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s下載 (1)下載 (4)姜太公  

姜太公的另一個身份:中國最早的貨幣專家

姜太公因在渭水釣魚而結識了周文王,此時的他窮困潦倒,年齡也大了。據説姜太公曾經“屠牛于朝歌,賣飲于孟津”,做過屠夫,也賣過飲料。

對於周文王、周武王父子而言,姜太公無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霸王之輔”。他曾經用美女和寶物把文王從商紂王那裏贖回來。文王時,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之所以歸順,多半都出於他的計謀。他又極力主張武王出師討伐紂王,為建立周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姜太公的謀略不僅僅體現在“願者上鉤”上,他在發展經濟上也頗有幾分心得。在貨幣制度上,他多有開創之舉,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專家。

早在武王伐紂成功時,姜太公就極力主張散鹿臺之錢,發巨橋之粟,賑濟天下的平民百姓;遷走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修明政治,除舊布新,與天下蒼生一起開始新的生活。

鹿臺,是商紂王貯藏珠玉錢帛的地方,故址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朝歌鎮南。據唐代孔穎達的解釋,鹿臺有三里大,千尺高,面積跟今天的國家體育場差不多,由此看來這個國庫還真是壯觀,如果這裡邊塞滿了,該有多少的錢財珠寶!在天下未定之際,散發錢糧安撫疲敝的百姓,的確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姜太公的眼光不可謂不獨到,知道糧食穀物和珠寶錢財可以安定人心。看來,吃過苦頭、做過生意的姜太公,懂得勞苦大眾的心裏想要的是啥。

周武王平商稱王之後,把姜太公分封到齊地營丘——後世的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這裡是一片鹽鹼地,不利於農業生産,人口還很稀少。這該如何是好呢?
或許是疲憊了,或許是不在意,或許是對受封的那個地方不太滿意,姜太公在前往封國的路上,又是停下來歇息,又是投宿休整,邊走邊看路旁的風景,行動遲緩。旅舍有人就説了:“我聽説時機總是難得而易失。這位客人寢居如此安然,實在不像是到封地就職的!”姜太公聽到這話馬上警覺起來,連夜穿好衣服起程趕路,並在黎明時分趕到了封國,順利地接管了封地。

放眼望去,營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在這裡發展農業生産肯定不行。姜太公就因地制宜,勸導百姓從事手工技藝的行業,比如紡織加工就是最好的選擇;又大力發展漁業、鹽業,從生産百姓日用品入手搞活經濟。結果,男女老少以及運送貨物的車輛從各地涌向齊地。這顯然讓姜太公嘗到了甜頭,所以“工”和“商”在姜太公的《六韜》一書中,和“農”一道被列為國之“三寶”。

齊國一下子變成了一個生産製造大國,這裡出産的衣帶鞋帽遍及天下。從東海到泰山之間的各諸侯都前往朝拜致敬,因為他們看到了結結實實的利益。據《史記》記載,姜太公主政齊地,“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發達的手工生産業和商業活動,一下子使得齊國變為令人刮目相看的“東方大國”。

齊地生産的商品之所以行銷天下,與便利的貨幣體系有著密切的關係。姜太公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他手中重要的經濟杠桿——貨幣制度,讓自然資源、勞動生産和貿易流通銜接起來,流動起來。

按照周朝制度,以商通貨,以賈易物。當姜太公還在周朝為官時,就在日益頻繁的貨物交換的基礎上創立了九府圜法。所謂“九府”,指的是太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幣、職金九個政府管理部門,它們負責掌握調控財幣。“圜”,均而通之意;圜法,指的就是貨幣制度。

姜太公確立的“九府圜法”是一整套的貨幣制度:規定黃金方寸見方,重量1斤;錢,外圓而內方,輕重以“銖”來計量;布帛寬二尺2寸為幅,長4丈為匹。在姜太公創造的貨幣體系中,以黃金最寶貴,刀幣最便利,人們使用起來像泉水那樣周流不息,像布帛那樣分佈在民間各地,像帛那樣可以卷束起來。

《尚書洪范》中就記載了古代國家施政的八個方面,即所謂的“八政”: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食和貨,因為關係到百姓生活的日用起居和社會經濟的正常運作而位居前列,顯得尤為重要。食,指田地的墾殖,穀物的種植;貨,指布帛的生産和金、刀、龜、貝等貨幣的流通。看來,姜太公在商品經濟生活中緊抓貨幣制度的建設,還是頗有幾分眼力的。

“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史記平準書》),貨幣産生的時代很久遠,甚至可以追溯到傳説中的帝嚳之前,只不過沒有文字記載可以參考了。有了貨幣,就可以更好地發展經濟,積聚財富。姜太公在周朝退職之後,把這一貨幣制度推行到他受封的齊地,使得齊地的物品買賣更加便利。這才最終使得齊地商品行銷天下,譽滿東方。

姜太公去世之後,齊國就慢慢衰落了。多年之後,管仲輔佐齊桓公,重建錢幣政策,設置九府管理財貨,從而讓富強的齊國一舉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有自己的市租收入,雖位為陪臣,但富於列國之君。由於經濟政策得當、連續性好,直到齊威王、宣王之時,齊國仍然異常強大。

齊國,有沃野膏壤兩千里,這在西漢時的司馬遷看來有泱泱大國之風。最初立國的姜太公有聖明的一面,“乙太公之聖,建國本”,正是他為齊國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夯實了國家之本。姜太公和管仲兩人之間雖隔了四百年左右的時間,但在財貨制度及經濟政策上則是前後相續,這極大地推動了齊地的經濟發展。(文章摘自《錢説話》中國市場出版社作者:壽韶峰)
--------------------------------------------------------

姜太公最早推行“平易近民”、“以俗治国”的治国方略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东夷齐地素有尚武、重仁等传统,东夷土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如“八主”祭祀、长女不嫁等。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这样,既赢得了民心,又调动起齐民兴齐建国的积极性。历史证明,姜太公“平易近民”、“以俗治国”的治国方略促进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为齐文化的勃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姜太公兵法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據說張良讀過孫子兵法

  孫武(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5世紀初),亦稱孫子,字長卿,春秋時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人。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我國軍事理論的奠基者。著有《孫子兵法》傳世,此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
【大紀元2014年08月28日訊】姜子牙就是姜太公,是周文王興國、武王克商的首席謀臣、西周的開國元勳,也是齊文化的創始人。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道、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據說,他還是中國最早的預言《乾坤萬年歌》的作者。

姜太公姓姜或呂氏,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炎帝神農皇帝51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被封為齊王,共有13子。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但他能靜心忍性,等待時機,終遇明主,為滅商興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王,他治國有方,為後來的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礎。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一共活了139 歲,死後葬在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公里。
姜太公不僅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而且他在道教和民間的地位也較高。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小說《封神演義》,從此,姜太公作為神仙為民間廣為信奉。
歷史上流傳下來許多關於姜太公的故事,有一個故事叫作「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故事是這樣說的:

傳說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裏是周族領袖姬昌(註: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於是,太公常在溪旁垂釣,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常常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這樣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太公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裏。姬昌先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把那名士兵比作是蝦)
隨即,姬昌又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把那位官員比作是小魚)
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去聘請太公。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後來,姜太公輔佐文王,興邦立國,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成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便源於此。
民間還傳說,當年文王遇見太公,知道太公的道德很高,請太公上車推著他回去,但那裏正好是沙地,文王推了八百步就推不動了。於是太公對文王說:你將享有八百年的江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