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82128612347_1269687136744603_2376187010992130266_o2908729088


清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書目的發展

鄭恒雄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兼任副教授


【摘要】本文首述臺灣的書目發韌於清初,並以康熙二十二年臺灣內附中國為臺灣書目發展的開端,從康熙朝以來臺灣設立的儒學與書院,以及各地持續修纂的方志中爬梳整理,以窺清初以來臺灣書目萌芽滋長的梗概。繼而討論臺灣割讓日本之後,日據時代的書目發展,從初期的日人私立文庫目錄到官立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時期的目錄發展,尤其探討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目錄制度以及歷任館長對於圖書館目錄的努力與成果。此外,亦述及日據時期學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及專門圖書館的目錄活動。回顧清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書目的發展歷史,其意義即在於鑑往知來,有所警惕與借鏡。

關鍵詞:臺灣書目史;方志藝文志


壹、清代臺灣書目的萌芽滋長

  連橫(1878-1936)撰《臺灣通史》:「臺灣固無史也,康熙三十三年,巡道高拱乾始纂府誌,略具規模。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其後靡有續者。各縣雖有方志,而久已遺佚,或語多粗漏,不足以備一方文獻。」(註1)可知,臺灣史事,文獻之不足徵。雖然如此,康熙朝以來臺灣設立了許多的儒學與書院,以及各地持續修纂一些方志,從中爬梳整理,仍可窺清初以來臺灣書目萌芽滋長的梗概。

一、儒學與書院藏書

  清初之臺灣,各地陸續興建了儒學與書院,始漸有圖書蒐藏之活動與文庫之設立。「我國圖書之集刊與蒐藏,由來甚早;惟臺灣僻在海外,迨至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率軍入臺驅逐荷蘭人,光復故土後,中華文化始漸移植於本島。初,以軍事時期,土地開拓僅限西南一隅,一般產業貿易,均未十分發展;而文化教育之事業,亦受相當之制約。尤以圖書一項,例需由大陸源源流入,而當時又固在被滿清封鎖時期也。故欲溯臺灣圖書蒐集之史料,其於明鄭時代也,其難言也。」(註2)「明鄭之時,軍事頻興,當戎馬倥傯之際,士大夫多未遑著述。」(註3)然而,當時仍有荷蘭宣教師及一時避亂之士之著述,惟我國歷代書目的著述於當時實無實際之影響。

  清初之臺灣已有儒學與書院之設立。臺灣之有書院始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於臺灣府治(今臺南)所創建之西定坊書院,其後二十年間在府治及其近郊先後成立了鎮北坊、彌陀室、竹溪等八所書院。(註4)康熙四十三年(1704)又設立崇文書院、康熙五十九年(1720)設立海東書院,一直到光緒十九年(1893),全臺先後設立之書院達62所。(註5)又如臺灣府儒學,學宮在寧南坊,建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乾隆十年,巡道攝府事莊年重修。十四年,廩生侯世輝等捐資呈請改建:正廟居中,左右兩廡;前為大成門、又前為櫺星門、為泮池;後為崇聖祠。左右兩廊達於廡,祠左右為禮樂庫、典籍庫」(註6),可見其學宮之建築中有典籍庫以存放典籍。當時之儒學與書院雖設有文庫以及圖書之蒐藏活動,但少有目錄編纂之記載,推想應有記錄藏書之書單或簡易之目錄可供查考,藏書之目的在提供修志以及肄業諸生參閱。當時已有藏書、圖書之蒐藏活動及文庫之設立,據《臺灣省通志稿》之記載,引述如下:

致各省、府、州、縣之設置儒學及書院概以附設書庫為常例。臺灣初以海外新附之城,其已設之府縣儒學與書院,規模未整,不免有『臺郡著述多散在四方,島嶼固鮮藏書之府』(臺灣府志雜記雜著)之情形。惟其中特推全臺首學之臺灣府儒學,藏書最稱充實。蓋清雍正十二年間該府新設儒學訓導之際,任官袁宏仁,率先有其打定基礎之計畫。……更以臺灣處於海外,士子得書維艱,復捐俸購置古今載籍六百餘本藏於儒學,而使諸生得肄其閱讀之力。

清道光六年,閩浙總督孫爾準,就福建福州府之鰲峯書院藏書中,抽出經、史、子、集四十七部百七十卷,寄與噶瑪蘭廳之仰山書院,以獎諸生嚮學之志。……降及近代,光緒五年於彰化縣下鹿港文開書院,知縣蔡嘉榖之用公款銀五百兩,置備書籍一百二十部,又同十六年臺北知府雷其達於臺北城內新建登瀛書院,同時附設文庫,蒐集古今圖書,以便肄業諸生。(註7)

  早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臺灣府任官袁宏仁捐款朱子祠講學,又購買六百多本書留供大眾閱讀。「袁宏仁字醇一,建陽貢生。雍正十二年,由福州府訓導移任臺灣。以臺處海外,士民得書維艱,捐貲聚古今載籍數百部,藏於學舍。築草堂,進諸生朝夕講肄其中。臺人知學,由宏仁始」。(註8)《續修臺灣縣志.藝文》袁宏仁藏書記:「竊見臺地遙隔海天,人材蔚起,而博洽尚鮮其人。揆厥所由,蓋各庠向無藏書,即書肆亦罕售購;雖有聰敏之質,欲求淹貫,庸可得乎?爰置古今載籍六百餘本,貯之廨中,以資諸生借覽;令優生二人掌之,俾永久勿失。然而寒氈力絀,未能多蓄,第以是為權輿也,四庫五車之富,端有望於後之君子」。(註9)可知當時袁宏仁購書入藏學舍,並遣專人管理以供諸生借覽,實即臺灣圖書館之發端。「書院之重要事務,有講學及書籍二項。除山長主講外,並可邀德行學術素著之人講演;至其書籍,有由國家頒給者,亦有出於私人之捐助。規模較大者,皆專設書庫,雖不及現代圖書館之管理精密而有條理,但其有裨於士子之閱讀則一,功效實為不少。其藏書之數量,當亦非普通私人藏書家所可比擬」。(註10)

  清道光十年(1830)舉人陳淑均纂修之《臺灣府噶瑪蘭廳志》記載:「蘭中向無子、史書。道光六年,孫文靖爾準制軍時為閩撫,按部入蘭,見諸生有嚮學之志,因就鼇峯藏書中,抽發『遷史』以下四十六種,運存仰山書院,以為諸生稽覽之佐。其書多儒先語錄,乃康熙丁亥張孝先伯行撫閩時,摘刻正誼堂本。」(註11)此廳志編次運存仰山書院46種典籍之書目,並綴各書大旨。此為較早方志中記載之贈書書目。(見圖1《噶瑪蘭廳志.紀物》)

圖1:《噶瑪蘭廳志.紀物》


  清領後之臺灣人文蔚起,夙稱海東之鄒魯,是以私人之藏書亦甚不少,如彰化縣貢生曾玉音、彰化二林之處士洪士暉、澎湖舉人辛齊光、澎湖又有陳傳生及方景雲等,皆有藏書;咸、同年間,彰化富豪呂炳南新築第宅,有藏書室「筱雲軒」置書二萬餘卷,吳子光曾譽為:「呂氏圖書之富,冠東瀛。」並為作呂氏家塾藏書記,該記有「總目」依四部法分目,通計藏書2萬1千334卷。(註12)

二、方志之經籍藝文志

  連橫(1878-1936)撰《臺灣通史》卷二十四「藝文志」記清初以來之著述,包括方志15種200卷、臺灣人士著書40種203卷、宦遊人士著書80種160卷。所記為清康熙以降有關臺灣之著述目錄,列有書目、卷數與其作者。又言:「猝遭割臺之役,戎馬倥偬,稿多散失,其存者亦唯斷簡而已。初海東書院藏書頗富,至是亦遭兵燹,而臺灣之文獻亡矣。」(註13)可知,臺灣本無專史,清初以來雖有方志之纂修及續修,唯語多粗漏或屢遭兵燹,文獻遺佚,所存者不過斷簡殘篇而已。是故,有關文獻之記載編目,以及目錄之著述亦甚缺少。

  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兼理學政按察使司副使梁文煊撰《臺灣縣志》序有言:「臺灣自勝國以前,既荒蕪無所考;我皇上神聖威武,化及海外。乃始臣妾而郡縣之。今雖入版圖數十餘年,而其經制、規畫、山川、風土,未有淹雅之士為之撰述。而編緝之者,徵其文,則文移冊籍而已;考其獻,則街談巷說而已。而欲從漫無所因之餘,援筆奮志,勒成一家之書,是難之中又有其難焉!」(註14)。

  方志之纂述體例中往往有經籍、藝文志。早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福建分巡臺廈道兼理學政高拱乾修纂之《臺灣府志》卷十已有藝文志,記載宸翰、奏議、公移、序、傳、記、賦、詩、總論。凡例有言:「今惟先集所見,上自宸章、下逮新詠;後有作者,當俟之踵事增華」。又如道光九年(1829)孫爾準等修、陳壽祺纂《福建通志臺灣府》其內容分目有35,曰詔諭、星野、沿革、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壇廟、津梁、郵驛、水利、古蹟、戶口、田賦、倉儲、蠲賑、錢法、鹽法、風俗、物產、典禮、學校、經籍、兵制、關隘、海防、封爵、宦績、職官、選舉、人物、列女、方外、寺觀、雜錄。(註15)可見亦有「經籍」一目。凡例有言:「諸志藝文,多載詩文,殊乖史體。今用建康志、三山志例,題詠間附山川古蹟,其文有關政治者散附各門,而以諸家所撰四部之書入經籍志,並掇著述大指,以存梗概。」所載著述有《國朝臺灣府志稿》等四種,並有提要。

  唯方志之藝文與歷史藝文志之紀錄國家典籍性質略有不同。茲舉陳培桂纂輯之《淡水廳志》為例,凡例五則中有言:「史家志藝文,皆紀『著述書目』而已;若載文章,是選文、非志也。淡廳人文初啟,著述難立專志;舊稿所載之文,亦資考證,未可以不合志例而廢之。今依章氏學誠『文史通義』之論,列為『文徵』」。林豪《淡水廳志訂謬》又言:「志書藝文,體例其有次序,宜先載奏疏,次書檄、文移,次論說、序記,而詩賦終焉;此定理也。」(註16)舉例而言,今觀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夏四月周鍾瑄修《諸羅縣志》卷十一有藝文志,其內容記奏疏及詩文等;道光十年(1830)周璽總纂之《彰化縣志》卷十二亦有藝文志,敘例中有言「采其文之有關於彰邑者,彙而錄之。旁及故老之流傳,仕宦之唱和,都人之詠歌;下逮碑碣所垂,案牘所載,凡屬此邦之典要,悉收而識之」(註17)。由此可窺見臺灣方志中藝文志所記載之內容與性質。

  臺灣各地方志中有藝文志或經籍志(或稱文徵)者為數不少,如:《恒春縣志》、《臺灣縣志》、《諸羅縣志》、《鳳山縣志》、《彰化縣志》、《澎湖廳志》、《澎湖紀略》、《淡水廳志》、《新竹縣志初稿》、《噶瑪蘭志略》等。例如:乾隆十七年(1752)臺灣縣知縣護理海防同知事魯鼎梅承修之《重修臺灣縣志》卷十三藝文志,分著述、書序、賦三類。凡例中言其體例:「藝文,標其書目與卷帙之多寡,倣班固漢書也,書序存者揀編之,其詩文揀附各志,本條下難附概者,量揀而編之。時賢近作可見者,各揀而編之」。「著述」記載《東番記》等作者21家、為書38;「書序」記載李光地《靖海紀序》等21種;「賦」則記載周澎《平南賦》等9種。(註18)

貳、日據時期臺灣書目之發展

  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開始統治臺灣,並有計畫的進行基本國力調查,對人口、土地資源,甚至民情風俗、原住民舊慣等深入瞭解;從而建立戶口資料、員警及治安,進一步設置學校和推動各種建設。

  圖書館乃社會教育重要的一環,雖然起步較晚,但至昭和十八年(1943),除總督府圖書館之外,全臺五州三廳,共有公共圖書館89所、私立4所,總計93所。截至昭和二十年(1945),臺灣已在各地普遍設置規模大小不同的圖書館,對全民知識的提升,頗具成效。圖書館是實施教育、提供知識的場所,而目錄工作是圖書館藏書資源建置的手段。讀者需經由各種目錄,方能便捷的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因此,可以說目錄是達成圖書館任務、發揮圖書館功能的主要工具。至於,一般學者專家所編纂的專題書目亦具有相同提供知識、方便檢索的功能。日據時期的書目亦隨著圖書館的普及而發展。

一、私人文庫與目錄

(一)臺灣文庫

  「在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成立之前,台灣已有一些藏書家,自己出錢、出書,或向各界募書、募款,成立私人圖書館,供民眾看書、閱報,當時稱做『文庫』、『讀書俱樂部』或『閱報社』,成為民眾閱讀及知識的起點」(註19)。臺灣現代化圖書館之創立始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一月二十七日,由臺灣協會主辦,初於臺北淡水館(原登瀛書院,位於今長沙街一段)內創設私立「臺灣文庫」。該文庫一切均甚簡陋,藏書有10,261冊,多係捐贈而來,採會員制付費閱覽。後因經費短絀,終於明治四十年(1907)休館。(註20)明治四十五年(1912)「東洋協會」建議將藏書捐給官方設立之圖書館(日後由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接收)。

  「臺灣文庫」開庫所藏之圖書類別有和漢書及洋書,依據「私立臺灣文庫藏書分類統計表」有以下幾個門類:

  第一門 宗教
  第二門 哲學、教育
  第三門 文學、語學
  第四門 歷史、傳記、地理、紀行
  第五門 法律、經濟、財政、社會
  第六門 數學、理學、醫學
  第七門 工學、藝術、產業、兵事
  第八門 叢書、隨筆、雜誌、雜書
  別 門 掛圖(註21)

此項分類應係參考《帝國圖書館分類表》分門別類。

(二)石坂文庫

  明治四十二年(1909),有日人石坂莊作於基隆設立「石坂文庫」,亦頗具規模,從此臺灣圖書館事業乃得以日漸發展。石坂莊作「是日據時期台灣第一個開創公共圖書館的歷史紀錄者」。(註22)從明治四十二年(1909)六月一日所制定的「石坂文庫規則」可知其閱覽服務的概況及寄贈圖書的辦法,其要點中有:希望閱覽本文庫之圖書者,須有受付所備之閱覽證,方得入場,按照閱覽室所備之圖書目錄,將所要之書冊、函號、住所、姓名及職業等,記入閱覽證內,然後交之掛員(出納人員),受書冊,但閱覽概不徵收任何費用。可知,「石坂文庫」確實有目錄以供索閱之用。建築物二樓為閱覽室,備有圖書目錄臺以供查檢之用。

  石坂文庫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十月一日開館,明治四十五年(1912)開始並有巡迴書庫。究其藏書類別有和漢書、洋書及新聞雜誌,依據《石坂文庫第一年報》「貸付圖書分類表」(自明治四十二年十月一日至明治四十三年九月三十日)之分類類目如下:

  第一門:國家學、法律學、社會學、經濟學、財政學、統計學
  第二門:宗教、教育、哲學、語學、文學、藝術
  第三門:歷史、傳記、地理、紀行、數學、理學、醫學
  第四門:兵學、工學、產業
  第五門:家庭、類書、叢書、雜書、新聞紙、雜誌(註23)

但是在大正四年(1915)二月七日,文庫火災,自二月八日至九月底文庫暫停開放,一直到大正十三年(1924)九月三十日止,其藏書已高達19,291冊。依據《私立石坂文庫第十五年報》「圖書類別表」(大正十三年九月三十日現在),藏書之分類類目如下:

  總 記:事彙、叢書、隨筆、有關臺灣圖書、少年文學
  第一門:哲學、宗教
  第二門:教育
  第三門:文學、語學
  第四門:歷史、傳記、地理、紀行
  第五門:國家、法律、經濟、財政、社會、統計
  第六門:理學、醫學、數學
  第七門:工學、兵事
  第八門:藝術
  第九門:產業(註24)

二、各類型圖書館的目錄

(一)總督府圖書館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所編印各種出版品就館藏資料可分為:圖書館藏書目錄、展覽目錄、圖書館案內(指南)、館刊4類。(註25)茲就前兩類有關目錄之出版品臚列如下(註26):

1. 圖書館藏書目錄

gaya/佛教圖書館館刊/第五十三期/清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書目的發展 - http://goo.gl/hpPaC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