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暈效應」也稱光環效應或成見效應,指在人際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因而表現為在個體的社會知覺過程中,將對方的最初印象不加統整分析就用來判斷、推論此人的其他特質。亦即對於一個喜歡的人,會同時認為他具有其他所有好的特質,甚至你對他的這些特質一無所知亦同。一個懷有偏見態度的人常有此知覺現象,例用教師評定學生操行成績時,不以學生言行舉止為根據,只憑學生學業成績的印象定等級。   月暈效應往往是在個人掌握有關知覺對象的訊息很少而又要作出整體判斷的情況下,產生以偏概全的效應,它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論的泛化與擴張,造成過高或過低評估的失真現象。因此一個人第一印象被認為是好的,他就被一種正面的光環所籠罩,人們易將好的特質賦予他。這種現象早在一九二○年即為桑代克(E.L. Thorndike)所發現。美國心理學家凱爾利(H. Kelley, 1950)和阿斯契(S. Asch, 1946)等人在印象形成的實驗中也證實了這種效應的存在。   在教育活動中因月暈效應常造成不少的評量誤差存在。例如:
1.施用晤談法(Interviewing)或評定量表(Rating Scale)記錄學生行為與態度的改變時,評定者對被評者有良好態度時,就傾向於將所有特質評為高分;而有消極態度時,就傾向於評為低分。因此,限制了評定量表的使用價值。
2.進行論文題評分時,當評分者同時評閱幾個問題時,其評分易受前一個分數高低的影響,亦即前面問題得分高,其他問題也趨向於給分高,反之亦然。
就工業心理方面而言,月暈效應的主要影響有下述兩點:
1.甄選員工時多會實施晤談或使用評定量表,如不能避免月暈效應,對任何機構而言,可能無法得到適當人選;就求職者而言,難免失之公允。
2.考績為人事管理的重要事項,如不能避免月暈效應,難免形成不當的升遷而影響員工的士氣。
為了避免月暈效應的影響,上述情形可以做下述的改進:
1.「顛倒極端」法(reversal of the poles):將評定量表中正面或負面的評定次序予以隨機的方式排列,可以減少評定者的月暈效應。
2.使用評定量表時,盡可能綜合幾個人的評定結果。若干評定者的評定結果比單一評定者的評定結果可靠,因為綜合在一起,可以彼此抵銷個人評定的偏差。
3.論文題閱卷時避免先看學生的姓名,以免因為對學生印象的好壞而影響評分的客觀性。
4.水平評定(horizontal rating):論文題的評分在同一時間只評閱一個問題,評閱完竣始進行另一題目的評分。例如,論文題有五題時,則先評閱所有學生的第一題答案,然後評閱第二題,依此類推
Halo Effect - 月暈效應 https://bit.ly/3E0uD0x
---------------------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也就是,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例如尖角效應)。
暈輪效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98ynW
歷史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相關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兩種介紹間的差別。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迴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效應」這個案例。 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於評價老師的研究。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於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於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於同一位講師的不同影片。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是很有關的)。其中一組學生看了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看了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影片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影片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 [1]
心理學成因
如果以下四點假設成立,那麼更漂亮的人確實更有可能聰明:
更聰明的男性可以獲得更高的地位
更高地位的男性可以與更漂亮的女性生子
智力存在遺傳
漂亮存在遺傳
有證據證明,這四個假設為真[2]。
在心理學角度
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人類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人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繫成一個複合刺激物的。譬如,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來源請求]
內隱人格理論
對人知覺時的暈輪效應,還在於內隱人格理論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質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繫的。比如,熱情的人往往對人比較親切友好,富於幽默感,肯幫助別人,容易相處;而「冷漠」的人較為孤獨、古板,不願求人,比較難相處。這樣,對某人只要有了「熱情」或「冷漠」的一個核心特徵,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徵。另外,就人的性格結構而言,各種性格特徵在每個具體的人身上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強暴性格特徵的人,往往還表現在處世待人上襟懷坦白,敢作敢為,在外表上端莊大方,懇切自然。而一個具有自私自利,欺軟怕硬性格特徵的人,則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虛偽陰險,心口不一,或阿諛奉承,或驕橫跋扈。這些特徵也會在舉止表情上反映出來。於是,人們既可從外表知覺內心,又可從內在性格特徵泛化到對外表的評價上。這樣就產生了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98ynW


w800 (1)  

美國研究:人帥真好 人醜吃草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有的時候還是需要科學實驗來證明。美國「東肯塔基大學」兩名心理學家「吉布森」與「高爾」,針對一百七十名女性,進行實測,結果發現,這一百七十名女性,對長得帥的男性,容忍度較高。
「吉布森」與「高爾」讓受試者們觀看兩名男性的照片,一張帥,一張醜,然後再詢問她們兩個假設性的問題,分別是這兩個男人找她們借筆,以及這兩個男人幫她們拍照。結果顯示,如果是借筆,不管是帥男或醜男,女孩子多半會答應;但說到拍照片,她們會覺得她們可以讓帥男拍照,但如果醜男想拍她們,多半就會被拒絕。

其實,以往已經有類似的心理學實驗,就是所謂的「月暈效應」,如果人們對對方有好印象的話,那麼通常都很容易答應對方的任何要求,也會覺得對方是個好人。兩名心理學家得到的結論是,女性對男性的外貌,還是會有影響的,如果男性的要求,不是太過分,通常女性會覺得幫幫忙也沒什麼;但如果是牽涉到個人層面的話,那人長得帥不帥,就很重要了。

--------------------

「月暈效應(Hallo Effect)」與「尖角效應(Horns Effect)」,在觀賞月圓時,你所注目的不僅僅只有月亮大小,還包括了周遭的暈輪景象,亦即當一個人的表現不錯時,眾人多會加諸好的評價於該人身上,就像是資優生「一定」很用功,或是好學生「一定」不會抽煙,而壞學生「必然」調皮搗蛋一般;月暈指的是心理學中「好的以偏概全」,尖角則指的是「壞印象的加深」。

------------------------------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根據整體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暈輪效應會在一定範圍內影響著日常生活。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相關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兩種介紹間的差別是: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迴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效應」這個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於評價老師的研究。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於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於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於同一位講師的不同視頻。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室是很有關的)。其中一組學生看了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看了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視頻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影片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1]
心理學成因
在心理學角度
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人類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人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繫成一個復合刺激物的。譬如,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
內隱人格理論
對人知覺時的暈輪效應,還在於內隱人格理論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質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繫的。比如,熱情的人往往對人比較親切友好,富於幽默感,肯幫助別人,容易相處;而「冷漠」的人較為孤獨、古板,不願求人,比較難相處。這樣,對某人只要有了「熱情」或「冷漠」的一個核心特徵,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徵。另外,就人的性格結構而言,各種性格特徵在每個具體的人身上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強暴性格特徵的人,往往還表現在處世待人上襟懷坦白,敢作敢為,在外表上端莊大方,懇切自然。而一個具有自私自利,欺軟怕硬性格特徵的人,則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虛偽陰險,心口不一,或阿諛奉承,或驕橫跋扈。這些特徵也會在舉止表情上反映出來。於是,人們既可從外表知覺內心,又可從內在性格特徵泛化到對外表的評價上。這樣就產生了暈輪效應。

----------------------

何謂月暈效應
德華L. Thorndike是第一個支持與研究光圈效應的人。

月暈效應,説的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就像我們看月亮的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例如一位學生他的成績很好,但在美術音樂方面的表現只是普普,但因為他平時表現優異,老師對他的印象很好,給他的評價可能就會高過於在美術及音樂表現更優異的同學。

「月暈效應」(Halo effect)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因對他的某一方面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就像我們看到的月亮大小,不是實際上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當一個人留給他人的印象是「好」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若一個人給人「不好」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諸在他身上。這種現象就是「月暈效應」,也就是俗語中的「以偏概全」。

衍生概念
「月暈效應」衍生以下三個概念:

(1)以偏概全
係指考核者在做考核時,僅根據某一方面員工表現較差的部分,而做出整體績效表現不佳的考核結果。
(2)投射作用
投射效果〈Projection Effect〉係指考核者在做考核時,將自己的特質歸於他人身上。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指個人對他人的看法,往往受到他人所屬社會團體的影響。這些特點,包括性別、種族、地位、身分、宗教團體、肢體障礙等等。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認為,身分高的人較文質彬彬,身分低的人較粗野;參加某宗教團體的員工是善良的、是勤奮的;男性的工作能力較女性的工作易受到肯定,這都是刻板印象。理者以刻板印象而對眾多員工做績效考核,難免會產生不正確的現象。因此考核者在反應個人偏好時,必須小心謹慎,而且應避免讓自己的偏好影響到對部屬的績效評等結果。
抑制方法
暈效應是評量時最嚴重的評定誤差,克服這種偏誤的最主要方法,是要消除個人的偏見。因此必須設定各種不同的著眼點,對評量的各個向度要分別進行評估,而不偏重僅對個別向度做評量,這對消除此種誤差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增加考核人數,以所有人評分者的成績平均作為評量結果,也可以避免月暈效應。

刻板印象

-------------------------------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
部分。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
「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那
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這種現象稱之為「月暈效應」。
意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
確立」之後,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 Halo Effect )將第一印象的認知
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這應該就是俗話說的"以偏概全"吧!~~~

月暈效應(Halo Effect):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就像我們看到的月亮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月暈效應。

換句話說,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你看吧,你/他就是這樣!

這樣的一句話常常出現在生活周邊,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即使我再怎麼小心避免對他人造成月暈效應,坦白說,真的很難完全做到。只期勉告訴自己再精進,每當看人或者處理事情時,謹慎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多個向度去理解人的行為或者解讀事情的發生因果,才能稍稍免除月暈效應的迷思!

-----------------

月暈效應

和別人相處時,我們都慣於戴上一副「先入為主」的眼睛,將別人放進一個「框框」裡,再用這個框框解釋此人的角色與行為他是好人、他是壞人,他好像有外遇、她很愛佔小便宜........我們甚至把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以致經常偏離事實真相。

也許你也聽過這則故事..有兩個女人,坐在同一張桌子喝飲料。

其中一個,把雨傘靠在桌邊,另一個在喝完飲料時,迷迷糊糊的,順手拿起雨傘就走。

雨傘的主人大聲叫說:「喂!妳拿了我的雨傘。」

前面那個女人一臉尷尬,紅著臉向對方道歉,說是忘了自已沒帶傘,一時誤拿。

這件事,讓她想起需要買把雨傘,順便也買一把給孩子,於是她便去買了兩把。

回家的路上,她正巧又跟那位之前被她誤拿雨傘的女人坐在同一輛公車上。

那女人注視著那兩把雨傘,說:「我看妳今天的成績還不錯嘛!」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

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

這種現象稱之為「月暈效應」。意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 Halo Effect) 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成見」能有多荒謬?有一名年輕猶太人和老猶太人坐在同一列火車上。

年輕猶太人問老猶太人說:「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老猶太人卻默不作聲。

「對不起!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老猶太人還是不答

「先生很抱歉打擾您了!但是我真的想要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你為什麼不回答我呢?」

老猶太人答道:「孩子,下一站就是最後一站了。而我一點都不認識你這個陌生人。如果我現在回答你,依照猶太人的傳統,我就必須邀請你到我家坐。你長得很英俊,而我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你們倆一定會愛上對方,然後你就會把我的女兒娶走。你告訴我,我為什麼要一個連手錶都買不起的女婿呢?」

幾乎每一分鐘、每一件事,我們都依憑著過去所得的知識、經驗在作判斷。

比方,我們常聽說(或認為):「生意人都很狡猾」、「女人都是爛駕駛」、「男人都很不衛生」、「猶太人都很吝嗇」、「美國人都很浪漫」.......等等。此後我們心中就會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並用這個「成見」去解釋或評斷周遭的人事物。

一對男女若看到一個男人拿把花走在街上,女的可能會想:「哦!他真體貼、好浪漫。」男的也許會認為,「天啊!我看這傢伙完了」

有一則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他心想:「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社會救濟金過生活。」

艾斯曾有這麼一段妙喻,當你暗夜走在街上,看見某扇窗亮了一盞燈。

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定是母親為還沒有回家的子女在禱告」也有人會說:「老天,一定有人在偷情。」

哈茲立特有句話:「偏見是無知的孩子。」說得一點都不錯,「人」「扁」為偏,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看「偏」了。

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你,你也不完全了解這些人,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該輕易地去論斷他人,當然也不必在意別人的論斷。

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不是嗎?

------------------------

何謂月暈效應
首先要談到的是「月暈效應」(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暈輪效應等,意思是某個人若是具有特殊的長才,或是在某種領域表現相當突出時,眾人對於他的整體評價會相對提高,評價甚至會遠高於這個人實際的表現或能力,就好像我們所看到的月亮並不是實際上的大小,而是包含了月亮的光暈。
大家也許有過類似的經驗,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課業成績優良的同學常常被認為是一個品性佳、做事有效率、行為有準則的「好學生」,這就是月暈效果典型的例子。國外甚至有研究指出,85%的面試官在面試前已經對於應試者有先入為主的定見,而定見的優劣已經由履歷表中的資訊所判斷好了;尤有甚者,許多公司會藉由應徵者的學校成績來判斷他們能力的好壞,如果應徵者的在校成績優秀,公司會直覺地認為這個人一定是個注意細節、做事有效率、工作有方法的「好員工」。當有這樣的想法出現時,表示公司正掉落到月暈效果的陷阱裡,而為了破除這樣的迷思,國外也有許多的研究顯示「課業」其實並不是一個用來衡量「好員工」的最佳準則。
月暈效應在面試上的應用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月暈效應在面試上的啟示為何呢?我們可以試著在面試的時候突顯我們的「強項」,並且大書特書這項優勢,讓面試官將焦點放在我們引以為傲的強項上,讓他們產生以偏概全的偏誤。如果學業成績優秀,就要像上述說的一樣,說明功課出色的原因為何,例如注重細節,堅持不懈等;如果社團經驗豐富,就要強調經營社團的酸甜苦辣以及過程中所學到的領導、抗壓、與組織能力等,讓面試官覺得過去的這段經驗及過程,對我們的整體發展有全面性的幫助與貢獻。
月暈效應是面試評量時的陷阱,當然有許多方法可以克服這些錯誤,例如增加評估的人數或是使用客觀的評量工具以消除個人的偏見。不過,這邊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學心理學的目的並不是要欺騙、蒙蔽主考官,我們只是要學會如何善用手邊的工具,協助面試的順利進行,突顯我們的長處與優點,最後才能獲得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畢竟工具本無善惡,只要我們能善用它,相信一定能夠獲得相當豐碩的回報。


以為眼睛壞掉…高雄出現罕見二道光環日暈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高雄出現罕見二道光環日暈。(記者陳文嬋翻攝)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高雄市區今天下午出現日暈,且罕見出現二道彩色光環,令人嘖嘖稱奇,不少民眾第一次看見,直呼像彩虹一樣漂亮,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留念。
民眾今天下午於鳳山、鳥松、前鎮區一帶發現日暈,黃姓民眾第一次看到,一度以為眼睛壞掉,仔細難確認是日暈,二層很大圈,像彩虹一樣漂亮,覺得興奮又有趣,趕緊拿起手機拍照留念。
高雄氣象站表示,日暈是陽光穿越懸浮在大氣中的冰晶,經過折射或反射過程所形成的光學現象,與彩虹的形成原理類似,而形成暈的冰晶,一般存在於5000公尺以上高空的卷層雲中。
氣象站指出,南台灣今天斷斷續續可見日暈,一般看到的日暈大多是一道光環,會出現二道彩色光環的日暈比較罕見,通常內圈小暈亮度比較夠。
至於南台灣水情吃緊,是否顯示近期會下雨,高雄氣象站表示,只能說有水氣。

3135802_3_12020-04-17_114418

以為眼睛壞掉…高雄出現罕見二道光環日暈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