燒字紙;部分則於第三層設神龕牌位,各地供奉神祇稍有差異,然均為與文教功名相關者,如美濃鎮宣化堂敬字亭供奉文昌帝君、倉頡;內埔鄉新化堂敬字亭供奉魁斗星君;內埔鄉勸化堂敬字亭供奉文昌帝君。座落於聚落周邊的敬字亭功能形式則有較多地區特色,一般亭分三層,第二層供焚燒字紙,第三層多設神龕,設神牌位,如美濃鎮瀰濃庄敬字亭供奉:倉頡、孔子、梓潼星君(文昌)、魁斗星君(魁星)、朱衣星君;杉林鄉月美村敬字亭供奉:大魁夫子(魁星);竹田鄉美崙村文筆亭供奉:文昌帝君、魁斗星君,佳冬鄉賴家村敬字亭供奉: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各敬字亭供奉神祇不一,但多圍繞在與教育、功名相關神祇。時代演化部分敬字亭改建成為具風水功能的文筆塔,供奉神祇更多元化,如竹田鄉竹南村文筆亭,供奉:關聖帝君、孔聖先施、觀音;竹田鄉履豐村文筆亭供奉:關聖帝君、孔聖先師、文昌帝君;竹田鄉西勢村文筆亭供奉:關聖帝君、孔聖先師、魁斗星君,明顯與「三恩主」信仰相關,而這些高大的文筆亭外增設焚燒字紙的敬字亭,則是六堆地區異於他處的演化形式。此外聚落中的敬字亭往往與聚落伯公同址成為聚落神聖空間一環,與伯公同享香火。如內埔鄉振豐村敬字亭與埤塘伯公;內埔鄉興南村敬字亭與興南庄開基伯公;佳冬鄉萬建村敬字亭與敬字亭伯公等均是。敬字風俗於六堆各聚落生根後,已分別演化並形成當地民間信仰文化一環,此與清代臺灣各地以書院文人為主體的敬字信仰多所不同,亦是六堆特色。

  祭祀儀式,臺灣地區目前僅有美濃鎮廣善堂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固定舉行「送聖蹟」儀式,初八日前善堂先派人至瀰濃庄敬字亭將字灰裝袋;初九日早,先在廣善堂舉行祭聖人儀式,後由善堂鸞生高舉「恭迎聖蹟」牌前導,一路鑼鼓喧天,將一年來蒐集的字紙灰載至河邊「行聖蹟」。儀式在美濃河畔舉行,排設祭品,立上「河伯水官香座位」,眾人上香、經生誦經,祭河水伯公,最後誦讀火化「聖蹟文」,儀式完成後,將字紙灰倒到河中,祈禱河伯水官把聖蹟送到天庭,以庇祐子孫,每年送完聖蹟後,於廣善堂辦理聖蹟會會員聚餐;近年來因環保考量,字灰改採掩埋處理,不再倒入河中;另為擴大參與度,邀請附近福安國小學童參與祭典並舉行彩印平安符等相關活動,儀式過程簡單,但具濃厚的人文色彩。六龜鄉新威村勸善堂是另一舉行「送字灰」儀式的團體,儀式結合「祭河江」儀式;每年農曆三月七日,信眾於廟中聚集請神、載運字灰,於鑼鼓聲中,行至荖濃溪畔舉行祭典,祭典分成二階段,先行祭祀「大成至聖孔聖先師」,宣讀「送字紙文」,字灰放流,再舉行「祭河江」儀式。近年來因荖濃溪改道,「送字灰」儀式提早一天進行。美濃廣善堂、新威勸善堂是目前臺灣地區僅存每年固定舉行「送聖蹟」儀式之團體。

  綜言之,六堆「敬字」風俗蘊含本地客家人的內心想法和渴望,這些概念以約定俗成的方式,自覺、不自覺的代代相傳迄今。「敬字」雖只是一個小的行動,但其所透露的意識正是民間文教功名具體願望的實踐。近年來臺灣地區流傳「敬字」風俗係客家人「耕讀傳家」族群特色的具體表現,此說一方面根基於現今六堆地區的「敬字」風俗相對突顯;一方面亦突顯客家族群追求族群文化特色之強烈需求。究其本質,目前推動六堆「敬字」風俗的動力來自六堆民眾依循的生活邏輯─風水學說、文教信仰,善堂則是風俗的載體,因此,未來風水學說、善堂、文教信仰對民眾影響力消長,仍是決定六堆「敬字」風俗存續的關鍵力量。

---------------------------------------

客家數位典藏 - http://goo.gl/PyRHtg

2016-02-15_2304482016-02-15_2305162016-02-15_2305532016-02-15_2306062016-02-15_2306262016-02-15_2306442016-02-15_2306572016-02-15_230712 

---------

相關影音:來去客家庄 第16集
敬字亭‧老街
=============================

登瀛書院敬字亭

惜字亭又稱敬字亭、聖蹟亭,敬惜字紙觀念,寫過字的紙張收集火化成灰,尊名『聖蹟』,再擇日以八音恭送入溪流。

一般書院中 都有的敬字亭,有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 表示對於造字者倉頡的尊敬
---------------
惜字塔

敬字亭,攝於台灣花蓮鳳林校長夢工廠的後院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型檔、字型檔、焚紙樓、文風塔、文峰塔、敬聖亭,在台灣多稱為聖蹟亭(惜字亭)[1],客家地區稱敬字亭[2],琉球稱為焚字爐(琉球語:フンジルー)。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代文人雅士「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凈處,自然福祿永無窮」[3]。

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樑旁邊。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親理事會2004年3月編修的《李氏族譜》中記載,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居恆敬惜字紙,拾即焚爐,其崇文愛士,已見一斑」,而且經常性地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每值縣試,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4]。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惜字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LP3oGC

2015-08-28_1018271381508428-670133270

登瀛書院敬字亭

y1379013059_69cdd3c0_6

登瀛書院敬字亭

鹿港龍山寺 官網 - http://goo.gl/6HcehV

 

 425563261_m 

惜字亭又稱「聖蹟亭」或「敬字亭」,它代表傳統中國人對文字的敬畏和尊重。相傳中國文字為倉頡所造,古人感念其製造文字之恩澤,便奉之為聖人。又以其所造之字為聖蹟,因此不可隨意棄置,必得拿到惜字亭焚燒方可,以示對聖人造字之敬重,故而稱為「聖蹟亭」。 

五門殿


惜字亭

龍山寺五門殿虎邊八字牆前有一座磚亭,即是「惜字亭」, 惜字亭又稱「聖蹟亭」或「敬字亭」。由於古人對於文字的尊崇,不論鴻儒白丁,都不敢將寫過字的紙張亂丟,而是把字紙集中,送到惜字亭焚燒,字紙灰燼再由地方人士,擇吉時拋灑至大海或河中,還諸天地,以示對文昌帝君及造字先師倉頡的尊敬,惜字亭的設立,彰顯了古人敬惜字紙的風氣。

惜字亭的設置地點為古代衙門、書院、廟宇、街庄的入口處等,龍山寺為鹿港的閤港廟宇,因而設有惜字亭。這座惜字亭造型非常精巧,民國七十五年曾修護,但仍保有古樸的風貌。

 

 

 

_DSC0773-5x4

道東書院文昌亭

220px-Jing_Zi_Ting

敬字亭,攝於台灣花蓮鳳林校長夢工廠的後院

新莊文昌祠敬字亭  

新莊文昌祠敬字亭

---------------------------------

敬字亭出現在清嘉慶年間,到了清光緒時,全台各地已設立多座敬字亭,最盛之際曾高達百座以上,後來因時空變遷多已不復在。美濃鎮的敬字亭,最早設立在瀰濃庄,位於美濃下莊永安路和中山路交叉處,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為三級古蹟。據說建造此敬字亭是因為一位原鄉客見到美濃庄果皮紙屑滿地,於是提倡興建敬字亭來推廣學習文字的風俗並維持環境清潔。敬字亭竣工後分別固定有人負責奉祀棋聖人香火及監神茶的工作,並清掃其他髒亂使庄容大為改善。清嘉慶末年與光緒年間兩度重修敬字亭,修葺迄今。瀰濃庄敬字亭的建築形式是磚造四方形的三層式平面格局,一身紅色的外觀矗立在路旁,外觀古樸,不仔細注意容易錯過。
敬字亭又名聖蹟亭、敬聖亭、字紙亭。「敬字重字,崇尚文風」是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傳統觀念;加上客家人對書寫後的字紙相當敬重,因此在村莊設焚燒金紙的爐亭,專門化紙。目前有五座敬字亭保存較完整,其中以此瀰濃庄敬字亭最具歷史教化的意義。
-----------------------
惜字塔

敬字亭,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型檔、字型檔、焚紙樓、文風塔、文峰塔、敬聖亭,在台灣多稱為聖蹟亭(惜字亭)[1],客家地區稱敬字亭[2],琉球稱為焚字爐(琉球語:フンジルー)。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代文人雅士「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凈處,自然福祿永無窮」[3]。
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樑旁邊。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親理事會2004年3月編修的《李氏族譜》中記載,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居恆敬惜字紙,拾即焚爐,其崇文愛士,已見一斑」,而且經常性地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每值縣試,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4]。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
基於科舉功名的渴望,因此敬重文字的觀念深厚。明清以來各地均廣設敬字亭〈亦名惜字亭、聖蹟亭、敬聖亭、文筆亭、字紙亭〉,以供焚化字紙;對於書有文字的紙張,不敢隨意丟棄,一定加以檢拾整理,匯集於敬字亭焚化,焚化後的灰燼,則會選定日期,送自海邊或溪邊,任其物化。這種風俗體現民眾對知識的敬重、對於民風教化的養成、善良風俗的建立、鼓勵學子努力向學,都發揮很大的功用。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六堆先民來自大陸,因此敬字風俗也就隨之傳入台灣。早期六堆地區庄頭巷尾,廣設敬字亭,焚化字紙。某些地方甚至在固定日期,有盛大的焚化字紙儀式,充分體線先民透過敬惜字紙所表現出來的敬重知識、敬重文化的精神及內心追求。

  隨著時代轉換,人民的教育程度不斷的提高,但是敬字的風俗卻快速的被人遺忘,目前六堆地區保存的敬字亭不在少數,但仍發揮焚燒字紙,敬字精神的已不多見。一些定期蒐集字紙的老人一旦過世,則敬字亭已隨之停用,一項良好的風俗也隨之消失,敬字亭已逐漸毀敗,甚至遺忘,被人當成金爐、銀爐,焚燒金銀紙之用。為何文化教育程度愈高,但是敬重字紙之精神愈淡,中間的落差,所代表的文化意涵,實值得深思。

  本文主要目的即在透過田野調查、訪談、文獻蒐集等方式研究六堆地區「敬字亭」的歷史沿革,運作方式,保存現況、民間教化涵養等課題,透過有系統的研究,分析、說明「敬字文化」的精神及內在意涵,隨然時勢變遷,許多敬字亭已埋沒在荒煙漫草間,任其傾頹;傳統若干敬字的風俗亦未必適合於現代社會,但是這個習俗所蘊含的人文思維、教化作用、文化精神卻值得現代人深思。-------------------pdf download
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61610123371.pdf

========================

藍田書院敬聖亭

藍田書院 - 隨意窩 Xuite遊 - http://goo.gl/6pk8P7

下ff載163158542_l  _DSC0313-small    437752219_m (1)    

==========================

真田夜話: 七月 2013 - http://goo.gl/Qm8m4h

2015-08-28_1052332015-08-28_1052502015-08-28_1053042015-08-28_1053212015-08-28_1053402015-08-28_1053532015-08-28_105416  

 --------------------------------

浯江書院敬字亭
金門 浯江書院 - 隨意窩 Xuite遊 - http://goo.gl/kRhDqx
浯江書院 - 金門部落 - 新浪部落 - http://goo.gl/GRcRi2
[遊記]20110325浯江書院及金門朱子祠 @ 恆毅的窩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suQWDB

1187180031_9 (1)cxvxcvxP32512711187180031_91061662289_l  

----------------------------------

P_20150909_101433P_20150909_101418P_20150909_101445P_20150909_101454P_20150909_101503  

---------------------------

1000hgh1000  

清代福建字紙不能當普通垃圾

“崇敬任何有中國文字的紙片”,這種獨特的民族心理已有很長的歷史。一方面,它包含了中國百姓對知識的天然敬畏;另一方面,也呈現了普通人信仰世界裡的世俗色彩。

清代福建人關於“敬惜字紙”的實際行動,恐怕要超出很多人的想像——他們是絕對禁止將​​“字紙”等同於普通垃圾處理的。當時的福州,大街小巷都能見到“字紙爐”,專門用來焚化帶有文字的紙片。在泉州,焚化處還配有水井,用以清洗集中起來的字紙。

至於官方層面,當時還有不少強制性的政令頒行。譬如福建就曾規定不能在枕頭、金銀紙簿、糕餅店包裝上印寫字號。官方正是擔心在這些“不入流”的物事上題字,會褻瀆了神聖的文字。

焚化後紙灰撒入閩江

晚清有個傳教士叫盧公明,曾在福州生活過一段時間。他親眼見證過不少福州人“敬惜字紙”的實際行動,為後人留下了難得的歷史資料。在他的專著《中國人的社會生活》裡,曾有這樣的表述:“崇敬任何有中國文字的紙片,是這個民族的一個特別之處,在福州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他的記憶裡,福州城鄉各類建築的牆上,都貼著“敬惜字紙”字樣的紙條,路邊、尋常人家的家中,甚至是商店的牆上,都經常掛著字紙簍,方便人們把寫著字的紙片丟到這裡。在福州人的觀念裡,字紙有別於其他普通垃圾,很忌諱將它們混在一起隨意處理。

為了將它們區分開來,福州的大街小巷幾乎隨處可見“字紙爐”。這是專門用來焚化字紙的設施,大多塗上了鮮豔的色彩,便於附近的人家將字紙簍中的紙片,集中到這裡焚化。

這還沒完。焚化後的紙灰,一般也不能隨意丟棄。這時會有專人將紙灰收集起來,再邀請福州當地的名流,一道將這些紙灰恭恭敬敬地撒入閩江。

1859年秋季,盧公明就曾在福州的街頭看到了一支送紙灰的隊伍。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有100多人,當中還有不少服裝齊整的讀書人。他們每人都挑著兩個盛紙灰的大簍子,一路吹吹打打,從南門走到了閩江邊去拋撒紙灰。

漆枕草紙不得印寫文字

實際上,當時福建全省關於“敬惜字紙”的行動,幾乎高度一致。在廈門,書院每年都會製作竹簍分給各家,用以蒐集字紙。至於泉州,最早是由一些鄉紳捐資,聘請專人到各處撿拾字紙,只可惜收效甚微。後來,這些鄉紳便出錢建起“敬字亭”,承擔和“字紙爐”一樣的任務。特別的是,這些“敬字亭”附近往往還設有一口水井,用以集中清洗蒐集起來的字紙,再送入爐中焚化,虔誠得超乎想像。

 

泉港塗嶺鎮蘆樸村的敬字亭,造型更精美

除了對“字紙”表現出極大的崇敬外,當時的福建人在文字的用途上也有各種嚴格的規定。譬如廈門巡道周凱,曾禁止粉面食及豆腐乾的作坊把招牌字號題寫在包裝紙上;福建布政司也曾禁止閩台兩地的手工業者在漆枕上題寫文字。探究他們的心理,可能是覺得這些東西多少有些“不入流”,印寫文字會對文字本身造成“穢褻”。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德化享譽海內外的瓷器製品,曾一度以在瓷瓶瓷罐上題寫詩文為風雅事。不過到了清代,手工業者這一生產習慣,也遭遇了政令的直接挑戰。當時清政府甚至規定不得在陶瓷上題寫詩文,恐怕也是擔心瓷器易碎,會褻瀆了文字的意思。

由於各種禁令交錯,福建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市面上出售的枕頭、金銀紙簿、香包糕紙、草紙等等,都只能用花鳥等圖畫的形式來表現招牌字號,半點找不到文字的痕跡。

撿拾字紙也是慈善事業

為何中國人會對文字表現出如此高的崇敬?學術界認為,在農業社會,聖賢的教化、詩文經典的傳播等,均以文字為載體。而掌握文字,恰恰是擁有話語權的封建士大夫,區別於普通百姓之所在。為維護主流文化的權威,統治者自然也樂於維持這種根源於文化上的信仰。

 

惠安至今仍存的“水梘字紙亭”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世俗信仰裡的功利和神秘色彩。為了說服世人愛惜字紙,一些人還用心良苦地編造出各種“因果報應”的故事。以福建民間廣為流傳的《玉歷至寶編》為例,書中提到:凡有偷藏淫書、不敬重經書隨意塗扯、毀壞讀書桌椅等諸般行為的,事主死後得發配地獄,報應可謂慘重。至於另一部在福建民間也很有市場的《蕉窗十則》,還明確要求不能用舊書裹物糊窗、不能用字紙燒茶擦桌,不能隨意用文字塗寫在門壁上,事無鉅細要求嚴格。

演化到後來,“敬惜字紙”在福建便成了一種善舉,吸引一些慈善組織和寺廟積極介入。地方的慈善組織和鄉紳集團,大多會建立各自的“字紙會”,僱上七八十到百來號人,專門負責到各地收集字紙加以焚化。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將這項事業等同於“育嬰”、“養老”、“濟貧”等,完全當做慈善事業。

至於寺廟方面,大多會將“敬惜字紙”與佈道聯繫起來。福州鼓山的湧泉寺,就有一段“長生保命戒殺文”明確要求要“敬惜​​字紙慎勿褻瀆”。因為在信眾心目中的地位特殊,寺廟在這方面的勸誡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湧泉寺更是利用“祖庭”的身份,促成了“敬惜字紙”信仰在台灣的推行。

參考文獻:

黃新憲《清代福建“敬惜字紙”習俗探討》,《教育學術月刊》

白化文《中國紙文化中特有的“敬惜字紙”之現象》,《中國典籍與文化》

供稿:紫蘇子

編輯:懷特

================================

封神演義的情節
1.三姑計擺黃河陣
《封神演義50回》趙公明騎黑虎,幫助聞太師討伐西岐,不小心丟了定海珠,於是向師妹雲霄姑娘借用雙龍組成的金蛟 剪想追回定海珠。經崑崙客陸壓協助姜子牙以符印口訣,釘頭七箭書等三箭射死公明在成湯營中。函芝仙用風袋、彩雲仙子用戳目珠,聯合瓊霄騎鴻鵠,執劍、碧霄、雲霄騎青鸞,用混元金斗,擺出九曲黃河陣,再戰西岐兵將,拿下闡教玉虛宮十二弟子,後經元始天尊、老子所破。死後敕封為「感應隨世仙姑正神之位」,執掌混元金斗,凡仙、人、聖、貴、賤、賢、愚等落地皆從金斗轉劫,金斗即人間之淨桶,凡人之生育都從此化生。演化至今變成生育之神。

【被封為生育女神的三霄姑娘】

圖中主要人物和特徵如下,找找看,認識哪幾個。
姜子牙乘四不相
楊戩的哮天犬
李挪吒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鎗。
黃天化騎玉麒麟
聞太師騎墨麒麟
老子乘板角青牛
元始天尊坐沉香輦

2.執風調雨順的魔家四將
《封神演義40回》聞太師調請佳夢關魔家四將幫忙討伐西岐。 一場爭戰下來,殺死文王六個兒子,折損周兵一萬餘,受傷的不計其數。姜子牙兵敗,被圍困在城中,魔家四將猛攻不下,祭出法寶,將西岐變成渤海,所幸元始天尊相救。四將二度圍困城池,斷了姜子牙糧食,還好道德天尊賜糧相救。後來玉鼎真人派徒弟楊戩幫忙,盜取魔家四兄弟的法寶,最後黃飛虎長子黃天化用鑽心釘打死魔家四兄弟。四兄弟死後敕封為四大天王,輔助西方教典,護國安民,掌管風調雨順之權。

魔家四將分別是:

(1)老大魔禮青:
長二丈四尺,面如活蟹,鬚如銅線。執祕授寶劍「青雲劍」,劍上有符印,印含地、水、火、風四字。風如萬千戈矛, 厲害無比。死後敕封「增長天王」掌青光寶劍一口,職為「風」。

(2)老二魔禮紅:
執祕授「混元傘」,鑲上各種寶珠,有珍珠串成「裝載乾坤」四字。撐開則天昏地暗,轉動則乾坤幌動。死後敕封「廣 目天王」掌碧玉琵琶一面,職為「調」。

(3)老三魔禮海:
背上一面琵琶,上有四條絃,絃含地、水、火、風四音。撥動絃聲,風火齊至。死後敕封「多聞天王」掌管混元珍珠傘, 職為「雨」。

(4)老四魔禮壽:
用兩根鞭。執一囊,囊中有一物,名曰花狐貂,放置空中,現身似白象,脥生飛翅,食盡世人。死後敕封「持國天王」 掌紫金龍花狐貂,職為「順」

-----------------------------

鹿港景點-龍山寺 @ 鹿港小貓的鹿港旅遊資訊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JBl5z

姜子牙封神演義/魔家四將敕封為四大天王:禮青、禮海、禮紅、禮壽,輔助西方教典,護國安民,掌管風調雨順之權

四大天王 

 425551055_m 

道教中名曰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

佛教中梵名曰毗樓勒叉,能令人善根增長而得名,手持寶劍,為鎮護南方之神。

  425551802_m

道教中名曰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

佛教中梵名曰提頭賴吒,譯作持國,安民之義,手持琵琶,為鎮護東方之神。

 425553181_m

教道中名魔禮紅掌管混元珍珠傘,職雨。

佛教中梵名曰毗舍羅波拏,別名毗沙門夫,譯作善門、多門。福德之名聞四方,常護如來道場,並聞法,故名。手持寶幢,為鎮護北方之神。

 425553288_m

道教中名曰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

佛教中梵名曰毗樓拔叉,譯作非好報、惡眼、廣目。其本誓為懲罰世人,使之遭遇辛苦,而後能起道心。手持絹帶索蛇,為鎮護西方之神。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