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4841_908805002492444_3134895896267965979_n  

重視生活而非金錢,他們在花蓮找到「家」─花蓮小村六戶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goo.gl/4NV4zb

重視生活而非金錢,他們在花蓮找到「家」─花蓮小村六戶
Zou Chi 2015/04/16 08:00:00 發表於 • 生活 • 書摘 • 文化

文:謝其濬

這群年輕的新移民,帶著不同的故事,落腳花蓮;
有人種田、有人做麵包、有人縫紉、有人做手工皂,
他們彼此串連、合作、互助、支持,
在事業中傳遞對環境的友善,
在生活中成為彼此依賴的肩膀,
他們在異鄉的土地上,找到了家的歸屬。


十月初,秋意微微。花蓮壽豐「光合作用農場」裡的「小村食堂」,幾位女性正聚在一起開會。

每位女性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專注於不同的事業,有人種田、有人做麵包、有人縫紉,還有人做手工皂。這幾戶人家平時各自營生,但是又會串連為社群,有個名字,叫作「小村六戶」。

每個月,「小村六戶」有件共同的大事,就是到台北參加「彎腰農夫市集」的擺攤。會議,通常在市集結束之後召開,除了討論擺攤事宜,就是看各家提出什麼建議,眾人再針對該議題繼續談下去。

說是會議,其實氣氛一點也不嚴肅,沒有議程、沒有主席,僅憑共有的默契和情感,大家自動就位,提出要討論的事項。

成員之一的劉崇鳳描述,「會前開場通常是長達一小時的閒聊,分享心事,或是交流家庭近況。」由於開會的通常是女主人,男主人則在家從事生產,大家很容易從生活的小事開始聊起,聊著聊著就變成大事。

如果需要有人出來負責某件事,也不必分發或推派,「大家心裡自然而然會出現某個適合的人選,這人也不會推託,反而歡欣鼓舞:『耶!我終於有工作了!』」劉崇鳳笑道。這六戶人家多數不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不少成員來自台北、高雄,然而他們都在花蓮這塊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家,甚至組成了更大的一個「家」。「小村六戶」,就是這群人的另一個「家」。

Photo Credit: 小村六戶粉絲專頁
小村六戶每個月的共同大事,就是到台北參加「彎腰農夫市集」。Photo Credit: 小村六戶粉絲專頁

比收入更重要的生活
不依賴金錢,安於清貧,重視生活勝於物質需求,是「小村六戶」成員的共通之處

「小飽麵包」的女主人劉崇鳳即為一例。來自高雄、中文系出身的她,因為不願被拘束,畢業之後,便持續地流浪、寫作,透過各種打工方式維生,曾經將她在中國新疆、蒙古旅行的經驗,寫成了《聽,故事如歌》。

劉崇鳳透露,過去她也曾在大學擔任校長祕書,但是做了一個月,就深覺自己不適合辦公室工作而放棄,對她來說,一成不變的工作,會扼殺她極為珍惜的創作能量。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雖然得承受收入不穩定的風險,但是她卻甘之若飴,「畢竟我是個物欲需求很低的人。」

她之前在台東都蘭進行「小客棧」的空間實驗,後來轉戰花蓮,與另一半洪榮崇都曾在「大王菜舖子」工作,後來又認識了「光合作用農場」的吳水雲,在後者的引導下,洪榮崇學習了做窯烤麵包,成立「小飽麵包」,當男主人靜靜地烤著一爐又一爐的麵包,女主人則扮演行銷的角色,幫忙賣麵包。

小村六戶的另一戶成員,「好好吃飯」的女主人歐陽夢芝,是劉崇鳳在大王菜舖子工作時所認識的朋友。歐陽夢芝是輔大廣告系畢業,她在藝文圈任職很長一段時間,從事跟廣告、劇場相關的工作。有趣的是,她還在琉璃工房做過修蠟師傅,遇見了負責鑄造的黃兆瑩,兩個人後來又成為誠品書店的同事,定居花蓮兩年後,攜手走入禮堂。

這對小村六戶口中的「 神鵰俠侶」,身上都有著文青氣質,對於工作和生活,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對我來說,選擇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我對這件事有沒有興趣,其次是一起工作的人,金錢是擺在最後的順位,」黃兆瑩認真地說。

正因為這樣的價值觀,兩個土生土長的都市小孩,決定揮別「沒有生活感」的台北,來到花蓮當農民。完全沒有農業背景的兩人,參加了一系列的農法學堂課程後,從受雇當地農民協助翻土、插秧開始,現在租了農地種水稻,共同經營「好好吃飯」。

「我們堅持不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以不掛鳥網的自然方式耕作,將老天贈予的作物,取名為『好好吃飯』,提醒彼此用心飲食,以誠心回敬天地,感謝祂讓我們豐收,」歐陽夢芝指出。最晚加入小村六戶的方小糖,是目前唯一未成家,也沒有定居在花蓮的成員。她是劉崇鳳停駐都蘭時結識的朋友,愛唱歌的她,之前也過著吉普賽式的生活,平時在台東糖廠唱歌,收入則來自打零工。

因為劉崇鳳的引導,方小糖也來到花蓮,她愛這裡的好山好水,卻因為沒有自己的事業,一直沒有找到扎根的方式,一度回到台北當起廣告業務。沒想到工作壓力徹底壓垮了她,「當時的我,幾乎沒有能力再唱一句歌詞了,」她回憶,身心俱疲下只好辭掉工作。

她再次來到花蓮,因緣際會接觸了縫紉手作,因此有了「糖來了」這個品牌,從事布衛生棉的製作。由於不像小村六戶其他成員,都在花蓮有了自己的家庭,方小糖選擇平時住在台北,每個月定期回花蓮住幾天,除了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也可以扮演小村六戶和台北之間的橋樑。

Photo Credit: 小村六戶粉絲專頁
來自不同的故鄉,曾經次處漂流的一群人,在花蓮找到了另一個「家」。Photo Credit: 小村六戶粉絲專頁

堅持對環境友善的理念
小村六戶中,每一戶經營的事業雖不相同,核心理念卻非常接近,簡言之,就是對人、對土地的友善。最具代表的非吳水雲的「光合作用農場」莫屬。這位農場主人有著傳奇的背景,他曾經是藏傳佛教的喇嘛,在尼泊爾待了十年,返台之後,選擇還俗,在花蓮落地生根,「其實我內心還是個喇嘛,」吳水雲笑道。

現在的農場,本來是要當道場,後來吳水雲發現,土地上每天都有生死,大自然就是道場,也就專心在農事中修行。農場作物以稻米為主,另有玉米、木瓜、芭蕉、花生、洛神花等不同的季節作物。

光合作用農場的特色,就是採取「生物動力農法」(BD農法)種地,這種農法強調以回歸自然與不汙染環境的方式,恢復土壤活力,進而讓作物展現強健的生命力。除了農作,吳水雲還會固定在農場種植樹木,並設置生態池,實踐「三生(生態、生產、生活)一體」的理念。

十分奇妙的是,小村六戶成員中的「一家三」,男主人龍珠慈仁也是來自青康藏高原的藏人,因為追隨達賴喇嘛,原本在印度過著流亡的生活。來自台灣的蔡詠晴,為了拍攝達賴喇嘛的紀錄片,在印度與龍珠慈仁相識相戀,成為夫妻。兩人結婚後返回台灣定居,不過,龍珠慈仁的藏人身分,無法取得在台灣的長期居留權,造成了這個家庭不少的困擾。

最初,他們住在台北,考慮到花蓮開闊的自然環境,更適合來自大草原的龍珠慈仁,於是移居花蓮。為了喚起社會對台藏婚配權益的重視,蔡詠晴和夫婿除了舉辦分享會,同時製作了一本筆記書《一家三》。

因為製作有環保概念的書衣,他們無心插柳發展出縫紉手作的事業─和印度藏區的藏人合作,請他們製作書衣、護身符、襪套和提袋,再以高於當地市場價格購入,在台灣販售推廣,所得回饋給製作者,藉此改善他們的生活。

「友善」的概念,也具體落實在「平方家(原名評芳家)」的手工皂上。男主人廖國評學的是化工,原本是工程師;女主人魏吟芳則是國小老師,因為想跳脫框架,創造新教育型態,加上追求自己的生活,便與先生搬到花蓮。第一個孩子的到來,給了這對夫妻製作母乳手工皂的靈感,漸漸發展了手工皂的事業。「我們堅持不添加防腐劑、乳化劑、定香劑,以及任何合成介面活性劑,希望用更自然的方式照顧我們的健康,」魏吟芳強調。除了對人友善,平方家的產品也強調對環境友善,比方說,油品的來源堅持使用非基因改良的作物、減少PVC塑膠包膜,另外還推動「秤重買皂」,來減少不必要的瓶裝浪費。

從雲端空間到共同擺攤這六戶人家,之前就有不同程度的交集和連結,但到底是如何組成「小村六戶」?

始作俑者,應該就是劉崇鳳。二○一二年十月,原本就熱愛寫作的她,一時心血來潮,在臉書上成立了小村六戶的粉絲專頁,透過書寫來記錄彼此互動的點點滴滴。

「一開始的初衷,是覺得這樣平實的生活狀態是可以存在的,很希望寫出來,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劉崇鳳透露,最早的小村六戶只能算是一個雲端裡的概念。

魏吟芳笑說,這樣的名字,也給外界一個錯誤的想像,以為「小村六戶」就是「有著六戶人家的村子」,常有人來電想要參觀。事實上,就空間來說,六戶人家其實散落各處,彼此或近或遠,不一而定。

當然,六戶人家感情不錯,曾經一起去爬雪山。不過,在出遊之外,真正把六戶人家凝聚在一起的契機,則是參加「彎腰農夫市集」開始。該市集強調環境友善的概念與想法,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舉辦,地點在政大公企中心。二○一三年初,歐陽夢芝提出了小村六戶一起到該市集擺攤的想法,經過了討論和溝通,他們在四月提出申請,七月正式擺攤。

以共同擺攤為起始點,小村六戶的成員也思考著,可以一起再做點什麼,把他們所信奉的理念推廣出去。由於平方家在推動「秤重買皂」,消費者自備容器,便可以獲得集點,其他成員也加入此一方案,買米、麵包,只要帶容器來裝,都有點數優惠。至於集點禮,則打算製作環保皂串,肥皂用完後,由海洋廢棄物製作的串飾,則可以留下來做為裝飾品。

除了事業上的合作,小村六戶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成員彼此的支持、協助。

移民花蓮,過起恬靜的農村生活,看似美好,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問題。「我們看起來很開朗,其實都會有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刻,」魏吟芳坦言,因此,當有人陷入低潮時,其他成員就會加油打氣,透過這樣一張人際關係交織的安全網,每個人都可以重拾繼續生活的力量。

最早在花蓮扎根的吳水雲,看著這群年輕的新移民,有感而發地說:「在小村六戶,可以見證人性的溫暖,不必依賴金錢而生活,透過互助的方式,傳遞出對於土地、對於他人的愛的能量。因為有這份愛的能量,「小村六戶」的成員在異鄉的土地上,找到了「家」的歸屬。

書籍介紹
《從漂流到居留:回歸自然x實現理想=花東心生活》,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謝其濬、張煥鵬

花東,似遠又近地隱蔽在台灣的一端,其實由西到東不過半天車程,但過去人們對這片在一日生活圈內的樂活淨土,卻鮮少願意拿出勇氣駐足停留。

如今,人們衡量花東遠近的標準,不再是時間與距離,而是生命中的放下與選擇。得天獨厚的美麗淨土、海角綠地,成為她發展出不同他處生活型態的最佳優勢,並創造出得以與自然共存、回歸本質的純樸生活。

許多追求理想與懷念故鄉的新知故友,不約而同地由外地移居到花東,開起創意十足的精緻小店,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同時分享移居點滴,希望將流淌著美麗山水與藝術人文的清新感,以及土地豐沛的生命力傳遞給更多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