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竹南鎮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辦「祭江洗港」儀式來趨吉避凶,「祭江洗港」也被苗栗縣政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會有這樣的習俗,是因為早期閩客械鬥,加上1943年船難事件,讓地方不平靜,因此請出神明在端午節,沿著竹南射流溝遶境,將不祥之物送出海,祈求地方平安,這樣的故事將成為劇場演出。苗栗竹南推社區劇場 重現「祭江洗港」典故 - 客家電視台 https://bit.ly/3a3SVMq


一七三九年竹南鎮五穀宮少數閩、客人士合建共祀的廟宇第七屆主委蔡津照推動內、外庄輪流擔任一屆主委計畫,開起閩、客輪流共治的局面/竹南鎮后厝龍鳳宮媽祖此次遶境隊伍將由三輪車、單車及徒步信眾所組成,倡導環保。遶境隊伍,不同於一般陣頭、藝閣車行列,改採三輪車、單車及徒步信眾形式進行,倡導環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fz04A

田寮永貞宮(頭份) @ 愛鄉愛土愛查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tGrPOI

苗栗頭份田寮永貞宮(媽祖廟) @ wenshu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Vtdq3


驅疫保境平安!竹南中港慈裕宮端午「祭江洗港」
2020-06-25 18:39
驅疫保境平安!竹南中港慈裕宮端午「祭江洗港」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Za1MTJ
〔記者蔡政珉/苗栗報導〕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慈裕宮今天依循傳統,於端午節中午12點在慈裕宮前展開「祭江洗港」儀式,吉時一到,各廟宇陣頭紛紛集合,由慈裕宮媽祖率領眾天兵神將遶境中港地區,下午5點至中港溪出海口祭江洗港,將不潔之物驅逐出海,護佑地方平安。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指出,祭江洗港儀式相傳自清領台灣康熙末年開始舉辦,如今已被登錄為苗栗縣民俗無形文化資產。文觀局說,竹南中港一帶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更屬當年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來往船隻頻繁,不時發生行人渡溪溺水事件,地方為了告慰亡靈 ,也期盼河海清淨,開始在出海口設案祭拜,逐漸流傳至今。
隨著社會變遷與地方發展,儀式也逐漸演變,如今各廟宇陣頭集合在慈裕宮前,分別向媽祖領旨後展開遶境,隊伍一路鑼鼓喧天,沿途不少民眾設香案祭拜,隊伍每到重要路口及橋頭,中壇元帥神轎也擂起陣勢,安鎮五方。
待媽祖神轎抵達出海口後,祭江洗港儀式依循傳統舉辦,鑾乩先向媽祖稟明後,跪地向海祝禱,鑾轎再衝向海口,象徵驅逐不潔之物,保佑地方人民平安、確保這塊土地潔淨平安。
竹南中港慈裕宮因應今年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控制在戶外500人以下,過程中也將要求參加民眾戴上口罩、實施酒精消毒,希望讓地方信仰成為防疫助力。
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慈裕宮今天依循傳統,於端午節中午舉辦「祭江洗港」儀式,盛大遶境。(記者蔡政珉攝)
驅疫保境平安!竹南中港慈裕宮端午「祭江洗港」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Za1MTJ
中港慈裕宮端午「祭江洗港」。(記者蔡政珉攝)
 鑾轎衝向海口,象徵驅逐不潔之物,保佑地方人民平安。(記者蔡政珉攝)
鑾轎衝向海口,象徵驅逐不潔之物,保佑地方人民平安。

2020-06-26_085545


一七三九年竹南鎮五穀宮少數閩、客人士合建共祀的廟宇第七屆主委蔡津照推動內、外庄輪流擔任一屆主委計畫,開起閩、客輪流共治的局面/竹南鎮后厝龍鳳宮媽祖此次遶境隊伍將由三輪車、單車及徒步信眾所組成,倡導環保。遶境隊伍,不同於一般陣頭、藝閣車行列,改採三輪車、單車及徒步信眾形式進行,倡導環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fz04A


 

b19a00_p_02_02  

不放鞭炮 媽祖環保遶境
2017年06月12日 04:10 黎薇/苗栗報導
不放鞭炮 媽祖環保遶境
竹南后厝龍鳳宮11日舉辦萬尊媽祖踩街祈福,遶境隊伍騎三輪車載著媽祖神像從龍鳳宮出發,隊伍浩大。(黎薇攝)
苗栗縣竹南鎮后厝龍鳳宮是地方重要信仰中心,連續第4年舉辦萬尊媽祖環保踩街祈福,11日早上30輛三輪車載著媽祖神像,從龍鳳宮出發繞行竹南市區,沿途不放鞭炮,希望融入宗教媽祖文化,也能夠響應環保與健康觀念。
后厝龍鳳宮昨天舉行萬尊媽祖環保踩街祈福,廟埕湧入各地陣頭和信眾,相當熱鬧擁擠,廟方點燃起馬炮後,遶境隊伍由電音三太子、醒獅團等打頭陣,載著媽祖神像的三輪車逐一出發繞行竹南市區,約下午3點返回龍鳳宮,全程近10公里,沿途完全不放鞭炮。
71歲康姓鎮民連續2年擔任三輪車司機,他說,負責載媽祖神像遶境很光榮,也能運動身體,而且沿途不放鞭炮,不製造噪音和垃圾,是對環境友善的楷模。
主辦單位龍鳳神轎文化協會理事長陳碧華表示,每年透過萬尊媽祖踩街祈福活動遶境竹南市區,為地方祈福保平安,多年來也頗受信眾好評,今年感謝地方各級單位補助經費,希望明年持續辦理,推廣媽祖文化及環保概念。


 

圖片搜尋結果

中港慈裕宮建立於1658年,是臺灣本島最早設立之媽祖廟

========================

竹南慈裕宮,俗稱中港媽祖廟,竹南內天后宮(外天后宮為「竹南龍鳳宮」),位於臺灣苗栗縣竹南鎮民生路七號,主祀華南著名的海神天上聖母(媽祖),建於清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

慈裕宮的正殿神龕 〈攝影者:曾至頡〉
歷史
相傳明鄭永曆十二年(西元1658年),拓墾者建小廟奉祀媽祖,祈求平安。後遷徙至開元里塩館前。清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檀越鳩資在於中港南門口重建,是為「慈裕宮」。清乾隆年間曾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1]。清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因為械鬥事件,廟宇遭焚,重新堪輿吉地「浮水蓮花穴」,十二年後完工,清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完成遷建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重修,同年仲冬,欽命台灣掛印總濱兵官武隆阿奉旨敬獻「允王惟后」等。清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台灣巡撫岑毓英奉旨敬獻「與天同功」。[2]
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增建香客大樓、會議室等,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副祀註生娘娘、境主公、至聖先師、關聖帝君。(至聖先師目前已移到後殿供奉)後殿一樓奉祀齊天大聖,後殿二樓奉祀觀音菩薩,後殿三樓奉祀玉皇大帝。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由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因九二一地震,進行修復整建。民國九十二年(西元2003年)竣工安座。在90年代擴建、增修後殿的凌霄寶殿共為6層樓,2樓主奉武財神,5樓主奉玉皇大帝。[3]
年度盛事
農曆新年:每年固定於春節鑽轎腳發送紅包

每年過年所舉辦的鑽轎腳活動
端午節:於中港溪出海口舉行祭江洗港儀式。
中元普渡:每年於農曆7月17日晚上放水燈,18日下午在廟口普渡。[4]

===============================

竹南慈裕宮 @ 湊陣拜媽祖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t0VLv

2016-12-03_0912351381643884-2700276950_n

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以及「中壟泉漳稱睦碑」

2016-12-03_0913362016-12-03_0914042016-12-03_0914472016-12-03_0915052016-12-03_091525  

苗栗竹南慈裕宮(苗栗縣竹南鎮中美里民生路7號)

交通方式:可搭乘台鐵至竹南,出站後左轉中山路,遇中正路後右轉繼續直行,再遇民生路時左轉即可抵達,步行路程約三十分鐘。

【中港慈裕宮簡介】引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
中港慈裕宮位於中港市街西側的邊陲,根據《淡水廳志》的記載:「(在)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由)甘騰駒等捐建。」但是,廟中所遺留的最古老的文物--前殿正門左右兩側的青斗石獅,獅座上刻有「乾隆癸卯年桂月,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都,甫山社弟子王靜觀敬奉」等字樣,可知較確切的創建年代應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此,《淡水廳志》上的記載應指第一次修建。

中港是漢人移居竹南地區最早墾拓的地方,其後發展為興盛的「中港街」河口港市,是往來艋舺與鹿港之間的交通重鎮及貨物集散地。媽祖信仰也隨著移民及河港貿易而傳入,中港慈裕宮所奉祀的主神即為迎自湄州的三媽(渡臺媽),以及鎮殿的軟身大媽與二媽,蟒袍鳳冠,型態威儀。

慈裕宮創建至今,曾歷經易地重建與大肆增建的過程。根據廟方所編《中港慈裕宮志》與宮中現存匾額文物加以勘考,道光六年(1826年),慈裕宮遭受漳泉械鬥的波及而焚毀。而且原廟基地低窪,每逢天雨,即苦於水患。因此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將廟宇重建於中港街現址。目前廟中前殿仍存有當時的楹聯:「極坤德之洋洋聖母實為大聖母,新斯廟之亦亦瀛州別有小湄州」。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廟宇年久失修,棟樑蝕朽,因此做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工作,包括前殿與正殿的大部份石作,都在此時汰舊更新。民國之後,在廟方多次的改建與增建下,慈裕宮變得輝煌壯麗,舊有的部份在新增建築的包圍下,宛若一座全新設計的廟宇建築。

慈裕宮是一座通面寬七開間、三進兩廊帶左右兩護龍的合院建築。正面面寬29.63公尺,進深25.17公尺。三川殿前後左右結構勻稱,為其平面的特色。中央明間淨寬4.76公尺,左次間淨寬2.17公尺,右次間淨寬2.19公尺,明間較次間淨寬大至2.18倍,使次間格外顯得狹小,與其他廟宇相比,是較少見的作法。石雕是慈裕宮裝飾的主體,包括入口正門與外檐裝飾、檐廊及立柱。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目前所知該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十分細瘦,是該宮的特色。

【阿中隨筆】
竹南是一個淳樸的鄉鎮,鐵路山海兩線在此交會,交通的便利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礎。「中港」是這裡的老地名,因地處滬尾港至鹿港之中而得名,早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當中即有記載,當時的中港是「可通杉板船」的港口。同一時期,由奉旨來台平定林爽文之亂的藍鼎元所撰的《平臺紀略》中提到:「後壟、中港、竹塹、南崁,處處藏奸之所。而竹塹埔寬長百餘里,行竟日無人煙。是彰化守備兵力所弗及也。」由此可知,康熙晚年至雍正初年間,中港地區尚是一塊未經大規模開發的土地,而推敲慈裕宮的創建年代當屬此時之後。

最早錄有中港天后宮記載的是《淡水廳志》,當中的卷六‧志五‧典禮志/祠祀提到:「天后宮…一在中港街,嘉慶二十一年,甘騰駒等捐建」。淡水廳志成書於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由淡水廳同知陳培桂編纂完成。但前文沿革中所言,慈裕宮門口有一對青斗石獅,雕塑年代載明為「乾隆癸卯年桂月」,也就是西元1783年,是故懷疑該廟創建年代當推前至乾隆四十八年。不過據阿中當日的觀察,該字樣歷兩百多年依然清晰可辨,這點不得不令人懷疑。與其引之為乾隆年間創廟之佐證,不如以廟內所藏乾隆五十三年的「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為徵,因為早在光緒年間,陳朝龍所編纂的《新竹縣采訪冊》就已經有此碑的記載。此碑為官方所立之告示,我們在之前的好幾篇文章,都曾探討過廟中收有官方所立之告示碑文的例子,這代表當時這座廟一定有著相當程度的重要性,官方在此立碑有廣昭之意。

再看到慈裕宮的沿革中所述:道光六年曾燬於漳泉械鬥中,直到道光十八年才於現址完成重建,阿中查了一下相關資料,這裡的內容似乎有待商榷。道光六年中港地區的確曾因嚴重的械鬥而遭到破壞,不過那並不是一場「漳」、「泉」之間的衝突,而是一場「閩客衝突」,而且波及的範圍南至嘉義,北至新竹皆有,這場因彰化李通竊黃文潤豬隻為肇始的民亂,稱之為「李通案」。之後又有粵人張阿凜與閩人陳辨有過節,後者串聯店仔口(白河)的張丙引發了一波衝突,慈裕宮在那動亂的年代能順利重建實屬不易,也見證了臺灣移民史上,場場慘烈的族群衝突。就在閩粵衝突告一段落之際,其後又漸漸產生了同屬閩人的漳泉之間的齟齬,這才有了慈裕宮另一塊重要碑記:「中壟泉漳稱睦碑」的產生。

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甫因開鑿鳳山水圳有功的曹謹,升官加級調任淡水廳同知,當時眼見臺灣族群械鬥之嚴重,尤其是同源一脈的泉、漳兩族群,於是立下「中壟泉漳稱睦碑」,告示中港、後壟一帶的漳泉兩派和睦相處,由此可看出派系鬥爭的端倪,不過官方立的碑顯然沒起多大的功效,不然開淡進士鄭用錫,也不會在咸豐三年還語重心長的撰寫《勸和論》了。鄭用錫,淡水廳後壟人(今苗栗縣後龍鎮),是清朝統治臺灣以來第一位本土籍的進士,因此有「開臺進士」、「開臺黃甲」之稱,陳培桂所編纂的《淡水廳志》,也是以鄭用錫在道光十四年所編的淡水廳志抄稿為基礎而編成的。咸豐年間,六十多歲的鄭用錫德高望重,調解了多次漳泉械鬥糾紛,眼見同胞相殘,感慨的寫下了《勸和論》一文,內容文字懇切,也讓械鬥之風一時得以舒緩。看著這一段段先民血淚史,不禁令後人感嘆,而廟宇正是見證了這一路走來的辛苦歷程。

走入中港老街道馬上就會被周圍的景物引領進入昔日時空當中,筆直的馬路正對著慈裕宮大門,這是臺灣古廟常見的規畫,也代表著城市以廟宇為中心輻輳展開。廟埕前有一座橋,不過底下以全鋪上石板,絲毫看不出河流經過的痕跡,橋名「日出」,映襯慈裕宮座西朝東之格局。橋的四個角落各安有一隻小石獅,從雕塑的手法,明顯可看出哪幾隻為古物,哪一隻為近物。走進廟埕,右手邊有塊大石,上面刻著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等字,道出中港慈裕宮的不凡來歷。石旁有棵大榕樹則是居民休憩的好地方,阿中一直有個刻版印象,總覺得廟埕就是要有棵大樹才像是廟啊!

如今的慈裕宮規模雄偉,三川殿搭配左右兩廂成為五開間的平面格局,最外側還有鐘鼓兩樓,儼然泱泱大廟之氣派。三川殿屋簷上沒有華麗繁複的裝飾,一切顯得簡單但卻精緻。重簷正脊上方為罕見的雙龍護葫蘆,正脊脊堵則有孔雀以及牡丹剪黏,象徵富貴吉祥。四道垂脊的牌頭都有精采的交趾戲齣─歷山象耕、三顧茅廬、成湯聘伊尹以及渭水聘賢,都是禮聘賢士出仕的主題,只是陶偶尺寸似乎略顯小巧,但人物表情卻是相當細膩,值得仔細欣賞。兩側墀頭處則是手持蓮花的仙人乘坐雄獅像,這樣的安排也是目前僅見,惟石像看來頗新,應是近年整修後的新作品。墀頭下方的正面水車堵則有石雕,在轉角處刻有幾位鼻高大眼,穿著服裝明顯和漢人不同的洋人,龍邊是一男一女,男的頭戴高帽,蓄著八字鬍,身著西裝,手提公事包。女的頭戴花帽,一頭金髮,身穿洋裝,雙手杵著一把陽傘。虎邊則是兩位身著毛衣長褲,一臉虯髯的男子,背靠著牆。兩側人物不同,各有風姿。然而,從這裡也可以觀察出,舊有的中港慈裕宮建築,可是一座對場作的廟宇。

要觀察出慈裕宮對場作的例子其實並不難,只要仔細比較一下正門的兩片門堵即可看出端倪。站在正面往內殿看去,右手邊的身堵是一扇八邊型鏤雕石窗,而左手邊則是四方型鏤雕石窗,兩者中央雖都以天官賜福為主題,但人物造型明顯不同。再看到門楣上的門簪也是明顯不同,水車堵、頂堵、腰堵,以及麒麟堵同樣都能看出兩者不同之處,欣賞起來格外有趣。正門前一對青斗石獅鎮守,保有古廟宇公母獅的傳統形像。下方刻有「乾隆癸卯年桂月,福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都,甫山社弟子王靜觀敬奉」字樣,這就是前文沿革所提,懷疑慈裕宮創建於乾隆年間的根據。石獅下方坐檯同樣雕刻精細,最下層刻有螭吻神獸,位置雖然低下,但手法可是一點都不馬虎。正門對聯:「慈順錫名立廟蠲租崇祀典,裕饒有象豐年阜物迓神庥」聯首標明為大正七年戊午秋月穀旦,不過「大正」二字卻已脫落,在台灣許多古廟當中的物件,只要是用日據年代落款的,往往都難逃被剔除的命運,這裡亦然。再看到兩側龍虎雙堵旁有一副對聯:「天上婺星光斗極,海隅黎献拜衣冠」落款為嘉慶年間的作品。

走入三川殿內,抬頭欣賞前拜殿上方的壽樑裝飾,是一對鳳凰神鳥,右邊還多叼了隻牡丹花,再次對照出兩側藝師的不同創意。壽樑下方和橫樑的交接處則有一尊劉海戲金蟾像,同樣兩側不同,右邊精瘦,似頭陀樣,左邊肥胖露肚,面露微笑,同樣也顯現了對場作的對比。前拜殿靠近天井的正上方有一通「護國庇民」匾,落款年代為嘉慶丁丑年(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為中港內外街庄眾弟子立,此匾為目前廟內所收藏最古老的牌匾,可與淡水廳志所記載的創建年代做對照。兩旁穿廊與前拜殿和拜殿圍繞成露天天井,採光明亮,媽祖主爐就安放在天井中。站在天井處可抬頭欣賞正殿屋簷上的裝飾,正脊脊背上有雙龍護塔,正脊脊堵上有一對孔雀以及花卉剪黏,垂脊牌頭裝飾則較為簡單,只立一尊交趾陶像,分別捧冠與持鹿,取其加冠晉祿之吉祥寓意。

天井復登上三階即為拜殿與正殿,兩殿以低矮的木柵欄隔開空間,數尊媽祖神像一同高坐在精緻的木雕神龕中,鎮殿媽臉上雖顯斑駁,但卻也見證著歷史的痕跡。其前方有一尊較小的金身,微笑莊嚴,讓人看了格外心喜,料想應為慈裕宮開基媽。龍邊還有一組用黃綾包覆的聖旨與印綬,代表媽祖代天巡狩之權威。神龕前,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現怒目金剛像護持道場。神龕上方則懸有兩道匾額,一通是臺灣總兵武隆阿所贈的「允王惟后」匾,該匾標明為「同治十三年仲冬之月重修」,廟方傳說此匾是因為當時同治皇帝與慈禧身體微恙,武隆阿特來慈裕宮求取靈藥而有效,是故朝廷特頒匾額。然而這故事的時間點似乎有些疑問,查武隆阿是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由清廷指派接任許松年擔任臺灣鎮總兵,而且還當了兩任,不過於道光初年就已過世,怎麼還能於同治十三年贈匾?此匾若非偽匾,那麼就是後人將重修時的年代落款刻上古匾了。另一通是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福建巡撫岑毓英所獻之「與天同功」匾。岑毓英是1874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後,由清廷派任為福建巡撫,掌管閩臺事務,此外他還在任內督建了臺北城。據說岑毓英在辦理修建大甲溪橋樑工程,由福建載運器具來臺的途中遇上了颱風,幸得媽祖相助才得以平安登陸中港,後來他將此事上奏光緒皇帝,並請賜頒「與天同功」匾以茲紀念。正殿除了主祀媽祖,兩側還陪祀註生娘娘與境主公。

經過過水廊,右側廂房目前供奉著玉皇大帝、至聖先師以及觀世音菩薩等神祇,這裡是等待後殿落成前的臨時行宮。其中還有一尊非常有名,但卻較少廟宇供奉的神祇:斗戰聖佛,也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這倒是滿特別的。離開廂房朝著後殿的穿廊走去,這裡就有一片開闊的空地,雄偉的靈霄寶殿尚在興建當中,不過外觀皆已完成,已經能讓人感受到啟建落成後的恢弘壯麗貌。而後殿的龍邊矗立了兩方石碑,也就是前文所提的「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以及「中壟泉漳稱睦碑」,這兩方石碑見證了中港地區先民的血淚歷史,也是後代子孫應引以為戒的教材,中港慈裕宮是一座見證歷史的廟宇,廟宇的功能不該僅是祈福禳災,教化社會才是更值得重視的無形力量。中港慈裕宮,推薦給想探知先民開拓史的朋友。

===========================

竹南慈裕宮 - https://goo.gl/3we1xT

中港慈裕宮簡介
座落苗栗縣竹南鎮民生路,創廟迄今相傳已有320餘年歷史,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列為三級古蹟。中港昔日為台灣與大陸交流貿易要港,也為漢人拓殖較早的地方之一。先民渡海來臺,往往奉供媽祖神靈同行,作為保護神,平安抵臺後,為感念媽祖神恩,多建廟崇拜。據地方耆紳稱,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在當時漢人密集之「鹽館前」﹝開元里﹞,建築土壁茅草頂廟宇,奉祀由大陸恭請來臺之媽祖神像,除感恩外,並祈請媽祖保佑,此為慈裕宮肇建之始。慈裕宮因歷史悠久,保存古物甚多,如石柱、石香爐、井井泉、春鳳亭...等等,皆極為稀有而珍貴,從這些古物中,也依稀看到了先民拓殖中港的悠久歷程。
竹南鎮慈裕宮,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間,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寺廟規模相當龐大,金碧輝煌的走廊、鐘樓,古色古香的宮殿造形,香火之盛,竹苗地區媽祖廟無出其右者。

為何稱中港

  中港是竹南鎮建設最早的港市,昔時大陸人民坐船來臺,因當時對臺灣全部地理不太清楚,認為中港之位置,在鹿港、雞籠當中,故將之命名為中港。

慈裕宮歷史

中港開發極早,至清康熙末年經雍正而至乾隆中葉,由漳泉兩地前來中港闢莊墾田者逐年增右。是時,與福建沿海貿易極盛,因而形成中港街市,在嘉慶末年至道光中葉的全盛時期,不僅是附近產物之集散地,又是臺灣南北交通之必經重鎮。

  相傳在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前由漳泉二地渡海移居中港開墾的居民,即建築土壁茅屋奉祀由大陸帶來之媽祖神像,祈求媽祖保佑平安,免於疫病及番害。嗣後改建土壁瓦頂宮殿,進謁湄州祖廟,奉迎分身回來本廟奉祀,當時廟址在鹽館前。乾隆48年間遷今開元里處重建,已具有相當規模。在道光6年(西元1826年)因地方發生械鬥事件,廟宇遭受焚毀,道光18年乃於現址重新修建。

  由於當時漳、泉之間常發生械鬥事件,故於道光20年,特授臺灣北路淡水總埔分府於該宮側設立「勸泉漳和睦碑」,其旁還有一乾隆53年所刻之「勘丈碑」,目前並置於後殿花園內右側,被視為中港最重要之古蹟。

慈裕宮的古匾

  慈裕宮的古匾極多,重要的有「允王唯后」匾,係清同治13年慈禧太后降旨獻立;當時同治皇帝龍體違和,慈禧太后亦生病,乃欽命臺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素聞本宮聖母靈驗,特來祈求賜藥,果然靈效,太后及降旨獻立「允王唯后」匾額。另一重要匾是「與天同功」匾,是清光緒皇帝於8年(西元1882年)御筆奉獻,當時清兵部尚書岑毓英駐臺督辦大甲溪橋樑修建工程,從福州載運器材來臺,遇颶風船隻受阻,暫駐中港行轅等候消息。心中忽感閃閃忽忽,坐立不安,本地士紳臺灣參事陳汝厚乃保薦祈禱於本宮聖母,天驟轉晴,指示般線,平安駛入中港。經奏請光緒帝奉獻本匾額。此二匾目前者懸於正殿。當您蒞臨慈裕宮記得對它多看一眼。

 中港慈裕宮的建築規模相當龐大,古色古香的宮殿造形,潔淨的廣場,肅靜莊嚴的正殿,金碧輝煌的走廊、鐘樓等,到處都顯示它的管理完善及香火鼎盛。尤其廟中古物極多,更富歷史價值。

上圖之兩塊匾額是慈裕宮最重要的古物之一
允王惟后是慈禧太后降旨獻立於1874年
與天同功則清光緒皇帝所賜

【苗栗三級古蹟】竹南中港慈裕宮~「洗港祭江」與「炸邯鄲」 @ 佑佑皮皮.home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OL15Ot


全苗栗縣登錄的古物 這間廟超過一半

2019-01-16 19:43聯合報 記者胡蓬生╱即時報導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最近補助竹南中港慈裕宮設置完成擁有恆溫、恆溼功能的典藏室,協助保存宮內的珍貴古物及各項重要文物,苗栗縣近年針對縣內重要文物及古物進行普查,迄今已公告登錄9件古物,其中逾半都保存在竹南中港慈裕宮。
文化觀光局文化資產科指出,中港慈裕宮是苗栗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民國74年指定為縣定古蹟,慈裕宮具有豐富的歷史與文物,也是在地居民信仰中心,目前縣內指定登錄的9件「一般古物」,其中5件都在慈裕宮。
慈裕宮獲登錄的古物,包括「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及「允王惟后」、「護國庇民」、「與天同功」3塊匾,還有一具少見的古檀木雕香爐,已有200年歷史,是現存木質香爐中年代較早的,相當珍貴。
此外,慈裕宮的「中壠泉漳和睦碑」原本也同時獲登錄為一般古物,但學者專家調查研究後,認為應是民國65年重刻的石碑,並非清道光年間的古文物,苗栗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前年底的審議大會決議從登錄一般古物改為「列冊追蹤」,等於取消這件古物的登錄身分,也創下縣內首例。
慈裕宮建置完成古物典藏室後,原本懸掛在宮內的「護國庇民」、「允王惟后」、「與天同功」匾額,都已有一、二百年歷史,將取下收藏在典藏室內妥善保存,廟方特別為此仿製了相同的3塊匾,將選良辰吉日上匾。
苗栗縣目前公告登錄的一般古物,除了慈裕宮的5件,另外4件還包括三義建中國小奉安所石碑、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南庄田美永和宮建廟捐題碑、苗栗慈導寺日式阿彌陀佛像及佛龕。
苗栗縣竹南中港慈裕宮有多件縣府公告登錄的古物,其中「與天同功」、「護國庇民」、「...
苗栗縣竹南中港慈裕宮有多件縣府公告登錄的古物,其中「與天同功」、「護國庇民」、「允王惟后」3塊匾都已有一、二百年歷史,將保存在新建的典藏室,廟方特別製作仿真的匾額,將擇吉時上匾。記者胡蓬生/攝

======================

年度三大事—「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庄」、「洗港祭江」、「放水燈」
慈裕宮年度三大民俗大事—媽祖誕辰舉辦「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庄」、端午「洗港祭江」活動與農曆七月十八日的「放水燈」活動。「媽祖祈福遶境五十三庄」,就是在媽祖誕辰前連辦三天,中港媽早上出巡時透過王船押解庄內的牛鬼蛇神,晚上再將這些趕到廟裡的神桌下,第三天結束的晚上,中港媽再委由中港地區各宮廟的神尊降駕,替媽祖將這些鬼魂押解上王船送到中港溪出海口。目前,遶境的活動停辦一段時間,將於民國一百零二年時復辦此有意義的活動。
「洗港祭江」活動起源於民國三十二年中港溪鯨魚擱淺事件,庄民搭乘竹筏去賞鯨,發生海難,後來中港地區因為這些未超度的亡魂,村內不平靜,便於端午祭典時,在今日的竹南鎮港墘里中港溪出海口設壇拜祭江海冤魂,同時當地居民爲了感念先民在開發中港過程中的艱辛或出海捕魚時犧牲,而舉行「洗港祭江」的祈福儀式。

竹南塭仔頭紅樹林生態保護區
距竹南慈裕宮十分鐘車程的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位於中港溪口北岸,沿途長滿了水筆仔,還規劃有「賞鳥牆」。紅樹林最佳觀賞期為春、夏二季,此時可觀察到鷺鷥林鷺鷥繁殖的過程、潮間帶類蟹、花跳及彈塗魚的行為習性及水筆仔的成長過程。

圖片搜尋結果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883/20111214b_05.JPG

中港慈裕宮(國家三級古蹟)

[苗栗竹南].中港溪官義渡生態公園.中港慈裕宮(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883篇) - https://goo.gl/BSkkSr

離開官義渡生態公園,續沿著明勝路前行,即可一路進入竹南市區。我想順道去走訪中港慈裕宮。

竹南,舊稱「中港」,地名起源,或說因此地位居台灣南北港口的中間,故名為「中港」; 或說地名源自平埔族道卡斯族中港社。真實如何,已不可考。

中港開發的歷史甚早,漢人在明朝永曆年間即從中港溪河口上岸,入墾此地。 桂王永曆六年(1652),沈光文所著的《臺灣輿圖考》就已出現中港地名。 隨著漢人入墾中港,也帶來了媽祖的信仰。

因此中港慈裕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最初媽祖廟草建於塭仔頭港口附近,隨著河口地理的變遷,曾幾度遷廟,最後落腳於中港舊街的現址。

中港慈裕宮是國家三級古蹟,是知名古廟,而竹南又是苗栗的大鎮, 我本以為慈裕宮前的老街應有不少熱食熱飲或地方小吃,抵達後才發現老街幾乎沒什麼商店, 冷冷清清,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慈裕宮離竹南熱鬧的市中心及火車站還有一大段距離。百年前,這裡是中港最熱鬧的市街, 新設的火車站卻遠在市街東邊二、三公里外的稻田裡。當時地方反對火車經過, 認為會破壞風水,且火車沒什麼用,價票昂貴,不如用走路或用牛車、挑夫運送貨品來得實用。 於是火車站只能設在偏遠的郊外。

當時的地方領袖要擁有遠見,其實並不容易,而百年後的我們,則可以清楚的看到歷史演變的結果。

中港,過去又有「金色中港」的美名,這裡是台灣金紙生產的重鎮,繁榮時期曾有幾百家的金銀紙加工廠。 各工廠或街埕廣場曝曬的金銀紙,在陽光照耀下,發生閃閃的金色光芒,因而有了這樣的美名。

隨著時代變遷,這項金色產業已走向夕陽。我在慈裕宮前的老街,只看到一家商號,店內堆著金紙成品。 今天的中港,不再金光閃閃,天空顯得有些灰濛失色。

圖:「與天同功」古碑

我來到中港慈裕宮,特別想看廟內的一塊古匾及一座古碑,都是我曾讀過的台灣歷史。

懸在慈裕宮大殿神龕上的「與天同功」匾,是光緒八年(1882)皇帝御賜的匾額, 此事緣起於光緒七年台灣進行的一項劃時代的橋樑工程。

當時福建巡撫岑毓英來台視查,深感於大甲溪造成南北交通往來不便, 於是決定建造大甲溪橋。八月開始籌建,以鐵籠裝石作為橋墩,由福建船政局製造,同時興築大甲溪兩岸長堤,以開墾兩岸的河岸地。

當時岑毓英親自來台督辦大甲溪橋修建,而福州載運器材船隻卻遇風浪延宕,岑毓英在中港等無音訊,心情焦急。 中港仕紳建議至慈裕宮祈求媽祖庇佑,祭拜之後,果然天氣好轉,船貨平安抵達。

於是岑毓英奏請光緒皇帝賜匾以酬謝媽祖的恩典。據《德宗實錄》光緒七年十月十五日記錄: 「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 「與天同功」。」 當時台南的大天后宮、大甲鎮瀾宮、中港慈裕宮都收到皇帝御賜的「與天同功」匾額。

大甲溪橋全長一百五十丈(約500公尺),籌款二、三十萬圓,大半由地方仕紳捐輸, 利用大甲溪冬季水位低時趕工建造,短短半年即告完工。 岑毓英於光緒八年三月離台時,寫有《大甲溪鐵橋》一詩,以紀此事:

甲溪如海闊茫茫, 病涉民間廑是傷。
昔日帝封今有奠, 狂瀾自此慶安詳。

大甲溪橋樑工程是劃時代的,比劉銘傳於光緒十五年(1889)建造的台北橋(長約480公尺, 跨越淡水河,連接三重埔與大稻埕)還早了七年。有學者認為大甲溪橋的工程是台灣近代化的開端。

大甲溪橋完工後,光緒八年(1882)六月,颱風豪雨造成大甲溪山洪爆發,沖毀大甲溪橋樑。由於修復經費至鉅, 民間不願再捐款贊助工程,大甲溪橋只好廢棄,只有短短三、四個月的壽命而已。

圖:中壠泉漳和睦碑

中港慈裕宮的後院園內立有兩塊古碑,其中之一是淡水廳同知曹瑾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立的 「中壠泉漳和睦碑」,見證了台灣漳泉械鬥的歷史。

台灣族群之間相互械鬥,起自康熙晚期,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一百多年來,情況愈演愈烈。 道光六年(1826),中港爆發嚴重漳泉械鬥連慈裕宮都難以倖免,遭到焚毀,媽祖與民同災。 道光十八年(1838),慈裕宮才遷建於中港街現址

道光二十四年(1844),彰化縣爆發泉、漳分類械鬥,並有向北蔓延的趨勢,曹謹得知消息,急調義勇趕赴大甲防範。 曹瑾特別告諭中港、後壠的漳泉地方領袖,務必相互容忍,並約束子弟,終於避免一場可能血腥衝突,使地方得以安寧。

當時曹瑾勒石立「中壠泉漳和睦碑」於慈裕宮前(註2),宣達泉漳和睦,穩固雙方情誼,即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曹瑾也是清代台灣難得的優秀官員。道光十七年(1837),他在鳳山縣知縣任內,留心民生疾苦, 完成了台灣南部最大的灌溉水圳,因而稻穀豐收,百姓生活富足,後來縣民將他所完成的水圳設施稱為「曹公圳」, 並設立「曹公祠」,以感念其功績,祀奉至今不絕。

道光二十四年時,雖然曹瑾努力倡導族群和解,又在中港慈裕宮立碑,有媽祖婆做見證, 但台灣各族群之間相互械鬥,結怨已久,並沒有因此而消弭。到了咸豐年間,又更趨嚴重。 以淡水廳為例,在咸豐時代(1850-1861),咸豐三、四、九、十年,就爆發了四次大械鬥。

在「中壠泉漳和睦碑」的碑文裡,曹瑾苦口婆心的勸說,希望來自不同的省份(如閩、粵)或不同的郡邑(如漳、泉)的移民, 大家來到台灣定居之後,就都是台灣(府)人了,何必再劃分彼此及地域呢?這樣的衷心期盼,卻一直到1895年之後才完全獲得實現。

以前還區分漳州人、泉州人或客家人,彼此械鬥,互不相讓,以至紛紛擾擾。新的統治者來到後,大家通通都是台灣人, 被置於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之下,低人一等。新的民族矛盾從此取代了以往台灣人之間省籍及地域的心結。

旅遊日期:2011.12.14 (寫於2011.12.30) 

竹南慈裕宮 - https://goo.gl/qZu6GM

======================

比照200年前規格 中港媽換新鑾轎

2015-06-15

〔記者鄭鴻達/竹南報導〕中港媽祖婆換鑾轎!歷史長達三百二十餘年的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慈裕宮,除為縣定古蹟外,更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廟方昨舉行建廟後首次換轎典禮,信眾集資六十八萬元,請彰化鹿港老師傅以肖楠木比照二百年前舊轎規格,打造全新鑾轎。

  • 慈裕宮二百餘年歷史的舊鑾轎,將收藏於廟內文物館。(記者鄭鴻達攝)

    慈裕宮二百餘年歷史的舊鑾轎,將收藏於廟內文物館。(記者鄭鴻達攝)

  • 竹南鎮中港慈裕宮媽祖婆的新鑾轎,是以肖楠木打造而成。(記者鄭鴻達攝)

    竹南鎮中港慈裕宮媽祖婆的新鑾轎,是以肖楠木打造而成。(記者鄭鴻達攝)

昨天早上,中港慈裕宮的信眾們湧入宮內,爭睹媽祖婆新造鑾轎的風采,在主持人引導下,各地參香的宮廟一一完成儀式後,再由苗栗縣議員李文斌、黃聲全等人齊向媽祖上香、敬奉禮後,再以硃砂筆替新轎之吉祥物開光點睛,隨後再將媽祖寶璽、聖旨等物請進鑾內。

主持典禮的慈裕宮中壇元帥會執行長郭秋平表示,開基聖母在西元一六五八年隨湄洲墾民渡海來台,舊鑾轎以福州杉製成,已使用至少二百餘年,已有不少處破損,廟方決議將舊轎收藏到廟內文物館,並以在地信眾集資的六十八萬元,用肖楠木遵循舊轎規格打造而成。

郭秋平說,慈裕宮三媽每年僅端午節會遶境出巡,因此下次媽祖搭新轎子的時機將是在今年端午節,這座新鑾轎是請鹿港老師傅完全比照舊轎規格打造而成,光木材部分的成本就占了五十萬元。

竹南中港有兩座媽祖廟,一座稱為內媽祖,即今的「慈祐宮」,另一座位於後厝,稱為外媽祖,即今的「龍鳳宮」。慈裕宮又稱「中港媽祖廟」,素有「小湄洲」之稱,以廟中前殿保存初期之楹聯:「極坤德之洋洋聖母實為大聖母,新斯廟之亦亦瀛州別有小湄州」為證。
慈祐宮相傳創建自明永曆十二年(西元一六五八年),位於中港溪畔的塭仔頭,當時僅是茅草屋;因位置靠近大陸為重要港口,貿易殷商、商賈密集,也由於廟地狹小,後來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三年),隨著先民開墾中港內移至開元里的鹽館前,地方父老集資在當時市集密佈的中港南門口重建慈裕宮。清乾隆年間曾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
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因泉、漳分類械鬥,廟宇遭焚毀,再加上廟址基地低窪,逢雨必淹;於是精心勘測挑選「浮水蓮花穴」的現址,歷時十二年,在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完成遷建,慈裕宮現有規模即奠基於此時。當時的慈裕宮似朵浮水蓮花,被四周溪流環繞,僅以日出橋與溪流上的小竹筏為通行方式。
此後又歷經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民國七年、五十五年、六十年、七十一年大小整修與擴建,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由內政指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八十八年因逢九二一大地震,進行古蹟修護,搭建臨時行宮,終於民國九十二年十月修復完成,但礙於古蹟法,廟前不能有大型牌樓與雕塑品,原本廟前高至屋頂、雕像莊嚴的泥塑千里眼與順風耳將軍均已成為歷史;正殿於民國九十二年十月修復完成,目前仍進行後殿的重建工程。

中港媽祖顯神威,醫人無數

慈裕宮的開基媽祖為黑面三媽,當初來台的時間已不可考,但因廟前石階的兩座大型壓艙石可以確認三媽是從大陸搭小帆船渡海而來。 慈裕宮的媽祖可謂「醫生媽」。清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因皇上龍體欠安與慈禧太后微恙,後派台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來此求取藥籤,病才治癒,後特獻立「允王唯后」匾額;另,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 劉守備感念媽祖開藥籤醫治他的癩疾,也贈立「德配在天」匾額。
早期三媽興盛時,信眾即是透過請神,由淨身後的扶鑾,兩人各持人字形桃花筆的一頭在鋪滿檀香灰上寫藥籤,再透由翻譯解籤開立藥方;後來轉由媽祖諭令中壇元帥坐小轎開立藥籤;目前,扶鑾開藥已失傳,後來演變成擲筊取藥籤號,由鄰近中藥房依據祖傳世襲的藥單抓藥。

慈裕宮為工藝師拼場炫技的藝術宮殿
慈裕宮建築屬南方宮殿風格,是一座通面寬七開間、三進兩廊帶、左右兩護龍的合院建築,座西向東。民國七年重修時,廟宇建築的龍虎邊主要分別由中港街人林溪山先生與板橋名家陳己元先生二位大師傅對場施作,也就是民間所謂的「拼場」,左右兩邊呈現不同風貌,從三川殿龍虎堵的「龍光四海」與「虎樂千山」,以及三川殿左右兩邊高低不同的石柱…等,雙方作品時而狂放,時而內斂,卻又相互輝映,宛若一場粗獷豪放與精緻柔細的對話,是慈裕宮的一大特色。

三川殿石雕的龍邊係由民國七年辛阿救,虎邊則為民國八年蔣梢,兩位石雕匠師的對場作。麒麟堵上石窗的造型,左為八卦形,中以雙龍配圓形人物圖案;右為長方形,中以龍首雙龍四鳳配八角形人物圖案;其他如門窗的邊飾花瓶,龍虎堵下的雙龍雕飾,前殿或正殿的獅座、象座、鰲魚、斗拱、雀替、雕花與人形座,以有聯文句讀的筆畫粗細、花邊細緻處,在在都可發現「對場型」的趣味。
石雕是慈裕宮裝飾的主體,包括入口正門與外檐裝飾、檐廊及立柱。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慈祐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則是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十分細瘦,是慈裕宮的建築特色; 慈祐宮所藏碑之多,例如後院的「井井泉沿革碑」、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道光廿四年(西元一八四四年)「勸中龍泉漳和睦碑」、同治年間「五福橋碑」…等,都是極為珍貴的古蹟文物。
慈裕宮因歷史悠久,保存古物甚多,如「慈裕宮天上聖母」玉璽、媽祖令牌、古符版、古檀香爐、傳統金銀紙工具…等,目前皆存放在金銀紙文物館內,記錄著中港地區的信仰文化。

中港慈裕宮旅遊景點介紹(旅遊資訊王TravelKing)-苗栗縣旅遊住宿-竹南鎮旅遊-中港慈裕宮 - https://goo.gl/V6qIKn

=================================

中港慈裕宮
地址:苗栗縣竹南鎮中美里民生路7號
電話:886-37-462353
開放時間:每日開放
經度:120.86375 緯度:24.68229
慈裕宮
慈裕宮慈裕宮中港慈裕宮中港慈裕宮
慈裕宮奉祀媽祖,俗稱中港媽祖,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東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每年農曆正月15日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際祀鹿典,常為中港帶來少有的熱鬧景象。石雕是慈裕宮裝飾的主體,包括入口正門與外檐裝飾、檐廊及立柱。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目前所知該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十分細瘦,是該宮的特色。

慈裕宮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除了元宵節的「炸邯鄲」之外,另一個就是「洗港祭江」。「洗港祭江」是全國唯一的夏季媽祖出巡,在端午節當天,由媽祖率領其他四位神明繞境中港,並在出海口進行各種儀式,儀式完畢後所有人必須背向出海口,不出任何聲音的悄悄離開,眾神像則要面向出海口退回,象徵確保這塊土地潔淨,並保護眾人平安。「炸邯鄲」則是元宵節晚間,以神轎綁著神像金身,由4名「打赤搏」、「戴錢帽」、「穿短褲」、「著布鞋」、「手拿掃把」的轎夫,沿途護送神轎在各定點接受信徒的炮陣迎接。

為何稱中港
中港明明在台灣的北部,為什麼叫「中」港呢?
中港是竹南鎮建設最早的港市,昔時大陸人民坐船來臺,因當時對臺灣全部地理不太清楚,認為中港在鹿港、基隆當中,所以取名叫為中港。

「炸邯鄲」小檔案
台灣目前仍保留炸邯鄲活動有台東與竹南兩地,苗栗縣竹南炸邯鄲是由四名打赤膊的轎夫抬抬著玄壇元帥金身上場接受鞭炮洗禮;台東則是抬著玄壇爺附身的人上陣。

青斗石獅
青斗石獅係乾隆四十八年由信徒敬獻,質地細緻,夏日觸感清涼,會有濕潤感,極為奇特,是全台獨一無二的石獅藝術精品。

古檀香爐
一般廟裡所用的香爐,不是由金屬就是由瓷或石製成的,可是慈裕宮裡卻有一只全台獨有的『檀香木古香爐』喔,極具藝術價值。

井井泉
井井泉相傳為台巡撫劉銘傳率部駐紮慈裕宮時所開鑿,「泉湧水甘,清澈見底用石砌成六角型,名之井井泉」,現今雖已被自來水取代,但仍可以代表先民奮鬥的經過。
慈裕宮奉祀媽祖,俗稱中港媽祖,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東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每年農曆正月15日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際祀鹿典,常為中港帶來少有的熱鬧景象。石雕是慈裕宮裝飾的主體,包括入口正門與外檐裝飾、檐廊及立柱。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目前所知該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十分細瘦,是該宮的特色。

=============================================

全台最高大媽祖「龍鳳宮」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竹南鎮上的龍鳳宮

竹南鎮上的龍鳳宮,興建於清光緒16年,與中港慈裕宮合稱內、外媽祖,是竹南地區居民的信仰支柱,主祀天上聖母,配祀註生娘娘和福德正神。聳立的巍峨聖母像為其特色

後厝龍鳳宮

竹南鎮上的龍鳳宮 ,興建於清光緒16年,與中港慈裕宮 合稱內、外媽祖,是竹南地區居民的信仰支柱,主祀天上聖母,配祀註生娘娘和福德正神。聳立的巍峨聖母像為其特色,高達136台尺,只要登上塑像頂部,就可遠眺台灣海峽。

中港慈裕宮

竹南鎮上的中港慈裕宮 ,興建於乾隆25年,與北港朝天宮 、東港東隆宮 並稱『台灣三媽祖』,寺廟位於中港溪畔的塭仔頭,規模龐大,香火鼎盛,民國74年8月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成為地方宗教中心,每年農曆正月15日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際祀鹿典,總為當地帶來滿滿的人潮。

====================

相關圖片

苗栗竹南五穀宮 
寺廟地址:苗栗縣竹南鎮新南里五谷王1號寺廟電話:037-622454

苗栗竹南五穀宮 @ 台中東隆宮溫府千歲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nJbEYM

=========================================



「四聘」成湯聘伊尹、歷山象耕、以及渭水聘賢、三顧茅廬
辛阿救
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出生竹南,師承奧東名匠,日治昭和3年(公元1928年) 逝世,日治大正8年(公元1819年)受聘為艋舺龍山寺正殿雕刻龍柱而聲名大噪,為1920年代台灣頗具盛名的石匠師,擅長蟠龍柱。後龍慈雲宮是辛阿救的代表作
【剪黏】
朱朝鳳,日治明治44年(公元1911年)生於新竹新埔,為泉州名匠蘇陽水之高徒,作品分布竹苗一帶,主要作品有新埔義民廟、中港慈裕宮、新竹觀音寺等
竹南中港慈裕宮*台灣現存最早的石獅子 1662 縣定古蹟 對場作 http://bit.ly/2NTdpJV

2020-01-23_18595883856919_598423740942844_5013113513250390016_o2020-01-23_1859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