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老街/北埔擂茶則是在民國八十五年的膨風節上,由葉彭效女士親自 將擂茶放進綠茶做基茶,再倒入堅果類,像是花生、芝麻、南瓜子仁等,再慢慢「擂」成細末粉狀,倒入熱騰騰的開水,就是一碗「擂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7JGWy


 客家人/桐花祭、客家花布、客家擂茶/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qy2FdG

宋代點茶/泡茶/喝茶/韓熙載夜宴圖/日本抹茶和宋茶非常相似/鬥茶/「唐宋茶文化」唐宋高度發展的茶文化,為何無法直接流傳下來 反而東渡日本完整且精緻的保存下來,如今再回傳中土-唐。宋。元。最澄。榮西。南浦紹明。千利休/徽宗名作《大觀茶論》世界上維一的由在位帝王撰寫的茶學專著/英國紅茶和印度拉茶/素菜館叫故「素分茶」/小費稱為「茶湯錢」/日常飲食叫「茶飯」/服務生:茶飯量酒博士/唐朝「茶聖」陸羽/《茶經》是唐朝人陸羽所著的關於茶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茶的專著/唐朝人喝茶,喝的是「煎茶」:把茶葉焙乾,碾碎,篩成粉末,撒到鍋裡,咕嘟嘟燒開,喝那鍋茶湯。這鍋茶湯很香,但也很苦,簡直像藥湯。為了減少苦味,或者說為了壓制苦味,唐朝人會往茶湯裡放鹽、薑、花椒、胡椒、核桃仁,結果又把藥湯變成了菜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451175084

--------------------------------------------------

擂茶之母--紀念張毛妹女士(1915-2002)----------pdf

2017-02-17_135340  

2017-02-17_142833  


 

http://glurl.co/n8Y

「擂茶之母」的圖片搜尋結果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擂茶之母」的圖片搜尋結果

http://blog.xuite.net/blueshk/happy/20297056-三十九號北埔擂茶-新竹店

------------------------

客家擂茶簡介
擂茶的起緣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既研磨之意,以陶製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飲料飲用.
擂茶別名[三生湯],據古書記載.相傳三國時代的張飛帶領官兵進攻武陵時,官兵將士都感染瘟疫無力作戰,當時有位草藥醫師前輩,有感於蜀君紀律嚴明,便奉獻祖傳的除疫秘方,以生茶生薑生米共同磨成糊漿後煮熟而飲用,結果是湯到病除,擂茶之名便由此相傳下來.目前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客家人及移民,以及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區的民眾皆有飲擂茶的習慣.在台灣地區則以新竹.桃園.台北.花蓮.美濃....等地區的客家庄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一般推測,擂茶之所以成為客家飲食,可能是因為擂茶的主原料『米仔』和茶葉等材料輕巧容攜易帶、且食用方便,不易長米蟲,為客家人逃難中發展出的特殊飲食。
擂茶的工具
一、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
二、擂捧:以芭樂、油茶樹幹為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 40 cm 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製作
(一) 傳統作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使材料娭成漿狀,極為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現代作法:1. 茶葉、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
2. 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進擂缽加入適當開水,用擂擂勻,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
4. 沖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點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餅一起食用,別有風味。
(二) 正餐用:傳統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飯亦可。當正餐時可炒一些萵苣、椰菜等綠色蔬菜,豆乾、花生、蘿蔔乾、四季豆至蝦仁等都可當配菜。
擂茶養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來以已久,據指導老師葉老師的母親口述,( 葉彭效女士,民國三十七年自廣東陸豐縣來台 ) ,在大陸客家地區,擂茶是極為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午約十點、三點,客家人都會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吃擂茶的,會被恥笑待客不週。而過去許多客家民來台都帶著擂缽、擂棍,可見從前吃擂茶風氣之盛。
  吃擂茶成習的老人大多很長壽,活到八、九十歲以上,這是因為他們將綠茶研成末,富含維他命 C,又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單位的乾果研末並食,容易吸收,就現代觀點而言是相當健康、有機的飲食。 北埔農會推廣擂茶,用意在推廣多食用綠茶、米食及客家傳統飲食。


 

竹縣北埔「哈客愛客家庄茶坊」 挹注客家擂茶「翻轉創新」新活力
勁報 2016/05/18 22:48(11天前)
【勁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大家耳熟能響客家餐飲文化代表之一的擂茶,讓人很難想像到其與西方主流食材創新結合,在味蕾所呈現的翻轉風味如何;享譽國內擂茶市場領導品牌的「哈客愛客家庄茶坊」,透過中醫專業挹注擂茶更具有自然、健康之豐富營養,尤大膽創新結合花旗蔘、咖啡等西方食材,引領傳統客家下午茶飲點心的擂茶,跨界邁向「中西合壁、兼容並蓄」新一代的休閒養生茶飲品牌。

█擁有中醫執照專屬顧問 鐵三角經營團隊的客庄擂茶

在新竹縣北埔鄉中豐路設有門市,以及在慈天宮廟前街設有假日展售處的「哈客愛客家庄茶坊」,老闆娘莊碧芳的創新經營和拓展行銷專才,老闆親自坐鎮工廠堅守品質的生產,再搭配有攻讀醫學碩士並取得中醫執照的專屬顧問之下,策略性形成一個堅強鐵三角經營的企業體,大步邁進設定的營運目標,要帶領客庄擂茶成為養生健康茶飲之主流。

為確保產品的品質,形塑自有品牌,哈客愛客家庄茶坊在食材選購方面,以自然、品質為優先,不加防腐劑及其他的添加劑。所有擂茶粉都綜合超過20種以上的食材,甚至有擂茶產品超過30種以上的食材,莊碧芳強調,嚴選新鮮的五穀類,採取不同的加工方式,即溶好沖泡又順口,營養豐富、富含膳食纖維,有益健康;就以每人一天的活力主要餐點早餐來說,現代的忙碌人只要花20元就能現沖享用,省時又健康,尤較時下精力湯飲更擁有豐富營養。

█行政院客委會輔導 將擂茶DIY樂趣帶到產品中

行政院為了輔導業者產品升級,特舉辦包裝設計輔導,由執行單位精選優良店家輔導創新產品包裝,莊碧芳表示,哈客愛客家庄茶坊獲選參與計劃,推出養生擂茶DIY禮盒。將擂茶DIY樂趣帶到產品中,不只可以體驗擂茶之樂趣,也可以作為裝飾品。

莊碧芳表示,養生擂茶DIY禮盒內容含有藝術家精心設計,以仿柴燒工藝製成的擂缽一只,以及天然油茶樹製作的擂棒一支。另有綠茶、紅棗、杏仁口味各4包的隨身包;茶葉、花生、芝麻、米香各一包的擂茶食材。食用前先將茶葉、花生、芝麻食材包各取一些置入擂缽中,用油茶樹的擂棒擂成細粉,然後在加入隨身包拌勻,沖入熱開水或熱茶水,倒入一些米香,就是一杯可口的擂茶。

█充實專業 精益求精、力求創新

哈客愛客家庄茶坊在自己不斷努力及認真經營下,並不斷參與各種研習,力求精進,整個產品的品質受到客人的認同,也受到企劃行銷單位的注意,接受客委會委託單位的輔導,在行銷方面及產品外包裝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除繼續朝向自己設定的目標邁進之外,期望能與國際接軌,產品進軍世界各地。

莊碧芳表示,哈客愛客家庄茶坊因為有自己的經營策略,在客家擂茶相關產品銷售之外,也不斷的開發新的產品,尤其有中醫師可以諮詢,會依據不同體質的民眾設計可以飲用的擂茶,如不含茶葉的擂茶、不含綠豆的擂茶等,並以養生為訴求。在包裝上有經濟實惠的補充包、方便攜帶的隨身包、送禮好伴手的精緻禮盒等,民眾可以有多種的選擇。

█產品獲得認同及肯定

哈客愛客家庄茶坊的養生擂茶及典藏禮盒通過ISO22000及HACCP驗證,並獲選為新竹縣第一屆十大伴手禮,也得過金牌獎及其他奬項。莊碧芳表示,哈客愛目前已有四種產品,現更進一步推出「花旗蔘」、「玫瑰」兩種創新口味的擂茶產品,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有益健康的養生食品;另者,哈客愛並提供代工、批發、零售及宅配服務,以及提供擂茶DIY體驗及各式飲品服務。

哈客愛客家庄茶坊目前也準備好即將推出讓人味蕾驚豔的「咖啡擂茶」,在厚實豐富的傳統擂茶基底下,透過西方咖啡的風味挹注,望能將兩者在養生與健康的雙重結合,引領擂茶產品更多元化的創新發展,更要為擂茶傳統茶飲翻轉開拓更寬闊的市場商機。

(圖/「哈客愛客家庄茶坊」透過中醫專業挹注擂茶更具有自然、健康之豐富營養,尤大膽創新結合西方食材,推出花旗蔘、玫瑰、咖啡等三種新口味的擂茶食品,引領傳統客家下午茶飲點心的擂茶,跨界邁向「中西合壁、兼容並蓄」新一代的休閒養生茶飲品牌。)

--------------------

劉慶中期許客家美食 穿越國界四處飄香
自立晚報自立晚報 – 2015年8月3日 下午9:59
【記者郭襄陽台北報導】由客家委員會推薦、甫獲「2015臺灣美食展」廚藝大賽金廚獎殊榮的「闔家美食傳承隊」昨(3)日拜會客委會,除了分享勝利的榮耀並接受客委會所致贈的感謝狀,也將獲獎的各道客家特色菜餚一一重現。
客委會主委劉慶中特別向團隊成員表達感謝,也期許他們能將客家美食「博大、璞真」的精神推向世界,讓客家美食四處飄香。
劉主委表示,傳統上客家人就像蒲公英般隨風而居,並在各處落地生根。為了融入不同地區的生態及文化環境,客家逐漸發展出兼容並蓄但保有特色的飲食文化。兼容並蓄是客家美食廣納百川的「博大」,而保有特色則是客家人簡樸勤奮的「璞真」,這兩者構成了客家美食的核心。
劉主委說,這次「闔家美食傳承隊」陳志昇、蕭冠之、黃家洋、李國溢及許文賢等5位師傅將「博大」與「璞真」的客家精神發揮地淋漓盡致,讓不同族群的朋友感受到客家美食的精緻美好,並將在明年代表臺灣參加「2016國際廚藝大賽」,客委會將盡力協助「闔家美食傳承隊」做好萬全準備,讓客家美食穿越國界四處飄香。
劉主委也特別向在幕後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的專家、廚師及餐廳業者們表達感激,並期許大家共同為延續客家美食料理文化而努力,繼續創造客家美食新價值,以提升客家美食能見度,讓客家美食與國際接軌。
客委會表示,客委會為推廣客家美食文化今年首度參與「2015臺灣美食展」,並推薦「2013年客家溫馨團圓年菜」冠軍隊伍參加這次的廚藝大賽。「閤家美食傳承隊」為了這次的比賽,訪遍全臺客庄蒐集食材,並將傳統與創新元素融合在8道客家菜餚中,從取名「融合」的餐前飲品、代表客家好客精神的前菜「客晉」,到重拾客家純真精神的點心「溯原」等,利用客家福菜、菜脯、酸柑茶及擂茶等食材,將甘、甜、酸、苦、鹹等五味重新詮釋,不僅讓客家美食朝國際化目標邁向一大步,也讓更多人透過客家料理體會到客家人好客且願意分享的料理精神,榮獲冠軍可說是實至名歸。2015/8/3

-------------- 

張花冠縣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宣傳客家擂茶
2017年03月19日 14:00 余信賢

縣長張花冠今天戴著半邊太陽眼鏡出席客家擂茶活動(余信賢攝)
張花冠縣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宣傳客家擂茶
縣長張花冠送紅包給客家獅時還戲弄著舞獅者(余信賢攝)
擂茶為客家具代表性的待客禮之一,19日在中埔鄉的客家文化會館舉辦客家文化節活動,現場有擂茶及栥粑DIY體驗、客家創新茶服秀、客家文化史展示等。縣長張花冠今日因右眼眼疾戴上眼罩,笑稱一目瞭然。
「擂茶」系列活動,互動式的接觸民眾,認識嘉義縣的客家文化與歷史,有客家文化史展示外,還有製作客家花布,現磨、現沖、現飲的擂茶DIY,Q軟粢粑品嚐,加上客家創意服裝走秀,兼具知性與感性。
活動一開始由10位嘉義大學及南華大學的女學生,穿上最新潮流的客家服裝走秀,最後主持人也邀請最美麗的模特嘉義縣長張花冠上台。張縣長說今天表演的是客家最新造型「客家眼鏡」,現在流行太陽眼鏡只戴一邊,這樣看東西可以睜一隻眼閉隻一眼,可以「一目瞭然」,用兩隻眼鏡看太累了。還提到前總統李登輝及現任總統蔡英文也都是客家人,說不定之後還會有客家人繼續當總統。
2017世界搏茶會,以擂茶串起客家族群的優美人文風。嘉義縣茶區有許多客籍茶農,他們奉獻了汗水與智慧,使嘉義阿里山的高山茶名揚世界。本次藉著客家擂茶邊喝邊玩的過程,讓來賓認識嘉義縣的客家文化,也希望充滿智慧的擂茶能夠成為熱愛健康人士的選擇。

2017031900193420170319001935  


 

E015-01f_537780_1P10807742015-04-14_144934  

璞鈺擂茶 古樸中嗅客家茶香
m.udn.com查看原始檔
【聯合新聞網/張瑋瑄報導】
還記得小時候,阿嬤房裡「紅吱吱」的棉被上,有著傳統客家大紅牡丹、菊花瀟灑綻放的痕跡,被單上爭奇鬥豔的花海,即便長大後忙得千迴百轉,但總忘不了那片風景。現今,客家文化隨處可見,無論是建築風格、美學美食皆獨具一格,客家元素被大量應用在美食、文創產業,跳脫過往的傳統模式,正積極與國際接軌。

永保青春的秘方 一天三碗擂茶

好客的客家人以擂茶待客、以美食宴客,俗諺說:喝擂茶,吃粑粑,壯身體,樂哈哈,擂茶,是一種客家民族的飲食方式,經醫學證實,擂茶對長年生活在山谷的客家人,有獨到的驅寒健身功效。位於新竹北埔老街的「璞鈺擂茶」,是所有客家饕客的集散地,創辦人馬玉英女士於民國86年間,在朋友引薦下,結識了一位三餐都吃擂茶拌飯的婆婆,見她雖然瘦小卻又靈活的身軀,看不出已高齡八十有餘!難怪客家人有句諺語:「一日擂茶三碗可保終日不疲倦;一天三碗擂茶可保活到九十八」。同日,馬玉英女士第一次品嘗正統客家料理,「擂茶」成為她最難忘懷的佳餚。

有一種生活是樂於分享

為了要將此健康秘訣與美食分享給所有人,馬玉英女士與夫婿在民國90年成立「璞鈺」品牌,參與擂茶製作研發,將印象中綠茶口味的擂茶,發展至今有12種口味的系列擂茶,希望提供不同年齡及體質的民眾食用。篤信佛教的馬玉英女士,秉持著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概念,於民國92年,從原本只是研發製作擂茶產品的工廠,轉型為北埔「璞鈺擂茶」門市,希望結合客家文化產業,進而推動地方發展。開業期間,於店內見證了許多久別的朋友不約而同在店內相逢,更有一位六十幾歲的顧客與四十年未謀面、現年八十幾歲的師長重逢。

?種口味都是一個回饋、一樁故事!

璞鈺二字有著特殊的含義,「璞」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代表客家人樸實與無華的個性。「鈺」則是堅硬的金剛石,也代表了客家人堅忍耐磨的精神,「每一種擂茶口味就是一個回饋、一樁故事!」馬玉英女士說:「有客人因肝不好,詢問怎不加入杏仁?自己愛美常喝紅棗枸杞茶,也結合擂茶推薦給年輕女孩;老人家首重養生,所以採行中醫配方推出漢方擂茶;還有無糖精力湯、鹹味精力湯、暖暖薑擂茶等多元口味」。由此可見,在每種新品項開發之際,其研磨過程和材料都融入了「璞鈺」的用心。

全家動員 打造享美食、享溫馨的環境

璞鈺將傳統擂茶摻入現代人的健康需求,開發出無糖、紅棗、漢方、綠茶、杏仁、咖啡、咖啡杏仁、山葯紅豆薏仁、客家鹹味擂茶、鹹味精力湯及養生精力湯十二種新口味夾鏈袋包裝,其中無糖、紅棗、漢方口味上市後普獲好評,許多中西醫的醫生都是忠實顧客,因為「擂」字本身就有研磨、擣杵的意思,擂茶是以多種穀物磨製的精華,是最天然的食療方法。現在,「璞鈺擂茶」由第二代接手,將傳統的擂茶融入新生命,製成馬卡龍、布朗尼、派等多元產品,店內風格與產品包裝設計,皆由馬玉英女士的女兒一手包辦,身處在「璞鈺擂茶」內,您一定可以體會到全家總動員的溫馨氣息。

食在安心" 打動你心

「除此之外,璞鈺擂茶以"食在安心"為理念,產品生產有健全的自我稽核管理制度, "定期"、"主動"送驗 SGS檢測各項化學成分及農藥殘留檢測,各期檢測報告皆公開於璞鈺官網供消費者瀏覽,致力用心關懷消費者的感受。「璞鈺擂茶」三層樓五十多坪的店內除了供應各式養生擂茶,還有擂茶體驗、產品販售、素食簡餐等多元服務,為遊客提供一處雅靜的休憩處。許多想經營餐館的業者紛紛到門市取經,馬玉英女士不但樂於分享自身創業的經驗,更主動協助規劃安排,共同擴大客家文化的分享精神。

886-3-5802250 Fax:+886-3-5804023 新竹縣北埔鄉廟前街八號

璞鈺擂茶-客家擂茶北埔擂茶新竹縣十大伴手禮客家美食素食餐點 - http://goo.gl/nIXupY

馬玉英 :: 竹縣雲端茶博物館 - 好客人物 - http://goo.gl/VMCJ3U

※哪裡買》

北埔 [璞鈺擂茶]

創辦人馬玉英小姐當地人稱馬阿姨,她在縣農會前總幹事陳重光的鼓勵下,與夫婿李興熒在90年創設「璞鈺」。民國92年2月,李氏夫婦因緣成熟,在北埔廟前街成立「璞鈺」門市部,在門市正式開張前,老闆娘虔誠地佛向菩薩祈了願,希望讓大家到這兒來時有個休憩之處,如今已成為北埔著名的店家。璞鈺負責人馬玉英表示,生長於北埔鄉下,從小養成自律的習慣,「璞鈺」名字是老闆娘取的,「璞」是指未經琢磨的璞石,象徵著客家人樸實無華的性格,而「鈺」則代表堅硬的石頭,正好形容客家人堅忍耐磨的精神。璞鈺老闆娘馬玉英表強調將繼續提供營養、健康的客家擂茶和素食簡餐,並以最好的服務、品質、形象給消費者。

言對青山青又青,請
二人土上說原因;坐
三人騎牛少隻角,奉
草木之中多一人。茶

-----------------------------------------

河婆客傳統擂茶 吃鹹的

2014-08-13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我們的擂茶是鹹口味的!有紫蘇、薄荷等」,屏東市永光里林仔內早年有一群來自中國廣東省揭西縣河婆鎮「河婆客」,是一九四五年後來台的客家人,擁有特殊生活文化,子孫盡力保存原味。

  • 來自河婆客的原鄉擂茶,蔬菜是重要材料。(記者羅欣貞攝)

    來自河婆客的原鄉擂茶,蔬菜是重要材料。(記者羅欣貞攝)

屏市林仔內三山國王廟主委蔡政雄表示,父親是在一九四八年來台定居屏東,當時形成客家聚落,許多生活習慣有異於南部六堆客家、北部客家族群,還有獨特的河婆腔客家話,近年許多第一代逐漸凋零或人口外移,永光里一帶的河婆客已不多,但從原鄉帶來的擂茶,還是重要的飲食。

六十八歲蘇秀鳳是河婆客的擂茶高手,她表示,手藝是婆婆傳承的,先把花生、芝麻、茶葉、紫蘇葉、薄荷葉搗碎,再加入開水,享用時可以配著事先炒好的豌豆、韭菜花、芹菜、蝦仁、菜脯或白飯吃,台灣常見的擂茶是甜的點心,河婆客的擂茶則做為正餐。

蔡政雄表示,宛如「客家飯湯」的擂茶,不油膩、易消化,家裡習慣在天氣熱時料理,家中第三代都會做,遇社區有節慶活動時,也都會出來示範,讓更多人認識在台灣生根的河婆客。

-------------------------

自航海時代開啟以來,茶葉成為東西方交流最重要的文化媒介與貿易商品,
它不僅打開東西方貿易與文化的那扇門,也開啟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那扇窗。

「方寸之處,可以藏香」,深具東方元素的茶箱茶盒往往是社交場所最為耀眼的焦點,
「茶之器」形式上是儲存與保護茶葉的容器,實質上更是妝點茶葉與行銷策略的載體,
茶葉盒與茶罐充分展現昔日的文化特性與審美觀,圖案與設計往往比茶葉本身更為醒目出色,歷久彌新。

為讓更多人了解臺灣茶文化背後動人的故事,臺大圖書館、臺大博物館群與臺紅茶業文化館合辦「方寸藏香-從茶文化到貿易商品,看臺灣茶的樣貌」特展,
以珍貴少見的茶盒茶罐文物及歷史照片為引導,了解茶葉由「文化財」轉變為「全球貿易商品」的過程,以及臺灣茶在世界市場中曾經扮演的角色;
一同展出的是圖書館館藏中與茶產業相關的珍籍舊藏,歡迎大家前來品味。

開展儀式:2016年3月1日(週二)14:00
展覽地點:臺大圖書館1樓日然廳
展覽日期:2016年3月1日至31日(週一至週日,9:00-17:00)

「方寸藏香」臺紅茶業文化館展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TU LIBRARY - http://goo.gl/EYr3wK

------------------------------

擂茶第一家 | 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060209/2390590/

客家擂茶:唐宋烹茶遺風、日本抹茶之母
2007-5-27 12:53 | 查看: 1177 | 評論: 1 |原作者:音樂茶人——阿秋歌|來自:本站原創
本人不是學者,只是個“客家音樂茶人”,喝茶多年,對茶文化和各種茶藝的了解是逐漸加深。作為客家人,對客家擂茶的認識經歷過幾個階段:1 拒絕擂茶——認為只是部分客家人最普通的飲食方式(茶泡飯),小時候吃過,只覺得苦,不習慣,用具也不如工夫茶雅緻;2 接受擂茶——由於我工作室經常接到音視頻的活,音頻我可以獨立完成,視頻我得找朋友鄭輝來攝影,然後在他家做非線性編輯,中午就常在他家吃,而他夫人是賀州公會客家人,幾乎每天中午都弄擂茶,然後泡飯吃,他們叫“飯茶”,吃過幾次,竟然也習慣了,有一天竟吃了5碗;3 熱愛擂茶——我敢肯定,幾乎所有喝過擂茶的人,都會迷上擂茶,因為傳統的擂茶工藝,讓茶葉研磨成粉末,大部分營養都被人體吸收,咖啡因也比較濃(當然不如咖啡濃),喝下去人就會有輕微興奮感,所謂“提神醒腦”;4 將擂茶進行到底——作為客家茶人,有責任要把客家這種天然、綠色、健康的茶藝推廣出去,讓全世界的人都來了解客家擂茶、喝客家擂茶。
這幾年,由於經常采風的緣故,我到過粵、贛、閩、桂各省的客家地區,喝過各種各樣的擂茶,跟許多擂茶老人交談,學習各種擂茶的配方,對擂茶有了一些認識,我試著從擂茶的起源、擂茶與唐朝“煮茶”、宋朝“點茶”、日本“抹茶”的關係,談一些個人的見解,跟各位探討。
一、何謂擂茶
“擂”字,字典裡有三種讀音:1 我“擂”你一拳,讀作lei1;2 “擂”——研磨之意,此時讀作lei2(音同“雷”);3 打擂台,念lei4(音同“累”)。
擂(念lei2)茶,顧名思義,即將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裡研磨、擂碎,衝沸水而成,此法據說取法於藥飲,最原始的藥飲,也是將某些藥置於缽內搗爛,注人沸水飲用,此後人們發現茶葉有清熱、解署、生津的功效,茶便成了藥飲必用之物,再後來有人在藥飲中添加了一些食物,遂成為風味獨特的飲料。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客的一種茶藝流行在閩、粵、贛、桂、台及湘中的客家人聚居地區(湖南一些非客家地區也存在),擂茶研磨的基本材料有鬆子仁、南瓜仔、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綠茶菁及米仔。主原料米仔,是將米經過浸、蒸、曬、炒的過程,變成易儲存,為客家人逃難中發展出的特殊飲食。擂茶製作過程為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過程中不斷加水,使材料變成漿狀,後衝入沸開水盛入杯中,嗜甜者可再加入些許黑糖,後放米仔共同食用;咸擂茶為正統客家擂茶,製作過程中除基本材料外再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些許鹽研磨,研磨好後在杯內加入蝦米、四季豆末、米仔等再衝沸水入杯即可,喝起來齒頰留香、風味獨具,非一般加味茶可比擬。
製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學合理的配料。這除了要用好茶、芝麻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隨時令變換。春夏濕熱,可採用嫩的艾葉、薄荷葉、天胡荽;秋日風燥,可選用金盞菊花或白菊花、金銀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還可按人們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種多樣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陳、白芍、甘草,為“清熱擂茶”;加魚腥草、霍香、陳皮,為“防暑擂茶”。經醫學驗證,擂茶對常年生活在大山長谷瘴氣較重的客家人,有一種獨到的驅邪健身功效。君不見客家老翁老嫗,精神健旺,少病少痛,這不能說不是得益於常飲客家擂茶。
二、擂茶起源
擂茶究竟起自哪一朝代?如何傳來?似乎還沒有確切的考證,但歷史確實久遠,傳播也甚廣。傳說倒有好多版本:
相傳,建武23年(47年)盛夏,馬援率軍駐守桃花源,不料一夜之間許多將士紛紛病倒,馬援臥病石室聽取部將匯報戰況,忽聞老百姓敬獻湯藥的禀報,病魔纏身的馬援將信將疑地喝下一大碗,只覺芳香沁人肺腑,滋味漸生,遂連喝三大碗,全身大汗淋漓,四肢銷微活動竟可奇蹟般地站立起來,多日淤積的苦痛,彷彿也隨汗水一流殆盡,於是三軍皆服,瘟疫大除,從而大振士氣,舉旗大捷,這種傳說有的涉及到劉備,有的涉及到諸葛亮、張飛,但更多的都是提到司馬錯、馬援,也唯有馬援一說,可見於歷史記載: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大將司馬錯屯兵沅水之南,在與桃花源毗鄰的長茅嶺南陽一帶築城,這是四川、貴州和湖南三地人民往來的開始,民間以擂茶的老祖宗——“苦羹”的形式流傳。康熙時所修《桃花源縣志》載“馬援徵五溪蠻??將兵行有紀,雞犬不驚。”於是“馬援鑿石室以安民,民間獻擂茶以報德。”
真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裡呢?
中國是茶的故鄉。植物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考證表明:中國不僅是茶樹的原產地,而且還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世界各地的茶種、茶樹栽培的方法,茶葉加工製作的工藝,人們的飲茶習俗,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可以說,茶乃是中國對人類文明史的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國的“國飲”。
茶之為用,至今天,經歷咀嚼鮮葉、生煮羹飲、曬青貯存、蒸青做餅、碾碎塑形、殺青炒製,乃至當今各種茶類的發展過程,歷時數千年,集歷代千千萬萬茶人之大成。
最早利用茶葉,系咀嚼生葉。神農嘗百草以療疾的傳說,就反映了這種原始的利用方法。生煮羹飲,也是早期的利用茶葉之法。即採得新鮮茶葉不經加工,即生煮羹飲,“啜其湯,食其渣”,猶如今人煮菜湯,亦可視為菜食,故古有茗菜的說法。如《晏子春秋》上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栗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春秋》是後人收集晏嬰遺事寫成的,是說晏嬰在做相景公時(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吃糙米飯,燒烤三種禽鳥、五種禽鳥蛋和茶葉做成的菜。這種吃法,與當今廣東陸河等縣的鹹擂茶拌飯菜很相像,但記載中沒有提到,茶葉(生葉)是否經過研磨,無論如何,這裡可以看出擂茶的雛形,比馬援的傳說要早。
唐代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中寫道:“自周以降及與國朝茶事竟陵子陵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大淪蔬啜者,無異也。”魏代《廣雅》有以蔥薑等物合煮茶湯……很多記載都可以找到擂茶的影子。
所以,現在普遍認為:擂茶源自中原,唐宋時,隨著客家人南遷而流傳下來。《玉林詩話》所載一首古詩,就描述了當時江南民間喝擂茶的風情:
“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點茶。
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三、唐宋茶風——“煮點”法與客家擂茶的異同
茶的歷史雖然源遠流長,可說與中華民族同生,然而至唐朝時,才有部完整的《茶經》出現,至於唐以前的飲茶形式僅能由少許文獻中見吃端倪,如王褒《童約》文中提到“客到烹茶”,《茶經.七之事》中有晉人“煮茶粥”的記載,由這裡可推斷唐朝以前對茶的處理,大概也是用“烹煮”的方式,期間的演變則無源可考。
陸羽的《茶經》在中國乃至世界茶史上負起承先啟後的作用,其中第四、五兩章對茶具及煮法有詳細介紹。這是唐人飲茶的實況記錄,後世欲研究唐代飲茶習慣及方法者,均以此為準。當時的飲茶過程是這樣的。
1炙茶用鐵夾或竹莢從儲茶容器中倆出團茶(當時還沒有散茶),放在微火上慢烘(7茶以木炭為佳,但若沾染羶腥味者不可用),待火力透徹,茶身膨脹呈彎曲即可,炙好的團茶即刻放入紙囊中冷卻,以免茶香味散失。
2羅茶團茶於紙囊中冷卻後,再用竹莢夾入磨臼中研磨磨碎後將茶粉掃入羅合中貯存,(羅是篩茶末的工具,篩過的細粉貯於合中,以備使用,而較粗的茶屑則不用)。
3煮茶煮茶需用風爐和釜(釜的功用如現代的壺),水有三沸,茶與水同煮,當然,煮茶的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4分茶茶煮好後,將之分酌各茶碗中,茶碗以越州窯的青瓷最好,茶色白綠相映非常可愛。茶要趁熱飲用,但不可多飲,三四杯即可。
前面說過,唐朝以前,茶常與米粉或其他佐料同煮,調成粥狀一起飲用,跟客家擂茶中的“飯茶、粥茶”很像,而唐人飲茶也喜歡舔加蔥、姜、
橘皮等調料,如此或許可使茶變得好喝點(但像陸羽這樣的茶人並不主張加料來飲用,覺得茶味不夠突出,他老人家喜歡在水即將沸的時候投鹽來調茶,呵呵)。唐朝這種把茶葉研磨成粉再加調料的飲茶習慣和方法,更像今天的客家擂茶!
宋代飲茶法基本上唐人的延伸,然較唐人進步,程序也較縮減,當時流行的是“點茶”,點茶和唐人煮茶的方法有些不同,兩者相異之處,在於點茶法改為開水沖調,而不是與水同煮,此乃為飲茶方法的一大改革。其法如下:
1 炙茶 團茶用微火炙幹。
2 碾茶 團茶經過炙乾後,包上一張清潔無味的白紙,用銀製或鐵製的茶碾擊碎,碾茶時間越短越好。
3 羅茶 用茶羅篩過細粉,茶羅的綱目越細越好,細的茶粉才能與水完全融合,粗則沉於杯底。
4 候湯 唐煮茶用釜,宋點茶則用湯瓶盛水煮湯,用來點衝碗中的末茶,稱為“點茶”。
5點茶點茶(就是沖調)前也像今之“溫杯”,先把碗溫熱。茶碗以建安瓷最好,碗身較厚,保溫效果好,不容易冷卻。溫過碗後,以鐵匙或銀匙量適量的茶末放入碗中,置茶量約一錢七分左右,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所謂雲腳與粥面,是指懸浮在茶湯上的泡沫而言。
綜觀唐宋的飲茶方式,即“唐煮宋點”,跟客家擂茶極為相似,所不同的是兩代都是用團茶研末為主客家擂茶用的是“細茶”,所謂細茶,是與粗茶相對而言,是最嫩的綠茶;研磨的工具不同,兩代用的都是金屬碾子,笨重不易攜帶,而客家人在遷徙途中,改用陶製的擂缽和木制的擂棍,用來研磨嫩綠茶是很輕鬆的事
客家人來到南方後,更是把各種藥草也放進擂缽,是發展成了“藥食俱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飲料,即現在的客家擂茶
到了南宋末時,茶葉的製造已由原來的團茶改成了散茶,元朝時又由“蒸青法”改為“炒青法”,到明朝時團茶大多已廢除,而以散茶為主,於是飲法大異於從前。用工具把茶葉研磨成細粉來飲用的方式在記載當中、在宮廷中消失了,而改用茶葉沖泡喝湯,棄置茶渣,中國“喫茶”方式遂告失傳,形成歷史斷代。
四、客家擂茶與日本抹茶
在唐代,用磨臼把茶葉研磨成細粉來飲用的方式傳到了日本,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日本“抹茶”:用最好的綠茶,在20度以下的環境用現代工藝粉碎為2000目(就是在1平方厘米的面積中有2000個小孔)左右的茶粉,再用“抹茶刷”在碗中攪拌沖泡來喝(象宋朝的點茶),或者把茶粉作為添加劑放入食品中一起烹調,綠茶是公認的最綠色健康的食品之一。
目前在世界上頗有盛名的日本茶道和日本抹茶,是通過當年的遣唐使榮西在中國學成後帶回日本,抹茶在日本得以保留、繼承和發揚光大。日本稱抹茶為“茶中翡翠”,和日本茶道一起,成為日本的國粹,引為國賓之禮,譽為日本之最。日本是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與他們廣泛飲茶、食茶(喫茶)和用茶不無關係。
而明朝以後我國興起的“泡茶”方式傳入日本後,發展成為日本的“煎茶”。目前,日本的茶道中,“抹茶”與“煎茶”並存。
就在國人和日本人都認為中國喫茶方式失傳的時候,1985年,一群日本茶人來中國尋找茶道的根源,在我們擂茶地區觀看擂茶後,驚呼:“我們找到了茶道的根源,我們找到了抹茶的起源!”原來,作為宮廷的抹茶是失傳了,但在我們民間,在粵、贛、閩、桂、湘、台等廣大的客家地區,仍然保留著抹茶——我們稱之為“擂茶”!製作工藝和日本相同,只是日本的加工使得茶末更細(2000目),我們人工研磨大約達500目罷了。
因為沒有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以上的文章也不算什麼“論文”吧,就是自己對茶、尤其是客家擂茶的理解,不當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各位指正。
另: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本人獨創了一種客家擂茶茶藝——“秋歌擂茶”。主要特點是:“茶三道,味九品”:讓你感受到唐宋的茶風、日本的抹茶等,三道茶(清心茶、養心茶、醉心茶),九種味道——你(包括日本人)從未有過的茶事體驗!“泡擂茶、吃粑粑、唱山歌、樂哈哈,年年都是一十八!”是這套茶藝所特有的情趣。


客家人瑞妯娌 喝擂茶養生
平鎮市102歲女人瑞莊溫招與100歲妯娌莊彭日,兩名客家嬤感情親如姊妹,都四代同堂,莊彭日的64歲次子莊臺芳說,兩老雖然行動不便,靠輪椅代步,仍常彼此串門子,每年至少見面一次話家常,長壽秘訣是「吃擂茶飯」。
莊溫招、莊彭日妯娌,昨天為桃園縣政府在平鎮市新勢公園舉辦的傳愛百分百暨愛心園遊會活動代言,有「擂茶之母」封號的莊彭日,現場表演以桃園縣府為她訂製的搗棒搗擂茶,原本安靜的莊彭日,搗起擂茶動作飛快。
莊臺芳說,母親莊彭日是童養媳,伯母莊溫招嫁到大陸廣東省莊家以來,兩人都是離鄉背井,情同姊妹,民國38年舉家隨國軍撤退來台,落腳苗栗縣獅頭山,後來分家,但子孫都住在平鎮,也都四代同堂,「真的是緣分」。
莊臺芳說,莊彭日沒有病痛,因年紀大所以膝蓋退化,靠輪椅代步,他多年前創辦天臺樓客家擂茶文化推廣研習中心,母子常到各地推廣擂茶,桐花季行程滿檔,一個月甚至多達5、6趟,「媽媽一定跟著我去,她從不說累」。
莊臺芳說,莊家都很長壽,從小都有吃擂茶、擂茶泡飯習慣,擂茶很養生,「我爸爸81歲過世,伯父也活了快90歲」,莊彭日至今天天都要吃擂茶,從不吃肉,最愛鹹魚配白飯。
21歲曾孫莊友安,昨天為曾祖母洗腳,緊緊跟著旁邊。他說,莊溫招愛吃擂茶,飲食清淡,很疼子孫,「我們都很愛她」。孫女莊惠美說,莊溫招偏愛青菜,海鮮只吃魚,很愛乾淨,子孫受影響也習慣吃擂茶。
莊溫招的么女莊蘭香說,母親長壽除了飲食,「也因為孫子、曾孫都很孝順」。莊惠美說,祖母常說自己覺得很幸福,「她說會為了我們要保重自己,能有她,我們真的很幸運」。

現尋求合作中……


 

古蹟導覽亂象 北埔解說員痛心
2017年10月06日 04:10 中國時報/邱立雅/竹縣報導
北埔老街人氣夯,在地的古蹟廟宇飽含歷史與故事,2000年時地方培育了大批導覽解說員,希望導覽員可以把北埔的歷史傳遞給大眾,但不少旅遊業者為了節省成本,並不聘用在地解說,而是由自己的導遊進行講解,有時還講解錯誤,看在在地導覽員眼裡,著實痛心。
慈天宮管委會總幹事姜瑞金表示,2000年時,北埔訓練了一批在地導覽解說員,平均1人1年有好幾百場解說可導覽,他個人1天就可接2到3場解說,但逐漸敵不過外來遊覽車自帶的導遊,導覽員收入銳減,大部分導覽員紛紛轉職,目前剩不過10幾個人,姜瑞金說,自己現在1年能接個幾團導覽就很不錯了。
「觀音廟竟變媽祖廟!」姜瑞金指出,看到有些非本地導遊隨意的解說,讓他氣憤又痛心,例如慈天宮主要供奉觀音廟,但外來的導遊竟可張冠李戴成媽祖廟。宮廟使用的石板是過去用牛隻從北埔冷泉拉上來搭建的,但有導遊竟說是大陸來的壓艙石。對遊客來說,也會質疑解說內容「怎麼不一樣?」
另外,北埔號稱竹縣古蹟最多,但實際上開放的卻很少,且多是私人持有,姜瑞金表示,過去曾有老宅開放客廳供遊客參觀,但遊客不懂得尊重,不只打擾居住在內的居民,甚至把骨董神桌整張偷走,讓主人不得不關閉、不再開放。
(中國時報)


【民報】【台灣味】品味臺灣百年「茶事」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臺灣的飲茶文化源於中國,百年來在此也發展出在地特色。從客家擂茶到工夫茶,可以見到漢唐中原文化的脈絡,更可以發現屬於臺灣的特殊風情。相對於西方社會,漢文化的茶歷史長達數千年,茶並不僅僅被作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提神、解渴飲料,同時也是一種具有保健意識的養生飲品,因此發展出形形色色的「茶」事。
茶,屬山茶科常綠灌木,原產地在亞洲西南一帶,中國飲茶風氣始於唐朝。東方的茶葉,經荷蘭、英國人傳入西方後,成為西方人引為風尚的飲料,這種風尚多少帶著對遙遠東方的浪漫想像,通常與茶產地的茶文化大異其趣。
日本時代美國茶業專家威廉‧烏克斯(Willam H. Ukers)來臺考察時,曾對當時的大稻埕有以下的描述,他說:「茶棧裡,僱有許多從事茶葉分類和炭焙的女工,她們常常是濃妝艷抹的去上工,有著烏黑亮麗的頭髮,髮上喜歡插著茉莉,豐腴的臉頰與烏溜溜的眼神,常透著誘人的氣息,走起路來像是搖曳生姿的百合」。
原味擂茶
唐代煮茶,多用薑鹽添味,世稱薑鹽茶,詩人薛能《鳥嘴茶》詩云:「鹽損添常戒,薑宜著更誇。」宋初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沖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吳自牧‧《夢梁錄》有云:「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擂茶、蔥茶、鹽鼓湯,夏天賣雪泡梅花茶、薄荷茶、銀盂、銀盞、鼓樂吹梅花曲。」其中七寶擂茶,即是用花生、芝麻、核桃、薑、杏仁、龍眼、香菜和茶煮成粥,一碗一碗賣
客家人的擂茶當系出宋代七寶擂茶,茶味純,香氣濃,清涼解暑,不僅能生津止渴,還有健脾養胃的功能。擂茶之所以成為客家飲食,推測可能是因為擂茶的主原料「米仔」和茶葉等材料輕巧容易攜帶、且食用方便,不易長米蟲,為客家人遷徙途中發展出的特殊飲食。「擂」即研磨之意,以陶製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客家人用以招待貴賓。
油罌仔內的茶籽油

對臺灣人而言,茶樹還能取籽榨油。用以榨油的茶籽主要以烏龍茶籽居多,深棕色,味道濃醇。茶樹於冬季開花,茶籽成熟落地後拾取,經過多種處理後送進油車壓榨。
青花文字茶籽油罐(罌仔)。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茶籽油含有豐富之蛋白質、維生素A、E等,其營養價值及對高溫的安定性均優於黃豆油,甚至可與橄欖油相媲美。茶籽油含有豐富的山茶柑素,可潤肺、清肝解毒、整腸健胃等營養價值高,為一種健康之高級食用油。
茶籽油不但可當作食用油,也是昔日臺灣婦女梳理一頭長髮時的好幫手;使用時倒一點髮油在手心,雙手搓摩後,抹於頭髮上,使頭髮光滑好梳理。
茶籽油搾取後,狀如大餅的殘渣,稱為「茶箍」,或敲或鋸,使之成為好握拿的塊狀,即可用於洗滌,不論洗衣、洗碗或洗頭,去油效果佳又不殘留。化學清潔劑問世後,老一輩仍泛稱各式清潔劑為「茶箍」,所以,「茶箍」原意不是肥皂的臺語說法,而是另有其物!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中的雜貨店展區,後方擺設有茶葉。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茶米茶的回憶
在許多四、五年級生的童年回憶裡,生平第一次搭火車最新奇的印象,便是看著列車叔叔手執碩大的白鐵水壺,拿起座位窗戶底下有著透明圓蓋的玻璃杯,杯裡放著少許茶葉,只見他把水壺高舉,單手握住玻璃杯,一指扣住杯蓋往上翹,壺嘴對準杯口,讓熱水呈拋物線沖注杯內,茶葉隨即飄了起來,茶水一滴也沒有漏出來!臺鐵用的玻璃蓋杯,許是從老北京茶館的瓷碗蓋杯演變而來,軍公教人員人手一杯,形成這種茶館遺緒的懷舊風情。
臺鐵玻璃蓋杯。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一般人家裡以前是不泡茶的, 只喝「白滾水」,小孩子喝茶會「睏袂去」;只有在營業場所或醫療診所會擺上一個漆製圓形托盤,一個古意盎然的茶壺,一組同樣花色的小杯子,作為待客之用,大多是日式一壺五杯的茶杯組。
杯裡或壺裡面就是「茶米茶」,泛稱從包種、烏龍到香片等茶湯,少有人形容得出那種特別的滋味,只知道那是大人喝的「醒神飲料」。在臺灣代工出口經濟蓬勃發展之際,「茶米茶」帶給臺灣人一整天打拼的「氣力」。
DI-NA牌上選福爾摩沙烏龍茶茶箱標籤,貼於外銷出口的茶箱外。上繪有一著和服的婦女與幼童, 
遠望雪山、及日、月的景象,並特別標示直接進口(IMPORTED DIRECT)。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冰果室的阿薩姆風情
1960年代臺灣的年輕人開始流行吃冰,喝可樂、汽水,當時的青少年,不少人在冰果室都喝過玻璃杯裝的紅茶。
早期的冰果室多位於市場週邊,店內桌椅是以檜木打造的情人雅座桌椅,裝在印花玻璃杯裡的紅茶加上一球香蕉冰是青春的青澀滋味。就像學生電影裡的情節,情人雅座是當年年輕人約會、相親的最佳場所。到了泡沫紅茶店出現後,更伴隨著許多五年級生走過成長歲月。
忍冬飾紋鐵製茶釜爐具。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冰果室或泡沫紅茶店使用的茶葉是阿薩姆紅茶。阿薩姆紅茶出產於印度東北部,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與不丹相鄰的阿薩姆地區。在歷史上,阿薩姆是繼中國之後第2個商業茶葉生產地區。日本人從印度阿薩姆引進的茶種,榮獲英國拍賣會獲選為高優質的茶。這種盛產在山麓地帶的紅茶,茶色朱紅豔麗,口感豐富濃郁,帶有麥芽香。
1853年Robert Fortune出版的亞洲茶區分佈圖。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工夫茶裡見真章
茶藝歷史可追溯至唐代。最初是僧侶藉助茶來修行冥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成為分享茶的儀式。茶藝指儀式化的泡茶與飲茶技藝,存在已久,但正式定名於1970年代後期,由臺灣茶藝愛好者命名,用以與日本茶道作區隔。
對多數臺灣人而言,日常接觸的較頻繁的食茶活動卻屬「工夫茶」,有時也稱「泡老人茶」。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潮州府(即現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工夫茶甚為講究茶、水來歷,相應的器具必不可少,但對手藝的門檻卻不高,潮汕地區幾乎不分男女老少都可入手。
工夫茶的「工夫」顯現在過程,從落座開始點火燒水到置茶、備器,再到沖水、洗茶、沖茶,有時也同時是洗杯,再沖水、浸泡、沖茶稍候片刻才端杯慢慢細飲,之後再添水燒煮,重複第2沖的過程,數沖以後換茶再泡,期間的過程是很花費時間的。
傳統凍頂烏龍茶帶明顯焙火韻味,繁複的製茶工藝得以製出甘醇後韻十足的茶葉,與工夫茶藝相得益彰。近幾年來具有深藏不露「山頭氣」的高山茶,由於日夜溫差大及長年午後雲霧遮蔽的緣故,使得高山茶具有色澤翠綠鮮活,滋味甘醇,香氣淡雅及耐沖泡的特色,久久不散的茶香氣韻和耐人尋味的回甘口感,更成了眾人追捧的明星茶。
日本時代桃園縣龜山鄉楓樹坑地區茶園景致。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紮根自然的新茶道
臺灣山茶是野生於南投山區、道道地地的臺灣原生茶種!日治時期起曾被取以研製成全發酵紅茶,但由於未曾進行廣泛種植,故市面上始終難覓蹤跡。
日本時代,日人由印度帶回大葉種阿薩姆紅茶種苗,認定魚池的土壤、氣候、海拔、坡向最接近阿薩姆紅茶的原生環境。1936年,在日月潭成立魚池紅茶試驗支所,開啟了臺灣紅茶產業的濫觴。魚池紅茶不但曾上貢為日本天皇御品,也是歐洲拍賣會評鑑頂級品。老製茶人石朝幸記得,1950年代到1970年代,是魚池紅茶的「黑金時代」,值錢到得有茶警看守,茶農繳茶到茶廠、茶販大排長龍,「就親像迎媽祖」;但後來不敵外來劣茶削價競爭,魚池紅茶改以機器採茶,品質下滑,一蹶不振,茶農紛紛砍茶樹改種檳榔,榮景空留回憶。
日本時代宣傳臺灣茶的廣告。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歷經九二一考驗的魚池紅茶,如今專走人工採摘一芯二葉,不施農藥、無毒有機的訴求;一場「紅茶復興」,正在魚池發生,讓魚池鄉總是飄滿紅茶香。
莫拉克颱風重災區的六龜也有一株希望的種苗在茁壯。那便是王坤煌著力在「藤枝老山茶」的生產實驗。他說,不希望大批量產。「量產就要大規模種植,不免會破壞水土、生物多樣性,我們希望先從小量來實驗。」
王坤煌的保育思維是「希望老山茶能與山林共舞,它是喬木,能紮根在土地裡,對水土涵養非常好。而且茶農們都不用農藥,所以應該要幫忙他們通過自然農法驗證。」
一面推動自然農法驗證,王坤煌一面利用網路特性為鄰居行銷。將悠閒山城做為初步銷售與社區中心的基礎,循現有體制內的途徑成立有機產銷班。藤枝老山茶是六龜災後重建工作中,一幕讓人看見人與土地共生的希望前景。【台灣味】品味臺灣百年「茶事」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ft13rx


不能用嘴巴喝的茶,客家擂米茶
2017-01-10 由 美酒微淘 發表于美食
客家擂米茶,一種客家人獨有的茶,還是美食呢?表示小編不是那兒的人,不知道這到底算是茶還是美食。
客家擂米茶是傳統的南方少數民族食俗。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以婦女見長。
在中國博大精湛的茶文化中,客家擂米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其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自古聞名遐邇,是中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而這個擂米茶也是有來頭的。擂米茶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湘有「諸葛亮麾下進軍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嫗制擂茶祛疾」的故事。
有關的文學記載也散見在一些古籍中,如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一詩曰:"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證研麻,泡茶款客,是當時江南的一種風俗。
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紀勝,茶坊》"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這一古語,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棗擂杵。
製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學合理的配料。這除了要用好茶、芝麻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隨時令變換。春夏濕熱,可採用嫩的艾葉、薄荷葉、天胡荽;秋日風燥,可選用金盞菊花或白菊花、金銀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
還可按人們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種多樣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陳、白芍、甘草,為「清熱擂茶」;加魚腥草、霍香、陳皮,為「防暑擂茶」。經醫學驗證,擂茶對常年生活在大山長谷瘴氣較重的客家人,有一種獨到的驅邪健身功效。
君不見客家老翁老嫗,精神健旺,少病少痛,這不能說不是得益於常飲客家擂茶。客家人每當勞作回來,一進客門,就要先飲一碗擂茶,再說進食解飢腸事。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果(粑粑)當點心。故有俗諺說:「喝擂茶,吃粑粑,壯身體,樂哈哈。」以致說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藥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飲料」。
擂米茶的製作方法簡單,是將炒熟的秈米放入陶制的擂缽中,用一根茶樹木槌沿擂缽壁順時針擂動,待米糊成漿後,放入鍋中滾水煮沸,加入炒熟的佐料,便成米茶。在擂制前,秈米應摻入茶葉、生薑絲在鍋中炒熟,磨成後的米粉煮成的米茶呈黃褐色,顏色可人又助消化。


一碗濃郁甘香的擂茶,喚起了多少客家兒女的思鄉情
2016/11/16 來源:樂鼠基地
擂茶可以說是至今保存的最具原始形態的飲茶方式,也被稱為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在中國客家人分布的福建將樂縣、寧化縣、泰寧縣、廣東陸豐市、揭西縣、陸河縣,湖南、江西和台灣的部分地區都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擂茶文化。
擂茶可以說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喜愛的人一天不喝都難受,不習慣的人就覺得難喝吃。客家人素有飲茶的習慣,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擂茶甚至還是其主食之一。無論是婚嫁喜慶、好友來訪、家人團聚或是鄰里串門,都少不了一場擂茶席。一張張桌子排開來,男女老少圍坐一圈,一邊是客人喝茶,說古論今、談笑風生;而另一邊是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缽里有節奏地擂動,一派淳樸的客家民俗風情。
1、擂茶的起源
關於擂茶的起源有很多版本,其中最常聽到的一個講得是三國時期,劉備領兵駐紮江南,將士們因為水土不服,紛紛生病,當地一位慈善的客家老婆婆,發動鄉里鄉親將生茶、生米和生薑磨成糊狀的擂茶,將士們飲用後病情得到了控制,擂茶也由此聲名遠播。
而舊時在汕尾等地,老百姓糧食不足、生活艱難,為了填飽肚子,當地人就會先擂好茶,再炒一大碗青菜,燜好加了鹽的米飯,最後將擂茶、青菜和米飯泡在一起製成薄粥,就著番薯充飢,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現在已經沒有了過去的拮据,但是飲擂茶的習俗仍然得到了傳承。
如今,擂茶仍然是客家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每當勞作回家, 寧可不吃飯, 也要先喝上一碗擂茶,可以說是無擂茶不歡。
2、擂茶的構成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桔皮和鹽,有些地方還會加入草藥。這裡說的茶葉除了茶樹的葉子外,還可以是很多野生植物的嫩葉,比如大青葉、山梨葉等等,採摘後洗凈、燜煮、發酵、曬乾備用。
至於草藥和佐料,也會根據四季不同而有變化:
春夏濕熱,就會在擂茶中加入新鮮的艾葉、薄荷葉、斑筍菜等,有的人家還會加入蜂蜜滋潤脾肺;
秋天乾燥,擂茶里加入金銀花、金盞菊或是白菊花;
冬天寒冷,用開水制茶,再加入肉桂、竹葉椒胡椒或是桂圓;
如果是醒酒,那就加入葛根;
中暑的話加入魚腥草、陳皮、藿香等;
輕微的發燒不用吃藥,在擂茶中加入甘草、白勺、茵陳等等。
客家人過去大多居住在風濕瘴氣較重的山林地區,長年翻山越嶺勞作,不免日曬雨淋,而擂茶具有兼具藥食的保健效果,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消痰化氣,而且還具有健脾養胃、強身健體、滋補長壽的功效。遇到平常的傷風感冒,客家人都會灌下兩碗熱乎乎的擂茶,出一身汗,睡一覺,就舒服多了。
3、怎樣製作擂茶?
要做擂茶,就要先了解客家人的「擂茶三寶」:
一是口徑約1.5尺,內壁有輻射狀波紋的陶制擂缽
二是長約2尺,用上等山楂木、油茶樹或者山蒼子製作的擂棍
三是用竹蔑編制的或鐵絲製作的撈濾碎渣的「撈瓢」
現代人為了圖方便,經常會用攪拌機代替「擂茶三寶」打茶粉,但是機器製成的湯頭口感失色不少。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同為客家人,因為所處地域的不同,擂茶的製作方法有差異,而叫法也不同。由於原始形態的擂茶是由三種主料研磨而成,所以又叫「三生湯」,後來又演變出「五味湯」、「七寶茶」等等。在海陸豐、潮汕地區擂茶被稱為「咸茶」、「菜茶」,在清遠、英德被稱為「粥茶」。
擂茶各地的做法都有差異,我們無法一一列舉,這裡分享比較大眾的做法,細節方面如果和一些地區的客家人不同,請勿苛責!
做擂茶的人先將擂具洗凈,然後坐下,雙腿夾住擂缽,抓一把茶葉(口味甘苦的綠茶最好)放入缽內濕潤,然後用擂棍頻繁得舂搗研磨,這期間再不斷加入鹽、芝麻、花生、香菜花、草藥等配料,將所有的食材搗成碎泥,之後將碎泥在撈瓢中過一道,濾去茶渣,留下糊狀的擂茶(又叫「擂茶腳子」或者「茶泥」)。
這時,倒入沸水,添入米果、炒米、豆瓣等等,一碗集香甜苦辣於一身的擂茶就可以上桌了,可以趁熱吃,或是放冷了再吃。
4、擂茶的吃法
擂茶通常可以食清茶、加料吃以及做成擂茶拌飯。
食清茶
用沸水沖擂茶直接食用,方便又讓人身心舒暢。
加料吃
很多客家人還會在擂茶中加入各種輔料,拌勻了吃,擂茶包容性很強,一份裡面加入十幾二十種配料是常事。
在客家的祖地石壁,擂茶根據加料的不同還分葷素。葷擂茶會在擂茶中加入豬油、炒好的肉絲、蝦仁、魷魚絲或小腸、粉干、炒青菜、炒豆子、煎豆腐、香蔥等等;而素擂茶會加入素茶油、花生、綠豆、地瓜、芋頭、粉乾等等,絕對是極品美味。
擂茶拌飯
除了上面的加料吃,很多客家人的傳統吃法是在米飯或是熟米(吃起來像爆米花)里拌入擂茶和各種配料;還有一些人則是將茶湯和飯分開來吃。不論哪種方式,少飯、多菜多湯才是吃擂茶的正確姿勢。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yBx45Q.html
一碗濃郁甘香的擂茶,喚起了多少客家兒女的思鄉情 - 壹讀 - https://goo.gl/z724Np


2019北埔客家擂茶文化節
https://bit.ly/2Iwhi52
2019年10月07日
【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蔡聰挺】
  擂茶是一種茶食文化,將茶葉、芝麻、南瓜仔、花生仁等以擂缽及擂棒將它們一起擂成粉末,因為食材中有些含有油脂,所以擂細之後,會出油而成為一團,再以熱水沖泡開來,便是擂茶,再灑上一些米香,更加可口。但因為各店家的配方不同,所加入的食材除了所提到的基本款之外,還會加入五穀等,內容更加豐富,它不只是一種飲品,還可以充飢。大部份流行於客家庄。
  北埔鄉位於台線旁,早期是開墾的據點,留有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景點,而且以步行方式,便可參訪各重要景點,在有開放的情況下。2019北埔客家擂茶文化節活動,便是結合北埔老街附近的景點、北埔產業故事、北埔客家擂茶為主題而安排。北埔擂茶係1999年3月間於北埔老街廟埕內,以擂茶專賣店的型式開店營業,將原本深藏於家居中的一道餐飲,透過文化與創意包裝,逐漸發展成北埔地區獨特的茶飲文化,期間並經過不斷的改進,使更適合大眾口味,以及成為現今街上多家的品牌。
  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指導、新竹縣北埔鄉魅力商圏發展促進會主辦、新竹縣政府、新竹縣議會、北埔鄉公所、北埔鄉民代表會,以及各村辦公室、北埔慈天宮管理委員會、各學校、各社團等協辦的2019北埔客家擂茶文化節10月5-6日在慈天宮廣場及北埔老街舉辦,除客家擂茶親體驗之外,還有融入擂茶的客家米食、各式客家風味創意美食,如擂茶大福、擂茶菜包、擂茶蛋捲、擂茶餅、擂茶冰淇淋、擂茶牛軋糖、擂茶仙草凍、擂冰愛玉凍、擂茶餅乾等,參與民眾可以平價品嚐擂茶系列美食。
  第一天的活動有北埔八音團、北埔國中醒獅隊、南埔鹹菜桶打擊樂及擂茶舞、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銅管五重奏、北埔排舞協會等表演;第二天有客家街頭藝人劉小凱演奏、野山田鼓隊、北埔幸福歌唱班、真光室內管絃樂團等表演,同時都穿插有奬機智問答等,讓現場活動冷場,並讓參與者度過一個愉悅的週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