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炮"也走科技化! 環保禮炮機可"模擬"4種炮聲還年省百萬 - YouTube https://bit.ly/2S5ibpD
極淨手提式鞭炮機 (炮仔機 驅鳥機 環保鞭炮 進香,遶境,活動,禮炮車出租) - YouTube https://bit.ly/3n0jc0m
最新最夯12孔環保鞭炮機 - YouTube https://bit.ly/3jgKltM
臺灣製造 環保鞭炮機 操作方式 - YouTube https://bit.ly/33cdfFR
台南18台鞭炮機供千座廟宇共用 https://bit.ly/3kXHPJb

8歲女童陪爸遶境…遭獨留炮車後斗成焦屍!主委:怎會偷帶小孩來 | ETtoday社會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otHoZ4
快訊/台南廟會「放煙火貨車」遭火噬!警消急灌救 後斗驚見1焦屍 | ETtoday社會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7Jt3Rw
台南廟會「炮車起火」畫面曝!煙火都沒動…女童遭詭火吞噬成焦屍 | ETtoday社會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oqTAtj
起火炮車電子鞭炮鞭炮機「後斗位置圖」曝!爸站左後角…女童身旁至少還有2大人 | ETtoday社會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oppmHd


中科院研發環保金爐 外銷星國台灣之光 https://youtu.be/mQrizoMDB_k?t=5
環保金爐 https://youtu.be/kuPHpdlN9WM?t=30


紙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IduVkW


2021122700242920211227002430

全台首創 士林神農宮「以茶代金」禮敬神明又做環保
14:192021/12/27 中時 張立勳
台北市士林神農宮領先全台,首創「以茶代金」,鼓勵信眾用「平安茶」來禮敬神明、答謝神恩。(台北市民政局提供/張立勳台北傳真)
全台首創 士林神農宮「以茶代金」禮敬神明又做環保 - 生活 - 中時 https://bit.ly/3gKDPMc
台北市士林神農宮領先全台首創「以茶代金」,鼓勵信眾用「平安茶」來禮敬神明、答謝神恩。(台北市民政局提供/張立勳台北傳真)
台北市士林神農宮領先全台首創「以茶代金」,鼓勵信眾用「平安茶」來禮敬神明、答謝神恩。(台北市民政局提供/張立勳台北傳真)
台北市精緻祭拜文化再創新,士林神農宮領先全台,首創「以茶代金」,鼓勵信眾用「平安茶」來禮敬神明、答謝神恩,代替焚燒金紙,以環保友善的方式敬神,除了推出「以茶代金」,廟方也響應北市民政局「4語籤詩線上平台」,打造寺廟多語化友善措施,展現出神農信仰與時俱進的創意與活力。
為了減少金銀紙錢的燃燒量,民政局自2016年起力推紙錢替代方案「以米代金」,鼓勵信眾祭拜時以平安米代替金紙,獲得廣泛響應,今年士林神農宮秉持著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核心價值,結合神農大帝發明茶葉的傳說源流,與台灣在地茶農合作,建立「以茶代金」的環保概念,提倡用好茶來禮敬神明。
民政局宗教禮俗科長林冠伶指出,信眾至神農宮參拜時,除了金紙,也可以選擇用「平安茶」來拜拜,響應友善生態環境的敬神方式。
士林神農宮董事長何逸松表示,希望從士林最有歷史的廟宇開始拋磚引玉,將這樣友善生態的敬神方式傳播出去,在兼顧傳統信仰的同時,也能讓生態環境得以永續發展。
林冠伶說,「以茶代金」顧環保外,神農宮也響應民政局推廣「4語籤詩線上平台」,為後疫情時代的觀光預做準備,外國遊客遵循傳統科儀參拜、抽籤、擲杯後,即可運用手機掃描QR code連結至4語籤詩線上平台,獲得中文、英文、日文及韓文等4種語言的籤詩解說,藉此更深入了解台灣民間信仰深度內涵。神農宮現階段的廟體整修完成後,各種多語化服務標誌及措施也會在未來逐步到位,成為北市推動寺廟觀光的新亮點。
民政局長藍世聰感謝神農宮推出「以茶代金」,透過發展出專屬寺廟特色的金紙替代方案,不只能讓祭祀文化兼顧傳統與環保,也能融入亮眼的創意來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有助宗教永續發展,神農宮推動多語化寺廟環境設施的建置,也將讓國內外信眾及觀光客,更能體會台北在地的宗教之美及感受台灣好客的濃濃人情味
全台首創 士林神農宮「以茶代金」禮敬神明又做環保 - 生活 - 中時 https://bit.ly/3gKDPMc


以花代香,用花香祈福,以花代香!台灣八大廟響應-用香拜拜會造成空氣汙染,台灣是先進國家,以火鶴花拜拜可以協助花農,一起度過難關,又兼顧環保,一舉兩得。台灣廟響應木柵指南宮、台中樂成宮、大甲鎮瀾宮、外埔三清總道院、豐原慈濟宮、台中松竹寺、潭水觀音亭及台中萬春宮等,共11家廟宇共同參予「台灣火鶴花香祈福」宗教廟宇用花推廣活動。 https://is.gd/HCm3Qx

3165201_2_1

 


焚香、燒金紙是國人掃墓的傳統習俗,不過衛福部國健署表示,此舉會增加碳排放而汙染大環境,自身也可能吸入有害物質而影響健康,因此建議民眾祭祖時雙手合十、以花代香,心誠則靈。
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焚香、燒金紙會產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苯、甲苯、甲醛、多環芳香烴及細懸浮微粒等多種物質,其中苯、甲苯、甲醛、多環芳香烴具致癌性。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引就載明,長期暴露於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橘色」等級的環境中,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將提高15%,心肺功能障礙患者的風險尤高。
我國知名廟宇行天宮及龍山寺已不焚香、不燒金紙,羅素英援引台灣大學研究指出,2015年研究團隊於龍山寺測得的PM2.5濃度為每立方公尺1360微克,經過寺方2017年減爐、2019年禁燭,研究團隊於2019年測得的PM2.5濃度已降至35微克,周邊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有鑑於此,羅素英建議民眾不焚香、不燒金紙,雙手合十、以花代香即可。如果真的需要,務必選用符合國家標準(CNS)規範的香品、使用防空污的環保金爐,並減少焚燒量;焚燒時注意良好通風,並可佩戴口罩,以避免大量吸入燃燒煙霧。
龍山寺禁香 空汙濃度陡降!國健署籲祭祖別焚香燒金紙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XaLWsU

行天宮及龍山寺已不焚香、不燒金紙龍山寺禁香 空汙濃度陡降!國健署籲祭祖別焚香燒金紙 https://bit.ly/2XaLWsU


民政局自105年以來推行以米代金政策,資料顯示,105年與106年皆有24家寺廟試辦、107年有20家寺廟及31家公寓大廈試辦、今年則有18間寺廟、28家公寓大廈及189個里辦公處試辦。而9月1日起,民眾若在18間廟宇選擇「以米代金」,也有機會得到平安米皂 https://is.gd/24yfzV


「減香」、「滅香」根本是假議題,宗教團體反對的其實是「宗教團體法」。無論當局怎麼澄清,宗教團體置若罔聞的原因是因「減香」、「滅香」根本是假議題。並直指他們反對的是「宗教團體法」,反對的是寺廟得成立財團法人,反對寺廟公共化,反對財務透明化


以米代金 屏縣環保祭祀助弱勢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14日, 2018
近來空汙問題成為顯學,傳統祭祀活動中燒香、大量焚燒紙錢造成的空氣汙染,讓大家開始正視問題嚴重性,屏東縣政府在9年前便走訪縣內超過1300間宮廟,推廣「香爐減量」、「以米代金」獲得極佳回響,不僅提升空氣品質,也兼具環保與公益。
屏縣府民政處指出,為改善空氣品質,透過廟宇一爐一香的觀念推廣,已廣為民眾接受,另外「以米代金」是經過文創設計真空包裝成精美的「平安發財米」,提供香客代替金紙,自用或捐贈給弱勢團體,一樣達到祈求平安兼做環保,並朝向「環保寺廟」的目標邁進。
縣府去年持續與縣內10間大型宮廟寺院合作試辦,並在今年選出多家優質環保廟宇,其中位於東港的朝隆宮,香爐由6座減為3座,香支由6支減為3支。廟方表示,去年配合縣府以米代金活動,希望能夠把口號化成行動,從自身做起,為台灣空氣品質盡一點心力。
除此之外,屏縣府持續發起「宗教廟會活動優質化宣導」活動,除落實執行消防、環境汙染及交通路權安全等法令規定外,更希望藉由宗教團體自律,逐步減少爆竹煙火施放數量,進而邁入環保寺廟理想目標,扭轉傳統廟會活動給人喧鬧混亂與製造汙染的印象。
民政處強調,藉由每年召開的宗教聯合祈福會籌備會議中,建議各宗教團體應依據屏東縣廟宇活動研擬行政管制措施,並組成了「聯合宣導小組」,也在獲悉廟宇活動前寄發優質廟會活動宣導摺頁,並針對大型廟會實施「事前宣導」、充分溝通,推廣廟宇不擾民政策。
民政處表示,屏縣宗教團體辦理廟會活動應配合事項包括,若活動需施放爆竹煙火時,確實做好防護設施,以確保參與民眾及公共安全;如施放高空煙火,應於施放前5日提出申請,施放一般爆竹煙火,應選用消防署認可的合法爆竹,施放時應於周遭設立「嚴禁火源、保持安全距離」警告告示,晚上10點至隔日早上7點不得施放爆竹煙火及使用擴音設備。
且必須及時清理垃圾及炮屑等,廟會遶境期間勿亂吐檳榔汁、亂丟菸蒂、棄置便當盒、飲料杯等,並注意避免影響交通,廟會活動使用道路應於5日前先向警察局提出申請,並確實遵守相關法令規定。以米代金 屏縣環保祭祀助弱勢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EPN8bt


拜拜免燒金紙! 低碳祈福販賣機上線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年關將至,台中市政府環保局為兼顧傳統與環保,推出「平安祈福販賣機」。印有「四方金」、「祈求平安」的紙盒外表與市售金紙相同,內有平安麵及祈福米,祭祀後還能帶回家食用保平安,不需點火焚燒,即可達到敬神之意。
目前已有2家公廟進駐,包括北屯軍福宮及高美文興宮。
市府表示,平安祈福販賣機不但保有傳統使用型態,也符合低碳環保精神,提供了拜拜時的新選擇。販賣機上方則架設「PM2.5電子空品旗」,電子空品旗除了可以顯示鄰近空品測站的PM2.5濃度外,也可測量及顯示廟裡的PM2.5濃度,依照環保署的汙染分級,顯示不同顏色,讓民眾一目瞭然,讓民眾在祭祀之餘,了解空品資訊,也意識到祭祀帶來的空汙。
環保局表示,基於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台中市對宮廟祭神祈福時所需的焚香及燒金紙等傳統儀式,從未予以禁止,目前是鼓勵宮廟自主採「一爐一香、紙錢減量、減少金爐及香爐數量」等「四少一功德」方式,希望維持宗教傳統文化,又可兼顧環保與健康。

2018-01-30_213241.jpg direct (76).jpg direct (76).jpg 2018-01-30_213233.jpg


2017-07-24_085326.jpg

行天宮禁香3年 9成信眾認為敬拜氛圍好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3日, 2017
A-A+
2017-07-23 09:11中央社 台北23日電
台北行天宮取消擺設供桌和香爐,改推廣「用手敬拜、用心敬神」,反而吸引更多年輕信眾來參拜。 報系資料照
分享
減香減爐備受議論,但行天宮早就自民國103年起就全面撤掉供桌,並以心香取代線香,廟方指出,空氣品質提升,逾9成信眾反應敬拜氛圍好很多。
減香議題受關注,宗教團體今天發起「史上最大科,眾神上凱道」遊行,下午前往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以「神明嘉年華」形式,表達意見。
綜觀台北市轄內大廟,減香減爐除了萬華龍山寺外,行天宮早在103年間就以心香取代線香,一度引發信眾反彈,但如今看來,無疑造就了更優質、簡樸的參拜環境
行天宮發言人李楚華日前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禁燒香3年多來,逾9成信眾認為敬拜氛圍好很多。
另外,參加法會的人數、抽籤量明顯增加,截至4月前,平均有4萬5000人次抽籤詩,較以前的4萬人次,多了5000人次


 

2017-07-23_224951.jpg

獨家》愛國同心會亂眾神喊「蔡英文下台」 遭警方驅離 | 新頭殼 newtalk - https://goo.gl/kMnMJo

2017-07-23_125555.jpg

「眾神上凱道」遊行被染黑? 籌備會上驚見白狼愛將 
分享「眾神上凱道」遊行被染黑? 籌備會上驚見白狼愛將到Facebook 分享「眾神上凱道」遊行被染黑? 籌備會上驚見白狼愛將到Line 分享「眾神上凱道」遊行被染黑? 籌備會上驚見白狼愛將到Google+
王文宗(左一)是中華統一促進黨黨員、白狼愛將。(圖擷自「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臉書)
2017-07-23 10:4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近日「滅香」議題炒得沸沸揚揚,雲林北港武德宮因此發起「眾神上凱道」的遊行,今天在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舉行,也有在臉書開設粉絲團公布遊行的相關資訊。但有眼尖的網友發現,日前遊行的籌備會議上,中華統一促進黨黨員「白狼」張安樂麾下愛將王文宗居然在場,網友因此質疑此次遊行可能已被染黑。
有網友發現王文宗(左)居然在籌備會議上,懷疑「眾神上凱道」的遊行活動已經被染黑。(圖擷自「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臉書)
有網友發現王文宗(左)居然在籌備會議上,懷疑「眾神上凱道」的遊行活動已經被染黑。(圖擷自「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臉書)
王文宗:政府應正視宗教文化議題
王文宗現在是台南學甲慈濟宮董事長,2006年時曾以中華統一促進黨黨員身分,當選學甲鎮民代表會主席,但他在選舉前以贊助經費為由、向多位鎮代表候選人以一票30萬元進行賄選,事後遭到收押、起訴,也喪失主席資格;文宗也曾在紅衫軍倒扁時期,擔任白狼旗下的「天使護衛隊隊長」,足以堪稱是白狼的大將。
王文宗說,他曾經是民進黨員,目前擔任國民黨學甲區黨部主委,這次遊行是有關寺廟的宗教文化議題,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政府應該正視訴求才能解決問題,不要動輒抹黑、抹紅,模糊議題焦點。
由於白狼是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一直致力於兩岸統一,而王文宗也是統促黨黨員,因此兩人之間的特殊關係,也讓網友在PTT發文,質疑這場遊行內情不單純,可能已經被染黑了。
網友得知這項消息後,紛紛留言「不意外」、「慘了 被統促黨插手 肯定要黑掉了」、「果然就是借題發揮的」、「又是這些中國人在搞亂台灣...」、「又是他們 到處在煽動」「唉 這件事果然又是中共在後面搞鬼了」。

提籃「假」滅香?
胡文輝
2017-07-20 18:53
推文到plurk
胡文輝
諸神默默,人聲嘈雜!為了一個應屬子虛烏有的「滅香」禁令,有宮廟主事者發動抗議,諸神將「被上凱道抗議」,此事驚動諸神、動員百廟,太陽底下永遠有新鮮事!
諸神被上總統府前抗議,那還得了!
政府為了環保及健康推動「減」香、少燒金紙等,但有人在網路上曲解為「滅」香,加碼成滅香「對神明大不敬」,更政治無限上綱為「迫害宗教」。(資料照,記者葉冠妤攝)
據聞蔡英文總統生氣了,行政院、內政部連忙澄清,環保署長李應元指天問地向神明發誓,沒有滅香政策,他每天都向土地公上一柱香。
奇哉,怪哉!從天上掉下來的滅香?非也,非也!經查是為了環保及健康推動「減」香、少燒金紙等,有人在網路上曲解為「滅」香,減、滅二字,口、火差很大,卻加碼成滅香「對神明大不敬」,更政治無限上綱為「迫害宗教」。
老天爺!迫害宗教在台灣是天大地大罪名,誰敢?誰會傻傻去做?減香何干對神明不敬?扣迫害宗教大罪,更是莫須有。
奇怪的是,中國是迫害宗教最惡質的國家之一,人神共憤,不過,每年中國搞宗教統戰,招待台灣的部分宗教及宮廟去交流,多少主事者帶神去訪,回來又大肆宣揚。為什麼?
其實,為了信眾健康及環保,減香、禁香漸成台灣社會主流,行天宮、龍山寺開風氣之先,很多寺廟也把香爐減少。
其實,問題在人,不在神!敬神與時俱進,減香、減燒金紙、改放電子鞭炮等,禮敬神佛的誠心,從未減少。宮廟的主事者擔心影響財務收入,才是主因吧。


平安米能破金氏世界紀錄?!直擊「米龍」製作 5個籃球場大的「世界最大米龍」,獲得金氏世界紀錄「最大的米粒拼圖」認證。- https://goo.gl/i5yKww
製作「米龍」?黃義智老師說,只要有興工動土、難免傷到龍神地氣,因此建物落成後,便會請來法師舉行「安龍謝土」儀式,引五方五土龍神入宅接續龍脈、鎮煞、驅邪、招財神且保平安 https://youtu.be/9H3ZzoKM0nM

假新聞、假公文,統戰台灣地方宗教-流傳多種「假公文」,聲稱政府將祭出「封爐滅香」政策

眾神週日上凱道抗議!「封爐滅香」瘋傳讓蔡政府怒了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網上近日瘋傳「封爐滅香」謠言,引起部分宗教人士不滿。(圖/記者季相儒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網路上近期流傳多種「假公文」,聲稱政府將祭出「封爐滅香」政策,甚至以《宗教團體法》打壓宗教,引起許多宗教人士不滿,甚至揚言要集結上凱道抗議。對此,內政部20日表示,從來都未有封爐滅香的政策規劃或行動,可能是環保署在宣傳、鼓勵宗教團體響應環保時有溝通落差,才會導致誤會。
雲林北港宗教界不滿政府各部門以空氣污染為由,將矛頭指向燒金紙及香爐,卻對工業污染視而不見,因此號召廟宇組成「捍衛信仰守護大聯盟」在23日北上陳情,預計在當天舉辦「史上最大科,眾神上凱道」活動,向政府表達強烈不滿。
▲部分宗教人士在網上發起活動。(圖/翻攝自臉書/活動「史上最大科、眾神上凱道」)
對此,內政部連兩天發新聞稿闢謠,20日下午也明確表示,政府是鼓勵「減香」而非「滅香」,且基於尊重宗教傳統及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從未就焚燒香品及紙錢等宗教活動及傳統民俗文化行為有所規範,也未強制宗教團體改變其宗教活動型態。
內政部指出,政府立場並非禁止或壓抑相關宗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而是鼓勵宗教團體自發性思考相關污染防制措施的可行性,目前僅以輔導、推廣等柔性勸說及獎勵方式,鼓勵宮廟減少焚燒香品及紙錢的數量、使用環保金爐、香爐等,這樣的立場長期受到各界支持,還有許多宮廟早就自發性地推動相關環保措施。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圖/記者李毓康攝)
為此,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20日也出示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林全1月拿香拜拜的照片闢謠,強調一切都是誤會,因為政府從來沒有要「滅香」,只是基於環保,希望能夠「減香」,且憲法規定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些傳統宗教儀式必須燒香,政府都予以尊重。
徐國勇表示,有些宮廟基於社會責任,主動減少燒香,像是行天宮、龍山寺或華嚴蓮社等,都是自動自發推動不燒香或減香,或者減少燒金紙、放鞭炮等,這些都不是政府規定的。政府歡迎宮廟主動減香,但是絕對沒有要「滅香」,這是對政府的誤解,「沒有這回事」。


 

2017-07-19_103407  

【民俗亂彈】張靖委:為什麼台灣民俗中的「香爐」這麼重要?
By 作者: 張靖委,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廟宇是為人們祀神與祈報的場所。民間信仰是將信仰、儀式、觀念表徵在生活各層面,也包括了實體的廟宇營建,從空間的中間、正偏、前後、遠近去解析諸神的世界;從上香、獻供、化金去維持靈力的運作;從五官感受、肢體行為去體驗神聖。當香爐內煙霧騰起,就如同人的心意上達神靈,人對於神靈的信仰建構在靈力的交感期待,人神之間經由香火儀式緊密地聯繫起來。
香火儀式中,香爐是不可或缺的用具。香爐安置在神像前的重要位置,常伴隨廟宇發展、興修或重大事件而更換,可能因新增祀神而增加,也會因廟宇的規模擴大而製作尺寸大、作工精緻的香爐。香爐與廟宇共存,是廟宇社經地位與神靈力量強弱的展現。廟內的神像與香爐的重要性、神聖性,是要在信仰的脈絡中看待的,沒有附著在特定祭祀空間、沒人膜拜的神像,或是沒人行香的香爐,將淪為一般物品,就像一間廟如果沒有祭祀行為,也將只是空有外殼的建築。
香爐是神的食器
漢人信仰的香火觀念中,香是一種媒介,焚香、香灰、香爐三者相互結合,也是靈力的展現。漢文化焚香祭祀的作法始於漢代,先秦時期,氣味是上通神靈的媒介,如《詩經》〈大雅‧生民〉所說:「印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古籍裡的「馨」字或「香」字,常是在描述食物或酒所散發的甜味。歷代香爐造形有豆式、鼎式、鬲式、簋式、樽式等,大多也是承襲先秦時期用於盛放食物或酒的青銅食器或酒器。從先秦時期以食物或酒所散發的氣味祭祀神靈,到漢代有焚香祭神的行香儀式,焚香上昇的香氣煙霧與食物或酒所散發的氣味相連結,遂有「香象徵著食物,香爐象徵著食器」的觀念。
台灣民間常形容神靈「吃香火」,這種說法把香當作神靈的食物,認為神靈亦如人類每日都需進食,香煙不斷,可常保靈力存在。許多廟宇的執事人員早晚都需向廟內諸神上香、奉茶,甚至有聚落居民採取輪流的方式,每日由負責人前往廟內上香。人與神靈之間互惠,受人香煙祭拜的神靈更有能力去庇佑人的祈願,感受到神靈眷顧的人遂自稱「爐下」。
舊曆十二月送神後,封爐不插香。
可接觸的神聖
廟宇的諸多供具中,香爐從製作到啟用,都需嚴謹遵循傳統禁忌與儀式。香爐的製造需要符合「門光尺」的吉祥尺寸,造型上有特定規範,未安爐前需要以紅紙或紅布包覆爐口。安爐時會在爐腹內入寶,其位置則經堪輿師擇定。若是分靈,廟宇會在香爐內添入祖廟香灰,安爐過程亦如神像開光般受到重視。而在新廟落成入火安座時,香爐甚至是與神像一同被迎入新廟的。
香爐在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性,具體表現在祭祀時,可以有香爐而無神像,卻不能有神像而無香爐。神像未必是祭拜的主體,甚至許多祭祀場合中僅有香爐,因為香火能使神靈存在。相較於神像而言,香爐擺放在廟宇的顯眼處,並位在廟宇參拜動線上,香客可以輕易觸及。作為神靈與人的中介物質,實質的香爐往往代表無形的神靈在場,可以讓人更接近神靈。
新廟入火安座,迎香爐入廟。
行香,是空間營造的方式
廟宇是民間信仰崇祀神靈的場所,其建築營造與室內的神像、香爐、匾額等器物安排,都是空間位序的運作,藉由有形的建築器物,表徵民間信仰的意涵。信仰者集聚在廟內,凝聚對信仰的共識,並透過真實的五感,體驗廟宇空間所傳達出的神聖性。
台灣傳統廟宇為院落建築,格局的正偏與內外象徵了祀神的主次分明,而一些格局較大的廟宇建築,更在組群中表現各空間的層次差異。香客從三川門到正殿的位移、正殿與偏殿的互動,乃至整座廟宇的結構,構成連續性流動的空間。廟宇中的香爐依據祀神主次,而有天公爐、主神爐、同祀神爐、陪祀神爐等等,又依據空間而將香爐配置在廟宇各處。一座廟宇的香爐數量不僅是對應廟內的祀神,也是考量空間的規劃。
許多民眾應該有經驗,進入廟宇後點燃線香開始祭拜,廟宇入口處附近會有告示說明:要燒幾枝線香、要如何參拜、參拜順序,甚至會將香爐位置一一標示繪製成圖,讓香客可以遵循著參拜動線前往各座香爐祭拜上香。40年代在中國四川從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Joseph Needham就注意到,中國人的祭拜行為與香爐密不可分:
這種爐通常是大型的,很美觀,往往十分古老,用青銅或鑄鐵精製而成,安置在殿前庭院內,在殿內祭壇或經桌上也安放一具……在一座道觀中最重要的對象並非任何神像,或是神畫,或是道教的三位一體(三清),也不是神壇本身,而是放在它上面的香爐。……每一次典禮,從香爐中點著了火(發爐)開始,而每一次典禮隨著回到香爐(復爐)而結束。
一般而言,少有香客會一一膜拜所有神像,也少有香客會手持線香到沒有香爐的神像前去。廟宇參拜動線,是在各個香爐之間移動。香客是構成廟宇香火儀式的行動者,香爐則是儀式的象徵物,象徵物需要由行動者去使用,連同行動者肢體語言的展現來構成儀式。在一場儀式中,各類行動者的動作背後都隱含了一套意義價值體系,不管是否有安奉神像、是否能見到神像,香客的參拜都是手持線香來到香爐旁。香灰與香爐的結合構成靈力的展現,香爐也成為祭祀場所的標示符號。香爐是平面上的點,動線是每個點連接而成,當香客循著動線走在廟內,感受空間營造出的神聖情境,也將廟宇建構為祭祀的場所。
廟宇規劃參拜動線圖,提供香客參考。
近代台灣廟宇大興土木,廟宇的建築規模擴大,參拜動線更為複雜,香爐的數量也隨之增多。80、90年代起,台灣廟宇在線香枝數與香爐數量上減少,但大體而言,仍遵循祀神的主次關係與建築格局來配置香爐。多數廟宇是除了天公爐之外,廟內共處一殿的諸神合併一座香爐使用。簡言之,現今許多廟宇的香爐已是無法再減。
同時,今日許多民眾對於行香的儀禮所知有限,時常可在廟內看到不知如何拜拜的民眾。如此一來,手中的線香數量對香客產生制約性,強制香客需走完整個參拜動線,在香爐與香爐之間位移,一一將香插入香爐,香客、香爐、神像被整合在信仰的脈絡中。廟內各空間皆有香客走動,廟內諸神皆有香客祭拜,廟宇的建築機能,是為了祭祀而存在。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2017-07-24_133507.jpg
2017年07月23日00:20 
這陣子網路謠傳政府要滅香封爐,儘管政府不斷澄清只是宣導減香,但相關爭議仍方興未艾。台南市一名鄭姓市民前天上傳一張環保局裁罰公文,指環保局裁罰神壇燒金紙,罰金5000元,負責人要強制上環境講習課。網友指控台南市說一套、做一套,明明就是要滅香封爐,卻言詞狡辯。
台南市環保局副局長林健三說,該案是去年3月的裁罰公文,案由是該神壇露天焚燒狀況嚴重,造成嚴重空污,遭到附近民眾檢舉,稽查員到場勸導且沒有改善,稽查員才會依法開罰。他強調,「環保局不會禁止宮廟或個人燒金紙」。
鄭姓市民說,台南市政府去年就悄悄推動滅香滅爐,他出示去年3月13日環保局開罰的一張處分書為證,指台南市安南區府安路三段一家小神壇,「在門前用金爐燒紙錢時,就被環保局以違反《空污法》,未有空污防治設備燒紙錢」告發
林健三解釋,該案不是處罰民眾燃燒紙錢,而是私人神壇在後門出口巷內「燃燒金紙,產生明顯煙霧,造成該區域嚴重空氣污染」,影響巷內居民生活品質,致附近鄰居抗議檢舉,並提供明確事證之錄影帶給環保局,環保局經查證確實有產生明顯大量粒狀污染物,才依法告發處分。
林健三指出,焚燒金紙依行為人區隔為家戶個人,神壇、宮廟,目前只開罰過神壇。若以行為項目分類,廟會活動遭人檢舉最多,尤其是施放鞭炮情形最嚴重,市區只要舉辦大型廟會,市民服務專線1999及環保局檢舉專線都湧入大批電話,環保局與消防局稽查員到場後,若發現真的違法,都會勸導或告發。(辛啟松/台南報導)


 

台灣首廟天壇 推動減香減金
By 程炳璋,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25日, 2017
天壇推出短線香、減量金紙與平安米,鼓勵民眾改以更少分量的線香與金紙祭拜,心誠則靈。(程炳璋攝)
台南市大小寺廟估計約2000餘間,每年線香與金紙使用量驚人,有寺廟率先響應台南市民政局「宗教優質化」政策,中西區台灣首廟天壇25日宣布推出更短的線香、更少的金紙,以減香、減金來減少空汙,改善信仰習俗,回歸信仰本質。
改善習俗 減少空汙
台灣近年空汙議題受矚目,台南市民政局推動宗教優質化政策,就把寺廟燃放鞭炮、焚燒線香金紙的習俗納入逐步改善作為。
台灣首廟天壇委員會認同金紙減量的環保策略,但天壇每年超過500噸的金紙焚燒,對金紙業者來說是不小的市場,去年底傳出廟方要禁香封爐的謠言,引發周邊金紙業者恐慌,信徒也有微詞,廟方趕緊出面否認。
廟方董事會日前已正式疏文向神明稟報要推行金紙精質減量一事,擲筊過程全程錄影,經過神明應允,指示在今年農曆4月底前實施。
推平安米 代替金紙
徒上廟拜拜習慣花100元購買一份金紙與一把線香,坊間一般線香長度35公分,一份金紙約100張,每逢節日香客眾多時,焚燒起來,造成空氣品質很大負擔。
天壇廟方推出僅20公分線香,27張金紙,並有代替金紙的平安米提供信徒自由樂捐選擇。吹一爐一柱香,心誠則靈,廟方強調,減少香枝、金紙用量,神明靈驗度絕不打折,且材質更好,「好香一柱,勝過劣香千把」。
一爐一香 心誠則靈
天壇董事長莊炯垣表示,廟方在落實環保與傳統祭祀民俗之間不斷尋找平衡點,台南是開台第一座城市,轄內開基寺廟眾多,許多廟宇都香火鼎盛,為了下一代子孫環境,更該效法減香減金,天壇願意帶頭。
台南市民政局表示,減香減金在其他縣市早有廟宇施行,信徒回歸信仰本質,只要心誠以雙手拜拜也能感動神明。但是官方若帶頭鼓吹容易得罪民間業者,推動起來有難度。寺廟願意率先投入示範很難得,未來信徒逐步接受,會有更多寺廟願意跟進。


 2017-07-24_133507.jpg
2017年07月23日00:20 
這陣子網路謠傳政府要滅香封爐,儘管政府不斷澄清只是宣導減香,但相關爭議仍方興未艾。台南市一名鄭姓市民前天上傳一張環保局裁罰公文,指環保局裁罰神壇燒金紙,罰金5000元,負責人要強制上環境講習課。網友指控台南市說一套、做一套,明明就是要滅香封爐,卻言詞狡辯。
台南市環保局副局長林健三說,該案是去年3月的裁罰公文,案由是該神壇露天焚燒狀況嚴重,造成嚴重空污,遭到附近民眾檢舉,稽查員到場勸導且沒有改善,稽查員才會依法開罰。他強調,「環保局不會禁止宮廟或個人燒金紙」。
鄭姓市民說,台南市政府去年就悄悄推動滅香滅爐,他出示去年3月13日環保局開罰的一張處分書為證,指台南市安南區府安路三段一家小神壇,「在門前用金爐燒紙錢時,就被環保局以違反《空污法》,未有空污防治設備燒紙錢」告發
林健三解釋,該案不是處罰民眾燃燒紙錢,而是私人神壇在後門出口巷內「燃燒金紙,產生明顯煙霧,造成該區域嚴重空氣污染」,影響巷內居民生活品質,致附近鄰居抗議檢舉,並提供明確事證之錄影帶給環保局,環保局經查證確實有產生明顯大量粒狀污染物,才依法告發處分。
林健三指出,焚燒金紙依行為人區隔為家戶個人,神壇、宮廟,目前只開罰過神壇。若以行為項目分類,廟會活動遭人檢舉最多,尤其是施放鞭炮情形最嚴重,市區只要舉辦大型廟會,市民服務專線1999及環保局檢舉專線都湧入大批電話,環保局與消防局稽查員到場後,若發現真的違法,都會勸導或告發。(辛啟松/台南報導)

2017-06-28_0938102017-06-28_093802  

減爐違逆宗教觀,談龍山寺減爐與官方禁香政策
減爐等於是將所有神靈不分高低等第混同供奉,這不僅忽視民俗需要自我發展出一套替代方案的本質,也違逆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傳統宗教思維。
民俗亂彈
2017-06-25 09:52
推文到plurk
文/林哲緯(臺北教育大學文創系學生)
2015年6月15日,艋舺龍山寺裁撤了後殿四座香爐,僅留下主爐、天公爐及媽祖爐三座。今年(2017年)6月16日,又撤去了天公爐及媽祖爐,僅留下主爐一座。寺方為此同時舉行了記者會,邀請柯文哲市長致詞,並發放「減爐」紀念品。
封爐(黃偉強攝)
顯然,寺方對「減爐」的看法,認為是一項值得「紀念」的改革,在許多對外聲明中,也都宣稱是符合現代環保趨勢的開明措施。值得注意是,本次舉動主打「心香菩提」,教導信眾以「心香」敬神即可。那麼,若如此言,「香」並非必需品,為何在撤爐的前一晚,後殿出現了許多「取香火」的信眾,與專程到此上「最後一炷香」的信眾?
「香」是普遍於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都極為重視的「媒介」,如同艋舺龍山寺每日早課所唱誦的第一首讚韻〈爐香讚〉所寫道:「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與道教的〈祝香神咒〉「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 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今臣關告,逕達九天」香顯然是人與神溝通的橋樑。而在民間信仰中,用途更是不勝枚舉,包括收驚、祭解、開光,連乩童降駕都要以「吞香」來展示神威
宣稱全面禁香的行天宮,其實不僅在內殿繼續燒香,也依舊以線香為信眾收驚,民眾在龍山寺減爐記者會後拿到了紀念品,還是拿到僅存的主爐去過香火以求神靈加持。對大多數信徒而言,「香」代表了「靈力」。「進香」、「會香」為何以香為名?無非是以實體香火的分割與香煙的纏繞,來象徵無形靈力的傳接與神靈的交會
信眾在被封起的香爐前依舊高舉線香拜媽祖(林哲緯攝)
或許有些人認為,留有一個爐燒香就足夠了,但是燒香在溝通之外還有一層涵義,就是「供養」
香的供養在道教、佛教中都是排在一切供養之首,故道教在行科儀時,大量使用例如「夫香者,鍾靈海島,植本壺丘。根株堅秀,歷歲月以維長。氣味芬芳,超桂蘭而擅美。炷向爐中,端伸供養……」諸如此類讚詠香的「香文」不少。佛教《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也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的記載。對民間信仰而言,更有「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的俗語,認為神靈必須有香的供養才得以補充靈力。因此,在民間信仰中,香爐被賦予了「神明靈力表現」的象徵,具有「專屬性」,某神明被收了香爐斷了香火,這尊神明也會因此減弱神力
延伸閱讀:環保不能曲解信仰:香與金都是無可取代的物質
此外,香爐在民間信仰的重要性是高於神像的,神像可以請出作客、遶境,香爐必須保持終年不動,因為香爐的位置必須精心安排合於「紅字」,且被認為是該神靈的安頓所在。在傳統上,香爐不可動搖,更不可能出現裁撤香爐的舉動。而在宗教上,佛教水陸法會必須分「席次」進行供養,道教的齋醮更有「分位」的概念,擬人化的個別上供,是宗教信仰中根深蒂固的觀念。
減爐等於是將所有神靈不分高低等第混同供奉,這不僅忽視民俗需要自我發展出一套替代方案的本質,也違逆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傳統宗教思維。
三重大拜拜,虔誠接駕的老信徒(林哲緯攝)
過去在向廟宇祝賀時常說「香火鼎盛」,今日香火鼎盛反而成為一種罪惡,好像一切空氣污然的來源都出自廟宇裡香煙繚繞的香爐,少了幾個香爐馬路上的空氣就會清新宜人,人人都沒有過敏現象。事實真如此嗎?
根據北港武德宮在2016年實測顯示,在人潮洶湧的假日測量香爐旁的pm2.5排放「最大值」是94μg/m3,而一台摩托車的最高排放量是605μg/m3,足足是前者的六倍小貨車更是高達8倍以上政府對民間信仰動作頻頻,卻輕於處理日常生活其他汙染源,甚至縱放重工業汙染。前些日子震驚全台的輪胎廠發生大火事件,環保署甚至還公開宣稱「無明顯戴奧辛汙染」。
若從北港武德宮的實測案例來看,政府「宣導」廟宇收起一座香爐,其發揮的功用其實根本小於報廢一輛摩托車。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pm2.5的最大來源是營建及道路揚塵,其次是工業與車輛排放,焚香燒金等民間信仰行為並非主要汙染源。政府對其他源頭放任漠視,卻對各大廟宇「宣導」頻頻,是何用意?
曾有媒體大幅報導「燒香致癌」,誘導民眾人心惶惶,但事實上,一般民眾並非經常性地處於燒香空間,生活方式與實驗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更何況,燒香在最初是被視為具有療效的,甚至有「返魂香」的傳說。傳統香是以沉香或檀香加上中藥材等天然材料製成,媒體與政府單位忽視現代許多廟宇為了降低成本,採用廉價香品,所帶來的影響
因此,各廟宇該做的其實不是收封香爐,而是「換回」好香,停止欺人欺神的行為。不要使用廉價香品,然後收到剩一個香爐點廉價香,那又有何進步?
政府該有的措施應是以鼓吹良好香品優先,甚至協助建立良好焚燒方式與排煙方式,貿然減香、禁香只是嚴重傷害臺灣的傳統製香產業。政府經常提供獎補助鼓吹重汙染工業改良,卻對這個具有文化特徵的夕陽產業窮追猛打,不曾見政府有何獎勵改良輔助,製香業何辜!燒香何辜!
封爐現場長輩議論紛紛眉頭深鎖(黃偉強攝)
今日政府亟力宣導「由減香進而禁香」,宣稱燒香汙染環境且有害健康,除了是本末倒置的「假議題」、「假政績」之外,更是臺灣政府與社會長期對傳統文化的漠視與不了解所導致的結果。
民間信仰部分主事者愛好迎合政府,配合度高,繼而攜手演出一場收起香爐,金紙丟垃圾焚化爐的荒謬大戲,民俗傳統即將在我們這一代磨滅殆盡。科學無法驗證心靈,沒有人可以確定是否必須燒香才能得到庇佑,但可以肯定的是,「禁香政策」在從來沒有跨領域學者對話,深入研究討論之前,就用政治力勸導的方式,將使傳統社會文化崩解。


2017-07-24_133507.jpg

環保不能曲解信仰:香與金都是無可取代的物質--環保不能曲解信仰:香與金都是無可取代的物質 – 民俗亂彈 - https://goo.gl/re8GQS
2017-01-25 陳韋誠 圖文故事
圖文/陳韋誠(國立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農曆年前,燒香、燒金的議題備受矚目,環保署邀集各地宮廟重申「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的政令,並提出減少香金焚燒的SOP:從集中燒、減燒,到最後不燒。造成民間社會議論紛紛,但不燒香和不燒金真的可行嗎?
燒香、燒金是臺灣民間信仰的物質基礎,也是引領聖靈降臨的象徵,以安五營為例,五營兵將無形無體,因此必須透過在五個方位燃化金紙,象徵神明兵將的安頓;以「黑令掃」繞行過金紙火後,表示任務暫告一個段落,兵將可以「落馬」休息。
後龍受天宮往松柏嶺受天宮進香,於廟埕安五營。
又以「淨化」神明所用的器物為例,許多廟宇在為神明配戴新神衣、神帽、金牌、銀牌前,會燃點束柴和束柴粉,經香煙薰淨後,才為神明穿戴;有些地方要清理神明金身的灰塵或蜘蛛絲時,也只能用金紙擦拭,以維持神明的神聖性;還有一些地方,神明出巡或進香前,會以壽金引火,淨化神轎,再迎請神明上轎。金紙不全然是屬於貨幣概念的功用,而是具有彰顯神聖性的價值,無可替代。
沙鹿東晉福亨宮新廟入火安座前,以香煙薰淨神座。
沉香和金紙合併使用的情形,在臺灣民間亦是相當常見的現象,常在廟宇可發現案桌上盛放著用金紙壓著衣服,並燃點線香的盤子,這類情形有下列幾種意義:
1、祈福:經常有民眾將臥病在床的家人出生年月、住址、病床號書寫在紅紙上,與病患衣物放在一起,再於上方置放金紙,以金紙為香座插香,祈求神明保祐家人身體好轉。
2、收驚:臺灣民間相信,如遇過度驚嚇時,必須透過「收驚」,讓魂魄歸位,以免做事無法起勁、心神不寧,最後導致身體欠安;遇幼兒歹育飼時,也會透過這項儀式,讓幼兒的情緒得以平緩,可以安靜入睡、正常飲食、消化排便。
3、改運:遇到厄運時,民眾亦會自發性地將乾淨的隨身衣物帶到廟裡,點香祈福,希望神明可以幫助人們改運。
民間自發性的消災解厄儀式
香火在民間信仰價值觀裡象徵著靈力,香與金紙分別代表著靈力的媒介,有香就有神,有金紙才有力。除了常見民間信仰進香儀式需要香火傳承靈力以外;比如在客家族群篤信伯公信仰,有些客庄的伯公以管轄區域大小分為開庄大伯公、田頭伯公、田尾伯公、水尾伯公,大伯公廟演戲酬神時,會以金紙包裹境內各伯公廟內的香火,再將香火迎回廟內,讓眾伯公們可以一起看戲同歡;以竹北六張犁永昌宮2016年中秋平安戲食福為例,是日早晨,迎請福昌宮(番仔寮伯公)、福佑宮(十三伯公)、義靈祠(朱羅伯公),以及林家祠義民爺香火至廟內,一同接受信眾香火。
以香支綑繫用金紙包裹的香火,如同神明親臨。
常跑田野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除了農曆7月以外,每個農曆月份的初1、15,經常是地方公廟「犒將」的日子,這一天通常是村裡的大事,有些地方由爐主、頭家負責籌備祭祀用品;有些地方,由各鄰輪值祭祀,每戶負責籌辦各種祭品來祭祀兵將,酬謝平日護佑境內安寧的無形兵將。
伸港福安宮犒將,當地居民以謝籃裝放四方金與祭品到廟前犒將,犒將時,每份菜餚皆會插一炷香;主食插三炷香。
年關將至,家家戶戶開始清囤打掃,除舊佈新迎新年,到了除夕夜當天傍晚,臺灣民間習慣先祭祀祖先,祭祀完祖先的祭品,才會端上餐桌圍爐;以彰化二林西庄為例,除夕祭組時,每一房子孫都必須各自準備一鍋熟飯跟一份四方金,其他熟食、水果任意準備,等祭品都準備好後,才能點香祭祖。
二林西庄除夕祭祖,每房子孫都要各自準備一「份」金敬拜先祖。
金紙與香的使用,體現出臺灣各地的「地方知識」,絕非僅有「燃燒」、「貨幣」的功能,若只能在文化現象的表象來誤解文化,無法以在地觀點探索燒香和燒金在行為背後的象徵意義,就一味地喊出一些「自命清高」的政客口號,實在有如鬧劇。
假使臺灣民間廟宇真的不再使用金紙和香,試問以後神明進香時,民眾自發性擺設的接神案桌要不要燒香?如果不燒香的話,「香案」要改稱什麼?進香要「進」什麼?沒有香的「香路」還配得上叫香路嗎?

2017-06-28_0949162017-06-28_0949442017-06-28_0950092017-06-28_0950242017-06-28_095045  


 

被發明的文化替代性:以米代金的荒謬想像
常民文化與政治如何調和,長久以來是執政者意圖處理的課題,而要如何保留自身的文化或信仰討論者也要拿出更多的論述與證據,雙方怎樣辯論使得政治與文化共生共榮,便是重要的工作。
民俗亂彈
陳韋誠
人類學者莫斯(Mauss)在《禮物》中指出,禮物交換表面上看似自願的行為,但實質上卻是強制和重利的禮物的給付方和接受方皆具「義務性」接受者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回贈相等或更多禮物作為回報,因而形成互惠或交換的三個原則:給予(giving)、接受(receiving)、償付(repaying),而這些現象通常發生在政經、法律、宗教、道德,乃至於美學等諸多社會制度與社會活動之中。(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臺北:正中書局,頁66。)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金與米
1、會香中互贈金紙
2017年3月,彰化埔鹽順澤宮、溪湖玄天宮、秀水三聖宮三間主祀玄天上帝的廟宇,於溪湖忠覺里舉行盛大的會香儀式,地方相傳這三間廟的香火肇基為泉州南安陳姓一族所攜帶來臺,後因分房與移民,三家分三帝,大上帝供奉於埔鹽、二上帝供奉在溪湖、三上帝則在秀水接受信徒崇祀。
會香過程中,玄天宮先至溪湖糖廠等待其它兩間廟宇的神轎抵達,神轎互相參禮結束後,才一起回到玄天宮,在神轎互相參禮前,三方主事者互贈壽金,玄天宮還另贈兩串鞭炮給予順澤宮與三聖宮,三方皆於神轎前焚化金紙,讓神轎通過金紙火後參禮,參禮完畢,順澤宮與三聖宮點燃鞭炮,與玄天宮一同遶境賜福,神人同歡。
溪湖玄天宮與埔鹽順澤宮主委在神轎參禮前互贈金紙
2、搏爐主時的禮物
每年元宵期間,彰化花壇文德宮皆會舉行迎燈排遶境活動,迎請戴烏紗官帽的福德老爺遶境轄區,庇佑家家戶戶來年平安,迎燈排遶境結束後,於農曆正月20日擲筊選任爐主,是日,各村落代表齊聚廟殿,由該年爐主筊選下一年的爐主、頭家,獲選者接獲電話通知,隨即準備三牲或素果,以及金紙、鞭炮到廟裡答謝,卸任爐主則必須準備相對應數量的蛋糕、蠟燭、金紙,提供新任爐主、頭家到家廳之中祭祀神明、祖先,年復一年地傳承這種送禮與授禮的義務。
花壇文德宮戊戌年爐主幸運獲選後,準備素果與鞭炮、金紙答謝福德老爺。
3、收驚儀式結束後的物質再利用
臺中烏日同安厝同興宮主祀飛天大聖,現今每周三、五固定辦事濟世,亦提供信徒向聖公擲筊,自主備妥金紙、米糧進行收驚,然而,有些信眾認為,經過收驚儀式的白米,並不適合再帶回家中,因此便會捐獻給廟方,提供廟內志工在準備點心時可以使用,有時廟方也會蒐集這些糧食,救濟困苦的信眾
烏日同興宮的收驚儀式,金紙底下承裝白米
4、米、金皆具神聖性
臺灣民間經常製作麵龜來祝賀神明壽誕,麵龜通常會以粿、鳳片糕、沙琪瑪等材料製成,近來來則開始出現白米龜、金錢龜等形式。以雲林虎尾廉使永興宮為例,該廟約在2000年代開始於玄天上帝萬壽前,以白米製作大型平安龜提供信眾擲筊迎請,平安龜製作完成後,廟方便會焚香敬祀,直到玄天上帝萬壽慶典結束後,才由平安龜得主陸陸續續迎請回家,而迎請平安龜時,還必須得要焚化金紙與燃點鞭炮後,才能將白米分送給親朋好友,同享平安。
虎尾廉使永興宮歡慶丁酉年玄天上帝萬壽所製作的3600斤平安發財龜
以禮相待的溝通與交融
2010年,環保署於中元期間將減少燒金紙列入地方政府空氣品質改善績效的考評項目,喊出「以米代金」的口號,試圖「倡導」民間社會透過購買白米取代紙錢燃燒的祭拜方式,把原本用來購買線香、金紙的預算,投入公益支出;而這項政策,經2016年經政黨輪替後,繼續沿用迄今,甚至變本加厲提出「拜拜若誠心,不用放炮跟燒金」之標語,招集全臺宮廟,重申環保署的立場。
一個原本在中元期間提出的「政治口號」,竟荒謬地無限延伸,成為被發明的文化替代性,實非一個具有人文關懷的政府該有的作為,倘若無法貼近地觀點看待地方社會在使用金紙所象徵意義和地方知識,便粗暴地沿用既有的政策,何嘗不是一場蕭規曹隨的政治鬧劇?
上述四個案例中,除了各具地方社會的物質民俗文化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知道「米」和「金」是兩個不一樣的「象徵」和「符號」,在不一樣的情境下,人們必須依循這兩個文化載體各自的文化網絡,才能進行溝通與交融(commumion),民間社會透過米和金進行交流,建構了以禮相待的社會互動體系,期盼環保署在制定相關法規時,也能更尊重地方社會的運行機制,而非魯莽地介入與改變。


 

disddsfdsfect  

廟會減空汙 2米3巨香取代鞭炮
By 呂素麗, 林宏聰,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30日, 2017
高雄市前鎮區草衙「蘇家福德正神」以高2米3的巨無霸大香,代替鞭炮,減少汙染,小朋友站在大香旁顯得好迷你。(呂素麗攝)
廟會遶境經常燃放大量鞭炮,造成噪音又汙染,高雄市前鎮區草衙「蘇家福德正神」昨以高2米3的巨無霸大香取代鞭炮,環保又無汙染,以另類方式慶祝廟會;高市民政局表示,在大廟配合推廣下,有越來越多宮廟採用新思維來傳承傳統文化。
用新思維 響應環保
去年三民區1家廟宇廟會遶境,燃放過多鞭炮遭環保局重罰80多萬元;「蘇家福德正神」主委蘇峰祿今年響應環保,從自家供奉的土地公圓科廟會做起。
與蘇峰祿熟識的廟會主持人唐遵容也大力鼓吹環保廟會,因而促成這次以大香取代鞭炮的做法,唐遵容並贊助3支高2米3的頭等巨香。
沒有噪音 又無濃煙
唐遵容說,他主持廟會活動,看到大量放鞭炮汙染空氣也製造噪音,有時又會傷人;而大香採用回收再利用的環保紙製作而成,燃燒時沒臭味、不嗆鼻,更沒有鞭炮的擾人、濃煙,不會影響左鄰右舍。
3支比人還高的巨香分別寫著「國泰民安」、「富貴生意興隆、風調雨順」,聳立在廟前,相當壯觀,更有可能是全台灣獨創,有小朋友興奮站在大香旁拍照,估計可燒40小時
高市民政局、環保局、消防局、警察局去年成立「宗教輔導平台」,逐一與宮廟溝通,將願意配合鞭炮、金紙減量的寺廟數,從200多家擴展至300多家,近來廟會噪音、鞭炮垃圾檢舉件數已持續遞減。


 

攝於2016年底臺南市四安境下大道良皇宮三朝謝恩祈安建醮。【圖片來源:Woodsouth-Su臉書照片】臺北州警務部,〈燒金紙〉,《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無頁碼臺北州警務部,〈迷信〉,《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無頁碼臺北州警務部,〈冠婚葬祭虛禮〉,《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無頁碼「台灣省查禁民間不良習俗辦法施行細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7年春季第25期,頁386-387。「查禁民間不良習慣辦法」,《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7年春季第3期,頁36。〈附改善民俗宣傳方式暨宣傳標語〉,《臺灣省政府公報》,42年春字第30期,頁3732017-04-27_192958  

傳統的民俗活動應該改善嗎?從「統一拜拜」給我們的啟發
三月 31, 2017|分類:全部文章, 專欄, 尋「臺」啟事|作者:吳亮衡
傳統的民俗活動應該改善嗎?從「統一拜拜」給我們的啟發 | 故事 - https://goo.gl/1Xr524
近年來,每逢各地神明聖誕千秋之時便出現諸多爭端,許多人認為民間信仰應該隨著時代進步,逐一將大街小巷施放鞭炮、鑼鼓齊鳴的傳統習俗進行縮減,但是對於民間信仰的擁護者而言,這種老祖、前輩傳下來的傳統技藝,竟然被冠上「環境汙染」、「危害治安」的枷鎖,除了無奈,更多了一份不捨。
攝於 2016 年底臺南市四安境下大道良皇宮三朝謝恩祈安建醮。【圖片來源:Woodsouth-Su 臉書照片】
不可諱言的,「政」「教」之爭是東西方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統治者與各大宗教之間是合作還是對立,往往會影響牽動著國家與社會之間安定與否。
根據學者的研究,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以下簡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於宗教的態度大致分為「放任」、「控管」和「同化」三個階段。 1898 年開始的「寺廟管理人制度」,則可視為殖民政府府企圖介入並控管民間信仰的開始,到了 1914 年臺灣各地開始廣泛設立「同風會」,則是以各地警察官吏派出所為單位,進行臺灣民間生活風俗改善、革除迷信、推行日語等作業。
1935 年臺灣總督中川健藏在〈臺灣社會教化綱要〉中要求強化「改善宗教及戲劇、講古」(對固有寺廟的宗教進行改革,並改善固有的戲劇講古)、「迷信打破」(打破關於地理師、巫覡、術士和死靈的迷信)、「改善陋習」(打破並改善聘金、童養媳、殯殮、啼哭等陋習)和「改善生活」(打破並改善婚姻、祭祀、葬儀及其他日常生活上的陋習)等作為。換句話說,企圖打破傳統漢人的種種習俗。
1937 年進入中日戰爭後,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為求資源的節省,民間信仰繁雜的儀式受到多方的限制,像是規定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範圍內的所有廟宇,只能選擇在某一天共同舉行神明聖誕千秋的祭典儀式,換句話說,在統治者的規範下,管區內的媽祖、關帝、土地公必須在同一天進行集體性祭典。
另一方面,有殺豬公敬神的樹林(觀音佛祖)、溪州(清水祖師)也一度遭到禁止,禁止的裡由不外乎鋪張浪費以及衛生上的顧慮。當然,更是少不了以迷信為由,要求臺灣人在祭典中少燒一點金銀紙錢。
【圖片來源】臺北州警務部,〈燒金紙〉,《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無頁碼。
皇民化運動除了要求臺灣民眾祭拜日本神社之外,帶給民間信仰另一大打擊的則是「寺廟整理運動」和「神佛昇天運動」,一但寺廟被認定為不合時宜的「淫祠」,寺廟不僅會被「淨空」為地方公共場所,廟產也將會轉作「公益用途」,廟中的神、佛塑像,也會被勒令撤除,甚至會面臨燒(昇)毀(天)的命運。
臺南鹽水港廳(今日臺南市將軍區)醫生吳新榮就曾經在他的日記裡,清楚地寫下這種時代氛圍:
去找村中長老吳慶林、吳天化兩位請教寺廟整理的政策之下焚燒神像的問題。始知這些被視為庄寶的鎮殿老大帝、太子爺、註生娘娘都被藏匿起來了。他們打算將這些神像拜託「四角頭」的「老大」保存起來……
【圖片來源】臺北州警務部,〈迷信〉,《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無頁碼。
整體來說,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透過任命公職的方式,收編或招納許多地方菁英成為政令宣導的民間代表,日籍官員則藉著出席祭典活動就近管控民間信仰以及地方事務的運作。在國家權力的支持下,這些被挑選出來的地方菁英不僅有機會拓展自己(或家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也在統治者的支持下,順利地推展自我信仰的事務。
【圖片來源】臺北州警務部,〈冠婚葬祭虛禮〉,《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6,無頁碼。
那麼,到了戰後國民黨政府來臺之後,對於民間信仰的態度是否有所不同呢?
我們先將時間拉回日治時期中期。
1934 年 11 月,在福建省主席陳儀「臺灣與閩帶水相望,不特地理、氣候同也,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如農林、水利、交通、衛生諸端亦復什九相似。取彼成規,供我參考,期收事半功倍之效也」的期許之下,以福建省建設廳長為首的 11 名官員共同組成「臺灣視察團」並撰寫成《臺灣考察報告》,該報告主要針對臺灣經濟、產業狀況為考察重點,但也將日治時期臺灣的交通、衛生、警務狀況等提出具體報告。
從調查、規範到查禁
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在國民黨內相對了解臺灣狀況的陳儀奉命進行接收事宜,在《臺灣考察報告》以及日人調查資料的輔佐下, 1947 年公告「查禁民間不良習慣辦法」(1944 年 5 月行政院核定, 1946 年修正通過)、「倡導民間善良習慣實施辦法」(1945 年 10 月內政部撿發),同時也頒布「臺灣省查禁民間不良習俗辦法施行細則」,做為日後審查的法條依據。至於民間信仰的廟宇管制,則繼續沿用 1929 年南京政府時期公布的「監督寺廟條例」。
【圖片來源】《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7年春季第25期,頁386-387。
如果仔細看「臺灣省查禁民間不良習俗辦法施行細則」第五條條文可以發現,一旦被官方認定為「崇拜神權的迷信行為」,那麼肯定吃不完兜著走,除了要接受一連串的調查與罰鍰以外,最嚴重的還有可能面臨司法機關的處分。
那麼,什麼狀況會有可能被官方認為是「崇拜神權的迷信行為」呢?答案就藏在「查禁民間不良習慣辦法」裡頭:
此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法令。於1944年5月9日經行政院核定,6月由內政部公布,另於1946年進行修正。【圖片來源】「查禁民間不良習慣辦法」,《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7年春季第3期,頁36。
實際上,由於接收初期的臺灣社會正處於兩種不同文化的交集點,儘管 1949 年為了從第一線執行民俗改善、節約拜拜而頒訂「各縣市(局)鄉鎮區縣轄市改善民俗實踐會之組織及活動要點」並成立「改善民俗實踐會」,但從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的調查報告中不難發現,此政策除了造成臺灣傳統民間祭典習俗的衝擊外,一般民眾對於政府政策依然抱持著質疑與不信任的態度,各地方政府沒有辦法落實中央的政策,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民俗改善」到「祭典統一」
1950 年代國民黨政府遷臺初期,最重要的便是鞏固、穩定其在臺灣的政權,對民間信仰而言,影響相當深刻的是「節省節約」與「勤儉建國」的統治概念,以及一系列「民俗改善」的規則辦法。
由於傳統民間信仰在神明誕辰、千秋時都會進行共同祭祀、進香行為,既可相拚競比也可融合相拚,在「輸人不輸陣」的競爭心理下,時常出現大擺宴席、過度浪費的現象,這恰恰好違背了國民黨政府「復興抗戰時期批判悠閒、娛樂、宗教儀式和奢侈浪費」的精神,換句話說,此舉牴觸了國民黨政府「厲行節約,崇尚儉樸,提倡國貨,節省外匯,鼓勵儲蓄,投資生產,革除社會淫靡風氣,矯正傷風敗俗行為,增強反共復國力量」的施政方針。
有鑑於此,政府官員或是民意代表常常會把民間信仰扣上「迷信」、「陋習」的帽子,再透過官方宣傳報《中央日報》和其他報章雜誌的宣傳,讓「導正舊有不良風俗」的目標似乎也增添了不少正當性。例如 1952 年臺灣省議員馬有岳及黃運金認為,「拜拜」一詞是日本殖民體制下刻意蔑視臺灣人的風俗,帶有濃厚的諷刺與侮蔑意味,認為應將「拜拜」一詞更名為「祭典」,最終,在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長楊肇嘉裁示下,要求日後應統一稱以「祭典」稱之。
另一方面,為了落實「依法行政」的精神, 1952 年 3 月 14 日「改善民俗綱要」通過後,更是成為限制民間信仰的一大準則
農曆七月普渡,統一規定於七月十日舉辦一次。
各寺廟庵觀以鄉鎮區為單位,一年舉行「拜拜」一次,其日期由當地鄉鎮民代表會商決公布之,其原係數區聯合舉行者,仍應照舊,不得單獨舉行。
平安祭:每年於第二期莊稼收穫後舉行一次。
祭品:以清香菜果鮮花為原則,其必須用牲祭者,以豬羊一對為限。
演戲:限於選定拜拜日及平安祭日,一年各限一次,每次最多不得超過二日
為了確實地掌握民間信仰和地方社會的一舉一動,縣市議會、鄉鎮區公所、鎮民代表等地方機關被要求以「改善民俗」為目標擬定計劃,計劃的重點就是要透過統一祭祀時間、次數、以及儀式當中的祭品與內容,將民間信仰塑造成符合「節省節約」、「勤儉建國」的善良風俗。
〈改善民俗綱要〉通過後,《中央日報》便出現這樣的報導:
省政府為徹底改善民俗,實行節約,定十八日上午九時邀集臺中、彰化、南投、苗栗、雲林六縣市縣市長、議會正副議長在臺中市舉行座談會,商討七月普渡節約問題。…按本省人民對七月普渡日期參差不齊,必輪流鋪張宴客,浪費極大,中市已規定以七月十五日一天為限,否則將由警局取締並課稅。
隔日北部八個縣市政府也針對此議題提出數項取締原則:
各地舉行拜拜,不得違反國家總動員節約原則,應根據戒嚴法切實實行。
民間拜拜、演戲,應切實按照改善民俗綱要第一款的五項規定,限於祭典日與平安祭日各舉行一次,每次最多不超過二日,並須呈報該管轄警察局,核准舉行。
對供奉淫神藉以斂財,設立社稷降鸞扶乩妄造符咒邪術醫病之神棍,應切實取締。
各級公教及警察人員應拒絕邀請參加普渡平安祭及廟祭典之宴會,並由各縣市區鄉鎮會同各該管內有關機關組織糾察隊,分赴各該管內巡迴視察,如有發現被請宴會者,應查明懲處。其辦法由省府另訂之。
各寺廟庵觀除原有外,至於新建廟宇及新塑佛像,絕對禁止。如有修建廟宇塑造佛像,應呈報該管縣市政府轉報省政府核准後,使得興建。
綜上所述,取締原則除了強調地方公教人員不得參與民間信仰宴會活動之外,再一次要求北不縣市的民間信仰不得違背中央政府「國家總動員」國策,祭典儀式前要向當地警察機關進行報備,儀式進行中必須時刻接受巡視、監督,一但被發現有任何違反法令規則的情形,則立刻遭到懲處。最重要的是,除了舊有的、已經報備核准的宮廟以外,不可以再另外新建,除非,獲得了省政府的首肯。那要怎麼樣才可以獲得省政府的同意呢?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圖片來源】「附改善民俗宣傳方式暨宣傳標語」,《臺灣省政府公報》,1953年春字第30期,頁373。
各種不盡「民」意的取締狀況
針對〈改善民俗綱要〉一法通過後的執行狀況,在《中央日報》、《聯合報》等報紙不難看出諸如「節約政策奏效」、「赴宴拜拜人數減少」、「祭典時鋪張浪費的現象已逐漸改善」的報導,但透過上段結論即可知曉,由於各地民情不同,位於第一線的地方行政機關可以說是吃足了苦頭,例如 1953 年《中央日報》載道:
農曆五月十三日臺北市延平、大同、建成三區居民曾舉行一年一次的霞海城隍誕辰祭典,市府當局在事前雖然大事宣傳勸導市民不要大肆鋪張,但事實上勸導者只自勸導,拜者則自拜,例如禁用牲畜供為祭品,或禁用隨香燈旗等迷信物,可是實際上當地城隍廟內充滿牲畜,滿街盡是燈旗,而不見有人取締。至於請客情事也未見減少,足證勸導全未發生效果。
到了 1960 年,臺灣省政府要求各縣市政府於各鄉鎮區成立「改善民俗實踐會」,限期一個月內成立,由鄉鎮市(區)長會同鄉鎮民代表會主席邀聘民意代表與地方人士擔任委員,實行不到三年,臺中縣政府就在 1963 年致電臺灣省政府「統一拜拜之缺點在於尚無約束『洋教』等浪費行為且政令並沒有明確的罰則,容易造成伸縮性過大、損害政令之威嚴性」,此外嘉義分局警備司與地方機關商討城隍誕辰祭典遊行時,也提出「礙於權責不能統一,使其政令窒礙難行」的無奈,其餘各縣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執行困難的裡由,更是族繁不及備載。
1971 年的中元節時,在臺南市發生的衝突則是另一經典案例。
臺南政府為了勸導市民節約拜拜,將警察組成數個糾察小組,在祭典拜拜時瞻前顧後,避免有違規的事情發生。在中元節月黑風高的夜晚,糾察小組行進到安平某一間宮廟前時,赫然發現廟方供桌上躺了 9 隻碩大的神豬,嚴重違反了臺南市政府「一豬一羊」的要求。
好死不死地!陪同稽查的還有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的劉股長,警方只能立即展開取締行動,但該廟信徒無人出面認賬,糾察小組又找不到「打官腔」的對象情況下,值勤員警只好自行動手抬取供桌上的豬隻,沒想到此時居民竟然蜂擁而上,毆傷員警與糾察人員,這場紛亂一直持續到凌晨才告一段落。最終,警察機關還是抬走了一頭神豬,但這頭神豬也因為天氣炎熱的關係,成為警察「臭酸」的負擔。
時任臺南市民政局長的徐積成在事後表示地方機關在執行中央政策上有困難性,省政府雖明令執行改善民俗但又強調要兼顧地方信徒的信仰自由,這種狀況使市政府成為夾心餅乾,立場先已不穩,做起事來更沒有準繩。
後記
本文並沒有要爭論民間信仰各個教派的源流,也沒有要針對民間信仰是否為「宗教」進行釋義,更不想要陷入「是否應該要限制、縮減民間信仰的儀式行為」的爭論之中,但是從各個時期統治者對於民間宗教信仰的論述卻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就現實層面來看,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於超自然力量產生敬畏、恐懼的心靈活動,隨著大小規模的遷徙行為,先民們不僅將原鄉信仰、傳說帶入臺灣,更引入了許多具有原鄉特色的祭典風俗,也因此,在傳統的社會觀念體系中,崇敬神靈、祭拜祖先可以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事,「燒香拜拜」這種行為,也就成為凡人與超自然力量的溝通管道。
從臺灣史中可以發現,從日治時期開始,臺灣的統治者都想要介入甚至掌控民間信仰的發展,這是緣於現代國家的特色,現代國家的特色就是能有效地進行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手段之一便是改善統治者認為不合時宜的慣習,民間信仰多次被扣上「不科學」、「迷信」的帽子後,確實在地方上出現了要求進步、改善民俗的風聲,最顯著的例子,便是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對於「傳統」的抨擊。
直到今日,或許我們比較少聽到政府公開地將民間信仰貼上「迷信」或是「鋪張浪費」的標籤,但是仍然有許多標語是期望信眾減少燒香(降低 pm2.5)、減少燃放鞭炮(保障附近居民的安寧),從 1960 年代就開始扮演夾心餅乾角色的地方政府,又如何在公說公有道、婆說婆有理之間取得平衡,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參考文獻: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第 29 卷 4 期,1991 年 12 月,頁 5-63。
鄭螢憶,〈臺灣總督府與民間信仰:以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為例〉,《臺灣風物》,第 59 卷 3 期,2009 年 9 月,頁 27-60。
辜神徹,〈1950 年代以降「改善民俗、節約拜拜」政策對臺灣民間祭典的影響〉,收錄於《臺灣研究在法國與臺灣史新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2),頁 1-23。
劉祐成,〈戰後臺灣「改善民俗運動」之探討(1945-1990)〉,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10。
何鳳嬌,《臺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臺北:國史館,1996。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1940-10-09〉,臺灣日記知識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臺灣省政府機關檔案》
《中央日報》
《聯合報》


 

傳統與環保如何兼顧 龍山寺「減爐又減香」

為兼顧環保與傳統,萬華龍山寺除了減少香爐之外,也將香枝長度減短。(資料照,記者張議晨攝)

2017-04-15  14:3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環保與傳統如何兼顧?自從行天宮決定禁「香」後,萬華龍山寺也曾考慮過是否跟進,可是在顧及傳統之下,龍山寺先從減少香爐開始,更進一步減短香枝長度。

《中央社》報導,有台大醫院醫生前年研究發現,龍山寺周邊的PM2.5濃度比北市平均值高48倍,也比已禁香的行天宮高88倍。因此龍山寺從前年起就把香爐減少,從原有的7個香爐,減少剩下3個。香爐雖減少,但因為香從付費變免費,再加上觀光客這幾年劇增,信眾也年輕化,龍山寺的人潮仍多,持香數反而增加,空氣品質也難以改善。

基於有民眾仍覺得,若沒有持香感覺就是「怪怪的」,對於焚香敬拜的百年傳統,龍山寺也難以做出全面封爐的決定,但龍山寺也表示,身為大廟仍有社會責任在,減爐之外,也會減短香枝長度,並致力於提升香的品質,來達到環保與傳統的兩全其美。

龍山寺董監事會今年3月時也已決議,全廟香爐從5月5日起,將從現有的3座再更減少剩1座,僅保留觀音佛祖爐。


【大好話題】左一瞄右一看,怎麼都吹起一股台灣懷舊味? | 大人物 - https://goo.gl/WALOHj

1_17479_6618_7497_8806_10135_1150  4_1246  


 

不必燒紙錢 北市24宮廟試辦「以米代金」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2016-11-10 04:58聯合報 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
宣導拜拜不必燒紙錢,北市民政局和24家宮廟合作,本月11日起試辦「以米代金」活動(圖)。民眾到合作宮廟參拜,可選擇是否用平安米代替燒紙錢,祭拜完後還可帶回家食用。 圖,邱瓊玉攝影
分享
宣導拜拜不必燒紙錢,北市民政局和24家宮廟合作,本月11日起試辦「以米代金」活動。民眾到合作宮廟參拜,可選擇是否用平安米代替燒紙錢,祭拜完後還可帶回家食用。
對此,不少民眾說,吃平安米感覺可以保平安,滿實用的;但也有人仍習慣燒紙錢,視為對神明、好兄弟的「心意」。

民政局表示,燒紙錢會產生懸浮微粒、重金屬、苯等空氣汙染物,早在民國89年就推動集中焚燒政策,至今全市282家宮廟,有158家宮廟焚燒紙錢,其中142家配合集中焚燒。

為取代民眾燒紙錢的習慣,民政局今年和仍有燒紙錢的宮廟合作,試辦以米代金活動,推出2萬2千包「平安米」,民眾拜拜後不必燒紙錢,可將平安米帶回家食用保平安。

合作宮廟包括台北府城隍廟、台灣省城隍廟、樟山寺、台北天后宮、碧山巖開漳聖王廟、芝山巖惠濟宮、北投慈后宮等24家宮廟。

平安米外包裝採象徵吉祥的紅色,用的是105年期的台南11號在地台灣米,且是真空包裝,每分300公克,希望民眾拜得順心、吃得安心。

台灣省城隍廟董事長詹鈴權表示,上月就推出以米代金活動,民眾選擇不一,但拿平安米的人愈來愈多。

詹鈴權說,拿平安米的民眾,有些人祭拜完會歸還,歸還的平安米將捐給弱勢團體,也是做功德。儘管燒紙錢習慣無法一下子改變,但相信民眾會逐漸接受。

但也有民眾擔心,紙錢燒給神明、好兄弟,平安米卻是帶回家吃,「心意」是否會打折?詹表示,祭拜是講究誠意,用平安米祭拜也很有誠意,神明會了解。

國人超愛燒金紙 1年堆疊15棟101

2016-08-11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台灣去年一年焚燒的紙錢估計達廿四萬公噸,厚度達七四三六公尺,相當於十五棟一○一大樓,數量驚人;產生的細懸浮微粒PM2.5有六一○公噸、排碳量也有八二三六公噸,相當於兩萬輛車一年的排廢氣量,對空氣品質及人體健康影響甚鉅。環保署呼籲「拜拜有誠心,嘸免放炮呷燒金」,提倡少焚燒金紙,以誠心禮敬神明。

  • 各縣市都有派遣專車載運集中焚燒的金紙。(記者楊綿傑攝)

    各縣市都有派遣專車載運集中焚燒的金紙。(記者楊綿傑攝)

  • 「以功代金」、「以米代金」是能減少燒金紙又能做功德的替代方案。(記者楊綿傑攝)

    「以功代金」、「以米代金」是能減少燒金紙又能做功德的替代方案。(記者楊綿傑攝)

  • 環保署結合宮廟代表及地方環保單位共同宣導少燒金紙。(記者楊綿傑攝)

    環保署結合宮廟代表及地方環保單位共同宣導少燒金紙。(記者楊綿傑攝)

環署推以功代金、以米代金 淨化空氣

下週的中元普度是民間重要祭祀節日,家家戶戶總習慣焚燒大量紙錢。環保署長李應元指出,台灣燃燒紙錢年估計達廿四萬公噸,燒香則達三○○○公噸,其中三分之二都是進口的,品質未必理想;呼籲民眾中元普度及各種祭拜活動,可採取「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的方式,將購買紙錢的花費做功德或以米捐贈給寺廟及慈善團體,代替焚燒大量紙錢或香,儘量不要燒或是少燒一點,或僅以一炷清香展現無限誠心,也淨化空氣。

環保署昨發表「拜拜有誠心,嘸免放炮呷燒金」宣導影片,由知名導演吳念真執導,藝人郭子乾等領銜主演;透過神明拒絕空氣污染,以及大量焚燒香和紙錢使環境烏煙瘴氣,又造成健康危害等內容,提醒民眾減少焚燒紙錢及香。針對有民眾擔心,不燒香、不燒紙錢是否對神明不敬?台灣省城隍廟董事長詹鈴權表示,收到的紙錢都由環保單位派遣專車載運到焚化爐,且在焚燒前都會向神明稟報,並經過加持、淨爐等莊嚴儀式才會焚燒,傳達給神明的敬意毫不打折。

行天宮撤供桌香爐 早已不焚燒紙錢

台北市行天宮很早就沒有焚燒紙錢,行天宮執事李楚華表示,近年甚至連供桌及香爐都撤除,變得更加鳥語花香,這是善用資源的環保理念,民眾平時就可多做善事,以虔誠的心禮敬神明。

-----------------------------

行天宮、艋舺龍山寺及松山慈祐宮捐助均超過一億元,其中以行天宮超過兩億元最多+行 天宮執事李楚華表示,平日約有七、八千人造訪,假日則超過萬人,且行天宮不設功德箱,各種服務如收驚、點燈、安太歲等也不收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vytygS

以米代金,燒金紙/一柱心香/焚香/琴茶,焚香都是收斂心情的必備程序/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來祭拜和靜心。古時也有“焚香計時”之法。利己謂之道,利人謂之德/香、花、燈、火、果五種供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qoFU3V

行天宮祭解祭●祭 星-祈求行運安順。●祭元辰-祈求元辰光彩。●祭關限-祈求安度關卡。●掩魂-意在護魂解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eF9uq2

行天宮103.08.26 起拜拜不燒香/每年吸引六百萬名香客/行天宮創辦以來,厲行不焚化金紙、不酬謝金牌、不演戲酬神、不供拜牲禮,也一直思考不要設大香爐和供桌/行天宮不設功德箱,所有捐款均由廟內人員寫樂捐單代替。不收金牌,不演戲酬神。行天宮也率先成立財團法人,確立為合法的公益團體。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dkZW0z

台北行天宮8月26日起要收起大香爐,要求信眾以心香代線香,落實環保請信眾雙手合十,「以道德心香,取代線香。」虔誠祝禱+本於環保、善用資源即慈心萬物的宗教情懷,決定不再設置大香爐和供桌。」「恩主公信仰」,以關聖帝君為主,另有呂洞賓、岳飛等共五位恩主神明。到行天宮拜關公時,你會稱他「恩主公祖」,你到其他的關帝廟,你會稱他「關帝爺」、「帝君祖」、「關聖帝君」,而不是恩主公,同一個神明,但是信仰系統不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a3fc6g

關帝詩竹畫是清康熙55年(公元1716年)韓宰臨摹的一首五言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畫的右上端還有兩方刻印,上邊是陰文“關羽之印”,下方為陽刻“漢壽亭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VIoUxu

行天宮規定信眾排隊時不能用手機,也不能吃東西聊天,要保持靜默,以虔誠的心來表示對神明的尊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59zww5

台灣10大熱門最靈驗廟宇/「禁香禁供」「台北行天宮」獲選為10大網友推薦最靈驗廟宇冠軍。前三名分別是「台北行天宮」、「艋舺龍山寺」、「台北霞海城隍廟」第4至10名,依序為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竹山紫南宮、烘爐地福德宮、鹿港天后宮、台北長春路四面佛、屏東慈鳳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SV7E57

 

中市推「以米代金」取代燒金紙祭拜好兄弟

中市推「以米代金」取代燒金紙祭拜好兄弟。(記者蘇孟娟 攝) --
2015-08-11 16:10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農曆七月將至,台中市民政局今日推廣「以米代金」取代燒金紙及一柱心香替代三柱香祝禱的祭拜習慣,盼推動環保祭拜「好兄弟」風氣,更打造低碳寺廟,讓信仰與環保永續。

民政局長蔡世寅指出,民間習俗會在農曆七月祭拜「好兄弟」,各地宮廟、寺廟均會推出普度或法會,但也洐生大量金紙焚燒、點香祝禱等環保問題。

蔡世寅指出,台中市致力推動低碳、生態、永續城市,希望推動民眾祭拜新觀念,讓民眾信仰永存、環保永續。

民政局指出,推動「一柱心香」取代三柱香祝禱,還特地設計外觀是金紙造型的紙盒,可裝白米、麵條或功德金,取代傳統燒金紙「以米代金」,盼讓各寺廟參考採用。

民政局指出,目前全市登記有案的寺廟共991處,若能配合推廣,有助低碳環保。

cb8065380cd79123543106c0ad345982b3b780b5  

焚香有害健康! 龍山寺PM2.5 比行天宮高88倍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5-25
〔記者林惠琴、蕭婷方/台北報導〕焚香是空污來源之一,台大醫院內科部及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大成表示,上個月自行攜帶儀器前往已頒布「禁香令」的行天宮,及另持續焚香的龍山寺測量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後者數值竟是前者的八十九倍!
台北萬華龍山寺香火鼎盛,由於焚香是空污來源之一,去年開始減量,並推行「心香」,但信眾仍難改舊習。(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世衛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
蘇大成指出,測量當天在兩間廟宇分別停留四十分鐘。龍山寺的PM2.5數值為一三六○μg/m3(微克/立方公尺),行天宮十五.二,相差甚鉅。
蘇大成強調,PM2.5部分組成為黑碳,已有研究發現與血管內膜增厚有關,是心肌梗塞、中風前兆,也會影響血壓起伏,建議以雙手參拜替代焚香。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也表示,PM2.5可能刺激呼吸道,誘發肺部、心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已列為一級致癌物,建議前往廟宇焚香參拜要戴口罩,拜完儘速離開。
龍山寺推行心香 信眾難改舊習
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無奈回應,去年開始廟方婉拒香客贈香給寺廟,香的使用量也由廿一炷減少為七炷,並極力推行「心香」,但仍有信眾難改舊習,希望政府明文禁香。行天宮則說,少了香灰,民眾敬拜時心緒較為安寧,信眾人數則較往年提升二成。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則另有研究發現,居家附近有大馬路、施工工地、工業區、商業區、車站等,空污情況相對嚴重。所住樓層三樓以上,PM2.5濃度則會減低一至兩成。
詹長權強調,若將台北市一天氮氧化物、臭氧與PM2.5濃度變化曲線重疊,會發現清晨四至六點是三者均處於低點,建議民眾運動把握此黃金時段。

宮廟燃香PM2.5濃 久待恐傷心血管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PM2.5空氣污染,讓專家學者憂心,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調查後發現,台北市污染最嚴重的地方,就是台北龍山寺,不僅是台北市平均值的50倍,更是行天宮的88倍,因此建議民眾到廟裡燒香拜拜別久留,以免空氣品質差,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走進龍山寺,濃煙瀰漫,信徒大排長龍,燒香拜拜,不過這樣的燒香習俗卻造成嚴重空氣污染,台大研究團隊監測指出,台北龍山寺廟內空氣懸浮微粒嚴重超標。

實際檢測空氣中懸浮微粒PM2.5數值,發現龍山寺裡面濃度高達每立方公尺1360微克,高出台北市平均值27微克的50倍,再相較去年(2014年)取消燒香習俗的行天宮,更高出88倍。

醫師解釋,長時間處在寺廟內,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高於一般人,同時居住在宮廟,工廠,道路附近的居民,頸動脈硬化程度較嚴重,對於日後造成中風、心臟病機率都會提高,也建議民眾拜拜時,別停留太久,才能降低肺部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民視新聞阿布斯、陳致宇台北報導)

燒香煙濃爆表 心病風險飆
By 廖珮妤,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民眾前往香火鼎盛的台北龍山寺上香祈福,熙來攘往的人潮將龍山寺擠得水洩不通,裊裊煙霧成為空氣汙染源。(本報資料照片)
家住廟宇附近的民眾小心!台大研究團隊表示,這些燒香的寺廟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超高,長期暴露會使頸動脈變厚,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台大心血管中心臨床副教授蘇大成說,以龍山寺為例,廟內的PM2.5濃度高達每立方公尺1360微克,是室外的50倍。

PM2.5等空氣汙染物除了與肺部疾病相關、有致癌疑慮,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與空汙也有關聯。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說,美國心臟學會已提出警告,空汙和心臟疾病相關,PM2.5會讓血壓上升、增加動脈硬化、血栓的風險,與吸菸、膽固醇過高等都是危險因子。

蘇大成根據2009到2011年的台北市老人健檢資料、土地利用模式等資料發現,住家附近有高架橋、工地、十字路口、交通要道等空汙嚴重地區的人,因長期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頸動脈硬化、血壓偏高等中風前期指標風險,都高於一般人。

蘇大成說,PM2.5中的黑碳,對頸動脈硬化影響最大。此外,寺廟也是很大的汙染源,蘇大成上月到龍山寺、行天宮實測各40分鐘,發現龍山寺香爐旁邊的PM2.5爆表,廟內平均每立方公尺1360微克;而去年8月底不再燒香的行天宮,整個廟內平均PM2.5濃度為每立方公尺15.2微克。

蘇大成說,台北市戶外PM2.5平均濃度20到30,燒香的寺廟就超過50倍,他曾到住寺廟對面的病人家實測也發現,只要廟開始香火鼎盛,住家內的PM2.5就會飆到3、400。建議民眾別再燒香,心誠則靈。

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標準規定,PM2.5標準年平均值應為15,美國標準12,世界衛生組織建議(WHO)10。詹長權表示,以台北市來看,年平均為27,高於WHO建議的2到4倍。

詹長權指出,除了工業區等空氣汙染源控制,社區防治也相當重要,民眾暴露的PM2.5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像是利用住家周邊道路、工地、工業區等面積,都可以估算暴露量。研究團隊希望未來仿效丹麥,發展出一套軟體,民眾只要輸入住家地址,就能知道自己PM2.5暴露量。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昨舉辦年會,今年特闢主題演講,討論空汙與心臟疾病關聯,學會未來也將提出政策建議,要求政府具體降低空氣汙染。

----------------------------

焚香(漢語詞語)編輯[fén xiāng]
燒香的書面語。古人《香譜》記載斯時焚香用的香為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線香。其原料為蜜、棗膏、白芨水、蠟(軟香)等等。焚香需要藉助炭火之力,並非直接燃燒。焚香時須不斷往香爐內添加各種配料,以保證香氣的質量。香爐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勢低微,久久不滅。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會盡量減少煙氣,使香味低迴悠長。對於焚香之趣,古書上多有論述。無論琴茶,焚香都是收斂心情的必備程序。焚者灼燒也,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來祭拜和靜心。古時也有“焚香計時”之法。
中文名焚香
外文名Cense
用 途祭祀、驅蟲等
類 別香丸、香粉、香湯等
目錄
1 簡介
2 歷史
3 分類
▪ 綜述
▪ 原態香材
▪ 線香
▪ 塔香
▪ 香丸
▪ 香粉
▪ 香篆
▪ 膏香
▪ 塗香
▪ 香湯
▪ 香囊
▪ 香枕
4 常用香料
▪ 綜述
▪ 甘松香
▪ 蘇合香
▪ 安息香
▪ 鬱金
▪ 丁香
▪ 沉香
▪ 伽南香
▪ 盔沉香
▪ 檀香
▪ 麝香
▪ 龍涎香
5 各地焚香習俗
6 宗教焚香
7 紅袖添香
8 關於焚香的繪畫
1 簡介
編輯

中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健身的習俗。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隻香幾,上置三足香爐,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致金鑾殿內香煙繚繞,香氣四溢,使人精神振奮。古時的諸葛孔明,彈琴時不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興。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時焚香,也是
焚香圖(鄭重)
焚香圖(鄭重)
為了創造一種幽靜風雅的氛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他在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更十分青睞焚香靜坐和修身養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十多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他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見焚香靜坐的養生健體之功。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畫的神奇作用。他說:“觀畫,在香霧飄動中可以達到入神境界;作畫,我也於香霧中做到似與不似之間,寫意而能傳神。”在家中經常焚香,可以醒腦清神,去濁存清,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且有延年益壽之功。
現代科學研究指出,燒香有害人體,甚可致癌。傳統線香主要成分為福馬林(formaldehyde),因而在燃燒後留下煙霧,這成份是據1994年的一篇研究報告[1] 指出。香以木材為主,檀香則具有不完全燃燒的木材、碳粒和懸浮物質等等。焚香、燒紙錢會產生的苯、甲醛、多環芳香烴等化學致癌物對身體有下列層次的毒害: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可引起細胞發炎性反應;甲醛、甲苯則是中樞神經刺激物,可致神經系統受損,步態不穩,甚至昏迷。雖有部分環保香去除了焦油,但取自柏樹或其他木材的香,其本質燃燒後會放出大量甲醛和異味。“香”在焚燒期間所釋出的致癌物,會容易令患者及體弱者造成敏感,哮喘病發,因此小孩和孕婦的地方不宜“點香”(燒香)。
另外煙霧中含有的氣態污染物,例如:一氧化碳( CO),氮氧化物 (NO x ) ,硫氧化物 (SO x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 ),並吸收有毒污染物(多環芳烴和有毒金屬) 。燃燒產生固體顆粒範圍約為10和500 納米之間即細顆粒物又稱PM2.5。
2 歷史
編輯

我國焚香習俗起源是很早的,古人為了驅逐蚊蟲,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便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煙熏火燎,這就是最初的焚香。古人在焚香中不僅減少蚊蟲叮咬,給自己的生活環境帶來舒適怡人的芳香,還去除了疾病的傳播和困擾。從中得到很大益處。在古代有原始崇拜與巫術等崇神信奉,認為一切都是神的恩賜,對神極度敬仰和崇拜。久而久之焚香就被神化了,隨後焚香變得既莊嚴又神聖。
古代各朝對焚香有著不同程度的重視,焚香被不斷神化,從一般生活需要發展到宮廷、貴族、民間需要;從實用發展到華貴神聖。由於焚香質的變化從而推動和促使焚香器具的迅猛發展,故製造出各階層需要、花式繁多的焚香器具來,滿足焚香者信奉、理念、心願和願望的需求。根據考古發掘的熏爐數量和年代分析,古時候用熏爐焚香最盛行的當算漢代,大量的漢代熏爐出土證明了當朝對焚香比較重視,十分盛行;當時社會已相當發達,物質已得到滿足,人們朝向古代精神文明方面追求。
漢代熏爐不僅品種多,數量也多,有金屬和陶瓷兩大類;博山爐最精美絕倫。唐代使用貴金屬製造熏爐,有二層及三層之分,最著名的要算“球型萬向形熏爐”,小小熏爐包含著的高科技讓現代人驚訝。宋代以動物造型製造熏爐形成一種風格。明代宣德爐最為名貴。清代絢麗多姿、富麗堂皇的景泰藍香爐在發展中得到創新。焚香習俗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經久不衰,給無數的焚香者帶來幸福與追求。
中國人焚香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週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煙”或“ 煙祀 ”,這種祭制始於周文王。“ 煙祀 ”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煙祭神,就是後世所謂的“燒香”。
焚香
焚香
漢武帝對中國香事的發 ​​展有重要貢獻。武帝為求長生,是神就敬,打破以往“ 香祭祭天”的壟斷,使香進入生活日用。就在這一時期,產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於是,香具也應運而生,中國第一個香爐也發明出來了,稱為“博山爐”。從此,香品與香爐相配,使中國的香事進入一個新階段。
隋唐以後,“西(域)香”由“南(兩廣、海南)香”所取代。南香的大量湧入使香的價格降低,為普及提供了物質準備。另外,佛道二教從六朝以來大發展,兩教尚香,信徒眾多,令焚香走向普及。

各地焚香習俗
香是人類數千年來的良伴,幾乎所有古老文明,都曾開發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根據可考的歷史記載,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的起源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當時埃及人為了穩定香料來源,還曾興起多場征戰,這也難怪在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圖坦卡門金字塔里,會發現許多存放各式香料的容器,由此可見香對古埃及的重要性。在上古時期,香還是尊貴地位的象徵,所以古波斯的富貴人家,多半會在自家的花園裡種植茉莉、紫羅蘭、紅玫瑰等種種珍貴香花,以襯顯其地位。在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從波斯帶回各種珍貴香料,自此,用香也逐漸演變成希臘貴​​族階級的身份象徵。

至於將香的使用提升至信仰層面,則是東西方民族共通的特點。古埃及人從阿拉伯和索馬里沿海地區引進芳香類樹木,就是為了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巴比倫人為了在祈禱或占卜中引來神明關注,而有焚香的習俗;希臘人是以燃燒木頭或樹脂的方式,來供奉神明或袪除惡魔;至於羅馬人,則會在公祭和家祭中焚香。
對延續至今的各大宗教來說,香更是一不可或缺之物,如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猶太教等,都有焚香禮拜的習俗。至於基督教,在《聖經》裡就有近三十處關於「香料」、「調香」、「香的應用」的記載;其中一則提到,在東方三賢人送給剛降生的耶穌基督的禮物中,就有兩樣是珍貴的香料;天主教的焚香儀式,則首見於四世紀的聖餐禮上。香對天主教的重要,我們可從聖誕節舉行的子夜彌撒,由教宗親自提拿香缽,於香煙裊裊上升之際,虔誠祝禱的肅穆莊嚴景象裡體會得到
6 宗教焚香
焚香是一種拜佛的儀式。我國焚香起源於春秋時期,最早是最為諸侯王的朝儀。傳說香能闢瘟驅邪,所以宮室、朝堂、議事廳必焚香。到漢代,宮室發展到用香熏衣、驅蟲、防腐蛀,後來士大夫家以至平民,都有焚香的習慣。民俗五月端午,要在房中燒芸香,以驅蟲,要給小孩掛香囊,以驅邪惡。

焚香
焚香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傳入中國,香、花、燈是禮佛必不可少的“三大件”,稱為“花香供奉”、“ 香火因緣 ”。而在東漢明帝以前,祀神祭祖,只燒艾條,不焚香。所以祭祀禮器中沒有香爐。漢明帝以後為了焚香,才開始製作香爐。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焚香這種禮佛的儀式也沿襲至今。
佛寺在信徒、香客心中是頂禮膜拜的神聖場所,步入這個精神家園,怎樣才能表達自己的真誠呢?無疑,禮佛上香是最直接的方法。通過燒香、許願、叩頭、合十、問訊等動態行為,與佛、菩薩溝通,完成內心的希求祈願
香、燒香,古今有多少善男信女向諸佛菩薩、神祇地靈、歷代祖先,表達心聲。求家庭平安,求事業有成,求消災免難……,縷縷清煙,承載了多少人的希望。
然而,希求祈願的執著有求,能否達到你的要求呢?經常在寺院中目睹的場面:一根根的香棒,一把把的香,點燃後如同火炬。燒香的人是三教九流,燒香的姿態是五花八門,無數人在重複,人們稱曰:“香火旺盛”。燒香叩頭是對佛禮敬的表現形式,通過它的外在形式,攝受其內在層面是它的真諦。不能通達內在的真質,“封建”、“迷信”這頂帽子,永遠不能抹去。“萬人皆為福,似此求神正多,都須照顧頗不易;佛心本是慈悲,倘若作惡太多,也要保護實在難為。”佛教是旨在心源,淨化人心的宗教,用佛陀的教導,修正自己,改變習氣,完善人格。聖開法師曾說:“香是表道德馨香。道德者,乃利己謂之道,利人謂之德,利己利人謂道德。
因此,對香、燒香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還原其真質,此為學佛的人所共參的。
從芳香植物或動物分泌物提取的天然香料,用於驅蟲、熏燒、敬神等諸般現象,是遠古先人在掌握火的使用後,燃燒柴木時,發現了香木、香脂有散香清神作用。從此人們有意識地將香木、香脂直接焚燒,升煙祭天。具體的祭法為:將犧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煙,表示告天。《周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注:“禋之言煙,三祀皆積柴……燔燎升煙,所以報陽也”。疏:“禋芬芳之祭”。(引《十三經註疏》)
據《禮記.郊特牲》:“週人尚嗅,灌用鬯嗅,鬱合鬯嗅,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注:“祭必先求諸陰,故牲之未殺,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以鬯之有芳氣也。又,搗鬱金香草之汁,和合鬯酒,使香氣滋甚”。“灌地之後,蕭合黍稷,嗅陽達於牆屋。”注:“蕭,香蒿也”。
祖先對燒香有很明確的目的,有專門掌握燒香的人,這種現像在世界範圍內也十分廣泛,歷史悠久。
古埃及人從阿拉伯和索馬里沿海地區引進芳香類的樹木,把香當作宗教儀式中使用的重要用品;巴比倫人在祈禱和占卜時往往也焚香,預告“神明”,關注祈祀之事。
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也有燒木頭或樹脂的習俗,以供奉神明或祛除惡魔;羅馬人先是焚香木,後來引進了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使用;基督教會於公元4世紀開始在聖餐禮上焚香,希望教徒的信願上達於天,又表示聖徒的功業。(1) 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猶太古教也都有焚香緻禮的習俗。
由此可知,燒香是古代一種十分普遍、廣泛的現象。
在中國所確定的五大宗教中,唯佛教與道教與香最為因緣深厚
道教是中國土生的宗教。在宗教軌儀中,供奉神靈時,要求有香、花、燈、火、果五種供奉五種供物,以表示天地造化,萬物相生相剋之理,以合神明之道。
五行:金:用銅鐵成錠,貼金箔代替。
木:即香,用香刻成假山。
水:即淨水,用淨盂盛之。
火:即燈。
土:黃土取方一塊。
道教稱香有太真天香八種: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
寧全真在《上清靈寶**》卷五十四曰: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無為者,意也。清淨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達上清也。洗身無塵,他慮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亂,以意役神。心專精事,穹蒼如近君,凡身不犯諱。四香和合,以歸圓象,何慮祈福不應。妙洞者,運神朝奏三天金闕也。靈寶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萬靈臨軒,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運神會道,不可闕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氣,靈寶慧光,即此道也。以應前四福應於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無為之純誠也。以火焚香者,誠發於心也。”道教在齋醮儀式中,將燒香行為都規定了名相,其意義是十分深刻的。
佛教是圓教,不僅解行圓滿,而且對俗諦認知也有圓滿解釋。僅此“燒香”來以論證。佛教徒在宗教儀式時,特別早晚誦經功課中,起口便唱誦“ 爐香贊 ”。其云: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在佛前大供,有唱“戒定真香贊”或唱“香才爇贊”等。焚香而作讚歎之語,是禪誦次第之首,禪香之燃,當列第一。
燒香又稱焚香、拈香、告香、捻香、插香等。
禪宗注重拈香之稱,常於種種場合拈香。如:開堂之日,祈求聖壽萬歲之拈香,稱為──祝聖拈香。
法會之時,為出席敕使祝福之拈香,稱為──敕使拈香。
接嗣法燈所作之拈香,稱為──嗣法拈香。此種表明師承關係及感念師恩之情也。
為諸佛菩薩、檀樾(施主、信徒)等拈香,稱為──佛事拈香。
其中,嗣法拈香,住持親自插於香爐中,其餘之拈香行事,則由住持拈香付與侍者,再由侍者插於爐中。
如何拈香呢?據《禪苑清規》卷五曰:“燒香者於香台之東,向住持問訊畢,兩手捧起香盒,以右手拈盒置於左手中,繼以右手將盒蓋安放香台之上,右手上香,向敬獻之對象焚之。其後,右手將盒蓋覆於盒上,雙手捧香盒安放於香台,並低訴祝愿。”
通常燒香點燃後,用手輕輕煽去火苗,雙手持香舉到額頭,香頭對準所禮之對象,片刻,漸次插入香爐。一般三炷香即可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敬禮。
佛在世時,外護者供養佛陀及諸弟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日常必需之物,稱為“四事供養”。若供以花、香、幢幡、衣服、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傘蓋、伎樂等稱為“ 十種供養 ”。
佛滅度後,佛、法、僧三寶同受尊重。佛教徒造佛像,供養飲食、香花、伎樂及諸種莊嚴飾物,猶如佛陀在世。其後漸形成供養儀軌。自古至今,花、香、燈等是最通常的供物。《十地經論》卷三有:
“(1)利養供養,指衣服等。(2)恭敬供養,指香、花等。(3)行供養,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供養。”
為什麼把燒香作為佛事中首列的項目呢?如果引錄佛論寶典,對其了解會有認識的。
一、《阿毘達摩品類足》論曰:“香云何?謂諸所有香,若好香,若惡香,若平等香,鼻所嗅。如是諸香二識所識,謂鼻識及意識,此中一類識先識,鼻識受已,意識隨識”。
二、《入阿毘達摩論》雲:“香有三種,一好香,二噁香,三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大種名惡香;若俱相違名平等香。如是三種皆是鼻識,及所引意識所了別境”。
三、《五事毘婆沙論》雲:“諸悅意者說名好香;不悅意者說名惡香;順舍受處名平等者,鼻所嗅者,謂鼻根境”。
四、《雜阿毘曇心論》雲:“香入者三種,謂好香、惡香、非好惡香”。
《大毘婆沙論》卷十三、《俱舍論》卷一:“則有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之論。”
《阿毘達摩大毘婆沙論》曰:“香處有四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向為緣一香生於鼻識,為緣多香生鼻識耶”。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雲:“香謂所嗅,此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別故。
焚香
焚香
等不等香,增益損減,依身別故”。
香,梵語音譯為乾陀。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識的分別對象。
六根之一的鼻根,完成對香的判斷:
能令心生歡喜,心曠神怡;能培養諸根大種的,是謂好香。
能使人心生不悅、厭惡,能壞諸根大種的,是謂惡香。
沒有增益損減之分,非好非惡,是謂平等香,反之為不平等香。
香給予心所的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是通過鼻根傳達心識的,凡夫的心識在分別出善惡、好壞,這是一種本能的生理和心理運轉現象。香,能引發人的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如在好香滋養下,迅速向“好”的目標歸依,所以說燒香是修道的助緣。
在《長阿含經.幣宿經》中,有一譬喻,其曰:“……譬如有人,墮於深廁,身首沒溺。王敕左右,挽此人出,以竹為篦,三刮其身,澡豆淨灰,次如洗之,後以香湯,沐浴其體,細末眾香,坌其身上。……又敕左右,重將洗沐,如是至三。洗以香湯,坌以香末;名衣上服,莊嚴其身;百味甘膳,以恣其口;將詣高堂,五欲娛樂。其人復能還入廁不?”
有人墮於茅廁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 ​​救出,用竹篦刮,香湯沐浴,眾香塗身又供百味美饌,以五欲娛樂其心,你說此人還會回到惡臭茅廁中去嗎?不會的!行善之人生天,一定不回到臭穢不淨地方的。
香,離穢之名,即宣散芬芳复馨。
人生無常,苦樂參半,而如法修習,自我完善,永於極樂。這個淨土是“圓滿香積世界”。“如來所居佛土,廣博嚴淨,地平如掌,皆以寶成,常有香氣,如妙栴檀,復以香樹而為行列,天妙珠瓔摩尼等寶”。“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晝夜六時殷重至心,……並造形象,香花、音樂、末香、塗香而奉獻,清淨嚴潔,於七日中,持八戒齋,於諸眾生,起慈悲意,願生彼土,彼佛世尊及諸菩薩護念是人,一切罪業悉皆消滅。……無諸病苦,增益壽命,隨有希求,悉皆如意”。
燒香、末香、塗香供養諸佛,發慈悲心,一心念誦,就可消滅一切罪業,可見香的重要性。
通常燒香所散發的芬芳氣味,使人心神安定,容易引人入道。還可通過煙香的飛覆,聯想到“香為周遍義,王乃自在義”。的境界。
《楞嚴經》卷五云:“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香蜜圓,我從香嚴,而得阿羅漢。”香,能通達人之信心於佛,猶如佛之使者。凡夫應藉此信使,努力證果。
7 紅袖添香
編輯

“紅袖添香”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很雋永的意象,並且無可否認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種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約並不了解“ 紅袖 ”當年是怎麼“添香”的。我們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點線香。那種裝在紙筒裡、像掛麵似的細細香棒,插一枝在香爐中,點燃香頭,就有香煙從香棒上裊裊升起。但是,“ 紅袖添香 ”絕非拿一枝線香往香爐裡插那麼簡單。
實際上,如果觀察古代繪畫中表現的香爐,基本上看不到爐中插線香的情況。線香出現的歷史相對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畫家作品《千秋絕艷》中,體現了“鶯鶯燒夜香”的著名情節。畫面上,崔鶯鶯立在一座高香幾前,几上放著焚香必備的“ 爐瓶三事 ”中的兩件——插有香匙與香箸的香瓶,以及一隻小香爐。只是香爐中,崔鶯鶯的手中,都不見線香的影子。這裡是在表現她右手捧著香盒,左手剛剛從香盒裡拿出一顆小小 ​​的香丸,將要放入香爐中。古代女性“添香”的場景,就這樣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焚香
焚香
不過,“紅袖添香”遠遠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爐中這麼簡單。
“焚香”,並不是把香丸、香餅直接加以焚燒;要讓香丸、香餅發香,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盡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迴而悠長。因此,香爐中的炭火要盡量燃得慢,火勢低微而久久不滅。為此,人們發明出複雜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序是:把特製的小塊炭墼燒透,放在香爐中,然後用特製的細香灰把炭墼填埋起來。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夠接觸到氧氣,不至於因缺氧而熄滅。在香灰上放上瓷、雲母、金錢、銀葉、砂片等薄而硬的“ 隔火 ”,小小的香丸、香餅,是放在這隔火板上,藉著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緩緩將香芬發揮出來。古人在談到銷香之法時,總是用“焚”、“燒”、“炷”諸字,但實際上並非把香直接點燃燒掉,而是將香置於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氣。
很顯然,的過程相當煩瑣。然而,這還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還需要不停地加以觀察,否則,“香煙若烈,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不過,炭墼或香餅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斷其形勢呢?正確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憑手感判斷灰下香餅的火勢是過旺還是過弱。於是,唐人詩詞中除了“添香”之外,還喜歡描寫女性“試香”的情景,描寫女人如何“手試火氣緊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寫一位女性:“幾度試香纖手暖,一回嘗酒絳唇光。”添香也罷,試香也罷,在男性文人的筆下,焚香似乎永遠和無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聯繫在一起。立在香爐前的女性,不論宮詞中的失意妃嬪,還是《花間集》中的藝伎,都從來不用為生計操心,她們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個男人,或者滿懷幽怨地思念他,為他的負心而痛苦。
8 關於焚香的繪畫
編輯

焚香告天
焚香告天[2]
作者簡介:
任伯年(1840—1896),清末畫家。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名頤,字伯年,別號山陰道上行者、壽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陰航塢山(今杭州市蕭山區)人。任伯年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長、任渭長、任預)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豐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
本畫題識:同治壬申冬月伯年任頤寫於滬上客次鈐印:頤印

-----------------------------

275年來首次 龍山寺7座香爐減4座
Yahoo奇摩(即時新聞)作者: Yahoo!奇摩 |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2015年6月15日 上午8:13
推薦21.8k
繼台北行天宮去年8月宣布全面禁燒香後,香火鼎盛的龍山寺也擲筊取得神明同意,宣布將寺內7座香爐縮減為3座,並改用環保香,今天起實施。
日前台大醫院內科部及心血管中心醫師蘇大成發表研究,發現龍山寺周邊空氣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比行天宮高89倍,增加引發民眾頸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台北市民政局表示,這是龍山寺創寺 275年來首次減爐,台北市長柯文哲肯定龍山寺改善空氣品質決心,今天將前往龍山寺致贈「積善易俗」感謝狀。


北港武德宮護香火 學術文化界聲援
By 張朝欣,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4日, 2017
燃香燒金是宗教文化的一環,許多宮廟認為不可偏廢。(張朝欣攝)
北港鎮武德宮針對環保單位不斷倡議宮廟減少燒香、燃金紙甚至封爐,成立「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14日上百名學術文化界人士完成連署聲援,呼籲政府尊重傳統文化,讓民俗宗教自主發展。
近年來公部門不斷透過地方政府勸說,希望寺廟減香、減金紙,並以環境汙染為由,將空汙指向宮廟燃金燒香的祭祀活動,引發宗教界反彈,認為若宮廟默不出聲,日後將演變成禁香、封爐、滅香火。
武德宮主委林安樂因此發起「史上最大科、眾神上凱道」活動,邀集上百宮廟本月23日前往凱達格蘭大道遊行,堅持信眾燃香燒金的需求,林安樂表示,最近不僅接獲許多信眾的支持,連學術文化界也展開連署聲援。
連署以從事學術研究、文化工作者、青年研究者,及學術文化團體為主,主題為「支持民俗宗教自主發展」,包括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柯若樸、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客座教授李豐楙等上百人。
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溫宗翰表示,民間信仰自有其發展空間,政府可以針對宮廟人治方面管理,但不宜干預信仰文化與儀式,因為這已涉及價值觀的判斷,政府宣導禁香封爐,其實已踰越分寸、壓迫信仰自由。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李淑如說,許多宮廟都會進行自我管理、與時俱進,政府應設法協助金爐、香爐的排氣改善,而不是宣導禁香金甚至封爐

2017-07-18_215153  


南市環保局在清明期間推「以功代金」公益活動,今年善款超過182萬元。(南市環保局提供)
 2023/04/18 18:12台南清明祭祖「以功代金」創新高 逾182萬善款助弱勢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0la2xT
〔記者王姝琇/台南報導〕南市環保局提倡環保祭祀,在清明期間推「以功代金」公益活動,鼓勵民眾將購買紙錢的費用轉做公益並累積功德,統計3月18至4月5日在29座公私立納骨塔設攤宣導,共2700人次響應,善款超過182萬元,創下新高金額,超商以功代金捐款也達5.9萬元,同樣是歷年新高。
 環保局表示,之前不少民眾反映,年節期間到納骨塔祭祖,至社福攤位想要支持以功代金,身上卻無攜帶現金而感到可惜。為順應國人消費趨勢,去年輔導9家社福建置線上刷卡管道後,今年清明期間3家社福團體更增加行動支付(LINE-PAY),方便民眾參與以功代金,未來將續擴大推動,提供民眾更多元及便利的管道。
 市長黃偉哲感謝市民及各界的積極配合,打造民俗傳統與環境保護兼容的大台南。他說,台南市提倡環保祭祀,市府團隊致力推動以功代金、紙錢集中燒、環保禮砲車等配套祭祀政策,以達到保障民眾信仰同時兼顧市民健康的目的。
 環保局長許仁澤表示,南市推行「納骨塔紙錢集中燒」政策多年,不過今年擴大從清明前兩周辦理,統計由3月18日至清明節結束,集中載運量352噸,是歷年清明的最大量。
 環保局提醒,紙錢集中燒是過度時期的權宜作法,最終目標希望能達到誠心祭拜、零汙染,希望市民朋友能循序漸進力行紙錢減量,或響應以功代金累積福報做功德、保護環境造福後世子孫。
台南清明祭祖「以功代金」創新高 逾182萬善款助弱勢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0la2x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