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龍膽石斑與黑鯛 成長過程會變性

2015-05-03  20:28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龍膽石斑肉質鮮美,深受饕客喜愛,但民眾可能不知道,龍膽石斑從幼年到壯年會走上變性之路;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到國立海科館潮境工作站一窺究竟,聽導覽員解說龍膽石斑夫妻老少配的祕聞。

  • 國立海科館潮境工作站養殖的龍膽石斑,從十二年前兩公分大小的魚苗,現在變為七十公分大的龍膽石斑;性別更是由雌性變雄性。(記者俞肇福攝)

    國立海科館潮境工作站養殖的龍膽石斑,從十二年前兩公分大小的魚苗,現在變為七十公分大的龍膽石斑;性別更是由雌性變雄性。(記者俞肇福攝)

  •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施彤煒說,龍膽石斑會從雌性變成雄性,夫妻生活更是老少配。(記者俞肇福攝)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施彤煒說,龍膽石斑會從雌性變成雄性,夫妻生活更是老少配。(記者俞肇福攝)

  • 海科館潮境工作站水族館中養殖黑鯛魚,黑鯛會從雄性變成雌性,與龍膽石斑剛好相反。圖為黑鯛魚。(記者俞肇福攝)

    海科館潮境工作站水族館中養殖黑鯛魚,黑鯛會從雄性變成雌性,與龍膽石斑剛好相反。圖為黑鯛魚。(記者俞肇福攝)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工作站有一地下水族館,養殖台灣沿海兩百五十種生物;即日起至十月底,每週六下午開放免費參觀。水族館收藏的海中生物,最令人嘖嘖稱奇的莫過於龍膽石斑與黑鯛,因為龍膽石斑成長過程會從靓女變俊男,而黑鯛恰恰相反,會從雄性變成雌性。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施彤煒說,十二年前養殖龍膽石斑是從一百尾、兩公分的魚苗開始養起,後來龍膽石斑長大,陸續將龍膽石斑魚轉送給水試所與海大等單位,目前水族箱中尚剩廿二尾,最大身長一公尺,重達一百公斤。

施彤煒說,龍膽石斑是變性魚,「先雌後雄」,四到六歲期間,龍膽石斑變成「女生」,到了七歲到九歲時,統統變成猛男。施彤煒說,所以龍膽石斑的夫妻世界永遠是老少配,十分有趣。

黑鯛則正好相反。施彤煒表示,黑鯛在幼魚時是男生,但超過三歲以後,又會轉變成雌性。

-----------------------------------------

 

自己物種自己命名 台師大找到本土特有蛇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找到新種鈍頭蛇,命名為「泰雅鈍頭蛇」,是國人首次發表的本土蛇種。(記者吳柏軒攝)

2015-04-10  10:15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找到新種鈍頭蛇,命名為「泰雅鈍頭蛇」,是國人首次發表的本土特有蛇種,距上次日籍學者在台發現的新種蛇類,已經相隔84年,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動物文稿》(Zoological Scripta)上。

  •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找到新種鈍頭蛇,命名為「泰雅鈍頭蛇」,是國人首次發表的本土蛇種。(記者吳柏軒攝)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找到新種鈍頭蛇,命名為「泰雅鈍頭蛇」,是國人首次發表的本土蛇種。(記者吳柏軒攝)

台師大生科系副教授林思民、研究生游崇瑋找到泰雅鈍頭蛇已有段時間,但須歷經一連串科學驗證,才能證實是全新物種,透過大量標本比對,在遺傳、型態、鱗片乃至牙齒等各種細節上,皆證實是全球過去從未被發表過,去年投稿後,今年終獲國際認可。

林思民說,因該蛇類分佈以雪山山脈周圍為主,恰巧與泰雅族傳統領域有高重疊性,故命名為「泰雅鈍頭蛇」,以蝸牛、蛞蝓為主食,其他都不吃,也不太會攻擊人,發現過的最大體型也僅6、70公分左右而已。

-------------------------------------------------------

東亞首次發現 新種鼠蟬蟹在台灣現蹤

中興大學教授薛攀文發現新種鼠蟬蟹,是東亞首發現,命名「台灣鼠蟬蟹」。(圖由薛攀文提供)

2015-04-22  20:06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中興大學生科系教授薛攀文發現新種鼠蟬蟹,距上次發現新種鼠蟬蟹已逾半世紀,不但是台灣首度發現存在鼠蟬蟹,更是東亞地區首次發現有鼠蟬蟹的存在;因是在台灣發現,他命名為「臺灣鼠蟬蟹」,研究獲刊登在甲殼類國際期刊。

薛攀文說,蟬蟹科共有包括蟬蟹屬、鞭足蟹屬及鼠蟬蟹屬,台灣只發現過前2種屬共6種蟬蟹科物種,從未有紀錄發現過鼠蟬蟹屬,他新發現的物種讓世界鼠蟬蟹增為11種。

薛攀文指出,事實上蟬蟹科生物在世界上幾乎到處可發現,唯獨東亞地區未曾出現鼠蟬蟹,已往不少分類學者莫不致力發掘,但始終沒有發現。

薛攀文指出,他是在2013年經科博館人員通報捕獲無法辨別的蟬蟹,當時已懷疑是新種,不久又在台灣的東北角再有類似發現,他趕往採集,結果一次採集到30餘隻,且有大有小,證實有活體族群存在,比對確定是新種鼠蟬蟹。

薛攀文說,鼠蟬蟹屬自1777年首度發現,經過200多年間的探索,不少人均認為新種探索似乎已達上限,且上次新種鼠蟬蟹發現已是半世紀前的事,這次能再發現新種且是在未曾出現過的東亞區被發現,倍受矚目,他特地命名為「台灣鼠蟬蟹」,讓台灣生物多樣性面貌再受國際關注。

薛攀文說,其實很多釣魚客十分熟知蟬蟹,常被用來當作釣餌用,他分析鼠蟬蟹之所以這麼多年來未曾被發現,主因是蟬蟹喜愛腐食性食物,鼠蟬蟹則愛吃像海藻或浮游顆粒等濾食性食物,「吃素的」的鼠蟬蟹不易被腐肉吸引,不易被發現。

此外,鼠蟬蟹體型較小,加上顏色跟背景色相似,均讓它隱身多年。

------------------------------

 

神奇!龍膽石斑與黑鯛 成長過程會變性

2015-05-03  20:28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龍膽石斑肉質鮮美,深受饕客喜愛,但民眾可能不知道,龍膽石斑從幼年到壯年會走上變性之路;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到國立海科館潮境工作站一窺究竟,聽導覽員解說龍膽石斑夫妻老少配的祕聞。

  • 國立海科館潮境工作站養殖的龍膽石斑,從十二年前兩公分大小的魚苗,現在變為七十公分大的龍膽石斑;性別更是由雌性變雄性。(記者俞肇福攝)

    國立海科館潮境工作站養殖的龍膽石斑,從十二年前兩公分大小的魚苗,現在變為七十公分大的龍膽石斑;性別更是由雌性變雄性。(記者俞肇福攝)

  •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施彤煒說,龍膽石斑會從雌性變成雄性,夫妻生活更是老少配。(記者俞肇福攝)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施彤煒說,龍膽石斑會從雌性變成雄性,夫妻生活更是老少配。(記者俞肇福攝)

  • 海科館潮境工作站水族館中養殖黑鯛魚,黑鯛會從雄性變成雌性,與龍膽石斑剛好相反。圖為黑鯛魚。(記者俞肇福攝)

    海科館潮境工作站水族館中養殖黑鯛魚,黑鯛會從雄性變成雌性,與龍膽石斑剛好相反。圖為黑鯛魚。(記者俞肇福攝)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工作站有一地下水族館,養殖台灣沿海兩百五十種生物;即日起至十月底,每週六下午開放免費參觀。水族館收藏的海中生物,最令人嘖嘖稱奇的莫過於龍膽石斑與黑鯛,因為龍膽石斑成長過程會從靓女變俊男,而黑鯛恰恰相反,會從雄性變成雌性。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施彤煒說,十二年前養殖龍膽石斑是從一百尾、兩公分的魚苗開始養起,後來龍膽石斑長大,陸續將龍膽石斑魚轉送給水試所與海大等單位,目前水族箱中尚剩廿二尾,最大身長一公尺,重達一百公斤。

施彤煒說,龍膽石斑是變性魚,「先雌後雄」,四到六歲期間,龍膽石斑變成「女生」,到了七歲到九歲時,統統變成猛男。施彤煒說,所以龍膽石斑的夫妻世界永遠是老少配,十分有趣。

黑鯛則正好相反。施彤煒表示,黑鯛在幼魚時是男生,但超過三歲以後,又會轉變成雌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