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病貓?伊拉克民兵欲突襲美軍 反遭轟炸釀5死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伊斯蘭極端組織「呼羅珊伊斯蘭國」(ISIS-K)已宣稱犯案,即便如此,俄方仍暗示恐攻與烏克蘭有關-音樂廳恐攻133死121傷!普廷不忘「牽拖」烏克蘭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crwWee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B-1也從美國本土出動!美報復空襲親伊朗武裝組織85處設施射125枚彈藥
美軍空襲親伊朗武裝組織85處設施,過程中出動了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圖為由F-35、F-22伴飛的B-1。(法新社)
B-1也從美國本土出動!美報復空襲親伊朗武裝組織85處設施射125枚彈藥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r6ReX
2024/02/03 09:35
劉家凱/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軍約旦基地日前遭伊朗支持的武裝組織以無人機襲擊,造成3人死亡,美國2日展開大規模報復性攻擊,針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軍(Quds Force)與親伊朗武裝單位85處設施進行空襲,過程中還出動了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
據《CNN》報導,美國中央司令部表示,美軍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7個地點進行打擊,一共出動了多架軍機,包括從美國本土起飛的遠程戰略轟炸機(B-1),總計襲擊了85個目標,使用超過125枚精確飛彈,遭受攻擊的設施包括指揮中心、情報中心、火箭和飛彈據點、無人機倉庫、彈藥庫與後勤供應鏈等。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任席姆斯(Douglas Sims)表示,B-1此次是從美國直飛轟炸地區,美軍對打擊武裝組織的精確度非常有信心,初步跡象顯示目標確實已被擊中並發生多次爆炸,預計會造成人員傷亡。
席姆斯透露,美軍展開襲擊的時間是依照天氣決定的,2日是進行空襲的最佳時刻,能夠確保彈藥都擊中正確目標。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指出,此次轟炸計畫有告知伊拉克政府,但沒有和伊朗溝通。
B-1也從美國本土出動!美報復空襲親伊朗武裝組織85處設施射125枚彈藥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r6ReX


美再發動斬首行動 精準狙殺伊斯蘭國高層
 美國五角大廈對外表示,美軍直升機週一對敘利亞北部發動空襲,成功擊斃伊斯蘭國高級領導人。示意圖。(歐新社)
美再發動斬首行動 精準狙殺伊斯蘭國高層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1i1aui
 2023/04/18 07:2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五角大廈對外發出聲明,稱美軍直升機週一(17日)對敘利亞北部發動空襲,擊斃1名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高級領導人,其被控主導在中東、歐洲發動的一連串恐怖攻擊行動。
 據《路透》報導,美國五角大廈在聲明中表示,襲擊正是針對伊斯蘭國高層阿里(Abd-al-Hadi Mahmud al-Haji Ali)所發起。美軍情報部門此前收到消息指出,伊斯蘭國密謀在海外綁架外國官員,隨後立即發動斬首行動。
 美國中央司令部(U.S. Central Command)指揮官庫里拉(Michael Kurilla)將軍在早前的演說中強調:「雖然伊斯蘭國的實力大不如前,但仍能夠在中東地區發揮影響力,且持續尋求在中東以外地區發動襲擊。」
 除阿里本人遭狙殺,另有2名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在襲擊中喪生,沒有平民受傷。兩週前,美軍擊斃了另名伊斯蘭國高級領導人賈布里(Khalid 'Aydd Ahmad al-Jabouri),中央司令部指控賈布里負責策劃在歐洲、土耳其發動的多起恐攻。
 伊斯蘭國2014年鼎盛時期,曾控制伊拉克全境和敘利亞三分之一的領土,雖然在國際共同打擊下,在兩國先後敗北,但其武裝勢力仍伺機而動,繼續發動危害全球安全的恐怖活動
美再發動斬首行動 精準狙殺伊斯蘭國高層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1i1aui


伊拉克因為經濟衰敗、政府無能、貪腐猖獗,10月初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巴格達當局出動安全部隊強硬鎮壓,迄今造成近400人死亡;光是28日一天,就屠殺了至少45人。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總理阿卜杜─馬赫迪,29日終於宣布辭職-自2003年美軍大舉入侵、推翻哈珊(Saddam Hussein)政權以來,伊拉克政壇長期動盪不安,阿卜杜─馬赫迪已是第5名總理,上任才1年多。伊拉克這場社會運動類似香港、黎巴嫩、智利、玻利維亞的「無大台」(leaderless)示威抗議,沒有領導人或領導組織,民眾自動自發走上街頭,要求終結貪腐、要求改善經濟、要求像樣的基礎設族與公共服務、要求終結政黨「坐地分贓」壟斷社會資源、要求重新選舉國會、要求鄰國伊朗縮回干預的黑手
終於殺好殺滿?血腥屠殺近400名示威者之後,伊拉克總理阿卜杜─馬赫迪:我辭職-風傳媒 http://bit.ly/2OZN4cX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兩週前伊朗政府突然要提高汽油價格50%,引發大規模群眾示威,大小城鎮都湧現憤怒的示威者高呼要打倒伊朗目前領導階層。但政府暴力鎮壓,且切斷網路,根據國際人權組織、伊朗反對派統計,4天內有約180到450人喪生。
伊朗40年來最血腥鎮壓,至少180人死亡,示威遠因包括「美國制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qVWKNP
(中央社)伊朗正經歷40年前伊斯蘭革命以來最血腥的政治動亂,至少180人喪命,實際罹難人數很可能多達好幾百人,而憤怒的示威群眾如今正籠罩政府放任武力鎮壓的陰影。
兩週前伊朗政府突然要提高汽油價格50%,引發大規模群眾示威。72小時內,大小城鎮都湧現憤怒的示威者高呼要打倒伊朗目前的伊斯蘭共和國政府、推翻領導階層。
伊朗血腥鎮壓示威年輕人,4天內就有180到450人喪生
《紐約時報》報導,示威蔓延後,維安部隊在許多地方向手無寸鐵的示威者開火。據目擊者描述與一些影片顯示,這些示威者大部分是年齡在19到26歲的失業或低收入年輕男性。
單是在南部城鎮馬夏(Mahshahr),目擊者與醫療人員便指出,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就包圍示威者所逃往的一處沼澤,開槍射殺40到100名示威者,遇害者多為無武裝的年輕男子。
總部在紐約的伊朗人權中心(Center for Human Rights in Iran)副主任梅曼利安(Omid Memarian)說:「全國各地近期對民眾使用致命武力的程度前所未見,堪稱伊朗革命以來首見。」
紐時指出,根據國際人權組織、伊朗反對派及地方記者的說法,在伊朗政府11月15日宣布調高汽油價格後,4天內就有180到450人喪生,實際人數恐更高,另外還有至少2000人受傷、7000人被捕。
伊朗前次爆發大規模示威潮,是2009年歷經一場有爭議的大選之後,當時示威雖也遭血腥鎮壓,但10個月也不過72人喪命。
《紐約時報》報導,暴力事件最嚴重的地點馬夏市位於伊朗西南邊的庫茲斯坦省(Khuzestan),該地區以阿拉伯人佔多數,長期動亂且反對中央政府。而馬夏市地位特殊,他毗鄰該國最大的工業石化區,更是通往主要港口班達伊瑪目(Bandar Imam)的門戶。
伊朗政府遭到美國制裁,調高油價填補預算缺口
因伊朗政府封鎖網際網路,大部分的情況均被掩蓋,直到示威爆發近兩週後的現在,才有一些細節證實開槍鎮壓的規模,損害情況才開始陸續流出。
《美聯社》報導,伊朗政府從11月16日關閉了全國網路,直到30日,伊朗電腦才能恢復連線,示威狀況和死傷的相關報導才陸續傳出。
這次示威潮不僅揭露伊朗民眾對政府失望的驚人程度,還凸顯出他們面臨美國川普(港譯「特朗普」)政府對伊朗嚴厲制裁、鄰邦對伊朗在中東製造不穩的憤怒,對伊朗國內帶來的嚴峻經濟與政治挑戰。
伊朗政府當時在民眾大多已就寢的深夜突然宣布調高油價,此舉是因政府無法填補預算缺口;川普政府的制裁尤其嚴格限制伊朗石油出口,成為伊朗政府預算短缺一大因素。川普以2015年伊朗核子協議過於薄弱為由,藉制裁想迫使伊朗重新與列強談判核子協議。
曾擁護政府的草根如今變調,伊朗恐選出強硬派
這波示威潮規模龐大。伊朗內政部長法茲里(Abdolreza Rahmani Fazli)在官方媒體上表示,全國31省有29省爆發示威,50處軍事基地遇襲。若後者屬實,代表示威已出現早先所沒有的協同性。
這場全國性動亂似乎聚集於多為低收入與勞工階級為主的郊區與城市,凸顯這次動亂是由伊朗革命後一向忠於當局的階層所發起。政治分析家指出,這場示威顯然是伊朗政壇光譜相對溫和的總統羅哈尼(Hassan Rouhani)一大重挫,幾可肯定兩年內將舉行的國會與總統大選將由強硬派勝出
伊朗40年來最血腥鎮壓,至少180人死亡,示威遠因包括「美國制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qVWKNP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川普重大宣布: IS首腦巴格達迪「死得像條狗」 - 影音精選 - 自由影音 - 自由電子報

 


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助美反恐 我將首度捐1500萬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1Vzgy3


伊朗反政府示威延燒第5天 已釀12死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6NXEh9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造成人類社會2000年發展緩慢的罪魁是專制,其中最壞的模式是「政教合一」。而人類的主要飛躍來自憲政民主、政教分離等思想的進步,而且是越來越走向美國憲法的價值方向:保護個人權利,限制政府權力。《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宗旨,是保護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
今天人類的反恐戰爭,就是在遏阻政教合一的企圖。尤其在中東,有兩個穆斯林國家,代表著兩種方向,兩種模式,兩種啟示,值得人們思考。
一個是伊朗模式。六、七十年代的伊朗,曾有過一場轟轟烈烈的脫離伊斯蘭教義化、走向現代化的努力。當時開明的巴勒維國王領導的這場被稱為「白色革命」的現代化運動,進行了土地改革,使婦女獲得投票權,尤其是現代化基礎建設等,使伊朗成為當時中東的強勢國家。但最後在何梅尼等宗教勢力的反撲下,這場改革失敗了,不僅伊朗的現代化、世俗化付諸東流,而且毛拉們獲得了大權,把伊朗變成中東最伊斯蘭化的國家之一,並且成為當今世界支持恐怖分子的大本營。
改革接班制度給王室帶來活力
另一個就是沙烏地阿拉伯的模式。沙烏地跟伊朗一樣,也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法律規定所有國民必須信奉伊斯蘭(信伊斯蘭教的人被稱為穆斯林)。沙烏地阿拉伯雖因盛產石油而富得流油,但其政治體制卻非常落後。除了宗教原因,還與當年老國王定下的特殊規矩有關:
現代沙烏地阿拉伯建於1932年,當時國王規定,王位在他37個兒子之間傳。由於兄弟間相傳,王儲多老態龍鍾。例如:老國王的兒子法赫德(第五任國王)2005年去世時,他的接班人(早已立為「王儲」的同父異母兄弟)阿卜杜拉法已81歲!阿卜杜拉當政10年,2015年去世,接班的王儲(也是同父異母兄弟)沙爾曼已經80歲。
都說共產中國的體制是「老人專權」,但沙烏地阿拉伯則是制度性「老人幫」。到了沙爾曼這位國王,他也認知到,再傳給他的兄弟(都七老八十了,因為距他們的父親掌權已85年!),已經不現實了。所以他開始改了規矩,王位不再傳給兄弟,而是傳給下一代。
可能是為了避免閒話和權力鬥爭,沙爾曼決定把王位傳給按原來順位應傳給的弟弟的兒子納衣夫,他自己的兒子穆罕默德.沙爾曼則被立為「第二王儲」,即第二順位接班人。沙爾曼的這位今年32歲的兒子穆罕默德非常能幹,他擔任國防大臣,組織了全球34國聯軍,武力打擊葉門的恐怖組織「胡賽武裝」(背後是伊朗支持),使沙烏地阿拉伯在中東地區聲名大振。同時這位「第二王儲」又相當親美,要致力推動政治和經濟改革,使沙烏地阿拉伯與世界接軌。
穆罕默德的這種氣質和努力,得到了父王沙爾曼的欣賞和支持。這就必然與沙烏地的守舊及宗教勢力發生了衝突。最後,老國王沙爾曼當機立斷,解除了第一王儲納衣夫的職務,把兒子正式立為「接班人」。
沙烏地阿拉伯人均收入超過台灣
其實沙爾曼父子的改革,早在上任國王阿卜杜拉當政時就開始了,在經濟方面,傾向自由市場,制定鼓勵外來投資的政策,對一些企業私有化,增加就業,控制王室預算。阿卜杜拉的改革取得相當成效,據世界銀行2013年的報告,在全球181國中,沙烏地的商業自由度,排名第22位,是最受歡迎的阿拉伯國家之一。據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4年的資料,沙烏地的全球競爭力指數在133國中,排名第24位,同樣位居前列。2012年時,沙烏地的人均收入就已達2萬5千美元(超過台灣)。
沙爾曼繼任,尤其穆罕默德被立為「第一王儲」後,這個改革態勢更加明顯,更為強烈。穆罕默德不僅主掌軍事,還負責經濟改革,他要把沙烏地阿拉伯的國企「私有化,民營化」,走市場經濟的道路。沙烏地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要上市,英美兩大國的股票市場都在爭取,因為它額度巨大,對哪國的股市都有重大影響。美國總統川普也呼籲沙烏地青睞紐約股票市場。
在穆罕默德的推動下,沙烏地阿拉伯也進行著社會改革,例如:取消了對女性駕駛汽車的限制(原來被視為犯罪並遭處罰),同時在市政一級採用選舉,給予女性選舉與被選舉權。穆罕默德在接受美國福克斯商業台女主播Maria Bartiromo的採訪時說,沙烏地阿拉伯要向世界開放,不僅經濟方面,在文化宗教方面也是如此,強調多元化!
「王儲」穆罕默德這些大膽改革,顯然會遭到沙烏地內部的守舊勢力、極端伊斯蘭,還有想覬覦權力者的聯合反撲。最近沙國的重大新聞就是多達幾十名王子、前內閣部長、現職高官等因涉貪腐被抓捕,被視為沙國的政壇風暴。
面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這個變化,有人擔心,沙烏地會不會變成第二個伊朗?也就是說伊斯蘭宗教勢力反撲,導致沙烏地的現代化和世俗化也像當年伊朗那樣失敗,甚至倒退?
沒有何梅尼就沒有宗教瘋狂
但從沙烏地國內的力量對比、國際環境,尤其美國川普政府的強勢中東政策等來看,沙烏地不會變成伊朗第二,而是成功地向現代化轉型的可能性很大。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當年伊朗致力現代化的白色革命失敗的原因,首先來自巴勒維統治集團的自身腐敗。這個給了何梅尼等宗教勢力很大的藉口,以反貪腐、恢復伊斯蘭的純潔性等,挑動了大眾的不滿情緒,形成全國性的抗議。而今天沙爾曼國王才執政兩年,他的兒子被確立「王儲」還不到一年,他們家族即使貪腐,也時間太短,構不成那麼大的民怨民憤。而且沙爾曼國王執政後,就曾懲處了幾個不法的王子,此舉令民眾擁戴。王儲穆罕默德最近出任了沙國「反貪腐委員會」主席,高舉肅貪大旗,收拾那些王公貴族,更是深得人心。
第二,更明顯的是,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沒有「何梅尼」那樣的伊斯蘭領袖,沒有那種「半人半神」、極具煽動力的教主。而且沙烏地一直(即使在前任國王阿卜杜拉及更前任等)是強調溫和的穆斯林,反對伊朗那種極端伊斯蘭主義。所以沙國的極端伊斯蘭勢力,從沒有獲得伊朗何梅尼時代那樣的地位和影響力。
第三,如果沙烏地阿拉伯出現「何梅尼們」,即極端宗教力量,以王儲穆罕默德領導34國聯軍,攻打葉門的胡賽集團那種魄力,他與父王一定會用強大武力剷除「何梅尼們」。就像沙烏地的盟友、中東人口最多(八千萬)的埃及所做的那樣,在前將軍塞西總統的領導下,用鐵腕力量,強力幹掉「穆斯林兄弟會」等伊斯蘭組織,甚至把前總統(穆兄會首領之一)穆希都抓起來判刑。
在這樣強力打擊下,目前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已潰不成軍。埃及與沙烏地是關係密切的盟友,一旦沙國出現危機,塞西政府會全力幫助,而埃及軍隊是整個中東最強大的之一(再一個是以色列)。
美國不再是無能總統當政
第四,伊朗白色革命的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的綏靖政策。當時正是美國左翼的民主黨執政,卡特總統是美國有史以來最無能、最怯懦、對專制最無知的總統,後來有了歐巴馬,他才成為「之一」。當時伊朗軍隊(跟今天的沙烏地一樣)與美軍關係密切,也多是美國裝備,有200多名軍官聯名寫信給卡特總統,希望美國支持他們用軍事手段幹掉何梅尼們!但這個請求遭到卡特政府的拒絕,卡特總統要求他們「和平,理性,非暴力」,要服從何梅尼們,認為那是民意。
結果,何梅尼掌權後,這200多名軍官多被處決和監禁,伊朗失去了最後一次機會。美國的卡特總統成為了何梅尼獨裁者們的事實同謀。這一次失敗,就葬送了伊朗近40年(還在繼續)!
今天的美國則不同了,是強勢反共、反恐、反極端伊斯蘭的保守派共和黨執政,川普總統的中東政策,是強勢打擊極端伊斯蘭勢力(ISIS),力挺以色列,支持盟國沙烏地阿拉伯。包括沙烏地領銜(埃及等中東8國參加)杯葛暗與伊朗勾結的卡達的行動,都得到了川普總統的支持。所以,一旦沙烏地出現當年伊朗那樣的局面,川普政府一定會跟卡特截然相反,會全力支持自己的重要盟友沙爾曼國王(及他的致力政經改革的王儲兒子)!
所以,在這些內外因素下,沙烏地阿拉伯的改革,不僅沒有多大可能像伊朗那樣陷入災難,而是更可能獲得穩固的成功。穆罕默德王子今年才32歲,他已跟隨父王兩年執政,通過這次抓捕20多名王子、部長、前內閣成員等,剷除了一個舊勢力集團,為今後的強力改革,更提供了條件。如果沙爾曼國王和王儲兒子不被同時暗殺或奪走權力,他們的改革就會繼續,這個趨勢就無法阻擋。一個現代化的、溫和穆斯林的沙烏地阿拉伯在中東的崛起,將會更能平衡(對抗)伊朗的毛拉政權,對美國致力全球傳播的民主自由價值,對中東局勢的穩定,對整個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意義。


direct (15).jpg2017-07-23_112350.jpg

中東觀察-古代到近代 伊朗的歷史記述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1日, 2017
書名:伊朗:被消滅的帝國,被出賣的主權,被低估的革命,被詛咒的石油,以及今日的─伊朗作者:威廉‧波爾克出版:光現出版上市日期:2017/06/28
戰爭遊戲和國家情報評估用於世界事務的失敗,在試圖理解伊朗時變得更為明顯,美國人幾乎不可能準確地了解目前伊朗政權如何看待手中的選擇並做出決定,伊朗的政府很少記錄這個過程,我在為政府工作時了解了這件事,而且當然不會與其他人分享他們的想法,兩位消息靈通且在伊朗事務方面有著長期經驗的高級美國官員都已經指出:「在美國外交關係的所有黑洞中,幾乎沒有比伊朗的黑洞更深邃的。」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
我提供兩個互有關聯性的答案。第一,正如我已經提過的,是一種不同的「正確評價」:從整個伊朗人的經驗去試著觀察當代伊朗的習俗、信仰和態度的形成過程,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進行一次情感的飛躍。這樣的過程中,身為外人的我們可能難以企及,但至少能讓我們更接近地去理解伊朗的影響、恐懼和動機,理解這些在外國人眼中並不總是「合邏輯」但卻實際上形成伊朗人特色的因素。總之這就是我開始使用的方法,兩千多年前希羅多德也抱持著類似的想法,他的成就鼓舞我採用這樣的方式。
針對如何發掘或重新定義我們用來理解伊朗如何對美國政策做出反應的機制,我提供的第二個答案源自於我作為政策規劃者及外交官的經驗,能歸結為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若要了解一個人可能會採取什麼行動,讓自己設身處地於對方的境地總是有益的,從對方的角度看事件,試著去看對方看到什麼,努力了解對方想要的或恐懼的是什麼,並在他的背景經驗中,去猜測他要如何或者是否怎麼做,這樣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可行的和解方法。所以,基於我所了解的事情,我想站在伊朗方面的角度來對最近的事件提出我的看法,就如同我以前為美國政府服務時會給政府提出建議一樣。
審視過去半世紀的紀錄,伊朗政府相信,對伊朗的志向甚至是其存亡來說,最大的危險是美國,或是被視為美國代理的以色列。當然,近年來記錄顯示美國和以色列計畫攻擊伊朗,中止其核計劃並且讓「政權更迭」。伊朗人對美國抱持的負面看法始於1953年中情局推翻伊朗首任民選政府,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垮台;1981年,美國支持伊拉克入侵伊朗;1988年,美國在波斯灣地區擊落伊朗民用客機。歐巴馬總統已經否決這類行動,但伊朗人不知道他的發言是否真能代表美國。2008年時有數百萬美國人投票支持參議員約翰.麥侃,伊朗人曾經聽過麥侃用海灘男孩歌曲的曲調唱過一首歌詞為「轟炸、轟炸、轟炸!轟炸、轟炸、伊朗!」的歌,美國人可能會把這當作一個笑話,但是伊朗人可笑不出來。
(摘自本書P447~P449)


 

「4名哥哥倒我懷中」 他殺130名IS份子…斬首50人:我想死 | ETNEWS國際 | ETNEWS新聞雲 - https://goo.gl/XM3LoL


 2017-07-22_142952.jpg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IS內部崩壞好失望! 叛逃者偷2.2萬筆聖戰士個資送英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 http://goo.gl/HPtPL8

--------------------------

伊斯蘭性侵歐洲 波蘭雜誌封面惹議
陳正健 2016/02/19 15:00 點閱 157 次
波蘭右派雜誌封面惹議,照片中一名象徵「歐洲」的妙齡女子,慘遭穆斯林難民的「鹹豬手」性擾。(photo by 翻攝自《wSieci》)
波蘭右派雜誌封面惹議,照片中一名象徵「歐洲」的妙齡女子,慘遭穆斯林難民的「鹹豬手」性擾。(photo by 翻攝自《wSieci》)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總是譏諷穆斯林的《查理週刊 》如今有了波蘭版本!波蘭右派雜誌《wSieci》本週為批評難民問題,刻意在雜誌封面放了一張爭議的照片:一名象徵「歐洲」的妙齡女子,慘遭穆斯林難民的「鹹豬手」性騷,這個帶有種族歧視的比喻在網路上掀起熱議。

雜誌封面上,一名皮膚白皙的金髮女郎,身上穿著歐盟旗幟的衣服,女子的表情相當痛苦,因為有數隻毛絨絨男性的手,拉扯她的頭髮和衣物、抓住她的雙手和從背後抱著她的臀部。

封面標題寫著「伊斯蘭性侵歐洲」,射歐洲的難民問題。《每日郵報》報導該刊物的說法說:這是布魯塞爾(歐盟總部 )菁英和媒體,刻意不讓歐洲人民看到的場景。

另外,雜誌的內頁也有一篇社論,以「地獄歐洲」為標題,痛批歐洲瀰漫著容忍的文化,也是這種錯誤的「政治正確」,才會導致「德國科隆大歸模性騷案」等難民失控的事件。

雜誌出刊後立即引發熱議。許多推特網友大力讚揚,表示封面揭露了隱藏的難民犯罪問題,但也有網友抨擊,該雜誌在宣揚「法西斯主義」和「仇外主義」,在散播恐懼。

其實,在二戰期間也有類似的宣傳手法。當時法西斯義大利為了反美,製作了一張海報,上面畫面一個金髮白人女子,慘遭美國黑人大兵性侵。標題上寫著「她可能是你們的母親、妻子、姊妹或女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聯合國:全球共有34個團體宣誓效忠「伊斯蘭國」
國際中心 2016年02月06日 14:44

聯合國安理會17日召開大會,決議斬斷伊斯蘭國金脈。(美聯社)
聯合國5日公佈一份最新報告,全球已有34個團體宣誓效忠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而且「伊斯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富有」的恐怖組織。報告預計,「伊斯蘭國」指示前往其他國家的恐怖分子也會進一步增加,對國際安全造前所未有的威脅。

這份報告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按照安理會決議要求所製作,5日在聯合國網站的文件中心公開。 報告說,「伊斯蘭國」用不到兩年時間佔領了伊拉克和敘利亞大片領土,而且在西非、北非、中東、南亞和東南亞均有影響力。

截至2015年12月15日為止, 世界各地共有34個團體宣誓對「伊斯蘭國」效忠,預計2016年「伊斯蘭國」附屬組織數量將繼續增加。 報告說,「伊斯蘭國」已成為世界最富有的恐怖組織。其資金主要來源於利用其所佔領土的自然和經濟資源(包括油田、煉油廠及農田)以及搶劫銀行、勒索、沒收財產、外國恐怖分子的捐贈及掠奪古文物。

據估計,「伊斯蘭國」去年僅從石油和石油產品中就獲得4億至5億美元的收入,從搶劫伊拉克各銀行分支獲取了10億美元。 報告建議各國打擊資助恐怖主義的行為,防止「伊斯蘭國」透過網路招募成員、以及恐怖分子從事國際旅行,阻止籌劃和協助以「伊斯蘭國」名義發動的恐怖襲擊等。

聯合國安理會2015年12月17日通過決議,決定採取相關措施,切斷「伊斯蘭國」資金來源。決議請聯合國秘書長提交一份戰略層面的初步報告,說明「伊斯蘭國」威脅的嚴重性,以及聯合國為支持會員國抵禦這一威脅作出了哪些努力。

----------------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ISIS最怕什麼?答案是女人 被女人殺死上不了天堂!
▲庫德族女兵對ISIS聖戰士的所謂「勇敢」,嗤之以鼻。(圖/翻攝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極端組織ISIS的聖戰士最怕是什麼。答案讓人意想不到:竟然是女人!庫德族一名女兵指揮官說,聖戰士最怕面對女兵。因為他們相信如果被女兵殺死,自己會上不了天堂!
「保護女人聯盟」(The Women's Protection Unit ,YPJ) 是「庫德族民兵組織 」(Kurdish People's Protection Units,YPG)麾下的女兵單位,負責守衛伊拉克及敘利亞境內的庫德族疆土,抵抗入侵者。
她們的21歲指揮官、綽號「復仇者」(Tehelden)的這名女戰士接受CNN訪問時,對ISIS聖戰士的所謂「勇敢」嗤之以鼻。她說:「她們相信如果ISIS戰士被庫德族的女孩殺死,他們就就上不了天堂。所以他們害怕女人。」
「庫德族民兵組織」目前約有5萬名戰士,當中約20%是女性,大多數是庫德族人。她們在對抗ISIS 的戰鬥中擔當重要角色。
ISIS或許真的害怕庫德族女戰士,但周三有一份報告指出,他們已增援火力,有可能對庫德族前線再度發動攻擊。今天早些時候,ISIS戰在網路上PO出了一些讓人不寒而慄的照片,顯示他們在前線從伊拉克政府軍那裡擄獲了大批坦克及高科技武器。原文及更多照片請看這裡

原文網址: ISIS最怕什麼?答案是女人 被女人殺死上不了天堂!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210/611397.htm#ixzz3tyq69g6a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作者: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沒有一份關於文明的記載,不同時也是關於野蠻主義的記載。正如那樣的一份記載並無法免於野蠻主義,野蠻主義也玷染了這份記載從一位主子手中到下一位主子的傳遞方式。一位歷史物質論者因而必須要遠離(對文明的歌功頌德),離得越遠越好…被壓迫者的傳統教導了我們,我們所身在其中的「緊急狀況」並非例外,而是規則。我們必須獲致一種符合此洞見的歷史概念。—Walter Benjamin我常問我自己,不管機率多麼微乎其微,如果有一天,台灣的原住民社群中出現了極端份子炸掉了總統府,或者中國境內的維吾爾族的「恐怖組織」炸掉了中南海,身為一位研究宗教與族群多元主義的人類學者,我,該怎麼回應?我的立場會是什麼?其實,「立場」不是只有「支持」或「反對」。「立場」是一種觀看的位置。我所採取的立場,只是一種學術倫理的選擇:既然任何證詞都是一種社會與自我共構的表演,且任何知識必然是境況式的(situated),我將「特別相信被屈從者那更廣闊的觀點位置」(Haraway 1998: 193)。我的回答,會與我對「巴勒斯坦戰爭」以及「伊斯蘭國」ISIS之獨立戰爭的評論,如出一轍, 即便他們在由西方主導的現代戰爭話術中,不斷被降級、被去正當性,被化約為僅僅是文明不足造成的「衝突」或「恐怖主義」。我想提供「另類的」(alternative)的「觀看」這些暴力的方式,並探討這些暴力在台灣觀眾面前如何被用迥異的「立場」呈現、誇大或省略,掩蓋了權力不平等的國際結構,並抹去了被壓迫者的歷史。 現代戰爭的話術:對待以色列與ISIS的雙重標準今年七月詭譎多變的印尼總統大選後,我在泗水一間旅店看Al Jazeera新聞台,得知以色列在兩個星期內第三度攻擊醫院。八月,我搬到高雄,一邊打理新家與新研究室,卻發現自己不斷被電視新聞裏頭的標語搞得相當厭煩。厭煩什麼呢?台灣新聞已經開始學美國主流媒體,說伊斯蘭國ISIS「種族屠殺」雅茲迪Yazidi族。短短數天內,一樁ISIS對Yazidi的「種族屠殺」已經被輕易地確認。但就在不遠處的巴勒斯坦,居民早已被系統性「種族屠殺」了68年,我們卻鮮少聽到西方主流媒體急切地吶喊:「種族屠殺」。同樣是令人髮指的屠殺事件,兩者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媒體待遇。儘管人民不斷發出令當權者感到尖銳刺耳的聲音,連倫敦的正統猶太教教士都也站出來譴責以色列,主流論述框架仍是不為所動。一直到社會媒體竄流,世界公民譴責以色列的聲浪高漲,歐巴馬才勉強站出來說這是一場人道危機,說巴勒斯坦平民所受到的傷害,是一樁「悲劇」(tragedy。但這好像在說加薩衝突是一場莎士比亞舞台劇,而不是任何人的過失。相較於這被完全脫罪的「悲劇」,歐巴馬篤定地說,哈馬斯對以色列的攻擊,是「不容寬恕」inexcusable)的戰爭導因。言下之意,一切都是哈馬斯的錯。Photo Credit:  Jonny White  CC BY 2.0

倫敦的猶太教教士都紛紛站出來譴責以色列|Photo Credit: Jonny White CC BY 2.0

為什麼這兩種「種族屠殺」,有這麼大的差別待遇?只是因為一個是高科技的無差別屠殺(轟炸,受害者四肢斷掉不一定會死),一個是仿中世紀刑罰的特定屠殺(殺人者特別將謀殺過程拍下來放上網路)嗎?只因為一個是乾淨不沾手的謀殺,一個是劊子手特寫的獵頭儀式這又是一個利用他人的野蠻來成就自己的文明,並心安理得地指責他人野蠻的故事。美國長期支持以色列,光是1967-1991年間金援以色列的金額就高770億美元(有一說是15160億美元),當時已經吃不消,才有了1993年的「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但極右派猶太復國主義者仍在壯大,90年代的猶太屯墾區不斷擴大,前以色列總理夏隆甚至在2001年8月27日,粗暴地動用美援軍機暗殺正在辦公室講電話的Abu Ali Mustafa(當時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中的佼佼者),轟炸造成附近五百人死亡,引起世界譁然。美國副總統Cheney卻說,以色列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前衛報記者Greenwald在2014年四月公開聲明他對最新史諾登檔案(2013年4月12日)的分析:美國與以色列的情報部門不但共享「密碼分析(cryptanalysis)」的夥伴關係,以色列還能夠直接使用最高美軍科技與貯存在中東地區的幾百萬美元的緊急資金。 2006年巴勒斯坦民主選舉勝選的準執政黨哈馬斯,由於其拒絕以色列在其國土上的強制殖民,因而被西方各國列入「恐怖份子」名單,而巴勒斯坦的兩個地區也由聯合國決議由兩個政黨來統治,繼續被分化、監控,與挑撥離間。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綠色:巴勒斯坦領土。白色:以色列領土|Photo Credit: Noorrovers CC BY SA 4.0 

以色列已經控制了絕大多數原有巴勒斯坦居民的土地,且建立無數的高牆,限制巴勒斯坦居民的行動、物資配額與就業方式。歷年來超過五百萬人被迫流亡,失去生命主權,只要抗議還手、丟石頭,「不聽以色列的吩咐」,就立刻被回炸地稀哩巴爛。可是西方主流媒體並不認為這是「恐怖主義」。

相反地,挑戰無能的伊拉克Maliki政權、以「伊斯蘭國」為號召的ISIS,刻意地在網路媒體上公開「亮相」、用公開殺人影像等極為煽動性的手法「宣告世人」自己的能耐,透過恐嚇與殺戮來強化權力,並試圖想以小攻大、虛張聲勢。而這絕對不配被稱為是「獨立戰爭」,而是立刻可以清楚指認的,最讓人聞風喪膽的「恐怖主義」。

在主流報導中,歐美是人類文明的代表,有能力提供「人道救援」,而中東是永恆的挫折之地,有穆斯林「恐怖組織」與對少數民族的「種族屠殺」。新聞就跟好萊塢的劇情一樣,西方是救世主,中東是壞人。華盛頓當局當然會擔心,美國扶植的民主政權一下子就敗得一塌糊塗,伊拉克儼然分裂成三個國家,表示美國在中東政策的失敗,納稅人買單的軍火錢有去無回。所以報導要強調極端分子的野蠻,因為他們越顯得野蠻,就顯得西方在中東的介入越是合理。

如此倒果為因的報導模式,也已然是今日主流西方媒體的常態。主流媒體並不討論西方殖民後埋下的惡果,也不在乎主流穆斯林信奉的是可蘭經中「宗教信仰不可強迫」條文,而非其相反。右派西方媒體更不會想了解:正是厭惡西方的長年支配與伊拉克的衰敗,民間才會興起極端組織來挑戰失敗的西方扶植政權。在西方主流媒體中,Yazidi人被種族屠殺事件,就像一部好萊塢動作片,好人壞人,清清楚楚。

但試問,恐嚇、殺人與佔領,哪一項以色列軍隊沒有做過?又試問,有什麼歐美發動的戰爭不是濫殺平民、殃及無辜的「恐怖攻擊」?是納粹集中營,廣島原子彈,還是橫掃巴基斯坦邊界的無人操控轟炸機?是美軍以比賽殺人強姦民女為樂的越戰,還是法軍苦刑虐囚的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或者容我這麼問:為什麼有的人的戰爭是「為自由而戰」,有的人的戰爭卻是「恐怖主義」?為什麼一邊就是堂而皇之的「以色列士兵」(或「中國鎮暴警察」)、一邊就是野蠻兇惡的「好戰份子」(或維吾爾族「暴徒」)?

若主流媒體與相信主流媒體的人們,從來不試著轉換立場、並從被屈從者角度來看待事情,巴勒斯坦當然也永遠只是「加薩衝突」,而不是「以色列問題」。如果新聞報導的預設,一開始就認定問題全出在「伊斯蘭恐怖組織」,而不是去深入探討,該組織的出現是一個果,而不是一個因。

如果新聞報導未曾了解美國-Maliki政權的失敗與其宗派主義的極端政治化政策,以及英國法國殖民伊拉克與敘利亞種下的遺毒,那麼Yazidi族人面臨的困境就當然就只是被抹去歷史性(dehistoricized)的「恐怖主義」、與一群被去人性化(dehumanized)的暴徒造成的「人道危機」,而不是從二十世紀初英法委任統治期間加深的族群對立,一直到整個伊拉克從2003年美國入侵、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整個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國族邊界就急速潰散的問題。 

伊拉克20世紀史快轉 

雅茲迪(Yazidi或Yezidi)人是誰?新聞報導只會說他們是「最古老的民族」,暗示他們「最值得保護」,卻不說他們與其他族群的關係如何?在歷史中的地位如何?更沒有提到,在伊拉克建國的歷史中,Yazidi人佔有特殊的地位。換言之,西方媒體只塑造了Yazidi受害者的形象,以救世主之姿再度合法化西方政府在中東的暴行,卻殊不知Yazidi是一個敢愛敢恨的族群,而且有強制族內婚與honor killing父權習俗(存在於印度、中東與非洲特定地區,由父兄殺死不貞女兒以保住家族榮譽的「文化」習俗。關於此習俗之盛行程度,學者仍有爭議,卻常被西方渲染並武斷地咬定其為「伊斯蘭」習俗)。

大部分伊拉克境內的Yazidi人自從12世紀以來,就住在 Sinjar山區,他們大部分自認為是族群上的Kurd庫德人與宗教上的Yazidi人,也曾被海珊技術性封他們為「阿拉伯人」,以分化庫德族獨立運動。不同於Sunni Kurds, Yazidi有自己的混合宗教,吸收了蘇菲主義、希臘正教、猶太教、祆教等各種元素。他們的信仰神秘隱晦而社群相對孤立,而他們的政治社會組織則是類似氏族神權治的,神職人員與一般人有階層之別,時有政治動員能力。自16世紀以來,很多Yazidi人已經改信伊斯蘭,也有一些改信「敘利亞東正教」

19世紀初,半獨立Sunni庫德王國曾侵略Yazidi地區,戰亂不斷,直到被鄂圖曼帝國「平亂」為止。19世紀下半葉是Ottoman搞現代化中央集權與泛伊斯蘭主義、提升帝國凝聚力、好與西方強權對抗的年代。在Mosul省份帝國增強了社會控制,而傲骨的Yazidi人則開始與「政府」為敵(政府除了會收稅與徵兵,還能給他們什麼?),因此鄂圖曼帝國在1895 年再度試圖逼Yazidi人改信伊斯蘭,否則無法相信他們可以真正效忠,但結果不彰。

很快地帝國又准許Yazidi人恢復自己的信仰與社群,並受到帝國的認可與保護。只是在這過程中,市場經濟也逐漸侵蝕Yazidi土地。當城鎮的穆斯林庫德人與基督徒逐漸變成帝國精英與富商,Yazidi庫德人則更加邊緣化。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英國與法國殖民者計劃的瓜分。Yazidi人分佈在黃色、褐色區塊之間|Photo Credit: PANONIAN CC0 

英法在一戰尚未結束時,就已經開始謀劃要如何瓜分Ottoman Empire。他們非但沒有遵守當初「攻打鄂圖曼,就讓你們阿拉伯人獨立」的諾言,反而是自我「委任統治」中東,並開始引進可以代表英國利益的猶太人,想要未來透過擔任居中調節「族群衝突」的角色而獲利。阿拉伯人發現自己被歐洲人誑騙,憤怒之餘暴動,卻慘遭鎮壓,最後歐洲人以君主立憲+委任統治,草草了事。

1920~1932 英國「委任統治」期間,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急速轉變。英國將帝國舊三省巴格達、巴斯拉與Mosul合併,根據女情報員 Gertrude Bell建議而「發明」出一個「無論如何無法長期支撐」的「伊拉克」這個新興國家,採取君主立憲制(1921-1958),作為當初幫英國軍隊攻打鄂圖曼帝國的阿拉伯貴族的「犒賞」。

以往多元族群帝國的統治下,雖然有如同中世紀阿拉伯歷史學者Ibn Khaldun(有學者認為是比孟德斯鳩還要古老的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所描繪的城市定居者與沙漠遊牧者之間的永恆嫌隙,但這三省是大大小小不同的城邦自治區與相對自主的遊牧部落社會所構成的社群星團,穆斯林、庫德族、Jacobite基督徒、Armenian一直到18世紀都可以彼此改信與融合,城市中猶太人、穆斯林與基督徒混居也是常態,族群的邊界是流動的

英國人為了收編統治突破效忠舊帝國的巴格達統治精英,又害怕都市穆斯林鼓吹獨立,因此提升部落主義,提倡族群分化(balanced opposition)好讓他們彼此牽制、無法獨立,將原本鄂圖曼帝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進行的「去部落化」政策反其道而行,逐漸把許多部落領袖、宗教導師一個個變成了伊拉克 國會議員或有錢有勢的大地主,而「部落認同」也逐漸變成超地域的「族群認同」。

一直要到1958年,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再也無法忍受這些南部主導的、靠英國人撐腰坐大的伊斯蘭教長的反動勢力,才有了革命爆發。但英法統治者為了爭奪利益使得敘利亞、伊拉克境內的族群衝突增加,卻是一個新聞報導從來 不提的歷史事實。

英法在瓜分舊帝國時,把舊三省合併割給英國、把敘利亞勢力削弱分割成「黎巴嫩」、「巴勒斯坦」與「約旦」,然後把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的國土邊界畫在庫德族人與亞述族人等少數族群集中的土地上。由於Sinjar山區就是伊土敘三國的邊界,法國人想要擴展自己在Sinjar山區的勢力,好增強自己在敘利亞委任統治的影響力,所以一直到離開敘利亞以前(1946),都不時增加了Yazidi地區的不穩定性。

拉攏少數族群用來對付其他本土族群,是殖民者常用的伎倆,但歷史的發展往往也讓少數族群飽受災難。比如當越戰結束,美國撤軍後,幫美軍打游擊戰打了15年的高地Hmong族人,立刻就受到越共當局將其「滅族」的待遇。Armenian在土耳其慘遭大屠殺,其實也與主流社會對於他們「不願意成為國家的一份子」、「是歐洲人的走狗」的不信任態度,有深遠鉤掛。

1934 伊拉克國力式微,國家軍隊尚未鞏固,必須徵兵,並確定所有少數民族對國家的忠誠。「第一支國家軍隊」對伊拉克是非常重要的統一象徵,少數族群不斷從邊界外流,以逃避兵役。1935-1940 Yazidi人拒絕伊拉克政府徵兵,開始攻擊政府官員。法國人暗中簇擁Yazidi叛亂,造成動亂擴大,弄巧成拙導致Yazidi難民人數增加。伊拉克開始怪罪當時委任統治敘利亞的法國當局、並視Yazidi族人為不可信任的「伊拉克的叛徒」。Yazidi區域也就成了伊拉克阿拉伯穆斯林國族主義的一塊鐵板。

如同東南亞Zomia高地的人們總是在歷史中試圖逃離現代國家的控管、並以自治自主為核心文化價值(Scott 2005),Yazidi一直是伊拉克國族主義無法深耕的地方。他們住的地方某一天被歐洲人劃入了伊拉克國土內,根本不是出於他們自願。Yazidi 一直是邊境土地(borderland)上的、難以馴服的一群高地人群,而英國委任統治,與法國人爭奪Sinjar的地盤,更加深了Yazidi地區難以管理的特質與Yazidi人與平地/都市/穆斯林的對立。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紅:伊拉克政府。黑:伊斯蘭國。黃:庫德族|Photo Credit: Nrg800 CC BY SA 4.0 

1945-1947 英國人重新佔領伊拉克,影響力一直持續到1973。1958革命爆發,推翻君主立憲,伊拉克共和國成立。1968 Ba’ath政黨掌權,海姍於1979年實質掌權。1973 OPEC石油輸出國終於從原本在中東地區壟斷石油買賣的英美荷等國的國際石油公司手中奪回石油價格決定權,因此1967第四次以阿戰爭與之後的石油危機其實也能說是阿拉伯諸國欲擺脫歐美統治者長期霸凌的「獨立戰爭」。

1979-1980 -1982 伊朗伊斯蘭革命與兩伊戰爭,因本文篇幅已經很長,無法簡述(伊斯蘭革命後動盪的伊朗,與海珊想藉機擴張伊拉克版圖有直接關係,伊朗革命成功對於伊拉克什葉派認同的復興有激化作用)。1981 以色列攻擊伊拉克,並炸毀一核武基地,導致大量輻射外洩。1984 美國供應武器給伊拉克,並在1986將伊拉克視為同盟,是美蘇對峙的一環。1990 伊拉克債務累累,試圖以侵占(曾被英國人佔領了更久的)科威特獲取石油與貿易港口,由於冷戰乍看之下就要瓦解,歐美與蘇聯紛紛反對。

聯合國要求伊拉克撤軍, 伊拉克說,如果以色列可以無視聯合國決議,繼續佔領巴勒斯坦,聯合國憑什麼要求伊拉克?想要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就先讓以色列先從巴勒斯坦撤軍。結果換來波斯灣戰爭 。十萬伊拉克軍面對八十四萬聯合國部隊(一半以上都是美軍),你說結果如何?

然而就是波斯灣戰爭,讓賓拉登踏上「恐怖主義」的道路。沙烏地阿拉伯對美軍友好,甚至大開門戶,讓美軍與聯軍進駐阿拉伯,好攻擊伊拉克。賓拉登因為抨擊沙烏地政府而被放逐流亡,開始與其他冷戰時期就反對歐美霸權的組織結盟。賓拉登在1998「國際伊斯蘭聖戰陣線」成立後,解釋了他「恐怖攻擊」構思,他說他是受到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的啓發。

現在的ISIS過去是Al-Qaeda的一部份,其橫掃伊拉克敘利亞邊境,其實不足為奇,因為「伊斯蘭國」誕生的背景,正是伊拉克的窮途末境,北部荒廢的二十年。2014年美國的軍火在敘利亞被ISIS奪走,與1982年阿富汗的塔利班興起有異曲同工之妙。(美國當初為了防堵蘇聯,給塔利班很多武器,雷根總統甚至讚譽塔利班為「阿富汗自由戰士」。)美國輸入中東特多的軍火,外商只在乎石油,伊拉克北部到處是沒有水、沒有電,薪水一直延遲給付,石油的收入(17%)沒有回饋到當地,區域政府與中央政府互相怪罪踢皮球的鬼地方。

就好像滿清末年太平天國裡頭參與的份子並非都是神經病,一開始跟從「伊斯蘭國」的很多人並不是宗教狂熱分子,而是在原有社會情境中,已經失去了身為人類的尊嚴,沒有工作,沒有人生,沒有發言的權利。有些民眾甚至認為這是一場革命,一場伊拉克復興的革命。他們對於現行的伊拉克政權失望透頂,而且根本不認為這個美國扶植的政權有任何的正當性。一位庫德斯坦地區人民說,政客只會忙著蓋百貨公司、非法買賣石油然後去蓋豪宅跟塞滿自己的銀行戶頭,根本沒有人在發展國防。

在這種合法性危機的時刻,出現了ISIS。他們看到了阿拉伯之春只是曇花一現,結論是和平抗爭沒有用。要極端勒緊控制,要上國際媒體頭條,要嚇得敵人魂飛魄散。這讓某些北部居民,想起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而對ISIS而言,這是一場「遜尼伊斯蘭國」的獨立戰爭。

不要說是全球電視機前面的觀眾,伊拉克人自己也嚇得半死,一位Kurdistan區域的老商家就說: 這是哪來的自稱穆斯林的惡徒?誰會這樣殺戮、強姦又摧毀宗教聖地?哎,這些人不是穆斯林,我甚至認為他們根本不是人類。然而這些人,就是誕生於伊拉克邊境與北部長期所處在的「非人」環境之中。從Yazidi所居住的區域來看,控制那個區域,就是控制與敘利亞邊界的樞紐,而Yazidi作為「伊拉克國族的叛徒」之歷史幽靈,也再一次被召喚並幻化成「伊斯蘭國的敵人」。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深紅:伊斯蘭國控制的區域。淺紅:伊斯蘭國聲稱的領土。淺黃:伊拉克和敘利亞剩餘部分|Photo Credit: NordNordWest CC BY SA 3.0 

平行宇宙就在世界之中 

一直以來,命名絕非反映現實。命名是創造現實。命名是政治。命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觀看的角度,預設了「可見的」的內容。在此觀看框架外的敘述內容,都將自動隱形。美國與台灣的主流媒體,不會形容這個「加薩衝突」為: 緊急狀態!猶太復國主義好戰份子對巴勒斯坦的再次密集種族屠殺,美國應該要部署軍隊並向聯合國請求支援,因為猶太復國主義好戰份子已造成了第三級人道危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區之一命在旦夕,刻不容緩。 

這段話聽起來,只能是在平行宇宙或alternative history小說才會有的情節。不過,其實這個平行宇宙離我們很近,它就在印尼。 

印尼穆斯林普遍強烈同情巴勒斯坦,每年每月都有支持巴勒斯坦抗議以色列的遊行活動。大部份的報紙絕對不會使用「伊斯蘭好戰份子」、「哈馬斯是恐怖份子」這樣的預設。對以色列態度最強硬的報紙Republika就時常使用「猶太復國主義國」(Negara Zionis)來稱呼「以色列」。甚至,當印尼官方穆斯林組織與主流穆斯林團體都紛紛譴責ISIS對少數族群的屠殺行為之時,還是有報導會將「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稱為帶有正面意涵的、為了建國與保衛主權的「奮鬥」(perjuangan)。

國立伊斯蘭大學(UIN)萬隆分校的校長Deddy Ismatullah就說:「很確定美國與以色列是恐怖主義組織,但還不確定(belum tentu)ISIS 就是恐怖組織。為什麼呢?因為對他來說,關於美國與以色列的研究已經相當透徹,可以確定兩者都有「濫殺平民」、「長期限制中東人民」等等行徑,但是對於「伊斯蘭國」的研究,卻還正在起步之中,因此沒有來龍去脈,他不敢斷言。

西方媒體只要2、3天的時間就可以判定哪些中東團體是「恐怖組織」,什麼是「種族屠殺」,但是花了68年的時間,卻無法看見最大的「恐怖組織」與最長時期的「種族屠殺」。 

看不見的恐怖攻擊 

當電視新聞又在報導非洲與中東的「戰亂」或「衝突」,而不是「歐美長期以來造成的人道危機」時,讓我們先停下來。講求快速更新簡短聳動,內建性地缺乏百年歷史縱深的新聞報導,有沒有提到,歐美殖民者瓜分中東並將諸國邊界刻意設定為多族群彼此牽制、維護歐美販賣武器與購買石油的威權政體、聯手屠殺原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並造成幾百萬難民後,當地人「獨立戰爭」的模式,往往只剩下鋌而走險的「恐怖主義」?

新聞是不是預設了、複製了這些是「原始的、不理性的、阿拉伯人的種族劣根性」造成的無止盡「衝突」的概念,再度重申這些只是「文明衝突」、是聖經裡面有預言過的「幾千年來的戰爭」。新聞是不是又一次粗糙地說,這只是亙古以來的「在地衝突」,而非跨越歐亞非的「後殖民戰爭」?

本文的目的,就是質疑「恐怖主義」的定義權。希望讀者,都能盡可能張開雙眼,看到許多「看不見的恐怖攻擊」。比如:

「歷史文盲的攻擊」

歷史文盲,通常跟文化主義(culturalism)與粗糙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很搭,把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等簡化,忽略了歷史上存在有多種遜尼派與什葉派關係的可能。其實一直到二戰以前,阿拉伯世界並非伊斯蘭的中心,因此阿拉伯人之間跨宗派的泛伊斯蘭認同是普遍的,而族群差異的邊界在歐洲人屢敗鄂圖曼之前,也是更為流動的。甚至,「國族主義」思維,也是歐洲人引進的,為的是打倒鄂圖曼帝國,說服阿拉伯人「起義」。

研究伊拉克遜尼派的學者Fanar Haddad甚至大膽地說:「伊拉克境內的遜尼派作為一種政治認同,在2003以前根本鮮少存在。」這當然是一個可辯論的議題,但重要的是FH提出了六零年代以來,伊拉克國族主義式的思考在政治場域中是根深蒂固的。就算遜尼與什葉有長久的宗派分歧,一直要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才被轉化為俱有潛在政治意涵的宗教認同。 從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兩伊戰爭、經濟制裁後,宗派認同被激化。

最嚴重的這次是在2003年之後,破天荒地直接把宗派納入憲法體制裡頭,根據人口數量來做政府任職數量的分配,更加深了宗派sectarian的政治意涵。 一切都在2003年美國入侵後完全改觀。美國扶植的傀儡政府沒有正當性,民心渙散,族群失和,經濟停擺,短短十年就孕育了極端份子發動獨立戰爭,而試圖將中東的主權地圖改變。

伊拉克的「宗派」仇恨不需要那麼深,被海珊政權與美國扶植的政府加深了,而西方媒體每播報一次,它就加深一次。這就好像巴勒斯坦問題是因為當年聯合國偏袒以色列給予建國而造成大批巴勒斯坦難民才誕生的,而不是「幾千年來皆是如此」。「宗教歧視」與「種族迫害」(美國最近又一位無辜黑人少年慘死在警察手上)確實存在於世界各地,包括歐洲,但「迫害」不是每時每刻都發生,更遑論「屠殺」。

每天都存在的,是「壓迫」:經濟的壓迫,政治的壓迫。大規模的暴力,都是有組織的行動(請見「暴動系統」理論),要選在「權力真空」與「民心渙散」時被「政治動員」,並提供激化的「認同框架」,才有能量將「衝突」轉化為「屠殺」。把問題都推給了「文化差異」,完全無法解釋"Why now"的問題。

絕大多數宗教人類學者與宗教社會學者拒絕「文明的衝突」理論,正是因為該理論完全忽視每個小區域在地的文化多元性與社會結構、撇開不談促成暴亂形成的特定政治時機與經濟背景、更低估了歐洲殖民中東後加速的族群衝突與固化的族群認同等政治歷史,以及美國的「反恐戰爭」模式已經讓「恐怖主義」不減反增的問題。我們所看到的「緊急狀態」,不是直截了當地從「文化」蹦出來的魔鬼,而是長期由歐美決定遊戲規則的扭曲中東 ,由長年累月的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不平等生存條例」規則慢慢孵育而成的怪獸。 

Photo Credit:  Iftikh  CC BY 2.0

Photo Credit: Iftikh CC BY 2.0 

當「和平」只是維護既得利益者的話術 

近幾年來,部分由於社會媒體使訊息更加民主化,資訊流出被層層封鎖的巴勒斯坦,國際間逐漸形成同情,而聯合國秘書長韓國籍的潘基文也跳出來說以色列猛烈攻擊學校、清真寺、住宅區,造成180萬人流離失所,兩千條人命,包括3百多個孩童的生命,根本是「一項罪行」(a criminal act) ,就連許多美國人民都已經看不下去了。以色列卻說,他們只是回擊從這些大學校區、醫院、清真寺、住宅區發出來的巴勒斯坦火箭,因此算是「正當防衛」,而這些地方,不是「單純」的學校、宗教場所、醫療場所與住宅區,而是「恐怖攻擊溫床」(terrorist hotspot)。

如果以色列軍隊是「正當防衛」,那為什麼哈馬斯就是「恐怖組織」呢?Hamas在邊境地區理論上都被嚴密監控與限制的情況下,居然可以找到機會與突破點向以色列丟出上百火箭,為的是想要抵抗以色列的殖民所造成巴勒斯坦的長期失業、缺水缺電、物資不足、強制徵收土地、生活世界被高牆、軍事哨點、任意搜查、生活物資只能偷偷摸摸地從「恐怖隧道」運入—或總歸一句,為了「捍衛主權」。可是這些武裝行動,卻從來不被美國政府與聯合國承認為「正當防衛」。 

  • 有人說,為什麼要哈馬斯從醫院發動攻擊,「害得」醫院被攻擊? 

我回答,如果要抵抗以色列,還可以從哪裡發動攻擊?從以色列軍隊嚴格控管的地方嗎? 

  • 有人說,哈馬斯不懂得有效地治理國家,只會搞意識形態戰爭。 

我回答,在以色列千方百計限制人民行動、就業與獲取物資的情況下,甚至不讓新聞外流「破壞以色列形象」的情況下,到底有哪個政府可以「有效地」治理巴勒斯坦?在這樣的情況下,什麼樣的「有效治理」,可以不同時也是在以色列許可的行動框架內行動?是什麼樣的「有效治理」,不同時也是默許了巴勒斯坦每況愈下的非人道狀態?如果巴勒斯坦作為一新興國族,只是為了減少戰爭發生,為了自保而不在乎作為二等公民,他們早該放棄了。 

  • 有人說,不然就讓他們攻擊嗎?以色列當然會想要反擊啊? 

我回答,以色列擁有的選擇非常的多。問題只是他們願意不願意。以色列政府平日可以決策的範圍非常地大,他們可以少一點壓迫,少一點屯墾區,少一點任意搜身,少一點斷水斷電,少一點高牆,少一點殘暴。可是哈馬斯擁有的選擇是什麼?巴勒斯坦不是一個自主的「國家」,而是正在被殖民與屠殺的群體、其國族主義與獨立政府之形成在過去68年間一直處於在「草創」與「創傷」之間無限迴圈。多少年了,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物資一切仰賴國際施捨。最近這7年,以色列非法佔領加薩,變本加厲,甚至連居民的卡路里攝取量都控制。

有沒有什麼哈馬斯可以選擇的「和平」策略,是可以讓巴勒斯坦免於繼續成為土地上的二等公民的選擇?過去曾有過相對平靜的日子,那些「被動的和平」,不是已經向哈馬斯證實,「和平」等於「繼續當二等公民,甚至三等公民」嗎?

我被問完後,換我問了: 

  • 「不承認」以色列政權,有這麼奇怪嗎? 

如果我們可以理解某些「恐怖主義」其實是獨立戰爭,是「被殖民者」拒絕「被殖民」,就算殖民者木已成舟全世界都叫你放棄,自己上戰場也是螳螂擋車,這完全不值得同情嗎?希望殖民者歸還自己的土地,不值得同情嗎?東帝汶與印尼軍隊拼命,就算死了將近四分之一人口,也要獨立今日的加薩,早已不止四分之一遭受到摧殘。為何站在弱勢的那一方如此艱難,而幫著強權說話卻如此吸引人?權力決定了知識的命名決定了甚麼行動是戰爭,甚麼行動是恐怖主義。人道救援的文明也是歐洲人殺戮非洲人的文明,而別人的恐怖主義其實就是自己的文明血腥史的開花結果。因此,說別人「恐怖主義」以前,請先翻閱自己偉大文明的血腥歷史。唯有如此,才能夠有真正平等、對等的「和平談判」。歷史文盲總是讓壓迫者遺忘了將他者陷入萬劫不復的「非人」境遇的過去,然後再讓壓迫者以文明之姿對他者進行拯救。人道救援不該是西方的施捨,頂多只能是帝國主義血跡斑斑的道德贖罪。因為Yazidi族人所面臨的「緊急狀態」——願神眷顧他們——就是許多巴勒斯坦人六十八年來每日每夜所面對的「規則」。本文獲巷仔口社會學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原標題:看不見的恐怖攻擊

----------------------

“伊斯蘭國”(ISIS)”只有八千人,完全不是美國的對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LvJ3T6

 

~ISIS大反攻1200

記者鍾宇皓/綜合報導

法國巴黎恐怖攻擊的兇手已經全數身亡,目前警方正加緊追查兇手身分,現在更爆出其中一名兇手居然是法國人,而且他和10個月前攻擊《查理周刊》的兇手來自同一個貧民窟。由於法國境內的穆斯林堪稱「歐洲最多」,再加上社會風氣普遍歧視穆斯林教徒,讓他們成為恐怖份子最好煽動的目標。

巴黎,恐怖攻擊,穆斯林,法國

「花都」巴黎驚傳恐怖攻擊,警方全力緝兇。現在驚傳其中一名死亡兇嫌竟然是29歲的法國公民。

巴黎,恐怖攻擊,穆斯林,法國

CNN主播報導:「(兇手)29歲的男子,在巴黎南方的城鎮出生,相關當局表示他已經是慣犯,已經被逮捕過8次。」

巴黎,恐怖攻擊,穆斯林,法國

▲日前攻擊法國《查理周刊》的柯瓦奇兄弟。

更驚人的是,這名進行自殺攻擊的兇手和10個月前攻擊法國《查理周刊》的柯瓦奇兄弟同樣來自巴黎的貧民窟。兩起恐怖攻擊案件,凶手竟然都有自家人。

巴黎,恐怖攻擊,穆斯林,法國

兩次恐攻,兇手同樣高喊伊斯蘭口號。而法國擁有歐洲最大規模的穆斯林族群,人數高達500萬人,佔了法國8%的人口,就連部分教堂也都被改建成清真寺。然而法國境內的穆斯林教徒卻往往位居社會底層,飽受歧視。

巴黎,恐怖攻擊,穆斯林,法國

前聖戰士穆賓:「我們被掛上負面標籤『貧窮』、『失業』、『高逮捕率族群』,警察一天到晚會注意我們。」

巴黎,恐怖攻擊,穆斯林,法國

法國甚至立法禁止穆斯林教徒在街上包頭巾,而且政府對於ISIS的立場一向強硬,法國總統歐蘭德還曾嗆聲「要對恐怖份子開戰」。

巴黎,恐怖攻擊,穆斯林,法國

法國總統歐蘭德:「這項行動就是法國對恐怖主義的回應,我們向他們宣戰,面對恐怖份子的威脅,我們必須拿出先進武力對抗。」

巴黎,恐怖攻擊,穆斯林,法國

法國海軍旗艦「戴高樂號」更是一度進駐波斯灣,參與美軍空襲ISIS的行動,強硬態度讓法國境內的穆斯林成為恐怖份子煽動的最佳目標。要如何化解歧見、避免孤狼攻擊再起?恐怕是法國現在最頭痛的問題。(整理:實習編輯楊天佑)

川普:法民若可擁槍 巴黎血案將大不同
appweb.cna.com.tw查看原始檔
聲勢領先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Donald Trump)今天提及巴黎恐怖攻擊時說,如果民眾擁有武器,這起釀成至少129人死亡的事件,結果「將截然不同」。(圖取自CNN網頁edition.cnn.com)
(中央社華盛頓14日綜合外電報導)聲勢領先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Donald Trump)今天提及巴黎恐怖攻擊時說,如果民眾擁有武器,這起釀成至少129人死亡的事件,結果「將截然不同」。
法新社報導,川普出席德州造勢活動時,先為巴黎昨天的恐攻死者默哀,接著向民眾發言時說:「看看巴黎,全球槍枝法律最嚴格的地方,除了壞人,沒有人擁有槍枝。」

69歲的億萬地產大亨川普承認,他有時攜槍自保。

他又說,(法國)「沒有人有槍,(歹徒)就一個接一個射殺,之後當局破門攻堅,爆發大規模槍戰,最後擊斃恐怖分子。」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川普說:「無論你們怎麼說,我可以告訴大家,如果他們擁槍,如果我們的民眾擁槍、獲准攜帶槍枝,情況將截然不同。」

川普說,芝加哥等執行嚴格槍枝管制法的美國各個城市,暴力犯罪率都居高不下。

美聯社報導,川普也批評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付伊斯蘭國團體的作法,說美國應該採取更激進手段。

川普一直都在呼籲美國破壞伊斯蘭國掌控的油田。1041115

被逼急?ISIS「復仇」大反攻 美國、俄羅斯皮繃緊

記者劉如穎/綜合報導

這一次的巴黎恐攻又是ISIS出面坦承犯案,疑似是為了法國空襲敘利亞的行動所導致的報復。因為最近ISIS似乎被逼到走投無路,頭號劊子手聖戰約翰疑似在敘利亞遭到美軍空襲身亡之外,他們在在伊拉克的佔領區也是節節敗退,因此被逼急的ISIS,只好向外發動恐攻,現在除了法國,美國和俄羅斯也被點名。

巴黎的黑色星期五,ISIS坦承犯案,惡名昭彰的極端恐怖組織最近動作頻頻,這次到底又想警告誰?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伊拉克辛賈省戰火四起,整座城市一片死寂。

伊拉克辛賈省戰火四起,整座城市一片死寂,原本還是ISIS佔領區,但13日傳出被庫德族軍隊奪回,就連被ISIS奉為聖城的摩蘇爾都岌岌可危。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CNN五角大廈特派史塔:「美軍在敘利亞拉卡執行了一場空襲行動,目標是穆罕默德恩瓦濟,也就是眾所皆知的『聖戰約翰』。」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西方國家激怒ISIS,法國成了第一目,美國、俄國也繃緊神經。

ISIS頭號劊子手聖戰約翰,也疑似在敘利亞遭到美軍空襲身亡,西方盟國嚴懲恐怖份子傳出捷報,卻徹底激怒ISIS,除了法國成為第一個復仇目標,美國現在也繃緊神經。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CNN記者:「國土安全局官員表示,目前沒有傳出任何威脅無須擔心,但紐約市警力看起來的確有增加,因為球場也可能成為恐攻目標,還有週末晚上一些人多的場所。」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俄羅斯正調查失事客機到底是不是ISIS痛下殺手。

去年在北京APEC,俄羅斯總統普丁大出風頭,今年卻宣布缺席,除了要調查俄羅斯失事客機到底是不是ISIS痛下殺手,與會前也一度傳出,為了普丁的人身安全主辦單位要求他換飯店。面臨內憂外患夾擊,就怕ISIS來個絕地大反攻,受害的又是無辜老百姓。(整理:時編輯翁珮恒)

F-16戰鬥機升空 土耳其重拳出擊伊斯蘭國、庫德族

中東與近東地區最重要國家之一的土耳其,外交部24日發表聲明,允許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使用因吉爾利克(Incirlik)空軍基地,打擊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武裝組織。

土耳其空軍24日出動3架F-16「戰隼式」(F-16 Fighting Falcon)戰鬥機,對敘利亞境內的極端組織IS實施空襲,打死35名武裝人員。在同一天,土耳其空軍也轟炸了靠近土耳其的伊拉克境內土耳其庫德工人黨(PKK)武裝營地。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土耳其空軍F-16戰鬥機(維基百科)

伊斯蘭國滲透土耳其

分析人士認為,空襲行動意味著土耳其應對IS的策略出現重要轉變,IS今後在中東將面臨更大壓力。

本月20日,臨近敘利亞的土耳其桑利烏爾法省蘇魯奇鎮(Suruç)發生爆炸襲擊事件,導致32人死亡,上百人受傷。土耳其警方隨後將襲擊者鎖定為一名加入IS的土耳其青年。22日,土耳其內閣舉行緊急會議,討論邊境安全問題。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土耳其副總理阿林奇(Bülent Arınç)對媒體表示,應該對恐怖主義威脅進行系統性研究,採取多項措施加強邊境安保系統,防止恐怖分子過境。

升級邊境安保體系的具體措施包括,沿邊境修築高3.5公尺的混凝土牆,增設哨所,強化現有鐵絲隔離網,並安裝監控攝影機,用無人機24小時監控邊境安全情況。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土耳其總理達武特奧盧(Ahmet Davutoğlu)(美聯社)

在24日空襲敘利亞境內IS目標後,土耳其總理達武特奧盧(Ahmet Davutoğlu)說,對該極端組織的空襲不是一次性的,土耳其將繼續嚴厲打擊敘境內IS武裝,消除其對土耳其的威脅。

與此同時,土耳其外交部24日發表聲明,宣布授權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使用因吉爾利克空軍基地。專家認為,此舉將大大縮短美國等國戰機對IS實施空襲的航程,為打擊行動提供便利。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開放聯軍使用因吉爾利克空軍基地

土耳其出動戰機轟炸敘利亞境內的IS武裝,被視為土耳其應對IS策略的重要轉變。過去,土耳其一直把推動敘利亞政權更迭作為更重要的目標,不願對與大馬士革為敵的IS大動干戈。

土耳其政治分析家葉特金認為,雖然美國負責協調打擊IS國際行動的特使艾倫(John R. Allen)將軍本月初到訪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推動了土耳其政府積極打擊IS,但20日蘇魯奇鎮發生的爆炸案才是促使土耳其政府改變態度的直接原因。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由於這起爆炸事件受害者多為親庫德族的青年,且部分庫德族認為土耳其政府有縱容和包庇IS的行為,致使庫德族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激化。

22日淩晨,土耳其兩名警察在公寓內被庫德工人黨左翼團體「人民保衛力量」槍殺。PKK還宣稱製造了21日晚發生在第一大城伊斯坦堡的一起殺人案,並指稱被害者為IS成員。

23日晚,達武特奧盧總理召開特別安全會議,討論打擊IS問題,同時討論了該如何應對庫德工人黨武裝。土耳其政府在會後表示,將採取一切可能措施,維護國內公共秩序穩定與國家安全。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庫德工人黨也發動攻擊

分析人士認為,土耳其政府目前面臨IS和PKK武裝的雙重威脅。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24日晚表示,土耳其反恐進程已經開啟,打擊國內外恐怖主義的行動將繼續下去。

達武特奧盧24日說,警方當天在13個省採取行動打擊境內IS勢力和PKK武裝,共逮捕297名嫌犯,繳獲大量武器彈藥,擊斃1名PKK武裝人員。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美聯社)

隨著土耳其打擊IS大幕的拉開,該極端組織在中東將面臨更大壓力。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懷疑政府加強邊境安保的舉措能否奏效。

土耳其智庫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塔什泰金指出,土耳其與敘利亞和伊拉克邊境的恐怖主義、毒品、人口販賣等問題十分複雜,政府2006年也提過類似的加強邊境安保計畫,但最終收效甚微。

----------------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伊斯蘭國擴張三部曲:建國、跨出中東、統治全世界-國際-風傳媒 - http://goo.gl/7Y4aBO

伊斯蘭國擴張三部曲:建國、跨出中東、統治全世界
By Bbc中文網, www.storm.mg查看原始檔
去年6月30日,原名「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度」(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首領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於去年的齋戒月(Ramadan)開始前宣布,在當時所佔領的敘利亞與伊拉克北部成立伊斯蘭國,號召全球認同的穆斯林前往加入,對西方國家展開一場聖戰。

2個月後,以美軍為首的多國聯軍開始對IS佔領地區進行定點轟炸至今,不願再派遣地面部隊進入伊拉克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當時曾說,空襲目的在於「分解與摧毀伊斯蘭國」(degrade and destroy)。

時至今日,IS依然壯大,並繼續向外攻城掠地,不僅直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Baghdad),更讓敘利亞的阿塞德政權(Bashar al-Assad)向南逃竄,令不出大馬士革(Damascus)。

 

IS的三層世界觀

根據位於美國華府的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 ISW)這一年來的觀察指出,IS的戰略最高指導原則為「守成與擴張」(remaining and expanding),一方面有效地鞏固大後方,另一方面積極向外擴張,努力拓展伊斯蘭國領土。

除此之外,IS將世界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屬於「內層」(Interior)的伊拉克敘利亞、「裡層」(Near Abroad)的中東北非,以及位於「外層」(Far Abroad)的歐亞美三洲,這3個層次除了是IS的世界觀,也是IS向外擴張的順序。

另根據IS所屬線上雜誌《Dabiq》的內容,在IS的設想中,建國的終極目標在於「統治全球(global domination)」,所使用的三種戰略分別為:傳統戰法(conventional warfare)、游擊戰法(guerrilla warfare)以及恐怖攻擊(terror attacks)。

在IS統治「內層」時,三種戰略交互運用,收效最佳;而在中東與北非地區的「裡層」, IS不會使用恐怖攻擊製造紛亂,反而利用傳統戰法與游擊戰法蠶食鯨吞土地,相反的,在諸如澳洲、美加與歐洲等的「外層」地區,IS則是頻頻利用孤狼式(lone wolf)的恐怖攻擊方式,讓歐美國家無法忘卻他們的「存在」。

 


口袋戰術

除了三個世界觀指導IS的戰略之外,IS慣用的地面攻勢乃不斷地以汽車炸彈(Vehicle Born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 VBIEDS)、悍馬車或身穿炸彈背心的IS成員對戰略目標(通常為伊拉克軍隊)進行攻擊,其中,悍馬車悉數屬於美軍配備,IS在每次擊退伊拉克軍警後占為己有,成為攻擊伊拉克、美軍甚至是無辜百姓的武器。

攻擊路線大多從選定目標的周邊發起攻擊,逐漸封鎖交通要道後切斷補給,步步進逼戰略目標,形成周邊包圍中央的「口袋戰術」(belt strategy)。


VIDEO: Islamic State group militants staged a new attack on the Kurdish town of Kobani: http://t.co/8G4bisKXk1


— The Associated Press (@AP) 2015 6月 25日

自然屏障:沙漠

除了口袋戰術以外,IS還會利用廣袤的沙漠做為戰術屏障,由於出自對地形的了解,裝備良好的IS聖戰士得以自由進出沙漠,加上組織內部的補給效率,IS成員根本不必擔心彈藥糧食不足,令伊拉克軍警頭痛的是,IS成員化整為零離開戰場,再好整以暇的出現在戰場上,機動性極高,令人無法有效掌握行蹤。


It is time to turn the DESERT into GLASS! I'm SICK & TIRED of hearing the word INSURGENT... "Kill them ALL, let... http://t.co/xSfIAjTmgv


— MICHAEL S MARSHALL (@lotusman101) 2015 2月 14日
這也是IS成員近1年內能夠以寡擊眾,同時牽制大批伊拉克政府部隊的主因,同時伊拉克軍警囿於軍事訓練的不足,IS在戰場上利用沙漠特性的佯攻、誘敵深入以及突擊,奪下了許多重要具有戰略價值的水庫、煉油廠與軍事基地,讓伊拉克軍警吃盡苦頭。

IS並非烏合之眾

建國1年來,IS已經告訴世人,他們是一個紀律嚴明、做事有章法有系統、聖戰動機明確的武裝團體,不但權力結構完整,高於軍令的伊斯蘭律法更讓聖戰士在戰場上的戰鬥意願高昂,並非漫無章法的烏合之眾。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近日坦承,在與IS交手近一年後,「我們對於IS依然束手無策(we do not yet have a strategy to defeat ISIS)」,更甚者,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與全球將在這樣「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眼睜睜看著IS對於中東國家土地的強取豪奪,以及對於世界秩序的重度破壞。

----------------

伊斯蘭國|國際|即時|天下雜誌

誰是伊斯蘭國?美國總統歐巴馬稱這個組織為「毒瘤」(cancer),英國首相卡麥隆呼籲西方世界挺身而戰,這組織到底有什麼驚人之處,讓大家聞之色變呢?

底下整理出6大關鍵事實,帶你認識伊斯蘭國。

1. 前身是蓋達組織的一份子

過去,伊斯蘭國實際上是蓋達組織(al-Qaeda)在伊拉克的分支,今年二月正式與蓋達分離,但組織目標仍與蓋達相似:建立由單一宗教與政治領袖「哈里發」(caliph)統治的伊斯蘭國,復興「大阿拉伯」,免於被美英強權操弄。

圖 伊斯蘭國最新佔領區域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地圖來源:wikipedia

2. 是 ISIS、ISIL、還是IS?

看國外報導,常看到ISIS、ISIL、IS三種名稱交互使用稱呼這個極端組織,哪一個才對?

一開始,在英美媒體界出現兩種英譯法,一是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 (簡稱ISIS,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 另一種英譯為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 (簡稱ISIL,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黎凡特為英語系國家給予地中海東岸的稱呼),不論是聯合國或美國總統歐巴馬,對外發言都稱呼該組織為ISIL。

而被美國媒體視為新聞寫作規範的《美聯社》(AP),在8月11日之後,新聞報導決定統一使用Islamic State(IS,伊斯蘭國)名稱。不過直到現在,不同媒體仍各自使用不同英譯。

3. 最有錢的武裝組織

外媒報導,伊斯蘭國目前募集超過20億美元,被形容為「最有錢的極端組織」。如果把「伊斯蘭國」視為一國,納入世界銀行(World Bank)去年公佈的191個國家GDP排名,伊斯蘭國可排上第165名,贏過賴比瑞亞、索羅門群島等26個國家。

為什麼伊斯蘭國能變成有錢的武裝組織之一?除了曾洗劫敘利亞第二大城摩蘇爾(Mosul)的中央銀行、獲得超過4.25億美元現鈔外,伊斯蘭國組織內部的「自給自足經濟模式」也成為討論焦點。

McClatchy News記者漢娜‧亞蘭(Hannah Allam)從美國智庫公司蘭德(RAND)解密的美國五角大廈文件中,發現伊斯蘭國在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當上領導人之前,組織內已建立一套特殊經濟模式:一開始,經費來自中東、歐洲地區的支持者捐款,或是向外非法掠奪資源、綁票人質換取贖金;後來,則靠組織勢力範圍內的石油經濟為生,從開加油站、走私油品、經營油田、甚至向相關企業索取保護費。

4. 和波斯灣國家之間,曖昧不清

在敘利亞內戰期間,伊斯蘭國潛入敘利亞,對抗當時的阿薩德政府。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科威特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波斯灣諸國,由於想培養反阿薩德政府勢力,在敘利亞內戰期間特別資助伊斯蘭國武器及資金。

波灣諸國資助伊斯蘭國的消息曝光後,引起西方國家一陣踏伐。但根據藍德公司所截獲的文件卻顯示,這些波灣諸國的捐款,只佔該組織2005年至2010年不到5%的支出費用。

5. 不靠錢就能號召群眾

目前伊斯蘭國的鬥士(fighters)中,約有3,000人來自西方國家,其中2,000人為歐洲人,歐洲人裡又有近四分之一的是英國人。

為什麼伊斯蘭國可以吸引那麼多人加入?外媒分析,錢並不是主要因素。身為伊斯蘭國的步兵,平均一個月僅賺41美元,而在伊拉克,一個搬磚頭的藍領工人,平均一個月可以賺到150元美元,伊斯蘭國步兵薪資顯然比當地藍領工人還低。

再從另一面來看,2005年至2006年之間,伊斯蘭國青壯年鬥士在伊拉克西部安巴爾省的死亡率,還是一般民眾的47倍。

以上數字都讓反恐專家認為,伊斯蘭國是靠政治影響力招募大量人群加入組織,外界就算阻斷經濟誘因,也無法有效遏止該組織吸納新血。

6. 自己經營媒體,而且非常善用社群工具

目前可知伊斯蘭國至少經營4個媒體通路,用來強化組織理念,好招募新人。

比方Al Hayat媒體(阿拉伯文表示「生命」),用來拍攝宣傳影片、經營推特帳號、還有負責招募新人。所有的內容提供多種語言版本, 為了吸引西方國家人士。

又或者是Al-Furqan媒體,則專門用來向外宣傳軍事行動、領導階層的對外宣言。

不論哪一家自營媒體,都相當善於利用影片、手機app、推特(twitter)等時下熱門傳播工具,擴大傳播效應。

先從影片來看,伊斯蘭國曾拍了一支極具好萊塢影像風格的宣傳片「戮歌4」(Clanging of the Sword, IV),希望吸引西方年輕人加入。

至於官方app「黎明報喜」(the Dawn of Glad Tidings),則大量宣傳最新訊息。據《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報導,在伊斯蘭國入侵伊拉克摩蘇爾時,app曾在一天之內發送近4萬則推文給用戶。此外,伊斯蘭國也利用官方app進行「恐懼戰」,譬如當成功佔領摩蘇爾後,伊斯蘭國曾利用此app大量轉發推文、誓言將攻佔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讓巴格達居民慌恐不已。

圖 伊斯蘭國懂得在社群媒體操作議題。比方說,當伊斯蘭國佔領伊拉克摩蘇爾時,伊斯蘭國app帳號曾經在30分鐘內發出了3000則推文,刻意操縱社群熱度,讓訊息大量擴散(圖片來源:@intelwire)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不同選擇/全球抗伊斯蘭國(IS)聯盟/I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