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竟有53萬名高血壓病人不必吃藥?檢視4狀況揪病因、斷根斷藥
出處/康健雜誌 文/鄧桂芬 圖/Pexels 的故事 •
全台竟有53萬名高血壓病人不必吃藥?檢視4狀況揪病因、斷根斷藥 https://bit.ly/3qIAkyv
全台竟有53萬名高血壓病人不必吃藥?檢視4狀況揪病因、斷根斷藥
© 由 康健雜誌 提供
全台高血壓患者逾529萬人,可謂「國民病」。但你知道嗎?其中約有53萬人有機會不必吃降血壓藥,他們屬於「續發性高血壓」,且多是因為內分泌異常所致,只要揪出病因且完善治療,就有機會斷藥,遠離高血壓造成的危害。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其中高血壓人數又佔據三高之首。
依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為:高血壓27%、高血脂26%、高血糖11.1%。依人口數換算可知,全台高血壓患者超過529萬人,等於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
高血壓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病人往往是在健檢或就醫時,才發現自己是高血壓一族。然而,高血壓擁有「沉默殺手」的稱號,危險的並非高血壓本身,而是高血壓可能引發5大部位的併發症,分別如下。
1. 腦:腦栓塞、腦內出血、腦循環不全、蜘蛛膜下出血等。
2. 眼睛:血管痙攣、血管硬化、眼底出血、視乳頭水腫等。
3. 心臟:心肌梗塞、左心室擴大、心肌纖維化、心臟衰竭等。
4. 腎臟:腎硬化症、腎功能不全、腎衰竭、蛋白尿等。
5. 動脈:動脈硬化、主動脈剝離、血管瘤、剝離性動脈瘤、動脈狹窄等。
簡言之,高血壓就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2022年十大死因第7位就是高血壓性疾病,可見不得不謹慎看待高血壓問題,而患者通常必須終生服藥來控制血壓,以減少併發症。
續發性高血壓占10% 容易被低估、忽略病因
高血壓可根據致病原因分為2大類,分別如下。
• 原發性高血壓:致病原因可能是遺傳、體重過重、鹽分攝取太多、壓力、生活習慣、菸酒、缺乏運動等,約占全體高血壓人數的90%、約476萬人。
• 續發性高血壓(或稱次發性高血壓):內分泌異常、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服用影響血壓升高的藥物等,約佔全體高血壓人數的10%、約53萬人。
從上述的分類可知,大多數人為原發性高血壓,這些病人通常只要按時服藥,血壓掌握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有10%的高血壓病人是續發性高血壓,意即是另有病因才導致血壓偏高。假如民眾是在診所看病拿藥,診所沒有設備可做進一步檢查,比較沒有經驗的診所醫師也可能直接開藥,低估病人可能屬於續發性高血壓。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子源指出,續發性高血壓病人吃藥後,高血壓初期或許可以獲得控制,但多數是吃了2~3種降血藥後血壓仍高,較無經驗的醫師也可能只會再幫病人繼續加藥,讓病人吃藥吃得很「冤枉」。
「53萬名屬於續發性高血壓的患者,其實是有機會不必吃藥的,」王子源解釋,約有8、9成的續發性高血壓患者是因為內分泌器官腎上腺出了問題,才引發高血壓,如果有機會完善治療腎上腺疾病,血壓就有機會回穩。
續發性高血壓最常見的病因: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
通常會引起高血壓問題的腎上腺疾病有3大類,其中又以腎上腺醛固酮分泌過多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最為常見。
1. 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症狀有胃口差、胸悶、手腳無力。
2. 庫欣氏症候群:症狀為月亮臉、水牛肩。
3. 嗜鉻細胞瘤:症狀有頭痛、心悸、冒汗。
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約有2~3成的病人有低血鉀。王子源表示,如果病人有高血壓,鉀離子又偏低,就要高度懷疑有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的問題,只要能早期精準診斷,透過吃藥或手術切除病灶,就有機會「斷根」,完全根治高血壓。
「這只要經過簡單的抽血檢查,即可知道高血壓病人是否有鉀離子偏低,再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檢查,就能診斷是否為腎上腺疾病。若拖太久才被診斷治療,很可能只剩3~4成的病人血壓可以回穩,」王子源強調。
至於沒有低血鉀的病人,則需要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找出高血壓病因斷根 他們血壓回穩斷藥
有6年高血壓病史的56歲劉先生及17年高血壓病史的58歲廖女士,兩人在被確定診斷有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之前,都走過一段吃藥的「冤枉路」,因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應屬於續發性高血壓。
劉先生說,他吃了6年的降血壓藥。雖曾在健康檢查時發現低血鉀,但診所醫師只叫他補充鉀離子,恢復正常之後就以為沒事。「直到去年爬山時突然胸悶、肌肉無力,被送去大醫院急診抽血檢查,才知道原來自己的低血鉀很嚴重。」
劉先生從急診科轉到了心臟科,又從心臟科被轉到內分泌科,經電腦斷層檢查才真正找出造成他低血鉀的真凶:左側腎上腺瘤引發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到了這個階段我才知道,多年來的高血壓問題來自這疾病,我很驚訝。」
劉先生今年3月接受手術,切除左側腎上腺,因解決了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連帶血壓也逐步恢復正常,「我已經停藥1個多月,不必再吃降血壓藥。」
58歲廖女士也是如此,她甚至已經在診所拿了17年的降血壓藥來吃。因為近年血壓控制不穩,她到醫院掛心臟科,心臟科醫師還誤以為她是壓力過大所致,開了抗焦慮藥物給她。
廖女士不放心,經友人介紹到王子源的門診,檢查確定是左腎上腺皮質增生,造成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她同樣也是經手術切除左側腎上腺,搞定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連帶血壓也恢復正常,已經停藥3個月。
自我檢視若有4狀況 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如何少走一點「吃藥」的冤枉路?王子源提醒,一定要找出造成高血壓的原因。只要確定屬於續發性高血壓,例如可能是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惹得禍,把病治好斷根,就能讓血壓回穩。「當然,關鍵在於診所醫師有沒有警覺心。」
不過,病人也能透過自我檢視是否有以下4種狀況,如果有,可以自己或經診所轉診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就能確定自己是否為續發性高血壓。
1. 高血壓初發年齡在30歲以前或50歲之後
2. 沒有高血壓家族史
3. 定期服藥血壓仍居高不下
4. 曾出現低血鉀症狀,例如胃口差、胸悶、四肢無力等
「無論是抽血檢查或電腦斷層檢查均有健保給付,而且從檢驗到報告出爐約只要2週。我認為有高血壓問題的人都應先去醫院檢查,再回診所追蹤,畢竟愈早診斷治療,血壓穩定的機會才愈大,」王子源如此建議道。
全台竟有53萬名高血壓病人不必吃藥?檢視4狀況揪病因、斷根斷藥 https://bit.ly/3qIAkyv


新冠猝死原因揭密 隱性缺氧不是唯一 急性肺栓塞占1/3 且猝死速度以秒計
新冠猝死原因揭密 隱性缺氧非惟一 肺栓塞占1/3 - 康健雜誌 https://bit.ly/35e01bH
新冠猝死原因揭密 隱性缺氧不是唯一 急性肺栓塞占1/3 且猝死速度以秒計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2021/06/11 · 更新日期 2021/06/11 · 作者 / 李建璋 · 出處 / Web only
這幾天,「隱性缺氧」、「快樂缺氧」、「血氧機」等名詞,民眾每個人都琅琅上口,都知道台灣一連發生幾起染疫者猝死家中或到院前死亡,死後才確診的事件,指揮中心表示多起與隱性缺氧有關,但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指出,事實上,隱性缺氧不是唯一造成新冠患者猝死的原因,急性肺栓塞更是占了1/3,且猝死速度是以「秒」在進行的。以下文章由李建璋醫師授權《康健》刊載。
當所有人都在努力理解解盲的數據時,我卻被一則又一則院前猝死的新聞所震懾,暫停了我的解盲文。
從攝影師、三重醫師、旅行社總監在轉眼間告別人世,急診室一台台救護車載入院前猝死病患,醫院內全院急救廣播聲聲喊,連我在連線電視扣應的短暫時刻,都不能避開全院急救廣播的背景。新冠肺炎掀起前所未有的猝死潮,院外、院內皆不能避免,紐約統計,2020年4月全紐約市猝死的發生率是2018年4月的250%,雙北此刻正在重播紐約人間煉獄的一個場景。
(圖片來源 / 李建璋醫師提供)
這麼猝不及防,而且發生在為數不少平常健康良好的人,除了快樂缺氧,還有其他的機制嗎?
新冠肺炎掀起猝死潮 德國解剖揭密
這讓我回想10年前難忘的一幕,一位年剛過50婦女,因停經症狀開始服用荷爾蒙治療,我剛迴診這女士,依舊健談對話,無特別不適,豈料,7步,對,不誇張,7步之後這女士已經猝然倒地,開始CPR,CPR中經食道超音波檢查,確診了肺栓塞,緊急手術奮戰,才救回寶貴一命。即便是醫師,如果沒有親歷其境,無法感受重症肺栓塞(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的進展是以秒到分在進行,許多人沒有咳血胸痛這個階段,就突然倒地,非常戲劇化。
廣告
COVID的特色之一就是引發高血凝狀態,會不會很多猝死也是因為重症肺栓塞導致呢 ? 德國猝死後解剖給了我們一個線索,解剖資料顯示,12位猝死病患中,有4位(1/3)肺栓塞是直接死因,雖然這個研究樣本小,但是足以提供很深的臨床啟示。
肺栓塞搶救以秒計、難度高 且需多團隊合作
肺栓塞必須經電腦斷層確定,猝死的病患除非急救成功恢復循環,否則唯一能間接診斷的機會是CPR術中超音波。即便檢查出來,當下必須立刻進行手術取栓、導管取栓、還是靜脈藥物溶栓,很多患者甚至必須以葉克膜維生橋接到取栓手術,整個過程牽涉到急診、心臟內、外科、放射、麻醉、加護醫學,是一個多團隊高難度的挑戰,再加上整個急救過程患者高傳染性,我認為這是目前新冠患者重症醫療最高的挑戰,除了必須每個醫師精湛的醫術、團隊合作、更高度考驗人性。
PERT(Pulmonary Embolism Response Team)「肺栓塞快速反應部隊」是近幾年歐美的解法,就像目前心梗、中風、創傷團隊,可以快速集結院內專家與資源,黃金時間作出生死攸關的治療。
台灣須建立肺栓塞快速反應部隊國家隊 
PERT在台灣並未正式成軍,不像其他團隊台灣建軍數年,訓練有素。一有高度懷疑猝死病患,PERT團隊必須集結啟動、實施電腦斷層、決定治療手段、必要時建立人工循環、進手術或導管室,這一切都必須在以分為單位和死神賽跑,然後一路數十位醫護人人都高度暴露,必須全副武裝, 然後這組人,出完任務必須檢驗消毒,甚至一個不小心就要隔離,你可以想像這是多艱鉅的任務!
即使是目前的台大醫院,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要建立這種團隊需要國家級資源。當COVID已經形成常駐疾病回不來了,早晚台灣每個重度級醫院都必須有這個部隊,就看國家在這場戰役的決心和勇氣了。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新冠猝死原因揭密 隱性缺氧非惟一 肺栓塞占1/3 - 康健雜誌 https://bit.ly/35e01bH


早晚九步驟 懶人也能控制血壓|健康關係|201 : 5|天下雜誌第618期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我的年紀還沒到,不可能有高血壓。」
「我只是血壓高了點,沒什麼關係。」
若你曾這麼想,可輕忽了高血壓的可怕。它是「沉默的殺手」,當血壓一高,可能覺得只是眼睛模糊、耳鳴、脖子僵硬、心跳加速、頭痛,過一陣子就沒事了。
但長期下來,它已侵害你的血管壁、造成血管壁剝落;這些碎片還會隨著血液循環,竄流全身,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是腎臟疾病。
根據國民健康署,全台灣約有四六二萬人患有高血壓,且多數渾然不覺,或沒有好好控制血壓,這都是健康危機。
隱形的健康兇手
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東醫療中心內科副教授渡邊尚彥,專長是治療高血壓疾病,常常聽到病人的煩惱:「不知道該如何降血壓?」
他身體力行,從一九八七年至今,三十年來每天配戴攜帶型連續血壓測量機,並二十四小時量測血壓;也一邊找尋預防及改善高血壓的方法,並著有《降血壓的四十九種方法:懶人也可以輕鬆做到》。
以下摘要本書其中九種方法,從一早起床到晚上睡前,讓你簡單降血壓:
高血壓是生活習慣病(編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是因飲食、運動等生活不良習慣造成的慢性疾病)中,最多人罹患的疾病。它的可怕之處,如同它的別稱「沉默的殺手」,在患者毫無察覺的情況之下,病情會默默惡化。
但降血壓並不是件難事,任何人都能做到的降血壓方法,其實是存在的。
一、早起:香蕉是最好的省時餐
「早上太忙了啦」、「早上起來不怎麼餓所以就沒吃」……。
不吃早餐,午餐反而容易吃得更多,身體也會吸收更多的熱量,反而導致肥胖,還附帶「血壓不穩定」這個可怕的問題。
推薦早上可以吃一根香蕉。香蕉含有多種降血壓的成分,一百公克中就含有三六○毫克的鉀,鉀能夠促進鈉排出體外及安定血壓。
二、出門:披上一條圍巾
注意頸部保暖,就可以安定血壓,甚至連手腳都不會感到冰冷。
頸部有個名為「AVA」(動靜脈吻合)的特殊血管,功能像是體溫的調節開關。當身體感到寒冷,AVA會馬上關閉,血液循環就會變差,血壓自然便隨之上升了。
外出時,佩戴圍巾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室內佩戴圍巾也有效果;也可以將外衣披掛在肩上,同樣能達到保暖效果。
搭捷運就是要補眠
三、通勤:在車上打個盹
搭捷運時,你都在做什麼?
捷運車廂是個容易累積壓力的空間,人多擁擠的時候不用說,甚至還有資料顯示,當車身晃動時,「用力對抗車身搖晃,保持身體平衡所花的力氣」,竟然能讓血壓飆升十毫米汞柱。
因此建議你坐著,「避免血壓上升」,並試著稍微閉目養神一下,沒辦法馬上睡著也沒關係。
四、工作:辦公桌前深呼吸
你知道一個可以立即讓血壓下降三十至四十毫米汞柱,且不花錢、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終極降血壓法嗎?
那就是「深呼吸」。
首先用鼻子吸飽空氣到肺裡,然後再用比吸氣時多四倍的時間,緩緩將氣從嘴巴吐出。
如果可以搭配緩慢的腹式呼吸法最好,用鼻子吸進空氣後刻意往腹部送。
尤其在開會或面談中不方便離席,或想休息一下卻脫不了身時,都很適用這個方法。
懶人福音 走路也能降血壓
五、午休:午餐健走法
雖然運動會讓血壓稍微上升,但長遠來看,運動其實能幫助降低血壓。
最簡單、方便的運動就是「走路」。
懶人的健走方式,第一項是「午餐健走法」。午餐時間刻意走去離公司較遠的餐廳吃飯,藉此多走點路。
再來是「換新鞋大作戰」。換雙好走路的鞋子,也可以讓你更積極想走路。
六、下午茶:吃巧克力和水果
「我必須要控制血糖,我不能吃甜食……。」你是不是也這麼悲觀地看待甜食呢?甜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會引起動脈硬化及高血壓。
但甜食對消除疲勞及紓壓的功效不容忽視,一天吃一、兩口大小的甜食(一百至兩百大卡)是沒有關係的。
建議以水果和巧克力來取代西式甜點。為了降血壓,養成每天來一片(低脂低糖)黑巧克力的習慣吧。
七、晚餐:湯只喝一半
減少鹽分的攝取量,與降血壓有絕對的關係。
高血壓患者或血壓偏高的人,鹽分的攝取量建議一天最好不要超過六公克。
但以拉麵為例,一碗拉麵平均含有鹽分八.一公克,已超過一天建議攝取量。如果完全不喝湯,就可以減少五.五公克的鹽;只喝一半也可以減少三.五公克。
就從「湯只喝一半」,開始既經鬆又簡單的減鹽生活。
洗澡也可以保健康
八、洗澡:適度溫水慢慢洗
洗澡時有三大危險因素:水溫過高、時間過長、溫差過大。
如果能避免這三點,洗澡就能成為放鬆身心、減輕壓力的好方法。
洗澡水溫不可過高,夏天不超過三十八度、冬天不超過四十二度,是最佳水溫。
高血壓患者若保持每天泡溫水澡的習慣,可以讓平時的血壓稍微降低。
降低洗澡時的溫差也很重要。進入浴缸前,先淋熱水,從腳部慢慢開始往上半身淋,讓身體適應水溫後,再開始泡澡。
九、睡前:按摩你的小腿肚
小腿肚對我們的身體來說,有著「血液幫浦」的功能。
若是長期持續站著或坐著不動,小腿肚的幫浦就起不了作用,小腿甚至會變僵硬,導致全身血液循環不佳,容易水腫、手腳冰冷,以及引發高血壓。
用雙手抓、輕揉或稍稍用力「觸摸」小腿肚。即使一週只按兩到三次,只要持續下去,不只是血壓,也許你還可以感覺身體狀況變佳。


 

24萬名青壯族 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24萬名青壯族 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你知道自己的血壓嗎?

相較於血糖、血脂必須到醫療院所抽血檢驗,量血壓非常簡單方便,只要把手肘放進血壓計,數十秒後就可得知,但全台竟有24萬名的青壯族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自知率僅有26%。

國民健康署2015年最新調查,全台18歲以上的成人,有462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18~39歲者,超過36萬人;但這群青壯族,竟有24萬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因為他們常誤以為高血壓是中老年人才有的慢性病。

「沒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是造成自知率不足的主因,」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陳文鍾表示,自2010年起,高血壓就是影響全球人類健康最重大的危險因子;估計全球54%的中風與47%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皆肇因於高血壓。

以台灣來說,男性高血壓的盛行率為25%,女性為18%,60歲以上則飆升到47%。細究2014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四大死因,都屬於動脈硬化相關疾病。

而這四大動脈硬化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每十萬人口達198.4人,已大於第一死因的癌症每十萬人口197人。「可見動脈硬化疾病比癌症的威脅更大,」陳文鍾強調。

提高高血壓控制率的重要關鍵就是,經常量血壓,提高自知率;得知後,更要採取行動,改變生活型態。

陳文鍾表示,血壓本來就會經常變動,也許只是一時壓力或情緒浮動而升高,因此一定要多次測量,並且與醫師討論、確認。

陳文鍾的診間有一名50歲男性工程師,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運動,三餐也幾乎外食,假日更是毫無節制地享受美食;直到中風後,才知道自己除了肥胖外,還有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侯群。

陳文鍾指出,高血壓產生併發症至少長達十年時間,年輕時就應該知道自己的血壓數值,也可以透過健康管理積極控制。臨床研究顯示,減重一公斤,血壓可降低一毫米汞柱;減重8公斤,就可少吃一種高血壓藥。

常有人問他,高血壓藥要吃一輩子嗎?「答案是不見得,」陳文鍾醫師說,高血壓第一期(收縮壓在140~160毫米汞柱、舒張壓在90~100毫米汞柱),只要積極減重、飲食少鹽、多運動,很有希望擺脫藥物。

為了讓民眾找到量血壓的地方,千禧健康基金會與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自2009年起,即攜手合作設立「7-ELEVEN千禧健康小站」門市,內有血壓計、腰圍量尺,民眾可免費使用,服務人次已超過1148萬人。去年基金會更開發健康紀錄雲端平台「千禧i健康」,讓民眾可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做好血壓管理。

認識並了解血壓密碼的重要性,就是對抗高血壓的不二法門。

顛覆我們對正常血壓的認知 / 各種年齡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
正常收縮壓 = 吳氏計算收縮壓 = (82+年齡)
 例: 75歲 = 82 + 75 = 157

---------------------------------------

正常血壓該是多少?
各位朋友:這篇關於高血壓的文章,我個人認為有可信度,而且我所在醫院的醫生們,一,兩年前已是這個觀點,而我卻一直擔心並懷疑他們的正確性,直到半年前他們較詳細地給我解釋後,加上又陸續收到不少對高血壓標準的新資料後,我才接受這一新觀點,新指標。
 
現在美國正式標準已規定:
65歲以上是150/90,而且醫生說80歲以上的正常老人,160甚至170也可以。我們不少人受過去老標準影響太大了,對70,80以上的老人,造成極大的,不必要思想負擔,危害極大!
 
現在明白血壓標準與年齡有關,不能大家死套同一個標準!而且到了一定年齡,高血壓已不是影響壽命的因數啦!真是大好消息!
 
你的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
                                                                                                        
針對各階段年齡人士的正常血壓,提出隱性高血壓、高血壓誤診區、吳氏計算血壓的適用範圍、幫助大眾準確掌控血壓、促進健康。
 
分析正常血壓,必需注意性別、年齡。同一個血壓,對不同年齡的人,其含義是不一樣的。例如,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對38歲男性來說,是正常血壓;但對65歲老人來說,可能就是氣虛型低血壓。戈醫生的一個患者,女,65歲,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心率65次/分,但是血脂粘稠,心臟經常難受,胸悶氣短,由於誤認為血壓很正常,導致患者麻痹大意,最後死於心血管疾病。
 
那麼,你的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呢?可用下述方法來求得。如果你用血壓計實測的血壓等於你的正常血壓,表明你的血壓是正常的。如果你用血壓計實測的血壓偏離了你的正常血壓,向上偏離越大則血壓越高,就意味著你的健康狀況不夠正常了,提醒你要及時合理保健,糾正血壓偏差,於是達到準確掌控血壓、促進健康之目的。

一、求解你的正常血壓
1、查表法
表1給出了中國人正常人的正常血壓與年齡、性別的關係。根據你所在的年齡段和性別,就可求得你的正常收縮壓及正常舒張壓。例如,38歲男性,可在(36—40)歲年齡段找到他的正常收縮壓是120mmHg,正常舒張壓是80mmHg。
表1:中國人正常人的正常血壓(單位:mmHg)
图片
 
表1中的資料是國家統計資料,雖然很可靠,但它只是一堆資料,只有年齡段的正常血壓值,沒有每個年齡的正常血壓值、還沒法背記,知道的人很少,大眾很難普及應用。下面方法則很簡易。
 
2、計算法
    2011年江蘇江陰人吳鴻安研發了吳氏計算血壓。吳氏計算血壓就是你的正常血壓。計算方法簡單、準確、一學就會,大眾都可應用。
 
計算公式列於表2:
 
表2、吳氏計算血壓的計算公式

 
图片
 
表2中“±”偏差值的取法:年齡大段中年齡越大則取值越大。
如果降低要求,不考慮這項偏差, 誤差不會大於3/80=3.7% , 還是相當正確。
例如,依據表2公式計算,38歲男性,他的正常收縮壓=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82+38)=120mmHg;正常舒張壓:因38歲是(36~65)歲大段中的小者,故取小偏差“-3”。
所以,38歲男性正常舒張壓=吳氏計算舒張壓=83-3=80mmHg 。這與表1中查出的結果完全相等。
為了進一步說明吳氏計算血壓的準確性,以及增強對吳氏計算血壓變化規律的感性認識,特把男性的正常血壓變化規律繪成曲線,示於圖(1) 。
由此可見,吳氏計算血壓規律與統計血壓規律基本重合,相對相差為(0—2.1)%,誤差很小。
女性的正常血壓變化規律與男性的正常血壓變化規律相類似,誤差更小,不再贅述。

 
图片
 
圖1、(男性)吳氏計算血壓與統計血壓對比 圖

提示一下: 實際上,逐步形成高血壓的人群,主要也就是(36~65)歲的人群,而且主要是收縮壓偏高,因此,一般只要記住一個吳氏計算收縮壓的公式,就能及時計算正常血壓,即男性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女性吳氏計算收縮壓=(80+年齡),這個公式大眾都會算——心算即可。舒張壓更易計算,只要記住一個常數即可。
注意: 吳氏計算血壓的適用範圍是(11~65)歲的中國人正常人。對於高脂血症、糖尿病、腎病、心臟病、中風等患者,這些不夠正常人的血壓則要另作別論。
關於65歲以上老人的血壓情況,請看後面分析。

二、關於血壓問題的討論
 
1、(58—65)歲的中老年人,要注意高血壓的誤診區
為了找出高血壓的誤診區,先要知道什麼叫高血壓。世界衛生組織、最新(2010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將高血壓定義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
 
現在來找誤診區:從圖(2)找出58歲與血壓規律的交點P,P點的血壓是140mmHg。很明顯,落在P點右面兩條紅線之間的區域就是誤診區。在這個誤診區內,將有一批58歲到65歲的人,他們的血壓為:吳氏計算血壓≥誤診區內的血壓≥140mmHg 。

 
图片
 
圖2、高血壓誤診區示圖
按照上述高血壓定義判斷, 因為誤診區內的一批人,他們的收縮壓都≥140mmHg, 所以都要被診斷為“高血壓”。但事實是:因為誤
診區內的一批人, 他們的收縮壓都≤吳氏計算血壓(即正常血壓), 所以他們的血壓不是高血壓。因此,把誤診區內的一批人診斷為“高血壓”患者是錯誤的、是誤診。
 
榮幸地告訴大家,誤診區內的“高血壓患者”無需服藥治療。因為它巧合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報導:美國血壓指標委員會經過五年研究後認為,60歲以上人士的高血壓指標擬改為高於150/90mmHg,收縮壓在140至150mmHg無需服藥治療[7]。
 
如果真把60歲以上人士的高血壓指標改為高於150/90mmHg,那就沒有“高血壓誤診區”了,比較合理。
 
例如,65歲男性, 雖然他的實測收縮壓是147mmHg,已經大於140mmHg了, 但是不能把他誤診為高血壓患者,因為他的正常血壓=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147mmHg,——正好與實測收縮壓相等,說明他的血壓並沒有偏離正常血壓,還是正常血壓,因此無需服藥治療。
 
2、小於58歲的人,要注意隱性高血壓
許多人常把實測血壓140/90mmHg作為判斷是否是高血壓的分界線,大於140/90mmHg者擔心高血壓, 小於140/90mmHg者心安理得,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例如38歲男性,雖然他的實測收縮壓為135mmHg(小於140mmHg),但是他的吳氏計算收縮壓(即正常血壓)=(82+年齡)=120mmHg, 兩者差距為(135-120)=15mmHg, 這表示他的血壓已經明顯向上偏離了正常血壓——暫時稱為隱性高血壓,若不提高警惕,可能很快會發展成真正的高血壓,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3、(66—80)歲老年人的血壓
65歲以上老年人的血壓,因為沒有系統的統計資料,所以暫時只能從下列專家、權威的論著中找出答案。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老年病學醫療研究分院院長、醫學博士約翰·E. 莫里在著作[4] 中寫道:“ 對於老年人來說,收縮壓升高很正常,大多數研究都顯示,當你年老時,若能把收縮壓控制在160mmHg以下,就能減少中風的風險。實際上,隨著衰老,血壓較低的人反而身體更差,對大多數人來說,在他們達到70歲的時候, 收縮壓在140~150mmHg之間是最為理想的。而到80多歲的時候,理想的收縮壓,應該更高。” 注意他講的收縮壓150mmHg,讓我們按照吳氏計算血壓公式進行計算,70歲的吳氏計算收縮壓=80+年齡=80+70=150mmHg,由此可見,70歲老年人的正常血壓也符合吳氏計算血壓規律。
 
另外,在《十種人可能更長壽》的文章中說:“芬蘭醫生發現80歲以上壽星的血壓多在160/90mmHg左右,存活率遠比血壓只有120/70mmHg的人高。”讓我們也按吳氏計算血壓公式進行計算,80歲的吳氏計算收縮壓=80+年齡=80+80=160mmHg,由此可見,80歲老年人的正常血壓也符合吳氏計算血壓規律。
還有不少類似論述,此處不贅了。
 
由此可以得出推論: 吳氏計算血壓也可供(66—80) 歲的老年人參考。
顯然,有一些正常老年人,想盡辦法要把收縮壓降低到140mmHg以下,甚至降低到120mmHg,這種做法是否妥當?需要謹慎對待。
 
4、(81—100) 歲高齡、長壽老人的血壓
著作[5]中的研究者,觀察到血壓與壽命有著非常微妙的關係。高血壓確實是中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忽視。但證明了高血壓不是高齡老人(指80歲以上者)的危險因素。他們對100名長壽老人(指90歲以上者)追蹤研究後,分別計算他們中不同血壓者的平均終年,從高到低依次是:單純收縮期高血壓95.4歲,正常血壓95.3歲,經典高血壓94.5歲。這說明年過90歲,不論何種血壓,繼續存活的壽命相差無幾。
 
在27名百歲老人(指100歲以上者)中竟有23名(85.2%)血壓屬高血壓範圍而生活品質一般尚可,能夠自己獨立生活,不增加家庭和社會負擔。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鄭宗鍔教授研究,著文發表於《美國老年心血管病雜誌》,也闡明了高血壓不是影響高齡老人壽命的危險因素。
 
國外還有很多報導,例如馬蒂拉(Mattila)對芬蘭坦佩爾(Tampere)市561名高齡老人(其中83%在85歲以上)進行5年存活率的觀察。結果,死亡率最高的是收縮壓和舒張壓都低的人,死亡率最低的是收縮壓在160mmHg和舒張壓在90mmHg以上的高齡老人[6]。
 
這些研究充分說明,高血壓不是高齡老人、長壽老人的危險因素。這對8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來說,確實是個好消息。
 
三、小結 
1、吳氏計算血壓就是你的正常血壓,適用於(11~65)歲的中國人正常人,也可供(66—80) 歲的老年人參考。希望通過保健,糾正血壓偏差,把你的實測血壓調整為正常血壓。
 
2、在分析正常血壓時,要注意隱性高血壓、高血壓的誤診區,防止誤診。
 
3、當你年老時, 若能把收縮壓控制在160mmHg以下,就能減少中風的風險。對大多數人來說, 在達到70歲的時候, 收縮壓在140~150mmHg之間是最為理想的。
 
高血壓不是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危險因素。
 
85歲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是收縮壓和舒張壓都低的人,死亡率最低的是收縮壓在160mmHg和舒張壓在90mmHg以上的老年人。
 
年過90歲的長壽老人,不論何種血壓,繼續存活的壽命相差無幾。

----------------------------

避免再中風 小中風快服阿斯匹靈
避免再中風 小中風快服阿斯匹靈 | 大中風 | 複視 | 大紀元 - http://goo.gl/yTsYgf

小中風後馬上服用阿斯匹靈,可降低未來幾天或幾週發生大中風的機率。(123RF)
【大紀元2016年05月23日訊】英國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小中風後馬上服用阿斯匹靈,可降低未來幾天或幾週發生大中風的機率。

小中風發生的症狀通常只持續幾分鐘,有時可能持續24小時。若能及時發現,應給患者立即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大幅降低中風再發生的危險和嚴重性。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和中風專家羅茲維(Peter Rothwell)研究團隊,以5萬6000人為研究對象,所得數據顯示,小中風(又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服用阿斯匹靈,可以將未來幾天甚至幾週發生致殘或致命中風的機率,降低70%~80%。


腦血管中風(fotolia)
研究結果證實,小中風後緊急治療有效,而且阿斯匹靈是最重要的部分。該研究成果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週刊上。

小中風的症狀包括:身體一邊麻木或肌肉疲弱;說話或瞭解語言困難;頭昏或失去平衡;複視或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症狀和大中風類似。

阿斯匹靈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血小板凝集與血管收縮的作用,防止血栓與動脈硬化的形成。約有五分之一的腦梗塞是因為心臟內產生血栓,隨血液流到腦部動脈而導致梗塞性中風。對於已經發生缺血性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每日服用阿斯匹靈,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再發生的機率。@*

--------------------------------------------

 

吃重鹹!36萬年輕人患高血壓
2016-05-17 14:54:49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關鍵字:高血壓‧健康飲食‧血管‧重鹹

年輕人「吃重鹹」,是導致高血壓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埋下中風等風險。 圖/ingimage
分享

血壓標準資料來源/2015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 製表/聯合晚報
分享
高血壓並非中老年人專利,年輕人高血壓更易被忽略。國健署表示,18至39歲有36萬人患有高血壓,其中65.8%的人不自知,且18至39歲青壯年28.8%過去一年沒有量血壓,年輕族群對血壓有正確觀念的不到半數,呼籲除了高血壓患者要每天量血壓,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

今天是世界高血壓日,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表示,高血壓是可以提早預防及控制的。很多年輕人「吃重鹹」,是導致高血壓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埋下中風等風險。她建議要多吃新鮮的食物,避免吃太多醃製、加工或含鈉高的食物,且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

根據國健署102至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4.1%,估全國有462萬人;18至39歲青壯年高血壓盛行率為4.7%,推估有36萬人,但其中卻有24萬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

邱淑媞說,國內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近年呈上升趨勢,103年高血壓、心臟病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共造成3萬6595人死亡,約每4.5人死亡中,就有一人死於這三種與高血壓有關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也與罹患高血壓有關。

此外,國健署104年健康行為危害因子電訪調查發現,40歲以上民眾超過六成對血壓有正確觀念,但18至39歲年輕族群有正確認知的卻低於五成;102年調查也發現,此族群罹患高血壓者,有13%一年內沒有量過血壓。

邱淑媞說,規律運動也是預防高血壓或其他疾病的重要方法,且只要肯運動就不嫌晚,建議民眾可以從每天運動15分鐘開始,再逐漸增加時間,例如上下班多走路、走樓梯等。


防高血壓六招資料來源/國健署 製表/聯合晚報

----------------------------------

45歲以下 變中風高危險群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陳郁文
中風名列台灣十大死因前3名,儘管整體罹病人數減少,但45歲以下的年輕型腦中風患者卻增加。英國最新報告也說,勞動人口中風人數大增,對個人和家庭生計和醫療資源構成重大負擔。

「中風」是耗用台灣健保資源前3名的疾病,長期排在國人十大死因前3順位。據衛生福利部,每年因腦血管中風死亡人數逾1萬人。統計顯示,3分之2的中風患者發病年齡超過65歲,以往45歲以下的年輕型腦中風患者在台灣約只占2%到5%,但這幾年卻已上升到10%。換句話說,中風不再只是好發於老人的疾病,年輕族群被中風找上門的機會也逐漸增加。

英國也有同樣趨勢,根據英國中風協會,勞動年齡男女中風人數愈來愈多。英格蘭去年有6221名40至54歲男女因中風前往醫院就診,人數比14年前多了1961人。

中風的主因是血栓或腦出血,可能導致永久性行動不便。而中風發作年齡之所以下降,應該歸咎生活習慣改變,大部份個案都是胖、平常少動或是有「三高」的慢性病,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

現在的上班族多是工作方式多是久坐,實際勞動奔波的人減少,再加上3C低頭族多,飲食偏向高油、高糖和高熱量,如果工時又長、壓力大、睡眠不足、吃飯時間不定,都會造成慢性病年輕化。

英國研究報告指出,勞動人口中風人數增加,對個人和家庭財務,甚至是國家經濟都構成沈重負擔。

報告說,儘管病患情況好轉,卻不容易重回工作崗位,在這方面雇主應該多給予支持。

英國中風協會的巴里克(Jon Barrick)說:「這些數據顯示,不能再把中風當作老年人疾病。」

「勞動年齡層中風人數增加敲響警鐘,不僅是個人與家庭重擔,也對健康和社會照護體系形成沈重負擔。」

中風協會呼籲,即使是年輕人,出現頭暈、說話困難和臉部改變都應該提高警覺。也有一種狀況是「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會有眩暈、視力模糊、噁心嘔吐、吞嚥困難、走路不穩、單肢無力、失語等輕微中風症狀,多半短時間就會恢復,沒什麼後遺症。而正因為「短暫性腦缺血」發生的時間可能僅幾分鐘,很輕易就被忽略。根據調查顯示,有將近10%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因為沒有做進一步的檢查及預防,7天內就發生了中風的情形,而令人措手不及。

其實民眾如果有疑慮,最快的方法就是參考「FAST辨別中風4步驟」,馬上就知道是否有中風的情況了。

步驟一、F(FACE):微笑或觀察「臉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步驟二、A(ARM):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無力而下垂。

步驟三、S(SPEECH):「唸」出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若當前述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就要馬上就醫。

步驟四、T(TIME):明確記錄發作時間,立刻就醫,爭取時間,千萬別胡亂聽信偏方,延誤治療時機。

其實只要改變生活型態,中風就不會輕易找上門,具體作法包含冷颼颼的冬日早晨,不要急著起床,離開被窩後也要記得保暖。早餐後喝杯溫開水、定期量血壓、平時適度運動、飲食清淡,少油、少鹽 ,平時量脈搏,40歲以上定期做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 。

150514161123985--ss2  

一個簡單測試 預知心臟病早逝風險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評估未來心臟是否健康,測試握力比量血壓更有效。(fotolia)
【字號】大 中 小
更新: 2015-05-14 15:05:41 PM 標籤: 心臟病 , 中風 , 早逝
【大紀元2015年05月15日訊】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評估未來心臟是否健康,測試握力比量血壓更有效。該研究發表在《柳葉刀》醫學期刊最新一期。研究稱,從手掌握力的強弱,可看出了一個人出現心臟病、中風或早逝的風險大小。

據BBC報導,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員對14個國家近14萬人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握力每減弱五公斤,早逝的機會率增加16%,出現致命心臟病的機會率增加17%,中風機會率增加9%。
一般來說,隨著人的年齡增長,握力會減弱。20多歲的女性平均握力約34公斤,70歲則減至24公斤;男性則由54公斤減弱至38公斤。這項研究稱,一個人握力減弱得越快,出現心臟問題的風險越大。
這項研究負責人之一、麥馬斯特大學Darryl Leong博士表示,測試人的握力強弱,是評估罹患心臟病風險的簡單快捷方法。他說:「後續的研究是找出改善肌肉力量的方法,以及對改善肌肉力量和減少患心臟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
該研究其中一個理論是,當心臟健康惡化時,血管硬化會降低肌肉力量,導致握力減弱。
但英國心臟協會則表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瞭解握力和心臟之間的關係。「我們早知道引發心臟病不是一個因素,而是數個風險因素造成。」
目前,醫生評估病人出現心臟病風險大小,主要從人的年齡、家族病史、生活習慣、體重、膽固醇高低、血壓這幾方面著手。
責任編輯:林妍
- See more at: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5/15/n4435106.htm#sthash.NKnETk5f.dpuf

-----------------------------------------------------------------

1/4國人高血壓 天天測量時時關心
    By 廖珮妤, www.chinatimes.com
    查看原始檔
國健署提醒,高血壓患者罹患心臟病、中風機率都高於一般人,民眾應定時量血壓,做好健康管理。(廖珮妤攝)
國人高血壓盛行率上升,卻又不愛量血壓。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18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為23.7%、約457萬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病,比率高於7年前。不管血壓正常與否,超過2成5的民眾沒有量血壓習慣,其中18~39歲年輕人,高達6成幾乎不量血壓。
醫師提醒,不運動、飲食高油高鹽、肥胖都可能增加高血壓風險,而罹患高血壓的民眾,5年內中風、心臟病比率都比一般人高。由於高血壓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建議民眾天天量血壓。
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長陳姿伶說,根據2013~2014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23.7%,推估國內有457萬人,其中65歲以上6成血壓過高、40~64歲也有3成血壓過高。
進一步看民眾的量血壓習慣,無論有無三高問題,2成5民眾未定時測量,18~39歲年輕人6成幾乎不量血壓。陳姿伶提醒,高血壓有漸進的歷程,愈早發現異常,愈容易改善,血壓超過140/90mmHg的人,罹患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機率都高於一般人。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邱俊仁說,過去高血壓多半40歲以上才會罹患,但近年愈來愈多30歲左右的患者,推測與飲食、生活習慣不佳有關。另外因人口老化,年長患者也增加不少。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則說,許多隱藏性的高血壓病患不會出現頭暈、心悸等症狀,建議民眾應天天量血壓。三高病人則要固定每天量2到3次,就醫時將血壓紀錄交給醫師,協助診斷病情。
517是世界高血壓日,為鼓勵民眾量血壓,國健署昨起至31日邀民眾上傳量血壓照片(官網http://mmhg.mw.com.tw/),就可抽運動腳踏車等獎品。

-------------------------------------------------

國健署發警訊 457萬成人高血壓
    www.epochtimes.com.tw
    查看原始檔
高油、高熱量飲食,導致高血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記者蘇泰安/攝影)
【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世界高血壓日前夕,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新調查顯示,國內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3.7%,也就是說,平均約每4個人就有1個人患有高血壓,推估目前全國約有457萬位高血壓患者。
國健署表示,18到39歲過去一年內沒有量血壓比率高達三成,其中18到39歲的高血壓患者,高達六成幾乎不量血壓。
高血壓是國人普遍罹患的疾病,也是造成心臟病、中風、腎臟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卻常被民眾忽略!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國內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不再呈下降趨勢,而102年高血壓、心臟病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共造成3萬4千人死亡,約每5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心血管疾病。
據最新調查,高血壓盛行率為23.7%,比前一波調查微幅上升,以全國18歲以上人口推估,全國約有457萬位高血壓患者,此外,40至64歲有28%有高血壓,65歲以上則高達60.8%。
慢性疾病防治組長陳姿伶表示,約1/4的18歲以上民眾患高血壓,但已有高血壓的民眾仍有1/4未定時量血壓,最令人擔心是18至39歲的高血壓患者,有近六成沒量血壓習慣。
為了響應5月17日世界高血壓日主題「知道你的血壓數值」,國健署在5月舉辦與媽媽一起量血壓活動,鼓勵全國子女與媽媽一起量血壓,只要拍下媽媽量血壓照片,將照片與血壓值上傳至國健署活動網站,就有機會獲得腳踏車、血壓計、穿戴裝置及水壺等禮物。◇

131955_medium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我們的心臟大小,與身高體重有關,體積跟我們的拳頭大小差不多。
心臟越來越大,是不是表示心臟越來越有力,體力越來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心臟大小正常,才能發揮心臟最好的作用,若是變大了,是一種器質性心臟病,有幾種可能原因,如先天性心臟病、心臟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風溼熱、心瓣膜疾病等等,但還有很大一部分不屬於這幾個典型的答案,那就是心肌症,也就是心臟的心肌纖維出了問題,越來越肥大,最後導致心臟無力。
心臟肥大,可經由X光片,或是心電圖診斷出來,肥大的原因,可能是心臟變肥厚了,或是心臟腔室變大了,有可能是整顆心臟變大,也有可能是局部的變形、變大。
整顆心臟肥大
整顆心臟的肥大,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心臟衰竭,心臟衰竭也不是馬上就衰竭了,也是有一個過程。一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兩個心房、心室的肥大,到最後才是全部的肥大,以高血壓為例,一開始傷害心臟,是左心室肥大,然後左心室越來越無力,肺部就會鬱積很多的血液,然後右心室與右心房就越來越肥大、越來越無力。
有些疾病,會比較均勻地讓整個心臟越來越大,如貧血、酒精中毒、梅毒、內分泌疾病、心肌症等,心臟均勻的肥大,最後都走向心臟衰竭的這條路。
看一看心肌症
心肌症(cardiomyopathy),有人說成是心肌病,就是心臟的心肌纖維出了問題,心臟越來越肥厚,心臟腔室變大,最後也是心臟衰竭。
心肌症很多是不明原因的,也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心臟就越來越不行了,最後衰竭了。還有的是找得到原因的心肌症,如免疫問題(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類澱粉沉積症(amyloidosis)、內分泌問題(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癌症(淋巴癌、白血病)、病毒感染、藥物中毒等等。
冠狀動脈疾病
冠狀動脈的血液滋養著心臟,是心臟唯一的氧氣與營養的來源,冠狀動脈出了問題,血管狹窄或堵塞,就會造成心肌缺氧,很多問題都會影響到冠狀動脈,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緊張、焦慮、缺乏運動及家族遺傳等等,心臟缺氧嚴重就會有心絞痛,如重壓感、胸悶、灼熱、窒息、針刺及刀割感等,因此要隨身攜帶硝化甘油藥片,如出現胸悶、胸痛,就應該舌下含服,並立刻休息。左側主冠狀動脈顯著狹窄,或3條主要冠狀動脈皆有顯著狹窄時,就要考慮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冠狀動脈血管支架,俗稱支架,是一種網狀結構金屬管狀物,可擴張冠狀動脈,讓心臟血液供給改善。
先天性心臟病
每一千名新生兒,就有8~10名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疾病的型態很多,如左、右心房間破損,稱為「心房中膈缺損」;左、右心室間破損,稱為「心室中膈缺損」;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血管相通,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若合併右心室出口狹窄、心室中膈缺損、主動脈右側跨位、右心室肥大,稱為「法洛氏四重症」,種種這些先天性問題,都容易引起心臟肥大,產生嚴重心雜音,有些肢端都會紫紺,需要特殊治療。
風溼性心臟病
風溼性心臟病是風溼熱(Rheumatic fever)的合併症,是非常可怕的疾病。風溼熱好發於6~15歲學齡兒童,幾乎都是因為感冒,感染A型鏈球菌咽喉炎,之後引起全身性免疫發炎反應,因此感冒喉嚨痛,絕不可掉以輕心。
風溼熱嚴重的,在急性期就會造成心臟衰竭,但恢復期非常可能留下永久性心臟損傷,稱為風溼性心臟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中有一個或幾個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心臟血液嚴重回流,導致心臟衰竭,心臟肥大。
高血壓心臟病
高血壓讓心臟的負荷越來越大,心臟越來越肥厚,越來越擴大,最後心臟衰竭。預防方法就是好好地控制血壓,防止心臟肥大。
甲亢性心臟病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心跳過快,脖子腫大,兩眼外凸,皮膚溫暖而溼潤,雙手顫抖,心律不整,心房震顫,疾病本身的診斷並不困難,過高的甲狀腺素直接與間接地都讓心臟越來越肥大,因此一定要控制甲狀腺機能的情況,心臟肥大才能停止惡化。
甲狀腺素過低
甲狀腺機能低下,心臟也是越來越大,因為代謝太慢,產生黏液水腫,心包膜積水。甲狀腺機能低下的人,非常怕冷,聲音沙啞,音調低沉,動作遲緩,很容易累,全身無力,皮膚乾黃,毛髮脫落,舌頭胖厚,心跳過慢,反射遲鈍,所以也是不難診斷。
酒精性心肌症
喝酒不但傷肝,也傷心,有些人酒喝多了,連心臟都喝壞了,心臟肥大無力,嚴重的酒癮者,多半肥胖且營養不良,到最後也是心臟衰竭。
中醫預防切入
中醫預防心臟肥大,除了對症下藥之外,還多從血液循環切入,預防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是常用方法,清代名醫王清任在其醫學著作《醫林改錯》中,提到活血化瘀的方劑有22例,最常用的五逐瘀湯,如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通竅活血湯,再加上中風常用的補陽還五湯等,均為活血化瘀名方,至今仍為臨床廣泛應用,對於冠狀動脈疾病的治療與預防,頗有啟發作用。◇

-------------------------------------

三個關鍵,讓你告別瞎忙
    0
    inShare
    Sharebar
編按:不是每件事情都同等重要,在成功的世界中,凡事並不相等。少數一些原因會創造大部分的成果,正確的投入會產生大部分的產出。不管如何,做最重要的事,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當你一天之中有許多事情要做,你如何決定先做哪一件?小時候,我們大多是在時間到了,便去做該做的事。例如早餐時間、上學時間、做家庭作業的時間、洗澡時間、上床時間。年紀大些,我們會多一點自行裁量的空間,等到我們長大成人,所有一切,我們都需要做選擇。當我們的生活被我們的選擇所定義,最重要的問題變成:我們如何做出好選擇?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相信「非做不可」的事情愈來愈多。於是我們預定要做的事過多、負擔過多、承諾過多。「千頭萬緒」成了我們一面倒的集體狀況。當每一件事情都讓人感覺急迫和重要,它們看起來似乎都相等。我們變得積極而忙碌,卻沒有更靠近成功。我們做的事經常和生產力無關,忙碌卻很少忙在刀口上。
不分輕重,處理好一百項任務,不能用來替代只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不是每一件事都同等重要,而且不是不論什麼人,只要做最多事情,就能取得成功。可是大部分人卻是日復一日這麼做的。
 
不少待辦事項多做無益
待辦事項清單是管理時間以邁向成功的產業缺之不可的工具,能將我們打算做的重要事情收在一起,卻也會列出不重要的瑣事,讓我們覺得非做不可──因為它們就在清單上。
澳洲總理霍克(Bob Hawke)有句話講得很好:「最重要的事情,不見得總是叫得最大聲。」
高成就者用不同的方式運作。他們總是著眼於非做不可的事。他們停下夠長的時間,決定什麼事情重要,然後讓那些重要的事情引導他們的一天。高成就者會更早做其他人計劃稍後才做的事,並且延後(甚至無限期延後)做其他人會提早做的事。兩者的差異,並不在於他們準備做什麼事,而是在於優先順序。高成就者總是十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而工作。
 
待辦事項清單的原始狀態,是一張簡單的盤點表,很容易引導你迷失在一堆不重要的事情裡面。待辦事項清單上記的只是你認為需要做的事;待辦事項清單本質上缺乏成功的意圖。
事實上,大部分待辦事項清單其實只是生存清單──協助你度過一天和一生,而不是讓每一天都成為下一天的踏腳石,幫助你循序漸進,建立起成功的人生。你只是花很長的時間,勾消待辦事項。一天結束時,垃圾桶滿了,桌面清理乾淨了,但這於事無補,和成功搭不上關係。你要的是成功清單──刻意為取得不同凡響的成果,而製的清單──不是待辦事項清單。
待辦事項清單通常很長;成功清單卻很短。前者將你拉往所有的方向;後者則引導你往特定的方向邁進。前者是雜亂無章的目錄,後者是井然有序的指示。如果一張清單不是為了成功而製作,那麼這不是你要的。如果你的待辦事項清單列出每一件事情,它可能帶你到每個地方,卻偏偏沒有帶你去真正想去的地方。
在成功的世界中,凡事並不相等。少數一些原因會創造大部分的成果,正確的投入會產生大部分的產出。不管如何,做最重要的事,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三個關鍵,讓你告別瞎忙
一、小處著手
別埋頭瞎忙;將注意焦點放在發揮生產力上。讓最重要的事情引導你一天的行動。
 
二、走向極端
一旦你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仍要不斷問自己什麼事情最重要,直到最後只剩下一件事。那個核心活動,必須擺在成功清單的最上頭。
 
三、說不
不管你表示「晚點再說」或者「永遠免談」,重點都是對你可做的其他任何事情說「不是現在」,直到做好你最重要的工作。
 
四、不要掉進「勾消」待辦事項的陷阱中
我們不能掉進「勾消」的遊戲中,因為這樣的遊戲永遠不會產生贏家。真理在於凡事不是同等重要,只有做最重要的事才能成功。


 

高血壓影響性功能? 創新療法報佳音2017/04/25 12:00

分享: 推文到facebook推文到plurk

「醫生,這個藥好像讓我硬不起來耶!」台中榮總嘉義分院一名頑固型高血壓男性患者,日前服用5種降血壓藥後,疑因副作用造成無法勃起性功能障礙,自行「試驗」停藥、找出疑似副作用藥物向醫師反映,醫師建議男子可透過微創電燒手術「腎交感神經阻斷術」,讓頑固型高血壓易控制、減少用藥及副作用。

40多歲的阿強(化名),20歲時就被診斷有高血壓,20多年來都採藥物控制,近年已使用包括利尿劑等5種降血壓藥,才勉強讓血壓達到控制,成為典型頑固型高血壓患者。但最近醫師發現,阿強血壓再次升高,在醫師持續追問下阿強才輕聲說,「其中2顆藥讓我硬不起來,我拿掉了!」

阿強說,年輕時就喜歡床頭性事,對他而言這不僅是男子自信,婚後更是對妻子的重要工作,雖然20歲就有高血壓,但只要按時服藥每周仍可繳出不錯成績、妻子也很滿意。但自從服用5種降血壓藥後,即出現「硬不起來」狀況,剛開始還以為是白天太累,後來才研判可能是吃藥副作用。

林俊呈說明,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利用心導管顯微手術方式,修飾腎交感神經,讓血壓比較好控制,減少降血壓用藥。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俊呈指出,高血壓門診患者中約8成是一般性高血壓,只要定時服用1到2種藥物即可控制血壓。另有2成嚴重型高血壓患者,須服用3到5種降血壓藥,但部分患者因為長期服藥、血壓仍起伏不定、不易控制,稱為「頑固型高血壓」。

他說,近年因為家族、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越來越多,部分年輕人30至40歲就有「頑固型高血壓」症狀,當服用藥物出現無法勃起等性功能障礙時,患者因羞於啟齒、自行停藥,反而造成醫師對用藥效果評估誤差,進而產生更難控制或麻煩症狀,因此臨床若發現此狀況,他會好好勸說病人用藥並調整用藥,避免產生性功能障礙。若真的病人使用三種血壓藥以上仍無法控制血壓,他就會建議患者考慮近年新引進的「腎交感神經阻斷術」。

腎交感神經阻斷術 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利用特製的燒灼導管進入腎動脈,以低能量燒灼阻斷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傳遞訊息,來降低血壓,平均手術時間約40分鐘。

林俊呈說明,「腎交感神經阻斷術」低侵入性的心導管術的一種,從鼠蹊部位經由血管打針進入腎動脈,以電燒術修飾腎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微調,能讓血壓比較好控制,減少降血壓用藥。

「這是嘉義首次引進!」林俊呈表示,「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在國外發展多年,國內於去年底引進最新一代導管,目前全台已有100多個案例,根據臨床追蹤資料手術效果比西方好,的確對高血壓達到控制,多數患者術後不須增加藥物種類及劑量即可達到頑固性高血壓控制的效果,因此也減少藥物副作用影響生活。但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健保提供部分給付,手術耗材與手術費用共需自費約15萬元。


新冠猝死原因揭密 隱性缺氧不是唯一 急性肺栓塞占1/3 且猝死速度以秒計
新冠猝死原因揭密 隱性缺氧非惟一 肺栓塞占1/3 - 康健雜誌 https://bit.ly/35e01bH
新冠猝死原因揭密 隱性缺氧不是唯一 急性肺栓塞占1/3 且猝死速度以秒計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2021/06/11 · 更新日期 2021/06/11 · 作者 / 李建璋 · 出處 / Web only
這幾天,「隱性缺氧」、「快樂缺氧」、「血氧機」等名詞,民眾每個人都琅琅上口,都知道台灣一連發生幾起染疫者猝死家中或到院前死亡,死後才確診的事件,指揮中心表示多起與隱性缺氧有關,但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指出,事實上,隱性缺氧不是唯一造成新冠患者猝死的原因,急性肺栓塞更是占了1/3,且猝死速度是以「秒」在進行的。以下文章由李建璋醫師授權《康健》刊載。
當所有人都在努力理解解盲的數據時,我卻被一則又一則院前猝死的新聞所震懾,暫停了我的解盲文。
從攝影師、三重醫師、旅行社總監在轉眼間告別人世,急診室一台台救護車載入院前猝死病患,醫院內全院急救廣播聲聲喊,連我在連線電視扣應的短暫時刻,都不能避開全院急救廣播的背景。新冠肺炎掀起前所未有的猝死潮,院外、院內皆不能避免,紐約統計,2020年4月全紐約市猝死的發生率是2018年4月的250%,雙北此刻正在重播紐約人間煉獄的一個場景。
(圖片來源 / 李建璋醫師提供)
這麼猝不及防,而且發生在為數不少平常健康良好的人,除了快樂缺氧,還有其他的機制嗎?
新冠肺炎掀起猝死潮 德國解剖揭密
這讓我回想10年前難忘的一幕,一位年剛過50婦女,因停經症狀開始服用荷爾蒙治療,我剛迴診這女士,依舊健談對話,無特別不適,豈料,7步,對,不誇張,7步之後這女士已經猝然倒地,開始CPR,CPR中經食道超音波檢查,確診了肺栓塞,緊急手術奮戰,才救回寶貴一命。即便是醫師,如果沒有親歷其境,無法感受重症肺栓塞(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的進展是以秒到分在進行,許多人沒有咳血胸痛這個階段,就突然倒地,非常戲劇化。
廣告
COVID的特色之一就是引發高血凝狀態,會不會很多猝死也是因為重症肺栓塞導致呢 ? 德國猝死後解剖給了我們一個線索,解剖資料顯示,12位猝死病患中,有4位(1/3)肺栓塞是直接死因,雖然這個研究樣本小,但是足以提供很深的臨床啟示。
肺栓塞搶救以秒計、難度高 且需多團隊合作
肺栓塞必須經電腦斷層確定,猝死的病患除非急救成功恢復循環,否則唯一能間接診斷的機會是CPR術中超音波。即便檢查出來,當下必須立刻進行手術取栓、導管取栓、還是靜脈藥物溶栓,很多患者甚至必須以葉克膜維生橋接到取栓手術,整個過程牽涉到急診、心臟內、外科、放射、麻醉、加護醫學,是一個多團隊高難度的挑戰,再加上整個急救過程患者高傳染性,我認為這是目前新冠患者重症醫療最高的挑戰,除了必須每個醫師精湛的醫術、團隊合作、更高度考驗人性。
PERT(Pulmonary Embolism Response Team)「肺栓塞快速反應部隊」是近幾年歐美的解法,就像目前心梗、中風、創傷團隊,可以快速集結院內專家與資源,黃金時間作出生死攸關的治療。
台灣須建立肺栓塞快速反應部隊國家隊 
PERT在台灣並未正式成軍,不像其他團隊台灣建軍數年,訓練有素。一有高度懷疑猝死病患,PERT團隊必須集結啟動、實施電腦斷層、決定治療手段、必要時建立人工循環、進手術或導管室,這一切都必須在以分為單位和死神賽跑,然後一路數十位醫護人人都高度暴露,必須全副武裝, 然後這組人,出完任務必須檢驗消毒,甚至一個不小心就要隔離,你可以想像這是多艱鉅的任務!
即使是目前的台大醫院,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要建立這種團隊需要國家級資源。當COVID已經形成常駐疾病回不來了,早晚台灣每個重度級醫院都必須有這個部隊,就看國家在這場戰役的決心和勇氣了。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新冠猝死原因揭密 隱性缺氧非惟一 肺栓塞占1/3 - 康健雜誌 https://bit.ly/35e01bH


高血壓影響性功能? 創新療法報佳音2017/04/25 12:00

 

「醫生,這個藥好像讓我硬不起來耶!」台中榮總嘉義分院一名頑固型高血壓男性患者,日前服用5種降血壓藥後,疑因副作用造成無法勃起性功能障礙,自行「試驗」停藥、找出疑似副作用藥物向醫師反映,醫師建議男子可透過微創電燒手術「腎交感神經阻斷術」,讓頑固型高血壓易控制、減少用藥及副作用。

40多歲的阿強(化名),20歲時就被診斷有高血壓,20多年來都採藥物控制,近年已使用包括利尿劑等5種降血壓藥,才勉強讓血壓達到控制,成為典型頑固型高血壓患者。但最近醫師發現,阿強血壓再次升高,在醫師持續追問下阿強才輕聲說,「其中2顆藥讓我硬不起來,我拿掉了!」

阿強說,年輕時就喜歡床頭性事,對他而言這不僅是男子自信,婚後更是對妻子的重要工作,雖然20歲就有高血壓,但只要按時服藥每周仍可繳出不錯成績、妻子也很滿意。但自從服用5種降血壓藥後,即出現「硬不起來」狀況,剛開始還以為是白天太累,後來才研判可能是吃藥副作用。

林俊呈說明,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利用心導管顯微手術方式,修飾腎交感神經,讓血壓比較好控制,減少降血壓用藥。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俊呈指出,高血壓門診患者中約8成是一般性高血壓,只要定時服用1到2種藥物即可控制血壓。另有2成嚴重型高血壓患者,須服用3到5種降血壓藥,但部分患者因為長期服藥、血壓仍起伏不定、不易控制,稱為「頑固型高血壓」。

他說,近年因為家族、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越來越多,部分年輕人30至40歲就有「頑固型高血壓」症狀,當服用藥物出現無法勃起等性功能障礙時,患者因羞於啟齒、自行停藥,反而造成醫師對用藥效果評估誤差,進而產生更難控制或麻煩症狀,因此臨床若發現此狀況,他會好好勸說病人用藥並調整用藥,避免產生性功能障礙。若真的病人使用三種血壓藥以上仍無法控制血壓,他就會建議患者考慮近年新引進的「腎交感神經阻斷術」。

腎交感神經阻斷術 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利用特製的燒灼導管進入腎動脈,以低能量燒灼阻斷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傳遞訊息,來降低血壓,平均手術時間約40分鐘。

林俊呈說明,「腎交感神經阻斷術」低侵入性的心導管術的一種,從鼠蹊部位經由血管打針進入腎動脈,以電燒術修飾腎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微調,能讓血壓比較好控制,減少降血壓用藥。

「這是嘉義首次引進!」林俊呈表示,「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在國外發展多年,國內於去年底引進最新一代導管,目前全台已有100多個案例,根據臨床追蹤資料手術效果比西方好,的確對高血壓達到控制,多數患者術後不須增加藥物種類及劑量即可達到頑固性高血壓控制的效果,因此也減少藥物副作用影響生活。但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健保提供部分給付,手術耗材與手術費用共需自費約15萬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