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台灣人民願意為保衛台灣而堅持戰鬥-若台灣遭中國入侵,大約有70%的人會留下來抵抗,20%會離開台灣,10%的人會投降 https://bit.ly/462tN01

二次大戰的梟雄武器坦克,在烏俄戰爭抵不過廉價的步兵輕型肩射武器與無人機投彈,完全翻轉戰爭形勢!
https://www.facebook.com/ng4lirder3sd0larny4/videos/1064284047925519/?mibextid=zDhOQc


1895乙未先烈入祀義民廟芻議+姜紹祖等卻視死如歸、「不願生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2008-12-03 中國時報 【施正鋒】

 中國滿清政府在十九世紀末,為了爭奪朝鮮(韓國)主權而與日本打了一場甲午戰爭,在「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讓台灣淪為殖民地半個世紀,不過,也孕育了台灣人的民族意識。

 雖然當時有「台灣民主國」成立,希望能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不過,由於被推舉為總統的唐景崧倉皇逃跑,號稱中法戰爭英雄的黑旗將軍劉永福也按兵不動只剩下揭竿而起的客家義勇軍挺身而出。

 一八九五年,日軍在澳底(貢寮)登陸,在沒有遭到激烈反抗的情況下,順利揮軍進入台北城。究竟是外國勢力開門揖盜,還是本土商家引狼入室,迄今,歷史並未有明確的公斷,不過,自告奮勇領路的辜顯榮卻是從此家族榮華富貴。

 由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儘管在北部的接收行動勢如破竹,在進入桃園、新竹以及苗栗,卻是陷入膠著戰。特別是客家籍的的吳湯興、徐驤以及姜紹祖,在群龍無首的困境下,毅然決然帶領家丁義勇發動游擊戰。

 這場異族征服與客家義民軍抗爭的拉鋸戰,史稱「乙未戰爭」。

 這些秀才出身的地方仕紳,他們或許沒有所謂的國家意識,不過,既然土地是祖先胼手胝足辛辛苦苦開發而來的,豈容外人私相授受?是可忍,孰不可忍,當然要「竹篙逗菜刀」。不要講太高深的道理,就是這一股保鄉衛土的氣魄,讓那些機關算盡的幾個大家族相形見慚。

 然而,這並非只是殖民綏靖戰爭的一個小戰役,因為,客家義民軍吳湯興等人所關心的鄉土,並不限於成長的家鄉,而是把視野擴及整個台灣。因此,在新竹城淪陷以後,即使是缺乏糧餉,他們還關注彰化城的安危,揮軍南下試圖護城,最後,罹難於日軍的炮火之下。

 如果客家人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豈會拋妻棄子,奮身不顧,千里迢迢前往閩南人聚居的彰化,螳臂當車,在位於戰略要津的八卦山與日軍力克敵犯?這種超越族群藩籬的無私胸懷,已經將清治時期的閩客械鬥情結化為灰燼,同時,也為現代的台灣民族主義鋪下不可磨滅的基礎。

 在過去的歷史教科書,站在大中國的立場,對於清廷出賣台灣,以及清官無心捍衛台灣,應該是感到尷尬的,因此,相較於「霧社事件」,對於乙未戰爭大致是輕描淡寫般地冷酷。如果說歷史的述說忽視了客家人對台灣的貢獻,這是不公平的,同樣地,如果認為乙未戰爭只是客家人的共同經驗,這也是不夠的,因為,客家義民軍吳湯興等志士是為所有台灣人犧牲的,因此,這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觀賞了《一八九五.乙未》,彷彿又看了梅爾吉勃遜主演的蘇格蘭史詩《英雄本色》(Braveheart),或是描寫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豪情本色》(Michael Collins),原來,台灣人也是有自己的民族英雄的,一樣的可歌可泣,同樣地令人驕傲不已。 

出處: 觀念平台─一八九五的集體記憶 - 民生戰線 - udn城市 http://city.udn.com/54543/3129069#ixzz3t8rnfhbi

 

---------------------

緬懷抗日勇士 乙未之役特展抵交大

交通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張維安致詞。(賴月貴/大紀元)
【字號】大 中 小
更新: 2016-03-01 09:01:30 AM 標籤: 乙未之役 , 客家學院 , 抗日精神
【大紀元2016年03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乙未之役120年檔案特展」繼去年在台北展出後,於3月1日移師新竹交通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張維安表示,一般人對中日甲午戰爭都耳熟能詳,而隔年的乙未之役卻鮮為人知,乙未年是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的一年,展出珍貴史料,是希望讓觀展者回顧歷史,緬懷台灣人保鄉衛國、義勇抗日的精神。

展覽特別發掘與徵集來自國內外各典藏機構,與私人收藏多樣性檔案史料,以侵略台灣、依約接收、武力進擊、民主國、義勇對抗、到台灣人民求生存等六大面向展示內容,回顧自清末台灣牡丹社事件以降,至乙未年台灣割讓之歷史進程,讓民眾體認當時各社會階層人士,身處時局不安的當下,所作出的生命抉擇,和乙未之役對台灣歷史產生的重大影響與意義。

「乙未之役特展」讓觀展者回顧歷史,緬懷台灣人保鄉衛國、義勇抗日的精神。(賴月貴/大紀元)

展覽內容包含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典藏之「戰役浮世繪」、「北白川宮家在台行跡圖像」、「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台灣寫真」,和中研院近史所檔案、胡適紀念館典藏檔案等,史料來源非常豐富。
台灣人民抗日以客家族群最為壯烈,此次展出內容涵蓋桃竹苗客家地區,婦女持槍上陣,不讓鬚眉等歷史事蹟,能在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展出,校方認為不僅對台灣客家族群之歷史意義重大,也是該校結合學術與在地歷史文化的任務實踐;現場除了檔案展示外,也規劃多項動態活動,包括多媒體影音放映、寓教於樂的互動遊戲等,展期自3月1日至6月17日止。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電影採雙線鋪陳,並且以日本文學家兼陸軍軍醫森鷗外和客家子弟的觀點來看待整個戰爭。

多年以前,客家女子黃賢妹為苗栗銅鑼灣秀才吳湯興的未婚妻,卻曾與丫環意外被土匪擄去,後雖平安歸來,卻也遭鄉里懷疑清白,但吳湯興仍相信並依約與她成親。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日本。1895年5月,士人丘逢甲等人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年號永清。5月29日,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軍團登陸澳底,準備接收台灣。

苗栗客家仕紳吳湯興奉臺灣民主國之命令為義軍統領,開始召集地方鄉勇組織義民軍,就連居於北埔的「金廣福」姜家後代姜紹祖與頭份的武秀才徐驤也特地趕來響應。然而,吳湯興的母親並不支持兒子的行動,吳湯興的妻子黃賢妹即使不支持戰爭也只能繼續支持丈夫。同樣的,姜紹祖的母親也僅剩紹祖一個兒子,他的妻子陳滿妹也已懷孕,無奈的她們也只能默默支持自己的至親

近衛軍團攻陷基隆後,6月11日泉州人辜顯榮代表艋舺士紳迎接日本軍進入臺北城。日軍佔領臺北後,開始南進政策。由吳湯興所率領的客家義民軍,由於熟悉山地地形,並且採取游擊戰術,在桃竹苗等地抗日屢屢告捷。親王意識到臺灣人民的倔強,並且宣告這並非接收,而是戰爭。

吳湯興組織的義民軍雖然在臺灣民主國的軍隊支援前需抵抗日軍三個月,但隨著糧草不足以及官員潛逃中國越處不利。土匪頭目林天霸雖率領土匪幫加入,但是仍然無法長期抵擋日軍的南進。姜紹祖所帶領的義民軍最後也遭到日軍圍捕,而姜紹祖則在獄中服毒身亡。

親王為徹底殲滅義軍的阻撓,開始實行「無差別掃蕩」。義民軍由於糧食與傷亡的問題退守苗栗,同時日軍也因水土不服,感染熱病而死亡的人數遠比陣亡的多。親王為了能將戰爭儘快結束,希望將義軍引誘到南進的關鍵地八卦山一決勝負。

吳湯興由於義軍撤退而得以返家,向母親請求糧食支援,但礙於天災人禍村莊的糧食也不足。黃賢妹深知丈夫面臨的艱苦,說服了婆婆並且將僅存的糧食送到吳湯興暫居的山寨。吳湯興將髮辮交給妻子,並且囑咐若不幸戰死,以髮為塚。隔日義民軍啟程前往八卦山,吳湯興一行人皆壯烈成仁。

義民軍瓦解後,戰事也大致告一段落,親王也因為得到了傳染病而死去。吳湯興之妻黃賢妹尋夫不成後,投井殉情獲救,而後絕食八日而亡。http://zh.wikipedia.org/wiki/一八九五

-----------------------------------------------------------

「 劉 大 將 軍 擒 獲 倭 督 樺 山 斬 首 全 圖 」---------------提到 大將    姜紹祖----------link-----------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2014-08-29
〔記者張勳騰/苗栗報導〕昨天是客家烈士吳湯興抗日陣亡忌日,民進黨縣長參選人吳宜臻回到吳氏宗祠追思先祖,並與作家李喬等文化界代表,公布以吳湯興為主角的《乙未悲歌》電影大綱,將籌資拍攝。吳宜臻並表示上任後將成立「苗栗縣影視事務委員會」,全力協助電影拍攝,並爭取將聯大路命名為「湯興大道」。
吳宜臻(左三)與文化界人士召開記者會,將推動將聯大路命名為「湯興大道」等政見。(記者張勳騰攝)
吳宜臻(左三)與文化界人士召開記者會,將推動將聯大路命名為「湯興大道」等政見。(記者張勳騰攝)
為吳湯興後裔的吳宜臻說,過去先祖抗日,就為守護家鄉、捍衛土地,今天她看見苗栗面對到一個政黨長期踐踏家鄉土地,產生全台最多的自救會,更認為應該她承擔下改變苗栗的職責,藉由此次祭祖,象徵承接吳湯興勇於對抗的精神,奮力對抗不公義與踐踏土地的勢力。
吳宜臻認為,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唯獨吳湯興長期被遺忘在歷史中,因此,委託專職劇本創作的黃亭瑋,透過詳實的田野調查與文獻檢閱,完成這部以吳湯興為主角的《乙未悲歌》故事寫作。

------------------------------------------------------------------------

乙未(1895年)臺灣攻防戰吳密察教授

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的吳密察。 上一次談到臺灣民主國,只是一個外交上的設計,而不是一個抗日的政府。 那麼,臺灣的抗日,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歷史教科書上有許多臺灣抗日的敘述。其實,教科書上所說的抗日,並不都是相同性質的。日本在國際條約上已經領有臺灣,因為清廷已經簽字,馬關條約已經生效,也就是說,臺灣已經被割讓出去了。 當臺灣割讓以後,日本尚未到達臺灣之前,在臺灣成立了一個抗日的政府,應該說是拒日的政府,比較正確。但是,這也不是辦法,因為總有一天,日本還是會來的。

西元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日本來了。日本來了之後,臺灣民主國很快就瓦解了。臺灣民主國會那麼快的就瓦解,原因是,它本來就不是為了抗日而存在的,它僅是為了 商結外援,用這樣的形式來打動西洋國家,想利用西洋國家出面干涉臺灣割日的一個外交設計。但是,當西洋國家還沒有出面干涉的時候,日本就已經來到臺灣了。 所以,六月四日唐景崧便倉皇逃回中國大陸去了。因為五月二十九日,日本在澳底登陸 。日本在澳底登陸時,並沒有受到強烈的抵抗。現在,鹽寮地方,豎立一個抗日紀念碑,其實在那個地方並沒有抗日的戰鬥而是日本人在澳底曾經立了一個登陸紀念碑,只是後來的登陸紀念碑,被我們改為抗日紀念碑了。當日本在澳底登陸之後,就接著攻打瑞芳。在瑞芳 有一個小型的接觸戰爭,但是那一次戰役,規模很小。日本接著攻佔基隆,此時扼守獅球嶺的清軍已經撤走,因此日軍很容易便推進到汐止( 水返腳)紮營,準備進入台北城。

這時候的台北城是一個亂城,因為唐景崧已經逃走了,而留下來的清軍紀律很差。大家都知道,傳統的軍人,就是穿著軍服的強盜,是穿了制服的土匪。這樣的軍隊,當他們的主帥走了以後,他們就很容易變成亂民。當時整個台北城非常的混亂,本來的清兵都變成了土匪,變成了強盜。所以當時住在大稻埕的外國人,就打電報到日本的部隊裡面去,要求日本軍隊趕快進入台北城維持秩序;台北城內的有錢仕紳,尤其是有錢的商人們,也希望日軍能及早進城維持秩序。雖然他們也無法知道日軍是好是壞。但是,至少那時台北城的清軍,已經都是亂民,都是強盜了,人人畏懼。所以,仕紳及富商們反而是急切的盼望日軍進城,以維治安。 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就有一個以後非常有名的辜顯榮,自告奮勇的到汐止,請求日軍進入台北城。於是日軍「無血進城」,不費工夫即順利的進城。 因為日本軍隊進入台北城,沒有受到抵抗。日本在六月十七日舉行所謂的「始政式」,就是日本人開始在臺灣執政的儀式。

接著,日軍渡過淡水河,繼續向南方推進。 向台北的南部推進之後的日軍,不久就受到了真正的抵抗。在三峽、在大溪,他們都受到抵抗。所以,我們可以說,日軍在進台北城,在淡水河以北的地區沒有受到什麼抵抗;可是,在淡水河以南,一直到八卦山,他們便受到了抵抗。 為什麼日軍在這些地區反而受到抵抗呢?這其中有歷史的因素,也有一些地理的原因。 所謂歷史的因素,是這些地區,桃、竹、苗地區,是從十八世紀末及十九世紀初才積極開發的新墾地區,這些地區都是丘陵地,在該地區開發的過程當中,要常常面對原住民,所以通常都必須要有自衛的武力。這一些從武裝開墾時代即形成的集團又可以利用地形,去對日軍作游擊性的戰鬥。也就是說當日軍渡過淡水河往南部移動的時候,就碰上這開墾集團,而這些開墾集團,他們不但擁有武力,而且熟悉當地地形,因此他們便可以從事游擊戰。 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在桃、竹、苗地區,領導抗日的人,都是一些地方上豪族與地主、墾首,他們在當地有資望、也有財產也有群眾、也有武力,他們就靠著這些條件打游擊戰。 這種依靠地形的游擊性戰役,讓日本軍隊從渡過淡水河之後,就吃足了苦頭而疲於奔命 。

為何日軍會疲於奔命呢?是因為這些抗日份子,他們不會正面的與日本大軍發生戰鬥,當 日軍來了,他們就笑臉相迎,當日軍過去了,他們就攻擊後面的殘餘,以及落單的日軍。殘餘以及落單的日軍,都是他們進行游擊戰鬥的攻擊目標。 日軍進入臺灣以後,並沒有受到大型的,或者是正面的抵抗作戰。但是,卻遭遇不少種游擊性的、突發性的、零星性的戰鬥。日本人沒有辦法分清楚,到底那一些人是抗日份子, 那一些人是歡迎日軍的人。因為臺灣民眾,他們平常都是裝著笑臉,揮舞著白旗,歡迎日軍 。當日本軍隊走了過去以後,卻又會向日本軍隊進行攻擊。日本人分辨不出順民、良民與抗 日份子;在疲於奔命,氣急敗壞的情況下,因此就有好幾次,在現在的桃園、新竹東面 地區,進行了無差別的報復性討伐,燒燬了不少村莊。 這種無差別的報復性討伐,所得到後果,反而是把以前並未積極抗日的人逼出來加入了抗日的行列。

所以,在桃、竹、苗地區,出現了一股很強的,同仇敵愾的抵抗。 這些抵抗者,他們不是地方上的仕紳,就是武裝開墾的墾首、大戶、頭人、及生員,武 秀才等等人員。比較有名的抗日者,有北埔的姜紹祖先生;苗栗的黃南球先生;頭份的徐驤先生,他們靠著地形的優勢,進行游擊作戰。 因為這樣,使得日軍付出相當重大的損失。當時有一位美國人[XZ(]J.W. Davidson[XZ)], 他是隨軍記者,就曾說日軍在臺灣打了一場比在中國北方更艱苦的戰爭。 這樣激烈的戰爭,是日本人沒有預想到的。他們以為既然已經透過條約取得臺灣,便可 以很順利進入臺灣,沒有想到卻如此地大費周章。 因為日本實際來接收臺灣是如此的艱苦與不順,所以雖然當時日本派總督是要來臺灣施行民政,臺灣總督府被定位為民政官衙,但是在遭遇如此頑強的抵抗後,便在八月宣布暫時停止施行民政改行軍政,總督府也被改為軍事官衙,表示將在臺灣的接收定位為戰爭。並且還向本國要求軍隊增援,加入戰鬥 。

日本軍一路南下的結果,便逐漸的把抗日勢力,往南部逼退,最後在彰化的八卦山,遂有一場大規模的戰鬥。桃、竹、苗地區的抗日勢力,往南退守者差不多在這一次大規模的戰役中,全軍覆沒。 雖然臺灣的抗日民軍幾乎全部覆沒,但是日軍卻也元氣大傷。而且,此時正是臺灣的雨季,於是日軍也就不再積極的急於繼續南下,而在此稍作休息,一方面等來自本國的一個增援師團來台,一方面重新編組南進軍的戰鬥部署。 這個南進軍的戰鬥部署,是兵分三路。一路繼續由陸上往南部推移;另外兩路則走海路 :一由恆春半島登陸往北打;一由嘉義的布袋港登陸。然後沿海線南下會合,三路夾攻當時的台南。

當時臺灣南部的防務,尚有劉永福的黑旗軍防守。劉永福常被拿來與唐景崧比評、對照 ,很多人雖然不齒唐景崧未抗日即逃走;卻贊許劉永福,說他抵抗日軍到最後階段,而肯定 劉永福是抗日英雄。其實這樣的看法,並不正確。 桃、竹、苗地區的抗日,是由生員、武秀才等仕紳及墾首等地方上的頭人率領義勇 民軍所進行的,劉永福也沒有參加。而且也不願派自己的黑旗軍去聲援。即使唐景崧在台北成立臺灣民主國時,劉永福只是按兵在他的南部防區。 當唐景崧逃出台北,台北的臺灣民主國潰散之後,劉永福也曾在台南再成立了一個臺灣民主國。劉永福之所成立的這個臺灣民主國,說起來有些好笑。因為劉永福,讀錯一封張之洞的電報。張之洞曾拍了一個電報給劉永福,問劉說:「你能不能再撐兩個月,我正在商結外援,目前正在與俄國接觸」。劉永福卻誤為只要再撐兩個月,俄國的援軍就會到。所以,他接獲電報後的第二天,就在台南成立了臺灣民主國。

劉永福,除了成立這個台南的臺灣民主國時曾號稱要整飭防務之外,並沒有實際的抗日行動。因為,日本的軍隊,在當時並還沒有推進到劉永福南部防區來,而對於中北部的抗日,劉永福總是按兵旁觀,沒有前去支援。再說,日軍三路夾擊,逐漸對台南形成包抄之勢。在南部恆春登陸的日軍往北推進,在打狗(高雄)配合海上艦隊作了一次小型的砲擊之後,當時駐守的劉永福兒子劉成良就逃跑了。從陸路往南推進的南進軍,以及從布袋嘴一路的部隊,沿路除了幾次小型遭遇外,也沒有受到什麼大抵抗。十月下旬,劉永福也跑掉了。所以,劉永福也沒有真正的抵抗過日軍 。只是因為他的防區在南部,他才比唐景崧晚逃,到十月才逃離臺灣而已。 因此,以劉永福來比較唐景崧,而說唐景崧不抗日,劉永福抗日,也不見得正確。

西元一八九五年的乙未抗日,是臺灣的民眾,基於愛鄉的精神,而起來反抗日軍的一種 游擊性戰鬥。這種游擊性的抵抗,不可能有大型的戰役發生。 這種抵抗,使用很簡陋的武器,進行戰鬥。民間流傳著許多的傳奇。諸如:拿鋤頭、拿竹竿紮菜刀當武器,就去面對日軍,進行戰鬥等等的傳說。 臺灣人以小地域為範圍,用自己的方法去保衛自己的家園。這樣的抵抗,不但是小區域的游擊,也都是零星的戰鬥。一八九五年的攻防戰,是居住在臺灣百姓的愛鄉活動,不必將它當成具有鮮明意識的民族主義反抗。民間說這是「走番仔反」。 大家聽說「番仔」要來,對於將要來到的統治者,大家心中有不安、不信任,懷有恐懼感, 所以就躲了起來;而有一些膽大的,有保衛鄉土豪情的人,就以幾個村庄的小範圍連結,抵抗 日軍。乙未之役,是民間人士保衛家園的行動。這種零星的抵抗,說不上是戰爭。 但這次「走番仔反」卻是臺灣人的一個共同經驗,民間也流傳著,百姓的抵抗是如何的神勇,描述得繪聲繪影。甚至於說,以竹竿紮菜刀也殺死了多少日本人。變成了一種吹噓己身英勇的題材。甚至於更吹噓說,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由該地的義勇民軍殺死的。因此,在臺灣各處都有殺死了能久親王的傳說,使能久親王在臺灣至少死了四次以上。這個就是民間對於「走番仔反」的一種自我解釋,這種民間的「歷史」,雖然不一定是事實,但是卻也充份的表現出民間的心態。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收聽。[LM]

-------------------------------------------------------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1895乙未好電影-客家人愛家鄉的方式
圖片是抗日烈士姜紹祖的墓園,他犧牲自殺時只有19歲

最近興起一股國片的熱潮,有部電影引起研究生高度的興趣-1895乙未,電影以當年1895年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中國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灣客家人抵抗日本的故事為背景。1895乙未預告片請見以下連結,引用自day tripper部落格:http://jonyao1978.pixnet.net/blog/post/22082211,研究生大略整理一下日軍進攻台灣的歷史如下:

1895年,日軍和清朝交接台灣,5月23日歷史上知名的台灣民主國成立,在台清朝官員及民眾推舉原來的台灣巡府唐景崧為總統,黑旗軍領袖、時任台灣鎮總兵的劉永福為大將軍,邱逢甲(客家人)為義勇軍統領。當時台灣首富板橋林家的林維源被推為國會議長,但他堅持婉拒,在捐獻銀一百萬兩後,獨立第二天就潛逃回廈門直到終老。5月29日,日本近衛師團由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在三貂角附近澳底登陸,6月3日攻陷基隆,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6月4日化妝帶著銀子搭德國商船Arthur號逃往廈門,而丘逢甲知道唐逃走,也帶走公款十萬兩倉徨逃回廣東嘉應。另一個霧峰林家的富翁林朝棟軍功卓越,但也只能帶領軍隊回到中國,後經商致富。

台灣民主國首領逃走後,軍隊在台灣各地燒殺擄掠,因此6月11日萬華士紳決議由辜顯榮迎日軍進台北城,14日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進入台北城,17日舉行始政儀式,展開為期五十年統治台灣。6月下旬台灣民主國餘眾在台南擁立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但當時剩下最大的抗日勢力是由客家人吳湯興、姜紹祖、徐驤(1895乙未片中的主角們)等人領導的地方武力了!

抗日軍領袖吳湯興,是苗栗銅鑼人,他出身為前清生員,台灣民主國成立後,吳湯興在丘逢甲的引薦下,被授與統領之職成為丘的副將。而基隆、台北相繼被日本佔領後,丘逢甲、林朝棟逃往大陸,兩人所轄部隊就被吳湯興,並整合其他客家人地方武力,如北埔富豪即「金廣福」墾號後人姜紹祖,及頭份生員徐驤等,於是吳湯興成為「全台義民統領」,開始在桃竹苗、彰化等地對抗日軍。6月下旬日軍近衛師團即將到達中壢附近,吳湯興等各路人馬在平鎮、龍潭、大湖等地與日軍戰鬥,累積戰果後吳湯興擴大招募鄉勇、徵餉,並獲得台灣知府黎景篙資助軍費,一度抗日軍聲勢大振。

但由於反抗軍訓練不足,加上台灣各地富豪都心存觀望,不肯全力資助糧餉,反抗軍還是居於劣勢。7月9日吳湯興與日軍在新竹、十八尖山攻防數次,戰況慘烈令人動容。反抗軍沒有後援最後失敗,這場戰鬥另一首領姜紹組越過十八尖山到達新竹城東門時,200多人被埋伏日軍衝殺,激戰後姜與70多位部下被擒,日軍盤問誰是首領,姜的家僕挺身頂替受死,姜僥倖逃走後不久自殺而死,反抗軍退回苗栗。桃竹苗失守後,反抗軍繼續南逃,卻也陸續在中南部抗日,讓日軍吃盡苦頭才平定台灣,這段歷史就是「乙未抗日」戰役。8月28日彰化八卦山戰役,吳湯興及吳澎年戰死,民間謠傳日軍將領北白川宮能久就是此役戰死,但未經考證。10月18日日軍包圍台南市,劉永福想和日軍談和,但被日本拒絕,最後19日劉永福化妝搭乘英國輪船賽里斯號逃回中國,台南城大亂,最後仕紳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協助日軍和平進城。

11月18日台灣總督府宣告:「全島悉予平定」。

這段從6 月到11月短短可歌可泣的5個月抗日歷史,雖然不全是客家人血淚撰寫,卻多由客家人組織地方武力奮勇抵抗,是屬於全體台灣人血淚的故事。因此研究生呼籲大家多支持洪智育導演、客委會與青睞影視投資新台幣六千萬拍攝的台灣史詩電影-「1895乙未」!雖然抵抗最後的結果還是失敗了,並且結局是姜紹祖、吳湯興、徐驤等首領,及眾多客家祖先都死了,但是這種激烈的抵抗令日本震驚不已!從結果論來看,這場戰爭是沒有勝算的,是武力懸殊的對抗,唐景崧、邱逢甲、劉永福、還有當時台灣富豪板橋林家林維源、霧峰林家林朝棟(當時還招募棟軍,算是台灣人中主要的軍事首領!),雖然有短暫抵抗,卻紛紛逃往中國!研究生無意苛責這些人,身處當時的歷史,我們無須去苛責這些最後逃走的人,他們都至少短暫貢獻抵抗過,悲哀的是毫不抵抗,就紛紛投降;不加思考就全盤接受的人。

研究生在文章中開頭就用了姜紹祖的墓園圖片,抵抗的下場並不好,最後只落得黃土一阫,還有家庭只剩下孤兒寡母,這首是他出師前贈同學的詩:

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
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

而這首是新竹戰役後他自殺前的自輓詩:

遑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夷狄

抵抗後果還是一樣,從歷史來看日本終究統治了台灣,如果你從結果論來說,這場抵抗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還多死傷了很多人!但人類感情的詮釋並非全然如此,那是一場保衛家園的抗戰,用自已微薄武力抵抗侵略者的鬥爭!是一種很單純地,用自我力量去抵抗侵入家園勢力的反擊!這是任何族群、任何文化、任何地區都會採取的對策!在這個歷史洪流中,我看到客家祖先用微薄不足道的力量,告訴我們該怎樣熱愛鄉土。研究生先不講國家國族意識,這些客家祖先只是想保衛家園,他們沒辦法逃回中國,因為只有台灣是他們唯一的家!對應現在的局勢,大家應該更明白,我們這些沒有綠卡的人,只能選擇捍衛台灣,別無他途!他日台灣有難,有些人可以屁股拍拍回到他持卡的國家,但你呢?現在還相信喊那些口號的人嗎?只能選擇留在台灣的你,難道還覺得捍衛台灣不重要?當台灣有難,你以為你可以置身事外嗎?他們有綠卡的人可以飛去美國安享餘年,只能留在台灣的你以為他們會來救你?或者請美軍來人道救援嗎?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留在台灣的彼此,還有台灣這塊土地,希望客家祖先的悲壯歷史可以告訴你一些真實!

在此也要呼籲台派朋友,愛台灣的不是只有閩南人,還有我們客家人,原住民、還有很多外國人、新住民等等,不要狹隘了自己的視界!很多朋友跟我說清末客家人和朝廷合作,共同對付台灣起義的革命者,因此被稱為「義民爺」,但你要知道,客家祖先並不是為了愛國,不是為了愛那個清朝的大中國,他們只是想要在新開墾的土地-台灣,為自己還有子孫保有一席生存之地,拼鬥出更多的未來,因此日本人來的時候,客家祖先為了保有台灣這個鄉土,用生命還有縷縷英魂去拼鬥!寫出「1895乙未」這樣壯烈波瀾的史詩豪情!

而我這個後生客家晚輩,只能默默流淚,並用這篇文章紀念這些湮滅在歷史中的客家祖先。我以客家人為傲!我也要和我的祖先一樣,捍衛台灣、捍衛我的家鄉!

以下各烈士生平請參見引用內容:

撰稿者:杜奕廷,投稿日期:2006/05/02,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
◎吳湯興字紹文,苗栗銅鑼人,在地方上具有墾主、士紳的地位,因此其家族在苗栗當地有相當大的勢力。吳湯興個性豪爽,以俠義聞名於鄉里,受到大家的信任。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本根據馬關條約接收台灣,但在接收過程遭到台灣各地民眾的武裝抵抗,其中由吳湯興所號召而成的義勇軍部隊便是其中相當強悍的一股勢力。同年五月底,日軍登陸澳底(今貢寮),唐景崧統領的清軍節節敗退,六月七號日軍進入臺北城,唐景崧棄城逃回廈門,北部清軍瓦解。佔領臺北城後日軍繼續南下,在竹苗一帶受到民兵頑強的抵抗,其領導者便是吳湯興、徐驤等人。但是因為各地民兵無法整合,缺少支援,因此吳湯興等人的部隊在日軍的強烈攻勢下撤退到彰化地區。八月二十六日,日軍近衛師團長北白川能久親王及旅團長山根信成等人率兵偵查八卦山一帶,遭到吳湯興部隊的砲擊,北白川宮能久等人皆受到輕傷。二十八日日軍對彰化發動攻擊,並包圍吳湯興等人根據的八卦山,經過數小時的激戰後,吳湯興中彈陣亡,僅徐驤率領二十餘人脫困。吳湯興和其部下的遺體被草草掩埋在八卦山上,後代子孫只能以衣冠塚的方式祭祀他,吳湯興陣亡後,其夫人黃賢妹女士亦絕食殉身,為此一可歌可泣的乙未戰役增添佳話。

撰文者:吳明勇、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內容,使用限制: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姜紹祖、年代:1875 - 1895,新竹北埔人,幼名金韞,號纘堂,北埔墾首姜秀鑾的曾孫,家境富裕,屬地方豪族。1895年乙未之役,日軍攻破臺北城之後,苗栗人吳湯興朝北誓師,隨即率眾起義抗日,姜紹祖聞訊後乃廣散家財募集義軍500餘人於北埔起兵響應,同時徐驤起於苗栗,簡精華起於雲林,彼此互通信息。同年6月21日義軍與日軍激戰於楊梅壢附近,日軍稍挫,6月22日日軍攻占新竹,進逼大嵙崁、三峽附近,吳湯興乃調集五百兵力,聯絡姜紹祖率軍支援新竹附近的林朝棟部隊,6月23日日軍自湖口反擊,擊潰邱國霖所部義軍700餘人,新竹知縣王國瑞潰逃,新竹陷落,姜紹祖所部義軍死傷大半,姜亦不幸被俘。不久日軍審訊戰俘,追查姜紹祖本人,姜紹祖家人出面頂替代死,姜本人乃得而趁機潛回北埔,並再度調集義勇抗日,但旋即戰死,時年約21歲。

◎徐驤字雲賢,號昂,新竹頭份街東興庄人(註:這個記載有誤,徐驤應為苗栗頭份人),為人性剛氣壯,年十八舉秀才,文武兼備,居身清廉,1895年時年三十八,統領頭份子弟義民軍,獨當一面,勇敢無比,自新竹、苗栗、彰化、台南,沿途數十戰,勇冠三軍。轉戰各地徐驤大聲疾呼:「我們台灣孤懸於海上,清國朝廷不在乎台灣的有無,台灣是被遺棄的土地。守護台灣的只有我們台民,我們願意將我們的鮮血為台灣而流盡,我們願意將我們的頭顱為台灣而粉碎」。有人問以眷屬者,浩然答以「有天道,台灣不亡,吾眷可保。台灣亡,河山不保,遑問家乎。」惟當時台灣各地義軍群起合作,時年三十八歲的客家子弟徐驤散盡家財,號召鄉民組成「田賦軍」與吳湯興、姜紹祖共結義師抗日」。此後徐驤投身抗日先鋒的行列,全台南北轉戰數次,於吳湯興與姜紹祖壯烈戰死後,徐驤加入南台灣鄉勇,殲滅許多日本軍人。徐驤最後同眾多民勇與日軍的纏鬥中如願就義。

◎鐘石妹號哲夫,又號濬堯。道光三十年,生於廣東省蕉嶺白馬鄉。同治癸亥歲,時年十四,跟隨母動渡海來臺,一直在苗栗縣三灣鄉經營商業,頗有商人手腕。二十二歲向淡水廳申請開墾橫山鄉大山背一帶土地;光緒八年春季,負責原屬於陳福成墾權下的南河、八十份、獅頭山的把守事務,以防山胞的襲擊。中日甲午戰起,奉臺灣巡撫唐影手令,募義勇五百名,給以管帶職位,編為敢字右營,在桃園縣南崁駐防。不到一年,日軍果然來犯,鐘石妹正率兵抗拒,忽傳唐景崧返回大陸,軍民無主,祗得帶領部隊到新埔枋竂義民駐紮,以阻日軍南侵。不到一個月日軍大隊南下,遂與之發生遭遇戰,終因地勢不利,且眾寡懸殊,不得已向六家犁頭山觀音廟轉退,邊戰邊退,而日運援兵不斷,無法抵抗,至頭重埔林家時,石妹已兩手中彈,血流如柱,無心指揮,而日軍緊追不捨,不得已率殘部回大山背家鄉暫駐。光緒二十二年農曆春節,當時家家戶戶準備年貨,有人利用此機會,向日本政府虛報鐘石妹在大山背聚準備違反,日軍便派二隊人馬圍剿,將鐘石妹及附近住家,廟宇舉火焚燒,人民財產損失慘重,石妹隱遁深山,伺機再動。日人施以懷柔政策,誘勸石妹返鄉。民國十四年逝世於大山背自宅,享年七十七歲。

---------------------------------------------------

東門城185歲生日快樂
2014年09月16日 04:10
許明財

跨越6個世代,近2個世紀的竹塹城迎曦門,即將自9月13日起至28日舉行185周年城慶。迎曦東門城如其名,在東昇旭日中,伴隨和承載著市民的榮耀與成就,從過往、現在也會接續到未來。此刻我們也在祈福、惜福中分享多福,相信唯有同心、合作也才能平安,讓我們一起說聲「185周年城慶快樂!」

偉大的城市,通常都會有一座令人印象深刻,且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建築,如同法國的巴黎凱旋門,還兼具著名必遊的觀光景點。我們的迎曦東門185年來,走過王公貴族,穿越販夫走卒,撫今追昔,屹立不搖。

許多人說,沒看到東門城就不算是來過新竹市,這樣的說法,總能喚醒新竹人的榮譽感;當然,明財肩負市民老闆所託和唯民是寶的使命感,也就更甚於前。畢竟,城市的慶生不僅是歲月的紀錄,更有時代新生的腳步以及其歷史的意義。

在16天的活動期間內,共規畫了8大主題活動,包括:「藝起樂竹塹系列音樂會」、「戀曲1829‧竹塹城記憶特展」、「登高東門城」、「黃金傳奇-尋找古城門」、「竹塹走讀導覽」、「古城門創意市集」、「親子手繪東門城寫生比賽」、以及「幻影光雕東門城」等。整個活動就是「街鼓動、門城開,一夜滿城車馬」,豐富多元且精彩可期,屬於大家的節日,邀請您務必出席參與。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掛紙(掃墓)一直是客家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祭儀,姜振驤帶著家族來到姜公紹祖之墓,振驤為抗日烈士姜紹祖的遺腹子。右起為振驤、文德(姜烘樞二子)、黃金妹、蕙英、婉鈺(姜烘楷長女)及烘楷。

-----------------------------------

乙未事件120周年 總統馬英九訪北埔

2015-09-26 16:21:13 聯合報 記者林麒瑋╱即時報導

 

今天是「乙未事件」姜紹祖成仁120周年,總統馬英九下午2點,到新竹縣北埔鄉地方文化館參加活動,透過黑白照的攝影展,回顧以往歷史的點滴,並到北埔鄉天水堂參訪姜氏宗祠,在北埔老街受到不少民眾熱烈歡迎。

馬英九致詞提到,姜紹祖是日據時代台灣的英雄之一,不屈不撓的精神,雖然年僅19歲,就有保家衛國的心,實在值得國人學習,針對外界說台灣人沒有經過戰爭、沒有經過抗日,這部分絕對要強調,「我們早大陸30年,就開始有抗戰的經歷」。

短短一個小時的快閃形成,馬英九雖然沒有公開受訪,但因在中秋連假的首日,北埔老街許多遊客一發現是馬英九來訪,立刻上前搶著合照,許多居民也驚訝,都要卸任了,魅力依舊不減。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總統馬英九(右二)到新竹縣北埔鄉地方文化館,參訪乙未事件姜紹祖成仁120周年攝影展。記者林麒瑋╱攝影

分享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總統馬英九(右二)到新竹縣北埔鄉地方文化館,參訪乙未事件姜紹祖成仁120周年攝影展。記者林麒瑋╱攝影

分享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總統馬英九(左二)到新竹縣北埔鄉天水堂,參訪姜氏宗祠受到民眾熱烈歡迎。記者林麒瑋╱攝影

分享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總統馬英九(左三)到新竹縣北埔鄉天水堂,參訪姜氏宗祠,品嘗在地東方美人茶(膨風茶)。記者林麒瑋╱攝影

乙未事件120年 馬總統:台灣早就抗戰

2015-09-27 03:17:49 聯合報 記者林麒瑋/北埔報導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總統馬英九(右)昨天參訪新竹縣北埔鄉地方文化館,觀看乙未事件姜紹祖成仁120周年攝影展。 記者林麒瑋/攝影

分享
 
昨天是「乙未事件」抗日英雄姜紹祖成仁120周年,總統馬英九到新竹縣北埔鄉地方文化館參加活動,指外界說,台灣人沒有經過抗日,這部分絕對要強調,台灣在1895就開始抗戰,比1937年盧溝橋事變早了42年。

馬英九致詞時,以客家話問候現場鄉親,說明在乙未事件120周年,來北埔紀念姜紹祖,覺得很有意義,指姜紹祖是日據時代台灣抗日英雄之一,不屈不撓的精神,年僅19歲就有保家衛國的心,值得國人學習。

他也參觀北埔天水堂、姜氏宗祠,參觀攝影展,了解乙未事件的始末,透過一張張照片,認識姜紹祖抗日殉難的背景。昨天假日,北埔老街遊客多,發現馬英九來訪,紛紛上前搶著合照。

北埔鄉長姜良明說,姜家在北埔的開墾和貢獻,功不可沒,乙未事件也讓後代了解先人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期望這些具有價值的文化能永續保存。

---------------------------

 

總統訪北埔天水堂 台灣抗日史實俱在
udn.com查看原始檔
2015-09-26 17:19:02 中央社 新竹縣26日電
總統馬英九下午走訪新竹縣,參觀抗日英雄姜紹祖故居北埔天水堂時表示,台灣抗日的故事史實俱在、不容否認,不應再說台灣沒有抗日。

馬英九今下午走訪新竹縣北埔鎮的北埔地方文化館,觀賞「祭念抗日英雄姜紹祖成仁120周年經典影像特展」,由館方介紹牆面上的黑白照片,重現抗日歷史故事,接著再步行至姜紹祖的故居「天水堂」參觀。

馬英九表示,2004年時他當台北市長時,舉辦了台北建城120週年紀念活動,從活動的歷史追尋中,認識到桃竹苗地區客家人奮起抗戰的故事,其中一人就是當年年僅19歲的北埔人姜紹祖,強調「在抗戰70週年的今天到此紀念他,具特殊意義」。

馬英九說,台灣在1895年時開始就已抗戰,陸續發生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等,比中國大陸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早了42年,但有些人卻說台灣人沒有抗戰、抗日,呼籲大家「別再說台灣沒有抗日」。

---------------------------

馬英九參與世界客屬活動 指客家抗日留史詩
udn.com查看原始檔
2015-10-17 20:05:16 聯合報 記者羅緗綸╱即時報導
馬英九總統今晚參加新竹縣舉辦的「世界客家之夜」,以客語問安,也講一段客家語,也談起日本侵台時,在客家地區遭遇最強的抵抗,「誰說台灣沒抗日」?

他舉日軍在新竹,遭遇當時年僅19歲的姜紹祖帶兵迎擊,姜最後彈盡援絕服毒自殺,這樣感人的史詩就發生在新竹;他上月下旬也到北埔姜家,向姜紹祖致敬。

今晚他也看了竹縣客家展館,客家人最早在陝西(馬英九家族堂號扶風在陝西),後遷江西,在江西住了1千多年,再遷湖南、福建、廣東、台灣等地。

他說,湖南話仍有一些和客家話相通的,例如,「麻介(什麼)」,蹲的用詞「佇」,顯示有很深的淵源;他擔任台北市長時,首創客家委員會,擔任總統時通過客家基本法,要求公務員要有客家行政人員。

他並指全球有3千萬人說客家話,客家語使用人數在全球10名以內,當然要重視客家語,不要流失;他用客語強調:「我是客家人,不是客人」。

新竹縣舉辦「2015台灣國際客家文化嘉年華」,邀世界客屬參與,今晚也是世界客屬懇親會,晚間安排表演,吸引上萬民眾參與。

---------------------------------

馬總統: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的深層意義
udn.com查看原始檔
2015-10-25 02:45:49 聯合報 馬英九
今天是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身為中華民國總統,我要向國人說明今年擴大紀念的深層意義。

一、我國抗戰對二戰勝利有重大貢獻

八年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保衛戰。歷經大小戰役四萬次,國軍輸多贏少,官兵傷亡三二二萬人,亦遠超過日軍。但國軍寧死不降、奮戰到底,以空間換取時間,終獲最後勝利。

珍珠港事變後,中國加入同盟國作戰。美國總統羅斯福說:「二次大戰勝利的一個關鍵,就是中國全力堅持對日作戰,避免日本與德國會師,將戰場連成一線。」英國牛津大學歷史教授芮納.米德(Rana Mitter)在《被遺忘的盟友》書中更強調:「同盟國能在歐、亞戰場同時作戰,節節勝利,多靠中國與日本纏鬥不休。」兩人充分說明我國抗戰的艱辛,與對二戰勝利的重大貢獻。

二、臺灣抗日比大陸早四十二年

臺灣人民對日抗戰從割讓臺灣開始,比七七事變早四十二年。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乙未年(一八九五年)四月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舉國震驚,全臺悲憤。臺籍志士丘逢甲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隔年又寫「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深刻反映當時臺灣人的痛心與無奈。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從一八九五年五月日軍在北臺灣澳底登陸開始,直到一九一五年臺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長達廿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

日軍攻臺時各地戰鬥慘烈,日軍費時六月、多次增兵才結束這場「乙未戰爭」。日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與近衛步兵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死在臺灣。根據學者估計,臺灣軍民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將近當時人口四%。一八九八年到一九○二年,日本總督府單以「匪徒刑罰令」便誘殺臺灣抗日志士一一九五○人。

臺灣抗日志士,包括成立「臺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臺中的林朝棟,彰化的吳彭年、雲林的李品三、屏東的蕭光明,領導游擊戰的抗日三猛:林少貓、簡大獅、柯鐵虎,發動臺南噍吧哖事件的余清芳、羅俊、江定,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民國成立後返臺參與或資助抗日的羅福星、林祖密等。

一九二○年代起,臺灣抗日志士開始推動非武裝抗日,包括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簡吉等組織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農民組合,爭取設立自治議會,後期蔡忠恕、李建興等展開地下抗日。抗戰時期,李友邦組編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在閩浙沿海游擊抗日,翁俊明領導臺灣革命同盟會,李萬居等參與國際問題研究所,丘念臺組織廣東東區服務隊,林正亨加入緬甸遠征軍,謝東閔、黃朝琴、連震東等均立志光復臺灣。在在證明臺灣人展現臺灣主體性,他們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三、國父革命建國,因甲午戰爭而起念,因乙未割臺而起義

因為清廷甲午戰敗,國父 孫中山先生成立興中會,決心推翻滿清,又因乙未割臺,國父乃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一八九七年陳少白來臺成立興中會臺灣分會,一八九九年國父更親赴臺灣,在臺北長沙街與臺灣志士共謀惠州起義。民國成立後,國父曾多次在公開演說中強調「臺灣」為「失地」,民國十二年在日本神戶,更力勸日本勿作西方霸道之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之干城。

日本覬覦東北多年,《馬關條約》割讓領土原有遼東半島,但因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而未如願。民國廿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軍侵佔東北,隔年成立偽滿洲國,九月十三日蔣中正委員長於日記自期:「恢復東三省,解放朝鮮,收回臺灣、琉球。」民國廿五與廿七年時,他兩度闡述國父遺志為「恢復高(麗)臺(灣)、鞏固中華」。民國卅年十二月九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當然包括《馬關條約》在內。

四、《開羅宣言》是光復臺灣的關鍵

民國卅二年十一月底,中、美、英三國領袖舉行開羅會議,並在《開羅宣言》中明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與澎湖群島等應歸還中華民國」,並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民國卅四年七月廿六日,我國與英美共同發布《波茨坦公告》向日本招降,其中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同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九月二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戰艦上簽署《日本降書》,其中第一段與第六段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內容。

鑑於《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與《日本降書》彼此環環相扣,因此均具有拘束簽署國的效力。而民國卅四年日軍向我國軍投降後,中華民國立即開始統治臺灣。我國的依據不僅是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所發布的第一號命令,更重要是依據這三項戰時國際法律文件。事實上,美國及日本所出版的官方條約集均分別收錄此三份文件,《日本降書》更收入《美國法規大全》及《聯合國條約集》,都具有國際法效力。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爆發,雙方均未獲邀參加舊金山和會。一九五一年的《舊金山和約》第廿六條,乃授權未參加和會的參戰國與日本另訂和約。因此在一九五二年四月廿八日,中華民國與日本在臺北簽訂《中日和約》與《照會第一號》,作為《舊金山和約》的延伸,並在同年八月五日生效。其中《中日和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群島主權,第四條日本承認《馬關條約》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第十條承認臺澎地區人民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照會第一號》更明文規定臺灣、澎湖為中華民國領土。因此,「中華民國光復臺灣」獲得再確認。

五、中日兩民族應「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

回顧歷史,中、日兩大民族的恩怨超過一二○年,縱使侵略錯誤或可原諒,血淚歷史不容遺忘。日本當年發動侵略戰爭造成我國二三○○萬軍民傷亡,以及迄今傷痛難平的慰安婦,日本政府終須面對反省。但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也留有若干建設,例如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惠澤臺灣農民,我們自應肯定。展望未來,唯有秉持這樣「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的態度,兩大民族才能建立可大可久的友誼。

今天我們擴大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臺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一二○年來,因為甲午戰敗、乙未割臺,國父乃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因為日本侵略東北,蔣中正委員長乃主張收復臺灣,先在對日宣戰時廢止《馬關條約》,並於《開羅宣言》中要求歸還東北、臺澎。因為抗戰勝利,臺灣得以重回中華民國版圖。最後更因為保衛臺灣、建設臺灣,中華民國才有今天的自由民主與繁榮。因此,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反殖民與台灣光復 圖文說歷史

2015-11-08 03:50:34 聯合報 記者胡蓬生/苗栗報導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反殖民與台灣光復」日據時期台灣歷史圖文展,邀羅福星、丘逢甲、莫那魯道、吳湯興、姜紹祖、賴來等抗日志士的後人座談,並合影見證「歷史時刻」。 記者胡蓬生/攝影

分享
 
知名作家藍博洲策展的「反殖民與台灣光復」─日據時期台灣歷史圖文展,即日起在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展出,昨天下午辦開展說明會,邀來吳湯興、姜紹祖、丘逢甲、林朝棟、賴來、莫那魯道等多位歷史事件人物及抗日志士的後人座談、緬懷先祖,眾人會後合影留下十分特殊的「歷史一刻」。

這項圖文特展在中興畫廊展至15日,展出的圖片、文字影像從一八九五馬關割台到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時間跨度超越半世紀,展出分為序言、誓不臣倭、始政與恥政、反占領之戰、武裝抗日、殖民統治與教育、文化抗日、霧社起義、呼喚祖國、參加抗戰、民族純血的脈動、回歸祖國、台灣光復與煞尾等14個單元,共有90幅掛軸,包括許多難得一見的珍貴的歷史圖片。

藍博洲指出,台灣有許多年輕人對歷史完全無知,卻又有很多意見,如果不了解歷史,做許多事都是沒有意義的,他從事台灣歷史研究多年,希望藉由史實、圖片的呈現,讓年輕人能認識、接觸台灣歷史,這項展出苗栗是第一站,未來將巡迴全島。

藍博洲邀請多名抗日志士的後人參與座談,暢談個人或家族在先祖參與抗日事件後的影響、生活衝擊和感受,為這次展出增添特色。

包括霧社事件主角莫那魯道的曾外孫莫那巴萬、乙未抗日志士吳湯興的後人吳武斌、姜紹組的後人姜文滉及抗日志士賴來的後人賴文鑫等多人,不同年代武裝、文學抗日志工及歷史人物的後人相聚一堂,藍博洲強調這才是「歷史時刻」。

莫那巴萬說,原本他們有兩千多名族人,霧社事件後死了一千多人,存活者被移居約束,對群族文化、語言傳承都造成衝擊,但族人仍必須生存延續,從反殖民的歷史省思,他認為台灣這塊土地是各族群生存的土地,大家應好好珍惜,一步步走向未來。

乙未事件特展 重現先烈抗日故事

2015-11-05 03:33:04 聯合報 記者黃瑞典/苗栗報導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縣府舉辦乙未年事件120周年紀念系列活動,首場歷史特展昨登場,縣長徐耀昌(左一)等人參觀。 記者黃瑞典/攝影

分享
 
一八九五年發生的乙未抗日事件滿120周年,苗栗縣府推出系列紀念活動,緬懷徐驤、吳湯興等客家先烈保家衛國犧牲奉獻的精神,首場歷史特展昨天起在國際文化觀光局第一展覽室展出,歷史巡禮與客家研討論壇今起報名,縣長徐耀昌歡迎大家踴躍參與,回顧先烈英勇事蹟,傳承客家的忠義精神。

乙未年事件紀念活動昨天在文觀局登場,邀請客家歌手謝宇威演唱千秋義民,「生為英雄,死為神靈,萬代敬仰,千秋義民」,唱出客家義民抗日保家衛國的悲壯精神,也為活動揭開序曲。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後,隔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軍登台時爆發乙未抗日事件,徐耀昌說,電影一八九五描述的客家三傑吳湯興、姜紹祖與徐驤號召鄉里,組織義民浴血抗日,最後壯烈犧牲,徐、吳兩位先烈都是苗栗客家人,乙未事件與苗栗息息相關,事隔兩甲子,希望透過系列活動,緬懷先烈英勇事蹟,宣揚客家忠義精神。

文觀局長邱蓬新指出,系列活動首場乙未事件歷史特展,昨天起至15日在第一展覽室展出,20日至30日移師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文創空間展出,分為圖繪戰爭、殖民海桑與烽火尺牘3單元,展出錦繪圖像的戰爭速報、征伐日誌的戰況實錄與戰事、締約等重要人物的書信往返等,讓大家深入了解烈士的抗日事蹟。

他說,11月29日舉辦追尋歷史巡禮,帶領遊客走訪吳湯興起義誓師的銅鑼天后宮、徐驤紀念公園、苗栗客家文化園區、楊統領廟等,追尋客家三傑的足跡,共90個名額,報名至20日(額滿為止),參加者可獲贈紀念書包,另外,12月20日在縣府辦論壇,邀學者專家就乙未事件與客家史實分享研究成果,報名至12月5日止,詳情電洽(037)352961轉712至718或上文觀局網站查詢。

----------------------------------------


北埔鄉外坪村風水寶地-姜紹祖的墓園「獅子滾球穴」
https://is.gd/K48anr
北埔鄉外坪村風水寶地-姜紹祖的墓園「獅子滾球穴」
1895乙未戰爭」主要是指甲午戰後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在翌年(乙未年)日軍入臺時,臺灣士紳群起反抗而遭到日軍以優勢兵力血洗屠殺的史實,其中尤以客籍人士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徐福盛、楊再雲、鍾石妹、傅德星、徐協台、徐泰新、林娘德等人分自桃竹苗一帶延續至中彰地區的戰役最為慘烈,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雖然最後日軍仍佔領臺灣,然而此一戰事對保存民族精神及客家族群在事件中所展現的堅忍性格,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乙未戰爭新竹戰役,6月22日至7月10日期間,姜紹祖率敢字營義勇軍於水仙崙、柯仔湖、十八尖山 、枕頭山 等地與日軍激戰,義勇軍傷亡慘重,依然前仆後繼,毫不退縮。 7月11日凌晨,彈盡援絕,姜紹祖吞食身旁親兵暗藏的鴉片自盡,就義時僅19歲,可憐少年壯烈成仁,姜紹祖遺體被偷運回北埔故里,埋葬於今日北埔鄉的外坪村。
姜紹祖在自殺前曾留下斷頭詩表明遺志,取名為《自輓》: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https://is.gd/K48anr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水仙崙古戰場-新竹市最高山,係姜紹祖敢字營義勇軍與日軍鏖戰的場所,死傷慘重,可說是一步一血淚,「五步哭山」的名稱可能因此而來,隱喻昔日姜紹祖與日軍纏鬥戰況之悲壯https://is.gd/K48anr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1895抗日,鍾石妹事蹟。
鍾石妹,新竹縣橫山鄉人,字哲夫,別號濬堯。道光三 十年生於廣東梅縣白馬鄉。年十四,隨母舅渡台,營商於今 苗栗縣三灣鄉。二十二歲時,向淡水廳請准墾拓橫山鄉大山 背,遂遷居該地,自行設隘防番。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台灣告急,巡撫唐景 崧下令募勇。鍾石妹奉札募勇五百名,與姜紹祖同時於桃澗 堡南嵌練勇。次年日軍侵台,鍾石妹率所練敢字右營南下, 駐新埔枋寮義民廟,準備迎擊日軍。戰終不利,乃經犁頭山,涉頭前溪,退守頭重埔。終因 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無法執槍禦敵,乃退回大山背,俟機再起。然日軍隨後追蹤而至,殺害其親鄰及無辜百姓,石妹再退入內山,但附近之人被捕者甚眾,為救無辜,乃忍痛 依日軍勸降條件投降。
日本當局為收攬人心,頗加優遇,日明治三十一年(1898),石妹被任命為樹杞林辨務署參事 。翌年二月授佩紳章,日明治三十六年(1903),當官選保正。
石妹降後,知大勢已去,對日抗戰終不能成事,乃與日 人敷衍,盡力為鄉民服務,因此大受擁戴。且其為人秉性廉潔,臨財不苟,家僅小康。日大正十四年(1925),卒於家鄉大山背,享年七十七歲。(參考台灣省通志稿卷七人物志義士頁十三~十四及新竹縣志卷九人物志頁 四九)。
1895抗日,鍾石妹事蹟。 @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kkNaNG
--------------------
鍾石妹
1823 ~ 1925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人物團體

中國
廣東梅縣白馬鄉
橫山鄉大山背 - 新竹市
鍾石妹,新竹縣橫山鄉人,字哲夫,別號濬堯。道光三十年生於廣東梅縣白馬鄉。年十四,隨母舅渡台,於今苗栗縣三灣鄉營商。二十二歲,墾拓橫山鄉大山背,並自行設隘防番。 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巡撫唐景崧下令募勇,鍾石妹募勇五百名,於桃澗堡南嵌練勇。次年日軍侵台,鍾石妹率所練敢字右營駐新埔枋寮義民廟,迎擊日軍。後因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乃退回大山背,俟機再起。然日軍殺害其親鄰及無辜百姓,依日軍勸降條件投降。 日本當局為收攬人心,頗加優遇,明治三十一年(1898),石妹被任命為樹杞林辨務署參事 。翌年二月授佩紳章,明治三十六年(1903),當官選保正。盡力為鄉民服務,因此大受擁戴。大正十四年(1925)卒,享年七十七歲。
本人物內容參考自新竹市文化局,業務項目:人物誌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85&parentpath=0,3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內容多數源自新竹市政府於民國79年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的《新竹市志》叢書及民國94年增修之《續修新竹市志》中,包含新竹市從清代至民國85年間,新竹市地區的先賢與耆老生平事蹟,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人物的入門資料,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新竹市文化局
新竹市地方知識庫寶藏|鍾石妹 https://bit.ly/3xK2l6Z


紀念姜紹祖1895年成仁126年/1895年乙未戰爭爆發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犧牲慘烈的戰役,北埔姜紹祖為了保鄉衛土,拜別母親與即將臨盆的妻子,籌組敢字營義勇軍起兵抗日,於新竹東門城之役,與日軍激戰,後於枕頭山(今新竹公園、動物園一帶)被日軍包圍,頑抗至彈盡援絕,姜紹祖不願投降服毒自盡,並留下絕命詩一首: 邊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十九歲的年輕生命就此殞落,寧死不降的的忠義精神令人動容!〈姜紹祖抗日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樂善堂 - Google 地圖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

樂善堂 - Google 地圖


 

《1895苗栗保臺戰役》新書發表 看見客家人保衛國土的決心與大義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IuP8pE
1895苗栗保臺戰役 - 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 https://bit.ly/49PPbrY

博客來-1895苗栗保臺戰役[軟精裝] https://bit.ly/3IISIwf
《1895苗栗保臺戰役》-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https://bit.ly/3wWdOoi

書封照片

《1895苗栗保臺戰役》新書發表 楊長鎮盼傳承忠義精神、守護家園 | 中央社訊息平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