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女子教育至日治時期才納入學制系統。女子教育的主要目標仍

昭和時期嘉義高等女學校參拜嘉義神社景象-鞠躬的角度一致 這一定是有上禮儀課 並且不斷不斷的練習 全體達到幾乎一致的境界! 不知道日本現在的教育 還有沒有禮儀課這種東西??小學是道德課程(礼儀正しい)、中學是社會課程;私校則是另外制訂「礼法」課程。嘉義神社第一代本殿的水泥基座仍保留著,第二代本殿與第一代者轉了90度,二戰後改為忠烈祠,在改為射日塔前自燃。附屬的齋館(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和準備的地方)及社務所,連通後改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值得參觀。
(4) Facebook https://bit.ly/3Nba1bZ


大約1905年時的北港公學校女子部學生。學生們大多唐裝纏足。
1898年臺灣總督府開始成立北港國語傳習所(日語),僅收男學生。1900年改名北港公學校,收臺灣人學生,並於朝天宮設置女子部。纏足通常為中上層家戶所為,大約經濟許可的家戶也才有供子女上學的餘裕。據1905年總督府進行的全臺首度戶口普查,臺灣婦女有超過半數纏足,其中又以閩籍占大宗。一直到1915年總督府明令解纏足和禁纏足之後,這種習俗才逐漸走入歷史。(學校變遷部分參考 : 北港學校的變遷@nanshi49 's Blog 及AaRön Tsäi指正)(1) Facebook https://bit.ly/3hKwrjx

臺灣的女子教育至日治時期才納入學制系統。女子教育的主要目標仍


走出閨房求學去

「女子無才便是德」清楚地揭示父權社會無意女性接受教育的態度。清代的女性僅能透過家庭、書房接受教育,學習「三從四德」與「男尊女卑」。1865年,西方傳教士先後於臺灣創辦兩所女子學校,首開女子教育之先,教育內容雖以訓練傳道人員為重心,但仍不脫教導女性成為「賢妻良母」。

臺灣的女子教育至日治時期才納入學制系統。有別於專供日人就讀的小學校,臺人進入公學校接受基礎教育。日治中期以前,由於地方教育資源有限,再加上傳統觀念續存,女童進入公學校就學比率偏低。隨著官方宣導,以及社會領導階層的大力鼓吹,入學比率遂日益提高。

學校除了教授日文、史地、算術、理科等基本科目外,也安排藝能與體操課程,訓練技藝並激發女學生的體育興趣,各科目表現優良者亦會頒發獎狀作為鼓勵。(圖1)此外,校方也注重和家長的溝通聯繫,透過家庭通信簿,提供管道使家長暸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雙方進行交流互動。(圖2)課程之餘,也規劃遠足和修學旅行,活動範圍不外是觀光名勝、重要機關、展覽會等,甚至遠赴日本。然而,教育科目看似多元並進,日治時期女子教育的主要目標仍是期望女性成為良妻賢母,輔佐男性,而非訓練女性能自立更生(圖3)

西螺女子公學校廖滿子操行及學業優良獎狀
圖1:1936年西螺女子公學校廖滿子操行及學業優良獎狀。(檔案來源:日治時期之賞狀、任命狀等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蕭綉英公學校家庭通信簿
圖2:1938年至1943年蕭綉英公學校家庭通信簿,內容記載該生個人經歷、學業成績及出席狀況、身體狀況、聯絡人基本資訊、教員姓名、意見交流欄等。(檔案來源:嘉義民雄蕭綉英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左為國語講習所修身掛圖,右為《公學校修身書(兒童用)》課本的插圖
圖3:日治時期教科書中的女性形象。左為國語講習所修身掛圖,右為《公學校修身書(兒童用)》課本的插圖。兩者皆突顯女性於家中照顧翁姑、子女與丈夫的「良妻賢母」形象。(檔案來源:郭双富集藏(左)、公學校教科書(右),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隨著公學校女學生就學率提高,畢業後的升學需求也相對提升。1919年頒布「臺灣教育令」後,接連設立專收臺人女性的彰化及臺南兩所高等女學校,後又明定取消臺、日人的差別待遇,開放共學。於是各地紛紛增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師範學校女子部,以及農業、商業及家政教育等學校。然而,蓬勃發展的女子教育並未延伸至高等教育,許多家境良好並有志向學的女性,無法在臺灣本土獲得深造的機會,多負笈海外留學。(圖4)

左為留學期間與同學合影,右為1931年梅光女學院上數學課的情景
圖4:高慈美(1914-2004,臺南人,醫師高再祝之女,戰後任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照片中紅心標示者)於1927年至1931年間至日本下關梅光女子學院就讀。左為留學期間與同學合影,右為1931年梅光女學院上數學課的情景。(檔案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照片,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綜觀日治時期的女子教育發展,雖然能受教育的女性仍以出生於富裕家庭的中上階級為多;教育內容上,女性還是多被灌輸以家庭為主,輔佐男性為重的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女子教育的發展,不僅擴大女性的知識領域與生活空間,也成為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的有力憑藉。另一方面,知識分子所傳入的重視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等、肯定職業婦女、鼓勵妻女參與公眾活動等新觀念,也漸漸影響至普羅社會,影響戰後女性地位的提升。


這是一位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和她的丫鬟的合影照。中間端坐的女孩皮膚白皙,相貌清麗,穿著講究,氣質獨特,一看就是大家閨秀,辨識度最高的是她的三寸金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是她們的生活常態。緊靠她的是她的隨侍丫鬟,兩個人年齡都很小,都是大腳板,其中一個丫鬟應該是小姐的隨身侍女,穿著鞋襪,頭上也有裝飾,在丫鬟中的地位應該要高一點。另外一個丫鬟應該是乾粗活的,連鞋子也沒得穿,打扮要寒酸很多,顯然是名下等丫鬟。由此可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就連丫鬟也要分三六九等,所以窮人的命運是完全不受自己掌握的,小小年紀就要謹小慎微地伺候別人,也是相當的無奈啊!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和她的丫鬟 - 全网搜 https://bit.ly/3YE00XD

臺灣的女子教育至日治時期才納入學制系統。女子教育的主要目標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