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2_105346

民眾參與重劃意願過半 官田區社子農村社區將辦非都市土地開發
2022/05/02 09:30文/記者林耀文
南市官田區社子農村社區,108年通過農村再生計畫,並於109年列入辦理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先期規劃地區,考量此社區土地重劃民眾參與意願過半,南市府地政局將儘速進行非都市土地開發許可階段作業,將規劃社區道路與排水系統,並配置必要之公共設施用地。(圖:台南市府提供)
台南市官田區社子農村社區,108年通過農村再生計畫,並於109年經內政部核定列入辦理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先期規劃地區,考量此社區土地重劃民眾參與意願過半,南市府地政局將儘速進行非都市土地開發許可階段作業,將規劃社區道路與排水系統,並配置必要之公共設施用地,以促進農村社區健全發展,縮短城鄉生活品質差距。
官田區社子農村社區東側鄰近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西側鄰近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三號)、南側鄰近嘉南高爾夫球場,台南市府考量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是藉由土地重劃整體開發方式,參考當地居民參與意願進行整體規劃,將其土地重新整理分配為適合建築之土地,配置必要之公共設施,除了改善農村社區生活環境,亦兼顧農村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保存,達成農村社區永續發展。
南市府地政局推動社子農村社區土地重劃之先期規劃,成果已獲土地所有權人過半支持,並成功向中央爭取非都市土地開發許可作業之補助經費,待開發許可通過後,即可再向中央申請施工之工程費補助。
地政局已於110年啟動官田社子社區辦理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先期規劃作業,期間共召開3場土地所有權人說明會瞭解社區居民意見,並帶村民到南投大湳農村社區實地參訪以汲取辦理成功經驗,亦以家戶拜訪及問卷調查方式瞭解社區居民需求。
地政局說明,本區先期規劃作業採由下而上的參與式規劃,聽取社區居民需求,並尊重土地所有權人意見,全區土地所有權人143人,經意願調查結果,其同意之私有土地所有權人數及私有土地面積分別達成67.83%及70.95%,並已向中央申請下一階段補助經費,預計將於今(111)年及明(112)年展辦下一階段非都市土地開發許可作業,期能打造優質的農村社區生活環境,再現農村魅力。
本區先期規劃歷經農村社區更新協進會擬議及期中期末審查委員審核通過,考量社區既有紋理,著重保留社區老樹、避免拆遷特色傳統建築,規劃社區道路與排水系統,並配置必要之公共設施用地,期望能促進農村社區健全發展,縮短城鄉生活品質差距。
民眾參與重劃意願過半 官田區社子農村社區將辦非都市土地開發 - 地產天下 - 自由電子報 https://bit.ly/3kwNcB2


農村再生一年58億 立委:錢花去哪裡?
www.msn.com查看原始檔
農委會今年預計花費58.41億元,推動農村再生,不過民進黨立委蔡培慧批評,其中將近一半預算,都用在社區培力、補助民間團體出國交流等等,光是請顧問公司幫社區上課,就花了2億,「但有顧問公司只是找一個小姐,隨便拿簡報照念就算上課。」質疑農委會沒有把錢花在刀口上。不過農委會回應,顧問公司都是評鑑委員公開徵選,所有花費都經過評鑑。

立委:顧問公司照本宣科 真的瞭解農業?
農村再生的起源,來自2010年立法院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當時為了協助農村轉型,預計10年編列1500億基金,「以有秩序、有計畫地推動農村活化再生,照顧全臺灣4,000餘個農漁村及60萬戶農漁民」。

不過曾任農再社區審查委員的立委蔡培慧,對實施成果抱持質疑,他指出,爭取農村再生的社區,必須先聽92小時的培根課程,105年度的農再基金,大約有2億花在請顧問公司幫社區培根、培力,但曾有高雄農民抱怨,顧問公司上課時,只是拿著簡報照念,但且這三年來,都是同樣十幾家公司得標,其中包括管理顧問、人力公司,「他們真的了解農業嗎?農委會的評估辦法在哪?」

他認為,農再的師資缺乏在地農業人才,譬如有經驗的藺草、茶壽長輩,都不在師資庫中,

只有在水保局辦活動時出來露面,審計部曾批評,農委會沒有農再的整體評鑑基準和方法,也沒有輔導地方政府建立獎勵和績效評鑑制度。


© 由 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供 12923246_1274915142536061_1037380939296495796_n
綠委蔡培慧質疑農再條例花錢請顧問未必適合農村(攝影/林慧貞)

通過完整四階段培訓農村不到2成
不過,農委會水保局農村建設組組長陳榮俊澄清,所有農再培根、培力計畫都會組成評選委員會,公開招標,這些委員有社區營造、文化等等背景,事後也經過評估,曾有社區和廠商表現不好,因此被剔除,絕無內定。

他表示,委任的廠商還是要從農再培根計畫的師資庫中找老師,應不可能隨便叫一個人去上課;若想找當地居民當老師,也只要報備就好,水保局事後會評鑑,若連續三年上課表現良好,就可納入師資庫中。

此外,農委會評估,從2011年到2015年,已培訓2260個社區,14萬8188人,但蔡培慧指出,全國4232個社區,只有591個通過四階段培根課程,比率僅14%,效果不彰,且沒有達到「由下而下」、凝聚社區共識的本意,「現在只是給顧問公司幾億元,要農民坐在底下安安靜靜聽課」,應該用工作坊、討論的方式,讓農村知道自己的問題、如何呈現文化。

對此,水保局提出最新資料表示,通過培根計畫的社區有940個,但也僅佔全國兩成。農委會主委陳志清說,希望今年地方政府多開一些班,讓更多社區可以上課。

---------------------

無米樂變調 萬安村富足樂活

2009-05-08

記者陳曉宜/調查採訪

行政院昨天通過「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宣示要「重塑農村風情、打造樂活休閒島」,目標是民國一○一年農村觀光客可倍增三千萬人次。為迎接大批觀光客、滿足都市人休閒樂趣,農村勢必要大興土木、大開民宿,如此就能讓台灣農業升級、精緻化嗎?

  • 崑濱伯拿起算盤算著每期稻作成本,大嘆農民一年收入頂多12、13萬。(記者陳曉宜攝)<br>

    崑濱伯拿起算盤算著每期稻作成本,大嘆農民一年收入頂多12、13萬。(記者陳曉宜攝)

  • 無米樂主角崑濱伯家門口地上刻著「崑濱伯無米樂」六個字,遊客抱怨到農村問路找人的樂趣都沒了。(記者陳曉宜攝)<br>

    無米樂主角崑濱伯家門口地上刻著「崑濱伯無米樂」六個字,遊客抱怨到農村問路找人的樂趣都沒了。(記者陳曉宜攝)

  • 台東縣池上萬安村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是台灣農村的典型景象,居民慶幸說,「幸好政府還來不及進來破壞。」<br>(記者陳曉宜攝)

    台東縣池上萬安村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是台灣農村的典型景象,居民慶幸說,「幸好政府還來不及進來破壞。」
    (記者陳曉宜攝)

  • 台南無米樂VS.台東池上萬安

    台南無米樂VS.台東池上萬安

  • 台東池上鄉稻米不只品質優良,也很著重包裝行銷。(記者陳曉宜攝)

    台東池上鄉稻米不只品質優良,也很著重包裝行銷。(記者陳曉宜攝)

以硬體建設、撒錢來解決問題,是馬政府對農業政策的邏輯,目前正力推「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下週將進入立法院關鍵協商期,這幾個月來農委會傾政府資源,以置入性行銷方式大做宣傳。但這部攸關台灣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重大法案,不該在政府優勢資源攻勢下模糊焦點與真相,二千億農村再生基金,更不該成為執政者選舉綁樁籌碼。

本報記者實地走訪十四個農村再生示範區,實地訪問基層村民、農民與相關主事者,深入剖析台灣農村未來是否真能因此「再生」?

台南縣後壁鄉無米樂社區與台東池上鄉萬安村是生產台灣冠軍米之鄉,去年經農委會同列農村再生示範區,但它們卻走著截然不同的「再生」命運,前者政府致力砸錢打造觀光,農民貧窮依然,農村成了變調模樣;後者自立發展農業生產,農民富足,展現台灣農村淳樸景象。走訪這兩座農村,不禁令人深思: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是不是為台灣農村下錯了藥方?

來到《無米樂》中主角崑濱伯的家,他正騎著那輛老爺機車巡田回來,一如往常樂天知命、任勞任怨。「地上幹嘛刻『崑濱伯無米樂』六個字啊,到農村問路找人的樂趣都沒了!」一旁慕名而來的旅客抱怨著。

台大城鄉所駐點站就在崑濱伯家隔壁,設計師蔡福昌不好意思地說:「政府各部門同時進駐大量經費急著做出成績,規劃還沒好,建設已開工,那六個字我也是昨天才看到。」

鋪路做看板 村民嘆不如拿來買米

離崑濱伯家不遠的「菁寮老街」,正大興土木鋪設人行地磚,這條沒落的嫁妝街,幾戶剩下的木造房屋頹圮,商店也多關門大吉,阿公阿嬤習慣午後聚集僅存的腳踏車店,一位阿嬤嘆息:「做這無效啦!沒人回來開店,老街還是死的。」

歷史建物金德興藥舖的後代阮齋也湊合過來,劈頭就罵:「幾塊磚剛鋪就壞,舊電桿沒地下化,又做新的,亂七八糟不知在幹嘛。」他說,一切都要怪政府,不到三個月要求完成設計、發包,一再流標就要脅地方把錢收回,連墨林文物館都做得倉卒草率。話沒說完,一位遊客在墨林文物館前滑了跤大罵,「唉唷!地上幹嘛塗綠色油漆啊?」包商無奈地說,兩期工程都有必須標示館名的經費,只好先在文物館門前做個小地刻,再在馬路塗上大字樣做標示。

制式建築景觀 文化工作者受不了

輾轉進入後?村,《無米樂》裡的耕田老牛升格成了村口門面,村裡人指著水保局今年初剛趕建完成的幸福花園搖頭,「花幾百萬蓋花園,不如拿來買米」。望著與磚屋瓦房不搭調的地景,千篇一律的木造涼亭,幾乎已成水保局的正字標記,在彰化大村的平和村、在台中新社的馬力埔,農村再生示範區模式化打造台灣農村景觀,已令許多在地社區與文化工作者難以忍受,南藝大畢業生、土溝社區工作者呂耀中說:「以後全台變成農村景觀統一化,何來特色可言?」

村裡人說,水保局為了找地蓋涼亭,只要有人提供土地就蓋,最後竟蓋到民宅院子裡,還因此引起紛爭,因為大家都說:「怎麼不來我家蓋?」村裡人不諱言,當初為趕著讓馬英九來參觀,幸福花園硬是設計十二生肖做點綴,最後因工程發包問題少做一隻,結果馬英九也沒來。

年輕有為的村長黃正雄,看到電影帶動無米樂觀光熱潮,一心一意想利用政府資金創造休閒觀光,他說,未來村裡還要做個牛車站,讓觀光客來這兒有得玩。沒想到,訴說著老農面對農業衰退、農村空洞化的《無米樂》紀錄片,竟讓政府想將這裡打造成下一個九份觀光區,而非喚起政府投注更大經費與心力拯救無米樂社區的農業發展。

崑濱伯:年輕人不回鄉 再生幹嘛

崑濱伯拿起算盤仔細算著每期稻作成本,他說,這幾年附近稻農每年還是只賺十二、三萬,要讓農村再生,就要讓年輕人願意回來,這裡的老農已經沒力,「都要死了,還再生幹嘛?」再生就是要有人願意做、願意種,種的東西要賣得出去,要賣得到錢,當然環境變好也不錯,可是如果只有觀光客來,我們卻沒東西給人家吃,要靠外來食物,觀光客吃不到台灣的好東西有什麼用?

崑濱伯說,政府持續休耕補助,或是讓中國農產品進口,「一切攏ㄟ壞了了,會滅農啦,我們會全完了,會破產」,台灣的土地一定要種東西,種台灣需要的東西,政府應該要幫忙保護農地,幫助農民維持一定利潤,改進機具、提供誘因、召募訓練真正有意願務農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農村再生。

萬安綠油油 慶幸沒被政府破壞

相對於政府投注大量觀光建設經費的無米樂社區,台東池上萬安村卻像個「出污泥而不染」的典型台灣農村,同為農村再生示範區,去年水保局投注萬安村的經費不到無米樂的六分之一,村民慶幸地說:「幸好政府還來不及進來破壞。」

走進萬安村綠油油的片片稻田,沒有礙眼的農舍別墅,甚至連電線桿都在社區自治約束下,一根也無法設立,這裡的生活環境清幽,沒有過多建設,但農民平均收入卻是無米樂農民的三倍以上。

推動有機米認證 走向國際

八年前建興米廠第三代負責人梁正賢眼見WTO將對台灣農業造成衝擊,成立萬安社區有機米產銷班,長期致力農民教育訓練,從觀念到生產改變,自掏腰包發獎金鼓勵農民致力有機米生產,現在全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五通過國內有機米認證,現更致力推動歐盟認證,走向國際市場。

梁正賢說:「政府致力農村環境建設,對農村發展是沒用的啦!」農村的根本還是在農業生產,專業務農、創造產品的價值才是重點。所以萬安村現在推動的是歐盟認證,從農產認證延伸到農民的安全健康認證、致力保護水源不受污染,發展米的二級、三級產品行銷包裝,未來將推動萬安有機生態村為有機教育訓練場,學習日本大仁實驗農場,來這裡的人不是走馬看花觀光,而是八天七夜的深度學習之旅,所以萬安村現在要致力的不是硬體建設,而是如何注入村裡的人文氣息與文化,這才是真正有內涵的觀光。

不買政府帳 稻米產銷靠自己

今年農委會準備砸八百萬在萬安村「錦上添花」,但萬安社區總幹事魏文軒說:「政府給錢我們不見得要拿,不該有的建設,萬安村絕不會照單全收。」

梁正賢說,只要掛上台東池上米,價格就漲個二、三倍,農民生產好米,碾米廠搶著買,農民就不怕被農會剝削,政府必須清楚知道農地的不可回復性,一個農發條例已無法遏止摧毀農地的命運,現在又來個農村再生條例,為土地開發大開方便之門,他反諷地笑說:「萬安村會靠自己。」

池上鬧街彩繪 找回老店榮景

2014-09-22

〔記者王秀亭/池上報導〕「想找回池上中山路六、七十年代的繁榮樣貌!」台東縣池上鄉福原社區發展協會與協助電影「少年Pi」、「賽德克‧巴萊」美術場景與道具製作的美術設計師鍾國艷合作,帶著社區國中生一同彩繪池上鄉中山路閒置多年的老舊店面,協會理事長林建宏表示,第一波彩繪池上電氣行、蠶絲被行,白天是街道風景,晚上燈光一打亮,猶如店家重新開店。

  • 池上電氣行鐵門上的彩繪畫面,猶如當年景況再現。(記者王秀亭攝)

    池上電氣行鐵門上的彩繪畫面,猶如當年景況再現。(記者王秀亭攝)

  •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在鐵捲門上,畫上早期的蠶桑店畫面,重現當年盛況。(記者王秀亭攝)

    福原社區發展協會在鐵捲門上,畫上早期的蠶桑店畫面,重現當年盛況。(記者王秀亭攝)

林建宏指出,中山路曾是池上鄉商業最活絡的街道,每個店家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隨著人口外移嚴重,商家逐漸蕭條,不少店面被迫關門而閒置,即使近年景氣些微復甦,也不願招租,為讓中山路早期的繁榮生活重現,爭取縣府文化處新故鄉第二期經費,並獲池上子弟、美術設計師鍾國艷的協助,進一步活化中山路。

首波彩繪有兩處,一為五十年代賣電的池上電氣行,林建宏說,當年家戶用電都須到電氣行買電,當時是以盞計價,一為池上於六、七十年代興起的蠶絲被行業,養蠶、平面繭、彈蠶絲被的場景仍在鄉民的記憶中。

鍾國艷以舊時影像為構圖範本,帶著十餘名社區國中生在店家的鐵捲門上進行彩繪,從打底色開始邊做邊學,這兩天彩繪逐漸完成,牆面上的電氣行裡有老闆守著店面,另一面牆則是老阿嬤拿著桑葉餵蠶,另一角落是工人不停地打著蠶絲被

以農立國? 以國滅農?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4-10-05
◎ 黃如輝
〈老茶農需要外勞幫忙〉一文,開頭處「安分守己」恰如記錄片無米樂中「滅農」的無奈,鄉間醫院診所常可見務農一輩子駝背,或肢體疼痛的老農,可惜為政者看不到。
田間見到坐著電動代步車,拄著鋤頭當柺杖,仍然默默在田間工作的老農。筆者曾眼見一名老農婦抱怨著新修水溝,讓已經退化的膝關節跨越不便與造成疼痛,心酸的說著如果在田間發生意外,可能死了無人知。
只可惜這樣的場景為政者看不到,就連農業政策也看不到,各縣市追求經濟發展,為工業區開發挖掉良田毫不足惜,每當農民搶種造成收購價格崩盤,地區農會、縣市農業局扮演的角色是把關者?政令宣傳者?
而每當天災造成的農產損失,就為了補助區區幾塊錢上演政治戲碼彼此角力。客家電視台播出「結果了」系列的農業紀錄,面臨八八風災過後的果園,整整一年不知如何是好,這種無語問蒼天的情況,又豈是時時受到政府關愛眼神工商業所能了解。不肖業者田間設立工廠,偷排工業廢棄物污染環境,相對於從農者愛惜環境的情操,在在顯示後者的高貴。
日前台東金城武大樹遭遇颱風吹倒,地方政府緊張得不得了,深怕觀光的大樹就此消失。但是政府卻沒看到,大樹不是因為金城武,而是因池上一片不受污染的稻田而美麗。
農業發展不應該只看成工商發展的「附屬」,農業勞動人口不能只靠安分守己的農人默默付出,政府應該建構出長期且永續發展的農業政策,應該針對不同區域環境的農業條件,提出更具體且實惠的政策,唯有人與土地能緊密相連,未來的農業發展才會有希望。
(作者為工人)

------

 

噴藥不安,還談食安?2016-05-09 10:58

◎林宏燦

近年來一連串的食安風暴,讓食品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特別是農作物的農藥殘留問題,經常躍登媒體版面。但是,如果蔬果農藥殘留問題是你所關心的議題,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第一線農民用來噴藥的器具以及噴藥時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第一線農民用來噴藥的器具以及噴藥時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圖:作者提供) 

關於蔬果農藥殘留問題,身為消費者,只出一張嘴謾罵非常容易,媒體也特別喜歡以聳動的字眼來報導。如果蔬果農藥殘留是食安的源頭,那麼,噴藥安全該如何提升?就是源頭管理的第一步。而這一步如何邁出、政府如何協助?檯面上看不出任何具出建設性的意見。對於農業領域所謂的專家學者來說,只能說是非戰之罪,因為在對台灣農業真實現況完全沒有掌握的情況下,又如何能提出相關的改善作為或方案。最終,自己的產業還是要自己救,這是我們農業從業人員的領悟與責任。

食安,還是要回到農業生產的現場。

台灣的農民平均年齡高達62歲,在農業高齡化的窘境下,農民之所以還能維持一定量的農作物產出,係農業的機械化和專業分工的緣故。有人專職開農業機具整地、播種、插秧和採收,有人專司肥料的施用,至於農藥噴灑也有專門的業者可以代客服務,只要一通電話。

農藥代噴是一項具高危險性的職業。但多數的操作人員在噴藥時僅著輕便的服裝,口鼻也只用簡單的口罩或毛巾做隔離,進行田間噴藥時,操作人員經常必須暴露在高濃度的農藥霧氣下,這些農藥會附著在衣物上,並被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皮膚」所吸收,在經年累月的毒害下,這些灑施農藥從業人員健康狀況通常不出三年就會產生問題。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問,這些人為什麼不穿著具隔離作用的防護衣與防毒面具?

時序來到五月,晴天的中南部室外溫度高達攝氏33度以上,不用等到中午,早上8點過後戶外溫度就已經上升到30度以上,高溫下再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噴藥作業不到半公頃就等著中暑送醫。

過去曾有醫院接受政府委託對第一線的噴藥人員進行健康追蹤,發現這些人員血液中都含有高濃度的農藥殘留。這個行業也因噴藥器材及防護設備的簡陋,從業人員工作時泰半只能曝露在高濃度的農藥下,惡劣的環境讓人卻步,人員的流動率也高,許多噴藥人員職涯最多只有三、五年,就會因健康狀況惡化結束。

而會選擇這項工作的,通常是社經地位較弱勢的人,為了生活只能用自己的健康換取微薄的工資。等到健康出問題時,若無法找到其他的收入來源,再加上醫療負擔,原本以經不佳的經濟狀況也會跟著雪上加霜。

農藥代噴是一項具高危險性的職業。但多數的操作人員在噴藥時僅著輕便的服裝,口鼻也只用簡單的口罩或毛巾做隔離。(圖:作者提供)

所得與風險不成比例

農村農藥代噴的作業通常是一台貨車,後面車斗有水桶、加壓馬達、可收式水管和噴藥桿,一台車搭配3名作業員,一人拿著噴藥桿下田噴藥,另外兩人則是拉著噴藥的水管,避免水管落地拖壞地面的農作物。

經驗較好的人通常擔任持藥桿的工作,配合農作物高度控制噴藥桿的位置,有經驗的噴藥手不會讓噴出去的藥霧亂飄,相反的,技術較差人,作業時就像是用農藥洗澡,藥液不但無法正確噴灑在農作物上,反而還隨風向四處飛散,不但汙染環境也讓自己的身上附著滿滿的農藥。

以南部行情計算,每一分地(970平方公尺)的噴藥代工費用:水稻為180元,高莖的玉米為300元,農藥則由農民提供,一台藥車配有3名代噴人員,每天約可噴灑6公頃的農田。扣除掉管銷費用和車輛設備耗損成本,拉藥管的日薪為2100元,而噴藥手則是3600元。

但對這些代客噴藥的作業員來說,工作並不是天天有,中南部多半為水稻、玉米或花生等雜糧作物,噴藥必須配合這些作物的產期,一年之中只有6個月的時間能進行密集噴藥作業,期間如果再遇到下雨必須取消噴藥作業,等同於無薪假。而雜糧作物產期之外的時間,就只能承接零星蔬菜田區的噴藥作業,這樣的收入來源並不穩定。

一年工作180天來計算,拉藥管平均月薪為31,500元,而噴藥手則為54,000元,收入看似不錯,但這類工作型態屬於高度勞力密集,且具高度危險性,短期內賺進的豐厚收入,轉手可能只是幾年後的就醫費用。

筆者有位認識的噴藥人員就自嘲:「這個行業不是血汗,而是血尿」但為了餬口也是無可奈何?

政府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台灣農業會淪落今天這種老苦窮的局面,除了在其位者短視無能外,那些坐在冷氣房裡的農政官僚所制定的不合時宜的政策才是最大亂源。這些人坐居權力中心,對中南部農業生產現場毫無掌握,加上根本沒有實務或相關經驗,也不願坐下來與農業從業人員對話,一切只靠腦補的情況下,當然察覺不到真正的問題,擬定出來的政策也經常是狗屁不通。

台灣的農業預算只有少少1200億,其中六成多必須支應各類農業補貼和老農年金,再扣除各種雜七雜八的支出,最後能用來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經費少之又少,更荒謬的是,這些錢還必須被浪費在農村塗鴉、街道美化等毫無實質意義的地方。既然農業並不是沒有預算,就必須用對地方,如同準總統的蔡英文女士所言:「每一分花費都要對得起人民 」。

所以,要讓農業擺脫「老、苦、窮」成為自立自足的產業,第一步必須先從改善農業從業人員工作環境做起,沒有健全的勞動環境,產業不可能有競爭力。例如從農藥噴灑作業的精進做起。

農機與無人機

代客噴藥工作型態的精進並不需要高昂的費用。台灣少數大型契作型農場,例如毛豆業者,就是從國外進口專門的噴藥車使用。這類專用車輛的工作效率是傳統人工噴藥的三倍,透過特殊噴頭也可讓藥霧飄散降到最低,提升噴藥效率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藥車駕駛艙也配有空調,單人就可以駕駛,輕鬆又安全。

專業噴藥車透過特殊噴頭也可讓藥霧飄散降到最低,提升噴藥效率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藥車駕駛艙也配有空調,單人就可以駕駛。(圖:作者提供)

又如,近年流行的多軸型空拍機,目前亦有多家製造商將大型的多軸飛行器改為專業用途,應用在如,火災現場偵照、高壓電塔端子清洗等高危險性作業,在農藥噴灑的應用上,目前也有多軸飛行噴藥機。

例如中國各地目前已開始廣泛運用的DJI的多軸噴藥飛行器(MG-1),只需一人即可操作,一顆電池可以飛行10分鐘,並完成1.5公頃的農田噴藥作業。同樣面積,傳統的3人一組的人工噴藥作業,時間長達120分鐘。

DJI的多軸噴藥飛行器(MG-1)(圖:DJI官網)

這些專業噴藥機具看來所費不貲嗎?其實不盡然。毛豆使用的噴藥車每台要價180萬,而多軸噴藥飛行器每台則為40萬,很貴嗎?如果你知道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每年必須花納稅人150億搞農村彩繪、街道美化和文創小旅行,而且計畫執行時間長達10年,預計共花掉1500億,還會覺得這些專業機具價格昂貴嗎?

原本是救命錢的經費,政府卻寧願用來畫牆壁。若能將經費用來輔導、協助現行的業者改善噴藥設備,加強農業用藥和自身防護的觀念,同時也將這些從業人員納入公會,勞基法的保障範圍,每年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與追蹤,是否花得更值得?

甚至由公部門出面,在農業縣份成立代噴機具中心,並由公部門出資購買機台,培訓專業人員進行操作,甚至協助第一線從業人員取得專業證照、納入輔導,不但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從業人員的安全也是保障。農業從業人員有安全的勞動環境,消費者的食安才能在源頭管理上就得到保護。

台灣農業在「產、官、學」三界脫節甚深而且無法溝通下,造成農業政策脫離現實,農業預算揮霍浪費,同時產業發展長期積弱不振。上述戶外噴農藥的農業勞動者的現況,還只是眾多農業分工裡的一環。如今,新舊政府即將交接,我們也期待新政府在協助農業轉型、改善農業從業人員勞動環境上,能有更積極的作為。

(作者為農業從業人員)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