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A00_P_03_02  

漫畫家阮光民新作〈夏風吹來的嫁衣〉,以新竹內灣鐵路支線為背景,描繪發生在車廂上浪漫故事,獲得新竹內灣夢之鐵動漫原創大賽首獎。(阮光民提供)
新娘穿著白紗,追逐落跑新郎追到火車上來,卻意外邂逅一位帥氣列車長,這樣的劇情被畫在漫畫家阮光民的短篇新作〈夏風吹來的嫁衣〉,並獲得近期舉行的新竹內灣夢之鐵動漫原創大賽首獎。

阮光民坦言,為了此次競賽,他花了1至2個月研究鐵路知識,包括內灣支線總長27.9公里、九鑽頭站與合興站都是沒有站務人員的簡易站。他形容火車車廂是「載著故事的膠囊」,人與人在火車上交會,很多緣分都只有一次,能夠見面甚至交談都是很神奇的事情。

阮光民1973年生於雲林斗六,從小喜歡塗鴉,退伍後進入賴有賢漫畫工作室6年,其後進入廣告公司過著「白天上班、晚上創作」的生活,2002年替導演蔡岳勳《名揚四海》繪製漫畫版,2009年《東華春理髮廳》獲得新聞局劇情漫畫獎首獎,2012年《幸福調味料》入圍金漫獎一般漫畫類優勝。

阮光民擅長處理療癒的溫馨小品,常以親情、友情、愛情為主題,取材多元,有以日常食材為主題的《幸福調味料》、環繞理髮廳發生的《東華春理髮廳》,此次參賽的〈夏風吹來的嫁衣〉則將焦點放在人來人往的列車車廂,一段段溫馨的邂逅故事也在月台上展開。

故事中,追趕落跑新郎的落魄新嫁娘秋芬撞上執勤中的列車長春生,兩人不打不相識,從拌嘴開始一段友誼,當秋芬感嘆人生因為新郎落跑被打亂、脫軌時,春生一席話開導,「別人也有自己的軌道,原本並行,但或遠或近總會遇見分道。」

阮光民說,這段台詞讓他卡關很久,創作多年的他對畫面分鏡有一定的掌握,反而更重視台詞呈現的意境,他花很多時間思索如何讓漫畫傳達的理念更口語,如何寫出抓住讀者眼球的台詞。

為了專職創作,2年前,阮光民離開穩定的廣告公司工作,他直言,國內漫畫創作的環境並不是太好,出版社寧可花錢投資已成名的日漫作家,也鮮少願意投資本土創作者,因此創作長篇之餘,阮光民也選擇參加競賽,談到競賽獎金用途,他表示,「拿來生活啊,」果然符合其務實、誠懇的個性


台灣養不起漫畫家?當年匹敵《灌籃高手》的本土漫畫,為何會落得黯然下場?
維京人酒吧 Viking Bar + 追蹤 2016-03-25 12:09 897415 人氣  
 台灣養不起漫畫家?當年匹敵《灌籃高手》的本土漫畫,為何會落得黯然下場?-風傳媒 https://bit.ly/3S2brG5
還記得台灣的本土漫畫《Young Guns》嗎?從這部漫畫的遭遇,也是台灣漫畫家的無奈...(圖/Young Guns 電影版@facebook)
你看過什麼漫畫?每當被問到這個問題,不分男女老少,每人心中都會激起不小漣漪;兒時的回憶、曾經醉心的劇情紛紛在腦中回想起。《灌籃高手》與《海賊王》中的青春與熱血、《柯南》中的懸疑與推理、《七龍珠》的精彩打鬥、《玩偶遊戲》的純純愛戀…,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不勝枚舉,有些到現在還是會令人忍不住拿起來再三回味的經典大作。不可否認的,這些陪伴著我們長大的漫畫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日本;雖然許多讀者也喜歡香港漫畫作品,但是基本上,台灣的漫畫產品仍然處於被日本主宰的局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難道這麼多年來,台灣缺乏原創的漫畫作品嗎?還是台灣缺乏優質作品的創作者?是台灣的市場太小,無法與日本匹敵嗎?抑或是整體產業鏈、與閱讀者之間的行銷出了問題?這些問題,筆者將在後面探討。但在這之前,關於台灣的漫畫創作,除了以潑墨式獨創畫法揚名日本的鄭問、摺紙戰士的周顯宗、烏龍院的敖幼祥等諸位武林高手,早在 1990 年代,台灣還有一部曾經揚名日韓的本土漫畫:《Young Guns》。本文將藉由林政德的《Young Guns》,切入分析台灣的漫畫產業,這些年來到底存在甚麼樣的問題。
青春戰士:如此寫實,貼近你我的青春回憶
許多人將《Young Guns》定位為棒球漫畫,這或許不那麼正確。從《Young Guns》大半篇幅的內容來看,它的題材圍繞在高中校園、校園愛戀、打架鬧事,棒球可算是穿插其中一腳的元素之一。但這部漫畫的確和當時的時空背景有很大的關係,你可以看到裡面的教官取材自郝柏村、同學阿諾取材自魔鬼終結者…,而自 1990 年代開始連載時,正好是中職元年,當職棒在台灣創下前所未有的熱潮時,這部漫畫也在台灣造成空前絕後的轟動。這部漫畫紅到什麼地步呢?《Young Guns》 在當年甚至外銷到日、韓、美,出了不同語言的版本,也出了遊戲,甚至當年連漫畫主角袁建平都跑去代言了機車廣告。這些都是在台灣漫畫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
《Young Guns》全盛時期甚至與協和合作,還出了動畫版、勞駕 LA Boyz 為它寫了主題曲(這是台灣漫畫的唯一…,雖然只有兩集),本應該是大紅大紫的好機會,可惜卻沒抓住當時網路盜版分享尚未崛起的大環境,實屬遺憾。
故事大意是說主人翁袁建平,剛展開高一生活,便捲入許多的校園愛恨情仇,與其拜把兄弟「火焰頭」張士朋、輝哥楊日輝闖蕩校園。其中袁建平曾經是少棒好手,卻因傷無奈放棄,而在偶然的情況下卻又再度地碰上了棒球…。劇情點到為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觀看,筆者就不多說了。做為一部當年在台灣唯一能與同時期灌籃高手相抗衡的作品,為何能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達到巨大的成功?細細品味之後,筆者分析如下:
1. 作品中的話題、背景等素材貼近台灣社會
我想這是《Young Guns》能成功的最大原因。在漫畫中出現的場景舉凡台北車站、天母棒球場、主人翁的中仁高中(取景自左營高中)、華江橋下的棒球場等等,都是那時候非常貼近大眾的地方。一些漫畫中的小設計例如制服款式、郝教官、史教練等等,也都設計得非常貼近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有以前很流行的泡沫紅茶店、流行校園間的幫派與不良分子打架鬧事…這類例子不勝枚舉,最後再搭上當時台灣的棒球熱,就這樣構成了《Young Guns》這部作品。
當身邊流行的漫畫都是可說「置身事外」的日本產品,而讀者卻能接收到如此在言語上、視覺上與劇情上都是如此貼近台灣本土的作品時,你說能不在台灣讀者間造成廣大迴響嗎?
2. 畫風細膩,獨樹一格
畫風自然是百家爭鳴,很難說孰優孰劣,但是《Young Guns》細膩的畫風確實是獨樹一格,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林政德對於人物的處理非常細膩,從身長比例到髮型、外觀設計,除了寫實之外,更顯得生動活潑,很好地展現了不同角色的豐富個性。而對於校園景觀設計、台灣街道特有的騎樓、汽機車等描繪,林政德也下了非常多工夫,畫的可說是玲瓏活現。而對於少年校園漫畫不可少的打鬥畫面,除了上述貼近台灣社會之外,作者對於打鬥的細節、動作甚至是血傷都處理得非常細膩,吸引少年讀者目光。最後,林政德也非常考究的在封面與內頁等等設計了許多服裝樣式,向當代的西洋流行文化致敬。
3. 台灣特有的口語、「黑話」
漫畫中大量使用了棒球口語術語,並把它音似地用國字表達出來如「傘信奧斗」(三振出局)、「口逗」(提前結束比賽),讓人看了會心一笑。除此之外也有台語國語的粗話與台灣的流行話語,如「馬子、性子」、「幹架」、「安」(安非他命)、「他馬的」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儘管以現在的時空背景去看,仍然讓人感到無比親切。
4. 角色臉蛋、身材設計別出心裁
一般而言,可能許多漫畫作品的角色畫得過於完美、俊俏,導致不切實際,甚至出現比例怪異的情況。在《Young Guns》中,雖然男女主角男的帥、女的美,但是各個在髮型、周邊飾品、身材曲線與壯瘦等等都設計得各有千秋,可說是非常用心在設計每一個角色。當然除了正派角色,反派要角也刻劃得非常深入,有癟三的小樓囉,也有台味十足的跟班,也有髮型中分的反派大龍頭瀟灑哥。這些的角色設計都是在當初獨樹一格的,而每每出現在漫畫封面上的男女角色,其臉蛋都長存在讀者心中久久無法消去。
《Young Guns》的下場:輝哥那揮了十年的菜刀
然而這樣一部轟動一時的漫畫,卻在發行至第 10 集後,從此消聲匿跡,就此沒了下文。作者跑去幹嘛了呢?原來作者跑到中國去參與一套新漫畫「鹿鼎記」的製作了。多年來許多忠實的粉絲對此無法諒解,大多認為林政德總是抱怨東、抱怨西,最後竟然就這樣丟下廣大讀者滿心期待的心情,跑到中國去了。第十集最後一頁楊日輝高舉菜刀,欲手刃其父,這把菜刀就這樣舉了十年,漸漸的在大家記憶中淡忘了。
十年時間過去,《Young Guns》突然卻釋出號稱是精彩完結篇的 11 與 12 集,再度吸引不少目光。事過境遷,十年的時間許多事情已經改變;當年的讀者也已長大。也因此,許多讀者罵聲連連,認為作者草草了事、狗尾續貂,不如不要畫算了,讓大家永遠停留在十年前的美好回憶。當然,也有讀者是死忠支持到底的,只是大家都很好奇:與袁建平等角色們一起消失了十年的林政德,當初到底為何選擇離開?
作者或許有自己的人生階段規劃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林政德對於當時大環境的感慨與疲憊卻是可以從每集單行本後面的專欄窺知一二的。
作者的困境:大環境的不成熟
一部漫畫作品中,除了故事劇情本身之外,對於輔佐內容的資料、相關知識、市場口味等等,也是非常講究及重要的。舉例來說,在《Young Guns》中穿插許多棒球內容的細節,那麼這方面的涉獵與專業知識就顯得重要。林政德提到(文末註解),在日本漫畫界,一部名見經傳的作品常常有數位責任編輯,除了討論故事之外,則是專門協助此類資訊的收集,讓作品可以更完善與更精確合胃口;但林政德並沒有如此資源,這些工作得交由他自己進行。另外,林政德也提到,其實作畫過程是非常艱辛與痛苦的,在過程中也曾經徵詢過助手幫忙,但是大都因無法認清產業艱辛、甚至是理念不和最後紛紛離去,本來就人力短缺的情況,到最後只剩下林政德與其妻子一同肩擔大部分工作。
今天去問所有台灣的漫畫家,大概九成九都會告訴你他們是靠著熱血在作畫,微薄的稿費收入根本不敷使用。林政德也提到這點,因此在當時他便乘著作品大紅大紫之勢,開始有計畫的將《Young Guns》的標題以及人物角色等等送往經濟部申請商標,預計推出相關周邊商品、飾品、生活用具,以版權、作品的附加價值做為畫家的生活經濟後盾。在當時林政德甚至與協和影視合作計畫推出十二集的動畫版本,這些種種顯示了林政德確實有意將《Young Guns》品牌化經營,闖出一片天下。事實上,放眼海內外,漫畫所衍生出的智慧財產權確實才是利潤的主要來源。
結果呢?動畫製作了兩集,便因無法打平成本終告寂,這些周邊商品終究沒能大量發行,無法帶領《Young Guns》品牌闖出一番天下。有了這些東西,重要的還是根本上讀者必須願意動手花錢支持,但是看來台灣的作品始終抵擋不過當時也動畫化的《灌籃高手》,以及其他來自日本的強勢勁敵。市場反應不夠強勁,環境孕育得不夠成熟,也難怪一直以來金主投資少、甚或不敢投資,錯失了許多發揚光大優質作品的機會。
如果你家裡還有《Young Guns》的單行本全集的話,不難發現其實這本鉅作總共換了三家出版社。追根究柢,林政德點出原因主要源自當時各大出版社不景氣,節省開支,裁撤低迷部門以及銷量不好的雜誌;以及雜誌內容取向、理念不合等等,導致最後林政德乾脆自主一塊理想園地:「陶林」來自謀生路。
說到底,《Young Guns》在當時可是少數跟日本熱門漫畫在同一雜誌上連載的炸子雞,其人氣甚至只亞於當年的《灌籃高手》,為何在自己國內,台灣最後卻是如此黯然下場?總結來說,林政德確實擁有將《Young Guns》做大的一切條件以及野心與計畫,無奈台灣的漫畫產業環境無法支持其投注全力適得其所;過去是,十幾年後的現在仍然還是。
台灣漫畫產業最大問題:產業鏈的不成熟與不完整
看完《Young Guns》充滿血淚與歡笑的例子後,我們或許可以借為引子,觀察並統整台灣漫畫產業的問題。漫畫產業是由許多環節環環相扣而成的,從最基本的創作者、出版商、通路商,再到更進一層的品牌經營、周邊衍生商機、行銷,這些都是整體產業不可或缺的價值鏈。這並不是少數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每個環節都會有專業的人才負責、緊密相扣,在日本這個高度競爭的漫畫產業便是這樣子的。
台灣是個代工起家的經濟體,長期生活在工業製造思維中,只要求注重生產的質與量,卻忽略了之後的各種行銷、品牌經營與通路環節等才是更重要的;長久以來台灣的漫畫產業嚴重缺乏相關的人才訓練以及支援,只有出版商不斷競爭,而沒有這些遠能創造更多附加價值的後續經營,也因此造成整體產業鏈停滯、鬆散與不完整。
這樣講或許沒有甚麼概念,我們更進一步來細看台灣的產業鏈出了甚麼問題:
一、作品擴散速度慢、讀者難以認知
這張圖來自文月手帖,這是台灣漫畫產業供應鏈目前的狀況。簡單而言,創作者不知道讀者想要什麼,讀者也不瞭創作者的存在;這像是整體產業的第一道門面,也是讓市場注意到台灣作品的重要關卡。因為接觸與溝通少,當然能創造的利潤微薄,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後續產業鏈上的發展自然是衰弱不振,循環不良。在如今網路發達的世代下,要單想透過本來就以日漫為大宗,且逐漸式微的台灣雜誌連載來博取讀者注視,恐怕更是渺茫。
對此,近年台灣的創意漫畫大亂鬥則是提供了許多素人漫畫創作者一個平台彼此交流創作,並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本土的創作內容。若是能持續下去讓更多人看見,對於連接第一道價值鏈也是有很大的助益;如此一來具潛力的創作者才能被挖掘並培訓。
回頭看看當初的《Young Guns》,林政德在當時便已明瞭,在日本大敵當前時,台灣本土創作能有甚麼優勢與之抗衡?除了與台灣共鳴的獨特內容外,那就是與讀者的深度交流;這是日本在台灣市場做不到的。有了持續且固定的專欄交流管道,讓林政德能快速了解台灣讀者要的是什麼、在意的是什麼,也打深了作者、作品與讀者三方的深度情感聯繫。
二、產業規模小,難以「養」漫畫家
如同文前林政德所提過的,台灣的漫畫家缺乏人力與團隊支援。在日本的當紅漫畫有專業的編輯團隊、助手支援,儘管再加上電腦技術輔助,都已經有很大的工作壓力負擔,更何況是台灣,連當初《Young Guns》如此炙手的作品,其背後人力是如此的稀缺與吃緊。人力一直以來的不充足,造成相關人力管理經驗缺乏,工作效率低;而許多助手也認清該產業的昏暗與操勞,不是當作兼職性質做做就走,便是忍受不了而離去。產業整體規模小,自然難以有充足人力養漫畫家,而規模為何小?還是要回歸到第一道環節,缺乏讀者的足夠認知與支持。
另一個問題則是低廉的稿費。稿費低廉其實大家都知道,但其原因可能非常廣泛;日本的海外競爭、市場對本土作品的低需求…等,都是可能的答案。然而稿費本來就不該是漫畫家的經濟支柱,若是要單靠稿費過活,漫畫家可能一天 24 小時畫到死也才勉強而已。在日本,那些浮得上檯面的漫畫作品,稿費本身只佔微小部分,更可觀的是周邊商品、版權的龐大收入;這些都要靠將作品做為品牌持續經營,而台灣卻沒有這一塊的資源。
三、經銷通路整碗全拿
整條產業鏈在創作者、出版商之後,還有著通路商。這些經銷的通路商能有甚麼問題?問題又出在成本心態。這樣說好了,想像在台灣,一本漫畫從出版商發到經銷商手中,這些零售店面掌握著定價優勢;因此他們可以拿到最多定價五折的優惠價格,換言之,出版商只能回收書價的五成。100 塊的書進到書店只能回收 50 塊,假設印刷裝訂成本佔一成,人事費用佔一成,漫畫家佔一成,出版社拿個二成的毛利…不幸的是,書可以退,印 1000 本只賣 500 本,剩下的 500 本出版社要吃回去;到最後出版社常常也在賠錢,只好不斷的裁撤,降低負擔。
這樣子的經銷方式,對於本身就屬弱勢、處境艱難的本土漫畫創作更是嚴重的侵略;如果漫畫家辛苦地畫出一篇篇細膩地故事,卻換來微不足道的待遇,想當然而心灰意冷、草草了事是可想而見的情況。台灣的漫畫家是靠熱血與動力在作畫的,如果動力消失了呢?
四、難以將漫畫作為品牌經營
今天若你是創業家,你想要在市場開創自己的品牌,第一步你應該做的是甚麼?你必須知道你的服務、產品的定位,消費者會不會對你的東西有興趣與需求?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消費者是哪些人?
對於林政德而言,他在一開始便鎖定了 16 歲的大宗漫畫族群,並分析市場現況做出區隔,找出台灣作品的機會所在——畫出日本畫不出的本地學生生活故事。這只是開端,在你的作品闖出名號了之後,你該想的是什麼?更努力的徹夜加班創造出一頁頁的精彩故事?還是像日本一樣,將事業做大,拓展到其他無形、有形的地方上?台灣不是沒有厲害的人才,只是一直以來大環境的不成熟,造成相關的技術、支援、行銷、經營管理人才根本不在這個產業中;金主不敢投資,接下來的這些品牌價值的創造,根本永遠出不來,產業鏈重要的環節硬生生的斷掉。
我想,這也是當初林政德會離開的最大原因,《Young Guns》萬事俱備,真的只欠將品牌做大。
五、缺乏投資膽識,打保守派
長期下來,台灣的漫畫產業乃以日本為主,讀者對於本土內容的需求難以被看見,且大家也習慣日本的漫畫內容與行銷方式。因此舉凡出版社等,常常只是打保守派,日本的成功做法,我們就拿來臨摹一下,日本什麼樣的內容成功,我們便來執行一下,因此本土創作者的想法儘管有創意、有特色也不行,因為編輯認為不會成功。但是在這之中有誰真正知道台灣讀者要的是什麼?我想並沒有,因為讀者與生產者之間已經很久沒有好好「聯繫」了…。連當初在《Young Guns》上的諸多投資均告失敗,恐怕現今漫畫產業缺乏投資,也只是剛好而已。
打通任督二脈,疏通產業鏈循環
總而言之,這是大環境的循環不良,而基本上首要之的還是應該架起「創作者」與「閱讀者」之間的橋梁。觀眾要能注視得到這些作品,漫畫創作者才有被需求,才能談接下來的東西。當觀眾能良好地關注到台灣的本土作品,能良好的與創作者架起認知的橋梁,所謂的本土市場方能打開。在有了觀眾基數後,出版社才有依據大力投資本土創作,而接下來也才漸漸會有所謂的「品牌建立」的需求,相關的專業人士才能逐漸到位…。這是需要年日去好好經營的,整體產業自然得有大刀闊斧的決心。況且現今正值政局更迭、台灣本位意識在年輕世代中的崛起,何嘗不是一個產業可以把握的良機?
值得一提的是,上圖取材自當年陳肇尾先生所提及之台灣漫畫供應鏈階段發展計畫;顯然早在數年以前便有專業者犀利洞悉出問題所在。文中提到期待藉由政府角色,疏通漫畫產業阻塞的產業鏈,並在階段性的效果達到之後,退居幕後做為支持推廣的角色。只是又過多年,台灣的漫畫產業有往前進步了嗎?希望是有的;或許哪天可以見到袁建平長大成人,再回到我們眼前與當年的死黨們,發展著所謂的 Old Guns 的故事…
台灣養不起漫畫家?當年匹敵《灌籃高手》的本土漫畫,為何會落得黯然下場?-風傳媒 https://bit.ly/3S2brG5

2022-09-22_1102542022-09-22_11021720160321-025804_U3792_M139689_97ad (1)


漫畫家敖幼祥的新書登場

2015-05-17 18:09:06 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即時報導

紅遍兩岸三地的漫畫家敖幼祥出版新書「烏龍院動物星球」系列,新書發表會今天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分館舉辦,他在現場與小朋友互動一起畫恐龍。

敖幼祥的新書共分七冊,內容包括恐龍、哺乳動物、鳥、昆蟲、爬蟲、以及瀕臨絕種的動物等等,這套漫畫動物百科兼具寓教於樂的性質,為求謹慎,還邀請論文曾登上「Nature」國際期刊的黃大一博士審訂與導讀。

敖幼祥在1980年代以「烏龍院」系列漫畫馳名國、內外,近年致力漫畫教育與推廣,去年還獲得文化部頒發的第5屆金漫獎特別貢獻獎;今年獲得文化部推薦,將在11月前往法國安古蘭擔任駐村創作藝術家。

知名漫畫家敖幼祥的新書「烏龍院動物星球」,涵蓋恐龍、哺乳動物、昆蟲等,讓小朋友看漫畫長知識。記者董俞佳/攝影

牆面彩繪美日風 漫畫家憂侵權

2015-04-21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台灣目前很多社區流行用彩繪牆面妝點門面,內容五花八門,其中不少直接模仿日本、美國的動漫角色,漫畫家敖幼祥批評這種彩繪牆根本是侵權,而且沒有本土特色,憂心台灣文化靈魂正在消失。

  • 漫畫家敖幼祥批評許多社區的彩繪牆模仿美、日動漫角色,不僅侵權,而且沒有本土特色。(記者王錦義攝)

    漫畫家敖幼祥批評許多社區的彩繪牆模仿美、日動漫角色,不僅侵權,而且沒有本土特色。(記者王錦義攝)

敖幼祥說,他看到媒體報導,很多社區現在熱中圍牆彩繪,但彩繪內容充斥的是日本漫畫人物,如海賊王,或是迪士尼的可愛人物,不但欠缺在地文化,內容根本就涉及盜版、侵權,如果彩繪活動是由政府主辦,嚴重性更是非同小可。近年來,愈來愈難見到台灣本土的漫畫作品被彩繪在生活當中,台灣文化一點一滴的消失。

敖幼祥無奈的說,近年與花蓮市公所合作在花蓮推動漫畫、成立漫畫教室,而公所包括在介壽眷村、大陳新村、花蓮市政館等都製作具地方色彩的圍牆彩繪,把社區歷史、生活、文化繪製出來,才是跟在地有連結,但地方政府資源總是有限,漫畫家只好自力救濟,所以他特別發起,自費邀請十二名漫畫家共同創作一本漫畫作品,希望重新找回台灣的漫畫靈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