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041015006rd041015009  rdn_4d83f81e0f957330px-Xu_Fu_expedition300px-Jofukukoen02  

日韓共尊中國齊文化 祭祖姜太公和徐福
2006-09-08 11:18:56   
  姜太公和徐福是齊文化的代表人物,而南韓通過姜太公、日本通過徐福共同尊崇齊文化。文化的同根同源是否為修補三國關係在當代出現的裂痕提供契機?

  齊文化實質上的遷移——日本--齊文化在日本落實

  齊文化形式上的遷移——南韓--姜氏在韓國就有130萬人

  齊文化的當代意義   

  在山東省淄博市,有一座看似普通的祠堂。然而,這裡香火不斷,來自南韓、日本、東南亞、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的遊客絡繹不絕。這就是姜太公衣冠冢所在、供奉著“周師齊祖”姜子牙的姜太公祠。而祠內的世界姜氏宗親會和中華丘(邱)氏(姜姓的一個分支)宗親聯誼會臨淄會館,以及在姜太公廣場舉辦的獨具特色的祭姜大典,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姜氏後裔。據統計,截止至2006年6月,海內外已有2200余人到姜太公祠尋根祭祖。
齊,大國之風也!
  南韓人齊地尋宗
  對於南韓人,淄博祭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04年清明之際,南韓姜氏宗親會的副會長姜錫星和姜熙卨先生便專程到姜太公祠祭奠祖先,在姜太公祠和姜太公墓前舉行了隆重的拜祭祖先的儀式;2004年9月,南韓還派出150人拜祖認宗團參加祭祖大典,當時立起的“姜太公追慕碑”至今還伴隨在姜太公衣冠冢左右。

  1992年8月,南韓總統盧泰愚對前往南韓訪問、時任山東省副省長的李春亭說:“我的祖籍在山東,先祖是太公姜子牙。我也是‘山東人’啊!”並懇切期望能幫他尋根,拜祭盧氏先祖。2000年6月18日下午,盧泰愚來到齊國故都——淄博,拜謁了姜太公衣冠冢。在太公牌位前,他叩首膜拜;在衣冠冢前,盧泰愚和夫人佇立良久,鞠躬獻花。盧泰愚欣然提筆留字:繼承祖先遺志。

  而姜太公祠之外,在那片充滿了幻想、友誼與硝煙的汪洋的對岸——日本,有人在祭奠齊文化的另一位代表者——徐福。

  日本人盛祭徐福

  今年8月12日至13日,日本熊野市萬人空巷。3萬人涌上夜市,人潮澎湃;無數燈挂上街頭,燈火通明。中國的鼓樂、現代的燈光,表演隊伍浩浩蕩蕩,沿街而行,張燈結綵,氣勢壯闊。這裡正在舉行徐福萬燈祭。徐福萬燈祭是一種集燈火、文藝表演為一體的祭典徐福的文藝形式。

  日本類似的活動還有金立山神社的“徐福大祭”,日本新宮市、熊野市的“徐福萬燈祭”“火花大會”“徐福傳養祭”等祭祀活動,這些活動各具特色。而徐福像所在之處,必有合掌鞠躬者、熱烈鼓掌者,人們以各種方式虔誠地向徐福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日本,徐福是作為日本先民的引導者和日本文化的開拓者的形象出現的,因此日本各地對於徐福的崇敬程度更要超過中國,由這種崇敬心理而引發的祭祀活動,也更是層出不窮,熱鬧紅火。

  1975年,“香港徐福會”成立。日本昭和天皇的御弟三笠宮在賀詞中動情地說:“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曾于2002年專程到連雲港市贛榆縣徐福村祭奠,他多次表示,羽田家族來自中國,祖先是徐福。

  姜太公、徐福與齊文化

  姜太公建立了齊;徐福是繼承了齊文化的方士,這兩個跨越了八百年曆史的山東名人,在歷史的浩瀚中成為齊文化的代表而異常閃亮。

  所謂齊文化,實際是對東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可有齊國文化、齊地文化、齊人文化三種理解。但是,正如知名齊文化專家趙志浩先生所說,一般的齊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營丘始建齊國(約西元前1046年)起,至秦始皇滅齊(西元前221年)止,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所建立的文化。”有了齊國就有了齊文化,但齊國滅亡後並不是說齊文化也滅亡了。

  西元前1046年,姜太公受封齊國,因俗簡禮,尊賢尚功,使齊國迅速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姜太公是周朝派來的諸侯,但是沒有完全照搬周朝的政策,而是“因俗簡禮”,形成了周禮與夷俗相結合的一種齊文化。姜太公尊賢尚功,舉賢任能,具有包容性,奠定了齊文化的基礎。

  時隔八百年,當秦始皇一統宇內,齊國早已不復存在。但齊文化卻被一群人繼承下來,其中的一批就是燕、齊一帶的方士。方士起源於燕齊的沿海地區,是在齊地文化和燕齊沿海地理位置的交互作用下產生的,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徐福作為齊地的方士,繼承了齊文化中開拓、自由的精神,于西元前210年,以為秦始皇尋仙藥之名東入大海。

  著名齊文化專家徐樹梓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齊文化具有開放進取、自由靈活、相容並蓄、重工重商以及務實的特點。而山東省齊國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張龍海更指出,“齊文化的精髓是實用主義。”無論是太公立國時的“因俗簡禮”、“尊賢尚功”,桓公稱霸時的“尊王攘夷”,還是威王、宣王時的大治,“齊文化始終以實用為中心,其精髓就是實用主義。”齊文化重視航海、開放、相容並蓄,因此趙志浩說齊文化是中國“失落了的海洋文明”

  因而,姜太公、徐福可謂齊文化輝煌之首尾。由此,也演繹出一段一個文化、兩個人物與三個國家之間的歷史。記者 劉路、唐軼報道  
---------------
姜姓、陳姓與齊國、齊地
作者:張化霖
  齊國,是西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之後封邦建國時,封功臣姜太公于齊地建立的齊國。經過西周、春秋時期,至西元前386年田(陳)氏取代姜氏,稱作“田氏代齊”。西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天下。齊國經歷了姜、田兩姓執政,歷時八百餘年,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研究齊文化必須研究姜姓和陳姓文化。

  一個姓氏的產生、繁衍、變化,是一個氏族產生、衍變的歷史記錄。研究氏族文化、地域文化,也必須研究民族姓氏的衍變。研究齊文化就要研究姜氏和田氏。一個地域的姓氏都很複雜,有原有的姓氏,也有後遷移的姓氏。後遷移者,又有早遷入者,也有晚遷入者,有大規模的集體移民,也有少量的自由移徒。從歷史記載,在全國範圍來說,歷代、歷朝都有。直到近年,還有三峽移民。

  《史記·五帝本紀》雲:“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索隱》又按《國語》雲:“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炎帝,即神農氏。《正義·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最早最顯赫的是姜姓炎帝與姬姓黃帝族。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今陜西岐山西南),子孫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後來傳至伯夷時,正當夏禹時代,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岳的長官,號為太岳,封于呂(今河南南陽西)。從此以後,炎帝的後代又稱呂姓或呂姜並稱。據姜姓譜牒統計,炎帝之後姜姓的分支共有247個之多,也就是247個姓氏是姜姓。

  黃帝當年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因以水名為姓氏,姓姬。後來黃帝的後裔孫后稷成為周部落的首領,也以姬作為本族部落的姓氏。

  姜、姬兩姓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他們不但世為婚姻之族,而且還不斷發生鬥爭。其中最著名的蚩尤與黃帝之戰,或曰炎黃之戰。結果炎帝族敗,黃帝族勝。炎帝族在春秋時代有齊、許、申、呂四大支族,齊在山東,而許、申、呂均在河南。在史前時代,姜姓部落轉遷地甚多。僅以呂氏而論,幾乎遍佈神州各地。《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枝遮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姜姓,從其封姓,故曰呂尚。”今河南南陽有呂,為周穆王所封,宣王時改為“甫”。與河南相比較,居於山東的姜姓氏族不但類族繁多,而且更為古老,除齊之姜姓外,許、申、呂、姜姓在山東皆有蹤可尋,其中尤以齊國最著,最為古老,而且很少遷徙,故可視為姜姓之所在,春秋時代,姜姓遍佈于山東東部地區,如居於臨淄的齊姜,居於壽光的紀姜,居於萊蕪、昌樂等地的萊姜,居於安邱的卅(淳于)姜,居於蒼山的向姜等。上溯到夏商時代,則有居於曲阜的神農之姜,居於章丘的邰氏之姜,居於濟陽的逄氏之姜,還有居於費縣的許氏之姜,居於莒縣的杞氏之姜等。

  在漫長的歲月中,姜姓氏族,世代繁衍,因戰火動蕩、強弱驅逐、創業需要、生活所迫等遷徙流動,不僅分佈于中華大地,而且世界各地都有,形成了世界性的大族係。《百家姓》中的507個姓氏中,姜姓就有46個。其中同姓族的有:姜、呂、申、許、齊、紀、柴、賴、充、酈、逄、連、向、國、文、左、駱、申屠等;以祖名、謚號、封地、采邑為姓的有:丁、丘、高、崔、盧、章、谷、聶、尚、焦、蓋、查(楂)、慶、柯、饒、景、浦、厲、謝等。其他原因得姓的有:強、斜、賀等。這些姓氏在齊國故城周圍、臨淄地區仍然存在,據2003年臨淄區人口普查統計有:崔、姜、呂、丁、盧、左、邱、紀、齊、焦、聶、賀、向、柴、尚、厲、章、逄、晏、封、饒、許、高、謝、谷、駱、薄、文、連、桓、酈、檀、淳于等。

  陳氏是怎樣到齊國來的呢?
  虞舜之後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建立諸侯國,以屏衛王室。此後,胡公滿因封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數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內亂,陳桓公因亂被殺,其弟陳佗被推舉為國君,史稱陳厲公。後來,桓公之子陳完(字敬仲),自陳國出奔齊國。這時,齊國正是齊桓公小白在位,打算用他為上卿,他堅辭不受,最後,只擔任了工正(負責管理工匠)一職。儘管如此,齊桓公仍把一塊形似“田”字的土地賜給他作為食邑。由於當地人讀“陳”字如“田”字,陳、田不分,他也入鄉隨俗,改姓田。後來,他也因此被稱為田完。

  田完的子孫在齊國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勢力,至7世紀孫田常時,已是一個能夠左右朝政大權的人物。特別是在田常、田和當政後,不再甘心做齊康公的臣仆,便把他逐放到海上,自立為君,建立了田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此後,田姓齊國發展成為戰國的強國,先後經過了田和、田剡、田桓公、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齊襄王、齊王建八位君主,直到西元前221年被秦所滅。陳氏執政間,齊國貴族中又有更多的改姓田。也有的田姓改為他姓。如:齊景公將有功大將田書,賜姓孫。齊宣王封少子田通(字季達)于陸鄉,田通的子孫後來也姓陸。這些陳姓後裔之姓,在臨淄地區依然存在,而且人口較多。在55萬人口中,孫氏25858人為第五位,陳氏8522人這15位,田姓4319人為29位。

  從周朝至今,近三千年了。朝代更換、民族爭鬥、自然災害、瘟疫流行等而造成的民族流亡、百姓遷徙不斷。所以,有的氏族在起源地已找不到原民族、原姓氏了。但在其他地區卻繁衍昌盛。就臨淄地區的情況看,亦如此。如:八個終村無終姓,葛家莊無葛姓,郎家莊無郎姓,田家莊無田姓;但多數以姓氏為莊名的原姓依然存在,而且佔村中姓氏的主體。如王家莊、國家莊、左莊、陳家莊、許家莊、呂家孝陵、孫家莊、李家莊、朱臺等。在臨淄地區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姜姓、陳姓後裔居住地,有很多與他們祖輩的封地、墓陵地有關。如齊國故城的齊姓,稱齊家莊的就五六個。崔姓在齊故城北部較多如西古城、王官莊、崔家王官莊。高傒墓在敬仲鎮,其墓近處的白兔丘、朱家等高氏多。齊陵鎮齊孝公墓近處的呂家孝陵呂姓不少。皇城鎮是安平故城所在地,安平邑是齊襄王的相田單的封邑,內有田單墓。其故城中的皇城營、燈籠、史王村多為陳姓,陳姓即田姓。

  以上齊國的姜、陳兩姓後裔子孫儘管分流於全國各地,當地仍有後裔在祖居地。不知何種原因多數姓氏家譜無傳,都從明朝寫起。特別是臨淄姓氏祖譜,多數的先祖都是明朝從山西洪洞縣或棗強縣遷移的。很少往上追溯。孔、孟例外,因是聖人的後代,譜牒無遺失,至今已近80世左右。從明朝起的都在20幾代。按照歷史事實,其他各姓也是與孔、孟二姓一起往下延續的。只不過是記錄中斷了。明朝有過大移民是真的,山東臨淄當地民族全無,都是從山西移來是不可能的,一定有當地人民的存在,各村的人較少,有的移民選擇他們的同姓村落戶的可能性是有的。在他們的後人寫家譜時,先祖已亡,而先祖往前的老祖不能追續了。

  臨淄地區還有一個值得質疑的問題,明朝時,山東人都被朱洪武殺沒了。在當時使用大刀長矛的時代,把一個地區的人全殺光是不可能的。對一些無辜的種地百姓全殺了是沒有道理的。誰執政也得吃飯。還有個實例可以證明:臨淄區齊陵鎮有個劉家營村,就是明朝初年有一支蒙古部隊斡羅那歹人,被明軍戰勝所俘,因首領表現堅強而被赦免,留居後稱“留下營”,後與劉姓同居叫劉家營。像元朝軍是明軍的敵對軍,都在臨淄與劉姓共存下來,而其他與明軍無仇無恨的姓氏村就全被殺,是不合情理的。

來源:《齊文化》
華夏文化-姜姓、陳姓與齊國、齊地 - http://goo.gl/5IshSb

-----------------------------------------

姜子牙是哪裡人?韓國人為何稱姜子牙為國父
2015年08月06日
  韓國人為何稱姜子牙為國父?很久以來,我們都以孔子為尊,歷久彌新。近看韓國人方知,他們也有一位聖人令後輩尊崇著,不過他不是孔聖人,而是從《封神榜》上走下來並以「願者上鉤」自居的姜太公姜子牙。韓國人尊稱他為國父。為什麼?
  其實,說到姜子牙,就得提及徐福,兩位均為中國著名齊文化的代表人物齊文化以「實用主義」為精髓,強調凡事從簡,是當代的簡約派文化。
  韓國通過姜太公、日本通過徐福共同尊崇齊文化。
  所謂齊文化,實際是對東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可有齊國文化、齊地文化、齊人文化三種理解。但是,正如知名齊文化專家趙志浩先生所說,一般的齊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營丘始建齊國(約公元前1046年)起,至秦始皇滅齊(公元前221年)止,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所建立的文化。」有了齊國就有了齊文化,但齊國滅亡後並不是說齊文化也滅亡了。
  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受封齊國,因俗簡禮,尊賢尚功,使齊國迅速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姜太公是周朝派來的諸侯,但是沒有完全照搬周朝的政策,而是「因俗簡禮」,形成了周禮與夷俗相結合的一種齊文化。姜太公尊賢尚功,舉賢任能,具有包容性,奠定了齊文化的基礎。

  文化的同根同源是否為修補三國關係在當代出現的裂痕提供契機?
  齊文化實質上的遷移——日本;齊文化形式上的遷移——韓國。
  在山東省淄博市,有一座看似普通的祠堂。然而,這裡香火不斷,來自韓國、日本、東南亞、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的遊客絡繹不絕。這就是姜太公衣冠塚所在、供奉著「周師齊祖」姜子牙的姜太公祠。而祠內的世界姜氏宗親會和中華丘(邱)氏(姜姓的一個分支)宗親聯誼會臨淄會館,以及在姜太公廣場舉辦的獨具特色的祭姜大典,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姜氏後裔。據統計,截止至2006年6月,海內外已有2200餘人到姜太公祠尋根祭祖。
  對於韓國人,淄博祭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04年清明之際,韓國姜氏宗親會的副會長姜錫星和姜熙契先生便專程到姜太公祠祭奠祖先,在姜太公祠和姜太公墓前舉行了隆重的拜祭祖先的儀式;2004年9月,韓國還派出150人拜祖認宗團參加祭祖大典,當時立起的「姜太公追慕碑」至今還伴隨在姜太公衣冠塚左右。
  1992年8月,韓國總統盧泰愚對前往韓國訪問、時任山東省副省長的李春亭說:「我的祖籍在山東,先祖是太公姜子牙。我也是『山東人』啊!」並懇切期望能幫他尋根,拜祭盧氏先祖。2000年6月18日下午,盧泰愚來到齊國故都——淄博,拜謁了姜太公衣冠塚。在太公牌位前,他叩首膜拜;在衣冠塚前,盧泰愚和夫人佇立良久,鞠躬獻花。盧泰愚欣然提筆留字:繼承祖先遺志。
  由此可見,對於根文化的追溯與繼承,已經成為韓國人的國學濫殤,而姜太公姜子牙已然成為韓國人的國父,令後人緬懷與景仰。

-----------------
齊地的三大民間傳說故事
  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長城是發源於古代齊地,在中國民間流傳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民間文學,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牛郎織女的故事,來源於遠古人民對星象缺乏科學認識的相象,早在商周之時就已在山東民間流傳。漢代統治者尊崇儒家學說,以仁義忠孝作為封建的倫理關係準則,推出董永等一批封建社會論理道德典型,董永賣身葬父的事跡傳遍全國,人們很快又將牛郎織女的故事嫁接到他的身上,出現了董永與織女的天仙配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遠古人民根據夏朝東夷族英雄后羿的事跡口頭傳說來的。后羿、寒浞、逢蒙都是古齊地夏代的國君,也是神話歷史中的英雄形象。后羿被堯派遣,射掉天上的多餘的九個太陽和天下的害蟲,是征服自然的英雄。傳說他的妻子偷吃了西王母送給他的仙藥,飛到了月亮中去。

中秋節和嫦娥奔月

  孟姜女的故事,是古代民間根據春秋時代齊國大將杞梁的事演化來的。最後成為勞動人民控訴殘暴統治者的代表作流傳千古。

流芳百世的愛情範本:孟姜女哭長城
--------------
雄渾激揚齊國史: 戰鼓聲聲車馬蕭
在齊國漫漫八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一大批名君賢相、英帥良將。這批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以他們一系列政治變革的實踐,為齊文化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在風雲變幻、波瀾壯闊的歷史煙雲中,演繹了一部雄壯曲折的齊國史。
·“春秋”、“戰國”時期形勢
·春秋首霸 戰略縱橫
·齊國締造者--姜太公
·“中興之主、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威王治吏與納諫
·田單“解裘救人”的故事
·奇女智奪古鄄城
“中國古代第一相”:獨特的宰相文化
古代的帝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一些具體政令的執行,仍然需要依靠朝臣的鼎力輔助。中國的宰相文化由此應運而生。宰相往往“上輔帝王,下統百官”,充分顯示出了職責之重要和地位之特殊。齊國名相管仲,中國宰相制度的創始人,連同獨特的宰相文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宰相制度興廢考
·中國宰相館在臨淄開館
·管仲:“中國古代第一相”
·齊國名相晏嬰
豐富的從政治國思想:以史鑒今 安邦定國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二千多年前的齊國就已經有了“義利並重”的從政治國思想,這實屬難能可貴。“以史鑒今”,方能更好地“安邦定國”,這些治國之道,在今天看來,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齊文化留給人們的,將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治國之道與政治文化
·齊國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
·歷史擁抱今天:齊文化再添神彩
·黃老之學:修身與治國
·法家學派:禮法並舉
·儒家學派:提出“制民之產”
·兵家學派:軍事戰略戰術思想
·陰陽家學派:管仲和鄒衍的五行學說
那稷下學宮,位於車水馬龍的齊國古都今山東臨淄西門外,大約創建於齊桓公田午時期,至齊王建時衰弱,歷時一百四十餘年,繁盛時達“數百千人”,當時各國著名的文學遊說之士多曾先後或長期在此著書講學,互相切磋駁難,掀起了當時思想界的一大波瀾,形成了空前繁榮、百家爭鳴的局面,造就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燦爛文化。
·文化聖殿 學風及學士的活動
·百家爭鳴 何以會有“百家爭鳴”
·稷下學術與管仲思想
·稷下先生社會地位芻議
·稷下學宮與尊師重道傳統
·寂寞的夜裏想起稷下學宮
·九流十家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烽煙滾滾,馬蹄聲聲,車騎馳騁間山河已定。
史載臨淄:“車轂擊、人肩摩、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市租千金”、“鉅于長安”。
斗轉星移,舊日的城池換了容顏。然而,總有些痕跡,伴隨著亙古的日月見證著那崢嶸歲月。

·孔子聞韶處
·齊長城遺址
·姜太公旅遊中心
·齊故城遺址
華夏文化——齊,大國之風也 - http://goo.gl/rP5yrC
----------------------
齊國歷史博物館
  臨淄,是我國古代東方歷史名都。從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建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開創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1300 餘年。

  時光流逝,那宏偉華麗的宮室臺榭雖不復存,但齊國故城垣和宮殿臺基依然存在,故城內外還聳立著150 多座齊王和名士陵墓。齊國故城人為景觀薈萃,文物古跡聞名遐邇,地上地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國家已經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市、區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齊文化,發展文物旅遊事業,建起了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遊樂性的文物旅遊景點,如倣城堡式的齊國歷史陳列館、東周殉馬館、臨淄石刻藝術館、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形式各異,各具特色。僅從十幾處文物景點便可窺視到泱泱大國之風貌,領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風。

  齊國歷史博物館位於臨淄區齊都鎮政府駐地,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在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以齊國故城大城與小城相互銜接的特殊形製作外形,青磚砌壘,形似古城堡,別具一格,內部裝飾古樸典雅,總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頂高15米,與宮城西部的宮殿建築遺址桓公台東西相望,交相輝映,顯得格外雄偉壯觀。陳列內容是以齊國歷史為綱,以時代先後為序,分先齊時期、周代齊國,以此為重點,突出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最後是秦漢時期。全面細緻地反映了齊國八百多年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展示了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華夏文化-齊國歷史博物館 - http://goo.gl/LUYjB4
-----------------------
齊故城遺址,位於臨淄區辛店鎮北7.5公里處,東依淄河,西臨係水,為周代齊國的都城,西漢時又為齊王國都治,歷時千餘年。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城由大、小兩城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東西約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東北部伸進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兩城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周長約21公里。

  故城的城墻多數已湮沒地下,少數因挖土及河水沖刷而無痕跡,現僅存一些斷垣殘跡。經文物部門鑽探考證,城墻早在西周時期就存在,春秋、戰國、西漢時又多次修補。城墻係夯土而成,依地勢而建,多不取直線形,有24處拐角,現有14處保存完整。小城周長7275米,墻基寬20~30米,最寬處達67米;大城周長14158米,墻基寬多在20米以上,最寬處達43米。

  據《齊記》載,齊城有門13座。見於史書的有雍門、申門、揚門、稷門、鹿門、章華門、東閭門、廣門等。但未記確切方位,故後人各執一說,比較肯定的西門有申門、雍門;東門有廣門。現已探明11座城門,其中小城5座,大城6座。門道跨度均在8.2米以上,最寬者達20.5米。

  城內的交通幹道很規整,已探明10條幹道,其中小城內3條,一般寬6~8米,最寬17米;大城內7條,寬10~20米不等。這些道路多與城門相通。
  故城內的排水系統設計合理,它利用淄河、係水作為東、西天然屏障和自然護城河,又在大、小城南、北墻挖護城壕溝,與淄水、係水東西溝通,並根據南高北低的地勢開多處溝渠,在城垣施工中設有精巧的排水道口,以此將城內、外的河流與壕溝緊密地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網。城內共有3大排水系統(小城1處,大城2處),4處城墻排水道口。

  1980年,考古工作者已發掘清理出大城西墻的排水道口,它東西長43米,南北寬7米,深3米,用巨石壘砌而成,水口分上中下3層,每層有5個方形水孔,孔內石塊交錯排列,水經孔內間隙流出而人卻不能通過。這樣既能排水又能禦敵,實為古城排水系統建築史上所僅見。現已在排水道口周圍建起院墻,加以保護。

  齊故城小城是國君居住的地方,又名宮城。在其西北部存有一夯土臺基,當地傳稱"桓公臺",是齊國的宮室建築臺基,現存高14米,地下夯土臺基呈長方形,南北86米,東西70米。在"桓公臺"周圍又鑽探出大片夯土臺基,估計是當時的宮殿遺址。這片遺址幾乎佔了小城的一半面積,在此出土了方形鋪地花紋磚、屋脊花紋磚和瓦當。在小城南部(今安和村地)是手工業區,發現有鑄幣"齊法化"遺址1處、冶鐵遺址2處、煉銅作坊遺址1處。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區,又名廓城。大量的手工作坊就分佈於此,現已在大城內發現冶鐵遺址4處、煉銅遺址1處、鑄幣遺址1處、制骨遺址4處,是當時齊國最主要的手工業區。在大城的地面上,還存有多處建築臺基,是當年齊王建築的離宮別墅,主要有"雪宮臺"、"梧臺"、"遄臺"。大城內有兩處墓地,一處在大城東北部(今河崖頭村一帶),是當年齊國貴族的墓地,已發現大、中型墓葬20余座,在其中的5號墓周圍,發現了大規模的殉馬坑。另外在大城南(今劉家寨韶院村南)亦有1處墓地,是東周時期的墓葬。

  在大城內還存有韓信嶺、孔子聞韶處、晏嬰冢、稷下學宮等遺址。韓信嶺在大城東北部,傳說是韓信至齊時築宮於此。現存遺址基本呈正方形,高出地面4米,四面有3層臺階。經鑽探,文化層厚3~4米,包容自西周晚期至漢代的文化堆積4~5層。並有居住、冶鐵、煉銅、制骨等遺跡,是齊故城內文化堆積最早、最厚、最複雜之處。關於稷下學宮建築現已無存,其地理位置說法不一,《臨淄縣誌》說稷門為齊城西南門;《齊乘》曰稷門為齊城西門,《劉向別錄》雲:"齊有稷門,齊之城西門也,外有學堂,即宣王立學所也,故稱為稷下之學"。1946年曾在大城西墻外的邵家圈村挖得石碑一方,上書"稷下",後碑無下落。
華夏文化-齊故城遺址 - http://goo.gl/8MWRtI
----------------------------

-----------------------

W020100913368166286313  

九百多名海內外姜太公後裔齊國故都尋根祭祖
2010-09-13 10:09 來源:中國新聞網編輯:徐維彬

九百多名海內外姜太公後裔齊國故都尋根祭祖楊東亮攝

  中新社臨淄9月12日電(楊東亮)9月12日是中國歷史上齊國開國國君、齊文化奠基者姜太公誕辰日。來自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以及中國各地的900多名姜太公後裔代表,在齊國故都山東臨淄參加紀念姜太公誕辰3149週年祭禮。當天,2010第七屆國際齊文化旅遊節也同期開幕。

  在祭祀現場,來自韓國晉州姜氏中央宗親會總會會長姜顯松表示,作為身在韓國的薑太公後裔,能夠參加本次祭祀活動感到非常激動。他說,古往今來,中國及移居世界各地的華人都自稱為“炎黃子孫”或“​​華夏兒女”,中華姜氏兒女也不例外,這種的觀念正是源自於幾千年的中華文明。

  山東臨淄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周代齊國故都。其初步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初葉的薑太公封齊建國。姜太公即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其倡“因俗簡禮、尊賢尚功、重商興農”之策,開“變革、開放、務實、包容”之風,歷800年而不衰,以此奠基的齊文化至今遺風猶存,並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專家考證,姜太公後裔姓氏有呂、許、謝、邱(丘)、連、崔、高、賀、盧等100多個。姜姓氏族世代繁衍,今已分佈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姜太公後裔呂氏在東南亞有200多萬,姜氏在韓國就有130萬人,邱(丘)、姜、盧等大多分佈在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姜太公因此被公認為後世許多同宗而不同姓氏家族的共同始祖。

  近年來,隨著“尋根問祖遊”的興起,海外有越來越多的薑氏後裔,來到齊國故都臨淄,緬懷先人、拜祭祖先、觀光遊覽並捐資擴建姜太公祠、姜太公墓等。(完)

------------------------

孔子、姜子牙、徐福
2008-11-05 09:41:42| 很久以來,我們都以孔子為尊,歷久彌新。歷朝皇帝登基,都以尊孔為榮,並續千年而不衰。要了解中國尊崇孔子的原因需知道魯文化。孔子與魯文化魯文化亦非周文化簡單的複制翻版,而是有著自己發展歷史與地域特色的文化。孔子思想和儒學雖然會三代文化精蘊,但直接源流則當歸之於週、魯文化。孔子主要是在周文化與魯文化的背景下開創儒家學派的。我們可以從歷史上去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而在地域上,則從山東去尋覓。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於西方的希臘般,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在山東,則首先要推魯人。洙泗流域的這一方人,歷史上是中國正統文化的代言人。在中國上古時期,由於山川阻隔,交通極為不便。西周以來,以各個重要的諸侯封國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在眾多的區域文化中,魯國的文化在中國上古區域文化中居於一種領先的、中心的地位。第一,魯國受封之地早已經是中國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山東被稱為“齊魯之邦”,先秦時期,魯國和齊國分處於泰山南、北,在泰山以南(今魯南)地區,已發現了眾多的原始文化遺跡。“沂源人”與“北京人”時代相當,他們可能是這里古人類的祖先。以之為中心,僅其附近便發現了猿人化石和近百個舊石器和新石器地點,說明這裡是幾十萬年以來古人類活動的重要中心之一。更為重要的是,進入新石器時代以來,這裡更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一脈相連,在魯南地區形成了中國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帝王世紀》雲:“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顓頊始都窮桑,都商丘。 ”張守節《史記正義》曰:“窮桑在魯北,或云窮桑即曲阜也。又為大庭氏之故國,又是商奄之地。”遠古時代許多氏族首領都與曲阜有關,這種現像不是偶然的。周初,伯禽為首的周人來到曲阜一帶後,這裡又成為東西文化的交匯之地。殷商興起於東方,曲阜一帶曾為商人舊都,即使在遷殷之後,他們仍然與這里聯系密切。直到周初,這裡依然是殷商勢力極重的地區。週族自西方發展起來,他們在取代殷商之後,要想很好地統治天下,就不能不把東方作為統治的重點,因此,可以說魯國受封之地是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戰略要地。這裡距王都較遠,東南沿海地區的淮夷以及徐戎等也沒有立即臣服於週。武庚叛亂時,“殷東國五侯“群起叛亂,奄國及其附近各部都是周公東征的主要對象,史籍中所謂“攻商蓋”、“攻九夷”(《韓非子·說林上》 )、“滅國者五十”(《孟子·滕文公下》)都是在這些地區。甚至伯禽被封於曲阜後,“淮夷、徐戎及商奄又叛”(《藝文類聚》卷十二引《帝王世紀》)。欲很好地鎮撫東方,把這裡作為周室堡壘是非常合適的。伯禽受封時,周室為魯國製定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治國方針,並分給魯國“殷民六族”,使之“職事於魯”(《左傳》定公四年)。這樣,伯禽一支所帶來的周文化與殷遺民及當地土著固有的文化相互交匯、影響,共同形成魯國的文化。第二,魯文化的特殊地位與魯國在當時諸侯國中的特殊地位是統一的。魯國雖是周王朝分封的一個邦國,但它卻是一個非同尋常的邦國。魯自周初始封,歷西周、春秋、戰國,到公元前249年為楚國所滅,歷時七、八百年,在當時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魯國的始封之君是周公的長子,而周公無論在幫助武王爭奪天下,還是在成王年幼時平定天下以及輔助成王,都有卓著的功勳,他在周初政治中的地位十分顯赫。因此,魯國初封時不僅受賜豐厚,而且相對於他國來說還得到了不少特權。魯國可以“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禮記·明堂位》也說:“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從文獻記載以及考古材料綜合考察,這種記載應該是可信的。如周王室的職官“宗伯”、“太宰”、“大司徒”等,魯即有之。如替國君掌管祭祀的“宗伯”,其他國家只稱“宗”或“宗人”,有“宗伯”之稱的只有周王室和魯國。又,“魯得立四代之學”(《禮記·明堂位》孔穎達疏),魯還有四代之樂。恐怕這都是魯國特有的現象。魯國受封的同時或者稍後,周王室在東方又分封了一些小國,這些小國有的即為魯的附庸,有的則以魯國為“宗國”。時至春秋王室衰微,禮壞樂崩之際,許多小國依然紛紛朝魯,並且到魯國學禮、觀禮。在東方夷人勢力較重的地區,魯國始終不忘“尊尊而親親”的原則,使魯國的政權一直掌握在“伯禽”之後的周人手中,魯國較完整地保存著周禮,周代的禮賓傳統深深地影響了魯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如在政治方面,《禮記·明堂位》說:魯國“君臣未嘗相弒也,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在諸侯國中,魯國的政治是相對較為穩定的,因此魯國也就成為各國學習的榜樣。《左傳》襄公十年說:“諸侯宋、魯,於是觀禮。”宋國保留的自是殷禮,魯國保存的則是典型的周禮,即所謂“周禮盡在魯矣”( 《左傳》昭公二年)。這樣,魯國為宗周在東方代表的形象更加突出,因為時人視禮為國家的根本,周禮似乎就是周王朝的象徵。春秋時期,“政由方伯”,但在各諸侯國會盟等的班次上,魯國卻位居前列。一般說來,“週之宗盟,異姓為後”(《左傳》隱公十一年),魯既為姬姓,又為周公之裔,故在諸侯位次序列中有“班長”(國語·魯語上)之稱,被列為首席。如春秋初年,齊遭北戎侵犯,齊向各國求助。在戰後答謝諸侯時,齊國饋送糧餼給各國大夫時,齊請魯國案班次代為分派;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時,在各會盟國進行的歃血儀式次序上,除主盟的晉國外,魯也被排在各國的最前面。既然周室對魯國寄予厚望,把魯國分封在商奄舊地,那麼,在推行周代禮樂制度時,有“望國”地位的魯國也就不能不以表率自居了。魯國為東方的宗周模式,擔負著傳播宗周禮樂文明的使命,如在周王朝治國政策的貫徹上,魯國即堪為典範。周公治國,他的保民思想、明德慎罰、勤政任賢等都似乎在魯國當政者身上有明顯體現。當然,說魯國為“宗周模式”,決不是說魯國完全排除它的文化因素,使魯國全盤週化,而 ​​是在政治統治上魯國為周王朝的東方代理人,而且在魯國上層貴族中完整地保存著周代禮制。事實上,魯國要徹底推行周文化而以之取代當地的固有文化,既無必要,也沒可能,因為周滅商後對殷商舊地採取的就是“懷柔”的政策,更何況魯地殷遺勢力極重,而且文化的推廣也不是任何外來強力所能成功的。第三,從與其他區域文化的比較中也能看出魯文化在當時的重要地位。在區域文化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將魯文化與齊文化相互比較,這是很有道理的。齊、魯兩國地域相鄰,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處。就先秦時期兩國的文化而言,它們有同有異。從實質上說,崇周禮、重教化、尚德義、重節操等等都是兩地人民共有的風尚。兩國文化上的不同之處更多,齊人的務實開放,魯人的重視禮樂, ​​使齊、魯兩國在文化上各具特色,並且位居當時華夏文化的領先或者中心地位。但齊、魯兩國的文化孰優孰劣,不少論者站在今天的立場上,大談魯文化的所謂“保守”、“落後”和“缺乏進取”。而實際上,分 ​​析文化的優劣應當具有歷史的眼光,而不應該離開當時的具體時代。從文化的傳承關係上看,周文化與魯文化乃一脈相承,或者說魯文化就是周文化的代表。週人滅商以來,周文化在總結和吸納前代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又有了顯著進步。《禮記·表記》上說:“夏道尊命,事鬼敬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有學者稱夏、商時期的文化分別為“尊命文化”和“尊神文化”。從根本上說,周文化就是禮樂文化,而 ​​禮樂的實質則是秩序,禮樂文化是一種人文文化。周文化與夏、商文化的不同,最為重要的即在於其人文理念的上升。自周公制禮作樂開始,周文化的重禮風格便已初步形成,而周人又有重視農業的傳統與之相適應,這樣,便奠定了中國幾千年傳統宗法農業社會的文化基礎。眾所周知,管仲的改革對於齊國成為泱泱大國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但是,管仲改革乃有吸收魯文化之長、補齊文化之短的深意。管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定四民之居,推行士、農、工、商四業並舉的政策,把發展農業放在經濟基礎的地位,置於工、商業之前,這明顯吸收了魯國以農業立國的思想,以補齊國偏重工商、漁鹽、女工之業,忽視農業而造成社會不穩之弊端;管仲還針對齊國傳統禮義道德觀念淡薄,習俗落後,以致於君臣上下無禮、男女關係混亂,從而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的情況,十分注意從魯國吸收周禮文化,強調禮義道德的建設。管仲如此,齊國的其他君臣何嘗不是如此。齊國雖然有人對孔子所講的繁文縟禮不感興趣,但他們畢竟不能不對魯國“尊卑有等,貴賤有序”禮治秩序表示重視。例如,齊國的另一位名相晏嬰就曾經與齊景公一起到魯國“俱問魯禮”;孔子到齊國時,齊景公也不失時機地問政於孔子。又如,魯國發生慶父之亂時,齊欲伐魯,但有人看到魯國“猶秉周禮”,認為“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有一次,齊人伐魯,見一婦人帶著兩個孩子,開始時抱小而挈大,大軍將要到跟前時,反而抱大而挈小。當問及時,婦人說:“大者,妾夫兄之子;小者,妾之子。夫兄子,公義也;妾之子,私愛也。寧濟公而廢私耶。”齊國從而罷軍,他們認為:“魯未可攻也,匹夫之義尚如此,何況朝廷之臣乎?”。齊人看重周禮,向魯國借鑒、學習,顯示了其積極進取、靈活開放的一面,這當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這也證明齊文化中存在不少有待改進之處。如在君臣關係方面,齊國出現了不少相弒相殘的現象,而魯國的情況要好得多。魯國的大夫臧文 ​​仲曾教別人“事君之禮”說:“見有禮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見無禮於其君者,逐之,如鷹之逐雀也。”這種典型的尊君之論,便基於魯國深沉的禮樂傳統,這對於魯國君臣關係的和睦,對於魯國社會的安定都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動態地就君主制度的發展來看,魯國的這種禮治秩序也有其進步的一面。再如婚嫁習俗方面,“同姓不婚”是魯國最為基本的婚姻習俗,不論男婚還是女嫁,均不找同姓。魯國還特別注重男、女之別和夫、妻之別,這與齊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婚姻制度史的研究早已表明,“同姓不婚”之製相對於氏族族內婚姻是極大的進步。正因如此,魯國的婚姻制度才為當時各國所普遍認可,例如,商鞅說:“如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在當時的情況下,嚴格的婚姻制度以及男女界限是清除舊的習俗的最好辦法,在這方面,魯人的做法是具有表率作用的。近看韓國人方知,感情這麼多年來,他們也有一位聖人令後輩尊崇著,不過他不是孔聖人,而是從《封神榜》上走下來並以“願者上鉤”自居的薑太公姜子牙。韓國人尊稱他為國父。孔子、姜子牙、徐福-汪洋一帆-汪洋一帆韓國人祭姜子牙在山東省淄博市,有一座看似普通的祠堂。然而,這里香火不斷,來自韓國、日本、東南亞、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的遊客絡繹不絕。這就是姜太公衣冠塚所在、供奉著“周師齊祖”姜子牙的薑太公祠。而祠內的 ​​世界姜氏宗親會和中華丘(邱)氏(姜姓的一個分支)宗親聯誼會臨淄會館,以及在姜太公廣場舉辦的獨具特色的祭姜大典,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姜氏後裔。對於韓國人,淄博祭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04年清明之際,韓國姜氏宗親會的副會長姜錫星和姜熙卨先生便專程到姜太公祠祭奠祖先,在姜太公祠和姜太公墓前舉行了隆重的拜祭祖先的儀式; 2004年9月,韓國還派出150人拜祖認宗團參加祭祖大典,當時立起的“姜太公追慕碑”至今還伴隨在姜太公衣冠塚左右。1992年8月,韓國總統盧泰愚對前往韓國訪問、時任山東省副省長的李春亭說:“我的祖籍在山東,先祖是太公姜子牙。我也是'山東人'啊!”並懇切期望能幫他尋根,拜祭盧氏先祖。2000年6月18日下午,盧泰愚來到齊國故都——淄博,拜謁了姜太公衣冠塚。在太公牌位前,他叩首膜拜;在衣冠塚前,盧泰愚和夫人佇立良久,鞠躬獻花。盧泰愚欣然提筆留字:繼承祖先遺志。由此可見,對於根文化的追溯與繼承,已經成為韓國人的國學濫殤,而姜太公姜子牙已然成為韓國人的國父,令後人緬懷與景仰。  說到姜子牙,就得提及徐福,兩位均為中國著名齊文化的代表人物。齊文化以“實用主義”為精髓,強調凡事從簡,是當代的簡約派文化。韓國通過姜太公、日本通過徐福共同尊崇齊文化。所謂齊文化,實際是對東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可有齊國文化、齊地文化、齊人文化三種理解。但是,一般的齊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營丘始建齊國(約公元前1046年)起,至秦始皇滅齊(公元前221年)止,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所建立的文化。”有了齊國就有了齊文化,但齊國滅亡後並不是說齊文化也滅亡了。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受封齊國,因俗簡禮,尊賢尚功,使齊國迅速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姜太公是周朝派來的諸侯,但是沒有完全照搬周朝的政策,而是“因俗簡禮”,形成了周禮與夷俗相結合的一種齊文化。姜太公尊賢尚功,舉賢任能,具有包容性,奠定了齊文化的基礎。而姜太公祠之外,在那片充滿了幻想、友誼與硝煙的汪洋的對岸——日本,有人在祭奠齊文化的另一位代表者——徐福。 

今年8月12日至13日,日本熊野市萬人空巷。3萬人湧上夜市,人潮澎湃;無數燈掛上街頭,燈火通明。中國的鼓樂、現代的燈光,表演隊伍浩浩蕩盪,沿街而行,張燈結彩,氣勢壯闊。這裡正在舉行徐福萬燈祭。徐福萬燈祭是一種集燈火、文藝表演為一體的祭典徐福的文藝形式。日本類似的活動還有金立山神社的“徐福大祭”,日本新宮市、熊野市的“徐福萬燈祭”“火花大會”“徐福傳養祭”等祭祀活動,這些活動各具特色。而徐福像所在之處,必有合掌鞠躬者、熱烈鼓掌者,人們以各種方式虔誠地向徐福表示崇高的敬意。在日本,徐福是作為日本先民的引導者和日本文化的開拓者的形像出現的,因此日本各地對於徐福的崇敬程度更要超過中國,由這種崇敬心理而引發的祭祀活動,也更是層出不窮,熱鬧紅火。1975年,“香港徐福會”成立。日本昭和天皇的御弟三笠宮在賀詞中動情地說:“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曾於2002年專程到連雲港市贛榆縣徐福村祭奠,他多次表示,羽田家族來自中國,祖先是徐福。

姜太公、徐福與齊文化

  姜太公建立了齊;徐福是繼承了齊文化的方士,這兩個跨越了八百年曆史的山東名人,在歷史的浩瀚中成為齊文化的代表而異常閃亮。所謂齊文化,實際是對東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時隔八百年,當秦始皇一統宇內,齊國早已不復存在。但齊文化卻被一群人繼承下來,其中的一批就是燕、齊一帶的方士方士起源於燕齊的沿海地區,是在齊地文化和燕齊沿海地理位置的交互作用下產生的,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徐福作為齊地的方士,繼承了齊文化中開拓、自由的精神,於公元前210年,以為秦始皇尋仙藥之名東入大海。齊文化專家講:“齊文化具有開放進取、自由靈活、兼容並蓄、重工重商以及務實的特點,齊文化的精髓是實用主義。”無論是太公立國時的“因俗簡禮”、“尊賢尚功”,桓公稱霸時的“尊王攘夷”,還是威王、宣王時的大治,“齊文化始終以實用為中心,其精髓就是實用主義。”齊文化重視航海、開放、兼容並蓄,因此可以說齊文化是中國“失落了的海洋文明”。因而,姜太公、徐福可謂齊文化輝煌之首尾。由此,也演繹出一段一個文化、兩個人物與三個國家之間的歷史。

  齊文化實質上的遷移——日本

  公元前二世紀在環渤海、黃海、東海的廣大海陸區域內曾發生過一次以中國大陸為核心向外輻射的文化傳播活動。事實上,齊國早在戰國以前,就已經開始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和海外貿易了。這條路是由齊地商民或移民自發開闢而成的。由齊國沿海諸港出發,北渡長山列島至大連,再轉向東南,沿帶方(朝鮮)西海岸南下,過濟州海峽到達當時的日本。當時日本的漁村小港斥山就出現過中、日、朝商人在此轉口貿易,進行虎豹皮的交易活動。2005年,日本徐福會理事、奈川縣日中友好協會會員、神奈川徐福研究會會長田島孝子女士發現妙善寺福岡家世代墓的左側有一豎有漢字碑的墓,墓主肅政以福岡為姓。據田島孝子考證,此確為徐福子孫墓無誤。徐福東渡在日本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轉化的原初時代的文化發展中起了推動作用,他求仙拜神的活動雖無結果,但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成果卻造福後世。他將中國大陸的先進文化與原有的土著文化相整合,改變了日本原有文化的封閉性和靜止性。而作為日本文化精髓之一的忍術,也來自於齊文化。日本的忍術與姜太公、孫武的用間理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正是齊文化的兵學理論接催生了日本的忍術。著名忍術理論專著《萬川集海》明確指出:日本忍術思想來源於中國殷周之際的薑太公呂望

  齊文化形式上的遷移——韓國

  據考證,從齊國第一代王姜太公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包括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在漫長的歲月中,姜姓氏族世代繁衍,今已分佈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近年來,隨著“尋根問祖遊”的興起,海外有越來越多的薑氏後裔來到齊國故都臨淄,緬懷先人、拜祭祖先、觀光遊覽並捐資擴建姜太公祠、姜太公墓等。根據韓國盧氏提供的先祖的記錄及韓國《盧氏的源流》載,東渡到韓國的是唐朝末年上護軍、翰林學士盧穗,而盧氏是姜氏的一支。安祿山叛亂及王仙芝、朱溫、黃巢在各地陸續發動起義後,盧穗也帶著他的九個兒子及八學士中的另外七人一起東遷至朝鮮半島。此時的朝鮮半島正值新羅第52代王孝恭王即位,孝恭王在東京(現今的慶州)給予盧穗以國賓的禮遇。後來,盧穗等人為這片土地的發展灑下了辛勤的汗水。新羅王室根據他們的功績,又因盧氏在中國曾是名門貴族,對盧氏九兄弟分別封為伯。悠悠千年過去,然而剪不斷的血緣關係濃過這幾千年的歷史塵埃。正如中華丘氏宗親聯誼總會會長丘家儒所說,姜氏的丘姓後裔都願意愛祖愛宗,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祖國統一;韓國晉州姜氏中央宗會會長姜顯松表示將積極推動中韓兩國之間的友誼。

  齊魯文化交流的當代意義

魯國的文化風格與周文化是一致的。建國伊始,魯國的始封之君伯禽就在魯地變俗革禮,進行大的動作,推行一種新文化。應當指出,魯國的這種變革歷時三年,顯然是循序漸進,而非急風暴雨一般。因此,它與強行毀滅一種文化而推行另一種文化是有區別的。其實,周代禮樂廣採博納,其中也有殷文化的不少因素,因為周禮即是從殷禮“損益”而來。應當承認,在與周邊當時各族的文化相比,周文化是一種最為先進的文化。魯國下了大的氣力推行周文化,是為了適應周王朝的政治統治。從一開始,魯人便顯示了文化上的進取精神。
文化的優劣在文化的交流中最容易看得清楚。一般落後的文化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文化,來豐富和完善自身。就齊、魯兩國而言,齊國就常常向魯國學習。
齊、魯兩國的文化交流從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之日起便開始了,但兩國文化上的優劣之爭似乎也未間斷,直到戰國時的孟子也還如此。由於齊文化的起點較低,齊人在以後的國家建設與發展中努力進取,使齊文化表現出了開闊、靈活、積極的特質。齊人對於後來儒學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齊文化曾在中國歷史上風采照人,但是隨著秦統一中國,中國歷代王朝尊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棄齊,對齊文化的態度開始冷落。不過,齊文化在沉寂了兩千年後,終於又迎來了新時代的春風。這是因為齊文化自身的精髓切合了當今時代的主旋律。
在當代,齊文化的研究是從現實去出發的。中國近代改革開放的提出從歷史上講淵源在齊文化——齊文化中姜太公政策的基礎就是改革開放;通工商之業,這是姜太公的經濟政策,就是要發展地方手工業。姜太公的思想與今天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暗合。而展望整個東亞,這可能是東亞三國修復傷痕的一個契機。
相互交融、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和諧共處、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

徐福,即徐巿(「巿」,拼音:fú,注音:ㄈㄨˊ,分勿切,音同「弗」)[1],字君房,秦朝時齊地人,為一方士,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
徐福東渡的記載
《史記》
徐福的事蹟,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
《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比較多內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托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穀種,並有百工隨行。這次出海後,徐福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稍有不同,稱徐福並未開始就帶數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千童男女出海。
關於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即海州灣以北的海,並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後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三國志》提到了徐福到達亶洲(一作澶洲)並滯留不歸。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亶洲與夷洲在同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並相距不遠。有人認為夷洲就是臺灣,亶洲就是日本,與倭國是一個地方的兩個名字。《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倭國「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說明那時候中國人認為倭國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後漢書》也是同樣的記錄但說東鯷人是他後人。
《義楚六帖》
到了五代的後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義楚六帖》(又稱《釋氏六帖》)的卷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的是日本(也叫倭國),今日的日本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後代,仍自稱秦人。並說徐福到達後,將富士山稱為蓬萊。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明確指出徐福滯留不歸之地是日本的中國文獻。不過有觀點認為,義楚的記載很可能和日本的傳說有關。因為義楚有一個日本醍醐天皇時代的僧人好友叫寬輔(法號弘順大師,927年到達中國),義楚沒有到過日本,關於富士山的記載很顯然來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說法。

山東徐福下海處的雕像
《日本刀歌》
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確指明徐福所滯留的地方就是日本,並且認為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國遭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稱「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
《神皇正統記》
日本最早出現的徐福東渡到日本的記錄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而成書於8世紀時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最早提到徐福的是源隆國的今昔物語。
日本人認為徐福在日本的紀州熊野的新宮(今和歌山縣新宮市)登陸,目前當地還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種、農具、藥物及捕鯨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與徐福有關。佐賀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為主神。
關於徐福的去向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繪
有以下幾種說法:
日本說
來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來源請求]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註:[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歷史上率先提出日本開國神武天皇為中國人的是中國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5年)駐日公使館一等書記官黃遵憲。他在所著《日本國志》一書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紀伊國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證也。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將軍,又周秦語也。自稱神國,立教首重敬神;國之大事,莫先於祭;有罪則誦禊詞以自洗濯,又方士之術也。崇神立國,始有規模,計徐福東渡已及百年矣,當時主政者,非其子孫殆其黨徒歟?至日本稱神武開國基,蓋當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無事足記,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辭乎?」(這說法三笠宮崇仁親王也同意[
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此說無論就史學或考古學觀之,其時代皆大相逕庭。日本早於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並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日本學者鈑野氣峰說齋藤氏是齊人後裔。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富士文書』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偽書。
到達日本後,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連雲港市現有雲台山脈,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現在,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來源請求]。
美洲說
中華民國南京古物保存所、前暨南大學及輔仁大學教授衛聚賢認為徐福去了美洲,他在《中國人發現美洲》考證:「美洲特產四十多種動植物礦產為先秦人民所知」。[3] 衛聚賢研究吳人《外國圖》「亶洲去琅琊萬里」,得出亶洲是美洲而不是日本,他還提到現在美國檀香山還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還有中國篆文的古箭。
琉球群島說
到了琉球群島。
渤海灣說
只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
失蹤說
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
日本官方為紀念徐福之偉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從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和歌山新宮市每年11月28日也慶祝徐福東渡,1980年他們慶祝徐福來日2200年。金立每五十年有一次徐福大祭。
-----------------
徐福東渡日本之謎 (中)
Picture
四 、中國人徐福可能是日本人的始皇帝!

日本人只說天皇神族是渡海而來的,卻不說是從何而來的。

1987年中國記者訪問過新宮,因為記者非常想看著徐福登岸的地方。新宮城位於和歌山縣。記者會見了新宮市市長,巧的是他本人也對徐福很感興趣。他帶記者到徐福登岸的地方,這是一片美麗的海岸,有一座紅色的神社,周圍平靜而安寧。記者們找到了據說就是徐福發現的、使人長生不老的仙藥的蹤跡。市長解釋說,這些草藥是補腎治病的;一般腎比較強健的人,壽命自然會長一些。市長還帶記者參觀了立在城市附近的徐福墓碑,這是一塊用中文記錄著徐福如何到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以及為什麼在日本定居下來的故事的石碑。

墓碑立於1834年,碑上「徐福之墓碑」5個字出自一位高麗書法家的手筆,上面的詩歌則是一位日本漢學家寫的。

市長告訴記者,每年的11月28日,和歌山人都會聚集在徐福墓前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1980年,和歌山人慶祝徐福到達日本2200周年。從1915年以來,和歌山人民成立了保護徐福遺跡的委員會;1931年,他們又成立徐福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到1955年,他們最後成立了徐福協會。

徐福的墓旁還有7個墓,據說是徐福的7個親信。沒有人說得清徐福帶到日本來的3000童男童女的下落。
Picture

在日本,有關徐福的傳說和記載很多,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徐福就是日本建國史上著名的神武天皇。日本人民也把徐福作為他們的先聖崇拜,尊他為「司農神」和「司藥神」。徐福在日本的遺址至今保存有徐福墓、徐福宮、徐福岩、徐福上陸紀念碑等遺址。1991年,日本人民還在佐賀縣諸富町建立了一座「徐福之路」公園。每年秋季,佐賀縣人民都要向供奉在「金主神社」中的徐福敬獻「初穗」。每隔50年,要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祭典。

在日本的不少地方,尤其是九州,也有徐福的遺跡。第一次訪問福岡時,記者向一位日本高級官員問起他是否知道徐福。他有點迷惑,因為他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於是記者就將有關徐福的故事告訴他。第二天,他就給記者一本《中國在九州中心》,書中有幾篇是關於徐福和九州與中國的關係的文章。

大部分日本人都對徐福懷有高度的敬意。在佐賀的金立市鄉村裏,徐福作為一個知識和醫藥之神受到人們的膜拜,其他還有水神和農業神。村民們稱徐福為「金立先生」。那裏還有一幅古壁畫,描繪了徐福的到來和他與金立市的關係。這是17世紀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現在已成為金立寺的一件寶藏。

在金立市每遇乾旱,村民便會來到金立寺,把徐福的畫像放進一個便攜神龕中,在市里遊行祈雨。遊行時,便攜神龕的後面總是跟著一條36米長、2噸重、用草和竹葉製成的巨龍。整個儀式被稱為「雨乞行事」,每隔4至5年在8月8日舉行。這是個熱鬧的儀式,參加者要用力擊鼓,請求上天降雨。1724年,在金立市附近的千布發生一場嚴重的乾旱,進行完這種儀式後,一場雷雨從天而降,灑遍整個城市。

日本人相信,當徐福到千布尋找長生不老藥時,他在村民幫助下獲得了成功。甚至有故事說他愛上一個千布的女孩。

中國記者還參觀了新宮的海濱,到處是斷垣殘壁,堆起來有一米半高,綿延大約有32公里。日本人相信徐福也修建了一座長城,它是中國秦長城的縮影。在江戶幕府時期(西元1600~1867年),還有曾修復過這座長城的記錄。一些學者認為,徐福修建這座長城是為了防備秦始皇為緝捕他而攻打日本。

徐福登岸的地點,也恰恰和日本傳說中的人物神武天皇登岸的地點相吻合。一位臺灣作者衛挺生1970年寫過一本書,名為《徐福與日本》,聲稱日本的第一個皇帝實際上就是徐福。他是根據日本第一個皇帝與徐福在登岸時間上的離奇巧合推斷出來的。書裏還提到,從生活在天照大神時代重要的日本皇族墓穴中,人們發現一枚秦朝的銅鏡和一把巨大的秦人用的戰刀;如果不是徐福的到來,日本怎麼會有這些古代遺物呢?2000年前徐福到達日本時,日本尚處在石器時代,還無法製造這樣的東西。這本書斷言,事實證明徐福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衛挺生擔心如果日本人繼續對他們是神的後代的神話堅信不移,而不肯接受科學的歷史,那麼歷史就很可能會重演,因為日本人堅信自己是最優秀的種族。日本的歷史被神話淹沒了。大多數日本人至今還相信他們是神的後裔,正像兩部最早的編年史《古事記》(古代傳說)和《日本書記》(日本編年史)所記載的那樣。根據這些編年史,日本的第一個皇帝神武天皇是於西元前660年登基的。但是直到8世紀初,還沒有哪一部編年史所記載的歷史完全可信,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兩部歷史性著作都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

五、徐福可能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

日本人不敢考古,一考就原形畢露。神道教來自中國。

1987年,中國記者結識了一位對徐福有廣泛研究的日本學者鈑野氣峰。他在早稻田大學做研究工作,第二次大戰後日本被盟軍佔領,他移民到美國和拉丁美洲。他告訴記者,他離開日本後才發現為什麼日本會在亞洲犯下這麼多罪行,為什麼日本想征服世界。他離開日本達25年,10多年前才回到日本。 鈑野在談到日本在亞洲和東南亞的暴行時一再道歉,他為日本犯下這麼多滅絕人性的罪行而感到羞恥。鈑野認為,秦朝時,徐福一定是齊國一位以研究延長壽命的丹藥而聞名的傑出首領。秦始皇想除去徐福,因為徐福對他已構成威脅。他派徐福去尋找長生藥,而他當然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徐福知道如果自己再回中國,一定會被秦始皇處死,這就是他不肯返回中國的原因。

鈑野說,徐福帶來了當時中國人知識和智慧之大成,其中包括道教。他認為,徐福才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戰國時期,齊國嚴格信守宗教,每個去道觀的人都得先進行齋戒,那裏有專門的房間供人們齋戒,淨化靈魂。直到今天,在每個神社中都保留著這樣的房間,供參拜者齋戒,這樣的房間被稱為「齊室」,「齊」即源於徐福的家鄉齊國。

中國記者有些懷疑鈑野的說法,於是在記者到每個縣訪問時,都要參觀神社,看看是否真像鈑野所說的那樣。記者參觀神社時,總會提出同樣的問題:「這裏有沒有一個齊室,供參拜者齋戒?」穿著飄飄然白色長袍的神社侍者常常是一臉驚訝地瞪著記者,大概從來就沒有人問過這種問題。他們的回答總是「當然,是有這樣一個齊室,每個到神社來參拜的人都得先在齊室齋戒」。記者問他們是否知道齊室的起源,他們顯然不知道。看來鈑野的論斷很有道理。

鈑野的研究還得出許多出人意料的結論。他說徐福和他留在日本的隨員繁衍了成千上萬的後世子孫,只要是茶褐色眼珠的日本人,就肯定是齊部落(即徐福所屬的部落)的後裔。這些日本人中許多人都姓齋藤,漢語中的意思就是齊。他說孔子和老子都與齊有淵源。徐福隨員的後裔有不同的姓氏,他們中的許多人姓秦,這是秦王朝的國名。在山口郡,1300年前曾建立過一個秦王國。他們都是徐福使節的後裔。

據鈑野的估計,至少有30%的日本人有中國血統,是徐福隨行人員的後裔。

鈑野說:「如果日本人知道日本人與中國人像同胞兄弟一般有同樣的血緣關係,在第二次大戰中,就不會在中國的城市裏犯下這樣的罪行。日本人很可能從來也不會想到要侵略中國了。」他還說:「……日本人為在第二次大戰中,日本人們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感到無地自容。在訪問中國前日本人必須克服這種感覺。」

鈑野說日本人是神之子的論調是危險的,如果日本繼續相信這種神話,歷史很可能重演。因此,他打算寫一本書,讓日本人徹底明白他們的起源。

在日本,守得最緊的「秘密」是祖先的墳墓。未得到皇族的允許,沒有人會想到去碰這些墳墓,更不用說為研究的目的而挖掘這些墳墓了。如果日本允許發掘他們祖先的墳墓並進行研究,那麼日本的歷史也許就不得不重寫。如果他們發現祖先實際上是中國人或高麗人,他們會怎麼辦?
------------------
西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乘船泛海東渡日本之說,一直是國內外史學家關注的課題。曾不解之三大謎團: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徐福東渡起航港在何處?徐福東渡航線是哪一條?日前一一獲得破解。
  據北京科技報8月26日報導近來,隨著國內外學者對古代造船術和航海的深入研究考證,對徐福登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之謎相繼被揭開。
謎團一,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
  報導指出,徐福東渡抵達目地地問題,學術界大多數學者認爲,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後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也有學者對此一說法提出質疑。認爲到了舟山島與臺灣,或很可能是朝鮮。
  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華祝認爲,徐福到了朝鮮之說,沒有信史爲根據,恐難以成立。
  劉華祝認爲,其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就有徐福去向的記載。文章說,230年吳派大將衛溫和諸葛直去夷洲及亶洲。法國人希格勒的著作《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中指出亶洲即是日本島。
  據日本的史籍文獻記載,關於徐福東渡日本的史實舉不勝舉。日本學者奧野利雄先生考證徐福東渡後主要活動地域在日本九州、熊野一帶,他把中國早先的先進的耕種方式、百工技術與習俗文化等帶到了那裏。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爲農神、蠶桑神、醫藥神便是明證。據《富士古文書》研究家鈴木貞一先生的研究看,徐福是70歲去世的。由以上論述可以斷定,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列島。
謎團二,徐福東渡起航港在何處?
  徐福東渡的起航港問題,日本學者主張的“廣東沿海說”臺灣有的學者主張的“浙江沿海說”而大陸學者則是主張的“江蘇沿海說”與“山東沿海說”。
  劉華祝認爲,徐福東渡起航點的確定起決定作用的,一是經濟的發達,二是港口的自然狀況。具備上述優越條件的,據史書所記,只有當時的琅邪。琅邪曾是一度強大的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統一後,琅邪作爲琅邪郡的治所。
  琅邪不僅經濟條件優越,而且也是戰國及後來的秦國著名的海港之一;另外,琅邪還具備打造樓船的充足資源。而且,《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徐福第一次在琅邪上書後即被就地派遣出海求仙,第二次更是由秦始皇親自從琅邪送出海的。
謎團三:徐福東渡航線是哪一條?
  目前學界指出,“北行航線說”與“南行航線說”最具代表性。劉華祝認爲,北行航線上海島相望,航船可隨時就近避風浪,補充淡水、食物等,安全係數大。
  劉華祝認爲,北行航線上海島相望,航船可隨時就近避風浪,補充淡水、食物等,安全係數大。日本人宮泰彥了也曾指出:北行航線沿岸戰國時已開通航道。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即開通了一條經朝鮮半島到達日本的航海線。齊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時,就有不少齊燕方士入海尋三神山,去求仙人與長生不死藥,方士的入海地多在碣石或山東半島,入海後可能有至朝鮮半島南部或倭人居住地的。漢武帝時,曾發生從山東半島發樓船擊匈奴事,其所經之地就是前述北行航線到朝鮮島西岸之一段。
  日本人宮泰彥了也曾指出:北行航線沿岸戰國時已開通航道。故徐福東渡,最大可能是走北行航線。
  ----------------------
徐福,即徐巿(「巿」,拼音:fú,注音:ㄈㄨˊ,分勿切,音同「弗」)[1],字君房,秦朝時齊地人,為一方士,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
徐福東渡的記載
《史記》
徐福的事蹟,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
《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比較多內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托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穀種,並有百工隨行。這次出海後,徐福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稍有不同,稱徐福並未開始就帶數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千童男女出海。
關於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即海州灣以北的海,並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後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三國志》提到了徐福到達亶洲(一作澶洲)並滯留不歸。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亶洲與夷洲在同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並相距不遠。有人認為夷洲就是臺灣,亶洲就是日本,與倭國是一個地方的兩個名字。《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倭國「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說明那時候中國人認為倭國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後漢書》也是同樣的記錄但說東鯷人是他後人。
《義楚六帖》
到了五代的後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義楚六帖》(又稱《釋氏六帖》)的卷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的是日本(也叫倭國),今日的日本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後代,仍自稱秦人。並說徐福到達後,將富士山稱為蓬萊。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明確指出徐福滯留不歸之地是日本的中國文獻。不過有觀點認為,義楚的記載很可能和日本的傳說有關。因為義楚有一個日本醍醐天皇時代的僧人好友叫寬輔(法號弘順大師,927年到達中國),義楚沒有到過日本,關於富士山的記載很顯然來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說法。

山東徐福下海處的雕像
《日本刀歌》
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確指明徐福所滯留的地方就是日本,並且認為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國遭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稱「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
《神皇正統記》
日本最早出現的徐福東渡到日本的記錄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而成書於8世紀時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最早提到徐福的是源隆國的今昔物語。
日本人認為徐福在日本的紀州熊野的新宮(今和歌山縣新宮市)登陸,目前當地還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種、農具、藥物及捕鯨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與徐福有關。佐賀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為主神。
關於徐福的去向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繪
有以下幾種說法:
日本說
來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來源請求]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註:[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歷史上率先提出日本開國神武天皇為中國人的是中國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5年)駐日公使館一等書記官黃遵憲。他在所著《日本國志》一書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紀伊國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證也。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將軍,又周秦語也。自稱神國,立教首重敬神;國之大事,莫先於祭;有罪則誦禊詞以自洗濯,又方士之術也。崇神立國,始有規模,計徐福東渡已及百年矣,當時主政者,非其子孫殆其黨徒歟?至日本稱神武開國基,蓋當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無事足記,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辭乎?」(這說法三笠宮崇仁親王也同意[來源請求])
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此說無論就史學或考古學觀之,其時代皆大相逕庭。日本早於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並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日本學者鈑野氣峰說齋藤氏是齊人後裔。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富士文書』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偽書。
到達日本後,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連雲港市現有雲台山脈,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現在,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來源請求]。
美洲說
中華民國南京古物保存所、前暨南大學及輔仁大學教授衛聚賢認為徐福去了美洲,他在《中國人發現美洲》考證:「美洲特產四十多種動植物礦產為先秦人民所知」。[3] 衛聚賢研究吳人《外國圖》「亶洲去琅琊萬里」,得出亶洲是美洲而不是日本,他還提到現在美國檀香山還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還有中國篆文的古箭。
琉球群島說
到了琉球群島。
渤海灣說
只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
失蹤說
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
日本官方為紀念徐福之偉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從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和歌山新宮市每年11月28日也慶祝徐福東渡,1980年他們慶祝徐福來日2200年。金立每五十年有一次徐福大祭。
-----------------
徐福東渡日本之謎 (中)
Picture
四 、中國人徐福可能是日本人的始皇帝!

日本人只說天皇神族是渡海而來的,卻不說是從何而來的。

1987年中國記者訪問過新宮,因為記者非常想看著徐福登岸的地方。新宮城位於和歌山縣。記者會見了新宮市市長,巧的是他本人也對徐福很感興趣。他帶記者到徐福登岸的地方,這是一片美麗的海岸,有一座紅色的神社,周圍平靜而安寧。記者們找到了據說就是徐福發現的、使人長生不老的仙藥的蹤跡。市長解釋說,這些草藥是補腎治病的;一般腎比較強健的人,壽命自然會長一些。市長還帶記者參觀了立在城市附近的徐福墓碑,這是一塊用中文記錄著徐福如何到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以及為什麼在日本定居下來的故事的石碑。

墓碑立於1834年,碑上「徐福之墓碑」5個字出自一位高麗書法家的手筆,上面的詩歌則是一位日本漢學家寫的。

市長告訴記者,每年的11月28日,和歌山人都會聚集在徐福墓前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1980年,和歌山人慶祝徐福到達日本2200周年。從1915年以來,和歌山人民成立了保護徐福遺跡的委員會;1931年,他們又成立徐福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到1955年,他們最後成立了徐福協會。

徐福的墓旁還有7個墓,據說是徐福的7個親信。沒有人說得清徐福帶到日本來的3000童男童女的下落。
Picture

在日本,有關徐福的傳說和記載很多,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徐福就是日本建國史上著名的神武天皇。日本人民也把徐福作為他們的先聖崇拜,尊他為「司農神」和「司藥神」。徐福在日本的遺址至今保存有徐福墓、徐福宮、徐福岩、徐福上陸紀念碑等遺址。1991年,日本人民還在佐賀縣諸富町建立了一座「徐福之路」公園。每年秋季,佐賀縣人民都要向供奉在「金主神社」中的徐福敬獻「初穗」。每隔50年,要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祭典。

在日本的不少地方,尤其是九州,也有徐福的遺跡。第一次訪問福岡時,記者向一位日本高級官員問起他是否知道徐福。他有點迷惑,因為他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於是記者就將有關徐福的故事告訴他。第二天,他就給記者一本《中國在九州中心》,書中有幾篇是關於徐福和九州與中國的關係的文章。

大部分日本人都對徐福懷有高度的敬意。在佐賀的金立市鄉村裏,徐福作為一個知識和醫藥之神受到人們的膜拜,其他還有水神和農業神。村民們稱徐福為「金立先生」。那裏還有一幅古壁畫,描繪了徐福的到來和他與金立市的關係。這是17世紀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現在已成為金立寺的一件寶藏。

在金立市每遇乾旱,村民便會來到金立寺,把徐福的畫像放進一個便攜神龕中,在市里遊行祈雨。遊行時,便攜神龕的後面總是跟著一條36米長、2噸重、用草和竹葉製成的巨龍。整個儀式被稱為「雨乞行事」,每隔4至5年在8月8日舉行。這是個熱鬧的儀式,參加者要用力擊鼓,請求上天降雨。1724年,在金立市附近的千布發生一場嚴重的乾旱,進行完這種儀式後,一場雷雨從天而降,灑遍整個城市。

日本人相信,當徐福到千布尋找長生不老藥時,他在村民幫助下獲得了成功。甚至有故事說他愛上一個千布的女孩。

中國記者還參觀了新宮的海濱,到處是斷垣殘壁,堆起來有一米半高,綿延大約有32公里。日本人相信徐福也修建了一座長城,它是中國秦長城的縮影。在江戶幕府時期(西元1600~1867年),還有曾修復過這座長城的記錄。一些學者認為,徐福修建這座長城是為了防備秦始皇為緝捕他而攻打日本。

徐福登岸的地點,也恰恰和日本傳說中的人物神武天皇登岸的地點相吻合。一位臺灣作者衛挺生1970年寫過一本書,名為《徐福與日本》,聲稱日本的第一個皇帝實際上就是徐福。他是根據日本第一個皇帝與徐福在登岸時間上的離奇巧合推斷出來的。書裏還提到,從生活在天照大神時代重要的日本皇族墓穴中,人們發現一枚秦朝的銅鏡和一把巨大的秦人用的戰刀;如果不是徐福的到來,日本怎麼會有這些古代遺物呢?2000年前徐福到達日本時,日本尚處在石器時代,還無法製造這樣的東西。這本書斷言,事實證明徐福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衛挺生擔心如果日本人繼續對他們是神的後代的神話堅信不移,而不肯接受科學的歷史,那麼歷史就很可能會重演,因為日本人堅信自己是最優秀的種族。日本的歷史被神話淹沒了。大多數日本人至今還相信他們是神的後裔,正像兩部最早的編年史《古事記》(古代傳說)和《日本書記》(日本編年史)所記載的那樣。根據這些編年史,日本的第一個皇帝神武天皇是於西元前660年登基的。但是直到8世紀初,還沒有哪一部編年史所記載的歷史完全可信,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兩部歷史性著作都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

五、徐福可能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

日本人不敢考古,一考就原形畢露。神道教來自中國。

1987年,中國記者結識了一位對徐福有廣泛研究的日本學者鈑野氣峰。他在早稻田大學做研究工作,第二次大戰後日本被盟軍佔領,他移民到美國和拉丁美洲。他告訴記者,他離開日本後才發現為什麼日本會在亞洲犯下這麼多罪行,為什麼日本想征服世界。他離開日本達25年,10多年前才回到日本。 鈑野在談到日本在亞洲和東南亞的暴行時一再道歉,他為日本犯下這麼多滅絕人性的罪行而感到羞恥。鈑野認為,秦朝時,徐福一定是齊國一位以研究延長壽命的丹藥而聞名的傑出首領。秦始皇想除去徐福,因為徐福對他已構成威脅。他派徐福去尋找長生藥,而他當然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徐福知道如果自己再回中國,一定會被秦始皇處死,這就是他不肯返回中國的原因。

鈑野說,徐福帶來了當時中國人知識和智慧之大成,其中包括道教。他認為,徐福才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戰國時期,齊國嚴格信守宗教,每個去道觀的人都得先進行齋戒,那裏有專門的房間供人們齋戒,淨化靈魂。直到今天,在每個神社中都保留著這樣的房間,供參拜者齋戒,這樣的房間被稱為「齊室」,「齊」即源於徐福的家鄉齊國。

中國記者有些懷疑鈑野的說法,於是在記者到每個縣訪問時,都要參觀神社,看看是否真像鈑野所說的那樣。記者參觀神社時,總會提出同樣的問題:「這裏有沒有一個齊室,供參拜者齋戒?」穿著飄飄然白色長袍的神社侍者常常是一臉驚訝地瞪著記者,大概從來就沒有人問過這種問題。他們的回答總是「當然,是有這樣一個齊室,每個到神社來參拜的人都得先在齊室齋戒」。記者問他們是否知道齊室的起源,他們顯然不知道。看來鈑野的論斷很有道理。

鈑野的研究還得出許多出人意料的結論。他說徐福和他留在日本的隨員繁衍了成千上萬的後世子孫,只要是茶褐色眼珠的日本人,就肯定是齊部落(即徐福所屬的部落)的後裔。這些日本人中許多人都姓齋藤,漢語中的意思就是齊。他說孔子和老子都與齊有淵源。徐福隨員的後裔有不同的姓氏,他們中的許多人姓秦,這是秦王朝的國名。在山口郡,1300年前曾建立過一個秦王國。他們都是徐福使節的後裔。

據鈑野的估計,至少有30%的日本人有中國血統,是徐福隨行人員的後裔。

鈑野說:「如果日本人知道日本人與中國人像同胞兄弟一般有同樣的血緣關係,在第二次大戰中,就不會在中國的城市裏犯下這樣的罪行。日本人很可能從來也不會想到要侵略中國了。」他還說:「……日本人為在第二次大戰中,日本人們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感到無地自容。在訪問中國前日本人必須克服這種感覺。」

鈑野說日本人是神之子的論調是危險的,如果日本繼續相信這種神話,歷史很可能重演。因此,他打算寫一本書,讓日本人徹底明白他們的起源。

在日本,守得最緊的「秘密」是祖先的墳墓。未得到皇族的允許,沒有人會想到去碰這些墳墓,更不用說為研究的目的而挖掘這些墳墓了。如果日本允許發掘他們祖先的墳墓並進行研究,那麼日本的歷史也許就不得不重寫。如果他們發現祖先實際上是中國人或高麗人,他們會怎麼辦?
------------------
西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乘船泛海東渡日本之說,一直是國內外史學家關注的課題。曾不解之三大謎團: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徐福東渡起航港在何處?徐福東渡航線是哪一條?日前一一獲得破解。
  據北京科技報8月26日報導近來,隨著國內外學者對古代造船術和航海的深入研究考證,對徐福登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之謎相繼被揭開。
謎團一,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
  報導指出,徐福東渡抵達目地地問題,學術界大多數學者認爲,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後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也有學者對此一說法提出質疑。認爲到了舟山島與臺灣,或很可能是朝鮮。
  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華祝認爲,徐福到了朝鮮之說,沒有信史爲根據,恐難以成立。
  劉華祝認爲,其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就有徐福去向的記載。文章說,230年吳派大將衛溫和諸葛直去夷洲及亶洲。法國人希格勒的著作《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中指出亶洲即是日本島。
  據日本的史籍文獻記載,關於徐福東渡日本的史實舉不勝舉。日本學者奧野利雄先生考證徐福東渡後主要活動地域在日本九州、熊野一帶,他把中國早先的先進的耕種方式、百工技術與習俗文化等帶到了那裏。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爲農神、蠶桑神、醫藥神便是明證。據《富士古文書》研究家鈴木貞一先生的研究看,徐福是70歲去世的。由以上論述可以斷定,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列島。
謎團二,徐福東渡起航港在何處?
  徐福東渡的起航港問題,日本學者主張的“廣東沿海說”臺灣有的學者主張的“浙江沿海說”而大陸學者則是主張的“江蘇沿海說”與“山東沿海說”。
  劉華祝認爲,徐福東渡起航點的確定起決定作用的,一是經濟的發達,二是港口的自然狀況。具備上述優越條件的,據史書所記,只有當時的琅邪。琅邪曾是一度強大的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統一後,琅邪作爲琅邪郡的治所。
  琅邪不僅經濟條件優越,而且也是戰國及後來的秦國著名的海港之一;另外,琅邪還具備打造樓船的充足資源。而且,《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徐福第一次在琅邪上書後即被就地派遣出海求仙,第二次更是由秦始皇親自從琅邪送出海的。
謎團三:徐福東渡航線是哪一條?
  目前學界指出,“北行航線說”與“南行航線說”最具代表性。劉華祝認爲,北行航線上海島相望,航船可隨時就近避風浪,補充淡水、食物等,安全係數大。
  劉華祝認爲,北行航線上海島相望,航船可隨時就近避風浪,補充淡水、食物等,安全係數大。日本人宮泰彥了也曾指出:北行航線沿岸戰國時已開通航道。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即開通了一條經朝鮮半島到達日本的航海線。齊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時,就有不少齊燕方士入海尋三神山,去求仙人與長生不死藥,方士的入海地多在碣石或山東半島,入海後可能有至朝鮮半島南部或倭人居住地的。漢武帝時,曾發生從山東半島發樓船擊匈奴事,其所經之地就是前述北行航線到朝鮮島西岸之一段。
  日本人宮泰彥了也曾指出:北行航線沿岸戰國時已開通航道。故徐福東渡,最大可能是走北行航線。
  ----------------------
  徐福,即徐巿(「巿」,拼音:fú,注音:ㄈㄨˊ,分勿切,音同「弗」)[1],字君房,秦朝時齊地人,為一方士,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
徐福東渡的記載
《史記》
徐福的事蹟,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
《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比較多內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托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穀種,並有百工隨行。這次出海後,徐福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稍有不同,稱徐福並未開始就帶數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千童男女出海。
關於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即海州灣以北的海,並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後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三國志》提到了徐福到達亶洲(一作澶洲)並滯留不歸。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亶洲與夷洲在同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並相距不遠。有人認為夷洲就是臺灣,亶洲就是日本,與倭國是一個地方的兩個名字。《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倭國「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說明那時候中國人認為倭國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後漢書》也是同樣的記錄但說東鯷人是他後人。
《義楚六帖》
到了五代的後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義楚六帖》(又稱《釋氏六帖》)的卷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的是日本(也叫倭國),今日的日本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後代,仍自稱秦人。並說徐福到達後,將富士山稱為蓬萊。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明確指出徐福滯留不歸之地是日本的中國文獻。不過有觀點認為,義楚的記載很可能和日本的傳說有關。因為義楚有一個日本醍醐天皇時代的僧人好友叫寬輔(法號弘順大師,927年到達中國),義楚沒有到過日本,關於富士山的記載很顯然來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說法。

山東徐福下海處的雕像
《日本刀歌》
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確指明徐福所滯留的地方就是日本,並且認為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國遭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稱「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
《神皇正統記》
日本最早出現的徐福東渡到日本的記錄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而成書於8世紀時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最早提到徐福的是源隆國的今昔物語。
日本人認為徐福在日本的紀州熊野的新宮(今和歌山縣新宮市)登陸,目前當地還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種、農具、藥物及捕鯨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與徐福有關。佐賀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為主神。
關於徐福的去向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繪
有以下幾種說法:
日本說
來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來源請求]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註:[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歷史上率先提出日本開國神武天皇為中國人的是中國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5年)駐日公使館一等書記官黃遵憲。他在所著《日本國志》一書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紀伊國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證也。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將軍,又周秦語也。自稱神國,立教首重敬神;國之大事,莫先於祭;有罪則誦禊詞以自洗濯,又方士之術也。崇神立國,始有規模,計徐福東渡已及百年矣,當時主政者,非其子孫殆其黨徒歟?至日本稱神武開國基,蓋當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無事足記,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辭乎?」(這說法三笠宮崇仁親王也同意[來源請求])
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此說無論就史學或考古學觀之,其時代皆大相逕庭。日本早於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並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日本學者鈑野氣峰說齋藤氏是齊人後裔。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富士文書』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偽書。
到達日本後,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連雲港市現有雲台山脈,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現在,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來源請求]。
美洲說
中華民國南京古物保存所、前暨南大學及輔仁大學教授衛聚賢認為徐福去了美洲,他在《中國人發現美洲》考證:「美洲特產四十多種動植物礦產為先秦人民所知」。[3] 衛聚賢研究吳人《外國圖》「亶洲去琅琊萬里」,得出亶洲是美洲而不是日本,他還提到現在美國檀香山還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還有中國篆文的古箭。
琉球群島說
到了琉球群島。
渤海灣說
只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
失蹤說
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
日本官方為紀念徐福之偉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從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和歌山新宮市每年11月28日也慶祝徐福東渡,1980年他們慶祝徐福來日2200年。金立每五十年有一次徐福大祭。
-----------------
徐福東渡日本之謎 (中)
Picture
四 、中國人徐福可能是日本人的始皇帝!

日本人只說天皇神族是渡海而來的,卻不說是從何而來的。

1987年中國記者訪問過新宮,因為記者非常想看著徐福登岸的地方。新宮城位於和歌山縣。記者會見了新宮市市長,巧的是他本人也對徐福很感興趣。他帶記者到徐福登岸的地方,這是一片美麗的海岸,有一座紅色的神社,周圍平靜而安寧。記者們找到了據說就是徐福發現的、使人長生不老的仙藥的蹤跡。市長解釋說,這些草藥是補腎治病的;一般腎比較強健的人,壽命自然會長一些。市長還帶記者參觀了立在城市附近的徐福墓碑,這是一塊用中文記錄著徐福如何到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以及為什麼在日本定居下來的故事的石碑。

墓碑立於1834年,碑上「徐福之墓碑」5個字出自一位高麗書法家的手筆,上面的詩歌則是一位日本漢學家寫的。

市長告訴記者,每年的11月28日,和歌山人都會聚集在徐福墓前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1980年,和歌山人慶祝徐福到達日本2200周年。從1915年以來,和歌山人民成立了保護徐福遺跡的委員會;1931年,他們又成立徐福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到1955年,他們最後成立了徐福協會。

徐福的墓旁還有7個墓,據說是徐福的7個親信。沒有人說得清徐福帶到日本來的3000童男童女的下落。
Picture

在日本,有關徐福的傳說和記載很多,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徐福就是日本建國史上著名的神武天皇。日本人民也把徐福作為他們的先聖崇拜,尊他為「司農神」和「司藥神」。徐福在日本的遺址至今保存有徐福墓、徐福宮、徐福岩、徐福上陸紀念碑等遺址。1991年,日本人民還在佐賀縣諸富町建立了一座「徐福之路」公園。每年秋季,佐賀縣人民都要向供奉在「金主神社」中的徐福敬獻「初穗」。每隔50年,要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祭典。

在日本的不少地方,尤其是九州,也有徐福的遺跡。第一次訪問福岡時,記者向一位日本高級官員問起他是否知道徐福。他有點迷惑,因為他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於是記者就將有關徐福的故事告訴他。第二天,他就給記者一本《中國在九州中心》,書中有幾篇是關於徐福和九州與中國的關係的文章。

大部分日本人都對徐福懷有高度的敬意。在佐賀的金立市鄉村裏,徐福作為一個知識和醫藥之神受到人們的膜拜,其他還有水神和農業神。村民們稱徐福為「金立先生」。那裏還有一幅古壁畫,描繪了徐福的到來和他與金立市的關係。這是17世紀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現在已成為金立寺的一件寶藏。

在金立市每遇乾旱,村民便會來到金立寺,把徐福的畫像放進一個便攜神龕中,在市里遊行祈雨。遊行時,便攜神龕的後面總是跟著一條36米長、2噸重、用草和竹葉製成的巨龍。整個儀式被稱為「雨乞行事」,每隔4至5年在8月8日舉行。這是個熱鬧的儀式,參加者要用力擊鼓,請求上天降雨。1724年,在金立市附近的千布發生一場嚴重的乾旱,進行完這種儀式後,一場雷雨從天而降,灑遍整個城市。

日本人相信,當徐福到千布尋找長生不老藥時,他在村民幫助下獲得了成功。甚至有故事說他愛上一個千布的女孩。

中國記者還參觀了新宮的海濱,到處是斷垣殘壁,堆起來有一米半高,綿延大約有32公里。日本人相信徐福也修建了一座長城,它是中國秦長城的縮影。在江戶幕府時期(西元1600~1867年),還有曾修復過這座長城的記錄。一些學者認為,徐福修建這座長城是為了防備秦始皇為緝捕他而攻打日本。

徐福登岸的地點,也恰恰和日本傳說中的人物神武天皇登岸的地點相吻合。一位臺灣作者衛挺生1970年寫過一本書,名為《徐福與日本》,聲稱日本的第一個皇帝實際上就是徐福。他是根據日本第一個皇帝與徐福在登岸時間上的離奇巧合推斷出來的。書裏還提到,從生活在天照大神時代重要的日本皇族墓穴中,人們發現一枚秦朝的銅鏡和一把巨大的秦人用的戰刀;如果不是徐福的到來,日本怎麼會有這些古代遺物呢?2000年前徐福到達日本時,日本尚處在石器時代,還無法製造這樣的東西。這本書斷言,事實證明徐福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衛挺生擔心如果日本人繼續對他們是神的後代的神話堅信不移,而不肯接受科學的歷史,那麼歷史就很可能會重演,因為日本人堅信自己是最優秀的種族。日本的歷史被神話淹沒了。大多數日本人至今還相信他們是神的後裔,正像兩部最早的編年史《古事記》(古代傳說)和《日本書記》(日本編年史)所記載的那樣。根據這些編年史,日本的第一個皇帝神武天皇是於西元前660年登基的。但是直到8世紀初,還沒有哪一部編年史所記載的歷史完全可信,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兩部歷史性著作都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

五、徐福可能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

日本人不敢考古,一考就原形畢露。神道教來自中國。

1987年,中國記者結識了一位對徐福有廣泛研究的日本學者鈑野氣峰。他在早稻田大學做研究工作,第二次大戰後日本被盟軍佔領,他移民到美國和拉丁美洲。他告訴記者,他離開日本後才發現為什麼日本會在亞洲犯下這麼多罪行,為什麼日本想征服世界。他離開日本達25年,10多年前才回到日本。 鈑野在談到日本在亞洲和東南亞的暴行時一再道歉,他為日本犯下這麼多滅絕人性的罪行而感到羞恥。鈑野認為,秦朝時,徐福一定是齊國一位以研究延長壽命的丹藥而聞名的傑出首領。秦始皇想除去徐福,因為徐福對他已構成威脅。他派徐福去尋找長生藥,而他當然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徐福知道如果自己再回中國,一定會被秦始皇處死,這就是他不肯返回中國的原因。

鈑野說,徐福帶來了當時中國人知識和智慧之大成,其中包括道教。他認為,徐福才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戰國時期,齊國嚴格信守宗教,每個去道觀的人都得先進行齋戒,那裏有專門的房間供人們齋戒,淨化靈魂。直到今天,在每個神社中都保留著這樣的房間,供參拜者齋戒,這樣的房間被稱為「齊室」,「齊」即源於徐福的家鄉齊國。

中國記者有些懷疑鈑野的說法,於是在記者到每個縣訪問時,都要參觀神社,看看是否真像鈑野所說的那樣。記者參觀神社時,總會提出同樣的問題:「這裏有沒有一個齊室,供參拜者齋戒?」穿著飄飄然白色長袍的神社侍者常常是一臉驚訝地瞪著記者,大概從來就沒有人問過這種問題。他們的回答總是「當然,是有這樣一個齊室,每個到神社來參拜的人都得先在齊室齋戒」。記者問他們是否知道齊室的起源,他們顯然不知道。看來鈑野的論斷很有道理。

鈑野的研究還得出許多出人意料的結論。他說徐福和他留在日本的隨員繁衍了成千上萬的後世子孫,只要是茶褐色眼珠的日本人,就肯定是齊部落(即徐福所屬的部落)的後裔。這些日本人中許多人都姓齋藤,漢語中的意思就是齊。他說孔子和老子都與齊有淵源。徐福隨員的後裔有不同的姓氏,他們中的許多人姓秦,這是秦王朝的國名。在山口郡,1300年前曾建立過一個秦王國。他們都是徐福使節的後裔。

據鈑野的估計,至少有30%的日本人有中國血統,是徐福隨行人員的後裔。

鈑野說:「如果日本人知道日本人與中國人像同胞兄弟一般有同樣的血緣關係,在第二次大戰中,就不會在中國的城市裏犯下這樣的罪行。日本人很可能從來也不會想到要侵略中國了。」他還說:「……日本人為在第二次大戰中,日本人們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感到無地自容。在訪問中國前日本人必須克服這種感覺。」

鈑野說日本人是神之子的論調是危險的,如果日本繼續相信這種神話,歷史很可能重演。因此,他打算寫一本書,讓日本人徹底明白他們的起源。

在日本,守得最緊的「秘密」是祖先的墳墓。未得到皇族的允許,沒有人會想到去碰這些墳墓,更不用說為研究的目的而挖掘這些墳墓了。如果日本允許發掘他們祖先的墳墓並進行研究,那麼日本的歷史也許就不得不重寫。如果他們發現祖先實際上是中國人或高麗人,他們會怎麼辦?
------------------
西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乘船泛海東渡日本之說,一直是國內外史學家關注的課題。曾不解之三大謎團: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徐福東渡起航港在何處?徐福東渡航線是哪一條?日前一一獲得破解。
  據北京科技報8月26日報導近來,隨著國內外學者對古代造船術和航海的深入研究考證,對徐福登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之謎相繼被揭開。
謎團一,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
  報導指出,徐福東渡抵達目地地問題,學術界大多數學者認爲,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後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也有學者對此一說法提出質疑。認爲到了舟山島與臺灣,或很可能是朝鮮。
  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華祝認爲,徐福到了朝鮮之說,沒有信史爲根據,恐難以成立。
  劉華祝認爲,其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就有徐福去向的記載。文章說,230年吳派大將衛溫和諸葛直去夷洲及亶洲。法國人希格勒的著作《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中指出亶洲即是日本島。
  據日本的史籍文獻記載,關於徐福東渡日本的史實舉不勝舉。日本學者奧野利雄先生考證徐福東渡後主要活動地域在日本九州、熊野一帶,他把中國早先的先進的耕種方式、百工技術與習俗文化等帶到了那裏。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爲農神、蠶桑神、醫藥神便是明證。據《富士古文書》研究家鈴木貞一先生的研究看,徐福是70歲去世的。由以上論述可以斷定,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列島。
謎團二,徐福東渡起航港在何處?
  徐福東渡的起航港問題,日本學者主張的“廣東沿海說”臺灣有的學者主張的“浙江沿海說”而大陸學者則是主張的“江蘇沿海說”與“山東沿海說”。
  劉華祝認爲,徐福東渡起航點的確定起決定作用的,一是經濟的發達,二是港口的自然狀況。具備上述優越條件的,據史書所記,只有當時的琅邪。琅邪曾是一度強大的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統一後,琅邪作爲琅邪郡的治所。
  琅邪不僅經濟條件優越,而且也是戰國及後來的秦國著名的海港之一;另外,琅邪還具備打造樓船的充足資源。而且,《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徐福第一次在琅邪上書後即被就地派遣出海求仙,第二次更是由秦始皇親自從琅邪送出海的。
謎團三:徐福東渡航線是哪一條?
  目前學界指出,“北行航線說”與“南行航線說”最具代表性。劉華祝認爲,北行航線上海島相望,航船可隨時就近避風浪,補充淡水、食物等,安全係數大。
  劉華祝認爲,北行航線上海島相望,航船可隨時就近避風浪,補充淡水、食物等,安全係數大。日本人宮泰彥了也曾指出:北行航線沿岸戰國時已開通航道。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即開通了一條經朝鮮半島到達日本的航海線。齊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時,就有不少齊燕方士入海尋三神山,去求仙人與長生不死藥,方士的入海地多在碣石或山東半島,入海後可能有至朝鮮半島南部或倭人居住地的。漢武帝時,曾發生從山東半島發樓船擊匈奴事,其所經之地就是前述北行航線到朝鮮島西岸之一段。
  日本人宮泰彥了也曾指出:北行航線沿岸戰國時已開通航道。故徐福東渡,最大可能是走北行航線。
  ----------------------
日本人不敢考古,一考就原形畢露--中國人徐福是日本人的真正始皇帝!一、徐福的來歷: 徐福是中國兵家泰斗鬼穀子先生的徒弟。鬼穀子先生曾任楚國宰相,後歸隱衛國授徒,鬼谷位於河南省淇縣淇谷雲夢山,因鬼穀子先生在此授徒為名。鬼穀子名王禪,又名王詡,戰國時衛國人,長於持身養性和縱橫術、精通兵法、武術、奇門八卦,著有《鬼穀子》兵書十四篇傳世,世稱王禪老祖。鬼穀子常年隱居雲夢山並在此教徒授藝。張儀、蘇秦、孫臏、龐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鬼穀子的高徒中,徐福在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之後。 孫臏、龐涓主修兵法,兼通武術、奇門八卦。他們耍的時代,大概在秦始皇曾祖父秦孝公的時代。張儀、蘇秦主修縱橫術(遊說、外交)。他們出山略在秦惠王時代和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時代、秦始皇祖父孝文王只1年就死了。毛遂、徐福是鬼穀子先生晚期的徒弟。毛遂耍的時代在秦始皇父親莊襄王時代(呂不韋掌權),曾毛遂自薦在楚魏王會盟時劫持過楚王。徐福是鬼穀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辟穀、氣功、修仙,兼通武術。他出山的時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後,李斯耍的時代。鬼穀子先生這些徒弟出山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30年,前後跨度達四五十年。
秦始皇統一以後,徐福向秦始皇獻計――以500童男、500童女,乘大船到蓬萊仙島尋訪神仙,求長生不老藥。結果,公元前219年去了一次,未果。前209年一去杳如黃鶴。秦始皇等了1年不見徐福返回,自身先死!不知徐福已經來到東洋瀛洲。

史傳徐福事蹟如下: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齊地瑯琊(今江蘇贛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東巡,登泰山勒石頌德。然後經黃縣、(月垂)縣,攀成山,登芝罘(今煙台)山,南下瑯琊台,逗留3個月。在此期間,秦始皇看到海州灣內出現海市蜃樓,認為是仙人所顯,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尋求長生不死之藥。徐福入海數年求藥不得。

9年以後(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東巡又找來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詐稱海中的大鮫魚十分厲害,船隻難以靠近仙山取藥,須派善射者同去,射殺鮫魚,才能上岸求藥。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攜帶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師、武士、射手500多人,裝帶五穀種子、糧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藥。徐福東渡沒有獲得“不老藥”,卻在熊野浦登陸後,發現了“平原廣澤”(即日本九洲)。長生不死之藥沒找到,返回恐遭殺身之禍,便長居於此,不再复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製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促進了社會發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和歌山縣、佐賀縣、廣島縣、愛知縣、秋田縣、富士山地區都有徐福活動的遺跡。佐賀、新宮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大會奉祀,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為了弘揚徐福精神,中國、日本成立了全國徐福會,連雲港、龍口、膠南、滄州、蘇州、慈溪和新宮、佐賀、大阪、富士吉田、鹿兒島、東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會。近幾年,有關徐福論著和文藝作品不斷出版,有關徐福的劇目亦搬上了舞台。 二、中國人徐福是日本人的始皇帝! 日本人只說天皇神族是渡海而來的,卻不說是從何而來的。
1987年我訪問過新宮,因為我非常想看著徐福登岸的地方。新宮城位於和歌山縣。我會見了新宮市市長,巧的是他本人也對徐福很感興趣。他帶我到徐福登岸的地方,這是一片美麗的海岸,有一座紅色的神社,周圍平靜而安寧。我們找到了據說就是徐福發現的、使人長生不老的仙藥的踪跡。市長解釋說,這些草藥是補腎治病的;一般腎比較強健的人,壽命自然會長一些吧!市長還帶我參觀了立在城市附近的徐福墓碑,這是一塊用中文記錄著徐福如何到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以及為什麼在日本定居下來的故事的石碑。

墓碑立於1834年,碑上“徐福之墓碑”5個字出自一位高麗書法家的手筆,上面的詩歌則是一位日本漢學家寫的。
市長告訴我,每年的11月28日,和歌山人都會聚集在徐福墓前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1980年,和歌山人慶祝徐福到達日本2200週年。從1915年以來,和歌山人民成立了保護徐福遺蹟的委員會;1931年,他們又成立徐福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到1955年,他們最後成立了徐福協會。 徐福的墓旁還有7個墓,據說是徐福的7個親信。沒有人說得清徐福帶到日本來的3000童男童女的下落。 在日本的不少地方,尤其是九州,也有徐福的遺跡。第一次訪問福岡時,我向一位日本高級官員問起他是否知道徐福。他有點迷惑,因為他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於是我就將有關徐福的故事告訴他。第二天,他就給我一本《中國在九州中心》,書中有幾篇是關於徐福和九州與中國的關係的文章。 所有日本人都對徐福懷有高度的敬意。在佐賀的金立市鄉村里,徐福作為一個知識和醫藥之神受到人們的膜拜,其他還有水神和農業神。村民們稱徐福為“金立先生”。那裡還有一幅古壁畫,描繪了徐福的到來和他與金立市的關係。這是17世紀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現在已成為金立寺的一件寶藏。 在金立市每遇乾旱,村民便會來到金立寺,把徐福的畫像放進一個便攜神龕中,在市裡游行祈雨。遊行時,便攜神龕的後面總是跟著一條36米長、2噸重、用草和竹葉製成的巨龍。整個儀式被稱為“雨乞行事”,每隔4至5年在8月8日舉行。這是個熱鬧的儀式,參加者要用力擊鼓,請求上天降雨。1724年,在金立市附近的千布發生一場嚴重的干旱,進行完這種儀式後,一場雷雨從天而降,灑遍整個城市。 日本人相信,當徐福到千布尋找長生不老藥時,他在村民幫助下獲得了成功。甚至有故事說他愛上一個千布的女孩。 我還參觀了新宮的海濱,到處是斷垣殘壁,堆起來有一米半高,綿延大約有32公里。日本人相信徐福也修建了一座長城,它是中國秦長城的縮影。在江戶幕府時期(公元1600~1867年),還有曾修復過這座長城的記錄。一些學者認為,徐福修建這座長城是為了防備秦始皇為緝捕他而攻打日本。在江戶時代,沒有大量的勞動力,要建成這樣一座長城真是無法想像,這實在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徐福登岸的地點,也恰恰和日本傳說中的人物神武天皇登岸的地點相吻合。一位台灣作者衛挺生1970年寫過一本書,名為《徐福與日本》,聲稱日本的第一個皇帝實際上就是徐福。他是根據日本第一個皇帝與徐福在登岸時間上的離奇巧合推斷出來的。書裡還提到,從生活在天照大神時代重要的日本皇族墓穴中,人們發現一枚秦朝的銅鏡和一把巨大的秦人用的戰刀;如果不是徐福的到來,日本怎麼會有這些古代遺物呢?2000年前徐福到達日本時,日本尚處在石器時代,還無法製造這樣的東西。這本書斷言,事實證明徐福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作者十分激動,他擔心如果日本人繼續對他們是神的後代的神話堅信不移,而不肯接受科學的歷史,那麼歷史就很可能會重演,因為日本人堅信自己是最優秀的種族。日本的歷史被神話淹沒了。大多數日本人至今還相信他們是神的後裔,正像兩部最早的編年史《古事記》(古代傳說)和《日本書記》(日本編年史)所記載的那樣。根據這些編年史,日本的第一個皇帝神武天皇是於公元前660年登基的。但是直到8世紀初,還沒有哪一部編年史所記載的歷史完全可信,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兩部歷史性著作都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 三、徐福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 日本人不敢考古,一考就原形畢露。神道教來自中國 1987年,我結識了一位對徐福有廣泛研究的日本學者鈑野氣峰。他在早稻田大學做研究工作,第二次大戰後日本被盟軍佔領,他移民到美國和拉丁美洲。他告訴我,他離開日本後才發現為什麼日本會在亞洲犯下這麼多罪行,為什麼日本想征服世界。他離開日本達25年,10年前才回到日本。
鈑野在談到日本在亞洲和東南亞的暴行時一再道歉,他為日本犯下這麼多滅絕人性的罪行而感到羞恥。鈑野認為,秦朝時,徐福一定是齊國一位以研究延長壽命的丹藥而聞名的傑出首領。秦始皇想除去徐福,因為徐福對他已構成威脅。他派徐福去尋找長生藥,而他當然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徐福知道如果自己再回中國,一定會被秦始皇處死,這就是他不肯返回中國的原因。 鈑野說,徐福帶來了當時中國人知識和智慧之大成,其中包括道教。他認為,徐福才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戰國時期,齊國嚴格信守宗教,每個去道觀的人都得先進行齋戒,那裡有專門的房間供人們齋戒,淨 ​​化靈魂。直到今天,在每個神社中都保留著這樣的房間,供參拜者齋戒,這樣的房間被稱為“齊室”“齊”即源於徐福的家鄉齊國。 我有些懷疑鈑野的說法,於是在我到每個縣訪問時,都要參觀神社,看看是否真像鈑野所說的那樣。我參觀神社時,總會提出同樣的問題:“這裡有沒有一個齊室,供參拜者齋戒?”穿著飄飄然白色長袍的神社侍者常常是一臉驚訝地瞪著我,大概從來就沒有人問過這種問題。他們的回答總是“當然,是有這樣一個齊室,每個到神社來參拜的人都得先在齊室齋戒”。我問他們是否知道齊室的起源,他們顯然不知道。看來鈑野的論斷很有道理。 鈑野的研究還得出許多出人意料的結論。他說徐福和他留在日本的隨員繁衍了成千上萬的後世子孫,只要是茶褐色眼珠的日本人,就肯定是齊部落(即徐福所屬的部落)的後裔。這些日本人中許多人都姓齋藤,漢語中的意思就是齊。他說孔子和老子都與齊有淵源。徐福隨員的後裔有不同的姓氏,他們中的許多人姓秦,這是秦王朝的國名。在山口郡,1300年前曾建立過一個秦王國。隋朝皇帝派遣的使節從日本回來後告訴他,山口郡的人與他們有同樣的面孔、風俗和生活方式,就像是從中國去的,他們都是徐福使節的後裔。 據鈑野的估計,至少有30%的日本人有中國血統,是徐福隨行人員的後裔。 鈑野說:“如果日本人知道我們與中國人像同胞兄弟一般有同樣的血緣關係,在第二次大戰中,就不會在中國的城市裡犯下這樣的罪行。我們很可能從來也不會想到要侵略中國了。”他還說:“我從未去過中國,因為我為在第二次大戰中我們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感到無地自容。在訪問中國前我必須克服這種感覺。” 鈑野說日本人是神之子的論調是危險的,如果日本繼續相信這種神話,歷史很可能重演。因此,他打算寫一本書,讓日本人徹底明白他們的起源。 在日本,守得最緊的“秘密”是祖先的墳墓。未得到皇族的允許,沒有人會想到去碰這些墳墓,更不用說為研究的目的而挖掘這些墳墓了。如果日本允許發掘他們祖先的墳墓並進行研究,那麼日本的歷史也許就不得不重寫。如果他們發現祖先實際上是中國人或高麗人,他 ​​們會怎麼辦?我想,這要比不顧史實而沉醉 在想像和神話中好得多。 四、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曾公開承認是中國秦始皇的後裔 其實很多日本人以前有中國姓,和韓國一樣 1994年4月當選的日本首相羽田孜上任前,公開承認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後裔。這使包括日 ​​本人在內的許多人十分震驚。他說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為“羽田”,在日語中,秦字與羽田發音相同。他是率領3000童男童女從中國到日本的徐福的一個隨員的後代。換句話說,這位首相承認自己具有中國血統。
“徐福子孫墓坐落在神奈縣的廟善寺內,當我發現時,我確信有著2200年曆史的徐福確實真的東渡來到日本。”神奈川縣日中友好協會、神奈川徐福友好協會的田島孝子女士日前在江蘇連雲港如是說。 日本神奈川縣日中友好協會、神奈川徐福友好協會一行多人日前來到連雲港市,通報了他們最新發現的徐福子孫墓有關情況———該墓坐落在神奈川的廟善寺,在福岡家世代墓的左側。墓文經過專家考證,大意是,他的祖先是秦朝的徐福,之所以以福岡為姓,是由於取徐福的“福”字,讓子孫不忘祖先故土。 傳說中的徐福出生於連雲港市贛榆縣金山鎮,為中國有史載東渡扶桑的第一人。早在2200多年前,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3000童男童女東渡。人們普遍認為:徐福把前秦時期的稻作農耕、鍛冶紡織、古典文字等先秦文明傳到了日本列島。 日本前首相羽田先生曾於2002年專程去贛榆徐福村祭奠,他多次表示,羽田家族之根來自中國,祖先是徐福。據介紹,以前日本的徐福熱主要集中在九州的佐賀、本州的太平洋沿岸新宮、熊野、富士吉田一帶,近年也擴大到北海道、青森縣小泊村、京都府伊根町等地。
---------------------
徐福是日本神武天皇?裕仁天皇弟弟曾公開承認2011年03月19日08:29
來源:鳳凰網歷史作者:何畏岩字號: T | T1624人參與148條評論打印轉發
核心提示:上個世紀50年代,香港學者衛挺生的著作《徐福入日本建國考》提出了徐福與神武天皇的十大相似之處,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神武天皇,引起了較大的轟動。至今,很多中國人,甚至很多日本人都受這種說法影響。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就曾經據此公開承認徐福是日本的神武天皇。

 

本文摘自:《這才是日本史》,作者:何畏岩,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證據還是不充分

徐福是不是日本的神武天皇?這個問題爭論了幾百年,至今仍未有定論。

上個世紀50年代,香港學者衛挺生的著作《徐福入日本建國考》提出了徐福與神武天皇的十大相似之處,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神武天皇,引起了較大的轟動。至今,很多中國人,甚至很多日本人都受這種說法影響。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就曾經據此公開承認徐福是日本的神武天皇。

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神武天皇的觀點還缺乏有力的證據作為支撐,這些觀點都建立在推測的基礎上,包括衛挺生的觀點也是如此。衛挺生的觀點存在論據不充分的問題,很多說法顯得牽強,其論據本身的真實性都值得懷疑,更不用說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論點了。

因此在考古學取得重大突破,發掘出強有力的文物證據前,不可能形成定論。

但是,根據合理的推測,徐福就是神武天皇還是很有可能的,即使徐福不是神武天皇,徐福東渡也極有可能到達了日本。還有就是許多人認為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並據此引申出日本人就是中國人後裔的結論,自豪感油然而生。

這種想法毫無意義,而且有些想當然了。民族的劃分應該是以文化認同感為標準,而不是以其最初的族群來劃分。

我們假定徐福就是神武天皇,實際上到了日本後,徐福就已經不是咱中國人了。徐福在日本沒有使用中國的文字和語言,沒有傳承中國的文化。他實際上代表的是大陸文化與日本本土的繩紋文化融合後的一種新的文化,也就是日本文化。

古代的日本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國家,來自中國、朝鮮,還有南方的印尼等島國的移民與原住民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真正意義的日本民族。而且這個過程,早在徐福東渡之前便已開始進行了,徐福及其部下不過也就是這移民大軍中的一員而已。對於這些移民,日本還有個專有詞彙——歸化人。所以,就算徐福是神武天皇,我們也大可不必生出虛妄的自豪感。
---------------
徐福是日本神武天皇?裕仁天皇弟弟曾公開承認2011年03月19日08:29
來源:鳳凰網歷史作者:何畏岩字號: T | T1624人參與148條評論打印轉發


日本神武天皇畫像(來源:資料圖)

方士中的“戰鬥機”

我們已經分析了徐福是神武天皇在邏輯上的可能性,分析結果僅供參考,本人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徐福這個人,是秦始皇時候的一個方士。方士是什麼東西呢?方士實際上是以追求長生不老為終極目的專業技術工種,就是所謂的神仙家。

歷史上的方士,讓人成仙的沒有一個,但吃了方士的丹藥到地獄免費旅遊參觀的倒是有一長串。

徐福就是這類特種技術人才中的佼佼者,卓越的煉丹專家,方士中的戰鬥機。

在被秦始皇招為大秦帝國政府僱員之前,徐福已具有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他周遊全國各地,主要工作是做化學試驗——煉丹,並尋找從天上下凡考察的滯留神仙以便進行學術討論。閒暇時間他就給人看看病、驅驅鬼(一般來說,那時的方士大都懂得一些原始的醫學、化學知識。方士的方,本意也含有技術的意思在裡面)賺點生活費,長期持之以恆地忽悠大秦帝國人民群眾。一來二去,徐福名聲大了,就被秦始皇招募當了政府僱員——專職尋訪神仙,以求取長生不老藥。

秦始皇大筆一揮,給徐福劃撥了大量的工作經費。徐福領了工作經費,很高興,不怕風高浪急,到海上去找長生不老藥去了,這一去就是好幾年。

秦始皇信奉的是分散投資的理念,他從不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像徐福那樣的求藥專項工作組,同時間組建了十幾個。但是,工作組雖多,卻都不管用,好幾年過去了,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卻沒有一個能找到仙藥。

秦始皇生氣了,後果很嚴重,那是要掉腦袋的。甚至掉腦袋都是輕的,嚴重一點,直接活埋、車裂。於是,很多工作組組長被直接送到地府跟閻王喝茶去了。因此有的工作組長害怕了,乾脆貪污了工作經費,跑路了。

於是,秦始皇更生氣了。

這個時候,徐福回來匯報工作了,主要原因應該是工作經費用完了,希望追加預算。

應該說,徐福這個時候回來是有一定風險的。始皇心情很不好,一不高興了,直接把徐福拿去解剖——車裂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徐福義無反顧地回來了,應該說他很有準備。因為據說他見到了神仙,同時他還有一個夢想,一個偉大的夢想。

徐福說,老大啊,求藥工作進展順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
徐福是日本神武天皇?裕仁天皇弟弟曾公開承認2011年03月19日08:29
來源:鳳凰網歷史作者:何畏岩字號: T | T1624人參與148條評論打印轉發
我已經到了蓬萊仙山,見到了神仙。不過神仙說,長生不老藥屬於處方藥,現在處方藥管制非常嚴​​格,長生不老藥不太好弄到,價格很高。你們送的禮太輕,不能給你,下次來的時候,帶點貴重的東西來,我就把長生不老藥給你。

那神仙要什麼呢?老秦龍顏大悅。

要童男童女、各工種專業技術人才(百工),還有農作物的種子(這神仙要的也怪)。

好,給,統統給。秦始皇果斷決策,當即拍板,追加工作經費。

於是,徐福再次獲得了巨額工作經費,徵召了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還有千餘精銳配備強弓勁弩的甲士隨行,攜帶各種作物種子以及其他物資,共計六千餘人,組成了龐大的蓬萊仙山考察團,出海考察求藥去了。

徐福很貪婪,也很聰明,很有膽識,深諳富貴險中求的道理。在謀取巨大利益的同時,為自己的後路做了精心部署,不愧為方士中的“戰鬥機”。

他可能早就明白了,尋訪仙藥的事兒基本上都是扯淡,忽悠秦始皇的工作不可能一直做下去,秦始皇也不會願意永遠做方士的自動提款機,一個不留神,說不定把命丟了。之前那些掉腦袋的同行就是例子,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來見秦始皇之前,徐福應該已經有了周密的計劃,利用秦始皇急於求藥的心理,大膽地編造了見到了神仙的鬼話,再次騙到了巨額的工作經費後,就可以準備實施跑路計劃了。

事實上,他假託神仙之名要的東西,非常值得玩味。

童男童女、百工、五穀種子,這完全是在做殖民海外的準備。徐福的膽識和野心實在是超過了一般的方士。除了錢財,還要當王,即使是在海外蠻荒的小王。這樣,不僅可以保住性命,還可以擁有富貴。

他打算跑到哪裡去呢?距離近了,不行;大秦國內,不行。在這些地方都容易被追殺。

那麼,只有海外,秦始皇的怒火會被茫茫大海阻隔,山高水長皇帝遠,逍遙過一生。日本無疑是個好的去處。

實際上,徐福在第一次出海的時候,工作應該​​很認真,也抱有很大希望,是真心想找到仙藥,於是他大膽地一路遠航,到了日本。了解了日本的風土人情后,看到了土著社會的落後,估計也認識到了這絕對不是什麼仙山,尋找到仙藥的可能性那是微乎其微。

徐福深深地失望了,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中。

找不到長生不老藥,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秦始皇,那可是有名的暴君,殺個人跟玩兒似的。

他不得不為自己的後路考慮。

於是,他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既可保住性命,說不定還會成為一方之王,即使是蠻夷小王,也好過去和閻王喝茶下棋。

這不是沒有可能。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就已經記載了倭國的大體地理位置,而且中日民間的交流實際上一直存在,尤其是沿海地區漁民,很有可能有人到過或者聽說過倭國。徐福是齊地瑯琊(今江蘇贛榆)人,距離大海不遠,很可能早就听說倭國的傳說並認為那可能就是蓬萊仙山。出海的時候,也極有可能在沿海漁民的幫助下,找到日本列島的具體位置。

徐福回到中國後,就去見秦始皇。結果,他成功了,一個偉大的計劃得以實施,他的名字也將因此永載史冊。

準備工作完成後,徐福船隊出海了。目標——日本。

徐福站在船頭,勁吹的海風中,白須飛舞,回望逐漸消失在視野裡的大陸,心中不免惆悵。

別了,故土,我將遠行,不再回來,世間再無秦人徐福,空留幾許傳說供後人追想。

大浪滾滾,長帆濟海,徐福又有幾許激動。我,從此將翻開歷史新的一頁,我將成為忽悠日本的第一人,我將是世界級的方士,方士中的戰鬥機,我就是傳奇。

啊,日本,我來了,我看見了,我聽見了,我征服了。

神一般的存在

徐福應該首先在北九州登陸,因為這是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地方,也是中日交流的傳統登陸點。徐福及其率領的隊伍,在這個時期的日本,無疑是一股極其強大的、無可匹敵的力量。先進的生產技術,跨時代的先進武器,訓練有素的軍隊使​​得這個時候的徐福對於日本土著人來說,無疑是神一般的存在。阻擋在他面前的一切敵對勢力,都將被碾碎、壓扁,化為灰燼。

徐福首先以北九州為基地開始殖民。這個時候,他最大的敵人不是土著,而是他的老領導——秦始皇。所以,他為了隱藏行踪,避免被秦始皇追殺,於是有意識地阻斷自己的隊伍與中國文化的聯繫,不使用漢語,不使用漢字,盡量融合原有土著部落,實現己方人員的日本本土化,一個新的民族逐漸產生了。與此同時,他所帶來的先進文化也極大加快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進一步積蓄力量後,徐福開始了其統一日本的征戰。日本原始的土著部落有的被完全消滅,有的被融合。最後,徐福在大和地區建都——秋津州。他用過的銅劍、銅鏡和玉玦被尊為日本開國三神器,永久供奉。徐福升天后,他的後繼者繼承他未竟的事業,不屈不撓,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統一了整個日本列島,於是大和王朝興起。後來,大和王朝皇室寫史書時,在徐福事蹟的基礎上渲染潤色,增加諸多神秘色彩,徐福便成了日本的神武天皇。

不過,以上純屬個人推測。無有力依據支撐,只是據情理進行的可行性推斷,僅供一笑,當不得真。

實際上,徐福倒不一定就是神武天皇。說是,確實證據不足,諸多推斷也僅限於情理上的推測,同時有些理由也還顯得牽強,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是徐福到了日本,應該有相當大的可能,也具備實際的可操作性。

下面列舉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例子,也是最早記載徐福去向的史料,很有意思,也很可信,各位自行揣摩。

我國著名的史書《三國志》中白紙黑字地記載:黃龍二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万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簡單解釋下,夷洲就是台灣,衛溫到過台灣的事,想必大家在中學歷史課本中都學過吧。而亶洲從地理位置分析,應該非日本列島莫屬。

有意思吧,仔細想想徐福到達日本的可能性
---------------------
徐福確實是日本第一位君主神武天皇?.... 有日史為證
2009/10/20 15:25瀏覽5,976迴響3推薦0引用0

徐福確實是日本第一位君主神武天皇 有日史為證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10/20/big5_60777.html
  本文摘自︰《日本史話》 作者︰汪公紀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文作者汪公紀,祖籍江甦吳縣,1909年生于北京。1926年赴日留學,1933年畢業返國。著有《主宰美國命運的幕後集團》、《朽廬隨筆》、《日本史話》等。《日本史話》一書已經成為研究日本民族的經典著作,海外影響力不亞于《菊與刀》。

  日本的古代史是一篇糊涂賬,一半是無稽的神話,另一半是捏造的偽史。其實捏造史實並不稀奇,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行為,自稱是神的直系後代,更是人類常有的夸耀,不過厚著臉皮硬要和中國比古老,把自己的祖先一直追述到千余年前,就未免過分了。現代的日本人,恍然于編纂偽史的無聊,才漸漸敢于說真話,不過有時又過火,認為他們的歷史都不可信,尤其不願意承認他們的皇室是由中國傳流下來的。但是我們的學者衛挺生博士,在他不朽的大作中,確實證明了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日本之有正史始于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在壬申之後,這位君主認為當時所傳的史實誤謬頗多,真實的情形常常過了一段時期之後,便走了樣,必須制訂正史。
他于是命令了一位二十八歲有照相板記憶力的稗田阿禮,根據史料《帝紀》、《舊辭》等,重加整理,去偽留真,來制訂一部正史,以傳後世。但是經過三十余年後,稗田阿禮並沒有能完成他修史的大業,而阿禮已經老邁不堪,到了元明女帝時代,不能不另外敕諭一位文筆非常秀麗的太朝臣── 安萬侶,來幫忙阿禮共同續寫那未完成的著作,這就是所謂的《古事記》(公歷712年完成)。
在古事記之外,天武天皇還創立了一所歷史編纂館,任命了一大批編纂委員,要他們仿效中國的《史記》、《漢書》的纂寫方式,廣搜數據成為一部完備的國家紀錄。經過整整四十年的工夫,這部巨作完成了,就是現今還流傳的用漢文寫下來的《日本書紀》,公歷720年完成,共三十卷,一、二兩卷是神話,第三卷是日本正史的開始 ──《神武紀》。
《神武紀》是神武天皇本紀,其中最重要的描述,是東征的一役,雖然很像是一篇神話,但敘述的行蹤忽東忽西、忽行忽止,尤其他在不同地區留滯的期間忽長忽短,不像是故意的虛構。據衛博士的考證,根據《神武紀》的記載︰

  一、“可確知神武天皇不生長于日本,乃乘天盤船自高天原飛降者。天盤船謂航海之樓船。‘飛降’謂操縱風帆而來,‘高天原’乃指海外之一地而言。”

  二、當時日本文化的程度,停留在繩文文化時代,並沒有任何沖擊,能使日本忽然飛躍到青銅的彌生文化。據衛博士的研究︰“近年,自築紫至遠賀川口,出土青銅器時代之刀劍戈矛範甚多,與《神武紀》所雲,居‘吉備’數年以蓄兵食之語相應,‘兵’即兵器。
神武東征途中先折而西行,停駐遠賀川口多日,因其地為其兵器制造區,故親往視察制造情形,從已出土之兵器而言,其形式與先秦之大陸中原之刀劍戈矛無異,可見神武兵工之技工來自大陸。
日本產銅之各地,多在伊豫安藝以東,而當日制造兵器之場所,反集中九州島的西北,去礦場甚遠,顯然當時日本銅礦尚未被發現,不得已乃自大陸齊楚沿海運銅入倭,銅礦笨重,故將其冶鑄集中于日本去齊楚海岸最近之港灣,因而自唐津以至岡田皆成其冶鑄之工業區。”以上說明了神武東征武器的來源。

  神武是誰呢?衛博士肯定地說,他必然是徐福。
徐福到了日本之後,為了避免秦始皇的追蹤、偵訪,甚至于討伐,他利用了語言的隔閡來保持他的秘密。他禁用當時通用的中國語言,甚至采用了秦始皇的愚民政策,認為人民有了知識之後,便會興風作浪,“以古而非今”了。文字是罪魁,是知識思想最可怕的媒體,所以他根本廢棄了文字,在文字還沒有流布很廣的時候,便扼殺了它。那時其手下還有幾千名由齊楚各地征調而來的童男女,他不授以中國文化,反而讓他們倭化。
這時大局已平定,他這批青年戰友,一個個也已長大成人,便讓他們和當地土著男女婚配,創立家業,斷絕他們思鄉的念頭。他為了示範,娶了原始居民木族中的賀茂氏的女兒──媛蹈鞁五十鈴媛為正妃,翌年並立她為皇後。他自己在辛酉年即位于匏宮,稱帝了。

  以上是衛博士根據《神武紀》,再考證了我國各書類中有關徐福的記載而推斷的,合情合理。顯然的,神武確有其人,確有其事,唯獨有一點不能符合的是神武即位之年。
照《神武紀》中明確的記為辛酉之年,為紀元前660年,約當春秋齊桓公葵丘之會一匡天下的時候,距離徐福之生,四百有余年,所以徐福似乎不可能就是神武。不過神武時代,日本根本尚未紀年。
日本本來無歷,是從欽明天皇時代,由百濟的歷博士一位名叫觀勒的高僧傳授得來,到了推古女帝九年辛酉,才由當時主政的聖德太子推行歷法于全國。除了歷法之外,聖德太子還制訂了冠位、朝儀、憲法,確實應了中國讖緯家的預言,辛酉是個革新之年。聖德太子為了修史,不能不訂一個大吉祥的日子,作為日本的開國之期,因此他認為辛酉年最能象征革故鼎新,而為了表示日本是與我國相埒的古國,于是訂了推古九年辛酉以前的第二十一個辛酉,為神武即位之年。是神武千余年後,他四十余代的子孫硬替他裝上去的,焉能可信!不過辛酉每逢六十年必有一次,假定真的是辛酉年,如若不是第二十一個,而是第十七個辛酉,那也能吻合了。

  總之衛博士的研究,解答了歷史上的大謎。為什麼徐福三次出海?三千童男女的蹤跡何處去了?日本何以忽然由繩文時代,一躍而到了精美的青銅器時代?不過這並不能使得我們與日本之間更密切,徐福的原意似乎就是想隔絕日本與大陸的關系的。

  姑不論日本的學者有沒有雅量來承認這一事實,日本的第一位君主的來源,我們總算是清楚了。神武以後,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有八代帝王,而無事跡。據日本學者水野佑的研究,這八代帝王根本無其人,名字是虛構的。這當然可能。那是因為把神武的存在提前了四百年,當然產生了很長的空隙,為填這四百年的空檔,至少需要八代以上的君主,當然只能是有名而無事跡的闕史時代了。由于把神武提前了四世紀,日本的古代史的真偽更難確定。真實可考的史實,要從仁德王開始了。
  ------------------
  徐福亦作徐巿,本名議,字君旁,齊國瑯琊人(今江蘇省贛榆縣),是一個道家方士。據《史記》記載,徐福曾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和三十七年(前219和前210年),先後兩次出海到三神山求仙藥。在第二次出海時,秦始皇給他三千男女、五穀的種子以及各個工種的工匠一同前行。結果徐福到了“平原廣澤”之地後,在那裡稱王,再也沒有回來。這是我國史藉上有關徐福東渡的最早記錄,之後在歷代的史書中都有所記載,如《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有人認為,三神山即日本三島,所到的“平原廣澤”就是紀伊半島上的熊野川,其登陸的地方就在今新宮市東北數里的波多須浦。在日本也有不少關於徐福東渡到日本的記載,最早的記錄出自11世紀源隆國的《今昔物語》。在日本當地還有不少關於徐福的傳說,僅他的登陸地點就有九處之多,並且至今在日本還留有不少與徐福有關的史蹟。  如果以上記錄屬實,那以徐福為首的幾千人,便是我國最早有記錄的移居日本的移民集團。然而,關於徐福是否去了日本,各界至今依然爭論不休。 徐福東渡的傳說  傳說前221年,秦始皇做了中國第一位皇帝后,便幻想長生不死。他遍訪高人傳授不死之術,並讓探險家尋求不死之藥。齊人徐福、燕人盧生上書願意效勞。徐福說燕齊東面的大海之中,有三座仙山,叫瀛洲、蓬萊、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老的神仙,出產不死的仙藥。當年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曾多次派人尋找,可是回來的人總是說,三座神山遙望如雲,船到了跟前山就沉入海底,可望而不可即(今天看來,那可能是海市蜃樓)。盧生也說,燕人中有幾位高人,他 ​​們能把靈魂從軀殼中解脫出來,可以和神仙直接對話,當初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福分淺,未能找到他們。秦始皇聽了很高興,立即委派盧生去尋找高人,派徐福下海尋找三座仙山和不老仙藥。  徐福第一次出海無功而返。為了逃避懲罰,他對秦始皇詐稱:“船隻難以靠近仙山,需派善射者同去,射殺鮫魚。還要派一些有特殊技藝的工匠和有關人士去。”秦始皇相信了他的鬼話,於是再派徐福出去尋找仙藥。  210年,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攜帶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師、武士、射手兩千多人,乘著裝滿五穀種子、糧食、器皿、淡水等的大船,入海去仙山求藥。此時剛好發生焚書坑儒的事,徐福害怕尋“不死藥”不得,難免一死,於是到了東瀛後,再也不回去了。  船上的男女都是秦國優秀兒女、專家人才,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東瀛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說,這個東瀛就是今天的日本。  關於徐福東渡的傳說,日本人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早五代十國時,有一個到中國取經的日本僧人義楚說:“日本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去而不返,止於此。”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時也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遵憲等人,都參觀過徐福墓,而且在詩文題記中稱,徐福傳說在日本已是家喻戶曉,人們為他建廟、祠、像,尊他為稻作、蠶桑、醫藥之神。  事實上,不但是日本人的肯定,日本的社會發展似乎也在證明徐福確實去了那裡。日本有二千年之久停滯不前的狀況,在前200年前後卻突然進入稻作農耕的高度文明,同時在短期內進入高度文明的生活。  現代考古發現,日本各地與徐福姓名聯繫在一起的墓、祠、碑、宮、廟、神莊等遺址有五十餘處,登陸點二十餘處,古書記載四十多項,傳說故事三十餘個,覆蓋日本的十七個縣。傳說的內容也大同小異,基本都是說“徐福為避暴秦,別覓見樂土,遂率眾東渡來日”。日本徐福會會長稱:“徐福是日本民族之開國始祖。”而徐福在中國的贛榆故里被發現不久,日本新宮市市長即以徐福當日登陸定居“第二故國”的故鄉人身份,代表當地人民要求與贛榆縣結成友好城市,並請求該縣用徐福故鄉特產優質大理石,為他們塑一尊徐福立像,以備將像豎立於徐福在日“故里”的墓前,供人瞻仰,“並作永久的、歷史友好的象徵”。  看來,徐福確實去了日本,可是根據國內正史記載,事實似乎不是這樣。徐福第二次出海到了哪裡?  據《史記》等中國正史的記載,徐福第一次尋仙未果,回來謊稱,蓬萊仙島上有長生不老藥,可是因為大鮫魚搗亂,所以沒有拿到。他請求秦始皇派善射者一起去射殺鮫魚。一心追求尋訪仙人,求得長生不老之藥的秦始皇再次相信了徐福的鬼話,又給了徐福男女三千人,以及五穀種子及百工匠人,讓他再一次出海遠行。至此,史書的記載與傳說基本相符。  關於第二次東渡的結果,《史記》中說:“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意思是徐福到了一個大平原上,在那裡稱起王來。這一次,徐福真的一去不返了。  這個“平原廣澤”到底在何處?有學者認為就是日本的本州,理由是東海各島中,只有日本本州有平原廣澤。神武天皇(傳統中的日本開國之君)建國的檀原一帶,有琵琶湖與遠淡海二大澤,二澤周圍有九處平原,正符合徐福稱王之地的地理特徵。  這段推理的一個非常明顯的漏洞是,推論人是先認定日本的本州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平原廣澤”,然後去尋找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如果按照這種方法推理,符合條件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例如,中國大陸東部海域內的舟山群島、劉公島、台灣島等等,都可以是徐福的隱居地。  我們不妨根據史書來個正推。  根據《後漢書·東夷傳》的記載:“會稽海外有東澶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万家人民,時至會稽市。”   根據這段記載,徐福最後到了澶洲。《後漢書》上說這個澶洲在會稽東冶縣東海內。此處所說的會稽並非今天的浙江紹興,而是指古會稽。漢代的會稽,轄境包括今江蘇、浙江的一部分以及福建省的全部,東冶縣在今天的福建福州。東冶臨近海邊,與舊交趾國有水上運通。交趾國相當大一部分在今天的越南境內,徐福一行說不定去了那裡。  此外,在日本的稱謂上也有漏洞。日本古稱倭國,自漢代以後一直以“東夷”的身份出現於歷朝的官修史書中,是中國最悠久的東鄰。倘若徐福到的澶洲是倭國的話,《後漢書》中更可能直說倭國,而不必把澶洲從倭國中分離出來。  除了 ​​地理位置上不確定外,有關徐福到了日本的事蹟在史書中也找不到鐵證。此傳聞起於唐、宋時代,但那個時代的官修史書,如《新唐書·東夷傳》《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外國傳》中,都沒有隻言片語提及徐福與日本有關。更有趣的是,連《列異傳》《列仙傳》《搜神記》這一類記載奇聞異事的小說書都沒有關於徐福的記載。日本的主要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先代舊事本紀》也沒有徐福的名字。  既然所有的正史都沒有提到徐福到過日本或時稱的倭國,那麼,說徐福到過日本,甚至還是日本的開國之君神武天皇,似乎毫無根據可言。  至於歷史上有日本人尊徐福為他們的祖先,更可能是套近乎。上古、中古時代的日本一直很仰慕中國文化,他們的君臣也以能夠與中國套上關係為榮。這一點有史料為證。  據《晉書·四夷傳》記載:“倭人,……至魏時,有三十國通好。戶有七萬。男子無大小,悉黥面紋身。自謂太伯之後。又言上古使詣中國,皆自稱大夫。昔夏少康之子封於會稽,斷發紋身,以避蛟龍之害。今倭人好沉沒、取魚,亦紋身以獲水禽。”   這段記載中提到,古代的日本人為了自高身份,自稱是太伯之後,還學著夏朝太康之子,斷發紋身。太伯是西周時代吳國的始祖。他本是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王打算立幼子季歷繼承王位,長子太伯和二弟仲雍為了避嫌,遠走蠻荒的江南。在那裡,太伯等人跟隨當地的風俗,斷發紋身,成為當地的君長。但是,在這段記載中,古代的日本人自稱是太伯之後,並沒有說自己是徐福的後人。  徐福是否到了日本,其傳說、事蹟是否真實,現在看來,這還有待論證。
  --------------------------------
  徐福為何東渡?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35&cid=16

 

徐福,即徐巿(是“巿”〔fú〕而不是“市”〔shì 〕),字君房。

徐福的事蹟 ,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公元前219年,徐巿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 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瑯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 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 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此後再也沒有返回中國。

徐福家世

徐福家世,至今未見正史記載。 但起始漢代的譜錄著作、唐宋時代引入方士的家譜資料,卻為徐福家世研究提供了可資參閱的史料。
現代學者研究徐福家世者頗多。 如台灣徐氏宗親會徐子明、徐悅堂篡《徐氏大宗譜》,徐州師範大學羅其湘撰《江西<草坪•徐氏宗譜>初考》,皆是在古人譜牒史料的基礎上,考證了大量近現代家譜資料,對徐福家世作出了系統闡述。

台灣大學教授徐子明(1915年榮獲美、德兩國文學哲學博士。學成歸國後,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他從1900年起研究徐氏歷代譜諜,與時任燕京大學教授的衛挺生互相切磋,對徐氏源流進行深入考證)與徐悅堂(明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二十一世裔孫,清兩廣總督徐廣縉玄孫。他從1958年起,追隨徐子明教授研究史學和氏族學,獨自籌款辦《徐氏大宗譜》編篡館)兩代人前後考證80餘年,編寫3年,《徐氏大宗譜》才得以面世。據徐悅堂先生考證,記載徐福家史的古代徐氏家譜、族譜有多部。 如:

《南洲•徐譜》。 三國(220—280)時徐庶(今河南禹縣人)編《南洲•徐譜》曰:“南洲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東海,於戰國末年其祖先該公奉祖命隱南洲,永不仕,耕讀傳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又曰:“徐仲公,為徐偃王二十六裔孫。仲生二子,長諱長,次為延,延即尚也。長生猛,猛生諮與福(巿),福率祖人入東海祖洲(即今之日本),尚知福將反,遂令其曾孫隱居洪都(即南洲,今之南昌),該不及避,令其子堅隱居南洲,自此寄居南洲,八代至稚……。”

《徐懋功家譜》。 唐朝徐懋功編《徐懋功家譜》曰:“徐福者,又稱徐巿或希,譜名徐議,字君房,其文諱猛,祖父諱長,從祖父諱延(即尚),曾祖父諱仲,高曾祖諱詵(即金文銑)。福之長兄諱譜,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東海祖洲。諮居琅邪,今山東徐氏者為徐偃王二十九裔孫徐諮之後。徐福一支入東海祖洲,不復返也。徐該與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東海祖洲止王(秦始皇)不來,為避秦始皇滅門之禍,隨令其孫該潛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

徐懋功為徐稚十七世裔孫,為徐偃王五十三世裔孫,播遷山東曹州,為唐開國元勳,封英國公,妣薛氏,生二子,另諱敬業,次諱敬猷,享壽九十三歲,葬於長安太白山麓,建有徐懋功祠。《徐氏大宗譜》對徐氏源流記述詳盡:“徐氏,子爵,贏姓,皋陶之後也。皋陶生伯益,伯益傳禹有功,封其子若木徐,在徐城縣三十里,泗州臨淮有徐城(今安徽泗縣北),自若木至偃王誕三十二世,為周所滅。週又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孫章禹(羽)魯召公30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其族出於贏氏十四姓之一也。”
《徐氏太宗譜》記述的徐國興旺的歷程,與衛挺生《日本神武開國新考》相吻合(前已述及)。

據徐悅堂先生考證,徐氏總堂號之所以“東海堂”或東海郡。 因為徐氏“來自東海,去之東海”。所謂“來自東海”,指天下(海內外)徐氏皆發源於東海之地,故曰“澤衍東海”(即今江蘇東海、贛榆地方),所謂“去之東海”,意指徐誕失國後蹈浮舟沿泗水由黃河口(今江蘇阜寧今稱舊黃河口)出海東渡,至舟山群島(古稱翁州)隱居,自此徐國臣氏,每日思念徐王誕,故徐氏以東海為“堂號”。

羅其湘教授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江西臨川、南豐、南城、九江等地《草坪•徐氏宗譜》、《邱園•徐氏家譜》、《龍溪•徐氏宗譜》和《徐家壟•徐氏家譜》等進行考證,認為《草坪•徐氏宗譜》中,有兩處有關徐福家世的記載尚屬大陸首次發現。 一是《徐氏歷代源流》中記有“受姓祖,諱巿。因始皇游海上,上書。娶卞氏”;二是明初洪武戊辰年(1389年)魏敏洪撰寫的《徐氏歷代宗譜序》中,記有“自巿公受姓下傳……”。

江西各地徐氏宗譜對徐氏脈絡亦有清晰的記載,“徐氏出於顓頊之後,贏姓。唐虞時為伯益,其後封於徐。子孫遂居東海郡,因以徐為氏焉。(《草坪•徐氏歷代宗譜序》)。“粵稽徐氏,始由顓頊,歷五世至伯益。舜賜伯益贏姓。秦與趙皆其苗裔也。迨伯益生若木,夏封為徐候,其地即禹貢之徐州,子孫居此,遂以徐為姓焉”(《南豐邱園•徐氏續修家譜序》)。

羅氏考證了各種版本的“徐氏家族”之記載與衛挺生先生之考證對比分析,認為有諸多相吻合的共同之處:“一是徐氏出於顓頊之後;二是受賜贏姓;三是夏封於徐;四是子孫散居於'東海郡'、'禹貢徐州之城'或'江、淮、泗、濟'之間。”中國譜諜記載徐福之事較早者,還有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譜官王僧儒(公元465—522年)撰《百家譜》。 文曰:“議,字彥福,亦名巿。

秦始皇使蓬萊,居東海。”王僧儒“東海郯人也”。 郯在今山東郯城縣北,是贛榆縣近鄰,東距徐福故里徐福村僅50多公里。 (羅其湘《江西<草坪•徐氏宗譜>初考》)衛挺生教授《徐福入日本建國考》,編入了根據清徐時棟《徐偃王志》、六朝唐宋以來的譜牒編制的《徐王誕以前世系表》和《徐王誕至徐福世系表》。日本官撰的《古事記》、《日本書紀》、《神皇正統記》等正史,對徐福家世未予記載。 山梨縣富士吉田市宮下義孝先生家藏《宮下富士古文書》(又名《徐福古問場》)卻對徐福家世記之頗詳。

2003年10月,筆者有幸於富士吉田市造訪宮下義孝先生(74歲),並一覽宮下族珍寶——《宮下富士古文書》。 宮下義孝先生介紹:“傳說《宮下富士古文書》是800年前完成的。原來的文章沒有了,現存的為宮下祖先重寫的。”該書20餘萬字,全以漢字用毛筆書寫在宣紙上。 因為在日本是孤本,宮下家族視為珍寶,精心保管,密不示人。 筆者因是來自徐福故里的中國徐福會副會長,又是宮下會長的朋友,才得以一飽眼福。 因沒有時間細看(翻閱時要十分小心,不然書頁會破碎),只拍攝了部分照片,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宮下義孝先生說,日本八店投入巨資,將《宮下富士古文書》複印出版300套,名曰《神傳富士古文獻》。 每套7卷(每卷540頁,大16K),定價14萬日元(合人民幣1萬餘元)。

這是一部記述包括“徐福渡來”在內的彌生時代歷史的日本最古老的典籍。 飯野孝宥據此考證了徐福在日本的家世。

據徐福七世裔孫秦福壽著文載,日本第七代孝靈天皇之時,徐福渡來日本列島,先後抵筑紫(九州)、南島(四國)、不二山(富士山)。 徐福把7個兒子改為日本姓氏,長子姓福岡,次子姓福島,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後把他們分別派往7個地方。 從此,徐福的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 徐福則自稱秦之徐福。

後代秦姓或者帶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與徐福的子孫或與徐福一起東渡的秦人子孫有關。飯野先生稱,上述資料為徐福的直系第七代嫡孫秦福壽所書並遺傳於世。 建久3年3月,為山宮二所大神宮司宮下源大夫義仁所抄寫(《宮下富士古文書》的《人皇七代孝靈天皇證》)。秦福壽還有其他寶貴資料遺傳於世,後人將其整理成《徐福世系表》。 徐福第七世之後,尚未發現有關記載。

徐福東渡的原因

求仙藥說。這是目前最為通行的說法。 在秦代方士是很流行的。 在齊地和燕地,這樣的方士很多。 戰國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時,便有大批齊、燕方士入海求蓬萊仙藥。 和徐福同時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盧生、韓終、侯公等。 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始皇入海求藥,是可能的。

避禍復仇說。秦始皇暴政,一部分人敢於揭竿而起,另一部分人就消極抵抗,在沿海地區,就有很多人向海外移民。 徐福是知識分子,他不滿秦的暴政,但又無能為力,於是表面上熱衷於尋找仙藥,實際上是尋找合適的機會移民。 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教授認為。 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漢書》中說:“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女人海,求神采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唐代詩人汪遵《東海》詩也寫道:“漾舟雪浪映花顏,徐福攜將竟不還。同舟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作者把徐福入海不歸比作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武陵郡漁人避秦亂而移居桃花源之事。 也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是為了報秦亡齊國之仇,消滅族之恨而策劃的一次叛離始皇惡政統治的行動。

海外開發說。當時鄒衍的大九州觀點十分流行,認為在海外還有很大的疆土。 鄒衍的大九州學說引導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險家積極地開發海外。 秦始皇所嚮往的正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跡所到達的,都是他的臣民。 於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版圖,就打著求仙藥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實際上,卻是為了實現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 《呂氏春秋為欲篇》也指出了當時秦國統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東至扶木就是東至扶桑,即後來所說的日本。 這應該就是秦始皇對國家版圖的宏偉目標。

徐福東渡何處

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這是諸謎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 有學者認為,三神山一般是指日本國。 日本還保存有很多有關徐福的遺跡,如徐福登陸地、徐福祠、徐福塚、徐福井等。 其佐賀市、新宮市等地都被傳為是徐福當年登陸日本的地方。 但也有學者認為徐福最終的目的地是韓國。 因為韓國也有有關三神山和徐福東渡的傳說和曾活動的遺跡。 此外,還有說去了南洋的,也有說到了海南島的,更有說到了美洲的。 這種說法認為,徐福東渡是先到了日本,後來又到了美洲,並在美洲自立為王不歸。 檀香山遺留下帶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國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 這些古代文物是當時徐福這批秦人經過時所遺留的。 而墨西哥灣地區有批居住山區的黃種人,據稱是秦採藥人的後代。

在近現代,早在“五·四”運動前夕的1918年,陶亞民先生首先發表了《徐福事考》一文,王輯五先生把研究徐福與研究中日海上交通史結合起來,提出了一些新觀點,當時一些著名史學家,如汪向榮、衛挺生等,也參與了這一研究。 1981年,汪向榮先生再論“徐福東渡”,又重新掀起了徐福研究的熱潮,而且一改其年輕時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只是原原本本地記載了“方士們的不真實的宣傳”,認為“徐福是實在的人物,他的入海是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計劃的海外移民。”他還指出:若對中日關係史和日本古代史發展過程進行認真觀察、探討的話,也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傳說。

近二十年來,這一研究取得了不少矚目的成績。 一些中國有影響的史學元老和中青年史學工作者也對這一課題頗感興趣。 如復旦大學的吳杰教授、遼寧大學的孟憲仁教授、天津社科院的王金林教授、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等,都曾立著論述。 另外像台灣的彭雙松教授、日本的梅原猛教授、壹岐一郎教授、水野明教授等也都對這一課題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於《史記》對徐福求仙事的記載“語焉不詳”,使得這個歷史事件成為一宗千古疑案,史學界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隻燙手的山芋。 近些年來,雖然有人試圖從考古學、人類學、航海史等多角度來佐證這一歷史事件,但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 要說認同,只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確有徐福其人,二是確實下過海。 至於其出身在何處,在哪兒出海,出過幾次海,東渡的目的是什麼,最後到的“平原廣澤”究竟是什麼地方,這一切還都是目前爭論的焦點。 因此,有些史學家就提出,單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徐福與日本的關係,容易陷入空論與臆測。

徐福文化的影響

其實,徐福傳說,虛虛實實,歷來是浮於中日兩國史學界的棘手“謎案”,但又是游離於歷史與文化之間的熱門話題,徐福成了中國與東北亞地區的一種獨特文化。 在中國,自漢以下歷代文人墨客,以此為題材撰文賦詩的不在少數。 一生喜好探幽訪奇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其《古風》(三)賦的正是“徐載秦女,樓船幾時回”;宋朝歐陽修的一首《日本刀歌》更是爛熟於中日人民心中;元朝的吳萊熱衷於徐福傳說,他泛舟東海,尋訪古蹟,寫下了著名的《甬東山水古蹟記》,把徐福在舟山群島中的遺跡,一一記錄下來,並寫下了《聽客話蓬萊山紫霞洞》、《聽客話熊野徐福廟》等詩篇;明朝的宋濂、李東陰;清時的黃遵憲等也都以此為題材,創作了流傳千古的詩篇。

終上所述,如果說徐福,作為一個歷史命題還有諸多難解之謎的話,那麼作為一個文化名題,早已在歷史流變的進程中形成,並為中日韓乃至東北亞人民所接受。 誰也不是提出徐福文化的始作俑者。 而是事實告訴我們,徐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現實的狀況,對中日韓三國的交流與交往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在日本古代史上,綿延了6000多年的繩紋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後突然中斷了,日本列島的文明進程,從石器時代一下躍入了金石並用時代,這一作用,來自於列島以外的移民,是外來的大規模集體移民帶來了新的文化。 而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徐福出海求仙事又正發生在這一時期,這又不得不引起歷史學家們的關注。 但是,《史記》中對徐福去向的記載只有“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這麼幾個字,這平原廣澤是哪兒?誰也不知道,以後又無令人信服的考古資料可以佐證。 在日本,有文字記載的史料在公元七世紀才出現,對於古代文史,大多是以口碑形式流傳下來的,其可信度也有限。

因此,要確切地弄清是哪些集團從中國大陸帶去先進文化,著實是有困難的。 當時的中國正置列國紛爭,連年征戰,老百姓為逃避戰亂,紛紛蹈海東渡。 移民集團到達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又何止徐福一個。 就在史學界,關於倭人始祖問題,歷來也有“吳人後裔說”,“太伯後裔說”,“越人後裔說”,“徐福後裔說”,“騎馬民族後裔說”等諸多觀點,影響著日本歷史發展的外來文化有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通古斯文化等。 因此,考察徐福文化的源頭,真正的涵義在於文化的認同和歸屬,這一認同和歸屬又以廣泛的血緣交融為基礎的。 “徐福”僅僅是這一時期大陸移民集團的代名詞,是一種文化源頭的象徵。

另外,自戰國至秦漢,王侯將相大多熱衷於神仙之道,故在歷時幾百年的入海求仙活動中,出現了像安期生、羨門高誓、韓眾、盧生、少君等一大批方術之士。 光是徐福入海求仙時就有三千童男女及無數百工相隨,有幾十條乃至上百條的船出海,就這一群體而言,也不可能首尾相隨、同時出發、同到一個目的地的。 因此,在中國一千多里的海岸線上,在日本有近30個地方都有徐福的傳說,也就不奇怪了。 徐福就成了這些方士群體、求仙隊伍的代名詞。 我把其稱為共名的徐福。

徐福與日本歷史結合起來,從純歷史學的範疇到形成一種文化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個流變的過程。 自司馬遷《史記》記載以後,東漢班固的《漢書》、晉陳壽的《三國志》、南宋范曄的《後漢書》都記載有徐福出海求仙的事蹟,且不出《史記》內容的窠臼,所說徐福到過的祖州、瀛洲、夷洲、澶洲、蓬萊、方丈等地,均是虛無縹緲的。

徐福傳說與日本之接軌,大約開始於隋唐時期,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派小野妹子來華,次年,隋煬帝派裴世清出訪日本,裴世清在日本九州一帶看到有一個風俗同於華夏的“秦王國”,於是就猜想,這大概是傳聞徐福止住不歸的“夷洲”,但又無法確定。 之後,有人則把這個“秦王國”直接比定為日本。 如明人薛俊蓍的《日本考略·沿革考》(成書於公元1530年)中說:“先秦時,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懼誅止夷、澶二洲,號秦王國,屬倭奴。故中國總呼曰'徐倭'”。 用肯定的語氣直接說徐福到的夷、澶二洲“屬倭奴”。

到了唐代,中日交往日趨頻繁,人們發現日本的文物製度類似中國,頗存上古遺風,於是逐漸將徐福東渡之地鎖定為日本。

在徐福與日本古代史結合上,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義楚的《義楚六帖》中的記載。 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日本醍醐時代的真玄宗高僧弘順大使(即寬輔和尚)來中國,與我國的義楚和尚相識,相交日益深厚,寬輔把流傳在日本的關於徐福求仙到過日本的傳說講給義楚聽,後來義楚把寬輔的這一口述內容,記載在他的《義楚六帖·城廓·日本》中:“日本國亦名倭國,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也。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千餘里有山,名富山,亦名蓬萊,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聳,頂有火煙,日中上有諸寶流下,夜則卻上,常聞音樂。徐福止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在中國,徐福求仙到達日本,最終到達富士山的記載始見於此書,但這一記載也僅僅是一對異國友僧的交談內容,也只是傳說而言。 然而,就是這樣一則不經意的談話記錄,卻成了以後徐福東渡到達日本的依據,傳承授受,一直沿襲到了現在。

徐福文化歷史流變中的另一突出現象就是徐福逐漸由人到神,徐福的史實記載內容逐漸被作為文人的創作而加以發揮,並且不斷加以神話。 徐福則逐漸成為一種不折不撓、無所不能的精神像徵。 這一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數宋代李舫的《太平廣記》中一段有關徐福的記載: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許人也。 秦始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 數有烏銜草覆死人面,皆登時活。 有司奏聞始皇。 始皇使使者齎此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雲是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一名養神芝。 其葉似菰,生不叢。 一株可活千人。 始皇於是謂可索得。 因遣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 尋祖洲不返,後不知所之。 逮沈羲得道,黃老遣福為使者,乘白虎車,度世君司馬生乘龍車。 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車,俱來迎羲而去。 由是後人知福得道矣。 又唐開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醫張尚容等不能知。

其人聚族言曰:“形體如是。寧可久耶?聞大海中有神仙,正當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 因與侍者,齎糧至登州大海側。 遇空舟,乃齎所攜。 挂帆隨風,可行十餘日,近一孤島。 島上有數万人,如朝謁狀。 須臾至岸。 岸側有婦人洗藥,因問彼皆何者。 婦人指雲:“中心床坐,須鬢白者,徐君也。”又問:“徐君是誰?”婦人云:“君知秦始皇時徐福耶?”曰:“知之。”“此則是也。”頃之,眾各散去。 某遂登岸致謁,具語始末,求其醫理。 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

初以美飯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 君雲:“能盡此,為再餐也,但恐不盡爾。”某連噉之,如數甌物致飽。 而飲亦以一小器盛酒,飲之致醉。 翌日,以黑藥數丸令食。 食訖,痢黑汁數升,其疾乃愈。 某求住奉事。 徐君雲:“爾有祿位,未宜即留。當以東風相送,無愁歸路遙也。”復與黃藥一袋,雲:“此藥善治一切病,還遇疾者,可以刀圭飲之。”某還,數日至登州。 以藥奏聞。 時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至於徐福東渡與中日關係的意象結合,則在歷代的文學創作中也是屢見不鮮。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三月,入唐僧空海回國途經越州,朱少乘、朱少瑞、鴻漸等人賦詩相送,唐僧人鴻漸寫了一首《送空海上人朝謁後歸日本國》:

禪居一海隔,鄉路祖洲東。
到國宣周禮,朝天得僧風。
山冥魚梵遠,日正辱樓空。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這大概是文獻所見“祖州”、“徐福”與“日本”的意象結合的最早史料。

在此前後,以徐福求仙為題材的詩文也常出於名人之手筆,李白寫過,皮日休寫過,朱少瑞寫過。 在日本最有影響的要數宋代蘇軾的《海漫漫》與歐陽修的《日本刀歌》。 明清時期隨著與日本交往的更加頻繁,此類題材的詩文更是屢見不鮮,曾任日本大使館參讚的黃遵憲寫的《日本國志》中記載著徐福求仙事;曾任寧紹兵備道的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記》中記錄了其去新宮訪徐福墓的經過。

名人題留,佳作倍出,雖然,不少作品對徐福描述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是徐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過去我們卻因其是文學、是傳說,並不是史實而被忽視,即惑只作一些佐證材料來加以引用,沒有能夠集中地、深入地、多角度地加以研究,發覺其更深的內涵。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唇齒相依,歷史上曾都通過各種形式,各民族之間互相交流、交融,形成一個個複合的政治文化聯體。

隋唐時期,是日本與我國交往的第一個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國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我國也曾派遣過大量的迎送使節,兩國友人、僧侶、學者之間的交往,時常以徐福文化作為一種友誼的象徵而互相傳頌、讚賞。 日本的弘順法師與我國的義楚和尚以談徐福傳說來頌揚中日人民的傳統友誼;日本天台宗僧圓載,來華留學約40年後回國,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為他餞行,曾寫有一首《重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其中有:“無限屬城為裸國,幾多分界是澶洲”的詩句。 也以徐福求仙事來揭示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無學祖元的第四代徒弟中津絕海來中國留學。 明太祖知道後就在英武樓召見了他。 談話間,明太祖問起日本熊野徐福廟古蹟,中津絕海法師即席作了一首《應制賦三山》絕句:

熊野峰前徐福祠,滿山藥草雨餘肥。
只今海上波濤穩,萬里好風須早歸。

明太祖看到這首詩後,興致即起,當場步中津絕海詩韻和了一首: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應肥。
當年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

1402年,明惠帝派遣禪僧道彝天倫和一庵一如出使日本,二位法師在日本碰到了中津絕海高僧,中津絕海捧示朱元璋御賜詩軸向兩位中國法師求和詩。 道彝天倫和一詩:

採藥秦人舊有祠,春風幾見術苗肥。
老僧曾到中華國,御筆題詩賜遠歸。

一庵一如也和詩:

掛錫龍河古佛祠,一生高潔厭輕肥。
賦詩詔入金鑾殿,攜得天香滿袖歸。

中日聯珠,堪稱絕唱。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唱和其間正是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之時,從中顯現了兩國人民對和平友好的珍重。
1978年10月,鄧小平同志訪問日本,他與日本朋友談及日本就是以前傳說中的蓬萊國,有長生不老藥時說:仙藥究竟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我這次來,希望帶回去日本優秀的科學技術。

1979年2月,和歌山縣新宮市市長來華訪問,將早期從浙江天台山帶去的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天台烏藥的三株樹苗贈給鄧小平同志。 這又是由徐福東渡求仙而引出的一段中日友誼的一段佳話。徐福文化就是這樣,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已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悠源的象徵,並被兩國人民世代傳頌。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35&cid=16

------------------------------------------------------------------

解密中國上古八大姓氏 你的姓氏源自於誰?

姬姓的起源攝像者: 圖/取自網路

姬姓的起源:根據《帝王世紀》的記載,黃帝生於壽山,長於姬水,所以以姬為氏。根據《史記·三代世表》的記載:「堯立後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望族居於南陽郡,即大陸的河南省南陽縣,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黃帝。我們現在大部分人知道黃帝老祖就是軒轅,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名字的全稱是姬軒轅。歷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是黃帝老祖的嫡系,比如大名鼎鼎的堯帝(本名伊放勳,父姓姬,母姓伊)和大周王朝的締造者文王姬昌、武王姬發。

而周朝結束以後,周朝的王族後代就多以國名為姓,再加上唐玄宗時,為避皇帝李隆基名諱(姬與基同音),絕大部分人為了紀念老祖的輝煌以大周王朝為姓改為姓周,即使後來部分人恢復了姬姓,但是也避免不了姬姓人群越來越少的事實。周氏和姬姓大部分可是同宗同祖的。

姜姓起源攝像者: 圖/取自網路

姜姓起源:《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大陸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始自炎帝。姜姓自古多為皇族大家,不論是在封神榜中慘遭挖去雙眼的姜皇后,還是同樣在封神榜中大出風采的姜太公——呂尚都是神農氏的嫡系傳人。姜尚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於呂,所以才從封地為姓,成為呂尚。

戰國時期,姜姓齊國被齊太公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呂姓者,也有姓姜姓者,所以呂姓和姜姓也多為同宗同源,是神農氏老祖炎帝的後代。

媯姓起源攝像者: 圖/取自網路

媯姓起源:媯姓為上古時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當舜還是個平民的時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領堯十分欣賞他的才幹,於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並讓他居住於媯水之邊。媯水,發源於大陸山西省永濟市南部歷山,向西流入黃河。另有一處媯水,發源於今北京延慶縣東南軍都山,向西南流至河北省懷來縣,注入永定河。舜所居之媯水,為源於山西永濟歷山的媯汭河。

媯姓為黃帝支系有虞氏的後裔,帝舜為黃帝曾孫顓頊的六世孫。他繼帝堯之後,登上了中原地區黃帝族系最大的部落首領之位,躋至五帝的行列,成為中華文明的先祖之一。媯姓是陳、胡、袁、田、陸、王、車等等許多姓氏的起源之一。

姒姓起源攝像者: 圖/取自網路

姒姓起源:相傳夏禹之母吞薏苡(薏仁米)而生禹,因姓姒氏。周文王之母為太姒,出自姒國。北魏時,改姒先氏為姒氏。夏朝滅亡後,有些夏朝後裔改為夏姓。姒姓的後代也有改為夏侯姓、禹姓、費姓、辛姓、杞姓、曾姓、譚姓、鮑姓、鄒姓、歐陽姓、司空姓等姓氏的。

贏姓起源:秦的祖先,是顓頊帝的後代孫女,名叫女修。女修織布的時候,有一隻燕子掉落一顆蛋,女修把它吞食了,生下兒子,名叫大業。大業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兒,名叫女華。女華生下大費,大費輔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後,舜帝為表彰禹的功勞,賜給他一塊黑色的玉圭。禹接受了賞賜,說:「治水不是我一個人能完成的,也是因為有大費做助手。」舜帝說:「啊,大費,你幫助禹治水成功,我賜你一副黑色的旌旗飄帶。你的後代將會興旺昌盛。」於是把一個姓姚的美女嫁給他。大費行拜禮接受了賞賜,為舜帝馴養禽獸,禽獸大多馴服。這個人就是柏翳。舜帝賜他姓嬴。嬴姓後人大多已演變為廉、谷、鍾、梁、黃、費、徐、秦、許、江、趙、李、馬、葛、繆、鍾、譚、瞿、金、蘇、英、裴、鄺、曠等姓氏,現在嬴姓人已經很少見了。

姞姓起源: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之一。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南燕國為姞姓,其地亦即燕縣是也(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後改為吉。傳說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個。今人考證後認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古代「五帝」之初「黃帝部族聯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後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隨著「姞姓氏族」的子孫繁衍,其後裔分支為「吉、雍、燕、鄂、密須、闞、嚴、光、羊、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姓氏。

姚姓起源:出自五帝之一舜的後裔,出自媯姓。舜所屬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歷史上稱他為虞舜。後來,堯接受了四嶽的推舉,決定由舜接替自己,擔任首領,並且把自己的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因此姚姓也出自媯姓。西晉末年,羌族首領姚弋仲在亂世中崛起,自稱虞舜之後,合族改為姚姓。

妘姓起源:妘姓祝融八姓之一。周朝的鄅國、夷國、逼陽國都是妘姓。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後來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

敦煌,古代星象圖(公共領域)

-----------------------------------------------

桓公宴請管仲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三不歸

齊桓公問管仲說:「人民飢而無食,寒而無衣,正常賦稅無力交納,房屋漏雨不肯修補,對於這些,我該怎麼辦呢?」

管仲回答說:「請您下令,剪掉所有路旁樹上的樹枝。」

桓公奇怪地問:「剪掉樹枝,就能解決問題嗎?」

管仲笑著點點頭。於是,齊桓公下令:剪掉路旁樹上的樹枝。

過了一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齊國的老百姓都穿帛(好布)作的衣服,家家都有餘糧,按時交納稅租,破屋也都修補了,人民變得勤快了。

看到這些變化,桓公既高興,又驚奇,他問管仲:「剪樹枝和這些變化,有什麼關係呢?」管仲回答說:「齊國人喜歡聚在一棵大樹下休息,那是因為樹枝不剪可以乘涼。許多飛鳥落在樹上,青壯年都拿著彈弓在樹下打鳥,終日遊戲不歸;老人們扶著樹枝高談闊論,也終日不歸;趕集市的人,也躺在樹下昏昏欲睡,很晚了也不回家。現在您下令剪掉樹枝,大樹枝葉稀疏,再也沒有了樹蔭,這樣青壯年無鳥可打,便都回家好好種田;老年人無枝葉可攀,便都回家幹些零活;來往過路的人,沒有樹蔭可供休息,便都匆匆趕路,知道珍惜時間。我讓您糾正了『三不歸』之後,派人勸說他們:改掉不良習慣,惜時勤勞,發家致富。老百姓改掉不良習俗,都勤奮、有奔頭了,所以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桓公聽了,連連稱善,說:「您這是善於觀察,善於教誨和引導呀!」

桓公宴請管仲

管仲任齊相,日夜操勞十分辛苦。齊桓公想慰勞慰勞他,便對他說:「過幾天我請您喝酒。」於是,桓公挖了一口新井,用柴草蓋上,齋戒十天,然後派人去請管仲。

管仲很快便來了。酒席上,桓公拿著酒爵,夫人拿著酒杯,一起向管仲敬酒。酒過三巡後,管仲放下杯子,一句話也沒說,起身便走了出去。齊桓公十分生氣,他說:「我齋戒十天來請管仲,自以為夠嚴肅、虔誠的了。可他卻不辭而走,這是為什麼?」

鮑叔牙見桓公生氣了,趕忙追出去。他追上管仲,拉住他說:「君上生氣了,您還是回去解釋一下吧!」

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回來,管仲走到院中,背靠屏風而站,桓公像沒看見他一樣,不同他講話;管仲又往前走走,來到中庭,桓公還是不同他講話;管仲又往前走,來到堂屋,這時桓公說道:「我齋戒十天請您,您卻不辭而走,這是為什麼?」

管仲回答說:「沉溺宴樂,就會沾染憂愁;享受美味,就會輕視德行;怠慢朝政,就會危害國家!所以,我才不辭而走。」

桓公聽了,立即走下堂,來到管仲面前,說:「我也不敢苟安!我只是想,您年歲很大了,卻又日夜操勞,我想慰勞慰勞您。況且我也衰老了,享受一下,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管仲嚴肅地說:「我聽說:壯年人不應懈怠,老年人不能苟安!夏桀、商紂失去天下,並不是在一個早上!您怎能不引以為戒呢?」說完,管仲轉身又走了。這時,齊桓公恭恭敬敬地,把他送了很遠……(齊桓公想通了,領悟了,並且敬重地順從了)


夾谷會盟 孔子正樂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9日, 2017
孔子像。(網絡圖片)
魯定公十年,孔子官任大司寇,在魯國大興禮樂教化,百姓安居樂業,魯國國力日漸增強。這一年夏天,齊國大夫黎鉏對齊景公說:「魯國重用了孔丘,照情形看來,勢必會危及齊國的勢力。」齊景公認為這時應該修好二國的關係共謀王道,因此派了使者去約魯君舉行和好的會盟。
會盟的地點是在夾谷地區(按:今山東萊蕪縣)。魯定公準備坐乘車(按:非兵車,較為舒適)毫無武裝地前往。孔子這時兼任會盟典禮官的事務,他對魯定公說:「我聽說進行文教活動必須要有軍事的準備,而進行軍事活動必須要有文教作為輔助。從前諸侯出國,一定帶全了必要的官員隨行。請您也帶左右司馬一道前往赴約。」定公說:「好的。」於是就帶了左右司馬出發,和齊侯在夾谷地方進行會盟。
齊國於這個地方築了土臺,用土壘成三級的階梯,臺上備好席位,兩國國君就在台前行了相見禮,彼此作揖禮讓了一番才登上臺。雙方行過饋贈應酬的儀式後,齊國管事的官員快步上前說:「請開始演奏四方邊疆民族的樂舞。」景公說:「好的。」
於是舞者們手持旌旗羽毛和各種兵器大呼小叫地湧上來,明顯來意不善。這時孔子快步上前,一步一階往臺上走,在還差一階沒有跨上的地方停下來,舉袖一揮,說道:「我們兩國君主舉行和好的會盟,這種夷狄的野蠻舞樂怎麼能出現在這裡!請命管事官員叫他們下去!」管事的叫他們退下,他們卻不肯動,朝左右兩邊看景公和晏子的眼色。
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刻的樂舞圖象。(網路圖片)
景公心裡自知理虧,就揮手讓他們離開。過了一會兒,齊國管事官員又快步上前說道:「請演奏宮中的雅樂。」景公說:「好的。」然而此時上台的並非全是宮廷的樂師,反而混雜了許多歌手、侏儒戲子都登台表演。
這時孔子又快步上前,在還差一階沒有跨上的地方停下來,說道:「一群平民百姓居然敢在正式的盟約場合胡鬧來迷亂諸侯,論罪是應該正法的,請下令管事的執行法律吧!」於是管事官員只得依法刑處了那群表演者。
景公沒料到這個結果,這時不由得敬畏起孔子來。回國之後他心裡非常不安,對眾臣說:「魯國是用君子的道理來輔助他們的君主,而你們卻僅把夷狄、庸俗的做法告訴了我,害我被魯君怪罪,這該怎麼辦呢?」主事的官吏上前回話說:「君子有了過錯,用實際行動來謝罪;小人有了過錯,會掩飾他的罪。君上如果對會盟的表現感到痛心,就用實際行動謝罪吧。」於是齊景公就把以前從魯國那裡侵奪來的鄆、汶陽和龜陰的田地還給魯國,來表示自己的歉疚。
《論語‧為政》云:「見義不為,無勇也。」一般人認為過去的儒生只知做學問,遇上軍國大事僅能空談學理無所作為,這是現代人對古代儒者普遍的誤解,在夾谷會盟中,孔子充分的表現了他非凡的勇氣,震懾了一群不知禮數的官員,同時為魯國贏回了一場外交上的勝利。
孔子被後世稱為至聖先師,他一生以繼承先聖先賢的文化道統為己任,尤其重視禮樂教化並躬身力行。
當魯國權臣季孫氏違反周禮,在家廟中庭僭用天子的八佾樂舞慶祝,孔子得知這種不符禮規的行為後,批評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對禮樂上的要求甚嚴也體現在教授弟子上,要求弟子遠離淫聲,親近雅樂。有一次子路鼓瑟有北鄙之音、殺伐之氣,被孔子責備他的樂音如匹夫之徒,不符合禮制,只能算「登堂」而未「入室」,幸好子路最後也是認真思考,知過能改,讓老師稱讚他有進步了。
在古代,樂舞之事是屬於國家大事,是中國歷代聖王們奉承天意用來教化天下的方式,而非僅娛樂百姓,然而後世有多少人能理解其含義呢?
【原文】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乃使使告魯為好會,會於夾谷。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曰:「諾。」具左右司馬。
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鼓譟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於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
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遣使求仙-徐福/徐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刀幣齊國日本/燕國與齊國(日本)/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日本皇室乃齊國國王田氏後裔,徐福東渡是為保存齊國實力/(天皇為田齊王室後裔):仲田玄——日本第一代天皇(田氏之祖——敬仲田完)(臨淄人都知道敬仲,日本第一代天皇名字仲田玄,稱作神武天皇,這個名字與敬仲田完太接近了,如此的相似度,絕非偶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韓共尊中國齊文化 祭祖姜太公和徐福/齊桓公問管仲-三不歸/齊國經歷了姜、田兩姓執政,歷時八百餘年,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研究齊文化必須研究姜姓和陳姓文化/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長城/齊文化是中國“失落了的海洋文明”/從《封神榜》上走下來並以“願者上鉤”自居的姜太公姜子牙。韓國人尊稱他為國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徐福墓徐福廟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神武天皇)的日子-日本傳國三神器,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絶海中津1334-1405年1368年渡海赴明朝-津野氏一族,是日本南北朝時代至室町時代前期的禪僧、漢詩詩人。道號絶海,多數人稱堅子、蕉堅道人,法名中津。與義堂周信並稱-五山文學的雙璧/學者研究認為徐福是客家人,也可能是最早移民到日本🇯🇵的客家人,其所率童男🙍‍♂童女🙍‍♀也可能是客家人,在日本的客家人之間流傳著『徐福即是渡日客家鼻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2017-07-20_2049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