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_102016337250525_152400080766327_7138129032935235238_n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在臺灣府治首建西定坊書院,此後二十餘年間有數所書院成立,但都僅是義學性質。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崇文書院成立,臺灣才有重考課、科舉的正式書院出現。總計清廷領臺共二百一十三年,建立的書院約有六十餘所。至日治時期,因推行學校教育的關係,書院遂失去它原有的功能,紛紛停課了。至今遺跡尚存的書院有十九所,其它的書院大部分可藉著文獻記載來推定其位置,但亦有少數書院只知其名,遺跡與文獻記載盡皆佚失。

rc17_1  


介紹清代在台灣建立尚存的20所書院
台灣的書院發展簡介老古板的古建築之旅: 介紹清代在台灣建立尚存的20所書院 https://bit.ly/36fcBY7
中國書院的發展約始於唐代中葉,盛行於宋,明、清兩朝更為普及。除官方出資之外,亦有私家出錢設立之書院。1683年(清康熙22),臺灣進入清領時期。初期比照內地的教育設施,其設置目的可分為準備科舉以及啟蒙教化,最早是由地方政府設置官辦的府、縣儒學,負責準備科考以及祭祀孔子等事宜,至1890年(光緒16),全臺共設13所儒學。
隨著台灣經濟力量逐漸提昇,台灣社會已經由第一代的移民務農,第二代經營商賈,第三代開始有機會讀書,透過科舉制度,取得官銜。官辦的府、縣儒學在實際教育功能上的不足,乾隆皇帝曉示『書院之制,所以導進人才,廣學校所不及』,就以書院來彌補。書院是介於官學及私學間的書院,其教授對象又可分為貧困子弟或準備科舉的生員,旨在「導進人才,廣學校所不及」。台灣的書院於是從雍正、乾隆之後迅速成長,以官辦、官倡民辦,或由民間設立並向官方註冊管理,都是地方教育子弟的重要場所。依照文獻的記載,清代台灣本島各地共設立62所書院。
台灣書院的書院列表,請參考以下的連結:
清代台灣書院表
維基百科 '台灣書院列表' 
在日據時代日本人提倡皇民化運動,不准台灣人學習漢文,清代官設的府縣儒學、書院等教育機構遂廢,改由新式學校取代,大部分書院經日本政府強制設為公學校,原來書院的功能逐漸荒廢。隨後又歷經戰亂,因此大部分的書院建築都已毀損消失,目前清代設立的書院尚存的在台灣本島有19所加上澎湖一所共20所,且大部分都被列為二、三級古蹟。這些現存的書院因為古時候都會供奉孔老夫子及文昌帝君的神位,因此大部分都化為文昌祠而以信仰為主體被保存至今。
清代在台灣建立尚存的20所書院介紹
2017年年初我為自己設下一個目標,希望在今年內拜訪完這20間尚存的書院。今天是2017年12月31日,到目前為止我總共拜訪了17間,其中有7間是在12月趕進度拜訪完。這項目標已經無法達成,因為今年沒有安排去澎湖(其實我也還沒有去過),澎湖的文石書院自然到不了,而另一在島內位於高雄內門的萃文書院,雖然排了三天南部行,後來因為地點偏遠再加上該書院只剩遺址,原地已改建為內門紫竹寺,故放棄了前往。無法達成雖然遺憾,換個想法:我還會想再安排另外的行程去完成未盡之事。
對於清代建立而現在尚存的書院的介紹,網路上的資訊不多,比較完整的應該是「維基百科 台灣書院列表」,該篇還有現存各書院的連結,算是介紹比較詳細的資料。之前另有由臺灣省政府為加強全國各書院的觀摩學習與互動交流,鼓勵民眾參與書院文化活動,由臺灣省政府輔導成立的中華民國書院聯誼會所設立的網站「中華民國書院 書院巡禮 academies.tpg.gov.tw」,對每一間書院都有歷史'沿革及建築特色的介紹,內容非常精彩。現在在去中去過頭的政府之下已經悄悄移除,失去了非常寶貴的書院介紹資料。
我將會陸續整理介紹所拜訪過的書院,本篇就作為專題首頁,先對這20所書院從北到南簡單的介紹,並且將連結各書院的介紹文,方便各位朋友參考閱讀。
台北 泰山明志書院
台北 泰山明志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一
清代台北盆地共有五座書院,目前僅存三座,分別是明志書院、學海書院和大觀義學。
現位於泰山區明志路2段的明志書院,是由胡焯猷及郭宗嘏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起捐獻半生辛苦建立的產業而成,當時因其認為大甲溪以北均無學校,故慨然貢獻經營所得,成立了此一書院。隨著淡水廳廳治移至在竹塹(今日臺灣新竹市),官紳們將明志書院遷建於竹塹,故分別有「泰山明志書院」與「竹塹明志書院」存在。
2003年泰山明志書院因為年久腐朽加上連日大雨,書院樑柱不堪負荷,全部倒塌,同年11月發起重修,歷經一年完工。
2005年9月26日,泰山明志書院安座,9月28日啟用典禮,為北台灣教育史留下珍貴的史蹟。不過重修後的泰山明志書院只剩下正廳及兩側相連的房間,不復以前的規模,並以遺址的型式展示書院相關的歷史。
台北 艋舺學海書院
台北 艋舺學海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
學海書院(今高大宗祠)是台北市碩果僅存的一座書院建築。
學海書院舊名「文甲書院」,道光17年淡水同知婁雲創建,至道光23年(西元1843年)由繼任同知曹謹續成。道光27年(西元1847年)閩浙總督劉韻珂巡視臺灣,易名學海,並題額曰學海書院。
此書院為清朝淡北最高學府,同治6年(西元1867年)所設艋舺義塾,及光緒5年(西元1879年)新置淡水縣儒學亦附設於此。
後日人據台後標售其地,高姓族人看上這座優美的古建築,承購改充宗祠以迄於今。因具有保存價值,於1985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訂定為第三級古蹟。
學海書院整體看起來古意斑駁,歲月痕跡不言可喻。由於書院現改為高氏宗祠屬私人所有,平日並不對外開放參觀,遊客只能隔著圍牆欣賞其建築之美。 
台北 板橋大觀義學
板橋大觀義學- 書院介紹之十二
大觀義學位於林家花園的北側,建於清同治12年(1873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建築型制仍完整地保留下來,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大觀義學是由林本源望族的,族人林維讓捐資設立〝大觀書社〞(後改稱大觀義學),收容當地泉漳兩地子民習文,也使當地文風大開,日益繁榮。
義學既是學堂亦是廟宇,其正殿供奉文昌君,與兩側的書僮和劍僮據記載皆為建廟之初即有的古物;座前同祀孔老夫子,至今仍是新北市舉行祭孔儀式之地,而每逢考季總有學子前來祭祀,祈求考場得意。
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大觀義學附設幼稚園在義學的左右廂成立,使得義學再次成為教育設施,也是清代現存書院唯一尚維持教育功能的書院。可能是有幼稚園的關係,只開放側門進出,而且可能會虛掩,讓人以為不能進去。大觀義學其實是歡迎前往參觀的,但一定要向門口的警衛說明一聲。
苗栗 英才書院
苗栗文昌祠/英才書院 - 書院介紹之七 
苗栗文昌祠/英才書院 - 書院介紹之七(續) 
苗栗縣在清代共設立三所書院,不過現在原址都已經不是以書院的名稱存在。
位於苗栗市中心的苗栗文昌祠,現址曾經在廟旁設立「苗栗英才書院」,現在是縣定古蹟,也是苗栗縣考生祈求金榜題名的信仰中心,主祀神明為文昌帝君,同時供奉至聖先師孔子、倉頡聖人、韓文公(韓愈)的神位,以及魁星爺。英才書院原來的建築後因火災已不復存在。
苗栗 西湖雲梯書院
前身為「雲梯書院」的宣王宮-書院系列介紹之四
有部分清代設立的書院因歷史變遷已不再維持原來書院的樣貌,慢慢變成常民信仰的一般宮廟,但一定會留下孔聖或文昌帝君的神位供民眾祭拜。
位於苗栗縣西湖鄉的雲梯書院(現在易名「宣王宮」,供奉孔聖及三恩主神位),清代當時設立的書院因歷史變遷已不再維持原來書院的樣貌,慢慢變成常民信仰的一般宮廟,也就是現在宣王宮。在原址除了書院初創時的大成至聖先師神牌以及位於外庭左側的惜字亭外,其實已經看不到書院的影子。
苗栗 頭屋象山書院
苗栗頭屋「玉衡宮孔子廟象山書院 -書院介紹之五
苗栗縣頭屋象山書院,通常以「玉衡宮孔子廟象山書院」聞名,最早是供奉三恩主等神祇的道教「大洞堂」,後來附設『象山漢學書院』供奉至聖先師,為失學鄉民教授漢學。
象山書院一直附屬在玉衡宮孔子廟管理委員會,目前書院運作頻繁,開辦「象山書院終身學習班」,以傳承、推展客家文化為主,也是台灣難得的客庄書院。我這次去剛好在展出歷次書法比賽的作品展,水準很高,顯見書院的運作成效卓著。
台中 大肚磺溪書院
台中 大肚磺溪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七
台中 大肚磺溪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七(續) 屋頂裝飾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祠)位於臺灣臺中市大肚區磺溪里文昌路上的古蹟。書院的前身稱為「西雝社」亦稱為「文昌會」,是當代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西雝社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後來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再擴建成為「磺溪書院」。
日據時代雖然磺溪書院被迫停止了教育,不過日軍的近衛師團曾經在此進駐,因此維持著不錯的狀態。戰後台灣義務教育普及,大肚國小曾暫借書院,作為鄰近村落學子上課的教室。但是戰後磺溪書院數度遭竊與變賣其廟產,在1959年時更遭逢八七水災,屋宇與門牆都遭到嚴重的破壞。直到1984年大肚鄉公所聘請著名建築學者研究調查,1985年經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出資進行修復工程,並且名列第三級古蹟。
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9月21日的集集大地震之後,磺溪書院也曾經被外觀判定為「有立即性危險」的建物,不過所幸受損情況並不嚴重,並在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底修復完成。
彰化 和美道東書院
和美道東書院- 書院系列介紹之二
二級古蹟-和美道東書院
「道東書院」是位於彰化縣和美鎮的二級古蹟,我前後拜訪了四次,發現每次參觀的人都很少,或許知道這間書院的人真的不多。「道東書院」是位於彰化縣和美鎮的二級古蹟,一般二級古蹟是『直轄市級古蹟』,位於和美小鎮的一所書院能夠列為二級古蹟必有特別之處。
和美道東書院是目前台灣各地留存清代書院中較具原貌者,在台灣清代書院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取名「道東」之意緣於後漢書鄭玄傳裡的「吾道東矣」(註),道東書院創建於咸豐七年,當時由地方夙儒阮鵬程、士紳陳茂才、貢生王祖培、稟生黃際清等人奔走倡建,並親自籌劃督造營造工程,隔年落成。
早期的台灣書院以奉祀朱熹為主,後來大部分的書院都慢慢改為文昌帝君或五文昌。道東書院目前還是主祀「朱熹」,維持當時書院設立時的傳統。
道東書院是一座樸實,裝飾卻簡單而精緻的傳統建築,對於我們這些傳統建築愛好者還是可以好好認識一番。
註:有關道東書院取名之來源,目前網路上的資訊大多訛傳為「王道東來」,其實源自「吾道東矣」。本項修正是由道東文教協會理事長謝金德先生指正,特此致謝。
彰化 鹿港文開書院
鹿港文開書院 -書院介紹之十三 
鹿港文開書院 -書院介紹之十三續 建築裝飾篇
書院於道光七年(1827年)建造完成,並於道光八年(1828年)舉行釋奠禮。書院內中間主要奉祀朱子,旁邊奉祀沈光文及其他七個或隱居且有功於臺灣文教的先賢,由此可見書院的創立宗旨。書院成立後,文風鼎盛、藏書眾多,一時成為臺灣知名的重要學府。
到了日據時期,日本總督府禁止書院任何活動,導致文開書院逐漸沒落。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書院一直沒有被妥善的維護。民國64年(1975年)12月9日書院發生火災,正殿和後殿受到損毀,建築物和書籍資料幾乎全部燒毀,並且波及一旁緊鄰的文昌祠,使得書院一度荒廢。此後政府撥款為文開書院進行重建工作。民國74年(1985年)經政府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修復,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貌。民國88(1999年)年發生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年(2005年)完成修復。
現在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結合在一起,成為鹿港文武廟的一部份。
彰化 員林興賢書院
員林興賢書院-書院介紹之十四
興賢書院初名「文昌祠」,最早創於1807年。1823年,廣東饒平官章廩生邱海於廟內設立私塾,廣收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下堡〔今員林市、大村鄉、埔心鄉、永靖鄉、社頭鄉〕學生,所得銀兩重修文昌祠,並且購置學田八甲餘。1909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實施土地登錄所有權人保存登記制度,廟方易名「寺廟興賢書院」。1924年,日本政府要求興賢書院廟產土地租用一部份作為員林公園用地。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徵收放領廟方學田。因此目前「興賢書院」並無學田,僅餘書院建築本體所佔之土地範圍。1983年,廟方改組管理委員會,產生第一屆信徒代表。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寺廟建築嚴重毀損,後於2003年重建,2006年竣工。
南投 藍田書院
南投藍田書院 -書院介紹之六
南投藍田書院 裝飾篇 -書院介紹之六(續)
藍田書院俗稱文昌祠,或稱孔子廟,與草屯鎮登瀛書院、集集鎮明新書院並列為南投縣三大古蹟書院。藍田書院創建於清道光11年(西元1831年)迄今已有170多年,當時為學堂,道光13年(西元1833年)始改制為書院,於西元1864年遷移至現址,取名「藍田」是取「樹人無殊種玉」之意,希望藉此培植地方文秀並青出於藍,經內政部審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藍田書院是一座兩進兩護龍形式建築,石雕龍柱,古色古香,在南投地方開拓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地位,也是清代南投地方的教育及人才培育據點。
現在的藍田書院,書院的傳統特質已經消失,慢慢變成信徒極多的鸞堂,因此能維持不錯的香火,反而間接讓傳統建築的特色得以保存下來。
南投 草屯登瀛書院
草屯登瀛書院 -書院系列介紹之三
登瀛書院成立於清道光年間,由北投堡總理莊文蔚、職員洪鐘英等人發起,募得銀五千八百元,卜地於北投街郊現址建登瀛書院。工程始於道光二十七年(西元一八四七年)十月,翌年十二月竣工。
登瀛書院,正殿祀文昌帝君、朱子、魁星等,俗稱文昌祠。書院非專為考試而設,無官試,費用來自堡內玉峰社、碧峰社、萃英社、梯雲社等捐贈,其經營管理,與官府無關。此書院招收北投堡內成年子弟、授與讀書、作文、作詩等課業,每年二月、八月舉行春秋二祭。西元一九0三年(明治三十五年),將玉峰社等學田約三十五甲捐獻草鞋墩役場,以購草鞋墩公學校用地,致傳統文教功能廢絕,且苦無維護費用,所幸建築物尚完整保存下來,是目前各書院中建築物保存最完整者。
此書院所保存文物之豐,為本省其他書院所望塵莫及,例如文昌帝君、侍神、土地公立像等雕塑之精緻;牌匾、執事牌、香爐、供桌、燭台、朱文公神位、魁夫子神位等極其完整,且皆屬上乘古物,堪稱珍貴的文化資產。
南投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書院系列介紹之一
據明新書院的簡介牌記載:「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樟腦業興起,集集因之繁榮,人文跡象活躍,地方仕紳提倡文風,籌設濟濟社並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隨後街勢逐漸轉移至集集街,乃於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遷建至集集街。明治三十五年(西元1902年)管理人林天龍將書院土地及田地捐給集集公學校(今集集國民小學)充當教室,使當地居民無法祭祀文昌帝君,因此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地方人士醵資八百元再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並改稱「崇德堂」。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九二一震災受創,於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年)修復完成。」
明新書院建築坐東朝西,為三開間、單近雙護龍的三合院建築,建築組合為:單檐硬山拜廊正殿,左右過水(連接廂房與講堂的空間),翼房(配殿),齋舍(廂房或護龍),前埕、照壁、惜字亭。
雲林 西螺振文書院
西螺振文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五
振文書院成立之前,西螺地區(古稱螺陽)先有文昌帝君祠(文祠),建於嘉慶二年(一七九七),然而規模較簡。當時文祠主事者生員廖澄河,會同螺陽地區振文社之生員與地方上其他士紳,共同集資改建,遂於嘉慶十七年啟始動工,歷時一年(至嘉慶十九年)完成,改建後的廟堂,講堂大殿內崇祀五文昌帝君,同時重新命名為「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由原先純粹之宗教建築,偕同地方義學發展出地方義學的教育功能,宗教與教育相輔相成,除在清領時期發揮振揚文教、扶植綱常的文化功能,更因其兼具民間宗教信仰之故,終使得振文書院在書院教育式微的情形下,仍能持續屹立於現址,成為雲林縣僅存,全台少數保存完整的歷史古蹟。書院自興築之後,歷經多次較為重大的修整,而民國七十三年本書院列入國家第三級古蹟之後,委請專家進行一次遵照古式的整體修繕(民國七十八年),書院建築為之煥然。 
台南 中社書院/奎樓書院
台南奎樓書院和蓬壺書院- 書院介紹之八
官網上對奎樓書院(文昌祠)沿革史誌記載:『奎樓書院係於清雍正4年創建,原稱為「魁星堂」,道光13年始更名為奎樓書院歷經多次重建,該奎樓原在中正路,民國15年台南市區改正,書院樓址被日本政府拆毀闢路,始遷建於文昌祠所有之土地上,於民國34年毀於盟軍轟炸,至民國44年在原地重建現狀之書院及附屬教室,並設立幼稚園。奎樓書院主祀魁斗星君,並祀文衡聖帝,文昌帝君二位神碑。』
現在奎樓書院的建築本身已沒有任何古建築的意象,只剩下簷廊柱、圍牆大門門柱、和階梯旁的抱鼓石等舊物與舊時書社關連。
台南 蓬壺書院
台南奎樓書院和蓬壺書院- 書院介紹之八
清代台南府共設有15書院,目前僅存兩間:蓬壺書院 和 奎樓書院,而且嚴格說來只有遺址,書院的型制已不復存。
位於赤崁樓景區的蓬壺書院,二戰後失修,現只留門屋被納入赤崁樓的古蹟保護範圍內。門屋面寬三開間,中間內凹以強化入口意象,並懸有沈受謙所題之「蓬壺書院」匾。
高雄 鳳山鳳儀書院
高雄鳳儀書院- 書院介紹之九
鳳儀書院是由鳳山知縣吳性誠與歷任鳳山知縣樂捐,並交由歲貢生張廷欽負責經理興建[1],除教學之外,亦是歲科童試考場,之後曾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時在舉人盧德祥協助下整修過。
於日治時期屋舍逐漸因疏於照顧而殘破,後來更有佔住戶進住,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在2005年開始規畫修築鳳儀書院,而在縣府取得土地使用權後,便辦理佔住戶遷移,並於2007年時發包整修,並於102 年完工。
鳳儀書院的修復方式係以原貌整修為主,主要修復內容包含古蹟體建築群及週邊環境景觀。其中大木作修復採用舊木料延續再利用的修補方式,保存珍貴的舊材;裝飾雕刻多採原貌損壞修補;彩繪則進行清潔加固及保存修補,將原貌呈現。
雖然官方的網站這樣介紹鳳儀書院的修復方式,不過這座書院卻讓我沒有再去參觀第二次的意願。
高雄 內門萃文書院
萃文書院是清嘉慶年間於臺灣府臺灣縣羅漢內門里觀音亭莊一帶(今高雄市內門區觀亭里)所設立的書院,曾作為內門公學校(今內門國小)的校舍使用[1][2]。二次大戰後因昔日學田已不存,欠缺維持經費,故併入內門紫竹寺,由該寺接管並予以重建,每年祭典亦由內門紫竹寺辦理。萃文書院最早係供奉文昌帝君,光復後向政府辦理寺廟登記時,萃文書院登記為孔廟,主祀孔子,從祀文昌帝君,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三日辦理文昌帝君祭典;祭孔大典則在國曆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日舉行。
高雄內門萃文書院在12月初因為位置偏遠時間不夠,且現在只剩遺址,原地已經由紫竹寺改建,故放棄沒有前往,相片從缺。
屏東 屏東書院
屏東 屏東書院 - 書院介紹之十六
維基百科這樣介紹:『屏東書院是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建於臺灣鳳山縣港西里阿猴街(今屏東縣屏東市)的一座書院,書院的功能廢止後改為屏東孔廟,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三年後(1988年)名稱改回屏東書院。
該書院原址在屏東市中山公園內,後因進行市區改正一度有拆除之議,後在東京大學藤島亥治郎博士的建議下,書院於昭和十三年(1938年)11月18日到隔年5月進行遷建工程。』
孔廟分前後殿、東西廂房,後段另有左右翼房。遷建到現址時的修復工作均照原樣,非常難得能夠保持原形古建築。孔廟大量使用紅色,因此紅牆、紅柱充滿整座建築的空間,色彩鮮明卻不會覺得刺眼。建築外觀並沒有很多的裝飾,孔廟內部陳設也很簡單,祭典用的禮器、樂器平時也都收到房間內,只有先聖先賢的牌位,簡單而不失隆重。
澎湖 文石書院
文石書院是昔日澎湖唯一的書院,也是最古老的學校,創立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後於中法戰爭中受到破壞,日據初期,文石書院被設立野戰醫院,醫院撤走後書院被重修改建為澎湖孔廟。
坐落在今馬公市新生路澎湖生活博物館旁,為澎湖教育的發源地。其建築因採用當地特產的文石所砌成,故稱為文石書院。
初建之時裡面祀奉了魁星之神,所以又叫「魁星樓」,後來又經歷任數次重修;1895年地方人士為了保存中民族民族固有文化,將文石書院改為孔廟;直到國88年,澎湖縣政府編列預算重新修建,成為今日樣式,僅有魁星樓保持舊貌,因此目前又稱為「澎湖孔廟」。
日治時期的文石書院,圖片右方的樓閣即魁星樓
老古板的古建築之旅: 介紹清代在台灣建立尚存的20所書院 https://bit.ly/36fcBY7

2020-11-07_1242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