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毒氣包裹經台「貨轉郵」飛韓 中華郵政暫停送南韓物流
 南韓收到多起可疑國際包裹案,中華郵政指出,實際寄件人應為中國電商平台某商家。(歐新社、南韓KBS電視台,本報合成)
中國毒氣包裹經台「貨轉郵」飛韓 中華郵政暫停送南韓物流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z6gnj
 2023/07/22 15:22
〔記者丁奕/台北報導〕南韓1家身障福利機構收到疑似毒氣包裹,造成3人送醫,該郵件來自中國,透過我國中華郵政的「貨轉郵」服務寄送。中華郵政表示,我方完全配合韓國郵政,相關資料都已提供給韓國,也已要求我國負責的轉運業者暫停貨轉郵至韓國的服務,並不排除開罰其15萬元。
 韓國蔚山市一所身障福利機構20日下午收到寄自台灣的黃色包裹,3名工作人員打開後,出現頭暈、呼吸困難症狀,送醫後無生命危險。據悉包裹內有無色、無味粉末,不排除可能吸入毒氣。
 中華郵政公司郵務處副處長林立富表示,昨(21)日下午接獲韓國郵政來電,要求提供貨轉郵寄件人的相關資訊,我方完全配合韓國郵政要求提供相關網站、資料,韓國郵政也了解該包裹來自中國。
 林立富表示,該包裹為我國轉運業者招攬中國電商平台利用此服務,因此實際寄件人應為中國電商平台的某商家,已要求轉運業者盡快提供資料。該包裹6月23日發往韓國,同批包裹共有2057件,韓國郵政指出有3包裹有問題,目前已暫停該業者貨轉郵到韓國的服務,待韓國調查結束後將再恢復,若有違反規定將開罰15萬元,若有額外損失還將對其求償。
 林立富指出,毒氣包裹對外標識內容是化妝品,由貨轉郵專區發往韓國郵政,各國要寄往其他郵政的郵包,可以透過貨轉郵加速服務。貨轉郵專區位於桃機倉儲,閒雜人等不得進入,在海關查驗沒問題後就會再安排班機寄往目的地。
 林立富表示,中國郵件來台灣轉寄比從中國更快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台灣的地理位置優越,是亞太轉運中心之一,且台灣航班多、運能充足,利用台灣優勢的地理位置轉發郵件,速度更快。
 第二是中國在地量能不足,如果要等寄送出國,可能要排隊等班機,為加速寄貨,就利用貨轉郵服務。
 林立富指出,貨轉郵都有相關安檢機制,不過海關主要是利用X光機檢查是否有易燃物、爆裂物等八大類危險物品,因此這個包裹內裝的氣體可能躲過偵測。
 林立富表示,目前台灣一年約處理500噸貨轉郵包裹,其中約3-5成的包裹都來自中國。以日本、加拿大為目的地的包裹佔最大宗。
中國毒氣包裹經台「貨轉郵」飛韓 中華郵政暫停送南韓物流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z6gnj


日本人於一八九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在台南設立第十野戰郵便局,隔年一八九六年四月一日後改為台南一等郵便電信局。最初的營業地點沿用清朝的郵政機構,設在溫陵媽廟,是日本時代初期,第一個郵局與電信局合併的郵便電信局。這間郵便電信局,於一九一○年,遷至由森山松之助所設計的新廳舍,位置即今忠義路和民生路口,它是仿巴洛克風格建築,牆壁上的雕飾非常精細,裡面是挑高的大廳,非常氣派,也是一棟相當漂亮的建築物。大門進去右手邊為集郵櫃台,我曾在這棟大樓進出多次,在集郵櫃台買郵票。但這棟建築在一九七三年被拆除,改建成中華電信機房,成了普通的一棟水泥建築。
日本在明治時代,大量吸收西歐文化,引進西方的建築技巧、材料和風格,因此這段期間的建築,表現出濃厚的歐洲風格,而與以往木製的傳統風格建築有極差別。此時,歐洲的建築流行復古風格,所以日本時代在台灣的建築物,以高挑的大廳與華麗裝飾的仿巴洛克風格為主,台南郵政局、台南州廳以及台南火車站都是例子。
(首圖圖說:日本時代興建的台南郵局大樓,為華麗的仿巴洛克式建築,門楣上的字為「台南郵便局」。)
日本時代設立的台南郵政局
(圖說:日本時代在溫陵媽廟的台南一等郵便電信局。)日本時代設立的台南郵政局 | 一流人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7H8mFP
日本時代設立的台南郵政局
(圖說:這張照片應該攝於1940年代末期,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撤離台灣,門楣上的字為「交通部郵政總局」。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各報要聞》郵資8月大漲71%,雜誌業喊苦
2017/07/26 07:50 時報資訊
【時報-各報要聞】台北雜誌公會昨(25)日提出警訊,中華郵政8月起全面調漲郵資,將重創雜誌業!由於中華郵政調漲郵資,從公告到實施僅約1個月,且每50公克從1.75元漲至3元,漲幅高達71%,粗估雜誌社郵寄成本一年將大增超過千萬元,對面臨紙本衰退、數位轉型存亡之際的雜誌業,無疑是致命一擊,也勢必影響終端消費者的閱讀成本與權益。
 此前,台北雜誌公會已透過多方管道與中華郵政溝通未果,昨日也高分貝呼籲,小英政府重新考量雜誌郵資政策,讓雜誌郵資比照報紙郵資皆為2元,少漲1元可減低對雜誌業的衝擊,不要將文化部鼓勵的文創業逼入絕境。
 近年雜誌社、出版社及書店關門倒閉聲頻傳,據財政部統計,雜誌期刊產業規模持續萎縮,從2010年的216億元降至2016年的164億元,主要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智慧裝置普及,改變大眾閱讀習慣有關;雜誌社家數也在減少,2016年只剩約1,209家。
 台北雜誌公會常務理事龔汝沁表示,雜誌業正面臨紙媒衰退、數位轉型存亡之際,今年又逢一例一休增加人事成本,郵資選在此時點調漲,無疑雪上加霜。中華郵政8月起調漲郵資,僅約1個月預告時間,政府既無事前溝通,調幅又高達71%,都令業者措手不及。
 龔汝沁指出,這波郵資漲幅達71%太高了,還高於基本郵資約6成的漲幅,雜誌是微利產業,逾9成是中小型企業,每賺一毛錢都很辛苦,增加的成本卻是千萬元計算。雜誌定價內含郵資,訂戶是年約無法說調就調,因此成本將是業者自行吸收,實在無法招架及因應。
 也因此,台北雜誌公會在中華郵政一發布消息後,就急找中華郵政溝通,並發函給行政院、文化部、多位立委等搬救兵,主要訴求有2點,一是延緩實施時間,考量到訂戶合約,希望到明年1月再實施新費率,二是將雜誌新費率調漲價格比照報紙費率皆為2元,因為兩者都是傳遞新聞知識的工具,但都遭郵局漠視並拒絕訴求。
 台北雜誌公會的訴求已引起吳思瑤、鄭運鵬等多位立委的注意,預定在8月2日舉辦協調會,邀集台北雜誌公會、中華郵政總經理理陳憲?、文化部官員、立委出席。
 台北雜誌公會強調,希望政府體諒文化產業的艱辛,並慎重考慮此舉將造成的嚴重後果。政府不能一面鼓勵文創業發展,一面卻調漲郵資拉高業者營運成本,文化部、交通部不同調,也讓業者無法招架和因應。難道要比照「一例一休」,政府要等到產業界群起抗爭才予以回應嗎?!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邱莉玲/台北報導)


郵資漲 雜誌業凍未條
By 柯伶穎,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5日, 2017
中華郵政8月1日起全面調漲郵資,針對雜誌郵資調幅高達71%,台北雜誌公會評估每年的郵寄成本將超過上千萬元,對面臨紙本衰退的雜誌業無疑是致命一擊。台北雜誌公會呼籲政府,應重新考量雜誌郵資,少調漲1元。
台北雜誌公會表示,中華郵政即將在8月1日調漲郵資,然而從公告到實施僅約1個月,政府既無事前溝通,調幅又高達71%,實在令業者措手不及。
中華郵政此次郵資調漲,使得雜誌郵資由原來每50公克1.75元調漲至3元,雜誌出版社郵寄成本將大幅增加逾7成,初估雜誌社郵寄成本一年將增加超過千萬元。對雜誌業者而言,在面臨紙媒衰退、數位轉型的存亡之際,今年又逢一例一休增加人事成本,郵資在此時調漲,無疑雪上加霜。
業者認為,雜誌是微利產業,9成以上是中小型企業,雜誌定價內含郵資,訂戶是年約無法說調就調,因此成本是業者自行吸收,實無法招架及因應。原本出版法將報紙與雜誌歸為同一新聞紙類,雜誌原就同於報紙,有鑑於此,台北雜誌公會呼籲將雜誌與報紙列為同級距每50公克調整為2元。
台北雜誌公會指出,連日已透過各方管道與中華郵政善意溝通,但是都遭到郵局漠視並且拒絕訴求,難道要比照「一例一休」,政府要等到產業界群起抗爭,才會予以回應?雜誌出版業為國內文創產業的核心產業之一,在此呼籲政府體諒文化產業的艱辛,建議中央應慎慮此舉將會造成嚴重後果,並予以通盤考量,將雜誌郵資少調1元。


1912.6.16 阿緱郵便局落成式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LsJh7b

1912.6.16 阿緱郵便局落成式

twmemory_009698

圖中如童話城堡般夢幻的建築,為日本時代落成於1912年6月(明治45)的阿緱郵便局,位置大約在今屏東市復興路漢口街交叉口中華電信的位置。

每當介紹這類經典日治建築,總是會有「進步青年」出來酸這是媚日、皇民餘孽、或壓榨殖民地的象徵。但往往在對整個時代缺乏了解的情形下,為了批評而批評,認為這樣才是表現「臺灣主體意識」。
而真正有「臺灣主體意識」的人,會去思考日本是第一個有心全面治理臺灣的國家,日本幾年的施政就遠超過清國兩百多年,更不用說二戰後極端落後、毫無文化、無心經營、逃難來暫居、心不在此的中華民國政權。
到底一個正常國家會用什麼態度、什麼標準、什麼格局經營他的領土?為什麼連一間二等郵便局也能蓋成這樣?反觀中華民國的郵局又長什麼模樣?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和標準經營臺灣?這些不但是有志讓臺灣挺立的人所該知道的事,更是中華民國不想讓你知道的事。
當然也不能忘記日本經營臺灣的過程中,臺灣人的處境並無法與日人平起平坐(但程度也並非如黨國教育所宣傳的那樣)的現實,這不就告訴我們,想當一等公民,唯有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家嗎?

延伸閱讀:
秒懂某些人仇日心態的真相
https://goo.gl/SBJly4
約1911阿緱醫院影像
http://www.twmemory.org/?p=7731
新竹郵便局
http://www.twmemory.org/?p=8379
高雄郵便局
http://www.twmemory.org/?p=8371
虎尾郵便局
http://www.twmemory.org/?p=7863
嘉義郵便局
http://www.twmemory.org/?p=4249
臺北郵便局
http://www.twmemory.org/?p=2853
基隆郵便局
http://www.twmemory.org/?p=2021
臺南郵便局
http://www.twmemory.org/?p=123
淡水郵便局
http://www.twmemory.org/?p=7279


沒看過的台灣民主國郵票 首度展出
更新: 2017年06月16日
【記者張原彰/台北報導】19世紀末,為避免台灣因清廷所簽訂的馬關條約而割讓日本,台灣仕紳成立台灣民主國,並以黃虎作為國旗,更曾發行「獨虎郵票」,中華郵政昨(16日表示,為紀念這段歷史,昨日起在台南文創中心舉辦「臺灣民主國郵票與文物展」,展覽內容包括:當年劉永福將軍為政府籌餉而發行的各版獨虎票(含試印票、變體票及大方連等)、實寄封、各種面值且局號字軌不同的台南官銀票及錢莊戳記等,展品史料珍貴且豐富。◇ 


各式龍馬郵票被台灣用作火車票使用

「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

龍馬圖郵票
(Dragon and Horse Stamp)
注:此票未正式發行。當時台北錫口段火車通車,曾將此票代火車票使用。

發行時間:1888(光緒十四年)
紙張:無說明
齒孔度數:14
印刷版別:雕刻版
郵票規格:30.5x32
全張枚數:25(5x5))
郵票設計者:無說明
印刷:英國倫敦維爾金生公司

「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龍馬票」的圖片搜尋結果

=====================================

中華郵政資產活化 搶人、搶錢大作戰開始了!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中華郵政將進入網購市場。(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2016-07-05  06:3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華郵政資產豐厚,正打算進行活化工程,據報導,不止將進入網購市場,搭配實體運輸網路,開拓新事業版圖,同時,包括彰化光復路郵局、高雄站前大樓等,都將出租,以爭取更多收益,並將在今年公開甄選 1377名員工。

《工商時報》報導,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工程,依不同資產屬性,而有不同的方式,彰化光復路大樓預定新建,但要先招商,為投資方量身定做以改建新大樓,整棟大樓預定在 2020年底完工。

而高雄站前大樓則是採取標租方式進行,目前設定是租賃期限15年、月租金底價162萬211元。

中華郵政也搶攻電子商務商機,推動「i郵箱」,進入網路購物市場,民眾可以設定領取的地點設置「i郵箱」,如火車站、轉運站、購物中心、社區中心、商業大樓及大學等地。

為順利推動新業務,中華也將在今年徵才,將正取1,377名、備取494名,預定自8月5日起至18日止,採網路報名;依不同職缺,月薪介於3萬元至4萬3,000元。

--------------------------------------------------------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清代台湾邮政商票一组共九枚

----------------------------

劉銘傳台灣郵政時期台灣郵政商票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目前發現最早記錄的台灣實寄封!同時由其封上之戳記,我們也不難看出當年公文寄遞之快速和嚴密,是一個至珍至罕的實寄封。

-----------------------------

劉銘傳台灣郵政時期台灣郵票

劉銘傳台灣郵政時期台灣郵政商票
集郵彙報一OO年版蜂底內頁有一則 香港郵拍廣告,介紹一封劉銘傳郵政時期台灣郵票實寄封,
這封台灣郵政時期台灣郵票實寄封,俱有研究郵史資料及兼具收藏價值雙 重因素,必穫收藏家青睞.

-------------------------------------------

郵政商票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台灣龍馬圖郵票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台灣龍馬圖郵票

傳世珍品“龍馬郵票大全張”拍出130萬美元創中國全張票拍賣新記錄http://money.591hx.com 2010年09月27日14:26:07 www.baotime.com 我要推薦此文給好友
尾盤異動!神秘資金暗流湧動你的股票怎麼辦?該留該撤?立即輸入股票代碼,1分鐘內免費得到評測結果!(測評結果將以短信的形式發送請正確填寫信息)

  日前,清朝在台灣首套官郵“龍馬郵票大全張”登上了華郵公司的拍賣台,其中綠色全張票是目前所知世上最完整、沒有任何標記且從未使用過的郵票,最後以130萬美元成交。
“龍馬郵票大全張”
  “龍馬郵票大全張”最初是在1886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在台灣發行的,當時台灣島內剛剛建立了郵政業務。但是,這套郵票因當時島內人口稀少、郵政局鮮有業務而從未在郵件往來中真正使用過,實際上,它被用作了火車票(鐵路公司會在 ​​上面印上自己的標誌和信息)。很多當年被用作火車票的龍馬郵票如今也具有收藏價值。
  這套由25枚綠色的龍馬郵票組成的大全張,加之一套圖案相似但顏色為紅色的龍馬郵票一起,最近登上了華郵公司的拍賣台。競價結束後,它們以略高於1,000萬港元的價格成交(約合130萬美元),創下了中國全張票拍賣新紀錄。

  這套綠色全張票之所以深受收藏者喜愛,就在於它是一套完整的、沒有任何標記,而且也從未使用過的郵票──目前所知世上僅此一套。紅色的那套同樣也很珍貴,是據信存世僅有兩套。

  綠色“龍馬郵票大全張”上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一位台灣收藏家在一次拍賣會上將它買入。此次拍賣的成交價打破了1968年發行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萬歲”四方連郵票在今年1月創下的670萬港元的拍賣紀錄。同樣也是在1月份,一位收藏家以552萬港元的高價買入了1897年發行的“小壹圓”郵票,刷新了單枚中國郵票的拍賣紀錄。

台灣龍馬圖郵票

下載 (8)

台灣龍馬圖郵票---當作火車票使用

下載 (9)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  

遠東拍賣公司 - http://goo.gl/FDKr7F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遠東拍賣公司 - http://goo.gl/3aRyfv

--------------------------------

台灣龍馬圖郵票
開放分類:文化文化遺產郵票
“龍馬”郵票的正式名稱為《大清台灣郵政局郵票》,主圖上龍下馬,通稱《龍馬》郵票。於1886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在台灣發行。當時島內剛剛建立郵政業務,由於島內人口稀少、郵政局鮮有業務,所以這套郵票從未在郵件往來中真正使用過。實際上它被用作了火車票(鐵路公司在上面加印了自己的標誌),當年被用作火車票的龍馬郵票也具收藏價值。該郵票全套為兩種顏色、每幅25張,存世量極少。
1888年巡撫劉銘傳首創以郵代驛辦理台灣郵政,並向英倫訂製面值20文龍馬圖郵票一批“龍”乃清室象徵,寓意台灣民眾不忘清庭“馬”表示台灣民眾刻苦耐勞,而“FORMOSA”(意指:美麗之島)則係洋人對台灣原有之稱謂。郵票分紅、綠二種顏色,試色樣票則見紅、紅棕、棕、綠、橄綠及藍等六種,或因郵票定額20文難以適用長程郵資變化所需(間距二站以上,每站收費20文,旁站30文),郵票雖已印妥,但始終未正式發行。此項未加蓋郵票,不多見,全套試色樣票極其難得,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1]
台灣龍馬圖郵票- 歷史背景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台灣從法國殖民者手中光復後,清朝根據醇親王的建議,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稱“福建台灣巡撫 ”,用以與福建保持“內外相維”的關係。同年九月五日(公元1885年10月12日),劉銘傳任首任台灣巡撫。在台灣巡撫下設有台灣道。自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至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210年間共有78人次任台灣道。其中以第76任台灣道陳鳴志(公元1885年)和建立台灣郵政關係密切,他是劉銘傳的得力左右手。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台灣開辦郵政後,翌年即以台灣道陳鳴志為“福建台灣郵政總局督辦”,他是由台灣道轉任郵政總局督辦的第一人。劉銘傳為改進台灣郵政的郵傳,充裕財政收入,便利民眾寄遞郵件,他自行負責在清朝開辦國家郵政之前,在台灣創辦近代郵政,發行郵票,收寄民間郵件,這是中國獨立自辦近代郵政的開端。劉銘傳在台灣開辦郵政,主要是財政因素引起的。自從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以後,台灣府財政收支開始出現困難,道光以後財政更感緊缺。劉銘傳出任巡撫後,曾奏陳:一、設防,二、練兵,三、清賦,四、撫番等四項為今後施政重點。其中清賦一項主要目的就是籌措財源。上項奏陳雖批准由閩、浙、粵、九江、江漢等海關每年接濟台灣80萬兩白銀,但並未如數到台,劉銘傳不得不自力更生,厲行開源節流。他利用台灣地理環境的特殊,自行負責創辦郵政,大刀闊斧改革鋪遞和塘汛的郵傳,以節省經費支出。在台灣創辦新制郵政、設立郵政總局以及派道員擔任郵政總局總辦等都是劉銘傳自己做主,事先並沒有報請清廷批准,事後也沒有呈報備案,以至於在現存的各種文獻資料中,均沒有劉銘傳事先奏報開辦郵政的檔案,包括主管郵驛的兵部也沒有台灣創辦郵政的資料。例如,在開辦郵政告示中一開始就引據“……案奉爵撫憲劉札開照得台灣各縣向設驛站現擬變通裁撤仿照郵政章程辦法……”(原文無標點符號),明顯看出告示中所謂“案奉爵撫憲劉札開”並沒有提到清政府中央或兵部字樣。清廷當局或兵部對台灣驛站裁撤這種重要變動,事前並不知曉,完全是劉銘傳個人做主的。這位封疆大吏於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十月,曾以“台灣驛站改辦郵政片”奏報清廷,這是他留存至今的惟一奏報清廷的文獻。筆者特根據光緒朝《東華續錄》卷九十七記載,將該片的內容轉錄如下,以饗同好:光緒十五年冬十二月丁丑(按:應是己丑)初六日(公元1889年12月27日)劉銘傳奏:“台灣舊設驛站五十處辦理廢弛文報,往往遲延貽誤,經臣督飭司道量加整頓,將原設正腰各站(按:即核)實裁減,並於旁通暨新設各縣分添旁站,仍不過原設站數。所有原用站夫一律撤去,由各營汛分撥兵丁酌給津貼,責令傳遞各站,另僱書識專司站務,仿照外洋郵政辦法,委令道員陳鳴志督辦。自光緒十四年二月初十日起,試辦已過一年,南北文報毫無稽遲,所在稱便。統計一年需用經費約在一萬兩上下,比較台防舊章全年需用一萬五六千兩,實可援節銀五六千兩。”(注:上述原文無標點符號,為閱讀方便,是筆者加的。)在這個“片”中,也只是對創辦郵政輕描淡寫,並沒有書寫“創辦新式郵政”,“發行郵票”和“收寄民間郵件”的字樣,更沒有提到設立台灣郵政總局的事。奏片內容的重點在“試辦已過一年,南北文報毫無稽遲,所在稱便”以及節約銀兩若干。劉銘傳在台灣推行新政,積極進行各項基礎工程建設,如興修鐵路、開辦電報業務等,均事先報經清廷後再辦理,而創辦新式郵政為何出現既未事先報請批准,事後又未呈報備案。
據台灣郵政當局1981年編印的《中華郵政史台灣編》一書中對這一現象分析其原因有三:一、創辦郵政和建設鐵路、電報情況不同,鐵路和電報建設耗資較大,而郵政則主要憑藉人力,又因早已有鋪遞制度存在,創辦新郵只不過是改良原有鋪遞制度而已,不但不增加投資,反可因裁去鋪夫節減支出,較為輕而易舉。二、劉氏身為台灣巡撫,由於台灣四面環海,地理條件與大陸迥然不同。創辦郵政與大陸各省不發生關係,如試辦出了問題,也不影響原有的驛政。三、台灣新制郵政的改革,為我國政府機關破天荒之舉措,而在當時洋務派和頑固守舊派尖銳對立,一些革新之舉能否為朝廷接納,大成問題,因此一般新辦的督撫疆臣,往往“便宜行事”,甚至根本不報。類此事例很多,清廷中央對這部分督撫疆臣,已有尾大不掉之勢。當時晚清正處多事之秋,清廷也只好“隱忍不發”。台灣於光緒十二年創辦電報總局後,劉銘傳放照西洋郵政章程,自行草擬郵政辦法條目,交電報總局總辦張維卿道員悉心研究籌劃,經張維卿根據台灣原設驛站實際情況,結合劉銘傳所擬郵政辦法,草擬出新法郵政章程草案,包括台灣郵政條目 12條和郵政票章程9條,報請劉銘傳批示,後經劉銘傳以郵政條目12條為主,修訂合併為台灣郵政條款16條,並批示定期開辦郵政。該條款內對郵站的設置、郵件接遞的時限要求、郵票的發售以及郵資的計算等均作了具體的規定。並以台灣郵政總局的名義,於光緒十四年正月三十日(西元1888年2月21日)發佈告示,公佈於眾。從此,台灣近代郵政開始運轉。台灣管理近代郵政的機關稱郵政總局。基層機構稱為站,站又分正站、腰站、旁站三種,隸屬系統比較複雜。郵政總局和電報總局一樣,均直屬於台灣巡撫。它蓋用的關防全稱是“辦理全臺郵政總局關防”。正式名稱是“台灣郵政總局”,另外還有稱為“大清台灣郵政局”“福建台灣郵政總局”等。由於台灣當時已建省,因此,它既不是“福建省的台灣郵政總局”,也不是“辦理福建和台灣兩個省區郵政的郵政總局”,實際上涵蓋的範圍只是“辦理全臺郵政的總局”。為什麼出現了“福建台灣郵政總局”這一名稱,這個問題還得從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說起。當時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原福建巡撫事務,改由閩浙總督兼管,又在光緒十三年改稱為“ 福建台灣巡撫 ”。當時劉銘傳對下級行文所用的全銜就是“頭品頂戴兵部侍郎福建台灣巡撫部院兼管海關學政一等男劉”,因此就出現了“福建台灣郵政總局”名稱。郵政總局負責人稱為“督辦”或“總辦”,由道員級官員擔任,另設有省委、幕賓、司事和書識等職位。其中委員由知府和知縣級官員擔任,幕賓和書識則是聘僱沒有功名的人擔任。郵政總局主要任務是辦理全臺郵政,收寄民間郵件,和大陸各口互換郵件。具體職掌有七項:1.釐訂並修改規章制度,2.印製併發行郵票,3.核訂資費,4.核訂各站人員編制及津站,5.新設或裁撤基層郵站,6.書面考核郵務、財務,7.核算財務收支。台灣郵票的不同版式,成為後來一些國家的集郵家研究的課題。依型式不同,分五型、七型、九型、十型不等,例如美國集郵家李文斯頓(L.F.Livingston)主張分為七型(即前後雕刻七次版模)。台灣集郵家蔡英清在“台灣早期郵史簡介”一文中分之為十型。而老集郵愛吳樂園根據他實際收藏的“台灣郵票”原件,分為多達十三型,今後是否還有新發現不得而知。此外,還有“小龍加蓋台灣郵票”並沒有正式使用,其來源和加蓋經過,也成為集郵界研究的一個課題。另外還有一種“大清台灣郵政局郵票”,因其圖案系參照是在中國傳統春節時,流行的貼紙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圖案上為一龍,下為一馬,故通稱“龍馬郵票”(圖3)。這是1888年台灣新式郵政開辦初期,劉銘傳向英國威金生公司訂製的新式郵票,於同年6~8月將印妥的郵票連同印版運抵台灣,但當時台灣郵政未正式發行使用,以後改作鐵路代用車票。龍馬郵票沒有發行和使用的原因,曾引起集郵界濃厚興趣,也是集郵界探討的課題之一。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劉銘傳撫臺期間,在台灣省開辦近代郵政,印製郵票,成為中國地方政府開辦近代郵政、印發地方郵票的第一人。我們現在重溫這段歷史,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儘管受到歷史的局限,他在台灣開辦的近代郵政,只是在台灣鋪遞制度上稍加改進,仍是原來驛站的運作機制,他所印發的郵票不是郵資預付憑證,而是郵資已付憑證(即不公開對外發售,而是由郵站將郵票貼在郵件上),且實行的不是均一郵資。凡此種種,顯露出台灣省近代郵政初創時期的痕跡。但畢竟他是在鋪遞制度上向近代郵政前進了一步。將官用郵政改為官民兼用的郵政,無疑,劉銘傳是我國推行近代郵政改革的功臣。[2]
------------
劉銘傳台灣郵政時期台灣郵票
集郵彙報一OO年版蜂底內頁有一則 香港郵拍廣告,介紹一封劉銘傳郵政時期台灣郵票實寄封,
這封台灣郵政時期台灣郵票實寄封,俱有研究郵史資料及兼具收藏價值雙 重因素,必穫收藏家青睞.
-----------------------
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臺灣從法國殖民者手中光復後,清朝根據醇親王的建議,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稱“福建臺灣巡撫”,用以與福建保持“內外相維”的關係。同年九月五日(西元1885年 10月 12日),劉銘傳任首任臺灣巡撫。在臺灣巡撫下設有臺灣道。自康熙二十三年(西元 1684年)至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的 210年間共有 78人次任臺灣道。其中以第 76任臺灣道陳鳴志(西元1885年)和建立臺灣郵政關係密切,他是劉銘傳的得力左右手。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臺灣開辦郵政後,翌年即以臺灣道陳鳴志為“福建臺灣郵政總局督辦”,他是由臺灣道轉任郵政總局督辦的第一人。

  劉銘傳為改進臺灣郵政的郵傳,充裕財政收入,便利民眾寄遞郵件,他自行負責在清朝開辦國家郵政之前,在臺灣創辦近代郵政,發行郵票,收寄民間郵件,這是中國獨立自辦近代郵政的開端。劉銘傳在臺灣開辦郵政,主要是財政因素引起的。自從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以後,臺灣府財政收支開始出現困難,道光以後財政更感緊缺。劉銘傳出任巡撫後,曾奏陳:一、設防,二、練兵,三、清賦,四、撫番等四項為今後施政重點。其中清賦一項主要目的就是籌措財源。上項奏陳雖批准由閩、浙、粵、九江、江漢等海關每年接濟臺灣 80萬兩白銀,但並未如數到臺,劉銘傳不得不自力更生,厲行開源節流。他利用臺灣地理環境的特殊,自行負責創辦郵政,大刀闊斧改革鋪遞和塘汛的郵傳,以節省經費支出。

  在臺灣創辦新制郵政、設立郵政總局以及派道員擔任郵政總局總辦等,都是劉銘傳自己做主,事先並沒有報請清廷批准,事後也沒有呈報備案,以至於在現存的各種文獻資料中,均沒有劉銘傳事先奏報開辦郵政的檔案,包括主管郵驛的兵部也沒有臺灣創辦郵政的資料。例如,在開辦郵政告示中一開始就引據“……案奉爵撫憲劉札開照得臺灣各縣向設驛站現擬變通裁撤倣照郵政章程辦法……”(原文無標點符號),明顯看出告示中所謂“案奉爵撫憲劉札開”並沒有提到清政府中央或兵部字樣。清廷當局或兵部對臺灣驛站裁撤這種重要變動,事前並不知曉,完全是劉銘傳個人做主的。這位封疆大吏于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十月,曾以“臺灣驛站改辦郵政片”奏報清廷,這是他留存至今的惟一奏報清廷的文獻。筆者特根據光緒朝《東華續錄》卷九十七記載,將該片的內容轉錄如下,以饗同好:

  光緒十五年冬十二月丁醜(按:應是己醜)初六日(西元 1889年 12月 27日)劉銘傳奏:“臺灣舊設驛站五十處辦理廢弛文報,往往遲延貽誤,經臣督飭司道量加整頓,將原設正腰各站(按:即核)實裁減,並於旁通暨新設各縣分添旁站,仍不過原設站數。所有原用站夫一律撤去,由各營汛分撥兵丁酌給津貼,責令傳遞各站,另雇書識專司站務,倣照外洋郵政辦法,委令道員陳鳴志督辦。自光緒十四年二月初十日起,試辦已過一年,南北文報毫無稽遲,所在稱便。統計一年需用經費約在一萬兩上下,比較臺防舊章全年需用一萬五六千兩,實可援節銀五六千兩。”(注:上述原文無標點符號,為閱讀方便,是筆者加的。)

  在這個“片”中,也只是對創辦郵政輕描淡寫,並沒有書寫“創辦新式郵政”,“發行郵票”和“收寄民間郵件”的字樣,更沒有提到設立臺灣郵政總局的事。奏片內容的重點在“試辦已過一年,南北文報毫無稽遲,所在稱便”以及節約銀兩若干。

  劉銘傳在臺灣推行新政,積極進行各項基礎工程建設,如興修鐵路、開辦電報業務等,均事先報經清廷後再辦理,而創辦新式郵政為何出現既未事先報請批准,事後又未呈報備案?據臺灣郵政當局1981年編印的《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一書中對這一現象分析其原因有三:一、創辦郵政和建設鐵路、電報情況不同,鐵路和電報建設耗資較大,而郵政則主要憑藉人力,又因早已有鋪遞制度存在,創辦新郵只不過是改良原有鋪遞制度而已,不但不增加投資,反可因裁去鋪夫節減支出,較為輕而易舉。二、劉氏身為臺灣巡撫,由於臺灣四面環海,地理條件與大陸迥然不同。創辦郵政與大陸各省不發生關係,如試辦出了問題,也不影響原有的驛政。三、臺灣新制郵政的改革,為我國政府機關破天荒之舉措,而在當時洋務派和頑固守舊派尖銳對立,一些革新之舉能否為朝廷接納,大成問題,因此一般新辦的督撫疆臣,往往“便宜行事”,甚至根本不報。類此事例很多,清廷中央對這部分督撫疆臣,已有尾大不掉之勢。當時晚清正處多事之秋,清廷也只好“隱忍不發”。

  臺灣于光緒十二年創辦電報總局後,劉銘傳倣照西洋郵政章程,自行草擬郵政辦法條目,交電報總局總辦張維卿道員悉心研究籌劃,經張維卿根據臺灣原設驛站實際情況,結合劉銘傳所擬郵政辦法,草擬出新法郵政章程草案,包括臺灣郵政條目
12條和郵政票章程 9條,報請劉銘傳批示,後經劉銘傳以郵政條目 12條為主,修訂合併為臺灣郵政條款16條,並批示定期開辦郵政。該條款內對郵站的設置、郵件接遞的時限要求、郵票的發售以及郵資的計算等均作了具體的規定。並以臺灣郵政總局的名義,于光緒十四年正月三十日(西元1888年 2月 21日)發佈告示,公布於眾。從此,臺灣近代郵政開始運轉。

  臺灣管理近代郵政的機關稱郵政總局。基層機構稱為站,站又分正站、腰站、旁站三種,隸屬系統比較複雜。郵政總局和電報總局一樣,均直屬於臺灣巡撫。它蓋用的關防全稱是“辦理全臺郵政總局關防”。正式名稱是“臺灣郵政總局”,另外還有稱為“大清臺灣郵政局”、“福建臺灣郵政總局”等。由於臺灣當時已建省,因此,它既不是“福建省的臺灣郵政總局”,也不是“辦理福建和臺灣兩個省區郵政的郵政總局”,實際上涵蓋的範圍只是“辦理全臺郵政的總局”。

  為什麼出現了“福建臺灣郵政總局”這一名稱,這個問題還得從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説起。當時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原福建巡撫事務,改由閩浙總督兼管,又在光緒十三年改稱為“福建臺灣巡撫”。當時劉銘傳對下級行文所用的全銜就是“頭品頂戴兵部侍郎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兼管海關學政一等男劉”,因此就出現了“福建臺灣郵政總局”名稱。郵政總局負責人稱為“督辦”或“總辦”,由道員級官員擔任,另設有省委、幕賓、司事和書識等職位。其中委員由知府和知縣級官員擔任,幕賓和書識則是聘雇沒有功名的人擔任。郵政總局主要任務是辦理全臺郵政,收寄民間郵件,和大陸各口互換郵件。具體職掌有七項:1.厘訂並修改規章制度,2.印製併發行郵票,3.核訂資費,4.核訂各站人員編制及津站,5.新設或裁撤基層郵站,6.書面考核郵務、財務,7.核算財務收支。

  臺灣郵政基層組織郵站分:總站,是屬於正站性質,直屬郵政總局。在臺北、臺南原設文報局基礎上,改稱為臺北總站和臺南總站。對大陸各地仍稱臺北和臺南文報局。這二站是臺灣和大陸各地互寄軍公文件的互換局。有人稱這種新式郵政為“文報局郵政”或“特別文報局”、“郵站”。總站的負責人稱“委員”,由知縣級官員擔任,其任務是發售郵票,收寄郵件,郵件運輸及投遞。正站,和總站的業務性質除互換局任務外,其他相同。正站(包括兩處總站)共設有17處,其位置都設在縣治所在地和交通位置比較適中的地點。正站間的距離除個別特殊地區外,一般在25公里左右,因此正站也是核算郵件里程資費的單位。正站由一名頭目擔任主管,配置跑兵8名,業務繁忙的還加派兵丁一二名,另雇用書識一名,稱為“站書”,負責本站內一應文書事務,包括計收郵資,發售郵票,收寄郵件,封發郵件,並協助頭目分派跑兵任務。正站還負責對附近的腰站郵班郵程進行嵇核,但不管轄腰站。腰站,是在兩個正站間設置的驛站,它的主要任務是接遞郵件。兩個正站間寄遞的郵件,由正站的跑兵和腰站交接,再由腰站跑兵傳遞至下一正站。腰站不收寄郵件,任務比較單純。腰站也有一名頭目負責,配置跑兵4名,雇用書識一名,因責任輕,薪津也較正站書識低一些。傍(旁)站,傍站的性質和正站相同,包括發售郵票,收寄郵件,只不過它是設在幹線以外的支線地區,和幹線上的正站聯絡,形成一個郵遞網。由於地處支線,郵遞業務少,名額的配備和腰站相同,書識的待遇和腰站書識同等。以上各站連同總站共計為41站。

  臺灣郵政總局成立後,開始發行郵票。郵票分為兩種,一種是軍政機關使用的名為“臺灣郵票”(圖1),另一種是供公眾交寄郵件貼用的“郵政商票”(圖2)。
  這兩種郵票是根據巡撫核定的格式和文字,由雕刻技師刻在木板上作為版模,用人工印製。初期的印製方法相當複雜,是將版模仰放,加刷黑色,然後以厚紙貼放在版模上,再用刷子在厚紙背面適當用力刷,郵票圖案就印在厚紙上,成為一張郵票。圖案雖清晰,但速度很慢。經研究改進,第二次印刷的方式就像現在蓋印章的一樣,版模用黑色,蓋在橫紋連史紙或無紋黃竹薄紙上。每張紙印5枚。
郵票發行的日期,除了第一次發行的郵票,根據開辦郵政的告示,確定為光緒十四年二月初十日(西元1888年3月22日)發行外,此後陸續加印的郵票,均沒有發行日期的資料。

  由於木質的郵票版模蓋不多久便會磨損,必須重刻,因而出現了不同版式。臺灣郵票的不同版式,成為後來一些國家的集郵家研究的課題。依型式不同,分五型、七型、九型、十型不等,例如美國集郵家李文斯頓(L.F.Livingston)主張分為七型(即前後雕刻七次版模)。臺灣集郵家蔡英清在“臺灣早期郵史簡介”一文中分之為十型。而老集郵愛吳樂園根據他實際收藏的“臺灣郵票”原件,分為多達十三型,今後是否還有新發現不得而知。此外,還有“小龍加蓋臺灣郵票”並沒有正式使用,其來源和加蓋經過,也成為集郵界研究的一個課題。另外還有一種“大清臺灣郵政局郵票”,因其圖案係參照是在中國傳統春節時,流行的貼紙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圖案上為一龍,下為一馬,故通稱“龍馬郵票”(圖3)。這是1888年臺灣新式郵政開辦初期,劉銘傳向英國威金生公司訂制的新式郵票,于同年6~8月將印妥的郵票連同印版運抵臺灣,但當時臺灣郵政未正式發行使用,以後改作鐵路代用車票。龍馬郵票沒有發行和使用的原因,曾引起集郵界濃厚興趣,也是集郵界探討的課題之一。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劉銘傳撫臺期間,在臺灣省開辦近代郵政,印製郵票,成為中國地方政府開辦近代郵政、印發地方郵票的第一人。我們現在重溫這段歷史,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儘管受到歷史的局限,他在臺灣開辦的近代郵政,只是在臺灣鋪遞制度上稍加改進,仍是原來驛站的運作機制,他所印發的郵票不是郵資預付憑證,而是郵資已付憑證(即不公開對外發售,而是由郵站將郵票貼在郵件上),且實行的不是均一郵資。凡此種種,顯露出臺灣省近代郵政初創時期的痕跡。但畢竟他是在鋪遞制度上向近代郵政前進了一步。將官用郵政改為官民兼用的郵政,無疑,劉銘傳是我國推行近代郵政改革的功臣。

  從臺灣創建近代郵政歷史中使我們深深認識到,臺灣的近代郵政和祖國大陸郵政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從上面提到的“福建臺灣郵政總局”這個名稱,充分表達出臺灣和祖國大陸郵政是骨肉相連密不可分的親密關係。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海峽兩岸實現三通,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我們堅信兩岸實現直接通郵,為進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貢獻,只是時間問題。
--------------------------------
臺灣郵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Xto4x
臺灣郵政是清朝福建臺灣省巡撫劉銘傳於1888年創立的新式郵政,於臺北府城設置了「臺灣郵政總局」辦理全臺郵政,比「大清郵政官局」的正式奉准設立(1896年)早了8年[1][2]。此一新式郵政與傳統郵驛制度與海關郵務[註 1]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在於除了官方文書外,也收寄民間信件,並且引進了郵票制度[1]。
臺灣郵政創辦後持續營運至乙未割臺,之後臺灣南部曾短暫經營臺灣民主國的獨虎郵政(1895年7月31日-1895年10月19日);臺灣民主國滅亡後,臺灣的郵政服務正式完全改由臺灣總督府底下的相關部門經營[1][2]。

清朝在臺灣建立的郵驛制度約始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於各縣設鋪,是一種人力傳遞的方式,初期多由臺灣原住民出身的「麻達」(原指12、13歲到20歲左右的未婚青年)負責傳遞公文[1]。而由於臺灣不產馬匹,且運馬渡臺不便,所以臺灣並沒有設置驛站[1][2]。依照一般標準,各鋪之間的距離約要在十里左右;但因為清朝在臺灣的行政權力是逐漸擴展的,遞鋪則隨著統治基礎的逐步穩固而設,所以依各地情況不同,遞鋪之間最遠可達到70里[1]。而除了舖遞系統,軍方的汛塘之間也有文書傳遞可算是一種軍郵[1]。
此外,臺灣民間的郵遞需求,自咸豐年間後會委託「課擔」協助處理[1]。課擔的出現始自咸豐八年(1858年),原是由鹽館指定專運鹽課的民間運輸事業,後來一般商人開始委託課擔順便帶運信件、金錢、匯票等物;後來商人對課擔的信任日益增加,連貨物也委託他們運送,於是課擔便從專運鹽的運輸業者演變成兼營民間郵遞事務的業者[1]。而也是在咸豐年間,清朝開始在臺灣通商口岸設置海關,而臺灣各地海關與清朝其他地區的海關通信皆經由廈門轉遞,不過臺灣各海關彼此間的通信仍仰賴舖遞與日後的臺灣郵政[1][2]。
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來臺督辦軍務的欽差大臣沈葆楨,將原本的舖遞制度改為「站書館」(民站),負責人稱「站書」或「驛書」,負責遞公文的舖兵改稱「跑勇」或「跑兵」,改為雇傭制,需要經人介紹才能登記備傭,其「工食銀」由各站向縣廳衙署支領[1][2]。各站書館又分為總站(縣廳衙門所在地)、腰站(設於各總站間)、尖站(中午打尖吃飯處)與宿站(供住宿過夜)[2]。
又光緒年間,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光緒三年(1877年)左右於臺灣府城(今臺南)設文報局,以與對岸各口岸互寄文報;後來在光緒七年(1881年)時,新任福建巡撫岑毓英又在基隆設文報所,後於該年十一月改為文報局,之後基隆的文報局又遷到臺北府城內[3][1][2]。而除了上述正式的文報局外,光緒十年(1884年)的中法戰爭期間,由於臺灣主要的港口遭封鎖,上述二處文報局無法與廈門、福州的文報局聯繫,閩浙總督楊昌濬遂在泉州與鹿港設「道濟公棧」來維持兩岸的文報互通,道濟公棧即為臨時的文報局[2]。
創辦後
清光緒十四年正月三十(1888年2月21日),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發布公告〈臺灣郵政條例十六條〉[4],並提及將在該年二月初十(1888年3月22日)正式開辦臺灣郵政[1]。此一措施事前並未上報清朝中央,為劉銘傳自行做主開辦;事後劉銘傳僅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冬的奏摺中提及其郵政是「仿照外洋郵政辦法,委令道員陳鳴志督辦,自光緒十四年初試辦」,並指出新式郵政傳遞文書效率較舊法要好,且「統計一年需用經費約在一萬兩上下,比較臺防舊章全年需用一萬五、六千兩,實可樽節銀五、六千兩」[2]。
劉銘傳在清光緒十七年三月廿七(1891年5月5日)奉准「因病開缺」離臺後,臺灣郵政仍持續並辦理至清朝對臺灣的統治結束為止[1][2]。1895年乙未戰爭期間,日本在明治廿八年(1895年)5月21日成立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郵便部,後在8月6日改為臺灣總督府陸軍局郵便部,基層郵務機構為野戰郵便局;而當時的臺灣南部,劉永福依安平關客卿麥嘉林的建議,在永清元年六月十日(1895年7月31日)於安平海關內設郵政局,發行以「溪流虎嘯」為圖案的郵票[1]。而在臺灣民主國宣告滅亡後,全臺灣的郵政正式由臺灣總督府相關部門接手,而郵政事務在隔年4月1日由陸軍局轉交回民政局[1]。
------------------------
劉銘傳開創台灣現代郵政考
Dennis
来自: Dennis(明信片愛好者inC.T.K.) 2008-04-17 23:29:19

劉銘傳其人

 劉銘傳(1836-1895),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將領。任福建台灣巡撫,兵部尚書,死後謚壯肅公。在他一生中,可分為兩大階段,一是跟隨李鴻章帶兵到上海打過太平軍,1865年,任直隸(今河北)提督時,參與鎮壓捻軍。二是1883年(光緒九年)開始人臺,督辦軍務,抗擊入侵法軍,保衛了台灣島不受外國侵略。1885年,台灣從福建省管轄下分出,獨立建省。劉傳銘任台灣首任巡撫(兼掌軍政大權)。劉銘傳在任臺撫的六年中,銳意革新、創辦各項現代事業,整頓財稅吏治,開辦鐵路,發展煤礦,設立學堂,加強邊防,引進洋槍器械,聘請外人訓練兵士。而其中開創現代郵政制度,改變舊式鋪遞傳信方式,用中西結合辦法,設立有中國特色的郵政總局,是他最重要的政績之一。

  劉銘傳在臺創辦的現代郵政,雖然是地方性的,僅在一省之內,卻已具備我國“官辦”郵局的性質,比光緒二十二年(1896)才籌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提前了8年。劉銘傳這項改革,為免於朝廷權貴掣肘,耽誤時機,自行負責,先斬後奏,到一年之後(光緒十五年)冬12月,才給朝廷奏本:

  “台灣舊設驛站五十處,辦理廢弛,文報往往遲延貽誤。經臣督飭司道量加整頓,將原設正腰各站核實裁減,並於旁通及新設各縣分添旁站,仍不過原設站數。所有原用站夫,—律撒去,由各營汛分撥兵丁,酌給津貼,責令傳遞,各站另雇書識,專司站務,倣照外洋郵政辦法,委令道員陳鳴志督辦,自光緒十四年二月初起試辦,已過一年,南北文報,毫無稽遲,所在稱便。統計一年需用經費約在一萬兩上下,比較臺防舊章全年需用一萬五六千兩,實可撙節銀兩五六千兩。”(見《光緒朝·東華實錄》卷九十七)

  這段奏文,劉銘傳已把改革郵政的原因、採取辦法,一年來取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言簡意賅地說明清楚。其中提到“倣照外洋郵政辦法”,表明劉銘傳思想開放,能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洋為中用。劉銘傳在臺力行新政,得罪不少朝廷重臣,屢遭非議:島內興利除弊,百姓得惠,而士紳責難,內外處境十分艱難,創辦的煤礦虧損,他大膽引進外資,與英商簽訂合約。小人趁機進讒,朝廷震怒,對他革職留住。劉銘傳抱負難展,又患目疾,只好稱病辭職,告老返鄉。劉銘傳在中法戰爭前後,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為台灣的現代化打下堅實之基礎。尤其他驅逐外侵,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功不可沒。像鄭成功一樣,他是一位值得
尊敬和紀念的民族英雄。

   郵 路
 
 劉銘傳于光緒十四年二月初十(1888年3月22日)正式成立台灣郵政總局,任命張維卿為總辦(總局局長),發行郵票:收寄民間函件,為郵政史的現代化翻開新的一頁。台灣原有郵驛,因海島無馬,實際是役夫鋪遞公文與汛塘(兵丁傳遞軍事文書。鎮、營、汛為軍事基層單位)。劉銘傳接任臺撫後,即大刀闊斧裁撤驛站,建立郵站。郵站分為總站、正站、腰站、旁站4等,略近於今天郵政總局、支局、分局和郵政所各級形態。

  劉廣實曾根據《台灣郵政章程》的站名繪製一郵路圖。圖中有艋甲、中港、寓鰲、惠來莊、他裏霧、下茄冬、阿公店、萬里得、八瑤灣等站名(見孫君毅,《清代郵戳志》一書)。這些郵站在《台灣郵政總局告示》公佈時,已被調整裁撤。而其圖中的他裏霧即大埔林站,
阿公店為橋仔頭站,劉廣實圖中誤標為兩個郵站。另,台灣郡城就是台南總站。郵政開辦時只設42站,後又增至43站。分述如下:

一、總站

  台北、台南各有一處,即是原有之文報局改稱。但對大陸往來,仍稱文報局,因此,台灣郵政也稱為“特別文報局”。總站是一完整的郵政機構,出售郵票、收寄郵件,封發並投遞郵件。自台北總站向南,經中壢、新竹、彰化、嘉義、台南(總站)、風山至恒春,計九百里,稱為南路。自台北總站向北,經基隆、頂雙溪至宜蘭,計二百七十里,叫北路。其餘如:台北至淡水、宜蘭至蘇澳、彰化至南投等則是支路。與大陸各地往來郵件,均由總站收發寄遞。

二、正站

  設在南北兩路交通比較適中的地方。它也出售郵票、收寄郵件、封發並投遞郵件。正站也是轉運站,前站發來的郵件,必須儘快轉送到下一站。南路正站計12處:中壢、竹塹、後垅、大甲、彰化、張熙厝、嘉義、茅港尾、鳳山、枋寮、楓港、恒春。北路3處:基隆、
頂雙溪、宜蘭。

三、腰站

  兩個正站距離較遠的,則于中間設腰站,以接運郵件,使跑兵可以換替,節省體力。故腰站只負責將前站送來的郵件,接送至下一站,而沒有其他業務功能,如出售郵票、收寄郵件等。腰站共有13處:南路是台北至中壢(55里)中間的桃仔園、中壢至竹塹(55里)中間的太湖口,後垅至大甲(60里)中間的吞霄、彰化至張熙厝(60里)中間的挖仔街、張熙厝至嘉義 (60里)中間的大埔林、嘉義至茅港尾(60里)中間的急水溪、茅港尾至台南郡城(52里)中間的看西、台南郡城至鳳山(60里)中間的橋仔頭、鳳山至枋寮(60里)中間的東港。北路是台北總站至基隆(55里)中間的水返腳、基隆至頂雙溪(55里)中間的龍潭堵、頂雙溪至宜蘭(92里)中間的大里簡、頭圍。

四、旁站

  設在支路的站叫旁站。旁站也出售郵票、收寄信件,它與正站配合,構成該一地區的服務網。旁站共有13處:宜蘭的利澤簡、蘇澳,淡水的滬尾,新竹的三叉河、大潮,彰化的南投、葫蘆墩、罩蘭、埔裏社廳的集集、水裏社、埔裏杜,埤南的埤南寮、北絲閩。

  島外的郵路,從屬在發現的實寄封看,有寄澎湖及福建等地的官封。從封上郵戳看,台北總站發出,郵件發遞至枋寮站出海。寄大陸郵件,與上海、福州、廈門等地誨關郵政,取得聯絡。並特備“南道”、“飛捷”兩條郵輪,定期來往。

  郵 票

  1888年3月22日。台灣郵政開辦,地方郵票也同日發行。郵政總局自行設計木刻雕版,手工印製郵票,只有文字,而無圖案。票上可由站書(郵站文書)用毛筆填寫信件“重*兩*錢”,寄出時間“光緒 * *年 * 月 * 日 * 時”“送 * ”,郵票和票根中縫填寫發信的部門或郵站的簡稱(“ * 字”)和信件編號,以備查核。郵票分官用和民用兩種。下面分述之:

  一、台灣郵票:免費供官府寄文書貼用,使用時記重量不付郵費。這種郵票前後分兩版印刷,第一版郵票上端有篆文“台灣郵票”4字,余均為扁宋字體。票幅47 ×62毫米,票根較窄,只印有楷體“根”字及填寫一行發信日期、時間。第二版票幅較大,有51×66毫米,主要區別在票根位置增大,上端有篆文“郵票根” 3字,下面3行字,同郵票一樣,還要填寫信件重量及送 * * 站。孫君毅、何大仁、林其泉合作的《台灣早期郵政和郵票》一文(見《八閩郵文精選》),認為有“郵票根”3字、票幅大的為先印,票幅小的為後印,疑有誤,應據台灣張愷升《台灣郵票郵戳郵資史》(上冊)及北京燕山出版社的《中國郵票全集》(清代、中華民國卷)所介紹的為準確。在《近代郵刊》四卷四期上,澳門集郵家王炳輝還出示一幅“台灣郵票”第二版的全張印樣,5張郵票3行“二一二”圖式排列,印樣郵票中縫均已蓋上“廟”字、站戳,及填寫了編號。

  二、郵政商票:這種郵票供商民公眾購買貼用。郵票上的文字與官用“台灣郵票”的區別在於用楷體印“郵政商票”和“商票根”,而非篆文,票上“送 * * 站”改成“發遞 * * ”,無“站”字。中縫字號下還有“收錢”兩字,其餘大體相同。但是從現存的商票看,刻工要比官用的“台灣郵票”粗糙得多,圖幅也大些,“郵政商票”和“商票根”兩聯票幅為62×73毫米。民眾寄信時向郵站購買商票即貼即寄。因當時台灣還有民信局在民間收信匯款,故群眾大都不了解官辦郵站也能為他們寄信,使用郵政商票者極少,傳世實寄封均為尾字字號,當屬在今淡水(滬尾站)所用。而郵政商票使用期間,每付郵資給一填好之商票外,還可索取“郵政商票收條”一紙,其形式與票根相似,而不貼于信上。“收條”留存至今者,真如風毛麟角,至為珍罕。台灣資深集郵家吳樂園先生的《早期台灣郵票專集》中存有6張商票“收條”。

  《中國集郵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有關條目認為,台灣“郵政商票”全票三聯,即“收條”為第一聯,郵票第二聯、票根第三聯,合在一起付印。不知有何根據?因觀吳樂園先生“收條”實物,似乎並非從“商票”上撕下。同時目前發現的“郵政商票”新票,均為兩聯,沒有見過三聯的。

   “台灣郵票”和“郵政商票”的印刷,是郵政總局根據巡撫核定的格式文字,交給匠師雕成版模。印製時版模刷上黑色油墨,厚紙覆蓋其上,用刷子在上面刷出圖來,反過來成為全張5枚郵票。郵票清晰,但速度很慢。後來改變印法,以蓋章方式蓋在橫紋連史紙或無紋黃竹紙等薄紙之上。因為均為木刻手印,每次印若干枚後,木戳會受磨損,第二次重印時,一般再刻木戳重印,所以保存的郵票字跡皆有壁差異。如存世之郵政商票有A、B二型,A型框線較細長,B型框線較粗肥。而台灣郵票有更多模式,吳樂園先生已發現有十三型,實際恐不止於此。

  根據長期在台灣海關服務的關肇和先生從海關檔案中發現的台灣郵政資料,有當年各郵站簡稱字號及官方署、營、局、所簡稱韻字號。這些字用於加蓋在官票和商票中縫。《近代郵刊》4卷4期上登有澳門集郵家王炳輝撰寫、陳復祥較閱的《台灣初期郵政制度及郵票字根之分析》一文。此文曾被集郵界推崇為研究早期台灣郵票的權威之作,但我這次把它與海關檔案中“各署營局所字號”互對,發現該文漏了台北府署、埤南廳署、鹿港廳署、埔裏社廳署4個官府,為了補正,現據海關文件重列于下:

  各郵站字刊(共52個,實際開辦43個)

  宜蘭城站(蘭) 頭圃站記(頭) 大里簡站(簡) 頂雙溪站{頂} 龍潭堵站(龍) 基隆站記(雞) 水返腳站(水) 艋鉀站記(艋) 桃仔固站(桃) 中壢站記(壢) 大湖口站(口) 竹塹城站(塹) 中港站記(中) 後垅站記(垅) 吞霄站記(吞) 大甲站記(甲) 寓鰲站記(鰲) 彰化城站(化) 挖仔街站(挖) 張熙厝站(熙) 惠來莊站(惠) 大埔林站(林) 嘉義城站(義) 下茄冬站(茄) 急水溪站(急) 茅港尾站(茅) 看西站記(看) 台灣府站(灣) 大湖站記(大) 橋仔頭站(橋) 鳳山城站(山) 東港站記(東) 枋寮站記(枋) 楓港站記(楓) 恒春城站(春) 利澤簡站(利) 蘇澳站記(蘇) 滬尾站記(尾) 三叉河站(叉) 大湖站記(湖) 南投站記(粳) 集集站記(集) 水裏社站(裏) 埔裏社站(社) 葫蘆墩站(葫) 罩蘭站記(罩) 萬里得站(萬) 八磘灣站(磘) 埤南寮站(寮) 北絲鬮站(閹) 台北總站(北總) 台南總站 (南總)

  各署、營、局、所字號(原來46個,後增1個文報局)

  憲轅(撫) 藩署(署) 臺澎道署(道) 台灣府署(南) 台北府署(北) 埤南廳署(埤) 鹿港廳署(鹿) 埔裏社廳署(靖),基隆廳署(基) 台灣縣署(臺) 鳳山縣暑(風) 嘉義縣署(又) 彰化縣署(彰) 恒春縣暑(恒) 淡水縣署(淡) 新竹縣署(新) 宜蘭縣署(宜) 台灣鎮署(鎮) 營務處(營) 鎮海中霧(中) 鎮海前軍(首) 鎮海後軍(後) 棟字等營(棟) 武粳右軍(武) 銘字中軍(銘) 昌字等營(昌) 南字臺勇(邰) 定字等營(定) 通商局(通) 旗後礦務局(煤) 磺務局(磺) 樟腦局(腦) 台南支應局(支) 安平海關(安) 旗後海關(旗) 滬尾海關(滬) 基隆海關(隆) 鄭統帶營(隘) 陳統帶營(屯) 台南鹽局(南鹽) 台北鹽局(北鹽) 善後局(善) 稅厘局(稅) 清賦局(賦) 機器局(機) 軍械所(械) 文報局(文)

  以上是見諸台灣海關檔案中台灣郵票所用之字號。今天在一些未貼用的台灣郵票上,見有“燈字”、“羅字”、“廟宇”、 “齊字”、“麟字”、“秦字”、“陳字”等均未列入此表,不知是何人物或部門之代號。此亦台灣早期郵票研究中的一個謎。近日翻閱《中國郵刊》,見吳樂園先生《早期台灣郵政資料研究》一文,頓然釋疑。文中說,從實寄票看,還有“燈”字代表憲轅,“灣”字代表台灣府署,增“文”字代表文報局。吳文又指出: “未發行使用之第一式台灣郵票,日據台灣後,被船長CaptionR.A..Binvs賓司所得,並予出售。但在出售時因空白無字號不為集郵者喜愛,乃異想天開,自行雕制木戳加蓋,計有下列多種字號:天、地、元、黃、陳、鄭、善、彰、秦、魏、齊、鳳等字號。其中善、鳳二字號有編列使用,但真者字體較小。” 吳樂園為台灣早期郵票研究權威,雖然文中沒有指明出處,此說應可成立。

   三、未發行的兩種台灣郵票

  清朝海關郵政曾以小龍郵票“參分銀”和“五分銀”加蓋中文“台灣郵票”4字及斜印英文"FOR-MOSA"(福摩薩)兩種,很明顯,蓋英文者擬給洋人使用,蓋中文者擬為華人使用。這種郵票在英國印刷加蓋(陳志川看法),運送不能及時,加上各郵站郵資計算不便,未曾被劉銘傳採用。

  劉銘傳也想把台灣郵票正規化,曾委託台灣淡水英國領事館轉由倫敦伯雷特伯裏威金生公司雕刻凹版印製一種新郵票。中心圖案上馬下龍,左右兩旁為中文“大清台灣郵政局”、 “制錢貳拾文”,上下為英文“FORMOSA”和“CHINA"(中國、台灣),俗稱“龍馬票’。但遺憾此票從未在郵政上實用過,(陳志川認為,可能清朝政府沒有核準),卻被加蓋當做火車票使用了。

  郵 資

  根據《台灣郵政票章程》規定,郵資是按信件的重量和寄達地的遠近來收取的,而遠近則是以“站”為計算單位。重量的計算單位也隨信件寄達地的遠近而有所不同。歸納起來,概述如下:

  一、路程在一站以內,重量在弓兩以內的,如台北寄中壢,郵費二十文,貼郵票—張。

   二、路程超過一站的,其起重放寬為—兩五錢。如台北寄台南重不逾一兩五錢的信件,其路程為九站,故郵費為一百八十文,貼郵票九張。(這是章程上的規定,在實際執行中。每封信無論遠近,均只貼一張郵票,由發出站總收費;見張敏生《重讀台灣郵政總局告示》一文)。

  三、正站與傍站互寄,每站郵票一張,郵費三十文,續重則每五錢三十文。

  四、如寄達地在末站以外的地方,如南,北、中內山一帶,信件到達末站後,尚需接續遞送,須另加力錢,每裏十文。

  郵費于交寄時由收寄站總收,並給寄件人收條,但郵票則不交與寄件人,而由站內辦事人員粘貼。台灣的驛站改為郵站後,准許商民利用寄信銀物件,並不致增加政府經費負擔,最多只增加跑兵攜帶信件的數量,提高跑兵的運用效率,卻增加了郵資收益,既革新又便民。復增財政收入,—舉數得。據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發表的《遞信志通信編》所載,“光緒十七年,郵政歲人五萬五千兩”,增加財政收入為數亦頗可觀。

   郵 戳

  在台灣海關檔案發現的文件中,有各郵站郵戳圖式要求,均為正方形,4個字,要用篆文刻。除台北總站、台南總站大一些,其他各站略小(約1.2~1.6平方釐米),每戳均4個字。站名3個字的,後加“站”字,如“大里簡站”,“頂雙溪站”,站名只有兩字的,大站的加“城站”兩字,計有“宜蘭城站”、“竹塹城站”、“嘉義城站”、“台灣城站”、“鳳山城站”、“恒春城站”6個。小站即加“站記”兩字,如“大甲站記”、“楓港站記”等,各站名全稱及簡稱已在上面郵站字號表中列出。現代郵戳,主要有兩個要素,一為表明日期(時間),一為表明地點。上述站戳,只有地點,面日期是填寫在郵票上的。只有蓋在實寄的郵票上,才有完整意義。而我們從現存的一些實寄封看,後來的站戳,已經改成有日掰;,時間和站名的長方形戳;,有的加框,有的未加框,而字體己全改為楷書。這對於過路郵站,記載何日何時到達本站,大為方便;有一個封光緒十四年四月自台北總站寄到澎湖站,實寄封上加蓋的18個郵戳,使我們見識台灣郵站的各種郵戳。

  該封于光緒十四年四月十八日,由台北寄澎湖,右上角貼用“台灣郵票’2枚,上下各有一枚正方戳銷票,此封封背原印並書寫“頭品頂戴兵部侍郎福建台灣巡撫部院兼管海關學政一等男劉”公文遞至“統領宏字全軍澎湖吳鎮”當堂開拆等字,明顯可看出是由劉銘傳寄給吳鎮的軍事公文。該封于四月十八日由台北官署發交郵政機構寄遞,台北總站接收是四月十九日卯時,此後一路南下,經由桃園腰站、中壢站、太湖口腰站、竹塹城站、後垅站、吞霄腰站、大甲站、彰化城站、挖仔腰站、張熙厝站、大埔腰站、嘉義城站、下茄冬腰站、茅港尾站,到達看西腰站是四月二十三日辰時,由此再渡海轉遞澎湖。總計此封路經十六站,銷蓋十八戳記,其中中壢站及彰化城站各銷二戳。“中壢站記”及“挖仔腰站”之框型正方戳銷蓋于郵票上下二邊;“彰化城站”之方戳上有毛筆寫的一段話,主要在說明“因為大甲溪水漲滿,不能渡江,行舟延至二十一日戊刻到彰城站,隨收隨遞,理合伸明”;在這十八個戳記中除了前述之“中壢站記”、“挖仔腰站”、“彰縣城站”外,另有“大埔腰站”、“下茄冬腰站”及“看西腰站”等是框型正方戳,其餘十二戳均是二直行文字戳,這些文字戳大都 “年、月、日、時”空白,以便填寫,只有“桃園”及“吞霄”兩站將光緒十四年之“十四”兩字刻在文字戳中。

  此封寄出時日,距離劉銘傳開辦台灣現代郵政僅兩個多月,是目前發現最早記錄的台灣實寄封!同時由其封上之戳記,我們也不難看出當年公文寄遞之快速和嚴密,是一個至珍至罕的實寄封。(此封原載台灣《郵史研究》第五期,君宏文)

  吳樂園先生從日本重金購得之《台灣郵政總局告示》原件中,有對當年郵政組織與管理、收寄公文及商民信件收費貼票之規定。並可了解當時社會之諸般情況,為研究近代史之原始資料。(原文略)

  海關檔案中之台灣郵政資料,與實際施行時已有部份修正,致內容有所不同,經與吳樂園先生之《台灣郵政總局告示》原件比對,《告示》修改和增加部份如下:

一、郵政章程八條及條目十二條,併為十六條。
二、填寫擇于“二月初十日”即在台北府城設局開辦郵政事務。
三、原擬設之五十二站裁減為四十三站。
四、增加空白郵票(公用站票)分給署局營所,即以署局營所全名上擇一字編立字號。
五、增加空白郵票(民用商票)應由局按郵站地各擇一字編號。
六、增加腰站專為接遞,不發給空白票。
根據我見到幾種(告示)的印樣,惟吳樂園先生“辦理全臺郵政總局關防”公章。


(摘自《八閩集郵文選》﹙二﹚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zDpTBG5Ww

小龍郵票

下載 (1)下載 (2)

 

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zDpTBG5Ww

-------------------------------

小龍加蓋台灣郵票

下載 (7)  

台5.小龍加蓋台灣郵票(未發行)
Tai.5 Small Dragon Issue Converted into Taiwan Stamps (Unissued)

1888(光緒十四年),P11.5(光齒),無水印,厚紙,40(2*4*5),紅字加蓋。

Tw8 Formosa/3分銀,出現過一種變體票:無齒。
Tw9台灣郵票/3分銀,出現過三種變體票:無齒、與Tw8組成過橋雙連、Tw9無齒與Tw8無齒組成無齒過橋雙連。
Tw10 Formosa/5分銀,出現過一種變體票:無齒。
Tw11台灣郵票/5分銀,出現過三種變體票:無齒、與Tw10組成過橋雙連、“Tw11無齒”與“Tw10無齒”組成無齒過橋雙連。

--------------

臺灣民主國的獨虎郵政

臺灣南部,劉永福依安平關客卿麥嘉林的建議,在永清元年六月十日(1895年7月31日)於安平海關內設郵政局,發行以「溪流虎嘯」為圖案的郵票[1]。而在臺灣民主國宣告滅亡後,全臺灣的郵政正式由臺灣總督府相關部門接手,而郵政事務在隔年4月1日由陸軍局轉交回民政局

溪流虎嘯

溪流虎嘯b2890418e8bdce溪流虎嘯  下載 (6)下載 (5)下載 (4)下載 (3)溪流虎嘯b2890418e8bdce  

---------------------------------------------------------- 

台灣龍馬圖郵票

下載 (8)

台灣龍馬圖郵票---當作火車票使用

下載 (9)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

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EXUWQ8

紅印花小壹圓四方連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小1元-2  

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或稱紅印花郵票,為1896年清朝國家郵政正式開辦以後,因為臨時急需各種高面值的郵票,而在1897年將造冊處儲存而未經使用的65萬枚紅色3分海關印紙,分批次加蓋成八種不同面值的郵票,暫時替代為正式的郵票來發售貼用。紅印花郵票是中國第一套採用其他票券來改作郵資憑證的郵票,由於刻印精美,流傳於世上之數量非常稀少,是中國珍貴的郵票。而其中的「紅印花小壹圓四方連」,有「寶中之寶、王中之王」美譽,更號稱是「東半球最罕貴之華郵」,擁有者素有「華郵之王」尊稱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zDpTBG5Ww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大龍郵票是中國第一套郵票,又稱「海關一次雲龍郵票」,使用凸版印刷,有背刷與齒孔,面額有三種,分為綠色的1分銀、紅色的3分銀以及黃色的5分銀,1878年7月發行,發行日目前仍有爭議。[1]
歷史
發行前,清朝的海關設計了三款郵票草圖,即雲龍、寶塔和萬年有象圖,其中「萬年有象」在現代價格最貴。[2][3]
種類
大龍郵票可根據不同時期分為厚紙、薄紙、闊邊三種,其中以闊邊最為難得。大龍郵票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大龍郵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j2AVk
---
海關一次雲龍郵票(簡稱大龍票)
清光緒4年(西元1878年)海關試辦郵政,發行的第一套郵票是以具有中國文化根基與政治權威象徵的「龍」為主圖,龍騰飛於雲端之上,故稱「海關一次雲龍郵票」,一般簡稱為「大龍票」全套3枚郵票,面值分別是1分銀、3分銀及5分銀,初期用無水印薄紙印刷,兩票間之距離為2.5公厘,之後再印之票所用紙張及間距不同,而有大龍厚紙票及大龍闊邊票。


郵政博物館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清代小龍郵票
大龍郵票和小龍郵票的名稱是集郵家的俗稱,過去的郵票目錄稱之為海關郵政第一次郵票和第二次郵票。小龍郵票和大龍郵票一樣,也是由海關總稅務司署駐上海的海關造冊處印製。小龍郵票分兩期印刷,第一期自1885年開始,齒孔12.5度,通常是毛齒,其中有少數是光齒。第二期自1888年開始,齒孔11.75度,都是光齒。據記載,小龍郵票1分銀共發行508667枚,3分銀共發行850711枚,5分銀共發行348161枚。

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海關造冊處依據大龍郵票圖案,另鐫新模,圖幅雖較小(約為大龍票之76%),圖紋則較精緻,文字排列格式及面值,與大龍票完全相同。郵票用紙含太極圖水印係向英國訂購,太極圖係海關總稅務司英籍赫德(Sir Robert Hart)手繪,稱「海關二次雲龍郵票」,一般稱為「小龍票」
郵政博物館 https://bit.ly/3v1dUux


海關2次雲龍郵票,或稱小龍郵票,是清朝發行的第二套常用郵票;也是中國的第二套郵票。小龍郵票由上海海關造冊處印製,於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根據大龍郵票的雲龍圖案加以修改,並另外鑄造印模印製。小龍郵票的圖幅比大龍郵票小,可是圖案花紋卻更為精緻;全套共有三枚,面值分別為壹分銀、參分銀、伍分銀;全張枚數為40枚。小龍郵票共分兩個時期印製,第一期印製的郵票,光緒11年(西元1885年),齒孔較為粗糙,故稱為「毛齒票」[1];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印製的第二期郵票,因為齒孔比較整齊,所以稱為「光齒票」[2]。此外,為了郵票防偽的考量,小龍郵票採用一種含粉質的油墨來印刷;不過,這種油墨遇到光線或遇水便容易褪色變淡[3]。File:Smalldragon.jpg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7U80n

郵票/郵資大漲+郵資調幅高達71%/中華郵政資產活化/台灣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