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的“不死不活”統治術
17世紀初,日本進入德川幕府統治時期,設在江戶的幕府是全國最高統治機構,國家大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依靠以老中(有時在老中上面設置大老)為首的幕府官僚進行統治,推行幕藩體制,即土地歸將軍、藩主等領主所有,農民承擔沉重的租稅負擔。
在這種幕藩體制下,日本全國居民分為“士”、“農”、“工”“士”便是統治階級,包括將軍、公卿、幕府及藩的官員以及武士,約佔全人口的10%。“農”、“工”、“商”是被統治階級。“農”便是農民,約佔全人口的80%,他們是將軍、天皇、公卿、大名及旗本的領地上的直接生產者,必須向封建領主繳納封建地租或年貢(大部分為實物,一部分旱田則繳納現款)。地租按照“五公五民”、“六公四民”甚至“八公二民”的比例繳納。領主還要求農民服各種勞役,其中最突出的是“納鄉”,即領主外出旅行沿途所需腳夫、馬匹等都向附近農民徵用。領主還用種種方法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剝奪他們的遷徙移居、變更職業、買賣土地、自由耕種作物品種等方面的自由。同時實行“五家連坐”制度,一家拖欠地租或“犯罪”,其餘四家都要負連帶責任。就這樣,大多數農民每年生產出來的糧食,在繳地租、年貢後,所餘無幾,無法維持全家溫飽。據《世事見聞錄》(1816 年)記載,貧苦的農民連“吃雜糧度日,都成為不可能”,他們“衣不蔽體,飢寒交迫,住的地方更是牆塌

--------------------------------------

史上最有型農夫 日本男子穿西裝種田
日本年輕農夫齋藤聖人穿西裝、打領帶從事農務,以改變人們對農夫的刻板印象。(視頻擷圖)
日本年輕農夫齋藤聖人穿西裝、打領帶從事農務,以改變人們對農夫的刻板印象。(視頻擷圖)

人氣: 1428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10-16 3:11 PM 標籤: 刻板印象, 西裝, 農夫
【大紀元2016年10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編譯報導)為改變人們對農夫的刻板印象,日本山形縣男子齋藤聖人穿西裝、打領帶從事農務,此舉引起眾人側目。雖然一開始有人表示不理解,但後來很多人支持他的做法。他聲稱要繼續以如此雅緻的裝扮種田。


齋藤聖人的家族世代從事稻米的耕種已有大約400年的歷史,但他在青少年時期對務農不感興趣,所以搬到城市裡生活。他在幾年前返回故鄉組織家庭,並開始參與這項家族事業。

齋藤聖人穿西裝種田的點子原本只是個玩笑。有一天,他的兄長在吃飯時開玩笑說,要穿著紳士服裝種田,但他卻當真。他覺得這麼做可以改變日本民眾對農夫的刻板印象,讓年輕人認為務農很有趣。他說,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夫整天都很髒,而且賺不了什麼錢。

然而,當他開始穿西裝進行農務時,他顯得相當引人注目,但似乎沒有人能理解他為何這麼做。有一名農夫還說:「你是在戲弄我們嗎?」

甚至連他的家人也感到意外。他的祖父擔心他穿西裝工作會發生危險,而他的父親在田裡看見他穿西裝,也感到很疑惑。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得知齋藤聖人試圖破除眾人對農夫的誤解。齋藤聖人說,現在有很多人支持他的造型,而他也會一直堅持下去。

日本的電視、報紙等多家媒體報導過齋藤聖人的故事,而他也經常在自己的博客上與網民分享農耕經驗和他身著西裝的照片。

-------------------------

農青不用選邊站

推文到plurk
2016-04-16 06:00

◎ 林宗志
文青別鬼扯的鬼王團隊與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的農業論述爭奪戰,與其說兩造是當前農業政策發展的路線之爭,筆者倒認為,這畢竟就是看待農業的「觀點」不同。在當前台灣複雜難解的農政問題中,兩個人分別走進了不同的位置,從各自的切入點出發,因此也看見了不一樣的問題困境,提出了不同解方。兩者各有優點,當然也有各自的局限。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與文青別鬼扯的鬼王團隊日前上演農業論述爭奪戰。(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比如鬼王的出發點是「如何加強台灣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那當然追求大組織性、機械化的農業發展就會是一個好的選擇:無論是強化採收處理、選別、包裝、物流等生產管理過程,或是資金集中進行苗種培育、溫室環控、設備研發等提高農產品質,皆是不錯的手段。
然,鬼王模式的局限便在於,這樣高資金的投入模式,以台灣現況七十六萬公頃的農地,農業就業人口七十一萬(農委會,2013)來說,面對平均耕種面積僅一公頃的小農們,談資金集中其實是件「奢侈」的事情。甚至在筆者親自參加近期「食農不鬼扯」系列講座時,面對觀眾不只一次提問機械化、大面積耕種模式如何運行在「農地破碎」的台灣,鬼王本人也坦白承認台灣農地破碎問題當前是「無解的」,有待政府對於休耕補助及公糧稻穀收購改制的政策智慧。
另一方面,楊儒門的出發點是「如何解決此時此刻小農被中盤商剝削的問題」,那讓消費者可以與小農面對面進行消費,進行認識農村文化的消費體驗便會是不錯的選擇。但相反的,百花齊放的故事性行銷不容易打進仰賴嚴密佈局、策略聯盟的國際農產市場,畢竟也是小農經濟天生上的局限。
在複雜難解的農政問題中,兩造看見了不同的問題面向,各自針對了農企業、小農提出了對應解方。農政的問題是多面向的,當然就必須透過多元的方式來解決。本不存在誰是真理的命題,更沒必要急於把對方打入邪惡。農青們不用選邊站,因為其實改革農業的路上,我們並非敵人,而是盟友。
(作者為消費正義公民陣線成員)

-----------------------------

德川家康:不要讓農民吃飽,吃飽了不耕作,不要讓農民餓死,餓死了沒人耕作。

2015-10-04_202000

年輕人助割 「千歲米」開放訂購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7-06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石門嵩山社區百年的石駁梯田曾因人力外移、老化,休耕長達二十年,但近年透過農村再生,重現生機;農業局輔導讓年輕人走入梯田體驗農耕文化,協助老農收割在地品牌「千歲米」,活化農村經濟。
嵩山社區梯田正值稻穗由黃轉綠時節,為了讓嵩山社區梯田重現生機,六年前於此進行農村再生計畫,重新疏通水圳,並試種「越光米」。嵩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國志說,為了區隔一般市面越光米,加上社區靠多名老農努力而再生,因此將收成米取名「千歲米」。
陳國志說,早年曾在基隆駕訓班當教練,偶然回鄉看到荒廢的梯田,特別有感觸,便毅然放下一切,投入復耕,如今梯田規模已從○.四公頃增加至一.二公頃。
農業局長廖榮清表示,近年也輔導民眾或學校團體的青年朋友,下鄉體驗農耕文化以及老農辛勤為鄉土付出的熱情,營造永續環境。今年度「千歲米」陸續收成,每台斤二百元,可向嵩山社區發展協會訂購。

-------------------

青年務農夯 柿農年收入破百萬 | 大葉大學 | 務農 | 分子生物科技學系 | 台灣大紀元 - http://goo.gl/n9twYs

----------------------------

台灣小農問題之我見 (一)

推文到plurk
2015-07-04 11:42
◎周鈞泰
關於台灣最近興起的小農經濟,以及他們的行銷方式,更深層的來說他們行銷的價值觀,敝人都非常不敢苟同。

小農經濟近年來在台灣相當熱門。(資料照,記者蔡宗憲攝)
靠人不如靠己
每一個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都應該培養完整的分工體系,以農業為例,種植者有自己專精的領域、農機者有自己專精的領域、種苗育種者有自己專精的領域,物流保鮮者有自己專精的領域,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在自己領域上發展的成功,這些成功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成功的產業,也才能真正的面對國際化的挑戰,不必再吸政府奶水過日子,我想這是最基本的概念。
一個心態健康的產業,能吸引更多人才、開發更大市場、創造更豐富多元的產品,我們也更可以期待,健康的產業,對於建立食安標準(GAP、GHP)是有絕對助益的;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是,心態上,農業從業人員必須有自立自強的決心,獨當一面挑戰市場,而非心態上就任為農業是一個需要依靠政府補助的產業,因此輔導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自動化,敝人認為是台灣唯一的出路。
目前小農的經營模式,根本上是與產業政策衝突的,不客氣的說,根本是在打亂市場、在擾亂業界規則,非常不利於產業發展。相關論點茲分述如下:
小農品牌的困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直接跟小農買」這樣的印象快速的流竄,這造成了一些現象,全台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許多「小農品牌」,他們能使用的工具很簡單,主要就是FB,假日去參加農學市集,許多小農都在打品牌、每個產品都賣相對昂貴,也都努力的形塑自己的特色,但是大浪濤來,產品不夠有特色的,就淹沒在廣大的「品牌」海中,消逝在浪花的泡沫中。
經營一個品牌,要能夠成功,除了商品的「獨特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周延的管理系統,關於商品之品質、數量、價格,以及針對財務、商業倫理方面的誠信,最後搭配售後服務。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知識、管理計畫、倫理缺一不可,這是小農沒辦法達成的工作,因為他們創造的產業規模根本上無法供應這樣的管理系統,這是小農品牌行銷戰必然失敗的原因。
小農應該是變成大農(精農)之後再來想品牌,這是一個正確的流程,小農應該深耕的是管理技巧、種植技術,並實現規模化(精緻化)產品之後,才有所謂『經營品牌』的能力,否則就會看到市面上許多「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品牌,鬧出不少笑話出來。

全台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許多「小農品牌」,他們能使用的工具很簡單,主要就是FB,假日去參加農學市集。(資料照,記者翁聿煌攝)
行銷不能鬼扯
小農產品有獨特性嗎?市場上的宣稱的「小農產品」質性其實相當單一性,米是最普及的產品,再來就是種植技術相對簡單的玉米、番薯、短期葉菜類充斥者市場,他們普遍會教育消費者「口感品相不好,是因為有機都是如此,這樣才健康」,然後有機就應該這麼貴,要求消費者買單。
這樣的說詞,根本上違逆了銷售的基本精神,「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本」,變成了消費者要「與供應商開出的規格妥協」
筆者的好友,南投茶改場某副研究員曾經感嘆,市面上許多小農夫在賣有機茶,由於茶味單薄,小農們就會教育消費者「有機產品就是如此,比較不好喝,慣行用太多農藥肥料,所以有差異」,事實上這完全是胡說八道,茶改場的茶葉也是有機規格去種植,但他們確實可以種植出高品質的有機茶葉,底蘊深厚、入口回甘。
許多茶界小農沒辦法種植出好茶葉,但又想賣高價,最後再給消費者不實的訊息(美其名為「教育消費者」),藉此隱瞞自己的種植技術不佳,如此之行為,如何做為一個品牌?如何能永續經營?

市場上的宣稱的「小農產品」質性相當單一性,米是最普及的產品,再來就是種植技術相對簡單的玉米、番薯、短期葉菜類充斥者市場。(資料照,記者賴筱桐攝)
這樣的行銷模式,到底是傳達什麼樣的價值? 一個不成熟的商品,只能透過話術來混淆消費者的認知,而市場與媒體還大力炒作,這是?
市集中,會看到有很多文青,雖然他們可能連蔥與蒜都分不清楚、他們可能從來沒有煮過一餐、食品安全的標準他們也都不懂,但他們就是可以言之鑿鑿的告訴你他的產品好、產品安全,這種亂象實在十分不利於一個產業的健全發展,因為「專業」在這裡沒有用武之地,你不是透過檢驗、不是透過稽核機制、不是透過管理,而是透過感覺告訴消費者你的產品安全。
天價,值得嗎?
這裡要剖析一個迷思,直接跟小農交易,價格普遍不會低,但是品質呢,是否有比開架商品更安全、更好呢?
小農有機(產銷)蔬菜、小農有機(產銷)茶葉,你到市面上比較看看,有比你去隔壁主婦聯盟、家樂福買的便宜?以有機米為例,價格更是漫天開價300元/kg比比皆是,然而,如果去檢驗碎米率,泡水以後,你會發現你的產品常常參差不齊,特別是青黃不接的時期,這種狀況更趨明顯,這些狀況都顯示出小農們對於品質的把關,顯得有心無力。
而消費者在通路買到的價格,是專業採購經進行過一定的品管程序、運送流程按造標準作業程序在操作,你如果買到瑕疵品,可以退貨、退款、可以客訴,因此通路商訂的價格,是包含了這些商品服務的成本,他們有理由賣這麼貴,小農呢?你付出了什麼服務,你訂與通路差不多的價格?
無把關的管理品質
以安全管理來說,所有開架商品我們的食衛署都會進行抽查,今天要在銷貨通路上市,縣市政府衛生局都會按件抽查(外部稽核),零售通路一般都會有「綠盾系統」,按時抽檢(內部稽核),即使這樣嚴苛的採購標準,還是有一定比例的農殘問題,那麼,一個幾乎沒有稽核制度把關的小農產品,到底呈現怎麼樣的狀況,這是個未知數。

使經過嚴苛的採購標準,還是有一定比例的農殘問題。一個幾乎沒有稽核制度把關的小農產品,到底呈現怎麼樣的狀況,是個未知數。(資料照,記者廖淑玲攝)
東部有個相當有名的配菜業者,走的也是文青風格,我一直認為他的本業是四處演講而非種田,我有次閒聊中質疑他對自家配送產品的品管能力,他哈哈一笑說道:沒問題的啦,幫我配菜那些農戶也有送主婦聯盟、慈心,他們採購會幫我的商品稽核,所以我的商品不會有問題!
這就拆穿了這樣一層皮,我跟你這個文青大人買東西的意義在哪裡?去主婦聯盟就好了不是嗎?更便宜、選擇性更自由,你賣的似乎是那虛無飄渺,存在於都市人刻板印象的農村生活,這樣符合農業的本質嗎?
再來就是加工食品,許多農業主題的小農都會有加工食品,其行銷方式主流還是靠遊覽車客,一般會去做加工食品的都是等外品才會去加工,我們看到的就是無止盡的蔬果脆片、膠囊、茶葉、面膜、肥皂、果醬、酵素,一看就是工廠便宜製程的成品,然後標示錯誤百出的貼紙一貼,商品就賣得貴鬆鬆?生產製程安全管理不會、原料品管不會、營業稅免繳、保存運輸隨意,售後服務是零、安全性測試也沒做,這樣的商品對於農業產業化的助益是什麼?
這裡我要講明白一個觀念,不是小農的產品必然有問題,現在的問題在於,多數小農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知識管理自己的產品,所以市場會顯得非常混亂!
當你對品質、價格、生產量、安全,沒一項控制的標準,你的市場定位在哪裡?
為什麼一直強調農業產業化? 因為那是真正針對現代農業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現代農業還面臨了許多問題,這都是強調「小農」的支持者想也想不到的,遑論解決,比如關於農業教育、農民權益、產銷失衡、糧食短缺、農地濫用的問題。

---------------------

2015-06-07

思考開發案徵收農地問題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淡海新市鎮二期開發計畫將大舉徵地,目前因爭議暫緩,淡江大學大傳系六名學生,耗時九個月,拍攝短片記錄小農盧建和與土地的故事;導演羅伊葶說,小農無力對抗政府,但都市化不應只是蓋高樓大廈,更應反思土地與人的價值!

  • 淡江大學學生拍攝在地有機農友盧建和故事的紀錄片,用空拍方式,記錄盧建和可能隨時因開發被徵收的農地。(擷取自影片)

    淡江大學學生拍攝在地有機農友盧建和故事的紀錄片,用空拍方式,記錄盧建和可能隨時因開發被徵收的農地。(擷取自影片)

  • 淡江大學學生拍攝在地有機農友盧建和(前排左四)的故事,反思土地的價值。(記者陳韋宗攝)

    淡江大學學生拍攝在地有機農友盧建和(前排左四)的故事,反思土地的價值。(記者陳韋宗攝)

六人拍攝團隊中,包含羅伊葶在內有四名馬來西亞僑生,以異國觀點,思考台灣政府與農搶地的衝突。羅伊葶說,在淡水生活三年多,發現淡水有很多珍貴的人文、歷史,「但自己人卻不怎麼珍惜」。

耗時九個月 跟著下田種菜

負責拍攝剪輯的劉欣彥說,拍攝期間跟著下田鬆土、種菜,體會到農友辛苦,以及守護土地的堅持。她說,淡海一期開發後,空屋率高達三十九%,「為什麼還要二期開發,把這塊最後的農田也破壞?」

劉欣彥說,盧建和的有機農田如果被徵收,他也堅持要另外找地「繼續種」,台灣應該學著反思,看見農友堅持守護的價值。

記錄農友守護家園心情

淡海二期開發計畫將大舉徵地一千一百四十公頃建豪宅,目前暫緩。淡大大傳系副教授王慰慈說,學生也用空拍機,拍下可能隨時被徵收的農地;盧建和首次從空拍鏡頭看家園,也不禁眼眶泛淚,流露出人對土地最真摯的情感。

淡大「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計畫,今年共八組、六十位學生下田掌鏡,記錄淡水小農故事,包括盧建和及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和江瑩華姊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等,推廣友善土地理念。

----------------

----------------------------------

噴藥不安,還談食安?2016-05-09 10:58

◎林宏燦

近年來一連串的食安風暴,讓食品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特別是農作物的農藥殘留問題,經常躍登媒體版面。但是,如果蔬果農藥殘留問題是你所關心的議題,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第一線農民用來噴藥的器具以及噴藥時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第一線農民用來噴藥的器具以及噴藥時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圖:作者提供) 

關於蔬果農藥殘留問題,身為消費者,只出一張嘴謾罵非常容易,媒體也特別喜歡以聳動的字眼來報導。如果蔬果農藥殘留是食安的源頭,那麼,噴藥安全該如何提升?就是源頭管理的第一步。而這一步如何邁出、政府如何協助?檯面上看不出任何具出建設性的意見。對於農業領域所謂的專家學者來說,只能說是非戰之罪,因為在對台灣農業真實現況完全沒有掌握的情況下,又如何能提出相關的改善作為或方案。最終,自己的產業還是要自己救,這是我們農業從業人員的領悟與責任。

食安,還是要回到農業生產的現場。

台灣的農民平均年齡高達62歲,在農業高齡化的窘境下,農民之所以還能維持一定量的農作物產出,係農業的機械化和專業分工的緣故。有人專職開農業機具整地、播種、插秧和採收,有人專司肥料的施用,至於農藥噴灑也有專門的業者可以代客服務,只要一通電話。

農藥代噴是一項具高危險性的職業。但多數的操作人員在噴藥時僅著輕便的服裝,口鼻也只用簡單的口罩或毛巾做隔離,進行田間噴藥時,操作人員經常必須暴露在高濃度的農藥霧氣下,這些農藥會附著在衣物上,並被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皮膚」所吸收,在經年累月的毒害下,這些灑施農藥從業人員健康狀況通常不出三年就會產生問題。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問,這些人為什麼不穿著具隔離作用的防護衣與防毒面具?

時序來到五月,晴天的中南部室外溫度高達攝氏33度以上,不用等到中午,早上8點過後戶外溫度就已經上升到30度以上,高溫下再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噴藥作業不到半公頃就等著中暑送醫。

過去曾有醫院接受政府委託對第一線的噴藥人員進行健康追蹤,發現這些人員血液中都含有高濃度的農藥殘留。這個行業也因噴藥器材及防護設備的簡陋,從業人員工作時泰半只能曝露在高濃度的農藥下,惡劣的環境讓人卻步,人員的流動率也高,許多噴藥人員職涯最多只有三、五年,就會因健康狀況惡化結束。

而會選擇這項工作的,通常是社經地位較弱勢的人,為了生活只能用自己的健康換取微薄的工資。等到健康出問題時,若無法找到其他的收入來源,再加上醫療負擔,原本以經不佳的經濟狀況也會跟著雪上加霜。

農藥代噴是一項具高危險性的職業。但多數的操作人員在噴藥時僅著輕便的服裝,口鼻也只用簡單的口罩或毛巾做隔離。(圖:作者提供)

所得與風險不成比例

農村農藥代噴的作業通常是一台貨車,後面車斗有水桶、加壓馬達、可收式水管和噴藥桿,一台車搭配3名作業員,一人拿著噴藥桿下田噴藥,另外兩人則是拉著噴藥的水管,避免水管落地拖壞地面的農作物。

經驗較好的人通常擔任持藥桿的工作,配合農作物高度控制噴藥桿的位置,有經驗的噴藥手不會讓噴出去的藥霧亂飄,相反的,技術較差人,作業時就像是用農藥洗澡,藥液不但無法正確噴灑在農作物上,反而還隨風向四處飛散,不但汙染環境也讓自己的身上附著滿滿的農藥。

以南部行情計算,每一分地(970平方公尺)的噴藥代工費用:水稻為180元,高莖的玉米為300元,農藥則由農民提供,一台藥車配有3名代噴人員,每天約可噴灑6公頃的農田。扣除掉管銷費用和車輛設備耗損成本,拉藥管的日薪為2100元,而噴藥手則是3600元。

但對這些代客噴藥的作業員來說,工作並不是天天有,中南部多半為水稻、玉米或花生等雜糧作物,噴藥必須配合這些作物的產期,一年之中只有6個月的時間能進行密集噴藥作業,期間如果再遇到下雨必須取消噴藥作業,等同於無薪假。而雜糧作物產期之外的時間,就只能承接零星蔬菜田區的噴藥作業,這樣的收入來源並不穩定。

一年工作180天來計算,拉藥管平均月薪為31,500元,而噴藥手則為54,000元,收入看似不錯,但這類工作型態屬於高度勞力密集,且具高度危險性,短期內賺進的豐厚收入,轉手可能只是幾年後的就醫費用。

筆者有位認識的噴藥人員就自嘲:「這個行業不是血汗,而是血尿」但為了餬口也是無可奈何?

政府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台灣農業會淪落今天這種老苦窮的局面,除了在其位者短視無能外,那些坐在冷氣房裡的農政官僚所制定的不合時宜的政策才是最大亂源。這些人坐居權力中心,對中南部農業生產現場毫無掌握,加上根本沒有實務或相關經驗,也不願坐下來與農業從業人員對話,一切只靠腦補的情況下,當然察覺不到真正的問題,擬定出來的政策也經常是狗屁不通。

台灣的農業預算只有少少1200億,其中六成多必須支應各類農業補貼和老農年金,再扣除各種雜七雜八的支出,最後能用來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經費少之又少,更荒謬的是,這些錢還必須被浪費在農村塗鴉、街道美化等毫無實質意義的地方。既然農業並不是沒有預算,就必須用對地方,如同準總統的蔡英文女士所言:「每一分花費都要對得起人民 」。

所以,要讓農業擺脫「老、苦、窮」成為自立自足的產業,第一步必須先從改善農業從業人員工作環境做起,沒有健全的勞動環境,產業不可能有競爭力。例如從農藥噴灑作業的精進做起。

農機與無人機

代客噴藥工作型態的精進並不需要高昂的費用。台灣少數大型契作型農場,例如毛豆業者,就是從國外進口專門的噴藥車使用。這類專用車輛的工作效率是傳統人工噴藥的三倍,透過特殊噴頭也可讓藥霧飄散降到最低,提升噴藥效率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藥車駕駛艙也配有空調,單人就可以駕駛,輕鬆又安全。

專業噴藥車透過特殊噴頭也可讓藥霧飄散降到最低,提升噴藥效率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藥車駕駛艙也配有空調,單人就可以駕駛。(圖:作者提供)

又如,近年流行的多軸型空拍機,目前亦有多家製造商將大型的多軸飛行器改為專業用途,應用在如,火災現場偵照、高壓電塔端子清洗等高危險性作業,在農藥噴灑的應用上,目前也有多軸飛行噴藥機。

例如中國各地目前已開始廣泛運用的DJI的多軸噴藥飛行器(MG-1),只需一人即可操作,一顆電池可以飛行10分鐘,並完成1.5公頃的農田噴藥作業。同樣面積,傳統的3人一組的人工噴藥作業,時間長達120分鐘。

DJI的多軸噴藥飛行器(MG-1)(圖:DJI官網)

這些專業噴藥機具看來所費不貲嗎?其實不盡然。毛豆使用的噴藥車每台要價180萬,而多軸噴藥飛行器每台則為40萬,很貴嗎?如果你知道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每年必須花納稅人150億搞農村彩繪、街道美化和文創小旅行,而且計畫執行時間長達10年,預計共花掉1500億,還會覺得這些專業機具價格昂貴嗎?

原本是救命錢的經費,政府卻寧願用來畫牆壁。若能將經費用來輔導、協助現行的業者改善噴藥設備,加強農業用藥和自身防護的觀念,同時也將這些從業人員納入公會,勞基法的保障範圍,每年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與追蹤,是否花得更值得?

甚至由公部門出面,在農業縣份成立代噴機具中心,並由公部門出資購買機台,培訓專業人員進行操作,甚至協助第一線從業人員取得專業證照、納入輔導,不但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從業人員的安全也是保障。農業從業人員有安全的勞動環境,消費者的食安才能在源頭管理上就得到保護。

台灣農業在「產、官、學」三界脫節甚深而且無法溝通下,造成農業政策脫離現實,農業預算揮霍浪費,同時產業發展長期積弱不振。上述戶外噴農藥的農業勞動者的現況,還只是眾多農業分工裡的一環。如今,新舊政府即將交接,我們也期待新政府在協助農業轉型、改善農業從業人員勞動環境上,能有更積極的作為。

(作者為農業從業人員)

-----------------

-------------------

從房仲業改行種有機 百大農青盧傳期深刻體會農地天價

a.msn.com查看原始檔
從百萬年薪房仲業轉行有機農業,他是盧傳期,今年28歲,2年前堅持在毫無學識、人脈、家族資源的情況下,離開台北舒適圈、隻身在雲林打拚,最苦一天睡不到2小時;轉業經驗讓他感嘆,在都市人眼中1坪3萬元的特定農業區用地,相較都市每坪70、80萬的居住房價「感覺好像很便宜」,因此成為投資客炒作、獲利的禁臠。

然而1坪3萬的特農用地、換算成1分地,就要價將近880萬元,包括他在內、許多初入行的青年農民根本沒有財力取得土地,只能「先租再說。」盧傳期認為,如果不能將不耕田、要買農地的人從一般農地買賣市場排除,也就無法完全防堵農地炒作的空間、落實農地農有農用的永續農業願景。


© 由 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供 11392827_1139825012701036_1063385944471692690_n (圖片提供/盧傳期)
房仲人生年薪百萬,但「感覺不踏實」

4年前,24歲的盧傳期剛服完兵役,在營中枯燥的日子、只能讀軍中雜誌《奮鬥》消遣,「那時雜誌中有很多房仲廣告,」隨手一翻,盡是「保底薪6個月、月薪5萬」、「百萬年薪不是夢」的廣告詞。當時他也沒想太多,抱持著試試看的心態,便展開他的仲介人生。

那時他的轄區是台北市信義區、松山區,都屬高價的商業用地,辦公用每坪60萬、住宅大樓每坪70萬跑不掉,「每天談的價格都是『萬來萬去』,都是看不見的、『虛的』數字,」而為了把房子銷出去,原本個性再怎麼木訥,也得試著「舌燦蓮花」。

像是他常得向看房的投資建議,這間房子經過裝潢、賣相佳,買了自用、出租都適合;而同一間房子轉手3、4次,每次都將價格抬高、以賺取差價,而他本身也才能從中抽取傭金。

但強調行銷話術、堆砌數字的工作,卻讓盧傳期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嗎?」雖然他的確達到年薪百萬的成就,「但總覺得生活不夠踏實。」而這第一份工作他做了15個月,他終於知道,他得換份「夠實在的工作。」顧不了還有10幾天就能領到年終獎金,他決定離職、遠離成長的台北、來到雲林古坑務農。

拜師學藝1年,最苦一天睡不到2小時


© 由 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供 11401126_1139824849367719_2122949050872021279_n
從離職到從農,盧傳期只花了不到1個月的時間決定。他說,「或許是成長過程中家人都會挑有機農產品來買吧,」讓他對農業有種親切感;加上一家人都對認同有機農業「友善環境、永續利用」理念的認同,在他爸爸的牽線下,便來到古坑向農友柯力誌拜師學藝。

當學徒的日子,他什麼都得學。從四季時蔬栽種、採收,到農機操作、駕駛、肥料使用,由於不具農業學識背景、家族中也無人務農,一切他都得從頭開始。回顧2013年夏季,是他當學徒時最辛苦的日子。

由於夏季日出早、日落晚,農友也得配合日光時節作息,因此凌晨4點他就得起床、5點下田協助農園除草、採收果物,必須趕在10點前,將採收下的農作物交給收貨人物流,忙完才能休息、吃午餐。

下午則從2點開始,施肥、操作中耕機培土、鬆土,一路忙到晚上6點休息;但晚上還得催花,讓鳳梨花期平均。有機農業強調不可化學藥劑,因此只能以傳統的電石水催花;而電石水適宜的溫度是攝氏22度C以下,因此多半在晚上進行,往往得忙到凌晨2、3點,作業完回家休息1、2小時又得出門。

此外,由於對農業機械毫無知識,也讓他吃盡苦頭。「好幾次倒貨車時,撞倒倉庫柱子、陷在田裡,」而中耕機、除草機卡住不動更是家常便飯。這時候只要被師父逮到,肯定會挨上一頓臭罵;後來他學聰明,直接把卡住不動的機器拿去農機行修,順便請教機械師傅「怎麼修、為什麼會壞?」三番兩次下來才掌握適當操作機械的要領,像是要因應土壤濕度調整中耕機的高度、角度。

學成出師,卻無地可耕

一年後,師傅看他所學有成,便放他出來「自立門戶。」當時,他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就是「土地要上哪找?」

攤開內政部不動產實價登錄系統,在雲林縣古坑鄉的一般農業用地,最新一筆今年3月的交易紀錄顯示,水碓段1-30地號,329坪、約1分地多、總價90萬元;而特定農業區用地,最新的、去年4月田心段691-720地號紀錄,293坪、同樣約1分地,總價880萬元。

面對現實「無田可耕」的狀況,他只能先行「承租」。目前古坑1分地租金一年約4000到4500元,他承租了20多分、近3甲的土地,加上堅持種有機、需要與鄰近農田有完整隔離、避免鄰田汙染,因此一年地租將近20多萬元。

這還只是「金錢問題」,盧傳期說由於受昔日「375減租」政策影響,地主要收回土地的條件十分嚴苛,近乎讓佃農擁有「永佃權」;雖然時空變遷,2000年的《農業發展條例》明文規定自2000年起375減租政策不再適用,但無溯及既往,「讓許多地主仍不願出租土地,深怕收不回地權。」

為了博得地方地主信任盧傳期這位沒有農科背景、又是來自台北都會的「異鄉人」,他便透過積極參與地方宮廟活動、多和厝邊隔壁互動,來建立人際紐帶,以順利獲得耕作土地。


雖然政府現行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希望協助有意從農的人取得耕作地;但他說,以有機作物來說,至少要耕作2公頃才符合申請門檻,對初入門、缺資金的人來說相當負擔。


「所以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對我這種初入行、做有機的人沒有太大幫助,」他建議,政府可以出面劃設有機農業專區,並協助整合專區內的地權,「就像當個二地主,不只有制式契約,可以長期、穩定運作,也省去和地主的溝通時間。」


由房仲轉務農,深刻了解農地不是炒作工具

面對現在最夯的農舍修法議題,曾經身為房仲的他,特別感慨。盧傳奇說,從都市人角度看,1坪水碓段一般農地僅3000元不到、田心段特定農業用地1坪也只要3萬元,和每坪動輒60、70萬的台北居住用地相比,「便宜許多,」因此農地成了炒作、賺錢、獲利的工具。

而現在農委會為了防止農地炒作、落實農地農用,而祭出要有農保、健保第3類或實際務農者才能購買農舍,他認為政策雖立意良善,卻沒規定「讓沒有農民身分的人不得購買一般農地,」因此沒地、想耕田的人還是得和買地、不耕田的人競爭,無法真正落實「農地農有農用。」

「想務農的人都會想要有塊自有地,」他說,自有地可以規劃輪作、實施養地計畫,不用因現金壓力而感在收穫完時接著種下一輪,也不會擔心地主提前把土地回收,或有其他使用限制;但現階段農地價格仍然高昂,他也只能先以租地的方式滿足需求。


© 由 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供 11391255_1139824932701044_6049143732418035296_n 圖片提供/盧傳期
「農業不是夕陽產業,」將組團讓更多有意從農青年參與

回想拜師學藝、自立門戶,一路走來困難重重、備感艱辛,但盧傳期堅信「農業絕對不是夕陽產業,」畢竟民以食為天,台灣不可能永遠都仰賴進口;加上食安風波不斷,民眾若「食安意識持續高漲」,農業就越有發展市場。

而他在出師那天,種下約8分地大、生長期長達18個月的有機台農17號鳳梨,也就是近年最夯的金鑽鳳梨,最近他的鳳梨即將收成,也算見證他務農2年來,已有300名客戶固定向他購貨,還入選第二屆百大青年農友的成果,「也算是有還不錯的成績啦。」他還說,部分消費者還會來他的田裡檢視生產環境、體驗農村生活。

目前他已經和當地人、在地青年合作,打算籌組一個團隊,整合有意出租土地的地主,和離鄉、沒地、有意從農的青年,開拓更大的農業市場,且試圖解決農村季節性缺工的問題。

更多訊息可以上「農夫小盧的傳奇夢」粉絲團


© 由 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供 11391368_1139824352701102_4538510035587437124_n 將收成的8分地金鑽鳳梨(圖片提供/盧傳期)
The post 從房仲業改行種有機 百大農青盧傳期深刻體會農地天價 appeared first on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

農民瀕臨破產上街抗爭 法總理承諾補助6億

法國農民群起抗議牛豬肉和乳品的市場價格過低,諾曼地(Normandie)地區農民20日以農用拖拉機和垃圾堵住交通要道,就地紮營過夜,法國西南部農民也加入抗議行列。抗議活動持續至今,法國總理瓦爾(Mamuel Valls)承諾將提供6億歐元(折合新台幣約204億元)作為農民補貼。

農具堵住交通要塞

西北部諾曼第(Normandie)地區的農民率先展開激烈抗議,用上百輛拖拉機和農用機具堵住主要城市康城(Caen)要道,通往觀光勝地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Michel)的道路也無法通行。

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公開呼籲大型超市以適當價格向畜牧業者採購,仍無法平息農民的怒火,法國各地都有農民抗議,焚燒稻草和廢輪胎堵住道路。農民拒絕農業部長勒佛(Stéphane Le Foll) 到巴黎會談的邀請,要求勒佛親自到現場進行溝通。

召開內閣部長會議商討緊急方案後,瓦爾22日宣布,將提供6億歐元援助生計受到影響的農民,包括1億歐元的稅收減免,另外5億則用於延期繳稅,重整農民債務的資金也從8百萬歐元提高到5千萬歐元。瓦爾表示,「我嚴正呼籲企業和主要供應商能謹守提高價格的承諾。他們不能瘋狂地壓低價格。」

30年來最嚴重

勒佛表示,根據法國農民工會(FDSEA)統計,有10%的法國農民(約2萬2000人)瀕臨破產,負債總額高達10億歐元,是30年來法國最嚴重的農業危機。

農民之所以如此憤怒,是因為牛、豬肉和乳品的市價低於生產成本,有些牛奶的價格甚至比知名品牌礦泉水還低。農民入不敷出造成生計困難,養豬戶居艾勒表示(Jean-Michel Juhel)表示,每天工作14小時,但每賣出一隻豬就會虧損30歐元,「我也許可以再撐過一年,但如果這個情況一直持續下去怎麼辦?」

法國是歐洲農牧業大國,牛豬肉、乳品和穀類的產量名列前茅,但農民獲利卻連年下降。農民指控超市和食品加工業者壓低收購價格,但專家分析,部分原因其實是外國農產品低價競爭,以及肉品消費量下降。近年來,全球穀物和肉品也都因為供過於求而價格下跌。另外,歐盟對俄國的經濟制裁,導致俄國禁止歐盟食物進口,俄國和中國的需求量減少也都是原因之一。

---------------------

農民焚燒稻草的惡意

燒稻草既無助於增加土壤肥力,又造成嚴重空污,還影響行車安全,農民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是該破除的迷思與習慣。
作者:Lin Bay 好油2016-07-13 17:27

Lin bay 好油

住在農村的人,多數都會有聞到燒稻草味的不好經驗,對於過敏體質的人而言,燃燒稻草的煙塵是揮之不去的惡夢,而煙霧隨風飄散瀰漫,對於行車安全也是重大威脅。這段時間彰雲嘉地區進入一期稻作的收割期,稻子收割後,部份農民就會開始焚燒留在田裡的稻梗,成為另類農村景象與氣味。

稻子收割後,部份農民就會開始焚燒留在田裡的稻梗,成為另類農村景象與氣味。(圖:作者提供)

為什麼農民要燒稻草?燒稻草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過去農民認為燒稻草可以製造鉀肥,增加土壤肥力,還有部分腦袋不清楚的人,會認為燒稻草是老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別傻了,以前的稻草可以拿來養草菇,有價值的東西誰要燒?事實上,燒稻草是稻稈價值下降後,才出現的行為。

燒稻草是落伍又製造空氣汙染的行為。根據環保署的資料,PM2.5的來源有3%是來自燒稻草,有8萬多公頃的稻田收割後的稻梗以用焚燒方式處理,尤其以彰化縣焚燒3萬多公頃最多,工業的污染值得重視,難道農業造成的污染就該被漠視?

燒完稻草的灰燼,有人叫做「草木灰」,草木灰可以供應鉀肥嗎?

草木灰是一個泛用的名詞,指的是各種植物燒成的灰燼,根據中興大學吳正宗老師的資料可以看到,稻草灰的鉀肥含量非常低,含鈣量反而遠遠高於鉀,而草木灰的鉀屬於碳酸鉀,是一種屬於易溶性的鉀肥,因此,只要一下雨馬上就流失,只剩下難溶性的鈣留在土壤中,這樣對土壤真的是好事嗎?

稻草灰的鉀肥含量非常低,含鈣量反而遠遠高於鉀。(中興大學吳正宗老師製表資料)

不燒稻草,切碎後自然翻堆,對土壤更好。 

隨著農業的進步,現在的收割機在收割後,可以將稻草做兩種處理,如果需要稻稈使用,收割機就放出稻稈,如果不需要就切碎。

收割機的兩種操作模式。(圖:作者提供)

收割後,整串的稻草。(圖:作者提供)

收割後,切碎的稻草。(圖:作者提供)

稻草翻堆後。(圖:作者提供)

經過翻堆後的稻草是補充土壤有機質的來源,而稻草中的鉀也可以透過生物分解,達到緩釋的效果,所增加的肥效更多。如果想要效果更好,也可以添加腐化菌,若不添加腐化菌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以實務面而言,稻草已有許多更好的處理方式,焚燒根本多此一舉。

週末燒稻草:農民的惡意

六月底的週末,不管在高鐵或高速公路沿線,都可以看到黑煙不時竄起,不但影響行車安全,四散的濃煙對週遭居民的呼吸道健康也是嚴重威脅。農民集中在週末開始燒稻草,擺明就是取巧,燒稻草是違法的,特地挑選在週六日燒,就因為六日環保局不上班,燒了也沒人會來開罰單,頂多是消防隊前來勸導,農民之所以明知故犯,就是抱著「你又能奈我何」的心態。

主管機關如何遏止農民燒稻草亂象?

農民挑戰公權力在假日燒稻草製造汙染,為解決這樣的問題,主管的環保局人員也只能加班在假日加強稽查,造成基層稽查人員的負擔,未解決這樣的問題,目前已有地方縣市環保局結合空拍機使用,透過空拍機的飛行監控,稽查人員監控的範圍更寬闊,再針對屢犯地區進行熱區巡視,配合嚴格開單作業,以遏止燒稻草的亂象。

環保稽查人員配合使用空拍機所拍攝焚燒稻草的區域。(圖:作者提供)

鄉愿並不能解決問題

多數的舉發燒稻草的案例,是民眾發現濃煙後隨即通報消防單位,但消防隊到場之後發現是燒稻草,也只能緊急將火勢熄滅再進行勸導,這樣處理方式不但不能治本,連標都治不了,每到稻作收割季節只會不斷重複上演,讓消防員疲於奔命。

儘管主管機關宣導禁燒稻草已經十多年,依法也可逕行開罰5千-10萬元罰鍰,但成效依然不彰,以燒稻草大戶的彰化縣為例,2014年開出6張罰單,2015年也僅開出12張罰單,至於政府的「嚴格執法」是決心還是口號?不言自明。

解決問題的首要之務是要認真面對問題,取締焚燒稻草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徑,除了以科技做為輔具進行稽查,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外,配合教育宣導並徹底執法,才是改善問題的契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