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門叛軍持續發射無人機 美艦擊落4架、有油輪通報被擊中
葉門叛軍持續發射無人機 美艦擊落4架、有油輪通報被擊中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axYeP6
2023/12/24 11:40
黃其豪/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由伊朗支持的葉門什葉派叛軍「青年運動」武裝組織(Houthi,另譯為胡塞武裝)近期頻繁攻擊紅海商業航運,負責掌管中東美軍的美國中央司令部(CENTCOM)指出,一艘美軍驅逐艦23日在紅海擊落4架從青年運動控制區域飛來的無人機。
美國中央司令部在社群平台「X」發文指出,美國海軍勃克級神盾驅逐艦「拉布恩號」(USS Laboon)23日下午正在紅海南部海域巡邏,巡邏期間共擊落4架從青年運動控制區域飛來的無人機,過程中沒有人員受傷或出現艦體損壞狀況。
到了當地時間23日晚間8點左右,美軍接獲紅海南部海域有兩艘油輪回報狀況,一艘懸掛挪威國期的油輪表示船體險些被「青年運動」的自殺無人機攻擊,並沒有人員傷亡或船體損壞狀況。另一艘懸掛印度國旗的油輪則是被無人機擊中,船上沒有人員傷亡。
美國中央司令部表示,這兩起攻擊事件分別是「青年運動」自10月17日以來對紅海商業航運的第14次及第15次襲擊。葉門叛軍持續發射無人機 美艦擊落4架、有油輪通報被擊中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axYeP6


虱目魚「國姓魚」/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專訪鄭維中追查土虱目魚「國姓魚」/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專訪鄭維中追查土虱目魚「國姓魚」/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專訪鄭維中追查土

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專訪鄭維中追查土魠魚和虱目魚身世之謎
2020年1月29日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專訪鄭維中追查土魠魚和虱目魚身世之謎 - 人文.島嶼 https://bit.ly/39xuqon
烏魚子、土魠魚羹、虱目魚丸⋯⋯說起這些台灣海鮮美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若問起這些魚的名稱怎麼來,大概也不少人聽過虱目魚的傳說:鄭成功到了台灣,吃到當地居民獻上的魚,覺得好吃,直問居民這是「什麼魚、什麼魚」,所以他們就管這種魚叫做「國姓魚」(因為鄭成功是國姓爺)或諧音「虱目魚」了。
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在 1717 年清帝國刊行的《諸羅縣志》中,說臺灣是「多烏、多塗鮀、麻虱目」的地方,看起來清朝人將烏魚、土魠、虱目魚視為台灣的特色海產;然而在更早期的文獻,卻找不太到土魠跟虱目的稱呼,只留下一片空白。
這件事引起了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維中的注意。
「台灣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移民國家,那麼,這些渡海來台的移民跟漁業的關係是什麼呢?」鄭維中說,其他國家都會有移民跟漁業發展的關聯性在,但台灣早期的這段「移民—漁業史」卻不是很清楚。
早年歷史學家曹永和曾經想探討這個議題,但當時礙於資料缺乏(只有一些跟抽烏魚稅有關的資料),所以一直沒有明確結論。然而近年因為各國典藏的史料文獻數位化,特別是一些圖像資料被放上網路資料庫,讓鄭維中有機會透過語言和圖像的互相比對,繼續探索下去。
我們從土魠魚的身世之謎開始說起吧!
從庶民生活探查土魠由來
「土魠」這個詞在清朝方誌出現前,鮮少在更早的文獻中出現,幾乎可說是憑空跑出來的名稱。但土魠魚又不是外星人,當然不可能之前都不存在,卻突然出現在清領時期的台灣,因此鄭維中很好奇在荷治、明鄭時期的土魠魚到底是怎麼來、又怎麼成為台灣特產的海鮮?
土魠魚學名為「康氏馬鮫鰆」,是鰆魚的一種,屬於鯖魚科,算是世界各地都很常見的魚種。中國華南一帶一向稱這種魚為「馬加魚」。歐洲人在大航海時代也就有於加勒比海捕獲並食用這種鰆魚的紀錄;17世紀在亞洲的荷蘭人,則將亞洲地區各種鰆魚都泛稱為「國王魚」(Koningsvis),根據圖像及文獻顯示「國王魚」這個稱呼也包含康氏馬鮫鰆。
《大船吉德蘭號航海日誌》當中「國王魚」之素描。
圖片來源/Nationaal Archief, Den Haag, Compagnieën op Oost-Indië, nummer toegang 1.04.01, inventarisnummer 135, fo. 7.
但奇怪的是,華南沿海叫的「馬加魚」、荷蘭人使用的「國王魚」的發音,聽起來跟「土魠」兩個字相差甚異。
因此台灣的「土魠魚」身世之謎顯然另有蹊蹺,它似乎不是因襲華南漁民習慣而取用的魚種(否則就應該直接稱呼為馬加魚了);若是荷蘭人將康氏馬鮫鰆引進台灣,為何台灣民間不跟著引入荷蘭語叫國王魚(例如音譯成「空英魚」),而是叫「土魠」呢?
鄭維中又往台灣周邊的東南亞地區如爪哇(今印尼一帶)探索,發現當地即使同樣被荷蘭殖民過,也只有 17 世紀時會用國王魚來稱呼鰆魚;18 世紀之後,印尼人又逐漸開始用回馬來語稱呼鰆魚,管叫牠「Tangierie」,菲律賓、馬來半島也是用馬來語 Tangierie 稱呼鰆魚,並沒有受到荷蘭語的影響。
然而,18 世紀的台灣文獻顯示,康氏馬鮫鰆還是叫「土魠」(或「泥(魚賣)」、「土(魚賣)」、「塗魠」),跟「Tangierie」聽起來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臺灣的漁業顯然沒有受到太多馬來人漁民的影響。
鄭維中推測,雖然台灣 17 世紀被荷蘭人統治,但當時住在熱蘭遮城的唐人(早期移民到台灣的華人)沒有跟著用荷蘭語稱鰆魚為『國王魚』,可能另有原因,他需要從實際上真的跟唐人常互動的「基層荷蘭士兵跟水手」來了解他們都怎麼稱呼鰆魚。
鄭維中從荷治時期的海上文獻紀錄,推論土魠一詞的由來。
攝影/陳怡君
於是,鄭維中跑去翻閱那個時代荷蘭航海家、水手、船醫留下的文獻紀錄,發現在海上生活的荷蘭人,其實不只使用荷蘭語,還會大量使用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
因為大航海時代最早是由西班牙人跟葡萄牙人擔任「先發」,荷蘭人算是後進之輩,所以許多海上用語早已由西、葡語奠定,成為「多國水手混雜的語彙」。
在葡語中,鯖魚類的魚被稱為「Dorado」或「Bonito」,這應該也是荷蘭甚至英國水手的習慣用語,因為透過 17 世紀晚期英國船員文獻比對,鄭維中發現水手手繪這種叫做 Bonito 的魚,其外觀符合馬鮫鰆的特徵。
巴洛手稿中描繪 Boneta 魚追逐飛魚的情狀。
圖片來源/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Greenwich , London, L4309-007.
因此鄭維中認為,荷治時期在台灣生活的荷蘭水手與基層官員很可能習慣用葡語或西語來跟當地唐人交流,因為當地唐人移民很早開始就與澳門、馬尼拉一帶的唐人打交道,他們都精通西、葡語。
所以即使荷蘭官員對自己人使用荷蘭語溝通,但和當地唐人講話、買賣漁獲時,可能就改用當時的「國際海洋語言」,即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溝通,才會產生「土魠」這樣的用詞稱呼鰆魚。
另一方面,如果你記得土魠魚羹的做法 —— 將魚肉裹粉酥炸後,加入濃稠的羹湯食用,你可能也會訝異於這個經典台灣小吃的吃法,其實非常地「歐式」。
鄭維中指出,日文中指的「南蠻料理」(南蠻是日本人對歐洲人歧視性的稱呼,就像我們說紅毛人一樣),通常是將食材裹粉或麵糊漿後油炸、再沾取酸甜的醬料食用。「天婦羅」就是很典型的南蠻料理。
這是葡萄牙水手傳給日本人的吃法,因為他們在船上保存魚肉的方式(也是地中海盛行的),通常就是把魚表面煎熟、用油醋和香料醃漬起來,如果煎炸的比較熟一點,加上有時候則會把炸魚肉加點蒜泥泡進濃湯一起吃——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妳我熟悉的土魠魚羹呢?
綜合上面這些「偵探調查」,鄭維中推測,荷治時期的唐人移民受到荷蘭殖民者影響,也開始跟著這群「阿啄仔」用「歐洲人的方式」吃魚,並慢慢成為土魠魚的主要消費族群;嗜吃這個魚種的偏好一直保留下來,成為台灣當地居民的本地特色,以致於即使後來台灣進入清領時期,土魠還是叫做土魠,並沒有跟著華南地區的習慣改稱為馬加魚。
來自海上的語言
而在「虱目魚」身世來由的研究中,鄭維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且讓我們省略歷史學家精密且複雜的研究方法),並有了以下推測與假說:
虱目魚原來並不是台灣既有的養殖漁業,也不是華南一帶會出產的魚種,而是東南亞地區的特產。在印尼爪哇一帶,當地人很早就開始捕撈跟食用虱目魚,而且還懂得用魚苗養殖虱目魚的技術,所以虱目魚養殖技術應該是從印尼引進。
華倫坦《新舊東印度誌》書中虱目魚圖形(編號452)
圖片來源/Françios Valentijn, Oud en Nieuw Oost-Indiën, Vol. 3, pp. 502-503.
然而從虱目魚的發音來看,它和爪哇語中的虱目魚「Ikan Bandeng」發音差很多,但卻跟西班牙、葡萄牙語中慣用的魚名「Savalo」、「Sabalo」(唸起來像「沙發囉」,原本是指地中海的幾種常見食用魚,到了馬尼拉被借用來稱呼虱目魚)聽起來很相近。
因此可以推測,虱目魚可能不是由道地的印尼人介紹給台灣的,而是又由一群精通「海上行話」的人介紹的,例如生活在馬尼拉的唐人移民們。
但虱目魚是何時由誰引進台灣呢?荷治時期,荷蘭人禁止唐人在海邊一荷哩內居住墾拓,因此當時唐人不可能沿海搭建魚塭,養殖需要在河海交界處生存的虱目魚。
把時間再往後推,明鄭時期,鄭氏王朝派技術人員到印尼利用當地材料與船廠造船,的確很有可能在與馬尼拉當地唐人接觸的同時,將虱目魚的養殖技術也一併學了帶回台灣,至少台灣是自明鄭時期開始有養殖虱目魚的紀錄。
「別忘了台灣的人口數量在明鄭時期有一波高峰,而要養活那麼多人,需要足夠的糧食跟蛋白質。」鄭維中解釋,在 17 世紀那個大海物種捕撈不完的年代,養雞鴨豬牛羊的成本太高,只需捕撈就能獲取的海鮮就是窮人最好的蛋白質來源。
但當人口到達一定量、市場需求夠大時,撈捕魚獲在颱風季節風險高且產量不穩定,因此養殖漁業的存在就變得不可或缺了。
總之,雖然馬鮫鰆這種魚全球可見、虱目魚在東南亞一帶也很常見,但由「土魠魚」跟「虱目魚」這兩個台灣獨有、跟別的文化都不同的稱呼,可以看出臺灣歷史發展脈絡有多曲折、而且帶著漂泊感的。
「土魠」源自葡萄牙語,由荷蘭人引入;「虱目」源自西班牙語,由馬尼拉唐人引入—— 兩者都是從「漂在海上的行話」而非「陸地上的強勢語言」而來,跟對岸華南地區的用語更是沒什麼太大關係,到了台灣這個蠻荒之地才漸漸生了根,成為台灣本土的用語。
採訪後記
為何追溯土魠魚和虱目魚身世,需要大量從「語言」跟「圖像」旁敲側擊來推論?鄭維中說,研究台灣史的困難之一,是明鄭時期的台灣史料,幾乎都被清朝統治者銷毀而一片空白,反倒是荷治時期的資料被荷蘭人撤退後搬回家,而得以保存下來。
鄭維中解釋,歐洲殖民者和中國作為天朝的「天下大一統』」思維不同,他們即使趕走了前統治者佔領一地,仍會沿用前人所留下來的制度跟資料。
但中國的大一統思維,卻會將前人留下的一切覆蓋過去,特別是牽涉到前朝和當朝誰才具有「政權正統性」時,當朝就會對前朝的一些事物特別「政治敏感」,很多前朝的事情都不能明提,而漸漸被遺忘,一塊台灣史的拼圖就因此消失了。
採訪撰文/陳皓嬿
編輯/陳怡君
攝影/陳怡君
研究來源
鄭維中(2018),〈烏魚、土魠、虱目魚:多元脈絡下荷治至清領初期臺灣三種特色海產的確立〉。
受訪者介紹
鄭維中,現為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獲106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註:本著作部分圖片原為創用 CC 釋出,轉載時請參考原網址與相關規定。
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專訪鄭維中追查土魠魚和虱目魚身世之謎 - 人文.島嶼 https://bit.ly/39xuqon


公辦民營 台灣虱目魚強化行銷搶市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前台北農產公司貿易課長焦鈞表示,台灣冷凍虱目魚未能站穩大陸市場,根本原因就只有一個,就是沒有人願意砸大錢作宣傳,讓大陸當地消費者熟悉台灣虱目魚的好處與烹調。如今錯失五年打開市場通路與教育消費者的大好機會,契作暫停之後,很難再回頭搶占市場。

焦鈞直言,不僅台灣出口這一方缺乏專業經驗,進口端的上海水產公司背後有「政治壓力」,不得不接單,但在市場價格導向下,連續兩年冷凍虱目魚賣不動、賺不了錢,就算是加工成魚丸,也未必符合上海的飲食習慣。

從大陸暫停虱目魚契作可以得出一個教訓,就是未來新政府應成立公辦民營的「農產品出口管理公司」,在依循「互通有無」的市場原則下,搭配強大的行銷團隊開拓市場。

焦鈞認為,契作對農業出口絕對是正面、積極的;但若摻雜太多政治因素,缺少對出口地市場的消費需求考量,這樣的契作,絕對會出大問題。

他指出,台灣虱目魚年出口約1,000萬公斤,於2013年達高峰;如果海關統計數據無誤,去年冷凍虱目魚出口大陸的數量急速下降到1,996公斤的慘狀。另一值得關注的數字是,2014年冷凍虱目魚出口大陸仍維持小幅成長,單位價格卻大幅腰斬。

焦鈞分析,對上海消費者也好,或與台灣民情相近的福建也罷,虱目魚中就是一種「陌生的選擇」;契作的目的,追根究柢就是一種「風險轉嫁」,只要遇上盛產,生產成本降低,契約養殖戶的收益將會大幅提高;但即使出現供給減少,也無法出現「供不應求」的價格上揚。

外人來台必吃 漁業署行銷虱目魚

2015-11-14

〔記者楊金城/北門報導〕北門長盈海味屋的虱目魚乾再獲今年農委會水產精品「海宴獎」,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昨天前往祝賀,行銷虱目魚。他說,台灣虱目魚經美國CNN評選為外國人來台必吃美食的第五名,值得推薦。

  • 北門長盈海味屋黃碧田(左一)、黃國良(右二)父子的虱目魚乾,獲得今年農委會水產精品「海宴獎」,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左二)昨天前往祝賀,行銷虱目魚。(記者楊金城攝)

    北門長盈海味屋黃碧田(左一)、黃國良(右二)父子的虱目魚乾,獲得今年農委會水產精品「海宴獎」,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左二)昨天前往祝賀,行銷虱目魚。(記者楊金城攝)

此外,市府經發局和創新技術服務基金會串連下營、官田和仁德優質店家組成「嘿嘿嘿菱角黑豆聯盟」,昨天也推出「猴賽雷Happy九九九」福袋,限量三百份在網路預購,販售營收十%將捐助公益團體。

台南是全台虱目魚最大產地,目前正值產季,黃鴻燕說,今年受暖冬影響,全台虱目魚產量超過七萬公噸,比往年多出三千多公噸,魚價起伏難免,希望消費者多多支持台灣生產的優質虱目魚。

台南市虱目魚養殖面積約五千六百公頃,產量約三萬四千公噸,年產值約廿四億元。目前虱目魚價也已回升,國內產地價一台斤卅五元至四十元間,接近養殖成本,但外銷的虱目魚仍在卅至卅三元低價。

蟬聯「海宴獎」的長盈海味屋,由黃碧田和黃國良父子堅持不用藥的無毒養殖,獲輸歐盟和生產履歷認證,去年獲選虱目魚「生產履歷達人」的黃碧田以「魚菲力」魚嶺和虱目魚乾接連獲得二○一四、二○一五「海宴獎」,黃碧田笑得開心說:「足歡喜」。

菱角黑豆聯盟 網售福袋兼做公益

經發局副局長殷世熙說,「嘿嘿嘿菱角黑豆聯盟」開發生技、食品加工和文創商品,並建置數位網路平台,在網路整合行銷,希望提升特色產業發展。

「猴賽雷Happy九九九」福袋,內有肉菱角、凍菱靚亮黑面膜、晶菱沐浴鹽、黃金鵝油皂、下營黑豆、微酵五行穀粒、天一中藥純漢方燉滷補包。

北門「虱目魚小子」挨批 加眼白掃鬼氣

2015-07-26

〔記者楊金城/北門報導〕北門永隆社區入口意象「虱目魚小子」公仔塑像被外界批評像「鬼娃」,引起爭議而爆紅,地方只好為小子動「整形手術」改善面貌,遊客和鄉親昨說「虱目魚小子」變可愛一點,如再多「萌」一下更好。

  • 之前的模樣。(記者楊金城攝)

    之前的模樣。(記者楊金城攝)

  • 「虱目魚小子」畫上眼白。(記者楊金城攝)

    「虱目魚小子」畫上眼白。(記者楊金城攝)

農委會水保局台南分局長黃振全親自出馬,請來社區、原創設計者會勘改善,特別是將讓人感到恐怖的「虱目魚小子」的黑眼睛畫出眼白,遊客看了後覺得舒服多了。

北門永隆社區正進行農村再生計畫,在台十七線和市一七一線路口打造入口意象「虱目魚小子」公仔塑像,以凸顯北門虱目魚產業的特色,沒想到FRP材質的塑像成品不符原創的Q版可愛風,日前一裝上基座,引來負評,讓社區和設計者很受傷。

但也有遊客和網友覺得「虱目魚小子」的塑像「恐怖得可愛」,成立臉書粉絲團發起搶救行動,相當搞笑。

此事也驚動補助單位農委會水保局台南分局長黃振全、副分局長林宏鳴親自出馬,召集地方思考如何補救「虱目魚小子」,決定從批評最多的「黑眼睛」著手,畫上眼白,「果然眼睛是靈魂之窗」,看起來變可愛多了

「入口意象」公園還有魚蝦蟳蛤等裝飾物、馬賽克拼貼和綠美化,預計一個月後才會完工。

黃振全說,打造「虱目魚小子」公仔塑像的過程中,重點在凝聚社區居民意識,發展虱目魚產業特色為核心價值,「虱目魚小子」的造型不盡人意,實屬「美麗的錯誤」,希望補救後能回應各方的期待,不滿意還可再改。

永隆社區對「虱目魚小子」造型風波始料未及,如今變可愛才舒坦些,未來將為「虱目魚小子」開放命名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