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瘴氣、獵人頭 | 古代漢族開拓台灣到底有多困難? - 幫趣 http://tinyurl.com/y67s4b49


端午節與划龍舟 竟然都不關屈原的事?
By Elle Taiwan, www.storm.mg查看原始檔
端午節,在中國傳統故事流傳中,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人們也將划龍舟、吃粽子,還有從《白蛇傳》裡看來的掛艾草、菖蒲等驅蛇蟲等習俗流傳至今,但為何古人總對端午節的描述總較其他傳統節日少很多?實端午節,根本不是紀念屈原。


始知端午为何物!RT @sfwqm 今天是端午節,很多人都把這個節當做是粽子節了,呵呵。也有很多人以為這個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其實,端午原為紀念伍子胥而設,非為屈原。至於端午節的內涵精神,今天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在這裡推薦... http://t.co/f2iPsxFE


— 南山 (@enoooone) 2012 6月 23日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的起源疑點重重,「屈原」尤其可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跳汨羅江,於是才有端午節划龍舟等習俗」這個說法,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其實端午節在更早之前便已存在,他在《端午考》中設想,端午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自東漢以來,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對流中,端午這節日才漸漸傳播到長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天文學家陳久金則認為,後世的端陽(午)節就是上古越人的年節,並提及越人「以銅鼓慶祝新年」的儀式也與端午節時間重合。這些想法都指出一個思考點:「端午節可能和屈原毫無關係」。

端午節的英文名為「The 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或許比較能夠接近這個節日真正的詮釋,首先,端午節存在著兩股暗流中爭鋒相對的力量。一股以「龍(舟)」為偶像,讚美拼搏、爭先,表現了立志在這個節日裡拔得頭籌的勇氣和氣勢。另一股力量雖然具體表現較多,但無疑都是在抵抗「端午」時節可能發生的「災難」,好比龍蛇、毒物的勢力。兩者的共同點,都圍繞著「龍(舟)」。

回溯2000年前的原始龍舟賽

為了分析這兩顧力量的起源,我們必須先忘記屈原,看看比他所處時代更早的龍舟文化。

在古代南方地區,有一種鑄造銅鼓的習俗,這種習俗從雲南到兩廣、閩、贛都有保留(江西甚至有個銅鼓縣),甚至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越南都有。這些銅鼓的鼓面和鼓身保留了大量紋飾,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鼓身部分鮮明的「船紋」,考古學家聞宥、馮漢驥、汪寧生等人已經論證,這些船紋就是「中國普遍存在的龍舟競渡之俗的寫照」。

而這些2000年前的鼓紋所描繪的內容,其中,雲南著名漢代遺址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戰船」形像是這樣的「船大而細長,首尾翹起,船首飾鷁鳥首紋,船上同向而坐四人。船首一人頭戴羽冠,羽冠向下,手執三角形器物,船中二人執矛,頭戴大羽冠,船尾一人執長槳,羽冠向下。」但古人划船何須用矛?

來自廣東南越王墓遺址出土的另一個銅提桶上也有類似紋飾,從這些古代銅鼓圖案顯示,華南古人坐著龍舟不是划船,而是拿著兵戰斧、弓箭,一邊戰鬥,一邊用俘虜的首級祭祀!

 

明末廣東詩人鄺露著有《赤雅》一書,書中記錄了大量明末時廣西民族風俗,其中一則生動描述了「桂北競渡」的情景,「桂林競渡,舟長十餘丈,左右衣白數人,右麾白旗,左麾長袖,為郎當舞。中扮古今名將,各執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敵,不返兵,勝則梟而懸之,鐃歌合舞。十年一大會,五年一小會,遇甲戌為之,有司毫不敢詰。」看來這些古人並不安於划槳,而是手持兵器,彷彿四處去尋仇,遇到仇家就砍人頭顱懸掛著鐃歌合舞,我們通常把這種習俗稱作「獵頭」,有趣的是,今日職場中「獵人頭」(Head-Hunting) 的本意也就是出自於此

但古人為何這樣做?

《南州異物誌》等文獻提到了古代廣西烏滸人的「獵頭」習俗,他們雖不乘舟,但往往會在春月外出斬獲外人首級,用首級祭祀「田神」,回家進行保佑農業興旺的巫術,在獵頭成功後還伴隨「擊銅鼓歌舞飲酒」的慶祝活動。

「獵頭」是古代世界各地民族都普遍存在的習俗,從西歐的凱爾特人(Celts)到南太平洋的毛利人(Māori)都有記載。根據對當代獵頭者的研究顯示,「斬獲一個死者的頭顱,就控制了他的靈魂」的觀念曾經廣泛流行,斬獲越多死者,就有更多的「靈魂大軍」為之驅役,這樣眾多僕從可以提供豐厚的農業收成。

天文學家陳久金認為,最初的端午節並不是農曆五月五日,而是夏至日(農曆五月十五左右)也就是一年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時候,這天也是百越人的新年。從這個角度來看端午競渡的性質,這個假說或許可以成立。在每年這一天,百越人就會集體搭乘龍舟出發,獵取新的人頭來肥沃新年的土地,誰能在龍舟賽中爭先奪得競標(找到一個來自江中的死者),便將預示下一年的豐收。

逐漸還原的端午傳說

有了這樣的思路,我們再看端午節的各項莫名的習俗,就有了答案。

端午節起源傳說除了和屈原有關的版本外,還和春秋的伍子胥、東漢的孝女曹娥有關,後兩者都是一般意義上「吳越」地方的居民。無論這些人是水神祭祀還是犧牲名臣、孝女,共通點都是「溺死於江中」,在這些故事中,「划龍舟」的目的都是為了拯救(或打撈)他們的屍體。

然而,在獵頭的習俗中,必定有犧牲的一方。既然獵頭者往往坐著形象為「龍」的戰船,那麼一切與龍為敵的方式,像是以蘭草、菖蒲等劍狀物象徵斬殺蛟龍,還是用雄黃等礦物毒殺蟲、蛇的方式相剋「龍和蛇(蛇又被稱作是小龍)」都會成為備受威脅的一方的厭勝之術,這也使端午節同時融合一些相剋觀念的習俗。

有關於端午節的其他習俗,好比「吃粽子」和「寒食」(後者是一個與春秋晉國人「介之推」故事有關,易於混淆於清明節的風俗),在「獵頭」文化中,也能得到圓滿的解釋。

 

據研究,獵頭活動為了避免誤傷同族,都會划著龍舟來到相當距離之外的異族地盤,因此,航行的過程中就需要攜帶方便的熟食,而「粽子」就是一種適合古人遠行的「速食」。從這個角度上說,粽子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旅行食品」。後人將粽子與拯救屈原聯繫起來,可能只是劇情中一廂情願罷了。

與時俱進過端午

從這些古代文獻和銅鼓紋飾中,逐漸還原端午習俗神秘的原始形態,至今看來可能會感到不適,但至少可以證明,這是中國文化非常底層、獨一無二的部分,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搶注的文化遺產。

而今,端午節大都褪去了早期那種強烈的暴戾氣氛,留下來的是甘美的粽子、激昂拼搏的龍舟競賽,由此可見,對待傳統,大可不必守舊如舊。

----------------------

韓國人怎麼過端午節?
www.epochtimes.com.tw查看原始檔

傳統習俗:盪鞦韆。(Newsis提供)
【記者文龍/綜合報導】有別於中國人的端午節,韓國人保留著特有的傳統習俗。孩子和姑娘們用菖蒲水洗頭。姑娘們還會將菖蒲根做成簪子別在頭上,男人們則將菖蒲根纏在腰上,象徵避疫除厄。

各式慶典,如投壺、摔角、盪鞦韆、踢毽子、打年糕等仍是代表性節目。有一個說法是:端午節被認為是年輕人容易墜入愛河、感情豐富的日子。所以衍生出女孩在這天身著華麗的衣裳盪鞦韆來吸引男孩注意,而男孩則透過摔角展現自己的孔武有力。 ◇
---------------------
中韓傳統文化之爭
www.epochtimes.com.tw查看原始檔
(記者黃捷瑄/報導)韓國人統治過大半個中國?活字印刷術、漢字、針炙、風水、豆漿是韓國人發明的?孔子、釋迦牟尼、西施、李時珍、孫中山、姚明……還有有飛魚之稱的美國金牌游泳選手菲爾普斯都有韓國血統?三皇五帝是古朝鮮族人?《西遊記》源於韓國?韓國人把「中醫」改為「韓醫」?

這些看起來荒唐的「韓國起源論」,其中絕大多數是網路上憑空捏造的流言;也有被錯誤解讀的韓國學者研究;也有一些真的出自韓國學者或組織的著作與觀點,但並沒有被韓國主流學界所接受,但這些主張在華人世界,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網路,卻引起廣泛的討論,當然也招致許多撻伐。散播這樣言論的人其心可議,但如果閱聽人沒有特定的心理因素,這些言論又如何挑動民族情緒?

香港《明報》引述研究網路傳播的北大學者斷橋的話指出,中國大陸對屈辱的近代史耿耿於懷的弱國心態,導致對「燦爛傳統文化」有強烈歸屬情結,民族主義易被挑動,而臆造的「文化之爭」最大獲利者是主管文化遺產保護的部門,虛假衝突讓其更能引起關注,獲得資源。

硬拗的「東北工程」

大陸與韓國之間的文化論戰由來已久,但如果要回顧,就不能不提起「東北工程」引發的爭議。

2004年,北京和平壤共同提出的「高句麗遺址」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登錄後中共官媒隨提出,高句麗(37B.C.-668A.D.)是「受中原王朝管轄的地方政權」的說法。此說法立刻引起兩韓反彈。

公元前37年建立的高句麗國最強盛時疆域覆蓋遼東半島、整個北韓及韓國北部,與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百濟鼎足而立。高句麗曾經擊退倭(日本)與隋軍,是韓國民族所建立的最強大國家,在韓國人心中有著不可抹滅的地位。

2002年中共啟動「東北工程」,專門研究東北邊疆歷史上的疑點和難點,高句麗也是重點之一。2003年,主持該計畫的社科院學者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稱:「高句麗政權的性質應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地方政權管轄的古代邊疆民族政權。」韓國當然認為這是在歪曲歷史,表達了強烈抗議。

美國之音報導,對此,美國瑪麗埃特大學歷史系教授易小熊說,這是因為北京持的立場是,高句麗的發源地在今天大陸境內,因此高句麗是地方政權。但從歷史的角度看是完全行不通的,「高句麗毫無疑問是高麗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漢文化的一部分」。

哈佛大學朝鮮研究所的拜因頓補充,大陸學者這麼說想必是心虛的,因為它無法得到歷史和考古研究的具體支持。儘管如此,部分學者還是以執政者的意識形態出發,試圖找出「某種歷史證據」。

「東北工程」爭議後,中共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限制韓國研究人員進入高句麗遺址,嚴重阻礙了對高句麗文化的研究。

韓劇細膩 潤物無聲

中國獨立政治評論員丁咚,2014年發表〈中韓文化之爭的背後〉一文,對比大陸人與韓國人對待文化的不同心態與動機。他寫到,中國人申遺「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文化的內在價值與文化遺存的保護、弘揚和傳承,都沒有擺到應有的位置」。

相對來說,「韓國人則擁有非常自覺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競爭意識和傳播意識,文化歸屬感和優越感強烈,深透到民族精神的深處。」

以戲劇為例,丁咚提到:「在韓國古裝劇中,令人印象的是對古代韓國文化的尊崇、描述和展現。如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大長今》一劇,對朝鮮的傳統飲食文化進行了精描細畫,並將它融入了動人的歷史人物和故事的演繹之中,獲得了生動傳神、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應,隨著該劇的熱播及在海外的廣泛流行,韓國文化在各國深入人心,無形中提升了國家的品牌形象。……而在現代劇中,濃郁的家庭觀念和傳統文化精神,則是其主要文化背景。」

「反觀中國,雖然號稱擁有數千年文明史,但在各種影視劇中不僅不能客觀描述古代文化,反而竭力虛構之,使之變得不倫不類。此舉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

大陸的文化景觀之所以淪喪到如此地步,亦有其過程。丁咚寫到,從五四運動開始,到歷次鬥爭運動與意識形態灌輸,傳統文化已被折騰地「十分慘澹」。此外,共產制度下民族主義也被「異化」了。

他說:「中國不少民眾在被民族主義激情燃燒、富有攻擊性的同時,失去對世界本質和人類生存境遇的悲憫關懷,對文化自身冷漠以待,卻更期待與韓國鬥爭後所獲得的快感。」如要復興文化,大陸人必須反思自身的基本態度,並「從加強人類基本關懷的精神維度著力,推進中國傳統文化觀和文化體制轉型」。◇
-----------------
非物質文化遺產Q&A
www.epochtimes.com.tw查看原始檔
【大紀元訊】◆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與有形的、可傳承的物質遺產相對的概念。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間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築及其他文化藝術。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建議世界各國盡快採取行動,保存、保護並傳播民間創作這一全人類的共同遺產。2001年5月,教科文組織宣布的首批19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3年教科文組織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

◆ 台灣可以申請嗎?

台灣目前並非聯合國之會員國,無法成為《世界遺產公約》或《非物質遺產公約》之締約國,因此不具備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之必要條件

◆ 台灣哪些文化活動具備「申遺」的潛力?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0年10月,推動非物質文化「申遺」,提出的10大潛力點分別為:
1.泰雅族神話傳說
2.布農族歌謠
3.北管音樂戲曲
4.布袋戲
5.歌仔戲
6.糊紙(紙紮)
7.阿美族豐年祭
8.賽夏族矮靈祭
9.王爺信仰
10.媽祖信仰◇

-----------

韓國起源論
韓國起源論是指韓國部分學者基於韓民族優越主義的觀點,將其他國家文化等的發源地說成是朝鮮半島的現象。表現包括將中國、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化與技術宣稱為朝鮮半島所創造和發明,宣稱他國名人均分別是韓國人和韓國人的後代,以及宣稱某名人具有韓國血統等。
申采浩 (1880–1936),朝鮮新史觀的奠基人,強調朝鮮族是檀君的後代,經歷長時間孤立而形成獨一無二的朝鮮族,其學說影響今天朝鮮半島的史觀。
新史觀運動
韓國起源論始於《揆園史話》、《桓檀古記》已經表現出了韓國起源論的淵源,書中指檀君派舜取代堯、派太子扶婁教大禹治水等[1]。
這些主張在朝鮮獨立運動生根。當時朝鮮獨立運動的重要人物申采浩,自朝鮮亡國後流亡於中國東北三省、北京、上海等地,思考朝鮮民族的根源,最終在1924至1925年間發表影響深遠的建構歷史書《朝鮮上古史》,提出朝鮮族始於檀君。[2][3]在朝鮮傳統史觀中,申采浩重建朝鮮歷史時,焦點放在高句麗王國,認為這是[3]形容當時的高句麗的軍事實力強盛,既開拓大片疆土,亦抵檔中國(隋朝)的入侵,這正是朝鮮民族的共同驕傲,以此說明朝鮮民族有能力對抗外族入侵,反抗日本[3]。在高句麗建國之前,已有朝鮮族人建立了夫餘城,有關歷史淵源可參考朱蒙一書,但該書內容含將漢軍鬼化之入侵者,此點與史實大相逕庭,僅可作參考。高句麗建國乃有一部份夫餘人不滿夫餘之管治,受朱蒙號召從夫餘獨立另僻土地居住。
申采浩又在歷史中尋找朝鮮民族英雄,例如傳統史學中,16世紀時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吞併朝鮮時,民族主義情緒之新史觀中,整場反擊戰由李舜臣一手主導。[3]
迄今,申采浩在南北韓均被喻為「最偉大的史家」,其學說被信守不移[4],現時朝鮮民族學說多參照三國遺事(13世紀及15世紀東國通鑑)的記載,宣揚朝鮮王朝起於公元前2333年。[5]
柳寅植:「三國以來,雄據東部,凌轢支那,或席捲中土,或侵擾邊方,與黃帝子孫,血戰數千年,東洋武強之國,無與我比也。」[6]「滿洲一幅,元是朝鮮幅員也」[7]還將滿族視為同族,將清朝入主中原視為檀君後裔對中原的統治。[8]
李炳憲認為伏羲也興起於長白山,伏羲、舜、女真都是朝鮮族,從伏羲到舜,到金、清,是朝鮮族先後四次占據中原的歷史。[9]青吾寫道:「地形狹長,恰似猛虎,又如臥蠶,又像舞袖的仙人。往昔崇尚領土主義和軍閥主義的時代,可以并吞或侵蝕支那大陸;近古崇尚平和主義時代,獨於煙霞縹緲間享受安閒,謳歌泰平;並帶有未來世界平和先驅者的氣像。」[10]
李丙燾在論述高句麗歷史對於朝鮮人的意義時說:「作為弱骨貧血的現今朝鮮人,當神馳往古之時,如果說能夠給予多少刺激、興奮、或慰安的東西,那就是(東方)三國的史跡。而三國中,沒有比翻開那興起於渺小的鴨綠江畔一隅之地,最終建成包括遼左漢北(遼河以東、南漢江以北)的滿鮮地域,東方未曾有的大國的高句麗的歷史,讓我們的感受更加切實的了。」[11]
發明論主張
1993年,朝鮮宣布在平壤附近找到檀君陵,在公報中說:「5000年檀君始創朝鮮,是創立朝鮮民族的一件劃時代事件,朝鮮族是同質同族的民族,在歷史中繼承著同一血液和文化。」[12]在王陵中,當時發現一口高句麗時代的釘子,朝鮮拒絕獨立調查,縱使如此,這一發現又牽起南北兩韓的熱潮。[13] ,指出根據成書於13世紀的三國遺事記載,古朝鮮正是由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開創[13]。成均館大學一名不願具名的教授接受韓國最大英文報章《韓國時報》訪問時指[13],該書只說檀君的年代與堯帝重疊。[13]
韓國放送公社2009年一套紀錄片中指金、清均是源自新羅;2010年文化廣播公司又認為朱元璋是朝鮮人;一些韓國紀錄片[14]
韓國起源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Qx3DJ
---------------
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中秋節、端午節是韓國人的?孫中山、王建民、李白、朱元璋、釋迦牟尼、孔子都是韓國人?

兩岸華人聽到以上說法,許多人開始翻白眼、瞪眼睛,氣得跳腳,口中大罵:「韓國人真是自大!甚麼都是他們的?!」

在華人「反韓」情緒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以上為人所熟知的中國歷史人物和文化遺產的「韓國起源論」,讓人對韓國人自以為是的態度感到不可思議。

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這類消息其實很多都是中國網民在論壇上捏造的新聞事件,被兩岸媒體引用報導後,引發民族主義,從而激起反韓情緒。

解析1:

甚麼都是韓國人的?

2006年10月,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可笑!韓國人發明漢字〉的報導,內容細述遭韓國占為己有的人、事、物──從端午祭、韓醫「申遺」(指世界上國家和地區以某一地區的特殊歷史遺產價值,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為),到孔子是韓國人以及韓國宣稱自己發明了漢字。

然而,報導的內容,全都是中國網民的虛構與任意誇大闡述,中共官媒卻不經查證,大肆引用報導!

該報導宣稱韓國《朝鮮日報》10月10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朴正秀日前對記者說,經過他十年研究和考證,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後來朝鮮人移居中原,把漢字帶到了中國,才形成了現在的漢文化。他將建議韓國政府理直氣壯地恢復漢字,並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此說法遭其他媒體查證踢爆:「首爾大學並沒有名為朴正秀的教授。韓國政府從未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要申請漢字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也沒有要提出申請的考慮。首爾大學學者朴文基(音)有類似的主張,但並非韓國學界的主流理論。」

而引起中國民眾群情激憤的「端午節」申遺一說,也被踢爆:「韓國申請的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端午祭』活動非端午節。端午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實際上是韓國民俗祭祀活動,唯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文化大學韓文系教授林秋山表示,中國的端午節和韓國的端午祭內涵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

孔子是韓國人一事,中國《廣州日報》記者在2007年訪問韓國時,提出此問題,馬上被韓國官員否認,韓國並無此一說。
孫中山是韓國人一說,則源自2007年7月中國廣東省的《新快報》,報導宣稱引述韓國《朝鮮日報》的報導內容:「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系教授朴芬慶發表了一篇論文,其內容包括中國偉大革命先驅——孫中山有韓國血統。」消息傳出後,被《朝鮮日報》北京特派記者李明振踢爆:「經確認,《朝鮮日報》從未報導過這一內容,此外,成均館大學的歷史系教授中沒有『朴芬慶』其人,而且也沒有人發表過上述內容的論文。」李明振還致電《新快報》查證該篇新聞的署名記者河振濤、杜克,但《新快報》卻稱報社沒這兩位記者,消息內容是由網文轉載。

2007年11月,中國台州網發表報導,內容引用《朝鮮日報》的消息來源,稱釋迦牟尼是韓國人。消息來源是哪兒?一看,是「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經過對印度和尼泊爾古代史料的仔細發掘研究」,台州網還繪聲繪影地引用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的論證。

不過,同樣經網友踢爆,《朝鮮日報》並沒有此報導,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也找不到任何相關資訊。

2008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搜狐論壇與搜狐社區等七、八個網站上登了虛構消息,內容稱韓國《東亞日報》報導:「首爾大學歷史學科教授朴協風主張,中國在奧運會中展現的四大發明實際上是韓國發明的。」還說《東亞日報》義憤填膺地說:「中國偷竊了韓國的發明,應該向韓國道歉。」但經被指控的《東亞日報》查證:「《東亞日報》並沒有過這種報導。而且已經確定首爾大學並沒有這名教授。這完全是捏造。」

以上事件如出一轍,都是中國媒體的造謠生事。

然而可悲的是,不只是中國媒體捕風捉影,把捏造的網聞擴大報導,台灣媒體也加入捕風捉影、轉載打韓的熱潮。

2008年6月,《中國時報》發表了題為〈韓國人稱釋迦牟尼是韓國人〉的報導,而內容同樣引述不存在的《朝鮮日報》的報導,此舉引發《朝鮮日報》記者李光會的強烈不滿,撰寫標題為〈釋迦牟尼是韓國人?台媒假新聞越演越烈〉一文,大批台灣媒體。

李光會在該文章也駁斥《聯合報》曾刊登〈部分長城應該是韓國人建造〉的荒謬引述。《聯合報》講到韓國外語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可能:「吳可能宣稱中國有80%的領土曾經被韓國統治,大部分長城應該是韓國人建造的。」李光會反駁:「台灣媒體還毫無根據地報導說,韓國正在編寫歪曲歷史的新教科書。」

解析2:

高句麗古國到底是誰的?

一連串造假新聞在中國的論壇出現,被兩岸媒體擴大報導。明明是虛構的假新聞,卻可鬧得煞有其事,令人匪夷所思。而製造假新聞的背後原因,卻鮮少人討論。

中國網民為甚麼對韓國那麼痛恨?刻意製造謠言嘲諷栽贓?
究其原因,在於中韓雙方對於「高句麗古國」的歷史詮釋,曾發生激烈爭執

爭執的焦點在於:高句麗古國到底是中原王朝的?還是朝鮮民族的?

高句麗(34A.D~668B.C)又稱高麗或句麗,是古時位於中國東北的古國,領土橫跨遼東與朝鮮半島大部分,國力強盛時期還大勝過隋朝大軍。高句麗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包括沃沮和東濊),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唐朝期間,遭唐朝與新羅聯軍夾擊消滅。「高句麗」在韓國人心目中是其文化的先祖,屬於韓國民族歷史上最強大、獨立的國家,在韓國人心中有著傳奇般的地位。

歷史上高句麗與中原王朝一直以來都是屬於藩屬關係,但中共卻不以為然,認為高句麗是在中原王朝直接管轄範圍內。

2002年,「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在官方主導下,啟動了一個五年研究計畫──「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簡稱「東北工程」,對東北三省的地理、歷史、民族問題進行研究,討論東北與鄰國疆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目的是「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邊疆穩定而服務」。

2003年,中國學者聯合以筆名「邊眾」在中共官媒《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指出:「高句麗政權的性質應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地方政權管轄的古代邊疆民族政權。」「知韓苑」執行長朱立熙風趣地把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性質應該是受北京制約和吉林省省政府管轄的現代邊疆民族政權,中共把歷史上的高句麗等同現在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光明日報》的一番論述,引發全韓國學術界與媒體群情激憤!韓國學者抨擊「中國(共)試圖扭曲篡改韓國古代史」,指為「歷史帝國主義」

其實,早在「東北工程」之前,中共就一直在修訂少數民族歷史,認定高句麗自古就是中國的。據哈佛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學者畢伊頓(Mark Byington)表示,「中共會用管理少數民族政策的邏輯來寫少數民族的歷史,這歷史編寫邏輯的依據是:過去的民族,只要曾在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上活動過,歷史上就會被歸類為是屬於中國的。」他還表示:「中共通常會將過去的歷史編寫,用來穩固現今的政權。」

畢伊頓談到,高句麗的爭議在1993年曾引發中韓學術界小規模的爭議。自從1994年起,韓國人開始到中國東北的高句麗遺址旅遊,遊歷、憑弔古老的歷史,此舉被中共認為是煽動朝鮮民族主義的行為,吉林省與遼寧省馬上停止外國旅客進入高句麗遺址。

1995至2000年期間,高句麗遺址遭盜墓,使國外的研究機構(尤其是韓國的研究機構)想進入遺跡研究難上加難。
中國在2002年推出「東北工程」之後,把在中國境內的高句麗遺址提交給聯合國申請世界遺產。2004年7月,聯合國同意中國的申請,吉林大學教授魏康正(音譯)宣稱:「高句麗代表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東北工程」引發韓國上下的憤怒,中共隨即封鎖中國民眾接觸韓國輿論的網站,包括《朝鮮日報》網站、阿里郎論壇(一個在中國朝鮮族互相交流的網站),並在外交部的網頁上,把高句麗從韓國的歷史介紹中刪除。在韓國全體民眾群情激憤之下,韓國國務總理李海瓚設立了部長級的委員會,對中共的歷史詮釋展開反制行動。

之後,中共在外交部的網頁上把二戰以前韓國、日本的歷史全部刪除,拒絕韓國國會議員入境參觀高句麗遺址。

中韓兩國外交關係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韓國時報》(Korean Times)的社論表示,「東北工程」的爭議,「可能導致雙邊12年來培養良好的外交、政治、經濟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

2005年,南北韓學者在平壤共同舉行高句麗問題研討會。這是南北韓分裂以來第一次共同舉行的學術研討計畫。

中韓兩國對於「高句麗」歷史定位的爭論,朱立熙形容:「後來爭執到兩邊要斷交!韓國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要撤資!把中國(共)給嚇到了。」不得已,中共派出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到首爾交涉,就東北工程問題達成口頭諒解。

2006年,當時的韓國總統盧武絃出席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的亞歐會議(ASEM),特別和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高句麗爭議:「(東北工程問題)會給韓中兩國關係帶來消極影響,希望中國政府早日採取適當的措施。」溫家寶回應會採取必要行動解決這次紛爭。

解析3:

為何中共媒體謬論連篇?

其實,「東北工程」不只是歷史爭議,還牽涉到中韓雙方戰略利益的衝突。朱立熙表示,自從1875年清廷開禁,朝鮮人就開始移民到東北;1910年日本併吞朝鮮、1932年滿州國成立,都使朝鮮移民人數增加;1945年日本戰敗,仍有100萬人留在東北,他們被稱為「朝鮮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國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目前全中國的朝鮮族約200萬人,其中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共有85萬人,為全世界最大的「韓人社區」朝鮮族大學入學率達95%,為全中國所有少數民族教育水平最高者,並且還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民族意識最高者,加上有20到30萬的北韓非法移民居住朝鮮,朱立熙表示,中共擔心「朝獨問題」成為「中國後院的不定時炸彈」,這是北京推動「東北工程」的濫觴。
美國智庫「Intellibridge」學者Bruce Klingner表示:「中國(共)或許正在(藉由東北工程)宣示對東北的絕對控制權,為長遠的未來南北韓的統一做準備,因為東北那裡有300萬朝鮮人,北京也許擔心一個統一的南北韓會要求東北的朝鮮族成為『大韓』的一部分。」

韓國江南大學通識教授Park Kyeong.chul直接了當地分析:「東北工程的目的是防範朝鮮族人日漸高漲的民族主義……並移除南北韓人民對於滿州地區的歷史連結。」

2007年3月,雙方爭議終結,中方學者被要求勿再傷害韓國人的感情,之後韓國幾部連續劇還因牽涉到這段歷史而在中國大陸遭禁播。朱立熙表示:「後來像是《朱蒙》幾部韓國連續劇在中國大陸被禁,因為有些東西真的扯不清,以前到底是藩屬還是甚麼?扯不清,剪不斷理還亂!」

不管如何,中共對於韓國的造假新聞,和以上糾葛脫不了關係。朱立熙談道:「後來中國大陸那些網民一直在製造假新聞,就是從『東北工程』開始的,爭議期間從2003年到2007年,中間遇到韓國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節的世界遺產,中國網民氣壞了!其實韓國的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是兩回事。」

有無可能是──中共搶了高句麗,還喊別人是小偷?也就是說中共硬生生擅改了韓國對高句麗的歷史詮釋,為了打擊韓國,因而放任官媒和網民,採用「韓國起源論」轉移視聽,以消弭自己詮釋高句麗的歷史而引發的爭議。

那麼為何台灣許多媒體也跟著中國網民放出的假新聞起舞?文化大學韓文系教授林秋山表示:「有些消息經過追蹤發現是中國製造出來的假新聞,我們就不該傳播嘛!我們為何還那樣傳播?所以有沒有被(中共)離間的可能?我想是有的。」
-------------------
韓國人自認的第一

自認世界上第一個抄襲雨水測量儀的國家
自認世界上第一個抄襲諾貝爾和平獎的國家
自認世界上第一個抄襲還不會用造紙術的國家
自認世界上第一個痴漢流行的國家
自認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嘴炮推倒核子蘑菇的國家
自認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黑心手雷的國家
自認世界上第一個踩到導彈的國家
自認世界上第一個成功製造出複製含狗的國家
自認痴漢數量世界第一
自認整屌技術世界第一
自認陰莖長度世界第一
自認胸罩產量世界第一
自認泣車鋁館世界第一
自認墊嗜雞世界第一
自認癬是憩世界第一
自認打槍技術世界第一
自認熱狗熱門程度世界第一
自認足球技術世界第一
自認撥接速度世界第一
自認蹈板仿冒世界第一(還贏過了上個世紀的紀冠軍支那!)
自認變性以及隆乳手術的相關產業世界第一
自認人妖數目世界第一
自認整毛技術世界第一
自認信長也是世界第一
自認培育出世界上爽爽人數第一的大學群體廁所打槍 槍神
自認女子團體也是世界第一
自認砲人第一,二戰時嘲纖籍日本兵才是南京大屠殺的主兇,據一位老兵回憶:「南京死亡的30萬人中,有40萬人是我們嘲纖兵殺的‧」
自認精、卵子數量世界第一
亦有中國鄉民及日本軍官表示認同,曰「韓國犬子比日本鬼子可怕許多」及「南京一役日本黃軍軍紀渙散、乃韓犬民族所為」
自認人妻交換活動人數世界第一
由文鮮萌墓屍創立的統一教。以集體婚姻為名
自認人肉美味世界第一,當然,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的确是世界上最自大,腦殘、抄襲的国家。
但是根據聯合國文教組織的考察,現今韓國人只有腦殘、抄襲、自大是世界第一
韓國人自創

宇宙(因為上帝是韓國人)
科學與技術
針灸(還可以治好臭臭腳,比十八世紀英國外科醫生愛得滑‧精訥 的種痘痘晚5000多年!)
韓醫(正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中,並請含國人不要再聲稱是含狗了)
渾天儀(已成為韓幣10000元上面的圖示)
原子彈
核彈
人妖(世界上一種奇特的生物)
造屎技術(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註冊)
使用含文(HANGUL),偉大的韓國人發明"韓字",是中國的"漢字"的先祖。(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註冊)
暈到死
長城(由高句麗建築抵禦中原半獸人的襲擊)
愛滋病(據說是偉大的韓國科學家,去韓國的非洲殖民地考察當地生態時,因交插當地靈長類動物,刻意感染後帶回韓國,並向世界醫學界宣稱此病毒為韓國人發明的)
狂犬病(因為韓國人想壟斷狗肉市場,所以不惜將自認神聖的韓國人血清注射到狗身上,然後空投到其他世界各地去中出其他無辜的狗)
顏射疫苗(雖然還沒有這種東西,但只要一問世,那就是英明的韓國人發明的)
用火韓國人已知用火
四大發明,皆源自我們韓國老祖宗的智慧。
活字印刷術(壇君在朝鮮立國就發明的偉大成就。)
屎(來自人類屎上第一位拉出屎的韓國人構想,用以替代手指或樹葉)
指南針(由偉大的王建發明,據說在高麗時代的世界地圖中,就有美洲了,因此地理大發現的先鋒者是韓國人)
火藥(偉大的高句麗為了抵禦中國的發明,被中國盜走了。)
飲食
麥當勞
渴口可樂
擺飾可樂(君不見它的商標圖案就是從韓國國旗上來的嗎?)
珍珠乃茶在世界各地大紅大紫後,許多韓國學生如此宣稱)
刺氫(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註冊,先前被日本人註冊走)
咖鯉(韓國人發明)
壽司(是含狗人不要臉說獸私是含狗發明的,其實日本是第一個懂得生食藝術的國家)
逼精烤鴉(是韓國人不要臉說是含國發明的,其實是應該叫東京烤鴨才對)
姙森(整形醫師將何力秀變性時所砍掉重練的寶貝埋到土裡,於是發明了人蔘)
劈撒(因為是義大利人教含狗作的做的)
豆漿NEW!!(韓國國飲-因為犬類的起源是含國,故韓國人為最早打出豆漿的民族)
體育運動與修練
漁加(從韓國人傳出去)
賤道
空手道(日本傳入韓國,是含狗人不要臉亂竄改成空手道,其實應該是正統的跆拳道)
韓國足球(這才是足球最原始而正宗的打法,但其深奧之處只有具備優良韓國血統的球員能夠領悟
一吹一含招招嘖奇)
藝術
論語(因為孔子是韓國人)
怕海悖餌卡膿(據說也是16世紀時由膏栗人所寫的經典,而且搖滾版絕不可能是含狗人做的)
魔戒(因為韓國即是魔多,青瓦台上至今依然有那顆索倫的屁眼,在腦殘含狗人避免他們太優秀,導至其他人種羞愧自盡)
其他文化習俗
酸葡萄心態
假蠱文
中文(其實韓國是中國分支出來的小國,想當然爾中文是中國人自創、被不要臉的韓國人拿去使用的文字)
佛教(被不要臉的韓國人拿走)
汗服(申請文化遺產中,但遭到韓國鄉民抗議,詳情請查閱含具豬萌)
聖誕節(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註冊)
端午節(同上。)
射裡教(始於韓國,又名中出教。因教祖中出天王 正萌吸不喜戴套,皆射於裡,故名射裡教。由於正萌吸在中出方面的成就卓著享譽世界,在各地皆吸引大量正太萌娘入教而慘遭怨憤。因此正萌吸在 含國、呆丸、泥碰等多個啞洲國家地區先後遭通,並被國際淫行協會組織列於榮譽會員名單。其本人於2007年5月1日於中國北精被哺,於2008年1月決定准許含國的引渡申請,將其引渡回國受審。)
偽大的韓國人

吃油是韓國人的上古祖先。
契丹人是朝鮮族分支,耶律阿保機是朝鮮人的國父,韓語的父親「ABOCHI」由此而來。
玩延阿凡達是朝鮮人(嚴正牲冥:娜霉星是韓國合法領土),「精」成為韓國的大姓。
清朝皇帝是朝鮮人,「礙心覺裸」是「時時想起新羅」的意思。
蒙古人是朝鮮族分支。
孔子是韓國人。(孔子是山東人,山東是東夷族活動地區,而東夷族又是韓國人的祖先,故得證)
你其實也是個韓國人
維基帝國皇帝吉米.威爾士也是韓國人
屈原也是韓國人。(端午節已是韓國人的重要節慶)
中國明朝明成祖的生母是高麗人,明朝歷代皇帝擁有多位高麗嬪妃,明朝皇室有韓國人的血統,所以明朝也是韓國的王朝!
東瀛女優國桓武天皇的母親為百濟武寧王之後,東瀛女優國皇室也有韓國血統!所以東瀛女優國皇室也是韓國的一支!...喔,這是事實,所以東瀛女優國兼併韓國,也是理所當然。
上帝是韓國人。
亞當是含國人,夏娃是他那美麗的韓國情人。
上帝花園裡的那隻無腳爬行動物也是韓國人養的。
風水是韓國人發明的。
教大禹治水。
教神農氏嚐百草。
教燧人氏使用火。
教伏羲氏發明八卦。
教有巢氏蓋屋。
教屈臣氏開藥妝店
教蔡倫造紙
教孫武寫兵法
漢字是男含人在漢城發明的。
朝鮮帝國是世界語文的宗主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反文盲運動的獎項叫做「世宗獎」。
朝鮮民族是世界最早的種族。
朝鮮民族是世界最優越的種族。
世界上的所有人種不是來自非洲,而是來自我們偉大的韓國。
地球應該由南韓人所領導。
韓國人相信只要超過三個人一起跳舞,全世界都會學他們。
美帝哈棒大檸檬某隊強投王劍冥本名姓全,為韓國人。(韓國人稱他王西房,西房是入贅女婿之意)。[1]
美帝哈棒大檸檬另一隊強投郭紅炙因單眼皮,當然也是韓國人。
金城武因為姓「金」,又乘以五,一看就知道跟韓國有男女濕情。
美帝知名影星金凱瑞因為「姓金」,他也是韓國人。
國父鐵拳無敵孫中山他媽媽是韓國人,爸爸是韓國華僑,辛亥革命也是韓國人所策劃的東西。
因為段蓓珊而揚名立萬的李氨有韓國血統。
檯灣品牌紅雞(ACER)和笨Q(BENQ)也是源自韓國。(哈韓迷最新語錄)
天地萬物本來一片渾沌,是一個叫金大刀的韓國神仙用足球頭鎚將宇宙劈開,用高麗蔘作為宇宙的支柱,用泡菜作為宇宙的雨水,滋養了大地,創造了九大(現在改成八大)行星以及地球。
5566如此傑出,是因為韓國人從火星降臨地球後,是在韓國接受腦殘特訓所造出的結果。
韓國才是真正生命的發源地,而非非洲。
鄭和下西洋是韓國派遣的,因為當時韓國男人都流行砍掉重練,鄭和是太監,故得証。
泰國是韓國人妖砍掉重練失敗的人妖的垃圾集中地,而他們的寶貝埋在土裡後用韓洨灌溉,長出來就是榴槤。
鐵拳無敵孫中山因為孫氏是從韓國來的。
因為韓國很多姓金的,所以喜歡黃金的都是韓國人。
黃金價格越還越高是因為全世界的金都是韓國的。
冰拉登祖宗兩百代跟韓國有一面之緣,所以他也是韓國人。
Saber祖先三代跟韓國有一面之緣 所以他也是韓國人。
二次大戰是因為韓國跟德國踢足球時,韓國選手故意踢中德國選手卵蛋引起的。
馬陰九跟韓國沒關係,所以他也是韓國人。
李白是以前人,所以他也是韓國人。
日本靠近韓國,所以他們也是韓國人。
蔡琴樣貌像韓國人,所以她也是韓國人。
天堂是韓國的,所以地獄也是韓國的。
釣魚台是韓國的。
韓國人烤肉喜歡用生菜包者吃,所以烤肉跟漢堡也是韓國的。
韓國的中秋節跟月亮無關,但中秋節還是韓國的。
因為三星是韓國的,所以天空看的到的星星也都是韓國的。
---------------
為什麼關於韓國的假新聞會層出不窮?
為什麼大陸人最討厭的外國人是韓國人?
(PS:之前看到網路的影片說大陸人最討厭的外國人前三名分別是韓國、
日本與印尼。)
台灣現在似乎也是最討厭韓國人......
為什麼明明是有問題的新聞,中共官媒卻不經查證,大肆引用報導?
台媒更誇張,
自己都沒有判斷力喔?
明明是很誇張的新聞還大肆引用又不肯認錯......
如果你看完整篇文章後就會發現,
這一切似乎攏是阿共仔ㄟ陰謀啦!
以比較客觀的立場來看,
雖說韓國有他們的缺點,
與台灣在貿易上也有競爭的關係,
但也不應該用假新聞去抹黑這個國家吧?
就像我們也不希望別人來抹黑我們台灣一樣。
所以,
請共同來唾棄假新聞並分享正確資訊給親朋好友吧!
共勉之!^ ^

(PS:此系列文章有4篇,
未免過長貼不下,
小江分成4次貼出,
希望能讓更多人對韓國有正確的認識。
不然老是引用些假新聞來罵韓國人,
不然在國際上丟臉的反而是我們自己啊!
此篇文章是系列中的第三篇。
第一篇請見:哈韓、反韓 首先要「知韓」
第二篇請見:台灣人為甚麼討厭韓國?)

「韓國起源論」 中韓難罷甘休
作者:鄭少凡
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爭論

「孔子」被韓國人視為祖先的「韓國起源論」,其實也是中國網民空穴來
風的造謠生事。攝影:Getty Images

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中秋節、端午節是韓國人的?孫中山、王建民、李白、
朱元璋、釋迦牟尼、孔子都是韓國人?

兩岸華人聽到以上說法,許多人開始翻白眼、瞪眼睛,氣得跳腳,口中大罵:
「韓國人真是自大!甚麼都是他們的?!」

在華人「反韓」情緒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以上為人所熟知的中國歷史人物
和文化遺產的「韓國起源論」,讓人對韓國人自以為是的態度感到不可思
議。但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這類消息其實很多都是中國網民在論壇上捏
造的新聞事件,被兩岸媒體引用報導後,引發民族主義,從而激起反韓情
緒。

解析1:
甚麼都是韓國人的?
2006年10月,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可笑!韓國人發明漢
字〉的報導,內容細述遭韓國占為己有的人、事、物──從端午祭、韓醫「申
遺」(指世界上國家和地區以某一地區的特殊歷史遺產價值,向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遺產委員會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為),到孔子是韓國人以及韓國宣
稱自己發明了漢字。

然而,報導的內容,全都是中國網民的虛構與任意誇大闡述,中共官媒卻
不經查證,大肆引用報導!

該報導宣稱韓國《朝鮮日報》10月10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朴正
秀日前對記者說,經過他十年研究和考證,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
後來朝鮮人移居中原,把漢字帶到了中國,才形成了現在的漢文化。他將建議
韓國政府理直氣壯地恢復漢字,並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此說法遭其他媒體查證踢爆:「首爾大學並沒有名為朴正秀的教授。韓國政
府從未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要申請漢字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也沒有要提出
申請的考慮。首爾大學學者朴文基(音)有類似的主張,但並非韓國學界的主
流理論。」

而引起中國民眾群情激憤的「端午節」申遺一說,也被踢爆:「韓國申請的
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端午祭』活動非端午節。端午
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實際上是韓國民俗祭
祀活動,唯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文化
大學韓文系教授林秋山表示,中國的端午節和韓國的端午祭內涵不一樣,不能
混為一談。

孔子是韓國人一事,中國《廣州日報》記者在2007年訪問韓國時,提出此問
題,馬上被韓國官員否認,韓國並無此一說。

孫中山是韓國人一說,則源自2007年7月中國廣東省的《新快報》,報導宣稱
引述韓國《朝鮮日報》的報導內容:「韓國成均館大學 歷史系教授朴芬慶發表
了一篇論文,其內容包括中國偉大革命先驅——孫中山有韓國血統。」消息傳
出後,被《朝鮮日報》北京特派記者李明振踢爆:「經確認,《朝鮮日報》從
未報導過這一內容,此外,成均館大學 的歷史系教授中沒有『朴芬慶』其人,
而且也沒有人發表過上述內容的論文。」李明振還致電《新快報》查證該篇新
聞的署名記者河振濤、杜克,但《新快報》卻稱報社沒這兩位記者,消息內容
是由網文轉載。

2007年11月,中國台州網發表報導,內容引用《朝鮮日報》的消息來源,稱釋
迦牟尼是韓國人。消息來源是哪兒?一看,是「韓國成均館大學 歷史學系經過
對印度和尼泊爾古代史料的仔細發掘研究」,台州網還繪聲繪影地引用成均館
大學歷史學系的論證。不過,同樣經網友踢爆,《朝鮮日報》並沒有此報導,
成均館大學 歷史學系也找不到任何相關資訊。

2008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搜狐論壇與搜狐社區等七、八個網站上登了虛構消
息,內容稱韓國《東亞日報》報導:「首爾大學歷史學科教授朴協風主張,中
國在奧運會中展現的四大發明實際上是韓國發明的。」還說《東亞日報》義憤
填膺地說:「中國偷竊了韓國的發明,應該向韓國道歉。」但經被指控的《東
亞日報》查證:「《東亞日報》並沒有過這種報導。而且已經確定首爾大學並
沒有這名教授。這完全是捏造。」

以上事件如出一轍,都是中國媒體的造謠生事。

然而可悲的是,不只是中國媒體捕風捉影,把捏造的網聞擴大報導,台灣
媒體也加入捕風捉影、轉載打韓的熱潮。

2008年6月,《中國時報》發表了題為〈韓國人稱釋迦牟尼是韓國人〉的報
導,而內容同樣引述不存在的《朝鮮日報》的報導,此舉引發《朝鮮日報》記
者李光會的強烈不滿,撰寫標題為〈釋迦牟尼是韓國人?台媒假新聞越演越
烈〉一文,大批台灣媒體。

李光會在該文章也駁斥《聯合報》曾刊登〈部分長城應該是韓國人建造〉的荒
謬引述。《聯合報》講到韓國外語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可能:「吳可能宣稱中國
有80%的領土曾經被韓國統治,大部分長城應該是韓國人建造的。」李光會反
駁:「台灣媒體還毫無根據地報導說,韓國正在編寫歪曲歷史的新教科書。」

解析2:
高句麗古國到底是誰的?
一連串造假新聞在中國的論壇出現,被兩岸媒體擴大報導。明明是虛構的假新
聞,卻可鬧得煞有其事,令人匪夷所思。而製造假新聞的背後原因,卻鮮少人
討論。

中國網民為甚麼對韓國那麼痛恨?刻意製造謠言嘲諷栽贓?究其原因,在
於中韓雙方對於「高句麗古國」的歷史詮釋,曾發生激烈爭執。

爭執的焦點在於:高句麗古國到底是中原王朝的?還是朝鮮民族的?

高句麗(34A.D~668B.C)又稱高麗或句麗,是古時位於中國東北的古國,領
土橫跨遼東與朝鮮半島大部分,國力強盛時期還大勝過隋朝大軍。高句麗與百
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包括沃沮和東濊),
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唐朝期間,遭唐朝與新羅聯軍夾擊
消滅。「高句麗」在韓國人心目中是其文化的先祖,屬於韓國民族歷史上最強
大、獨立的國家,在韓國人心中有著傳奇般的地位。

歷史上高句麗與中原王朝一直以來都是屬於藩屬關係,但中共卻不以為
然,認為高句麗是在中原王朝直接管轄範圍內。

2002年,「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在官方主導下,啟動了一個五
年研究計畫──「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簡稱「東北工程」,
對東北三省的地理、歷史、民族問題進行研究,討論東北與鄰國疆界的過去、
現在和未來,目的是「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邊疆穩定而服務」。

2003年,中國學者聯合以筆名「邊眾」在中共官媒《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指
出:「高句麗政權的性質應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地方政權管轄的古代邊疆民族
政權。」「知韓苑」執行長朱立熙風趣地把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延邊朝
鮮族自治州的性質應該是受北京制約和吉林省省政府管轄的現代邊疆民族
政權,中共把歷史上的高句麗等同現在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光明日報》的一番論述,引發全韓國學術界與媒體群情激憤!韓國學者抨擊
「中國(共)試圖扭曲篡改韓國古代史」,指為「歷史帝國主義」。

其實,早在「東北工程」之前,中共就一直在修訂少數民族歷史,認定高句麗
自古就是中國的。據哈佛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學者畢伊頓(Mark Byington)表
示,「中共會用管理少數民族政策的邏輯來寫少數民族的歷史,這歷史編
寫邏輯的依據是:過去的民族,只要曾在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上活
動過,歷史上就會被歸類為是屬於中國的。」他還表示:「中共通常會將
過去的歷史編寫,用來穩固現今的政權。」

畢伊頓談到,高句麗的爭議在1993年曾引發中韓學術界小規模的爭議。自從
1994年起,韓國人開始到中國東北的高句麗遺址旅遊,遊歷、憑弔古老的歷
史,此舉被中共認為是煽動朝鮮民族主義的行為,吉林省與遼寧省馬上停止外
國旅客進入高句麗遺址。1995至2000年期間,高句麗遺址遭盜墓,使國外的研
究機構(尤其是韓國的研究機構)想進入遺跡研究難上加難。

中國在2002年推出「東北工程」之後,把在中國境內的高句麗遺址提交給聯合
國申請世界遺產。2004年7月,聯合國同意中國的申請,吉林大學教授魏康正
(音譯)宣稱:「高句麗代表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東北工程」引發韓國上下的憤怒,中共隨即封鎖中國民眾接觸韓國輿論的網
站,包括《朝鮮日報》網站、阿里郎論壇(一個在中國朝鮮族互相交流的網
站),並在外交部的網頁上,把高句麗從韓國的歷史介紹中刪除。在韓國全體
民眾群情激憤之下,韓國國務總理李海瓚設立了部長級的委員會,對中共的歷
史詮釋展開反制行動。

之後,中共在外交部的網頁上把二戰以前韓國、日本的歷史全部刪除,拒絕韓
國國會議員入境參觀高句麗遺址。

中韓兩國外交關係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韓國時報》(Korean Times)的社
論表示,「東北工程」的爭議,「可能導致雙邊12年來培養良好的外交、政
治、經濟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

2005年,南北韓學者在平壤共同舉行高句麗問題研討會。這是南北韓分裂以來
第一次共同舉行的學術研討計畫。

中韓兩國對於「高句麗」歷史定位的爭論,朱立熙形容:「後來爭執到兩邊要
斷交!韓國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要撤資!把中國(共)給嚇到了。」不得已,中
共派出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到首爾交涉,就東北工程問題達成口頭諒解。

2006年,當時的韓國總統盧武絃出席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的亞歐會議
(ASEM),特別和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高句麗爭議:「(東北工程問題)會
給韓中兩國關係帶來消極影響,希望中國政府早日採取適當的措施。」溫家寶
回應會採取必要行動解決這次紛爭。

解析3:
為何中共媒體謬論連篇?
其實,「東北工程」不只是歷史爭議,還牽涉到中韓雙方戰略利益的衝突。朱
立熙表示,自從1875年清廷開禁,朝鮮人就開始移民到東北;1910年日本
併吞朝鮮、1932年滿州國成立,都使朝鮮移民人數增加;1945年日本戰
敗,仍有100萬人留在東北,他們被稱為「朝鮮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
之一,國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目前全中國的朝鮮族約200萬人,其中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共
有85萬人,為全世界最大的「韓人社區」。朝鮮族大學入學率達95%,為
全中國所有少數民族教育水平最高者,並且還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民族
意識最高者,加上有20到30萬的北韓非法移民居住朝鮮,朱立熙表示,中
共擔心「朝獨問題」成為「中國後院的不定時炸彈」,這是北京推動「東
北工程」的濫觴。

美國智庫「Intellibridge」學者Bruce Klingner表示:「中國(共)或許正
在(藉由東北工程)宣示對東北的絕對控制權,為長遠的未來南北韓的統
一做準備,因為東北那裡有300萬朝鮮人,北京也許擔心一個統一的南北
韓會要求東北的朝鮮族成為『大韓』的一部分。」

韓國江南大學通識教授Park Kyeong.chul直接了當地分析:「東北工程的目的
是防範朝鮮族人日漸高漲的民族主義……並移除南北韓人民對於滿州地區的歷
史連結。」

2007年3月,雙方爭議終結,中方學者被要求勿再傷害韓國人的感情,之後韓
國幾部連續劇還因牽涉到這段歷史而在中國大陸遭禁播。朱立熙表示:「後來
像是《朱蒙》幾部韓國連續劇在中國大陸被禁,因為有些東西真的扯不清,以
前到底是藩屬還是甚麼?扯不清,剪不斷理還亂!」

不管如何,中共對於韓國的造假新聞,和以上糾葛脫不了關係。朱立熙談道:
「後來中國大陸那些網民一直在製造假新聞,就是從『東北工程』開始的,爭
議期間從2003年到2007年,中間遇到韓國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節的世界遺產,中
國網民氣壞了!其實韓國的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是兩回事。」

有無可能是──中共搶了高句麗,還喊別人是小偷?也就是說中共硬生生
擅改了韓國對高句麗的歷史詮釋,為了打擊韓國,因而放任官媒和網民,
採用「韓國起源論」轉移視聽,以消弭自己詮釋高句麗的歷史而引發的爭
議。

那麼為何台灣許多媒體也跟著中國網民放出的假新聞起舞?文化大學韓文系教
授林秋山表示:「有些消息經過追蹤發現是中國製造出來的假新聞,我們
就不該傳播嘛!我們為何還那樣傳播?所以有沒有被(中共)離間的可
能?我想是有的。」

------------------------------------------

 

端午節與划龍舟 竟然都不關屈原的事?
陳俐潔 2015年06月20日 09:00

端午節,在中國傳統故事流傳中,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人們也將划龍舟、吃粽子,還有從《白蛇傳》裡看來的掛艾草、菖蒲等驅蛇蟲等習俗流傳至今,但為何古人總對端午節的描述總較其他傳統節日少很多?其實端午節,根本不是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的起源疑點重重,「屈原」尤其可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跳汨羅江,於是才有端午節划龍舟等習俗」這個說法,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其實端午節在更早之前便已存在,他在《端午考》中設想,端午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自東漢以來,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對流中,端午這節日才漸漸傳播到長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天文學家陳久金則認為,後世的端陽(午)節就是上古越人的年節,並提及越人「以銅鼓慶祝新年」的儀式也與端午節時間重合。這些想法都指出一個思考點:「端午節可能和屈原毫無關係」。


端午節的英文名為「The 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或許比較能夠接近這個節日真正的詮釋,首先,端午節存在著兩股暗流中爭鋒相對的力量。一股以「龍(舟)」為偶像,讚美拼搏、爭先,表現了立志在這個節日裡拔得頭籌的勇氣和氣勢。另一股力量雖然具體表現較多,但無疑都是在抵抗「端午」時節可能發生的「災難」,好比龍蛇、毒物的勢力。兩者的共同點,都圍繞著「龍(舟)」。

回溯2000年前的原始龍舟賽

為了分析這兩顧力量的起源,我們必須先忘記屈原,看看比他所處時代更早的龍舟文化。

在古代南方地區,有一種鑄造銅鼓的習俗,這種習俗從雲南到兩廣、閩、贛都有保留(江西甚至有個銅鼓縣),甚至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越南都有。這些銅鼓的鼓面和鼓身保留了大量紋飾,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鼓身部分鮮明的「船紋」,考古學家聞宥、馮漢驥、汪寧生等人已經論證,這些船紋就是「中國普遍存在的龍舟競渡之俗的寫照」。

而這些2000年前的鼓紋所描繪的內容,其中,雲南著名漢代遺址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戰船」形像是這樣的「船大而細長,首尾翹起,船首飾鷁鳥首紋,船上同向而坐四人。船首一人頭戴羽冠,羽冠向下,手執三角形器物,船中二人執矛,頭戴大羽冠,船尾一人執長槳,羽冠向下。」但古人划船何須用矛?

來自廣東南越王墓遺址出土的另一個銅提桶上也有類似紋飾,從這些古代銅鼓圖案顯示,華南古人坐著龍舟不是划船,而是拿著兵戰斧、弓箭,一邊戰鬥,一邊用俘虜的首級祭祀!


明末廣東詩人鄺露著有《赤雅》一書,書中記錄了大量明末時廣西民族風俗,其中一則生動描述了「桂北競渡」的情景,「桂林競渡,舟長十餘丈,左右衣白數人,右麾白旗,左麾長袖,為郎當舞。中扮古今名將,各執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敵,不返兵,勝則梟而懸之,鐃歌合舞。十年一大會,五年一小會,遇甲戌為之,有司毫不敢詰。」看來這些古人並不安於划槳,而是手持兵器,彷彿四處去尋仇,遇到仇家就砍人頭顱懸掛著鐃歌合舞,我們通常把這種習俗稱作「獵頭」,有趣的是,今日職場中「獵人頭」(Head-Hunting) 的本意也就是出自於此。

但古人為何這樣做?

《南州異物誌》等文獻提到了古代廣西烏滸人的「獵頭」習俗,他們雖不乘舟,但往往會在春月外出斬獲外人首級,用首級祭祀「田神」,回家進行保佑農業興旺的巫術,在獵頭成功後還伴隨「擊銅鼓歌舞飲酒」的慶祝活動。

「獵頭」是古代世界各地民族都普遍存在的習俗,從西歐的凱爾特人(Celts)到南太平洋的毛利人(Māori)都有記載。根據對當代獵頭者的研究顯示,「斬獲一個死者的頭顱,就控制了他的靈魂」的觀念曾經廣泛流行,斬獲越多死者,就有更多的「靈魂大軍」為之驅役,這樣眾多僕從可以提供豐厚的農業收成。


天文學家陳久金認為,最初的端午節並不是農曆五月五日,而是夏至日(農曆五月十五左右)也就是一年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時候,這天也是百越人的新年。從這個角度來看端午競渡的性質,這個假說或許可以成立。在每年這一天,百越人就會集體搭乘龍舟出發,獵取新的人頭來肥沃新年的土地,誰能在龍舟賽中爭先奪得競標(找到一個來自江中的死者),便將預示下一年的豐收。

逐漸還原的端午傳說

有了這樣的思路,我們再看端午節的各項莫名的習俗,就有了答案。

端午節起源傳說除了和屈原有關的版本外,還和春秋的伍子胥、東漢的孝女曹娥有關,後兩者都是一般意義上「吳越」地方的居民。無論這些人是水神祭祀還是犧牲名臣、孝女,共通點都是「溺死於江中」,在這些故事中,「划龍舟」的目的都是為了拯救(或打撈)他們的屍體。

然而,在獵頭的習俗中,必定有犧牲的一方。既然獵頭者往往坐著形象為「龍」的戰船,那麼一切與龍為敵的方式,像是以蘭草、菖蒲等劍狀物象徵斬殺蛟龍,還是用雄黃等礦物毒殺蟲、蛇的方式相剋「龍和蛇(蛇又被稱作是小龍)」都會成為備受威脅的一方的厭勝之術,這也使端午節同時融合一些相剋觀念的習俗。

有關於端午節的其他習俗,好比「吃粽子」和「寒食」(後者是一個與春秋晉國人「介之推」故事有關,易於混淆於清明節的風俗),在「獵頭」文化中,也能得到圓滿的解釋。


據研究,獵頭活動為了避免誤傷同族,都會划著龍舟來到相當距離之外的異族地盤,因此,航行的過程中就需要攜帶方便的熟食,而「粽子」就是一種適合古人遠行的「速食」。從這個角度上說,粽子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旅行食品」。後人將粽子與拯救屈原聯繫起來,可能只是劇情中一廂情願罷了。

與時俱進過端午

從這些古代文獻和銅鼓紋飾中,逐漸還原端午習俗神秘的原始形態,至今看來可能會感到不適,但至少可以證明,這是中國文化非常底層、獨一無二的部分,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搶注的文化遺產。

而今,端午節大都褪去了早期那種強烈的暴戾氣氛,留下來的是甘美的粽子、激昂拼搏的龍舟競賽,由此可見,對待傳統,大可不必守舊如舊。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風生活粉絲團,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