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遍山陬(ㄗㄡ)碑&『入山撤禁告示碑』+ 「八通關古道」為台灣最早的橫貫公路+聖蹟亭,即是所謂的「惜字亭」或「敬字亭」,傳統崇尚儒學,對於文字敬重,寫有文字的紙張, 不得隨便拋棄,而是收集送至聖蹟亭焚燒,是先民對文字及知識的敬重態度+鹿谷聖蹟亭,又稱「新寮聖蹟亭」。新寮,是當地地名。聖蹟亭建造於清同治10年(1871), 民國76年(1987)時,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鹿谷聖蹟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7dnRez
雄鎮蠻煙碑,位於新北市貢寮區草嶺古道內,為清台灣鎮總兵劉明燈於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冬所題。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UKuMQK
國家一級古蹟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集集水尾道這條古道開通後,為了紀念當時陳鳴志的屬下陳世烈頗有績效,就在集集以行書在砂岩上刻了『化及蠻貊』碣,上款『欽命布政使銜屬台灣兵備到陳方伯開墾處』(陳方伯即陳鳴志),下款大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PDNwsr

----------------------------------

20130812_0120130812_022014-10-16_13212920130812_04479022100_m479138653_mm12072_0  0531_05

聖蹟亭,即是所謂的「惜字亭」或「敬字亭」,傳統崇尚儒學,對於文字敬重,寫有文字的紙張, 不得隨便拋棄,而是收集送至聖蹟亭焚燒,是先民對文字及知識的敬重態度。

鹿谷聖蹟亭,又稱「新寮聖蹟亭」。新寮,是當地地名。聖蹟亭建造於清同治10年(1871), 民國76年(1987)時,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鹿谷聖蹟亭」。

雖然古蹟登錄名稱有「八通關古道」,然而這座聖蹟亭與八通關古道並無直接關係, 八通關古道闢建於同治13年(1874),其實比鹿谷聖蹟亭還晚了3年,只是當時古道通過新寮,有地緣關係, 而聖蹟亭附近有兩塊與八通關古道有關的古碑,因此同列為八通關古道歷史遺跡。

圖:鹿谷聖蹟亭(國定古蹟)

鹿谷聖蹟亭的建造,反映出清朝同治年間,鹿谷當地已文風斐然。

咸豐5年(1855),鹿谷人林鳳池考中舉人,獲得福建巡撫頒贈「文魁」匾額, 會試之後,咸豐8年(1858)授為內閣中書,而成為地方名儒。

後來地方仕紳設立「彬彬社」,取「文質彬彬」之寓意,設學舍三間,成為當地士子講學之所。 於是當地儒生在新寮的村口建造聖蹟亭,由童生黃時中監工,於同治10年建造完成。

鹿谷聖蹟亭高6尺,寬3.6尺,以砂岩砌造,四方形三層結構。雖然貴為國家第一級古蹟,但命運多桀,隨著時代的變遷, 馬路拓寬,聖蹟亭竟侷促於公路旁的民宅前,幾乎無立足之地。

民國79年(1990),聖蹟亭遭到過往的車子撞毀而折裂,只剩亭基,殘塊被暫時放置於鹿谷鄉圖書館內保存。 直到民國90年(2001)才於原址修復重建完成。由於佇立於公路旁,聖蹟亭仍有被撞毀之虞, 實應在公路兩旁豎立警告標誌,提醒行經此地的車輛放慢速度。

新寮福德廟距離聖蹟亭還不到100公尺,從附近路口靈鳳廟牌樓進入,前行不遠即可看見左側路旁的新寮福德廟。 這是一座石砌的老土地公廟,廟旁豎立了兩塊清光緒初年的古蹟:「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及「德遍山陬碑」。 兩塊古碑都與八通關古道的歷史有關。

八通關古道闢建於清同治13年(1874),西起自林杞埔(今南投竹山),東迄璞石閣(今花蓮玉里),全長152公里, 是台灣第一條中部橫貫公路。八通關古道的闢建,起因於牡丹社事件日本侵台的刺激, 來台處理善後的欽差大臣沈葆楨在事平之後, 奏請「開山撫番」獲准,於是派兵開闢北中南路通往台灣後山。吳光亮總兵率兵開闢中路, 即為八通關古道。
-------------------------------------------
[南投鹿谷].聖蹟亭.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碑(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012篇) - http://goo.gl/hhZfnV
------------------------------------------

德遍山陬(ㄗㄡ)碑
光緒2年(1876),新寮當地仕紳豎立一塊「德遍山陬碑」, 以表達對吳光亮總兵開闢中路帶動地方繁榮的感恩之意
一八七六年三月的「德遍山陬碑」,碑文寫著:因福寧鎮總兵吳光亮「視民艱辛,稟撤禁例;軍餉等費,悉暨消除。沐恩戴德,永頌不忘。」
-------------------------------------------
『德遍山陬碑』&『入山撤禁告示碑』二碑簡介
此二碑同為一級古蹟,是為八通關古道的一部份,簡介如下:

◎德遍山陬碑
福建總兵吳光亮於光緒元年率兵開鑿橫貫中央山脈的道路(八通關古道),途經鹿谷(大坪頂),因吳光亮提督為政以德,愛民如子,古道開通後,光亮呈稟解除入山禁令,以收招徠墾民入山拓荒伐竹、抽藤,大大促進地方繁榮,鹿谷鄉士紳感念吳光亮德澤,共同豎立「德遍山陬」碑。因此此碑年代較八通關古道開通晚一年。

◎入山撤禁告示碑
清廷領台後並未全力治台,到同治13年日本藉機侵擾牡丹社,事後清廷始知台灣的重要性並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督辦台灣防務,主張開山撫番政策,而撤去禁止平地居民進入番區及禁運鐵等物品入番區的禁令,使山地平地貨暢其流,地盡其力,社會繁榮安定,於光緒元年立此告示碑。此碑高133公分,寬60公分,厚20公分。
八通關古道沿途紀念石碑
『八通關古道』,西起林圯埔(今南投竹山),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玉里),全長152.64公里。『八通關古道』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正月開鑿,至同年十一月完工,吳光亮為紀念此一貫穿中部山脈險要孔道,於八通關古道沿途,勒碣題跡,於南投縣境內者計有:
1.「開闢鴻荒」石碣  
2.「化及蠻貊」石碣
3.「萬年亨衢」石碣
4.「山通大海」石碣(已佚)
5.「聖蹟亭」(鹿谷鄉新寮段)
6.「入山撤禁告示碑」
7.「德遍山陬」碑
8.「過化存神」碑(已佚)
國家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簡介
   「八通關古道」為台灣最早的橫貫公路,其開發是清朝著眼於撫番政策之生番教化功能。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出兵台灣發動「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巡台善後,沈葆楨鑒於台灣地位的重要性,乃奏請御准「開山撫番」,分北中南三路進兵開鑿橫貫中央山脈通往東部道路,打通前、後山之阻隔。其中,總兵吳光亮負責率領飛虎軍三營士兵開闢「中路」,此即今日所謂「八通關古道」。 「八通關古道」分別從林圯埔(今南投竹山)及社寮(竹山鎮東北)兩地興工,然後至大坪頂合為一路;再經大水窟、頂城、鳳凰山、茅埔、楠子腳萬、東埔、八通關山、大水堀、越過中央山脈脊嶺,沿拉庫拉庫溪往東行,到達花蓮的璞石閣(今玉里),全長一百五十二點六四公里。 被原住民稱為「鄭成功路」的這條古道,橫貫本島心臟地帶,因經過「八通 關」(鄒族語,原義是玉山)而得名,清末時期兵士、商賈絡繹於途,曾是政經要道,但歷經百餘年歲月後,許多路段早已淹沒在人為開發下的茶園果林及現代公路之間。反而是日治時期闢築的「八通關越嶺道」至今仍保存良好,而一度被誤以為它是清代古道。 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後,開始修復部分路段為登山步道;其中東部馬戛次托溪至藍巴斯間有大量石階,沿途尚有駁坎、營盤舊址及陶瓷殘片;由於人跡罕至,野生動物穿梭林間,珍奇樹木處處可見,是清代開闢三條古道中唯一尚存有遺跡者。內政部於民國七十六年間,公告八通關古道為一級古蹟。

以上資料來源:南投縣文化局
參考網址:http://myweb.hinet.net/home9/wrxavex/maindata/1-1.html
------
「私入番地撤禁告示碑」(1875年)~:碑文上說此碑是由提督福建臺澎總鎮張其光和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夏獻綸所公告,謂:「從前不准內地民人渡臺及私入番境各例禁,現已一律開除,不復禁止。臺地所產大小竹竿以及打造農器等項生熟鐵斤,均聽民間販運。其內山所產籐條,並由本司道通行開禁,將籐行裁革。如所轄文武、汛口員弁、兵役及通事、匠首人等仍有藉端扣留勒索情事,官則撤參,兵役、通事、匠首即立提究辦,決不姑寬。」於光緒元年立此告示碑。此碑高133公分,寬60公分,厚20公分。 』

-----------------------------

P_20150827_201416  

台灣只要是書院前都設有惜字亭

DSC00266  

DSC00267DSC00268DSC00269  


新寮福德廟這是一座石砌的老土地公廟(南投縣鹿谷鄉中正路2段190巷34號),新寮福德廟於1808年修建,距離「聖蹟亭」還不到100公尺,從靈鳳廟牌樓進入新寮老街,前行不遠即可看見左側路旁的新寮福德廟,這一個鹿谷最早開墾成市街的地方。
廟旁豎立兩塊清光緒初年(1875)的古碑:「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與「德遍山陬(ㄗㄡ)碑」。此兩塊古碑都與八通關古道的開墾歷史有關,其內容為允許內地民人渡臺,准入番境,不再禁止藤條、竹、鐵之開採販賣,此為從鹿谷新寮通往後山花蓮的開山撫番之重要物證及古蹟。
清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發生,清廷命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處理各項防務與善後事宜。沈氏以為臺灣東部地曠物豐,屢遭外人垂涎,唯有後山開禁,鼓勵墾殖,以解決原住民常居化外的遺憾。
乃推行「開山撫番」政策,調兵分南、北、中三路鑿山開道,秉承沈葆楨開闢後山政策,開除內地民人渡臺與私入番禁令,八通關古道闢建於清同治13年(1874),西起自林杞埔(今南投竹山),東迄璞石閣(今花蓮玉里),為全臺第一條中部橫貫公路。吳光亮總兵率兵開闢中路, 即為八通關古道。新寮土地公廟位於鹿谷新寮八通關古道進入後山的通衢,昭示意義尤宏
濁水溪流域人文|新寮福德廟 https://bit.ly/3jPboiT

2021-07-07_1924092021-07-07_192402109-小圖_f2021-07-07_1923552021-07-07_1923472021-07-07_1923422021-07-07_1923302021-07-07_192324

入番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碑
地址:南投縣鹿谷鄉中正路二段190巷34號前
「入番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ㄗㄡ)碑」現址為南投縣鹿谷鄉中正路二段190巷34號前(福德廟旁),廟宇古樸莊嚴,光緒2年(西元1876年),鹿谷大坪頂士紳為感念吳光亮為政以德,同時頌其開闢中路的功勳偉業,因此特立「德遍山陬碑」於土地祠旁,與光緒元年「撤禁告示牌」並立,德遍山陬碑高95公分,寬42公公分,目前二碑皆已列定為八通關古道一級古蹟。入番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碑 南投景點 玩全台灣旅遊網 https://bit.ly/2TK2oAL


入山撤禁告示碑
內容    此碑位於鹿谷鄉中正路福德廟旁,這是一個歷史的證據。 西元1874年因當時台灣政局有變,清廷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緊急前往台灣,並封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督辦及指揮台灣防務工作,沈葆楨當時除了調動精銳部隊來台從事軍事防務以外,他同時也深入台灣了解民情。 沈葆楨認為若要強化台灣,首要就是執行「開山及撫蕃」工作,要將過去限制漢人攜眷入台、禁止漢人偷渡、禁止漢人進入山地、禁止漢人娶原住民女子為妻等禁令加以解除,使貨物流通社會安定,並且也需要開闢道路及建設台灣。因此沈葆楨於1875年2月奏准解除對台灣的一切禁令。並在光緒元年立此告示碑。 此碑高133公分,寬60公分,厚20公分。目前此碑被國家列定為八通關古道之國定古蹟

此碑位於鹿谷村「新寮靈鳳廟」朱紅牌樓後進入新寮舊路約100公尺,道路左側即可尋獲土地祠與古碑。目前新寮土地廟旁,尚有光緒元年所立之「入番撤禁告示碑」,及光緒2年(西元1876年)大坪頂士紳歌頌吳光亮之「德遍山陬碑」。此碑高95公分,寬42公公分,為當時新寮仕紳感戴吳光亮為政以德,同時頌其開闢中路的功勳偉業,因此特立「德遍山陬」碑於土地祠旁,與撤禁告示牌並立。 碑側的土地祠整座是由岩塊堆砌而成,整座古祠顯得古樸莊嚴,此碑與入山撤禁告示牌均被行政院文建會並列為八通關古道遺址,屬於國家一級古蹟,所以很值得駐足觀賞領會歷史的紀錄。


新寮福德廟距離聖蹟亭還不到100公尺,從附近路口靈鳳廟牌樓進入,前行不遠即可看見左側路旁的新寮福德廟。 這是一座石砌的老土地公廟,廟旁豎立了兩塊清光緒初年的古蹟:「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及「德遍山陬碑」。 兩塊古碑都與八通關古道的歷史有關。

南投鹿谷鄉新寮福德廟,古色古香的石砌老土地公廟,廟旁豎立2座古碑碣,見證該地區的開發史。
「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治台政策由消極轉趨積極,除開通八通關古道等多條東西向聯絡道路,又在沈葆楨上奏建議下同意開放漢人進入番地拓墾,並於鹿谷鄉新寮地區立碑文告諭百姓撤除相關的禁令,此碑為台灣總兵張其光開山撫番的重要物證。「德遍山陬」碑則為鹿谷當地鄉民感謝並頌揚吳光亮開闢中路(八通關古道)所設立。 https://bit.ly/2TMSyy5

2021-07-07_1906062021-07-07_1906012021-07-07_1905552021-07-07_190623


[南投鹿谷].聖蹟亭.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碑(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012篇)

2021-07-07_1912302208ae049f1a39dad3774d0405e5070cd7ccad3588ad16e67cb81053a541ea3a

鹿谷聖蹟亭位於151線里程7K處,就在公路旁的民宅前。位置雖然明顯,不過聖蹟亭的建築很小, 場地狹窄,公路上未立有看板或指示牌,若沒有事先查詢資料,車子急駛經過,恐怕也未必會發現這處古蹟。
聖蹟亭,即是所謂的「惜字亭」或「敬字亭」,傳統崇尚儒學,對於文字敬重,寫有文字的紙張, 不得隨便拋棄,而是收集送至聖蹟亭焚燒,是先民對文字及知識的敬重態度。
鹿谷聖蹟亭,又稱「新寮聖蹟亭」。新寮,是當地地名。聖蹟亭建造於清同治10年(1871), 民國76年(1987)時,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鹿谷聖蹟亭」。
雖然古蹟登錄名稱有「八通關古道」,然而這座聖蹟亭與八通關古道並無直接關係, 八通關古道闢建於同治13年(1874),其實比鹿谷聖蹟亭還晚了3年,只是當時古道通過新寮,有地緣關係, 而聖蹟亭附近有兩塊與八通關古道有關的古碑,因此同列為八通關古道歷史遺跡。
鹿谷聖蹟亭的建造,反映出清朝同治年間,鹿谷當地已文風斐然。
咸豐5年(1855),鹿谷人林鳳池考中舉人,獲得福建巡撫頒贈「文魁」匾額, 會試之後,咸豐8年(1858)授為內閣中書,而成為地方名儒。
後來地方仕紳設立「彬彬社」,取「文質彬彬」之寓意,設學舍三間,成為當地士子講學之所。 於是當地儒生在新寮的村口建造聖蹟亭,由童生黃時中監工,於同治10年建造完成。
鹿谷聖蹟亭高6尺,寬3.6尺,以砂岩砌造,四方形三層結構。雖然貴為國家第一級古蹟,但命運多桀,隨著時代的變遷, 馬路拓寬,聖蹟亭竟侷促於公路旁的民宅前,幾乎無立足之地。
民國79年(1990),聖蹟亭遭到過往的車子撞毀而折裂,只剩亭基,殘塊被暫時放置於鹿谷鄉圖書館內保存。 直到民國90年(2001)才於原址修復重建完成。由於佇立於公路旁,聖蹟亭仍有被撞毀之虞, 實應在公路兩旁豎立警告標誌,提醒行經此地的車輛放慢速度。
新寮福德廟距離聖蹟亭還不到100公尺,從附近路口靈鳳廟牌樓進入,前行不遠即可看見左側路旁的新寮福德廟。 這是一座石砌的老土地公廟,廟旁豎立了兩塊清光緒初年的古蹟:「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及「德遍山陬碑」。 兩塊古碑都與八通關古道的歷史有關。
八通關古道闢建於清同治13年(1874),西起自林杞埔(今南投竹山),東迄璞石閣(今花蓮玉里),全長152公里, 是台灣第一條中部橫貫公路。八通關古道的闢建,起因於牡丹社事件日本侵台的刺激, 來台處理善後的欽差大臣沈葆楨在事平之後, 奏請「開山撫番」獲准,於是派兵開闢北中南路通往台灣後山。吳光亮總兵率兵開闢中路, 即為八通關古道。
開闢後山道路的同時,沈葆楨又奏請朝廷,變更以往禁止漢人越界進入番地拓墾的消極政策, 修改已不合時宜的法令,以鼓勵沿海各省人民移民台灣及以召募墾戶進入山地拓墾。
同治13年12月5日(農曆)沈葆楨上奏《臺地後山請開舊禁摺》,內容寫道: 「邇者南北各路雖漸開通,而深谷荒埔人蹤罕到,有可耕之地,而無入耕之民。草木叢雜,瘴霧下垂,凶番得以潛伏狙殺。縱闢蹊徑,終為畏途;久而不用,茅將塞之。日來招集墾戶,應者寥寥。」
「今欲開山,不先招墾,則路雖通而仍塞;欲招墾,不先開禁,則民裹足而不前。」、「際此開山伊始,招墾方興,臣等揆度時勢,合無仰懇天恩,將一切舊禁盡與開豁,以廣招徠,俾無瞻顧。」
沈葆楨上奏之後,清廷廢除所有漢人入山及相關的管制禁令。新寮福德廟旁的這塊「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 即是見證了這段「開山撫番」的歷史。 當時由於新寮位處中路入山孔道,於是官府在此豎立碑文,告諭百姓,政府已撤除相關的禁令。
入山禁令撤除後,私墾的百姓無須賄賂官府,而官兵亦無法再藉故勒索; 新寮地處入山要道,成為附近山區竹木、黃藤、樟腦等物產的轉運地,因而趨於繁榮。 光緒2年(1876),新寮當地仕紳豎立一塊「德遍山陬碑」, 以表達對吳光亮總兵開闢中路帶動地方繁榮的感恩之意。
八通關古道開闢時,官府曾沿途勒石立碑,以紀念開路之功。現存於南投境內的還有「萬年亨衢」、「開闢鴻荒」、「化及蠻貊」等古碑, 其餘還有「山通大海」、「過化存神」等石碑則已經佚失。
八通關古道橫貫中央山脈,闢建之後,僅約維持十幾年,就因遭遇台灣原住民的反抗,道路中斷,難以為繼。 而竹山、鹿谷一帶的山林地則因漢人的入墾,或伐樟,或伐竹,或種茶,或農墾,地方產業欣欣向榮。
牡丹社事件之後的20年,日本捲土重來,取得台灣。明治28年(1895),台灣總督府頒佈《官有林野及樟腦取締規則》, 其中規定:「如無證明所有權之地券或其他確據之山林原野,概為官有。」而清代許多私墾的山林土地,墾民並沒有土地權狀或納稅記錄, 可證明土地為其所有。於是許多私墾林地被政府認定為無主土地而被收歸官有。
當時台灣總督府將竹山、鹿谷一帶收歸官有的「無主山林」,委託日本三菱造紙株式會社經營, 並禁止百姓進入這些林地私墾或伐木,造成二萬多名竹農及地主的生計受到影響,引起百姓的恐慌與不滿, 最後爆發了「林杞埔事件」(又稱「竹林事件」)。 起事的領導人劉乾居住於林杞埔支廳沙連堡羌仔寮庄,即是今日新寮所在的鹿谷村。
當時台灣總督府也將此地大片的山林地撥交給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做為大學的演習林(實驗林場); 後來東京帝大再將演習林移交給台北帝國大學,而成為今日台灣大學實驗林場的前身。如今南投縣鹿谷鄉有超過50%的土地,歸屬於台灣大學所有, 台大實驗林場,規模獨步全台,其歷史可以遠溯自1895年。台151線上的破舊焚化爐,竟是同治年間的一級古蹟!-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商周 https://bit.ly/3dR9hr7

[南投鹿谷].聖蹟亭.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碑(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012篇)


德遍山陬(ㄗㄡ)碑&『入山撤禁告示碑』+ 「八通關古道」為台灣最早的橫貫公路+聖蹟亭,即是所謂的「惜字亭」或「敬字亭」,傳統崇尚儒學,對於文字敬重,寫有文字的紙張, 不得隨便拋棄,而是收集送至聖蹟亭焚燒,是先民對文字及知識的敬重態度+鹿谷聖蹟亭,又稱「新寮聖蹟亭」。新寮,是當地地名。聖蹟亭建造於清同治10年(1871), 民國76年(1987)時,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鹿谷聖蹟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  福德廟全景八通關古道「私入番地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碑」
   走過必留下足跡~八通關古道沿途紀念石碑~鹿谷八通關古道「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碑」第一級古蹟 @ 阿達古早店懷舊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jWYKOZ
『八通關古道』,西起林圯埔(今南投竹山),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玉里),全長152.64公里。『八通關古道』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正月開鑿,至同年十一月完工,吳光亮為紀念此一貫穿中部山脈險要孔道,於八通關古道沿途,勒碣題跡,於南投縣境內者計有:
1.「開闢鴻荒」石碣  
2.「化及蠻貊」石碣
3.「萬年亨衢」石碣
4.「山通大海」石碣(已佚)
5.「聖蹟亭」(鹿谷鄉新寮段)
6.「入山撤禁告示碑」
7.「德遍山陬」碑
8.「過化存神」碑(已佚)
     ▲   『 福德廟是一座用石塊砌成土地公廟「1808年修建」已經200年歷史 』鹿谷八通關古道「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碑」第一級古蹟 @ 阿達古早店懷舊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jWYKO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