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薪資統計初步結果,我國女性平均時薪304元,為男性361元之84.2%,兩性薪資差距為15.8%
我國111年「同酬日」為2月27日。-勞動部全球資訊網中文網 https://bit.ly/3th4rKC


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 - Workforce勞動力量

FireShot Capture 059 - 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 - Workforce勞動力量 - twworkforce.com

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 - Workforce勞動力量

 


600_1613335_1  

勞動部薪資大調查 醫師竟然沒進前三名
分享勞動部薪資大調查 醫師竟然沒進前三名到Facebook 分享勞動部薪資大調查 醫師竟然沒進前三名到Line 分享勞動部薪資大調查 醫師竟然沒進前三名到Google+
勞動部調查顯示,月薪15.2萬元的醫師現在是國內第4高薪職業。(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2017-07-14 20:4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勞動部調查顯示,國內薪資最高的三個職業分別是機師、郵件處理及投遞人員和精算師。而職業運動員和電信技術員的月薪,比律師、電子工程師都高。
航空駕駛員是國內月薪最高的職業。(資料照,記者朱沛雄攝)
航空駕駛員是國內月薪最高的職業。(資料照,記者朱沛雄攝)
綜合報導指出,勞動部公布的2016年7月各職類勞工薪資調查結果顯示,國內三大高薪行業分別是航空駕駛員(月薪平均24萬)、郵件處理及投遞人員(22.2萬)和精算師(19.5萬),而月薪15.2萬元的醫師則被擠到第4名。
調查也發現,電信技術員(10.5萬)和職業運動員(13.2萬元)的薪水也很亮眼、月薪皆有達到「六位數」,比大家印象中高薪的律師(9.7萬)和航空機械、電子工程師(9.2萬)都還要多。
其他國內薪水較高的職業還有地質採礦工程師(10.9萬)、船舶監管人員(9.8萬)和財務經濟及投資分析研究員(8.5萬)。
--------------------
兩性薪資有差 「她」比「他」要多打拚54天
分享兩性薪資有差 「她」比「他」要多打拚54天到Facebook 分享兩性薪資有差 「她」比「他」要多打拚54天到Line 分享兩性薪資有差 「她」比「他」要多打拚54天到Google+
今年「同酬日」是2月23日,較去年向前推進1天,顯示兩性薪資差距縮小。(資料照)
2016-02-25 16:52
〔記者黃邦平/台北報導〕勞動部指出,以去年平均薪資推算,女性要多工作54天才能賺到和男性一樣的收入,由此推算出今年「同酬日」是2月23日,較去年向前推進1天,顯示兩性薪資差距縮小。
勞動部比較美、日、韓等國,台灣的男女薪資差距最小,且持續減少,減幅也領先這3國。(記者黃邦平翻攝)
勞動部比較美、日、韓等國,台灣的男女薪資差距最小,且持續減少,減幅也領先這3國。(記者黃邦平翻攝)
同酬日活動是1996年從美國發起,訂4月某日為同酬日,呼籲各界重視男女薪資差異;2011年歐盟利用男女薪資差異推算出超出一年的工作天數,訂出歐洲同酬日(EEPD)。台灣採歐盟計算方式,2012年起由勞動部公布日期。
勞動部統計處指出,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去年女性平均時薪253.4元,男性296.5元,兩性薪資差距14.5%,換言之,女性較男性需多工作54天(兩性薪資差距14.53%×365日曆天≒54天),總薪資才能相同。
勞動部強調,歷年來台灣的兩性平均薪資差距都比美、日、韓等國小,像去年我國是14.5%,日本卻是33.2%、美國18.9%,韓國2014年的數據也有31.3%,且觀察近10年來增減幅度,也是台灣的減幅最大。


台諜案後 陸委會告知赴大陸留學代價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0日, 2018
北京大學一角。
攝像者: 圖 / 翻攝北京大學官網
在大陸央視專題報導「陸生台諜案」,警惕大陸學子來台風險後,陸委會副主委陳明祺今(20)日出席台灣智庫「探討台灣師生赴中國任教留學之風險與挑戰」座談會時表示,不少學生與教師對於前往中國大陸求學或教書懷抱憧憬,但其實很多是「幻象和虛像」,陸委會在民主開放的台灣社會裡,能做的只是「風險資訊告知」。
根據陸委會公布的資料,赴大陸留學或教書,有部分人出現副作用,案例現象包括:
中國大陸近期接連出現多名大學教師因言論問題遭處分,甚至遭解聘,顯示中國大陸對校園言論控制日益嚴苛。
★由於中國大陸形象在西方正快速惡化,外媒近來頻出現「科技冷戰」的名詞,若學生唸的是較敏感的科技領域,在陸唸書可能更難申請到歐美研究所,更難進到西方科技業。
在中國大陸求學,同樣要面對普遍程度較好的學生競爭,加上相對不友善的政治環境,及相對缺乏的醫療與社福資源,是否該到對岸讀書,應多方考慮。
中國大陸目前不缺低階人才,缺乏高階人才,雖然對台生開出很多自費實習機會,但由於中國大陸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激烈,國台辦仍無力保證台生在中國大陸就業的機會。據觀察,對台 31 項措施提出後經過半年,也未掀起台灣青年去中國大陸考證照的風潮,因為考證照,不表示可以找到工作。
★中國大陸人才晉升依賴黨政關係,且限制言論與學術自由,這些因素已使中國人才大舉外流,使大陸出現整體「人才荒」。據統計,2016 年中國出國的留學生約有 54 萬 5 千人,中國大陸處在菁英人才急速外流的情況,「是人才,就想出去」。
★中國大陸大學水準參差不齊,部分大學採取與「知名大學相似名稱」,易造成誤導。其中有些學校雖是合法機構,但不被認可,文憑也不被接受,提醒台灣學生務必留意。


App想婚調查︰月薪5萬以上再說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9-22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網路曾熱議「台女沒有7萬不嫁?」,不過,根據一份調查顯示,最大比例的男女都認為,平均年薪在55萬至65萬元之間,即月薪應該要有4.58萬至5.42萬元,才是可以結婚的門檻。
這項調查是金融商品比較平台「Money101.com.tw」與戀愛結婚交友App派愛族(Pairs)共同進行研究,針對App單身族進行「結婚意向大調查」,回收有效樣本1262份。
首先,調查發現,認為「自己具備結婚資格者」,明顯與年收入高低成正相關;年收入介於25萬至35萬元者,有48.11%回答不確定;年收入35萬至45萬元間,則有48.9%回答不確定;至於年收入介於55萬至65萬元薪資級距,才突破「不確定」,有45.7%認為以自己目前經濟狀況,是可以結婚的。
也就是說,若以55萬至65萬元薪資級距來說,換算成月薪,相當於至少每月約4.58萬元,才會覺得自己具備可以結婚的資格。
其次,若問到「結婚對象該有多少收入?」先前「台女沒有7萬不嫁」的新聞炒得沸沸揚揚,但調查結果來看,實際上,也只有月薪接近7萬元的女生,才會有較高比例「非7萬不嫁」。
換言之,女生對結婚對象的年收入期望,與「自身收入」是呈現正相關,而非自己低薪、卻一味要求男性高薪。
此外,調查也顯示,男生對未來伴侶的薪資所得,要求相對不嚴苛,他們對另一半年收入的要求,多集中在45萬元以下,換算下來,只要月薪近3萬8000元。
而在婚配中最重要的擇偶條件前3名,女生排行依序為收入與經濟狀況(20.78%)、金錢觀與價值觀(14.90%)與個人特質(9.97%)。至於所謂「有房」、「有車」女生才肯嫁,調查顯示,僅占4.46%(房)與2.83%(車)。
男性的擇偶條件排序,分別是金錢觀與價值觀(18.38%)、個人特質(13.33%)與共同興趣(12.61%)。

窮忙! 實質月薪續倒退15年

2015-09-22  09:50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今年物價走跌,但因廠商加薪有限,實質月薪仍倒退15年。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今年1至7月實質經常性薪資3萬7471元,不僅未回到2008年以前水準,且不如2000年的3萬7884元。

  •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午公布,1至7月實質經常性薪資3萬7471元,不僅未回到2008年以前水準,且不如2000年的3萬7884元,實質月薪續倒退15年(記者鄭琪芳攝)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午公布,1至7月實質經常性薪資3萬7471元,不僅未回到2008年以前水準,且不如2000年的3萬7884元,實質月薪續倒退15年(記者鄭琪芳攝)

主計總處表示,1至7月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固定月薪)平均為3萬8591元,為歷年同期最高,較去年同期增加1.43%;1至7月平均薪資(含固定月薪、獎金、紅利及加班費等)則是5萬1454元,也是歷年同期最高,增加3.53%,主因今年初廠商增加發放年終獎金。

考量通膨因素後,1至7月實質平均薪資4萬9960元,為歷年同期最高,較去年同期增加4.2%,為近5年最大增幅;1至7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則是3萬7471元,為近8年同期最高,增加2.09%,為近16年同期最大增幅,但目前實質經常性薪資仍倒退15年,還不如2000年的3萬7884元。

-------------------

巴菲特:貧富差距大錯不在富人 乃市場經濟必然結果
www.moneydj.com查看原始檔
MoneyDJ新聞 2015-05-25 12:26:38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素有「股神」之稱的美國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認為,貧富差距拉大是市場經濟發展後的必然結果,富人有錢並非窮人之所以貧窮的原因。
巴菲特21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富比士雜誌在1982年編列出首屆美國400大富豪榜之際(Forbes 400),這些富人的身價總計達930億美元。時至今日,前400大富豪的身價在30多年內一口氣暴增2,400%至2.3兆美元,但在此期間一般家庭的收入卻僅增加180%。

巴菲特指出,許多人都活在「美國惡夢」當中,雖然努力工作、謹言慎行,但所得卻僅能糊口。在1982年,有15%美國人所得低於貧窮線,而到了2013年貧窮人口的比重也還是有14.5%,顯示美國這些年雖然國力日益強大,但窮人卻並未受惠。

巴菲特強調,窮人絕對不是因為富人有錢才陷入貧窮困境,多數富人為美國作出卓越的貢獻的確值得擁有這麼多的財富。他認為,對以市場為根基的先進經濟體來說,貧富差距擴大是必然的結果,因為經濟追求的是具備高階天賦的人才,舉凡常務性的工作都會日漸被淘汰。雖然教育能稍稍平衡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但最終還是會由天賦異稟的人取勝。

巴菲特認為,一國的經濟政策應該有兩大目標。首先,在富強的社會中,所有願意工作的人應該都能獲取足夠工資,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第二,任何達成第一項目標的政策,都不應扭曲整個市場體系。

巴菲特表示,調漲最低工資顯然會衝擊第二個目標,因為至少15美元的時薪顯然會減少許多工作機會,反而讓只擁有基本技能的員工大受衝擊。他認為較佳的方式應該是計算周全的「薪資所得租稅抵減制度」(Earned Income Tax Credit,簡稱EITC),這個制度對有工作的人提供獎勵,並鼓勵人們提升技能,而且也不會讓市場力量遭到扭曲,是讓就業最大化的極佳工具。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

0129_彭明輝_主圖10129_彭明輝_主圖2  

彭明輝:低薪問題面面觀

2015/01/29
作者:
彭明輝
關鍵字: 低薪 基本工資 管中閔 失業率 勞工 就學率 製造業 供需.芝加哥學派 朱雲漢

實質月薪倒退十六年,而大學生起薪又低到讓很多人不忍,因此大家都在問:「這樣的工資合理嗎?是不是老闆在壓榨勞工?政府是不是該出面解決?」

當勞工團體要求調漲基本工資時,財經閣員的管中閔院士卻疾言厲色地拒絕,他的理由是:「調整基本工資將導致失業率上升。」

為管中閔辯護的人拿出經濟學常見的供需曲線圖(如下圖)來說明:台灣大學生在市場上的價格是由供需曲線的平衡點決定的(見黑色線條),如果政府硬要設定較高的基本工資(見紅色的線條與字體),則資方在既有需求曲線下願意聘僱的人數將會下降(紅色線所指示的位置),而使失業人口增加(等於下圖中「基本工資下的就業人數」與「既有供需平衡就業人數」之間的人數落差)。 

但是,不服氣的人說:但是韓國大學生的起薪明明就是台灣的2.6倍,這不就已經證明了台灣勞工的薪資被刻意地壓低了嗎?他們無法理解經濟學為何會被用來捍衛這樣不公不義的現況。

其實,不只是這樣,根據國際著名的德勤全球(Deloitte)製造業團隊與美國競爭力協會(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Council)聯合調查發表的《2013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台灣製造業的每人平均產值是韓國的117%,但每人平均薪資卻只有韓國的52%。人均產值較高的台灣,人均薪水卻只有韓國的一半,這該怎麼解釋?

捍衛市場機制的人因而很不耐煩地說:台灣的大學生起薪低,是因為升學率太高而入學成績太低,所以大學生實質能力本來就很差;此外,大學生供過於求,本來就會導致大學生的價格下降啊。這個論述乍聽很合理,可惜卻違背一個簡單的事實:韓國大學生的就學率還遠比台灣高!

大學就學率分粗就學率(大學生總數/適齡人口)與淨就學率(適齡的大學生總數/適齡人口),粗就學率的分子包含所有年齡層的大學生,而分母卻只計入18至21歲的總人口數,因此結果可能大於100%。韓國大專的粗就學率高達103%(曾一度高達106%),全球第一,而淨就學率在2010年時就已達70.1%;而2013年台灣大專的粗就學率才83.88%,淨就學率則首度超過70%門檻而達到70.4%。

此外,根據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詹盛如與楊濟華2014年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發表的研究報告〈學歷通膨?韓國的發展經驗〉,韓國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平均薪資一直都遠高於高中職教育程度平均薪資(差距將近一倍),即使在大專粗就學率超過100%以後亦然;此外,大壆畢業生的薪資大致上是跟大學生的粗就學率一起成長;因此學歷提高並沒有造成「學歷通膨」效應。至於大學畢業生太多會不會擠壓高中生的薪資?韓國的表現是:高中與高職生的平均薪資也是隨著大學畢業生的薪資一起成長,並沒有被壓縮。因此兩位作者的結論是:「從總體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過去二十年來,韓國的勞動力供給、薪資結構與產業發展╱升級,獲得妥適的搭配。」

捍衛市場機制的人又說話了:台灣製造業的產值高,是因為老闆和高階經理人能力較強;而台灣的員工薪水低,是因為他們的素質較低;只要不是出於政府的人為干預,市場決定的價格自然有其成立的理由,不需要用陰謀論去歪曲事實。這個說法又違背事實了:韓國的經營者積極投入研發,建立自有品牌,並開拓海外市場來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充分發揮韓國員工的生產力以及教育素質提升的果實;但是台灣代工產業的經營者無法有效地將教育水準的提升轉換為附加價值的提升,因此韓國高階經理人顯得更「英明」,貢獻更大,更有資格壓低員工薪資或者將產業外移。

常見的供需理論無法解釋台韓薪資結構的差異,我們必須突破供需理論的表象,從更深層的政治與社會結構去看隱藏在供需曲線背後的真相,才有機會對台灣的低薪現象提出既合理又合乎現實數據的解答。

朱雲漢是繼胡佛之後第二個成為中研院院士的政治學者,他兼治經濟,並在2013年發表了〈天河隨筆-台韓薪資落差 為何會這麼大?〉一文,轉述他跟韓國首爾論壇會長鄭求炫(曾任三星集團經濟研究所所長)對此問題的討論,也給出了看來最嚴謹而周全的解讀。

他們首先根據實際數據排除了三個不重要的因素:購買力的差異、畢業生的素質、大學生供過於求。其次,他們同意產業經營模式是關鍵因素之一:南韓企業重視研發與建立品牌來提升附加價值,所以有能力吸收勞動成本的上升;而台灣以代工為主的產業很難提升獲利空間,自然拼命壓低成本。但是他們也同意,這個因素的影響有限。

那麼,最大的因素是什麼?他們一致認為是:台灣嚴重地向資方傾斜的勞資博弈機制,使得勞工薪資被不當地壓低;而造成這種傾斜的兩大關鍵因素是台灣的工會組織遠比韓國弱,以及台商經常可以成功地以出走來要脅政府,執行對資方有利而對勞方不利的政策。

也就是說,兩國勞工產值相近,有機會享受相近的工資;但是韓國勞工較團結而比台灣勞工有較堅強的議價權,所以他們獲得的工資較高──關鍵的差異在於政治問題,而非經濟問題。這個論點的隱藏意涵是:如果政府願意像德國制度學習,站在勞資之外的第三方,以中立的立場協助勞資進行合理且對等的工資談判,台灣的薪資可能就可以立即獲得改善,而不須等待遙遙無期的全球景氣復甦

朱雲漢的說法也可以用供需曲線的理論來支持(見上圖):韓國的勞工議價能力較強,因此資方願意提高工資,使得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都往上移(見粉紅色線);於此同時,資方積極地開拓海外市場並提升產品價加價值來因應,因此供需平衡點落在較高的工資且較高的就業人數,而沒有臺灣所擔心的失業疑慮。

朱雲漢的觀點帶著政治學與社會學界看經濟問題的獨特個性。大一經濟學教科書在談「價格干預與數量干預」問題時,都暗中假定「既有的供需曲線不變」,因而得到的論當然是「目前的工資已經被最佳化,政府不應該企圖去被改變它」。但是,政治學與社會學卻會突破「既有的供需曲線」的表象,打破沙鍋問到底地進一步追問:「既有的供需曲線是如何形成的?背後是否存在有勞資之間議價關係的不平等,以及提升工資的潛在議價空間?」如果能夠從政治學與社會學的角度看透供需曲線背後的形成機制,就有機會掌握到改變供需曲線的契機,並且跳出「既有的供需曲線不變」的假設及其結論,而在不擴大失業率的前提下找到提升工資的辦法。

有趣的是,台灣的經濟學主流論述總是把「小而美的政府」掛在嘴邊,卻又經常忘記問自己「怎樣的政府才是美的?」根據芝加哥學派的主張,「美」的政府就是不干預市場價格,但是要盡責當公正的裁判,以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市場所有的優勢都取決於「優勝劣敗」的機制,如果沒有確保公平競爭,市場的機制將會被扭曲成「優敗劣勝」。

那麼,像德國制度那樣地確保勞資議價權的平等,是不是屬於「小而美的政府」該做的事?而任令資方壓榨勞工的政府是不是不管大小都很醜陋?

其實,不只是低薪問題背後隱藏著資方與勞方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台灣的政府長期以芝加哥學派的經濟理論為藉口,在推動各種違背「公平競爭」與「優勝劣敗」的政策。因此台灣的政府雖小卻很醜,絕非「小而美」。

針對這種政策嚴重地向資方傾斜的政府政策,兼擅財經與法律的前大法官賴英照在2013年寫了〈認真看待憲法〉一文,指出台灣行之有年的經濟政策都違背憲法的「國民經濟基本國策」,包括經濟國際化、貿易自由化、土地政策背離漲價歸公精神、公營企業逐漸被民營取代而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金控公司取代信用合作社而使盈利的目標壓倒協助創業的目標。《聯合報》特地在 A14 版的「民意論壇」刊出全文,還在頭版用圖文介紹該投書的主要內容;此外,第二版用了將近半版去訪問學者與官員對投書內容的評論與感言。

結果,朱雲漢和賴英照的大作對台灣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幾乎平靜無波。

台灣今天的經濟困境到底是單純「經濟學的專業問題」?還是長期漠視政治與權力結構的不公平所導致的?如果我們不把這件事徹底想清楚,恐怕換再多的總統,再多的內閣,再怎麼長期的虛耗,都還是走不出今天的經濟困境。

-----------------------------------------------------------------------------

薪情差!倒退15年 台薪資停滯成頭號公敵
2015年01月31日

學者認為,政府應針對「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卻低於全國平均的產業」,例如零售業,來設計具獎懲機制的措施,以打破台灣的薪資停滯現象。圖為示意照。(中央社) 學者認為,政府應針對「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卻低於全國平均的產業」,例如零售業,來設計具獎懲機制的措施,以打破台灣的薪資停滯現象。圖為示意照。(中央社)

文/記者莊麗存
台灣實質薪資水準從1990年代末期以來,近乎處於停滯狀態。學者指出,主因在於台灣經濟成長來自代工與低階服務業所產生的效益,產業結構無法順利轉型,導致台灣實質薪資倒退15年。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施俊吉表示,將時光回溯到1998年,當時的實質月薪為4萬4,798元;到了2013年,實質月薪為4萬4,446元。台灣歷經16年的經濟成長,實質薪資不增反減(每月減少352元),薪資停滯現象已成為台灣頭號公敵。

台灣薪資為何停滯?時下有三種說法,包括世界各國薪資占國民所得的比例都減少,台灣也不例外,製造業移往中國大陸,導致薪資向對岸看齊;經濟受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的影響,企業經營困難,因此沒有能力加薪。

施俊吉在研究過從1980年到2012年,台灣81種產業的「資本份額」與「實質每月薪資」後,將產業區分四種類型:分別是「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也高於全國平均的產業」、「資本份額低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則高於全國平均的產業」、「資本份額低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也低於全國平均的產業」以及「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卻低於全國平均的產業」。

施俊吉提到,在四種類型的產業中,可責性最高的是第四型,即批發業、零售業,以及綜合商品零售業。他認為,此類型產業的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但其支付給受雇人員的報酬卻低於全國平均;因此,政府為提高薪資水準所訂定的相關政策應針對此一類型的廠商設計具有獎懲機制的措施,以期打破台灣的薪資停滯現象。◇

 

-----------------------------------------------------------------------------------

貧富懸殊非關市場機制?學者:問題在教育
2015年01月31日
學者認為,社會貧富差距日趨擴大,原因是高等教育體制出問題。圖為示意照。(大紀元資料室) 學者認為,社會貧富差距日趨擴大,原因是高等教育體制出問題。圖為示意照。(大紀元資料室)

 

文/記者張原彰
台灣財富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面臨許多挑戰,中原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曲祉寧認為,貧富差距日趨擴大,原因出在教育體制上,而非市場機制、供需出現的問題。

 

曲祉寧表示,許多人質疑高等教育失敗,是市場機制出現問題。但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並非是市場機制,也就是價格上的供需出現問題,因為學費與招生人數代表價格與產量,這兩項因素都由政府控制,市場的P(價格)、Q(產量)都被人管,此外進出大學的市場也都有障礙,進場有政府法令限制,退場存在許多社會問題,進退場兩難,不能稱為市場機制。

 

曲祉寧表示,台灣面臨所得跨世代移轉的問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他引述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的論文〈誰是台大學生?〉,86年至89年間,約有超過七成的台大生來自所得較高家庭,有三成的台大生來自所得較低的家庭。

 

曲祉寧說,據自身觀察,台大校內資源,例如餐廳、電腦等級,也是許多私立學校無法比擬的,從中不難發現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等。40、50年代貧富差距不明顯時,聯考扮演較公平的角色,但如今社會上貧富差距大,有錢的家庭,能讓孩子讀私校、接受較好的教育,去獲得社會上較多的教育資源。而這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也成為拉大台灣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曲祉寧說,台灣高等教育缺少興業家(創業家),進行制度上的創新,打破不公平現象,政府也應該建立合理市場機制,知道價格之外,制度上的影響,了解教育市場的運作,與誤解者溝通,積極為高等教育市場辯護,以因應少子化現象。◇

-------------------------------------------------------------------

台灣「薪」情差 學者:與家庭、教育有關
2015年01月31日
【記者江禹嬋 /台北報導】薪資停滯,分配不均問題,1998年以後開始在台灣不斷發酵,目前各國經濟專家不斷從「產業面」著手,不過現在有國外學者,試著開始從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環境進行切入;某種程度來說,「家庭背景」與「權貴體系」具有強力的聯繫關係。

兩百多年來,自由市場理念被認為是主流,也被認為是實行資本主義,雖然全人類的福祉增加,但即使是富裕國家,其內部貧富不均現象,也不斷為人所詬病。

到了20世紀則演變成為「中產階級消失」,和「M型社會」,「1%富者vs.99%貧苦者」的恐慌。不過最受人抨擊的,則是權貴與政府勾結,而造成的不公現象。

台灣薪資停滯是相當特殊的現象。台大經濟系教授樊家忠舉出,自己在1998年出國,2011年回到台灣後,發現自己助理的薪水,竟然跟自己當年擔任助理的薪資標準差不多。

除此之外,同期的親朋好友在1990年代領的薪水,即使到了2010年,領的薪水竟也差不多少。從資料可看出,從1998年開始台灣經歷的一段薪資下降的過程。因牽涉原因複雜,演變成全球一個難解困境。

分配不均
專家:具跨世代移轉因素

大家不斷關注所得分配不平均問題,樊家忠說,卻忽略另一項相關問題,即是「跨世代移轉」因素;薪水跟所得或是其他教育程度,有多大程度是取決於父母、家庭教育環境?

過去研究所得分布不平均,只單從個別產業鑽研,卻未思考過,這樣的研究資料來源是否客觀,或是有所偏誤。國外研究專家提出,要研究此問題,要回過頭從一個人的來源研究起,包含家庭背景,天分、智商遺傳等。

若探討A、B兩位民眾薪資不同的形成原因。樊家忠舉例,若A是權貴第二代,因為家庭環境好,給了A提供很多發展選擇,B則是一般家庭孩子,無法擁有相同機會,當起跑點不同,就讓許多人感到不舒服。

「所得分配不均」與「跨世代移轉」是非常相關的問題。不過研究跨世代移轉卻有很大困難,因為需要大量精確資料,教育年限、品質也不同,也會造成很大偏誤,另外,高所得在調查時,會發生低報問題。國外研究直到1992年因電腦發展,出現較精細研究。

在中國有個研究,發現不少高所得低報比例非常高,若賺了100萬,卻只報10萬,相差十分之一;台灣也有相同情況發生,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研究分配不均的數據、比例就會有很大偏差。

雖然對家庭環境與所得不均,很難以偏概全地劃上等號。若只是探討所得惡化,除了從產業體系找原因外,樊家忠說,不可否認,在權貴政商勾結環境中,自然得到很多好處。

雖然非必要因素,但良好的家庭背景卻是比一般人獲得更多機會的重要因素。他認為,唯有多方面探討,才能盡量對症下藥

--------------------------------------------------------------------------------

分配不正義 人民撻伐兩岸權貴
2015年01月31日
(Getty Images) (Getty Images)

文/記者江禹嬋
貧富差距、分配不均問題,不只在台灣越演越烈,更席捲全世界。不過讓人無法忍受的並非不均,而是「分配正義」。兩岸近幾年交流頻仍,在號稱帶來巨大市場利益口號之際,只見兩岸權貴利用特權遊走偏門,攫取巨大利益,一般民眾卻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這些現象也對台灣、中國人民帶來不同影響。

全世界獲取資金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就是中國,隨著中共打貪,大老虎如中共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前中央統戰部長令計劃落馬,使台商在中國深耕二十年的線全都斷光,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重慶力挺薄熙來,隨著山西幫瓦解,也嚴重衝擊鴻海集團。台商如今在中國大陸已是步步驚心,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坐牢。貧富差距所累積的不滿,更深深牽動兩岸政商間的關係。

所得分配不均,在全世界引起很多批評聲浪與運動;例如占領華爾街。去年法國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一書,搭上這股風潮,引起很多討論,在台灣許多媒體分別舉辦論壇討論,卻是熱鬧有餘,深度不足,未在真正的癥結點上討論。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認為,應該探討為何有錢人可快速累積財富、管道為何?以及資本報酬率會比經濟成長率還高的原因,才是治本之道。

兩岸權貴利用灰色地帶大賺一筆

陳博志指出,造成中國權貴資本主義、官商勾結特別嚴重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正遭逢新舊制度的轉換,這段空窗期就有很多套利空間,成為有心人士圖利的舞台。

若有管道預先得知消息,就可輕易獲利。例如,掌握內線交易消息,賺進大把鈔票,或是利用特權從一定管道取得管制品,在某些開放市場販賣獲利。抑或是聽到新台幣將大幅升值風聲,先把手中美元拋售,輕易大賺一筆。這些炒作例子不勝枚舉。

因為資訊不公開,這些不法獲利方式由少數人把持,大多數人根本被蒙蔽,因此許多事情自然被掩蓋,無法被揭發,即使被揭發也苦無證據,兩岸權貴便在這灰色地帶間放肆地上下其手,獲取巨大利益,這是造成貧富差距最大的原因。

其實中國銀行早已多次發生倒閉危機,卻因為經濟成長快速,靠著放款增加,掩蓋呆帳事實。陳博志說,「成長可掩蓋很多罪惡,雖已出紕漏,但在成長空間擴張使分母變大,問題也就暫時不見了。」

在中國,除央行之外商業銀行沒有發鈔權。商業銀行只是用一年3%左右的利息吸收存款,再用一年6%左右的利息發放貸款,從中賺取3%的利差。

商業銀行在儲戶與貸款客戶間現金無法有效周轉時,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商業銀行直接破產,把這筆帳賴掉;一種是去找央行再印大筆鈔票,把窟窿填上。中共必然逼央行再印幾十億鈔票,再挹注商行資金,將其壞帳剝離或沖銷。

這在完全市場經濟的國家,正常步驟應是「債務危機,接著金融危機,最後銀行破產,最終經濟泡沫破滅。」但在中國,政治決定經濟,經濟崩盤了,權貴自然就撈不到好處,因此經濟絕不能崩盤,權貴們開始找路子解決債務危機,這就造成了中國特色模式:「債務危機—金融危機—深化改革—印鈔讓全民買單。」

另外,中國的經濟規模數一數二大,企業規模也大,最後變成大到不能倒。陳博志舉例,規模大調度資金容易,隨著問題累積到了非倒不可時,卻因為企業龐大,政商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後,國家卻不敢讓它倒閉,這中間就會在有心人操作下,輕易搶錢入袋。

人民厭惡官商勾結、制度圖利

貧富差距最大原因是這些占極少數的1%鉅富,在制度法律上先擁有特權,利用特權攫取的利益,厚實政商關係,進而影響左右政府制度、政策,以獲取更多的金錢。陳博志說,「這是人民最不滿的主要原因。」也是頂新在台灣面臨滅頂的最大原因。

再看到中國,從薄熙來、周永康、令計劃被拉下,掀起幾千億貪汙的犯罪結構。這種情況在極權統治的社會,幾乎是人人有份,不只是見怪不怪,且互相牽制,官商勾結、官官相護,一人被揭發,可能把其他人都扯出來。

若是自己醜事被揭露,相關人等都不能倖免,達成一種恐怖平衡,台灣尚且如此,更何況在資訊不透明的中國大陸;陳博志說,「中共目前被揭發的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有些富商把台灣人民最近反對不公平之主張、行動,批評為「反商仇富」,陳博志認為,「提出這樣論調的人士,若非無知,就是政商關係的獲利者」。強調這是錯誤的批判,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已故台塑董事長王永慶皆獲台灣人的尊敬。

他澄清,國際上多數人都不反商、不仇富,「只恨不公平的政商勾結,以及為富不仁的奸商。」

解決貧富懸殊 先終結權貴

如何解決台灣貧富懸殊問題,可以分短中長期來看。以短期來說,必須讓特權、官商勾結馬上終結,中期則須建立公平、合理、公正的制度,對於弱勢有基本照顧,長期來看,也要保障人人擁有公平發展的機會。

日前競選台北市長的連勝文呼籲,年輕人應到中國去發展、投資。陳博志認為,除非你與中國權貴交情好,又不怕死,或許還有投資機會;若是沒特殊關係,即使規矩做生意,也永遠贏不了特權。他認為,權貴資本主義,除了賺錢,更可以藉由特權來干擾別人,「不是權貴的最好不要去。」◇

1%拿走11%:貧富差距的台灣真相

2016,全球前1%鉅富的財產,竟然就要佔全球資產的一半。 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最新報告,揭露出這個驚人的真相。

根據樂施會研究,名列富比世富豪榜前80名的超級富豪,自金融海嘯至今,資產成長超過一倍。

「我們真的想生活在1%的人擁有的比其餘人加起來還多的世界嗎?」身為本屆世界經濟論壇共同主席之一的拜安伊瑪呼籲,「對抗快速擴大的貧富不均,將是各國政經領袖,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全球正在正視日漸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美國總統歐巴馬20日宣示,將提出圍堵富人逃漏稅管道的稅改方案,引起各國重視。

台灣不願面對的真實

台灣呢?卻恐怕連「面對真相」的第一步,都還沒做到。

去年8月,總統馬英九在「全國中小企業發展會議」上公開說,「台灣貧富差距,近四年來大幅改善,在全球來說也是很低的。」

馬總統沒有說謊,他所舉的資料,是比較收入前20%家庭和末20%家庭收入倍數的五分位法。台灣比起亞洲鄰近的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的確不算嚴重。

但這句話聽來,卻明顯與一般人的感受脫鉤。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指出,五分位法與吉尼係數把太多抽象的東西放在一起,很令人分心。用稅收、遺產稅萃取出更具體的數字去呈現「不公平」,才能貼近人的真實感受。

台灣學界1月中完成的研究,努力地補足這塊失落的拼圖。

由中研院院士朱敬一與胡勝正主持,聯合四位新生代財經學者,採用全球頂尖所得分配資料庫(WTID,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一樣的研究方法,花了四個月時間,研究財政部歷年的稅籍資料後,建立了台灣版的「1%比99%」貧富差距歷年資料庫。台灣的資料已經正式納入WTID國際資料庫中,顯示此研究方法具有國際公信力。

根據《天下》取得的這份資料顯示,台灣前1%鉅富所得占比,在2000年前後開始穩定攀高,如今已占全國所得的10.85%,所得集中度超越日本9.51%,直追南韓12.23%、新加坡13.85%。(表一)

美國前1%富人的全國所得占比為19%。

但台灣所得前10%的所得占比35.5%,低於日本的40.5%、韓國的44.87%、新加坡的41.85%,並不算高(表二)。

這兩個數字的差異,是否反映台灣富人圈的所得差距比,台灣的頂尖富豪財富更集中?「這個問題,政府必須先正視它,並深入研究,找出解決之道,」朱敬一說。

值得關注的是惡化速度

這份正式披露的研究也診斷出,台灣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惡化的速度。

不論是1%或10%,台灣自1980年所得分配最平均的美好年代之後,富人所得占比增加的速度,就比日本、新加坡來得高,僅次於韓國。(表三)

過去30年,台灣頂尖收入1%的鉅富多拿到全國所得5.2%,是四國中比例獲取最高的。

頂尖收入10%則多獲取14.1%,也僅次於韓國的增幅。

當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對抗日漸加劇的貧富差距,紛紛進行稅制改革的同時,台灣政府更不能再用舊指標、舊思維蒙住眼睛,「自我感覺良好」。

承認問題,是進步的第一步。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