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服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zJDixZ

2015-08-25_073624下載 (17)gfgdf孔府藏襖裙2015-08-25_073452  20140220150721406下載 (20)imhghuiuages下載 (19)下載 (18)下載 (18)  

圖說中國皇帝大傳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gor5Lu

 

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 http://goo.gl/4vkL14

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朝帝王常服 

隋唐服飾華麗開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時期。絲織、漂染技術有了極大提高。加上對外開放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文化的結合,相容並蓄,使唐代的服飾華麗清新,充滿大唐風範。
隋代短襦長裙披帛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婦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層婦女中,曾流行百鳥毛裙,由於這種裙子都用禽鳥羽毛製成,使大批珍禽瑞鳥遭受損害,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廣大婦女中間,則流行一種叫“ 石榴裙” 的裙子,這種裙子用鮮豔奪目的紅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說中的李娃幾霍小玉等就常穿這種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顏色之多、質料之精、、圖案精美,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稱“ 畫帛” ,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 ​​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非常美觀。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圖及穿小袖短襦、長裙的隋代婦女(隋代瓷俑實物)。

隋代女服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時期婦女的日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內穿大袖短襦、長裙,外罩翻領窄袖衫的隋代婦女(敦煌莫高窟303 窟壁畫)。

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繫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繫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圖。

隋代戎服及冑甲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左為戎服,右為冑甲)。

唐代服裝

唐朝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

唐承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黃袍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黃袍巾代作常服,以後因天子用赤黃袍衫,於是逐漸禁止臣民服赤黃之色,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 品色服” 
貴婦人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當時也流行穿胡服。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妝,修飾容顏。例如畫眉,當時最流行 ​​的是闊眉、八字眉等眉形。額眉間的妝飾,如“ 花鈿” (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貼在面部),便很有特色。髮髻形式也多種多樣。
而唐代織錦,無論在織造技術或花樣圖案上,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近年在新疆吐魯番、巴楚及甘肅敦煌等地發現了大量絲織品實物,品種花式極為豐富,染織技術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繪木俑服飾中,還出現了緙絲,比文獻記載早幾百年。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別具一格。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採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初唐女服自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開元713,約一百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以輕薄的紗羅裁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都在兩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隨著手臂的擺動而不時飄舞,非常美觀。從大量圖像來看,唐代婦女在各種場合,如勞動、娛樂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為裝飾。隋、唐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本圖為初唐時期​​穿襦裙、披長帛的婦女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穿襦裙、披長帛的婦女(河南洛陽關林出土唐三彩俑)

唐代婦女面部化妝   

隋唐婦女的面部妝飾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 ​​;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後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 黛眉” 。唐代婦女黛眉名目甚多,從細而長的“ 蛾眉” 到寬二闊的“ 廣眉” ,應有盡有。《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的眉飾,就是一種廣眉。所謂“ 花鈿” 是兩眉之間的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臥殿簷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鈿除了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製造者。至於面靨,是因為有個貴婦,面頰上有塊斑痕,特點此作為掩飾,眾人覺其妍麗,便競而效之,遂成一時風氣。左圖為“ 花鈿妝” 婦女;左圖為“ 黛眉妝” 婦女;左圖為“ 花黃妝” 婦女。左圖為“ 面靨妝” 婦女;左圖為“ 花鈿妝” 婦女。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婦女髮髻演變   

婦女髮髻的演變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遊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髮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左圖為隋代婦女的髮髻;左圖為初躺婦女的髮髻。左圖為盛唐婦女的髮髻;左圖為中唐婦女的髮髻。左圖為中晚唐婦女的髮髻;左圖為晚唐婦女的髮髻;右圖為五代婦女的髮髻。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初唐武將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冑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此圖為穿冑甲的初唐武將(陝西禮泉鄭仁泰墓出土的加彩陶俑)。

初唐文吏服飾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在大袖衫外加著裲襠,也是隋唐時期官吏服飾的一個特點。從出土的陶俑、壁畫來看,穿著這種服飾的官員,身份不會太高。本圖為戴介幘、穿大袖衫的初唐文吏。(彩繪陶俑,傳世實物,原件現在藏上海博物館)。

唐代《禮賓圖》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本圖為戴漆紗籠冠、穿大袖禮服的文吏(陝西乾縣李賢墓壁畫《禮賓圖》)。圖左邊三位為唐代官員朝服形象,左邊第四位為東羅馬使者,左邊第五位為高句麗國使者。

唐代大袖衫及裲襠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本圖為戴冠、穿大袖衫及裲襠的文吏(河南洛陽關林出土唐三彩俑)

唐代文吏服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冠帽有襆頭(由起初一塊包頭布逐漸演變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腳的完美造型)、進賢官(為歷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 、平巾幘及武弁(平幘巾與武弁是同一種冠式,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頭上的布,後成為只能罩住髮髻的小冠,即平巾幘)、籠冠及貂蟬(將貂尾插在平幘巾上,平幘巾外罩籠冠)、武士冠(在幘上戴一種雄雞冠)、通天冠及 ​​進德冠(通天冠是級位最高的冠帽,與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是展筒的前壁)等等。本圖左為戴武士冠、平巾幘、武弁的文吏(長安城郊隋唐墓出土陶俑)。右為戴武弁的文吏(河南洛陽出土陶俑)。

唐代文官大袖禮服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本圖為唐代文官大袖禮服展示圖(根據出土陶俑及壁畫復原繪製)

唐代文吏服飾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 巾子” 。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襴,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裹襆頭、穿圓領袍衫、烏皮靴的官吏(陝西乾縣李重潤墓壁畫)。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襴,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步輦圖》畫的是貞觀十五年(公元641 年),吐番丞相祿東贊前往京都長安,迎文成公主入藏,受到唐太宗接見的歷史故事。畫面右側坐在步輦上的是唐太宗。左側站立三人,中間一人戴氈帽、穿錦袍的是吐番使者丞相祿東贊。另外兩人都是唐代官吏。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主,在這幅作品中反映得比較全面。畫中男子除吐番使者外,都著襆頭袍衫,連皇帝也不例外。按照常規,皇帝接見賓客,應穿繁重的禮服,而本圖所繪通穿常服,這既表現了漢藏兩族的親密無間,也反映了襆頭袍衫在當時流行的程度。

唐代新疆笠帽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的幃帽、笠帽都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這種帽子多用藤蓆或氈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皂紗全幅綴於帽簷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此圖為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彩戴笠帽的婦女(敦煌莫高窟壁畫)。

唐代舞女服飾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稱“ 健舞” ,文舞又稱“ 軟舞” ,兩種風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後者飄然若仙。胡舞大多屬於前者,而傳統的漢族舞蹈,則基本屬於後者。兩種不同的舞蹈,決定了兩種不同的服飾。總的看來,健舞的舞服以小袖為多,以便騰越旋轉。而軟舞的服裝則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轉、舒展的姿態。圖為穿舞衣的婦女(陶俑)。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圖為穿襦裙、套衫袒領半臂舞衣的婦女(陶俑)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圖為穿舞衣的婦女(陶俑)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圖為穿舞衣展示圖及穿舞衣的婦女(陶俑)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圖為穿舞衣的婦女(陶俑)

盛唐女服公元626 年到公元741 年時間 )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貴婦及侍女(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 畫帛” ,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 ​​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虢國過夫人游春圖》所繪的是唐玄宗時代顯赫一時的皇親楊氏姊妹出形游春時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右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繡鞋上面的紅色絢履。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搗練圖》是張萱的代表作,它描繪了一群婦女正在搗練、絡線、熨燙及縫衣時的情景。練是絲綢的一種,初織成時質地較硬,需煮熟後加漂粉用杵搗後才能柔軟,然後還要用熨斗燙平。圖中婦女為成年婦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從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紋樣來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樣式。

中唐女服從代宗大曆元年766文宗太和九年835約七十年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本圖為穿襦裙的貴婦及戴襆頭、穿袍衫的侍女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本圖為穿襦裙、披帛的婦女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本圖為梳高髻、穿襦裙的婦女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此圖為穿短襦長裙、披帛的貴婦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在畫中表現的十分具體。同時期的壁畫、陶俑婦女形像也大多如此,連石窟寺裡的菩薩也是這種形狀,反映了當時的審美情趣和社會風尚。由於身材豐碩,服裝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趨於寬鬆。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 鈿釵禮衣” 

中晚唐回鶻女服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回鶻裝展示圖。梳回鶻髻、戴金鳳冠、穿回鶴裝的晚唐貴婦及變體寶相花紋雲頭錦鞋。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鶻曾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鶻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有著親密友好的關係,相互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來往從未間斷。回鶻族的服裝,對漢族人民曾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在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間廣為流行。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髮挽成椎狀的髻式,稱“ 回鶻髻” 。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唐代婦女面部化妝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 ​​;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後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 黛眉” 。唐代婦女黛眉名目甚多,從細而長的“ 蛾眉” 到寬二闊的“ 廣眉” ,應有盡有。《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的眉飾,就是一種廣眉。所謂“ 花鈿” 是兩眉之間的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臥殿簷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鈿除了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製造者。至於面靨,是因為有個貴婦,面頰上有塊斑痕,特點此作為掩飾,眾人覺其妍麗,便競而效之,遂成一時風氣。左1圖為“ 花鈿妝” 婦女;左圖為“ 黛眉妝” 婦女;左圖為“ 花黃妝” 婦女。左圖為“ 面靨妝” 婦女;左圖為“ 花鈿妝” 婦女。

唐代婦女髮髻演變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遊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髮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左圖為隋代婦女的髮髻;左圖為初躺婦女的髮髻。左4圖為盛唐婦女的髮髻;左圖為中唐婦女的髮髻。左圖為中晚唐婦女的髮髻;左圖為晚唐婦女的髮髻;右圖為五代婦女的髮髻。

唐代大袖衫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 鈿釵禮衣” 。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唐代婦女服飾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穿大袖紗羅衫、長裙、披帛的貴婦(《簪花仕女圖》局部)。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簪花仕女圖》描繪的是貴族婦女在庭院中散步、採花、捉蝶及戲犬時的情景。圖中人物服飾,與其他唐人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的裝束。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係。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 綺羅纖縷見肌膚” ,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晚唐士人袍服文宗大和以後的約八十年828907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戴硬腳襆頭、穿袍服的晚唐士人。圖中人物服裝,已接近五代時的樣式。所穿圓領大袍下擺都施一道橫襴。這種服式起始於唐初的“ 襴袍” 一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只是具體樣式與初唐相比略有不同,如領口用同色衣料的闊邊鑲沿,內衣白色護領等等。袍服的袖子,也比初唐、盛唐時寬鬆。圖中文人頭上戴的襆頭,也是中晚唐的樣式。

晚唐供養服飾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此圖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養人服飾(襦裙、披帛)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此圖為敦煌莫高窟晚唐供養人服飾。梳寶髻,廣插簪釵梳蓖,穿直領大袖衫,高胸裙,束紳帶,披帛,笏頭履。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養人服飾(襦裙、披帛)

晚唐士人服飾襴袍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韓晃《文苑圖》局部)。圖中人物服裝,已接近五代時的樣式。所穿圓領大袍下擺都施一道橫襴。這種服式起始於唐初的“ 襴袍” 一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只是具體樣式與初唐相比略有不同,如領口用同色衣料的闊邊鑲沿,內衣白色護領等等。袍服的袖子,也比初唐、盛唐時寬鬆。圖中文人頭上戴的襆頭,也是中晚唐的樣式

隋唐胡服

胡服是古代諸夏漢人對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裝的總稱,即塞外民族西戎和東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漢服,有較大差異。後亦泛稱漢服以外的外族服裝。胡服一般多穿貼身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便利。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胡服流行於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女子流行穿胡服騎馬。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唐代流行於西域地區以及波斯等國的胡服卡弗坦,卡弗坦形制為錦繡渾脫帽,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和透空軟錦鞋。流行的原因是初唐至盛時期,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往及胡舞的興盛。

隋唐侍衛服飾

隋唐時期的男子服裝主要形式,為圓領袍衫。官員的袍衫一顏色來區分等級。唐人閻立本繪《步輦圖》,是吐蕃丞相祿東贊進見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其中漢族男子都戴襆頭穿袍衫,惟以顏色區別。圖中所繪袍衫,下部施有一橫襴,這種襴衫一直延續到宋代,當作“ 士人上服” 

唐代的胡服,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凡穿這種服裝的婦女,腰間都係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戴風帽、穿翻領胡服的侍衛(三彩俑)。

[轉載]中國服飾美的變遷與發展(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侍女服飾

----------------------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係,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係在腋下,並以絲帶係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

隋唐襦裙、半臂穿戴。

領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

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

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穿戴。

  中晚唐回鶻女服 梳回鶻髻、戴金鳳冠、穿回裝的晚唐貴婦及變體寶相花紋雲頭錦鞋。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鶻曾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鶻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有著親密友好的關係,相互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來往從未間斷。回鶻族的服裝,對漢族人民曾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在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間廣為流行。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髮挽成椎狀的髻式,稱“回鶻髻”。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

中國古代服飾發展變化  

 一.商周服飾   1.商周貴族服飾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豔,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窄袖織紋衣、蔽膝穿戴展示圖。
  

  
中國古代服飾發展變化- 櫻珞- 櫻珞的博客
 
    2.東周男子服飾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鬆。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
  這個時期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繫帶,有的在帶上掛玉制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紳帶”;另一種以皮革製成,叫“革帶”。   矩領窄袖長衣展示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窄袖織紋衣穿戴展示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3.戰國婦女服飾
  
  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羅、錦、紗、絛等各種衣著十餘件。錦袍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圖為楚國貴婦的直繡羅單衣及刺繡紋樣。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   “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制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圖為戰國婦女的曲裾深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二.秦漢服飾   1.秦漢皇帝服飾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冕冠,是古代帝王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   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   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2.秦漢時期男子服飾   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襉,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狀。   圖為灰地菱紋袍服。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   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   圖為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3.秦漢婦女服飾 
  
  秦漢婦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代寬袖繞襟深衣
  圖為漢代寬袖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代直裾女服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係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
  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代婦女的襦裙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清代,前後二千多年,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
  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而裙子很長。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男子服飾
  

  
  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像略同,是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
  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又稱縛褲。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服飾
  
  深衣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衣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卻仍有人穿著。
  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 ​​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
  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婦女的衫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   圖為寬袖對襟女衫、長裙穿戴展示。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有絳紗复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四.隋唐五代服飾   1.隋代和初唐女服   襦裙和披帛   襦裙是隋唐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 ​​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   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   隋唐胡服   胡服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係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  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隋唐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裡面。   圖為袒領套衫半臂及襦裙。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中唐女服 
  
  基本樣式大致未變。
  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3.晚唐女服 
  
  盛唐以後,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晚唐,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   圖為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4.回鶻裝
  
  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回鶻裝在中晚唐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廣為流行。
  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
  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髮挽成椎狀的髻式,稱“回鶻髻”。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五.遼金元服飾   1.遼代北班服飾 
  

  
  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製。
  一般都是左衽、圓領、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紐襻,袍帶於胸前系結,然後下垂至膝。長袍的顏色比較灰暗,有灰綠、灰藍、赭黃、黑綠等幾種,紋樣也比較樸素。
  貴族階層的長袍,大多比較精緻,通體平銹花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金代貴族服飾 
  
  金代的裝飾圖案喜用禽獸,尤喜用鹿。
  圖為左衽窄袖袍、長裙。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3.元代服飾
  
  元代貴族便服
  元代貴族襲漢族制度,在服裝上廣織龍紋。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種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圓兩種樣式,頂中裝飾有珠寶。
  
  圖為窄袖織龍紋錦袍、瓦楞帽、雲肩、緞靴。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元代貴族織金服飾 
  元代服裝大量用金,超過以往歷代。織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現。至於漢族服飾上得到運用,時間大約在東漢或東漢以後,而且主要在宮廷中使用。直到魏晉南北朝以後,服飾織金的風氣才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宋代貴族服飾用金,在技術上已發展到了十八種之多。遼、金統治地區織金技術也有很大進步,尤以回鶻族地區最為流行,所織衣料最為精美。元代繼遼、金之後,在織物上用金更勝於前代。
  
  圖為交領織金錦袍。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元代襦裙半臂 
  圖為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六.明朝服飾   1.明代皇帝與皇后的服飾
  

  
  明代皇帝常服
  常服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昇龍、降龍兩種。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明代皇后大袖衣
  皇后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繡有織金龍鳳紋。
  圖為其中的大袖衣。   明代皇后的霞帔   霞帔是一種帔子,它的形狀像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   霞帔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隋唐以後,人們常讚美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稱。到了宋代,已正式將它用作禮服,並隨著品級的高低在刺繡紋樣而有所不同。   圖為霞帔。2.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飾,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   明代背子   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窄袖背子。   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   圖為寬袖背子。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明代比甲
  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並不斷有所變革,後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改製而成的。
  圖為明代比甲。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明代襦裙 
  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在明代婦女服飾中仍佔一定比例。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   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   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襉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   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   明代襦裙與唐宋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七.清代服飾
  



  


  
  1.清代皇帝服飾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   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繡正龍各一條;腰帷繡行龍五條襞積(折襉處)前後各繡團龍九條;裳繡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繡行龍兩條;袖端繡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2.清代后妃服飾   清代后妃朝服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繡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繡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   圖為清代乾隆皇后所穿的明黃緞繡五彩雲金龍朝袍。   圖為清末宣統淑妃文秀大婚用金黃地綢繡朝袍。清代后妃朝褂   樣式為對襟、圓領、無袖、開氣,通身繡金立龍紋,但紋樣有幾種不同樣式。   此圖為清乾隆皇后朝褂。本圖朝褂紋樣為自上而下分四層以金錦沿邊分隔,上層兩肩前後各繡立龍一條,2層、3層、4層前後各繡立龍10條、12條、16條,總計78條,上層有珊瑚扣5粒。朝褂領後均垂有明黃色絛,絛上綴有珠寶。朝褂穿在朝袍外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清代女龍袍
  圓領、右衽、大襟、左右開氣、袖有袖身、接袖、綜袖、馬蹄袖端的明黃色的長袍。與接袖、中接袖、袖端為石青色。
  紋樣有三種類型:第一類為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紋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托前後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條,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條。綿、夾、裘根據季節而定。皇貴妃龍袍與此相同為黃色,貴妃及妃龍袍用金黃色,嬪龍袍為香色。
  第二類為織繡五爪金攏八團,兩肩、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條。襟飾行龍四條。下幅飾八寶立水,其它與第一類龍袍相同。
  第三類為下幅無紋樣,其它與第二類龍袍相同。
  圖為內蒙古榮憲公主墓出土清代榮憲公主黃緞穿珠繡八團龍有水女袍。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雍正明黃緞五彩雲金龍女朝袍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http://blog.163.com/wwj0925@126/blog/static/1912011020126148282816/

中晚唐女服与“女穿男装

 http://www.articleswriting.net/article/1459130222/

 

中唐女服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男子服饰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从当时画迹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本图为穿襦裙的贵妇及戴幞头、穿袍衫的侍女。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本图为穿襦裙、披帛的妇女。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梳高髻、穿襦裙的妇女。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此图为穿短襦长裙、披帛的贵妇
穿窄袖短襦及袍衫的妇女。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在画中表现的十分具体。同时期的壁画、陶俑妇女形象也大多如此,连石窟寺里的菩萨也是这种形状,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由于身材丰硕,服装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中晚唐回鹘女服 回鹘装展示图。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鹤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隋唐妇女穿戴男装 隋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唐代男子服饰,主要服饰有圆领窄袖袍衫、胡服等。本图为梳高髻或同心髻,穿圆领袍衫、小口裤,襦裙、披帛、半臂,浅履的年轻宫女(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观鸟捕蝉图)。

 

 

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从当时画迹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本图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妇女。

--------------------------

2015-08-25_0812492015-08-25_0812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