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台街洋樓 - 台北城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 Wilhelm Chang Photography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RXhjN9

臺北城內屹立105年的市定古蹟,見證臺北都市變革,也是臺北舊城區內(城內)現存年代最早的民間建築。附近居民暱稱為「石頭厝」。

原為經營土木營造業的高石組本社,1937年後轉手為販售代理日本神戶銘酒富久娘、岡田式滅火器、度量衡等商品的佐土原商會。戰後曾接續為《人民導報》報社、天利水電行,後為國防部軍務局所有,做為六戶眷屬宿舍使用。直至1997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09年開始由文化局委託民間單位經營。現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管理。

建物腹地不大,但建築形式為特殊少見的獨棟街屋。一樓為唭哩岸石砌成,騎樓寬敞,以半圓拱門作為出入;二樓為木造,外層再飾以洗石子面裝飾;屋頂為較常見於大型官廳的馬薩頂形式 (複折式),屋頂上另開三扇老虎窗作為透風口

館舍名稱: 撫臺街洋樓
開放時間: 每周一至周六 10:00~18:00
休館日: 周日休館
票價: 免費參觀
導覽: 團體導覽請於參觀日兩週前預約。
Email: futai1910@gmail.com
連絡電話: 02-23148080
地址: 10043臺北市延平南路26號

從清朝建省的巡府衙門開始,歷經日據的城中區、總督府,直到光復後,國家機關、大型企業總部的進駐,台北市中正區,始終是台灣本島行政、產業的核心。發展歷史極為悠久的這區域,自然有許多值得回味、保留的古蹟,而當中卻有個被長期遺忘的孤兒 — 「撫台街洋樓」,它在經歷過繁華、棄置、遭拍賣後,就要在2008年重建完成。
日據初期,日本人準備進佔台北府城時,與城民爆發多場戰役,台北城的石牆受戰火波及,有多處坍塌、傾圮,日本人入城後,拆除清代街坊,就拿這些城石興建歐式店舖,而「撫台街洋樓」便是其中一棟。西元1900年(明治33年)定案的臺北市區計畫,將撫臺街列入街廓計畫,撫臺街洋樓推算應為撫臺街拓建後不久興建,於1911年完工,位址在北門城內,屬舊撫臺街大和町(現延平南路一帶)。洋樓所在地建物部份據查為酒類商佐土原吉雄先生的店舖,土地標示為大倉組株式會社(從事土木建築營造業)

而有撫台街之名的出現,乃因於台灣割讓給日本前,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期間,曾在現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設巡撫衙門,故延平南路舊稱為撫台街,所以位在延平南路上的這棟洋樓就被後世冠上此名。

撫台街洋樓台灣光復後,撫台街洋樓失去日據時代「洋行」的貿易性質,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不久,警總將其遷往他處,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台街洋樓成為單純安置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但這十幾年來,定居於此的八戶人家,一一搬走(據說他們的戶籍有的還未遷走呢),這裡成了雜草叢生的廢棄地,附近居民表示:「變成空屋後,根本就是街友遊民的臨時旅館,它被搞得亂七八糟,一點都不像古蹟了!」

1997年底正式定為市定古蹟,但2002年時,它卻因一把無名火幾乎燒盡,只剩一樓的石頭建築,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修復原貌的營造商人員黃國彥說:「我清理古蹟殘骸時,是真的有些難過,不過好在,石頭燒不壞,這些珍貴的『唭哩岸石』都有留下來。
而這場火災發生不久後,撫台街洋樓的權責管理單位 — 國防部,就將它公開拍賣,以籌措軍人眷舍改建基金,雖然國防部有先知會過文化局,且文化資產保存法對公有古蹟的轉手並未設限,但這樣的舉動,卻引來各界的議論、批評,其中在立法院的討論中,強烈質疑這違反了內政部土地法的第十四條─名勝古蹟不得為私有,等同國防部不可透過拍賣、轉手給民間,內政部也因此要求國有財產局發函通知國防部,終於,撫台街洋樓避免了被拍賣的命運。
2004年時,前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積極要求國防部編列預算修復,讓古蹟早日受到保護,雖然國防部一開始也允諾復建,但卻遲遲未有下文,自此,撫台街洋樓的修復議題逐漸被淡忘,直到今年初,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撫台街洋樓附近的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它「古蹟再利用」的方式,最終決議將它未來的營運定位為「攝影沙龍」。會選擇成為攝影沙龍的模式,乃是撫台街洋樓,剛好鄰近台灣相機業的發源地─北門博愛路口相機商圈,相機業者認為,若能將古蹟再利用與攝影藝術文化結合,勢必對兩者都會有番新氣象。撫台街洋樓

在整體大方向確立後,撫台街洋樓於2006年8月正式開始修建,預計2007年5月底建築外觀就能完工,12月完成內部陳設。到時候,已重塑繁榮時期面貌的它,將會一掃過去這十幾年來,世人對它的遺忘與壞印象,「不管這石頭屋將來要做什麼用,只要修復後的它能夠乾乾淨淨的,這樣就好了」住在撫台街洋樓對面的當地耆老林宏滿是期望地說。除了它的重生可以令廢棄古蹟群獲得正視外,這樣古蹟再利用模式,一改以往許多古蹟修建完成後,只是單純獨立的文化個體,缺乏與其他文化的合作、連結,所以它這般的新做法,使它所在地區附近的文化、藝術也能與之結合,徹底活化古蹟再利用時的定義。

撫台街洋樓這座現今僅存於台北城內的日治初期獨棟式洋式店舖,在當時可是領導開啟歐風建築設計的先驅,外觀上最大特色是在立面上的陡斜之屋頂及屋頂突出之老虎窗型式與石造拱廊柱。
騎樓拱廊為四柱三間,拱圈是梯形唭哩岸石塊組合成,騎樓天花板有木材拼組成的圖案。一樓室內天花板原為印花鐵皮天花,但因多年前曾遭祝融現已找不到該種薄鐵皮材質,所以改用檜木,屋內角落目前以鋼構補強。洋樓屋頂屋面覆蓋銅片,屋頂仿蒙薩雙脊屋頂形式(因法國建築師蒙薩得名),屋面第一坡面較陡,第二坡面較緩接近平頂,第三坡度才是平頂。正面屋頂開有三個老虎窗,中間者最大,老虎窗具有通風功能。內部二樓屋頂複折式桁架造型美觀,但是為了忠於原有天花板覆蓋,因此完工後就看不到了,實在可惜。
目前(2007/8)由北市文獻會負責規畫劉銘傳展及舊城剪影巡禮,另有文化商品販售中心。文獻會表示,展覽部分預計於年底開放參觀,因此當初規劃的「台北攝影沙龍」的構想已遭到北市文化局放棄。北門相機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黃久仁表示,將繼續爭取洋樓的部分空間,以發揚相機、音響及皮鞋等當地產業。<TOP>

台北市古蹟-撫台街洋樓 @ 快樂旅行攝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JizRi3

 800px-Futai_Street_Mansion300px-臺北撫臺街洋樓49ff97dfe9698502015-06-10_0839072015-06-10_0852302015-06-10_0852422015-06-10_085259FutaiStreet_2images (1)images (1)fhimages (1)hg下載 (1)下載  

鄰將蓋豪宅 百年撫台街洋樓恐不保

2015-06-10

〔記者游蓓茹/台北報導〕本報曾獨家揭露,北市一○五歲的市定古蹟「撫台街洋樓」旁,將蓋一棟十五樓高、地下五層樓的L型潤泰建設豪宅,不過,古蹟沒地基,豪宅一旦施工,就有可能造成古蹟沉陷崩壞,成為第二個松菸。文資委員說,洋樓的地質是砂土層,比大巨蛋旁的松菸煙囪地質更脆弱,若地下室連續壁開挖,房屋可能會產生裂縫、樑柱、屋頂都被拖著走,相當擔心。

  • 新建案影響古蹟案例

    新建案影響古蹟案例

  • 市定古蹟「撫台街洋樓」旁狹小約兩台車寬度基地,將蓋一個L型潤泰建設豪宅。(記者游蓓茹攝)

    市定古蹟「撫台街洋樓」旁狹小約兩台車寬度基地,將蓋一個L型潤泰建設豪宅。(記者游蓓茹攝)

文資委員︰地質比松菸煙囪更脆弱

記者走訪撫台街洋樓,該建案L型包覆古蹟本體,且基地竟然只有兩台車的寬度,距離古蹟過近,新建築物也將遮蔽古蹟特色立面。

文資委員詹添全說,現代高樓挖地下室,威脅鄰近古蹟,就如同大巨蛋施工,造成松菸煙囪裂縫一樣,因為古蹟基礎很淺,不像現代建築有強壯地基,開挖後勢必造成問題。

他說,撫台街洋樓古蹟採用多根獨立基腳,加上該處是砂土層地質,容易液化成流沙,若開挖地下室連續壁防護措施沒做好,旁邊砂土崩下來,恐造成洋樓基礎不均勻沉陷、整個往工地流滑過去,基腳被拉動後,靠近工地的房屋恐出現裂痕,與基腳連動的樑柱、樓板、屋頂架構都會被拖著走。

負責維護洋樓的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說,文化部曾於五月巡視撫台街洋樓,也憂心建案距離古蹟過近會產生影響,且該建案基地實在太小,就算降低量體,施工距離過近,古蹟還是面臨威脅,難道要等古蹟損壞再來補破洞?

此案從郝市府任內一○三年三月審議至今,潤泰今年才遞交地下室開挖施工保護及監測計畫,五月已被文資委員打回票,文化局說,會議上曾要求建案至少降為十樓,已要求潤泰做監測變化,提出實際數據,五月已審查施工工程保存計畫,但還是距離古蹟太近,審查後未予通過,要求潤泰再重送。

都發局表示,多次審議後,建商擬接受容積轉移,已將十五樓降為十二樓,地下五樓變成地下三樓,要求保留正側立面,且地下室施工要確保筏基安全,減少對古蹟周邊視覺壓迫感。

-------------------

臺北撫臺街洋樓
撫臺街洋樓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Futai Street Mansion.jpg
撫臺街洋樓現貌
舊稱 臺北撫臺街洋樓
等級 台北市市定古蹟
建成年代 1910年(明治43年)
位置 臺灣 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光復里
延平南路26號座標:25.046699°N 121.510833°E
撫台街洋樓是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的一棟洋樓,建築位置位在台北市中正區光復里開封街一段、延平南路交會處一帶。現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也是台北府城內僅存日治時代之商用建築古蹟之一,因該地古蹟多為官署建築,少有民間店舖,格外珍貴。當地人因其外觀,稱之為「石頭厝」,或稱「大和町洋樓」。

1900年(明治33年)的臺北市區改正計畫,將撫臺街列入街廓計畫。撫臺街洋樓應為撫臺街新闢道路(今日延平南路)拓建後不久興建,於1910年(明治43年)完工,位址在北門城內,屬舊撫臺街大和町(現延平南路一帶)。洋樓所在地為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建物部份據查原為合資會社高石組所使用,1930年代後轉為酒類商佐土原吉雄先生的店舖,土地標示為大倉組株式會社〈從事土木建築營造業〉所有。

而有撫臺街之名的出現,乃因台灣在清朝建省時,將巡撫衙門建於現今台北市中正區光復里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故日本時代市區改正計畫將今日忠孝西路、中華路、武昌街、博愛路所圍街廓定名為撫臺街(「撫臺」為「巡撫」簡稱),位在台北市中正區光復里延平南路上的這棟洋樓就被後世冠上此名。

戰後,該地址在二二八事件前為宋斐如經營的人民導報報社所在之處,於1946年(中華民國35年)3月8日,警備總部以「挑撥政府與民眾間感情」、「煽動暴動」等罪名查封了人民導報,然後被行政長官公署接管,再交由國防部軍務局管理撫台街洋樓失去日治時代「洋行」的貿易性質,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不久,警總將其遷往他處,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配給六戶居住,一層三戶。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台街洋樓成為單純安置行政院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但這十幾年來,定居於此的八戶人家,一一搬走,也曾開設中醫師診所,這裡後來成了雜草叢生的廢棄地。而1997年(中華民國86年)底正式定為市定古蹟,但2000年(中華民國89年)2月26日凌晨,左後方一樓木造房屋起火燃燒,燒毀嚴重,致使古蹟外牆、屋頂木構造等均受損。。

2004年(中華民國93年),台北市文化局積極要求行政院國防部編列預算修復,讓古蹟早日受到保護,雖然行政院國防部一開始也允諾復建,但卻遲遲未有下文,自此,撫台街洋樓的修復議題逐漸被淡忘,直到2009年(中華民國98年)初,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撫台街洋樓附近的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它「古蹟再利用」的方式。2009-2012年間,文化局曾委託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管理。現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經營,2014年(中華民國103年)4月19日再次重新開館。

建築特色

撫臺街洋樓左右並沒有相鄰連接的建築物,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連棟式街屋建築。
撫臺街洋樓是現今台北城內僅存之日治初期獨棟式的洋式店鋪,為石木混合構造,規模雖不大,但彌足珍貴。由於左右並沒有相鄰連接的建築物,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連棟式街屋建築。其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即是在立面上的陡斜屋頂、屋頂突出之老虎窗型式與石造拱廊柱。

一樓為石造,外有精美的石拱騎樓。拱廊為四柱三間,拱圈是梯形唭哩岸石塊組合成,騎樓天花板有木材拼組成的圖案。一樓室內天花板原為印花鐵皮天花,但因多年前曾遭祝融現已找不到該種薄鐵皮材質,所以改用檜木,屋內角落目前以鋼構補強。二樓與屋架均為木造式,屋頂屋面覆以銅片瓦,屋頂仿蒙薩雙脊屋頂形式〈因法國建築師蒙薩得名〉,屋面第一坡面較陡,第二坡面較緩接近平頂,第三坡度才是平頂。正面屋頂開有三個老虎窗,中間者最大,老虎窗具有通風功能,內部二樓屋頂複折式桁架造型美觀。

總的而言。撫臺街洋樓整體裝飾簡潔而不複雜,雖質樸細部卻不失細緻,深受歐陸古典風格之影響,呈現簡潔與美。建築物一樓以樸質厚重石材疊砌築造,形成造型典雅之騎樓式拱廊。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蒙薩屋頂(Mansard roof)或稱複折式屋頂,面鋪石棉瓦片,斜度很陡,並有突出的老虎窗組構而成。外觀歐風十足,屬仿文藝復興式樣的店鋪建築。這種風格形式於日治初期常見於官署、公共建設,傳達強烈威權風格。


(1) 帝國の臺灣 - 貼文 | Facebook

278791075_353789110039872_5688347129357789882_n (1)278893149_353824900036293_5388188388275521549_n278606981_7563667040340856_6917319247949610398_n2022-04-20_210538

(1) 帝國の臺灣 - 貼文 |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