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慈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51138294263842021-11-20_184823

高慈美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http://tinyurl.com/y2yhml6x

高慈美於日本梅光女學院就讀時,在學校禮堂中的留影


276277131_10159860921527520_16414626655665971910777_n2022-03-31_194709


高慈美(1914年2月17日-2004年7月28日),是一位生於臺灣高雄岡山的鋼琴家,亦是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
高慈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y9zguut
生平
1914年2月17日,高慈美出生於今高雄岡山地區,在家裡排行第二,兄弟姐妹共十一人。其祖父高長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臺灣最早的信徒及本地傳道師,父親高再祝是自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的醫師,母親許美是臺灣早期西醫許翰民的長女[1],姊妹高智美、高雅美亦修習音樂並以之為終身職業[2],堂兄弟有臺大醫院前院長高天成、牧師高俊明[3]。
旅日期間
少女時的高慈美
1919年,高慈美赴東京就讀幼稚園,寄宿在同為基督徒的日本人家,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返臺就讀小學,1927年再度赴日至下關市,就讀下關梅光女學院(今梅光學院大學女子短期大學部)。畢業後接受蔡培火長女蔡淑慧的建議,1931年進入東洋音樂専門學校(今東京音樂大學),師事名鋼琴教育家笈田光吉,與張彩湘同老師[2]。1932年,在學期間就已與李春生曾長孫李超然訂婚。[1][4]
許常惠指出臺灣過去因些外國傳教士熱心提倡西洋音樂,所以臺灣早期的西洋音樂家多數是教會出身、或和教會有密切關係,如高慈美、高雅美、李志傳、陳泗治、林秋錦、呂泉生、陳信貞等人[5]。
1929到1932年間,身為少女的高慈美以日文寫日記,偶爾夾雜些教會羅馬字。現存的日記有四本,一年一冊。前兩年半的日記以梅光女學院學生生活為主,還記載她參加東洋樂専入學考試的過程,描述出她參與考試以及在異鄉遇見臺灣同胞的心情;後一年半的日記則記述到東京之後的生活狀況,除了練琴,增加較多社交記載。除了記述生活大小事外,日記反應了她點點滴滴的少女情懷,有對新環境的好奇與適應、有對身為音樂家的自覺、有將嫁為人婦的心情、有面對未來時的徬徨與不安、有對於自由的渴望與迷惘等。前三冊日記被社會教育家後藤靜香收錄在《心の日記》,由東京希望社出版;第四冊被社會運動家賀川豊彥收錄於《Christian Diary》。這些日記除記載一位臺灣少女在日本的求學歷程,也是臺灣與日本女性史、教育史等不同領域的第一手紀錄。[4][6]
1934年,留日的台灣音樂家組成「鄉土訪問音樂團」,由楊肇嘉擔任團長,返臺巡迴舉行音樂會[5]。因此,高慈美、林秋錦、江文也、陳泗治、柯明珠、高約拿、林澄沐等臺灣音樂家加入此樂團,《臺灣新民報》協力宣傳、高慈美堂哥高天成擔任曲目解說,自同年8月11日起近10天,於臺北、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巡迴7場演出。其中,8月15日在臺中公會堂的演出,楊肇嘉次女楊湘英獻花給高慈美。這場臺灣首次大規模的音樂活動,引起當時臺灣人的熱烈迴響。[1][7]
高慈美後來回憶往事,表示當時交通不便,路途辛苦,但人潮踴躍、及聽衆熱情,使他們忘卻疲憊[8]。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高慈美接受蔡培火之邀為災民募款,再度返臺參與同年7月3日至8月13日全島巡迴31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那時,彈奏弗朗茨·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的她,怕聽眾不懂該曲有停頓就中途鼓掌,因此決定不停頓彈下去,結束後竟然有聽眾詢問她為何此處不停頓?之後她也在東京蠶絲會館、下關市以及臺北公會堂、臺北醫專講堂等地舉行演奏會。[1][7]
高慈美也以容姿高雅、氣質出眾而受讚賞,對他人的讚美,她會回話:「這是因為我的心中充滿音樂。」[8],1935年被日本《主婦之友》雜誌選為封面女郎,照片題為「輝く麗眸」(閃耀光輝的美麗眼眸)[9] 。
返臺期間
1937年2月16日,學成返臺的高慈美與李超然於臺北日本基督教會(今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結為連理,媒人為杜聰明之妻林雙隨。此次聯姻象徵臺灣長老教會界南、北兩大信仰世家的結合。1938年於臺北公會堂參加由臺灣基督教青年會所舉辦的「皇軍慰問、日支文化提攜、海外輿論是正三事業資金募集音樂會」。1939年再度赴日跟隨德國教授習琴。[1][10]
1943年左右,杜淑純、張文環、黃得時、吳濁流、和陳逸松等人常在高慈美家開討論台灣新文學的讀書會[11]。
婚後的高慈美,除了專職家庭主婦,並設私塾招收學生。1945年,擔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附屬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鋼琴演奏。1947任臺灣文化協進會第一屆全省音樂比賽大會評判委員。1948年,接受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戴粹倫之邀,始擔任教職,同年受聘於靜修女中。1952年任純德女子中學董事。1953年兼任政工幹校(今政治作戰學校)音樂科教師。1970年8月升任全臺第一位鋼琴女教授,多次擔任教育部美育委員會委員、音樂專案甄試委員,及臺北市政府、臺中市政府、新竹社會教育館音樂比賽評審。1984年,退休。[1][10]
1994年,高慈美擔任臺北仁濟院常務董事,獻身公益,時常參加基督教會與扶輪社活動[1]。一直到1990年代,她都還是前總統夫人曾文惠聆賞音樂演奏會的親近樂友[12]。
2002年,高慈美被發現肺部有腫瘤,因年事已高,醫生不建議開刀,家人也沒向她透露病情。她直到身體愈來愈虛弱,也不曾抱怨,在進食前仍禱告,但因會忘卻自己禱告過否,所以常在一餐中前後禱告多次。2004年,在仁愛醫院去世。[2]
身後
高慈美有一臺琴鍵為象牙材質的山葉演奏一號琴,當時價格在相當於2006年的新台幣一百萬。2006年10月,經由清大教授蕭嫣嫣牽線,高慈美媳婦郭月如以十四萬元代價將此三十年老鋼琴賣給國立清華大學園內的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鋼琴從臺北搬到清華順利定位後,剛巧遇到清大校長陳文村邀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伊瓦爾·賈埃弗。蕭嫣嫣表示,努力促成老鋼琴來到清華的另一原因是她第一次到好友郭月如家中,看到高慈美在師大音樂系的講師證、副教授證,都是前教育部長、兼清大校長梅貽琦所頒發的,因此認為將此琴送到到清華是件美事。[13]
位在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高慈美的山葉演奏一號琴。
2007年9月,高慈美的子媳李建禮、郭月如將高慈美的文書118件、圖像584件贈送給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收藏;高慈美五弟高耀明另於2008年12月提供該所採集32件,2009年3月提供採集1件,共33件。這些文書是高慈美遺留下來的日記、手稿、書信、照片、文件及書刊等。[1]
2011年,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展出「流轉年華─台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呈現臺灣女性如何從傳統受壓抑、受控制的人生,經由教育獲取知識與專業,進入公共領域,展現自我,展出林獻堂之妻楊水心、高慈美等人文物。杜淑純也出席,娓娓道來自己和高慈美的淵源,說:「我是家裡的獨生女,以前我都坐在桌上,弟弟都坐在桌下…,在台北第一高女時期,跟著高慈美學鋼琴...。」
高慈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y9zguut


【照片】 高慈美 總統專機上的合影 | 開放博物館 http://tinyurl.com/y4svrunm

看女性雜誌學妝髮穿搭 日治時期的台灣女性很時髦!--上報 / 遊戲 http://tinyurl.com/y624a447


高慈美文書--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http://tinyurl.com/y2yhml6x


負笈東瀛,音樂啟蒙
高慈美(1914-2004)出生於高雄岡山,從小在信仰基督教的富裕家庭中成長。父親高再祝對子女的音樂教育相當重視,所以在1919年的春天,將高慈美與姊姊智美送到日本讀幼稚園,並寄宿在同為基督徒的伊藤長老家,直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才返臺完成小學教育。(圖2)
圖2:1919年高慈美赴日就讀幼稚園的留影(前排右1為高慈美、右2為高智美,在高慈美身後者為蔡培火,另外兩人為伊藤長老夫婦)。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7年,高慈美再度留學,就讀日本下關的梅光女學院,音樂和學科課程忙碌之餘,乒乓球成為她最愛的運動。(圖3和圖4)1931年,高慈美自梅光女學院畢業後,如願考入東京帝國音樂學校,主修鋼琴。在就讀帝國音樂學校時期(1931-1935)所書寫的日記中,記錄了1932年3月16日的歌唱考試,她因喉嚨不舒服,一直無法出聲,感到很難過。日記中也檢討了今年的考試成績不夠理想,對於老師感到相當抱歉。(圖5)
除了記述生活大小事,日記也反應了高慈美少女時期面對新環境的好奇與適應。尤其是從下關至東京就學後,她的人生彷彿正式展開一般,在嚴密的音樂課程訓練下,產生了不只是對自己、還有身為音樂家的自覺。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她在面對未來時的徬徨與不安,一個18歲仍在求學的少女即將嫁為人婦,在傳統和現代女性的自覺交疊下,對於自由的渴望與迷惘。不過,在1932年4月30日的日記中,高慈美書寫了很大的兩個字「希望」,或許她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和答案吧
一、負笈東瀛,音樂啟蒙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http://tinyurl.com/y32jygsx


高慈美日記—臺灣少女日本求學記

高慈美(1914-2004)出生於高雄岡山的基督教家庭,祖父高長是長老教會在臺灣最早的信徒及本地傳道師父親高再祝是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的醫師,母親許美為臺灣初代西醫許翰民的長女。兄弟姐妹共11人,排行第2。1919年,高慈美到日本東京就讀幼稚園,成為小小留學生,至1923年返回臺灣就讀小學校。1927年再度赴日,就讀下關梅光女學院1931年進入日本帝國音樂學校,主修鋼琴,師事笈田光及教授,於1935年學成畢業。1937年,高慈美嫁入臺北大稻埕李家,與李超然(李春生曾孫)結為連理,圖1即為兩人的結婚照。

高慈美於1947年參加臺灣文化協進會,1950年起擔任音樂教師,先後任教靜修女中、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曾在政工幹校(即政治作戰學校)兼課。圖2即為政工幹校專六期音樂科同學與高慈美的合照。

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現存高慈美日記,是她就讀日本下關梅光女學院3年級至考入東京帝國音樂學校時期所寫,1年1冊,共計4冊(1929-1932年)。日記第1到第3冊為當時著名女性社會教育家後藤靜香所編著,由東京希望社發行的「心の日記」,如圖3所示。第4冊則為日本著名社會運動家賀川豊彥所編的「Christian Diary」,卷首印有〈基督教社會愛史年表〉。這4冊日記主要以日文寫成,偶爾使用教會羅馬字;內容橫跨高慈美15歲至18歲的少女時期。

前兩冊半以梅光女學院學生生活(可見圖4)為主,後一冊半則記述到東京之後的生活狀況,除了練琴,增加較多社會交往記載。日記中也有部分屬於少女對當時臺灣人處境的思考紀錄。圖5即是1931年高慈美於梅光音樂學校就讀5年級時所寫的日記,內容記載她參加帝國音樂學校入學考試的過程,描述出高慈美當日參與考試以及在異鄉遇見臺灣人的心情。

東京希望社發行的「心の日記」
圖3:東京希望社發行的「心の日記」。(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高慈美於日本梅光女學院就讀時,在學校禮堂中的留影
圖4:高慈美於日本梅光女學院就讀時,在學校禮堂中的留影。(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31年4月1日高慈美就讀日本梅光女學院5年級時所寫日記。(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5:1931年4月1日高慈美就讀日本梅光女學院5年級時所寫日記。(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日治時期,家境良好、有能力負笈海外留學的女性,尤以赴日者為絕大多數。就讀的學校與修習科目大致為兩種趨勢,一是基於宗教信仰,選擇教會學校;另一種則是基於個人興趣和能力,選擇洋裁、音樂或英語等專業科目。從高慈美少女時期的經歷中,便可看到當時受專業教育培養的新女性風采。而這套日記除了記載一位臺灣少女在日本的求學歷程,更是第一手紀錄臺灣與日本女性史、教育史等不同領域的珍貴材料。


「輝く麗眸」-從檔案紀錄走入音樂家高慈美的生命
「輝く麗眸」-從檔案紀錄走入音樂家高慈美的生命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http://tinyurl.com/y336urt3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 ● 圖/臺史所檔案館
猶記初見高慈美的身影,是在2009年的初秋。那時候剛至中研院臺史所,負責檔案的整編工作,原本只是不經意地瀏覽著所內歷年出版的書籍,目光卻不禁被《恩典之美》一書的封面照片所吸引。那是張穿著洋裝的年輕女性獨照,堅定的眼神所散發的美麗與自信,驅使著我翻開書頁仔細閱讀。書中收錄了百餘幅老照片,珍貴的檔案記錄引領我邂逅這位臺灣代表性的鋼琴音樂家-高慈美,彷彿穿越時空回到百年前走入她的生命。(圖1)
圖1:《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封面照片,此張寫真亦曾刊登於1935 年當時發行量相當廣的《主婦之友》雜誌,照片題為:「輝く麗眸」(閃耀光輝的美麗眼眸)。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撰文 / 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 
圖 / 臺史所檔案館 
「輝く麗眸」-從檔案紀錄走入音樂家高慈美的生命(下)
三、音樂教學,典雅風範
1937年高慈美學成返臺,與臺北大稻埕「茶葉之父」李春生的曾孫李超然結婚,李家是第一代北部長老教會家庭,此次聯姻象徵了臺灣教會界南、北兩大信仰世家的結合。(圖13-14)婚後的高慈美,除了專職家庭主婦,並設私塾招收學生。1948年高慈美接受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戴粹倫的邀請始擔任教職,1953年兼任政工幹校(今政治作戰學校)音樂科教師,1970年8月升任全國第一位鋼琴女教授,多次擔任教育部美育委員會委員、音樂專案甄試委員,及臺北市政府、臺中市政府、新竹社會教育館音樂比賽評審。(圖15-16)
在那個時代,高慈美只是一個縮影,有許多的女性突破傳統舊時代的禁錮,藉由教育培養自身的專業之才,無論心靈或身體上的束縛都獲得解放的空間與機會,並更進一步將所學貢獻給社會,發揮人道精神來幫助許多需要救助的人。
1937年高慈美與李超然結婚照
圖13:1937年高慈美與李超然結婚照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高慈美結婚照
圖14:1937年2月16日,高慈美於臺北日本基督教會(現在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舉辦結婚典禮,著和服女性為媒人杜聰明之妻林雙隨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15:1950年高慈美受聘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聘書
圖15:1950年高慈美受聘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聘書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16:1958年高慈美與政工幹校專六期音樂科同學
圖16:1958年高慈美與政工幹校專六期音樂科同學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91年高慈美晚年全家福
圖17:1991年高慈美晚年全家福11月25日,前排左起孫女李美瑩、孫兒李宗霖,後排左起李建禮、高慈美、媳郭月如、李超然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四、結語
從求學開始,高慈美便往來於日本與臺灣兩地,以她悠揚的琴聲,讓聽眾感受她對音樂的熱愛,進而發揮撫慰心靈的功能。戰後,她成為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致力於音樂教育,直到1984年退休投入公益,在家人的陪伴下安享晚年,2004年結束美麗多彩的人生。2007年高慈美所留下的日記、文件還有千餘張的照片由家屬無私的提供臺史所進行整理,全數的資料整編完畢,且開放於臺史所檔案館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整編內容詳見文書架構)這些珍貴的檔案紀錄不僅可瞭解高慈美個人和家族的生涯歷程,更是理解過去社會狀況和文化氛圍的重要資料,日治時期臺灣女性已漸漸走出家庭投入職場,於專業領域貢獻所學,百年前即以如是,現代的女性更應積極活出自主的美麗人生。
五、文書架構
「高慈美文書」內容區分為文件與照片兩個系列:(1)「高慈美文件」(T0606D0497):包含日記與手稿、書信、音樂心得及演奏會相關資料、個人學經歷相關證明文件、社團及演奏活動參與相關資料、李家及高家相關文件、其他」,共116件。(2)「高慈美照片」(T0607P0090):以高慈美及其家人親友於各時期所攝之照片為主,依個人生涯及親屬關係分為成長求學時期、演奏活動、教職生涯、婚姻生活、高家親友、李家親友等,共617件。資料年代自明治43年至民國95年(1910-2006),橫跨高慈美一生,除為西式音樂在臺灣史發展的重要研究素材,在個人史與家族史的研究上,更具有珍貴的史料意義。全宗分類架構如表一,歡迎前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檢索利用
專題文章:「輝く麗眸」-從檔案紀錄走入音樂家高慈美的生命(下) |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http://tinyurl.com/y3ycqo2y
-----------------------
臺灣學界首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1914-2004)
走入音樂的世界,起初只有鋼琴、五線譜的黑白顏色。但日治時期許多女性音樂家,卻能將非黑即白的音樂世界,抹上五彩光亮的色彩。在音樂界享有「幸福鋼琴家」美譽的高慈美,便是讓音樂發光發熱的專家。 
1914年,高慈美出生於高雄基督教家庭,從小在聖樂薰陶下,奠定音樂的深厚情感。高慈美國小畢業後,便出國留學,琢磨琴藝與接受專業訓練。日本留學生涯中,先進入日本梅光女子學院、私立日本音樂學校,後至東京帝國音樂學校專修鋼琴。嚴格的音樂訓練,讓高慈美的琴藝更加純熟精湛。相較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女性而言,接觸教育已實為不易,更遑論是接受高等教育、出國留學。高慈美的音樂天賦,打破了這個性別的界線。她的優異表現,不僅在音樂領域,由於才華出眾,她還曾登上日本《主婦之友》雜誌的封面人物,成為當時少女崇拜的偶像。
這位集美貌與藝術氣息於一身的鋼琴家,雖然婚後暫居日本,但對於參與臺灣的公益事業與音樂表演,卻總不缺席。如1934 年的「鄉土訪問音樂會」和 1935 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她風塵僕僕返臺,參與巡迴募款的活動。在音樂會中,她纖弱、嬌柔的美麗身影,搭配悠揚動人樂曲,藉此安撫人心。中日戰後,高慈美決定回臺,將琴藝傳授後進。起初先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臺灣省交響樂團的前身)擔任鋼琴獨奏,後在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政工幹校擔任音樂教授,一直至1984年退休,執教30多年。在她的教學生涯中,總不忘以最佳的教學法傳授學生。即使琴藝已高超非凡,為了提攜後學,仍不斷充實自己。
2006年,在清華大學性別與社會研究室多位女教授的穿針引線下,打破時空界限,將高慈美30多年的老鋼琴置於清大的蘇格拉底咖啡廳。這架日本山葉出產的演奏鋼琴,所有的琴鍵都是象牙鍵,呈現特有的溫潤感,發聲的響板非常細緻,雖琴齡超過三十年,但音色十分柔美。對於高慈美而言,這不只是一架黑白的鋼琴,而是愛與毅力的累積,經過她的巧手彈奏,製造出繽紛與幸福的樂章。
-------------------
台灣的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
作者 / 曾韋禎
98055_高慈美.jpg
■良好的信仰環境
台灣西式音樂的發展,與基督教的傳入密不可分。淡水的牛津學堂、台南的大學(神學院)分別在1873、1876年開設音樂課程。台南高長家族,以往被注意的,多是出了許多牧師、醫師。高長家族從高長起3代內的直系血親,共有9位牧師、19位醫師,但常常被忽略的是,還有7位音樂家,此外,許多教會的聖歌隊、司琴,也屢見高家人在其中擔任要角。台灣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就是在這個充滿信仰與音樂的家族中誕生。
高慈美的父親高再祝,是高長的四男。原高長希望高再祝進神學校,不過高再祝立志習醫兼自給傳道。1909年從醫學校畢業後,高再祝先在台南醫院任職1年,1910年4月就轉往岡山開設建安醫院,同時與許翰民醫生的女兒許美結婚。高再祝待人親切、醫術高明,而有「若聽到先生的聲,病就好三分」之美譽。
當時的岡山尚未有教會,高再祝即邀楠梓教會前來協助,於1910年12月開設岡山教會,並於1913年被推派為長老。高再祝熱心於教會事工,據許有才牧師回憶,當時他在報考醫學校落榜又沒資格考神學校時,高再祝安慰許有才,請他先在醫院協助、習醫,將來隨他一起去中國作醫療傳道。之後高再祝也為許有才交涉唸神學校的事宜,並願意資助許有才的一切費用。也因此,高再祝曾渡往廈門作密集的演講,宣揚福音。對於教會機構、公益事業,諸如長老教中學、女學、新樓病院、聖潔教會、日本赤十字社、在鄉軍人會之捐獻,皆不落人後、無分教派。
高慈美是高再祝的二女,生於1914年,成長於一個良好信仰環境的家庭之中。高再祝有多方面的興趣與嗜好,諸如旅行、運動、音樂、園藝。影響所及,多位子女也都有機會學習音樂。4位女兒,就有高智美、高慈美、高雅美3人學習音樂,並以此為終身志業。
■公益演出 當仁不讓
高慈美自小就與高智美一同到東京求學。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返回岡山完成小學教育。小學畢業後,到日本下關梅光女子學院就讀,這也是許多高家女子所選擇就讀的學校,是一所教會學校,對信仰的陶鑄相當注重,高慈美的信仰態度多在此期所培養。畢業後,高慈美接受蔡培火長女蔡淑慧之建議,往音樂發展。考進全國首屈一指的東京帝國音樂學校,師事名鋼琴教育家笈田光吉教授(笈田光吉也是張彩湘的鋼琴老師)。
1934年,在楊肇嘉所成立的東京台灣同鄉會號召下,並由《台灣新民報》全力支援、宣傳,邀集了當時在日本學習音樂的林秋錦、江文也、林澄沐、柯明珠、陳泗治、高慈美、林進生、翁茂榮、李金土等人,組成「鄉土音樂訪問團」,從8月11日起在台灣舉行10天的巡迴演出,共有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7個場次,由高慈美的堂哥高天成醫師擔任曲目解說。場場演出都有人山人海的聽眾參與,媒體大幅報導。讓領隊楊肇嘉大讚,這盛況未必絕後,但的確是空前。
隔年的4月21日,台灣中部發生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大地震,造成1萬5千餘人死亡,房屋倒塌5、6萬棟。在蔡培火的籌劃下,邀請了林秋錦、林澄沐、陳泗治、高慈美、林進生、李金土、高約拿、盛福俊、蔡淑慧、高錦花(高慈美的堂姊)、陳信貞,以及日本音樂家三浦富子、渡邊喜代子、原忠雄,與國外音樂家戈爾特、麥金敦、麥克勞斯夫人等,在7月3日8月21日這50天內,於台灣各地辦了37場震災義捐音樂會,計有:屏東、鳳山、旗山、東港、岡山、佳里、麻豆、鹽水、新營、朴子、北港、斗六、埔里、高雄、台南、嘉義、台中、彰化、員林、鹿港、北斗、田中、新竹、桃園、台北、基隆、宜蘭、蘇澳、花蓮、玉里、台東、羅東、淡水、南投、草屯、霧峰等場次。以此義演賑濟災民,同時撫慰台灣人憂黯的心靈。其中高慈美、陳信貞、蔡淑慧、高約拿等人更是全程參與,最為辛苦。這系列的演出,共吸引了1萬5千餘人的觀眾到場聆聽,也讓音樂更深入台灣民眾的內心。
高慈美完成帝國音樂學校的學業後,在1937年與李春生的曾孫李超然結婚,是台灣教會界南、北兩大信仰世家的聯姻,一時蔚為佳話。婚後的高慈美,偶爾會在台北或日本舉辦演奏會,一度赴日學習,精進琴藝,也曾招收私人學生,並不算特別活躍。而高慈美的美麗與才華,還讓她登上當時婦女雜誌《主婦之友》的封面,成為當代風雲人物。
■任職師大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藉日治時代台北高等學校校地,設立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系主任戴粹倫於1948年邀請高慈美前往擔任教職,展她開她長達36年的教學生涯,是台灣最早在大專院校任教的女性之一,後又兼任國防部政工幹校音樂系教師。1970年升任教授,是全國第一位鋼琴女教授。有趣的是,據高慈美的媳婦郭月如老師表示,高慈美主要使用的語言是日語與台語,國語能力很有限,每當有人要訪問高慈美時,高慈美總會說國語她不行;這樣還可以長期在師大、政戰學校任教,足見高慈美在專業上有過人之能力。
同是教會出身的音樂家高約拿,因長年健康狀況不佳,高慈美就與幾位具教會背景的音樂家,像是陳泗治、林秋錦、高金花、林澄沐,以及林獻堂、蔡培火等人辦了一場音樂會,為高約拿籌募醫藥費。不過高約拿最後仍在31歲的英年歸返天家。
在教學的過程中,高慈美特別關懷家境清苦的學生,常金援經濟有困難的學生,甚至有學生已經畢業當老師了,還會叫自己的兒子李建禮把錢送到學生手上。許常惠當時赴法留學,高慈美與友人曾合設一獎學金,資助許常惠在法之開銷。
■堅定的信仰
高慈美的弟弟高耀東原本是一位牙科醫師,後來去與太太范翠英、弟弟高耀然一起去唸台光聖經學院,成為台光聖經學院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神召會在台灣的第一批傳道人。高耀東在1960年受聘為台北神召會牧師,並協助開設中壢神召會,同時創設神召會台灣區議會。原本隨夫婿在大稻埕教會聚會的高慈美,因弟弟擔任台北神召會牧師,就轉往台北神召會聚會。後因弟弟的教會已有相當之基礎,加上路途較遙遠,兼以神召會的禮拜過程過於冗長,所以高慈美改到濟南教會聚會。在1968到1972年間,曾住在長安東路,所以就近到中山教會聚會。之後搬往東豐街居住,就固定在濟南教會聚會了。此外,日語實為高慈美最熟悉的語言,所以她也會固定參與設在城中教會的國際日語教會聚會。
退休後的高慈美,因夫家的淵源,參與許多公益事業。1994年起擔任台北仁濟院董事。也積極參與國際扶輪社的各項事務。在生活中活出信仰的樣式。
2002年,高慈美被發現肺部長有腫瘤,因年事已高,醫師不建議開刀。家人也沒向她透露病情。直到身體愈來愈虛弱,也不曾抱怨,而且在進食前仍是堅持必須禱告,有時會忘了自己禱告過否,所以常常在一餐中前後禱告多次。到最後,即使家人向她隱瞞,也知道自己將歸返天家,能用坦然、平和的態度去面對,這是她對信仰的信心與堅定。2004年7月27日,高慈美在仁愛醫院結束了他90年的燦爛人生。
世人對高慈美最深刻的印象,除了琴技以外,就是她的美麗。而她的美麗,除了是容貌的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來自信仰與音樂所帶來的氣質與涵養。
參考資料:
卓甫見,《台灣音樂哲人──陳泗治》。台北:望春風文化,2001。
高昭義編,《高長家族族譜》。台北:作者自印,1996。
陳明律,《林秋錦──雲雀的天籟美聲》。台北:時報文化,2003。
陳柔縉,《總統的親戚──台灣權貴家族》。台北:時報文化,1999。
賴永祥譯,〈故高再祝長老ê小傳〉。《台灣教會公報》622號,1937年1月。
-------------------
童年與少女時代
高慈美1914年2月17日出生於富裕的醫生家庭,父親有開明前進的思想,家庭相當和樂。為了受最好的教育,1919年,高慈美赴東京就讀幼稚園,寄宿在日本基督徒伊藤長老家,1923年,因關東大地震後返臺就讀小學。1927年,高慈美再度赴日至下關市,就讀下關梅光女學院(今梅光學院大學女子短期大學部)。在梅光,她首次正式學鋼琴,由英籍老師Peters女士教她最基礎的彈奏法。三年級開始,她偶爾會在學校聚會唱聖歌的場合司琴,1930年的學校聖誕音樂會和1931年的畢業音樂會,她都上臺表演鋼琴聯彈或獨奏。畢業後接受蔡培火長女蔡淑慧的建議,1931年進入帝國音樂學校(今東京音樂大學),主修鋼琴,師事名鋼琴教育家笈田光吉。
早年演奏生涯
高慈美在帝國音樂學校求學期間,有好幾次回臺參加演奏會的經驗。 1933年8月12日,高慈美回臺灣參加「回臺參加臺灣新民報一週年紀念讀者慰安大音樂會」,同場演出者包括渡邊喜代子、太齋絹子、三浦多美子、李金土等,陳溪圳指揮合唱團。 1934年,由東京臺灣同鄉會推動當時留日的臺灣音樂家組成「鄉土訪問音樂團」,由楊肇嘉擔任團長,返臺巡迴舉行音樂會。參加此次巡迴音樂會的音樂家有高慈美、林秋錦、江文也、柯明珠、高約拿等,《臺灣新民報》協力宣傳、高慈美堂兄高天成擔任曲目解說,自該年8月11日起近10天,於臺北、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等地,共巡迴演出7個場次,是臺灣首次大規模的音樂活動,引起當時臺灣人的熱烈迴響。 1935年4月21日,臺灣中部發生「屯子腳大地震」,高慈美接受蔡培火之邀,參與「賑災音樂訪問團」組織為災民募款,再度返臺參與該年7月3日至8月13日全島巡迴31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參加的音樂家比鄉土訪問音樂會的人數更多,其中高慈美、陳信貞、蔡淑慧、高約拿等人是全程參與,最為辛苦。那時,高慈美彈奏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的她,怕聽眾不懂該曲有停頓就中途鼓掌,因此決定不停頓彈下去,結束後竟然有聽眾詢問她為何此處不停頓?可見當時臺灣大眾對西洋音樂素養相當高。之後高慈美也在東京蠶絲會館、下關市以及臺北公會堂、臺北醫專講堂等地舉行演奏會。 高慈美也以容姿高雅、氣質出眾而受讚賞,對他人的讚美,她回:「這是因為我的心中充滿音樂。」,1935年被日本雜誌《主婦之友》(1935年6月號)選為封面女郎,照片題為「輝く麗眸」(閃耀光輝的美麗眼眸)。 1937年2月16日,學成返臺的高慈美與李春生曾長孫李超然在臺北日本基督教會(今濟南長老教會)結婚,媒人為杜聰明之妻林雙隨。此次聯姻象徵臺灣長老教會界南、北兩大信仰世家的結合。婚後,高慈美不減對鋼琴的熱愛,一方面拜師學琴,一方面教授私人學生。1938年在臺北公會堂的音樂會表演鋼琴獨奏。1939年,她到日本跟隨一位德籍教授學琴。
投身學校音樂教育
戰後,高慈美更加活躍於臺灣文化界。1945年,擔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附屬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鋼琴演奏。1946年,她參加新成立的臺灣文化協進會,此協進會於兩年半中舉辦了19場音樂相關的活動,她參與了好幾場的演出,並於1947任臺灣文化協進會第一屆全省音樂比賽大會評判委員。1950年,接受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戴粹倫之邀,始擔任教職;同年受聘於靜修女中,擔任「音樂專科鋼琴部」教師。1952年任純德女子中學董事。1953年兼任政工幹校(今政治作戰學校)音樂科教師。1970年8月升任全臺第一位鋼琴女教授,多次擔任教育部美育委員會委員、音樂專案甄試委員,及臺北市政府、臺中市政府、新竹社會教育館音樂比賽評審。她在師大服務34年,直到1984年退休。 教學之餘,高慈美經常參與學校的各種音樂活動,如參與師大教師聯合演奏會等等。此外,她時常為自己的學生舉辦演奏會,鼓勵他們進修、多公開演奏,曾在演出協奏曲時親自為學生伴奏,提攜後進不餘遺力。在教學的過程中,高慈美特別關懷家境清苦的學生,常會想辦法讓他們當家教、為他們找獎學金,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她關心學生的生活和身體,就像慈母般照顧學生。 一直到1990年代,高慈美都還是前總統夫人曾文惠聆賞音樂演奏會的親近樂友。1994年, 她擔任臺北仁濟院常務董事,獻身公益,時常參加基督教會與國際扶輪社活動,並獲選為「20世紀傑出職業婦女」。2002年,高慈美被發現肺部有腫瘤,因年事已高,醫生不建議開刀。她在家人的照顧下安享晚年,走完滿載恩惠慈愛的美麗人生,於2004年逝世於仁愛醫院 。 感謝: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撰寫:黃比宣 2016/6/30
--------------------
高慈美(1914-2004)出生於高雄岡山的基督教家庭,祖父高長是長老教會在臺灣最早的信徒及本地傳道師,父親高再祝是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的醫師,母親許美為臺灣初代西醫許翰民的長女。兄弟姐妹共11人,排行第2。1919年,高慈美到日本東京就讀幼稚園,成為小小留學生,至1923年返回臺灣就讀小學校。1927年再度赴日,就讀下關梅光女學院。1931年進入日本帝國音樂學校,主修鋼琴,師事笈田光及教授,於1935年學成畢業。1937年,高慈美嫁入臺北大稻埕李家,與李超然(李春生曾孫)結為連理,圖1即為兩人的結婚照。
1937年高慈美與夫婿李超然婚紗照
▲圖1:1937年高慈美與夫婿李超然婚紗照。(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高慈美於1947年參加臺灣文化協進會,1950年起擔任音樂教師,先後任教靜修女中、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曾在政工幹校(即政治作戰學校)兼課。圖2即為政工幹校專六期音樂科同學與高慈美的合照。
1958年政工幹校專六期音樂科同學與高慈美(立於彈琴者右手邊)合照
▲圖2:1958年政工幹校專六期音樂科同學與高慈美(立於彈琴者右手邊)合照。(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現存高慈美日記,是她就讀日本下關梅光女學院3年級至考入東京帝國音樂學校時期所寫,1年1冊,共計4冊(1929-1932年)。日記第1到第3冊為當時著名女性社會教育家後藤靜香所編著,由東京希望社發行的「心の日記」,如圖3所示。第4冊則為日本著名社會運動家賀川豊彥所編的「Christian Diary」,卷首印有〈基督教社會愛史年表〉。這4冊日記主要以日文寫成,偶爾使用教會羅馬字;內容橫跨高慈美15歲至18歲的少女時期。
東京希望社發行的「心の日記」
▲圖3:東京希望社發行的「心の日記」。(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前兩冊半以梅光女學院學生生活(可見圖4)為主,後一冊半則記述到東京之後的生活狀況,除了練琴,增加較多社會交往記載。日記中也有部分屬於少女對當時臺灣人處境的思考紀錄。圖5即是1931年高慈美於梅光音樂學校就讀5年級時所寫的日記,內容記載她參加帝國音樂學校入學考試的過程,描述出高慈美當日參與考試以及在異鄉遇見臺灣人的心情。
高慈美於日本梅光女學院就讀時,在學校禮堂中的留影
中研院台史所藏:1931年4月1日《高慈美日記》,就讀日本梅光女學院5年級時所寫。
▲圖4:高慈美於日本梅光女學院就讀時,在學校禮堂中的留影。(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5:1931年4月1日高慈美就讀日本梅光女學院5年級時所寫日記。(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日治時期,家境良好、有能力負笈海外留學的女性,尤以赴日者為絕大多數。就讀的學校與修習科目大致為兩種趨勢,一是基於宗教信仰,選擇教會學校;另一種則是基於個人興趣和能力,選擇洋裁、音樂或英語等專業科目。從高慈美少女時期的經歷中,便可看到當時受專業教育培養的新女性風采。而這套日記除了記載一位臺灣少女在日本的求學歷程,更是第一手紀錄臺灣與日本女性史、教育史等不同領域的珍貴材料。高慈美日記—臺灣少女日本求學記 --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http://tinyurl.com/y2m2vv94
-------------------------
高慈美日記—臺灣少女日本求學記
高慈美(1914-2004)出生於高雄岡山的基督教家庭,祖父高長是長老教會在臺灣最早的信徒及本地傳道師,父親高再祝是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的醫師,母親許美為臺灣初代西醫許翰民的長女。兄弟姐妹共11人,排行第2。1919年,高慈美到日本東京就讀幼稚園,成為小小留學生,至1923年返回臺灣就讀小學校。1927年再度赴日,就讀下關梅光女學院。1931年進入日本帝國音樂學校,主修鋼琴,師事笈田光及教授,於1935年學成畢業。1937年,高慈美嫁入臺北大稻埕李家,與李超然(李春生曾孫)結為連理,圖1即為兩人的結婚照。
高慈美於1947年參加臺灣文化協進會,1950年起擔任音樂教師,先後任教靜修女中、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曾在政工幹校(即政治作戰學校)兼課。圖2即為政工幹校專六期音樂科同學與高慈美的合照。
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現存高慈美日記,是她就讀日本下關梅光女學院3年級至考入東京帝國音樂學校時期所寫,1年1冊,共計4冊(1929-1932年)。日記第1到第3冊為當時著名女性社會教育家後藤靜香所編著,由東京希望社發行的「心の日記」,如圖3所示。第4冊則為日本著名社會運動家賀川豊彥所編的「Christian Diary」,卷首印有〈基督教社會愛史年表〉。這4冊日記主要以日文寫成,偶爾使用教會羅馬字;內容橫跨高慈美15歲至18歲的少女時期。
前兩冊半以梅光女學院學生生活(可見圖4)為主,後一冊半則記述到東京之後的生活狀況,除了練琴,增加較多社會交往記載。日記中也有部分屬於少女對當時臺灣人處境的思考紀錄。圖5即是1931年高慈美於梅光音樂學校就讀5年級時所寫的日記,內容記載她參加帝國音樂學校入學考試的過程,描述出高慈美當日參與考試以及在異鄉遇見臺灣人的心情。
東京希望社發行的「心の日記」
圖3:東京希望社發行的「心の日記」。(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高慈美於日本梅光女學院就讀時,在學校禮堂中的留影
圖4:高慈美於日本梅光女學院就讀時,在學校禮堂中的留影。(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31年4月1日高慈美就讀日本梅光女學院5年級時所寫日記。(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5:1931年4月1日高慈美就讀日本梅光女學院5年級時所寫日記。(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日治時期,家境良好、有能力負笈海外留學的女性,尤以赴日者為絕大多數。就讀的學校與修習科目大致為兩種趨勢,一是基於宗教信仰,選擇教會學校;另一種則是基於個人興趣和能力,選擇洋裁、音樂或英語等專業科目。從高慈美少女時期的經歷中,便可看到當時受專業教育培養的新女性風采。而這套日記除了記載一位臺灣少女在日本的求學歷程,更是第一手紀錄臺灣與日本女性史、教育史等不同領域的珍貴材料。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 高慈美日記 http://tinyurl.com/yxqtgxx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