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認祖歸宗,全台2195名男姓「冠妻姓」「抽豬母稅」(過繼母系)入贅改姓,為了認祖歸宗想改回入贅前姓,但是《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一書,找到當時習俗「招夫不得為招家戶主(戶長)」的規定/螟蛉子(養子)/日治時代的戶籍簿頁是最早的法定資料/入贅男擅改戶長!五代子孫127年改不回原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dGLFwh


2017-03-16_091422  

你聽過嗎?結婚前夕被告知要「抽豬母稅」 竟讓婚事卡關
2015/12/18 17:52:00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結婚前被告知要抽「豬母稅」,讓新人婚事卡關。(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你聽過結婚要抽「豬母稅」嗎?一名網友在PTT女人版上詢問,他提到自己在和同學聊天時,聽聞同學的弟弟結婚可能會被抽「豬母稅」,隨後並解釋豬母稅的意思,但他說新人在結婚前夕貌似卡在這個問題上僵持不下,讓他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豬母稅」的定義是一種婚姻術語,以前傳統家庭若無男丁可傳宗接代,在新人結婚後生下的一名男孩中,以「從母姓」方式為女方家庭繼嗣,就是俗稱的「抽豬母稅」,該名網友表示,因為女方家都是女生,老大不婚、老三因男方不肯,這項責任就落在要娶老二的同學弟弟身上,但在結婚前夕才聽到要抽豬母稅,讓婚事僵持不下。

多數網友留言「第一次聽到」或是「沒聽過」,也有不少人認為「豬母稅」一詞含有歧視意味,對女性不太尊重,另外還有網友分享好友經驗,他說好友生雙胞胎,一個從母姓、一個從父姓,但男方因女方娘家有錢有勢,勉強答應,公婆卻在小孩長大後差別待遇,讓人對這件事反感。

---------------------

清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1月30日 -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2月12日)婚照服裝

94  

-------------------------------

百年偕老(一)—從圖像資料看婚禮服飾的演變

臺北市愛國東路、中山北路、臺中市三民路,以及高雄市中山路,都是全臺著名的婚紗街。走在婚紗街上,就像觀賞當季婚紗大展一般,櫥窗內的各式婚紗琳瑯滿目,每到假日更時常有穿著婚紗的展售小姐在街道上發送氣球、宣傳單,整條街就像舉辦嘉年華會一樣熱鬧非凡。

然而,現代婚禮蔚為流行的白紗禮服,其實原先是天主教徒舉行隆重祭典時所穿的典禮服,後來才逐漸演變為結婚禮服。透過日治初期的老照片等圖像資料來看,臺灣在不同政權與時代風氣的影響下,婚禮服飾呈現出臺灣多元文化融合的過程。而臺灣的婚禮服飾從傳統中國婚禮象徵喜氣的大紅色禮服,轉變成西方表示聖潔的白色婚紗,要到1910年代以後才開始出現,而且是從頭紗開始改變。

1912年4月27日林祖壽與蔡嬌霞結婚照
1912年4月27日林祖壽與蔡嬌霞結婚照(圖像來源: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以下稱為本館)收藏由清水蔡家後人所捐贈的一系列蔡蓮舫文書,其中包含珍貴的臺灣早期嫁娶行列系列照片。1912年4月27日,板橋林家林祖壽與清水蔡蓮舫女兒蔡嬌霞結婚時拍攝的照片中顯示,蔡嬌霞身穿傳統中國嫁衣及霞披、頭戴鑲有珠簾的鳳冠,林祖壽穿戴清代長袍馬褂官服。一般說來,兩人的服飾裝束其實是九品命官、命婦的穿著,命婦禮服上的線穗顏色、刺繡圖案、霞披的圖案、鳳冠鑲飾的珠寶材質,以及命官長袍上的繡線顏色等等,各個品級皆有詳細規定,是具有官位的人才能穿戴。但自明代以後,庶民結婚時可假借九品官服為結婚禮服,有品級之人則需依照品級穿著。這個習慣延續到清代,甚至到了臺灣的日治初期,從板橋林家與清水蔡家的聯姻照片中,仍可看見中國傳統婚禮習俗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1910年代左右,拍照技術才逐漸傳入臺灣,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隨意拍照留念。因此,早期老照片等圖像資料呈現的大多是社會上層階級的生活樣貌。林蔡兩家皆是臺灣當時有名的地方大族,才有辦法穿戴如此華麗的結婚禮服,一般家境並不富裕的平民百姓,大多自行縫製嫁衣,以紅色的大襟衫、裙及蓋頭來替代。

1910至1920年代之間,是臺灣婚禮服飾的過渡時期,受到日治時期的西化風氣影響,中西混搭的服飾風格充分表現在婚禮的禮服上,從當時的老照片中可見一斑。約與林蔡兩家聯姻同時期,林蔡聯姻選擇以中國古禮為婚禮進行的方式,而臺灣第一代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高長的四男高再祝醫生,與許翰民醫生長女許美的聯姻,其婚禮卻已開始融入西方色彩。

從1910年4月21日兩人結婚時所拍攝的結婚照來看,新郎身著福鏤庫(Frock coat)禮服、山高帽(Bowler hat)搭配黑色皮鞋,新娘却穿著臺灣衫,顯示此時期西式作風已在臺灣社會中出現,身著西服是時髦的象徵,遂出現「西服配臺灣衫」的特殊景象。

1911年,高再祝與高許美的結婚週年紀念照片中,高再祝依舊身著福鏤庫禮服搭配黑色皮鞋,高許美則從臺灣衫改穿改良式禮服,頭戴白紗、手持百合捧花。又從本館收藏之另一張結婚照中,亦可呈現出當時服飾的過渡風格。

1910年4月21日,高再祝、高許美結婚照。
1910年4月21日,高再祝、高許美結婚照。
(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0年代,霧峰林家林烈堂的長子林垂拱,與前清進士陳望曾之女陳瓊珍的結婚照中,看見林垂拱並未穿著時髦的西裝,而穿著中國傳統的長袍,陳瓊珍也並未穿著完全西式的長裙擺禮服,卻是以短版的鳳仙裝搭配長度及地的白色頭紗,且穿著有刺繡圖案的布質高跟鞋。藉由過渡時期的兩張老照片,看出臺灣當時已將一般喜事視為禁忌的白紗,轉化成為聖潔的象徵,而西方婚禮服飾也逐漸傳入臺灣社會

左圖:1911年高再祝、高許美結婚週年補拍婚紗照。 右圖:1920年代林垂拱、陳瓊珍結婚照
左圖:1911年高再祝、高許美結婚週年補拍婚紗照。 右圖:1920年代林垂拱、陳瓊珍結婚照。
(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經過時代的變遷,臺灣的婚禮服飾風格演變到了1930年代,呈現出完全西式的特色。1937年,高再祝的次女高慈美,也是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與臺北富商李春生之曾孫李超然的結婚照,以及蔡蓮舫的三子蔡伯淙與莊素鶖的結婚照,便可看出此時已跳脫中西混搭的服裝型態,完全呈現西式的禮服風格。

左圖:1937年李超然、高慈美結婚照。 右圖:1937年蔡伯淙、莊素鶖結婚照。
左圖:1937年李超然、高慈美結婚照。 右圖:1937年蔡伯淙、莊素鶖結婚照。
( 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本館收藏的兩張1937年結婚照中,李超然與蔡伯淙皆身著摩令古(Morning coat)、手持高呢帽並搭配黑色皮鞋,高慈美身著西式長裙禮服(Wedding dress),莊素鶖則難以辨識是否穿著連身禮服,但裙擺明顯看出並未及地,但兩位新娘皆手持百合捧花,頭戴曳地的白色頭紗。特別提出一點,此時照片中的四位新人與之前的結婚照最大的不同,在於四人雙手皆戴有白色手套。而結婚必須戴手套的含意多有不同,西方認為手套是象徵愛情的信物,臺灣老一輩人家的說法則認為,結婚當天新娘不要做事,日後會比較好命,所以新娘才會戴手套。

時代演變至今,拍照技術日新月異,拍攝照片不再是個昂貴的活動,結婚禮服也轉變以西裝搭配婚紗為主的風格。傳統西方婚禮中象徵聖潔的白色,結合每年不同的時尚趨勢,亦走向各式各色的婚紗款式。傳統中國長袍搭配霞披或旗袍的服飾,反而僅成為部分新人拍攝結婚照時的選擇之一。回顧本館收藏的一系列結婚照片,展現出百年來結婚服飾風格流轉的歷史記憶。

百年偕老(二)—「小娶」中的臺灣女性

臺灣女性在傳統社會中需依附男性而存在,原生家庭僅為借居之所。女性必須透過婚姻才能取得生時的永居之地,婚前依附父親,婚後則需依附丈夫與兒子。但傳統嫁娶婚講求複雜的婚禮儀式,對於貧困家庭而言,所需的聘金、嫁妝是沉重的負擔。除了經濟因素,在缺乏男性繼承宗祧,或寡婦無力養家等情況下,遂出現所謂的「小娶」,包含招婿、招夫等不同於「嫁娶婚」的型態。

「招婿」的產生,因缺乏男性子嗣的家庭,為宗祧延續與實際農作勞務需求,遂招贅婿入住女家。婚後所生子嗣,依事先約定須為女家抽「豬母稅」,即部分男性子嗣繼承女方姓氏、香火。圖1為「招婿」契約之一例。本件開頭使用「螽斯蟄蟄」四字吉祥語,表多子多福之意;結尾使用「二姓合婚,百年偕老」,表夫妻感情和諧,到老也不分離。

內容說明庚子年12月(依據對「新竹關西地區文書」的觀察,應為西元1901年1至2月間),何阿牌在宗叔何阿興作主下,娶張阿完為妻,並入贅張家,為期6年;婚後,張、何兩家香火、墳墓交由兩人料理,所生長子歸張家,次子歸何家,其餘子女均分。6年期滿,完妹夫妻欲與叔祖分居,可分得田業與茶園,由兩人耕作生息。日後子孫若要分居,張家產業歸張家子弟繼承,有多出的產業才由張、何兩家子孫均分。若6年期滿繼續合住不分家,之後再行分家之時,家業則會有不同的劃分方式。

庚子年何阿興立承招婚字。
圖1:庚子年何阿興立承招婚字。(圖像來源:新竹關西地區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招夫」的產生,因已婚守寡的婦女,除改嫁之外,於經濟的考量下「招夫養子」,男方入住女家,成為經濟支柱來撫養亡夫血脈、照顧年老公婆;或因亡夫無子,「招夫」以求生下可繼承亡夫香火的男丁。圖2即為女性因夫亡無子,所立下的「招夫」契約。1904年5月,曾阿統作主為侄子海清招得陳美妹的幼媳徐氏員妹為妻,雙方約定婚後所生長子及四子歸張家,次子及三子歸曾家,其餘男女多寡均分。透過本契約可知,員妹原夫姓張,因為丈夫過世,未留子嗣,夫家為其招夫以求誕下子嗣,傳承張家宗祧與祖先祭祀。

1904年曾阿統立主招承婚字。
圖2:1904年曾阿統立主招承婚字。(圖像來源:新竹關西地區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女性因宗祧延續、經濟、家族財產繼承等目的不同而締結婚姻,男女雙方肩負的權利與義務關係,皆於契約中具體載明。「小娶」型態中的女性,顯現了在女性的生命中,必須順應父家、夫家的期待和安排,與香火傳承的任務緊緊相繫。當女性走向生命的尾聲,回顧婚姻最實質的意義,便是透過婚姻,取得列名於神主牌的資格,取得死後的永居之處,接受子孫香火的祭祀。


 

人身豬臉緊箍咒環 全台唯一豬母廟拜的神長這樣

 

豬母廟(鎮海將軍廟)供奉豬母娘娘

 

人身豬臉緊箍咒環 全台唯一豬母廟拜的神長這樣 | 台灣百寶鄉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C9FNWf
photo (34)  
2017-08-06 16:00聯合報 記者吳政修╱即時報導
台南市北門區井仔腳有座獨一無二的豬母廟(又稱鎮海將軍廟),供奉豬母娘娘已有百年歷史,北門商圈理事長洪有志說,豬母娘娘人身豬臉還戴緊箍咒環,也有人稱鎮海大將軍及「大聖爺」,為村裡顧鹽堆及保佑大小平安。
洪有志說,北門水晶教堂至井仔腳之間有條「豬屠溝」,從名字看就知道是是屠宰豬的,百年前屠夫發現一頭有身孕的母豬,大家都不敢宰殺,於是就決定放生
「有孕的母豬流浪到井仔腳,肚子餓偷吃雞鴨的飼料」,洪有志說,村裡有人追豬母並計畫宰來吃,追到海堤旁,母豬死亡,從此村裡不安寧,雞鴨死亡、嬰兒哭鬧。
經請示紀府千歲,指3人害死豬母,致豬母心有不甘報復,令3人蓋草寮供奉人身豬臉的豬母娘娘,並戴上緊箍咒環,為村裡顧鹽堆、保佑大小平安神像在2008年遭竊,至2011年再仿原神像樣貌重塑
退休國小校長黃文博還保有台南市北門井仔腳豬母廟裡,人身豬臉的豬母娘娘照片。圖/黃...
退休國小校長黃文博還保有台南市北門井仔腳豬母廟裡,人身豬臉的豬母娘娘照片。圖/黃文博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