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回到內在,找回快樂源頭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我快樂嗎?」許多人常如此自問。但心中的聲音,並非如此肯定,甚至顯得悲觀。尤其,當面對生活的快步調、家庭壓力、職場的大小戰役或感情的不如意,一切都讓人喘不過氣。
長庚生技董事長、著有《不合理的快樂:存在的喜悅》一書的醫學博士楊定一認為,真正的快樂是人們生命的本質,它一直都在、不需外求,只是受到現實條件的束縛,被鎖在生命的角落。自許為「健康工程師」的他,期望透過一系列「心境轉變」的工程,讓快樂解放、自然流露於生命。
以下是專訪摘要:
快樂是身心靈與生命的門戶。
當心中流出「身心合一」的快樂,這時量測心跳、呼吸等身體指數,都達最佳機能。快樂就有那麼大的作用,能帶動身體的代謝、免疫。
其實,人本質是快樂的,快樂也不需理由。但許多人不快樂,這是因為,人們對生命的理解受侷限,還不斷向外追求快樂。
舉個例子,人們常把眼前的一切當作全部、當作合理——這一生受到周邊他人的制約而不自覺,像是:被標籤為好學生或壞學生、被他人評論為沒希望或沒成就,還相信這一切是真實。
其實,眼前所見的一切,相較於整個宇宙、整個生命,只是一小部份。我們卻容易把注意力擺在這狹窄的角落,而感到悲傷、失落或委屈,把生命當作問題,卻不知道自己擁有無限大的潛能,實在可惜。
在這不成比例的「小」世界中,要快樂就更不踏實了。
我還碰到許多人,想從這個世界找到、追求些什麼——想變成聖人、爬上高位,或陷入各種家庭、同事、情侶等人際關係的煩惱中,甚至認為得要不斷苦修、有成就。
他們都在「找」、在「動」、在「做」些什麼。但要達到永恆的快樂,無法從「物質」的轉變得到。
如何找回永恆的快樂?
因為快樂不是一個目標,它追求不來、也無法刻意取得。它是透過「在」(Presence、Being-ness)而成,跟著「在」,隨時回到當下、回到這裡和現在,快樂就在眼前、就在心中。
我是一個醫師,我把醫師當作「健康工程師」,這次我想大膽地用「顛覆的工程」帶來改變——人們常向外追求一些目標,但透過「態度轉變」,由外往內看,生命就向你伸出手、擁抱你,沒有事了。
我將透過實用的方法,帶大家投入。久而久之,永恆的快樂不只成為生活習慣,還成為「你」,因為快樂是你的本質,只是你不懂、你不知道,但當你記得了,就像釣魚的鉤子,能夠把快樂鉤回來。
對初學者來說,我常希望大家先把意識、注意力落回身體。因為身體會帶動快樂,如同親近大自然時,腦袋停止思考,再聞點味道,全身就快樂。
但人的意識常偏重在腦袋,不會意識到身體,甚至從沒感受過氣脈的轉變,這就等同於沒有生命。
這時,要花點時間,讓自己把生命的根,透過身體找回來。像是靜坐、跳螺旋舞;或透過一短一長、四短一長的步調,調整呼吸;甚至可以練習和身體對話、向身體感恩,去感受、欣賞、享受身體。
這樣的快樂是個起步,下一步,要連身體都超越,落回「心」。
臣服:接受生命的變化
這就要不斷回到「臣服」和「參」兩大法門,它們的動力最大,還可隨時帶到生活中實踐。
「臣服」指的是接受這個世界、接受眼前的全部考驗——不論遇到好事、壞事、沒有事,或不舒服、沒希望、受委屈、掉眼淚、吵架或創傷等,不斷接受瞬間帶來的變化。因為宇宙不會犯錯,所以不斷告訴自己,「我都可以接受,這剛剛好是我需要的一堂功課。
試著洗腦自己,這每個人都能做到。原則是,不論面對什麼,都對自己說,「It's ok。
雖然這聽來有點不理性——「我能接受我的不完美」、「我能接受和別人吵架」,甚至「我接受『我沒辦法接受』」,但肯定一切是ok的、圓滿的,這就是臣服。
特別的是,這裡的「接受」,不同於「放掉」;放掉一切很難做到,但是可以學著去接受。試試看,就知道兩者差別。
有些人還問我,「這是不是發呆、什麼都不做?」剛好相反,你本來就有佛性,讓心帶著你往前走,只是往哪走不重要,因為你肯定一切;甚至有什麼阻礙、痛心,「I am ok,」我滿足到底,我感恩、感謝這個生命。
一路接受,有意思的現象就出來了。你會發現念頭、煩惱開始減少、甚至沒有了,然後就會浮現愛、喜樂、寧靜這些人們的本質,也不需要再從人間找東西
「參」的練習:觀察自己
另一個法門是「參」。在古代,這常是修行的最後階段。它並不困難,反倒最不費力,但人們卻常質疑,「可能嗎?有那麼簡單嗎?」
參,指的是不斷地透過體察「我」的念頭與感受,提醒自己回到真實。例如,當不快樂的念頭浮現,可以自問:誰不舒服?誰有反彈?誰不斷有傷痛、悲傷、失落、不安?
最終的答案是「我」——我不舒服、我有反彈、我認為生命不快樂。
進一步再問:「我是誰?」至少重複三次。此刻,腦海自然踩剎車,念頭被帶走,寧靜、沉默的空檔出現。不知不覺,你就從念頭的境界,落回心、落回空,如此簡單。
我還想介紹一個「我在」的靜坐方法(I AM meditation),它同時結合「臣服」和「參」兩大法門。
閉起眼睛,好好坐著,吸氣、吐氣,觀察自己的呼吸,然後邊呼吸邊重複兩個字——吸氣時說「I」,吐氣時說「AM」。這能讓你脫胎換骨、減少念頭,自然達「止」的境界。
試著不斷嘗試,這個力量是不得了的。
這股快樂能量還能擴展,一個人快樂,旁邊的人都能感受到;這是一種「場」的觀念,很像颱風眼,表面寧靜,但「場」的力量有無限潛能,周邊的人自然被捲到裡面。
經過這次工程,人們能大規模醒覺過來,善意也會擴散


 

2014-07-22_143729  

【最新消息】9/20(六)楊定一博士《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返台新書分享會

席次有限,敬請盡速報名,現場憑書再贈【健康握】兌換券一張(價值250元)
立即報名:http://topic.cwbook.com.tw/reader/2014/meditation/event.html

凡購買《靜坐》即可以75折優惠加購《真原醫》

隨書附贈

l 60分鐘靜坐導引與音樂CD

l 首刷憑書封封底截角至長庚生技全省門市購物,就送【真原泥牙膏】(市價150元,每書限送乙條),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若有10本以上大量購書需求,亦可直接洽詢天下雜誌:02-2507-8627 分機322 董小姐

分心年代,靜坐讓我們訓練心靈,

開發大腦神經新迴路,放鬆心智,

找回身體失去的平衡,重尋健康。安住於當下。

一個父親和女兒共同的探險之旅,透過靜坐尋找到人生的意義

這是一趟自我發現的旅程,用開放的心態,就能全然的放下與領悟

為什麼要學靜坐?靜坐的方法有哪些?靜坐對身體健康有哪些益處?

靜坐跟宗教的關係是什麼?靜坐真的會通靈、悟道嗎?


分心年代最需要的安靜力量: 楊定一《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靜坐很簡單,從數呼吸開始,體驗平衡而自在的自己《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傑出醫學研究者與醫師楊定一10幾歲時就一邊解高等微積分,一邊閱讀哲學書籍,想知道人生所為何來?楊定一從物理、生物、神經生理學的當代研究成果,重新以現代和科學的觀點來看靜坐、修行,並結合健康醫學的原理,點出靜坐在身心方面的立即效果。

本書全文採QA方式,透過女兒楊元寧匯集了父親多年來靜坐教學累積的問答,也納入了自己從10歲到24歲向父親提出的各種問題,解答了絕大多數人對於靜坐的疑問與想像。

「我透過靜坐尋找的,其實是人生的意義,我們為什麼來此?人生所為何來?生命還有什麼是我們掌握不了的?最後我終於明白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內心,只要探問自己的心靈,答案自然會湧現,而且都是那些再明顯不過的事理。」 -楊定一

靜坐對健康的益處

l 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開發大腦神經新迴路:

刺激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智,讓身體重回和諧與完整。

l 開發大腦潛力:

靜坐時腦波由清醒和忙碌狀態的β波轉為放鬆和專注狀態的α波,有活化腦部尚未使用的區域,增進智力、認知、創意、促進情緒穩定、創造正面情緒、放鬆心情、強化道德推理、提升自信心等有益的「副作用」。

l 改善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靜坐能幫助我們整合包括空間感、視覺、感覺、知覺、和運動的協調能力,調適回應壓力訊息的身心負擔。

l 身體各器官的改善:

靜坐能促進心血管健康、並讓心臟恢復合一性,也能刺激胃腸的蠕動和排便,並刺激唾液和消化腺分泌酵素,以幫助消化。同時徹底放鬆,身心步調合一之後,就能矯正姿勢。

「如果說《真原醫》反映我的養生觀念,則這本寫照我的靜坐觀。靜坐等同開發一個大腦神經新迴路,放鬆心智,讓身心重回和諧、完整。深一層是對生命全新的領悟,完全沈浸於慈悲、智慧、與喜悅之中。」-楊定一

「當你感覺世界在和你作對時,懇切希望「靜坐」能點燃你的內在火焰,在孤寂混亂的世界裡提供一點安慰和激勵,以及一點點勇氣,幫你找出一條自己的路。」-楊元寧

我們的確無法改變因為科技日新月異,而使得現代社會壓力倍增的現實。人們隨時處理大量資訊、追求效率與便利,每個人都處於一心多用的分心年代。然而愈忙碌的人,愈應該學習靜坐,每天幾分鐘,簡單從數呼吸、舌頂上顎開始,就能找回身體失去的平衡,重尋健康。

靜坐可以很簡單,專注在數呼吸開始。

耐心嘗試,重回身心靈和諧自在的自己。

關於作者

楊定一博士John Ding-E Young M.D., Ph.D

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長庚生物科技、美國Inteplast Group 董事長。

曾任洛克菲勒大學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系教授、系主任,現為兼任教授。

著有《真原醫 ─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一書,為2012年度誠品、博客來、金石堂等通路不分類暢銷書年度排行第一名。

楊元寧

就讀哈佛大學期間獲獎不斷,畢業時獲得了最高榮譽的文學士殊榮,並受邀加入美國歷史最悠久、久負盛名的Phi Beta Kappa資優學生聯誼會,小學四年級初次接觸靜坐,為了追求自我心靈的成長,往後更在美國、亞洲、巴西多地參加了多次禪修,在哈佛時期輔修東亞研究,以加深理論與實務的基礎,同時也接受了古代傳統瑜伽、能量療癒和靜坐的訓練,不僅取得了RYT200瑜伽老師的認證,也取得了Life Force(生命能量)瑜伽士資格,著重於心理健康和情緒管理,並專精於憂鬱與焦慮療癒,同時也獲得了靈氣療法(Reiki healing)的認證。

在大一結束時出版《哈佛心體驗》,在高二時著作了七本童書繪本,也著作了多篇和全人療育與預防醫學相關之教育手冊,元寧選擇了以這本書來做為整合她個人在禪修上的體悟、心靈探索的過程以及她的興趣,也就是近期開始受到矚目,有關靜坐對身心健康影響的科學研究,期待能結合東方自古延續下來的智慧和西方以科學和研究為導向的文化。

 

2種方式讓我們培養最有效的快樂習慣!
2014/07/24
快樂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共同目標,然而我們卻常習慣將心力放在讓我們不快樂的問題上,反而讓我們離快樂越來越遠。Matthieu Ricard 是用科學方法檢測出來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要怎麼擁有快樂,讓他來告訴你。

是「快樂」還是「享樂」?

許多人常混淆了快樂與享樂的定義,Matthieu解釋快樂是發自內心的平靜與圓滿,是一種生命的狀態,不是時常變化的情緒;享樂則是會受時、地、物影響而有所改變的感受,就像吃蛋糕,吃第一塊時覺得好吃,再吃第二塊、第三塊就會感到不適,從開始享樂的那一刻起,就逐漸消耗樂趣。因此,快樂並非如享樂般要不斷向外尋找,而是蘊含在生命中的寶藏。

快樂何處尋?

然而,我們總習慣從外界尋求快樂的感受,以為得到了什麼就能夠擁有快樂,但這個念頭卻會讓你步入不快樂的狀態裡,因為只要少了其中一種元素,你就無法達成圓滿的快樂目標,太過於仰賴外界的物質力量,只會讓你陷入盲目追求的陷阱裡。

真正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並非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我們的心。心是將我們的經驗詮釋為痛苦或快樂的根源,因此主宰你是否快樂的是自己的心。

負面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嗎?

既然心是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關鍵,但我們仍不時會產生負面情緒,難道這些想法是與生俱來的嗎?心的本性就像一面鏡子,它會透過「意識」如實反映出我們經歷的喜、怒、哀、樂,但這些情緒的波動都不會影響鏡子的本質,只有我們的意識會隨之起舞。

由此可知,在意識之下,心的本質並不會受到情緒影響,然而我們經歷過多的負面情緒,像是憤怒、嫉妒、自大等,並不會為我們帶來美好、快樂的生活,而且也會危害他人。當我們經歷越多負面情緒,就像連鎖效應一般,我們就會感到痛苦與折磨。同樣地,如果我們幫助他人,內心感到快樂,這樣的情緒也會讓我們感到滿足,希望能永保這樣的情緒。

培養快樂的習慣

人人都想要擁有快樂,但要怎麼讓快樂常在心中呢?Matthieu 提出兩種方式,讓我們能學習培養快樂的習慣:

1.訓練心智:訓練心智即是訓練擁有相反的情緒解藥。當我們對某件事物有某種情緒時,不可能同時有相反的情緒,就像我們無法和人熱情擁抱的同時,卻出拳傷害對方,因此透過訓練心智產生相反的情緒解藥,就能消融原來的情緒。例如,用正面情緒去化解負面情緒,以愛化解恨,以內在的自由化解執著的念頭,用每一種情緒的反面來釋放被負面情緒困住的自己。

2.正視負面情緒的本質:當我們對某件事越生氣時,往往會不斷去想那個討厭的事物,但這反而會讓我們更容易困在憤怒的情緒裡。向外追尋只會深陷泥沼,因此要向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解方。正視像暴風雨般的情緒,就像你坐在雲海上面,端詳波濤洶湧的情緒巨浪,就會發現那只是一堆霧氣。同樣地,當你看見自己的情緒轉折、注視自己的心境,而非惹人心煩的事物,情緒隨即就能煙消雲散。

塑造大腦,讓快樂永遠與你同在

許多人以為成年之後,大腦就難以改變、塑造。但 Matthieu 透過研究,邀請長期冥想的人保持充滿慈愛的心念,並讓他們連想受苦的人們和所愛的人們,結果顯示,右額葉活躍的人較憂鬱、缺乏正向想法;左額葉活躍的人則較開心,且樂於助人。

另外在實驗中也發現,長期冥想的人能夠控制情緒的反應。透過播放鞭炮聲的測試,一般人聽見炮聲時,身體都自然會有嚇一跳的反應,但是長期冥想的人並不會受干擾,鞭炮聲就像流星一般轉眼即逝。因此,透過訓練,腦部仍能有所改變。

腦部訓練不僅只是靈魂的補給品,而是必需品。我們能花數十年的時間學習、培養興趣,然而我們卻少有人願意花費時間在培養自己的心性,讓自己常保喜樂之心。訓練心智是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寶藏,別忘了,心是決定我們感到幸福快樂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 TEDXTaipei,歡迎加入facebook)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See more at: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88/article/1328#sthash.LGY8mufq.dpuf


哈佛大學推薦:20種快樂的方法
1. Be grateful. 
    學會感恩。
2. Choose your friends wisely.
    明智的選擇朋友。
3. Cultivate compassion.
    培養同情心。
4. Keep learning.
    不斷學習。
5. Become a problem solver.
    學會解決問題。
6. Do what you love.
    做你愛做的事情。
7. Live in the present.
    活在當下。
8. Laugh often.
    經常微笑。
9. Practice forgiveness.
    學會原諒。
10. Say thanks often. 
      常說謝謝。
11. Create deeper connections.
      學會深交。
12. Keep your agreement.
      信守承諾。
13. Meditate.
      反思、冥想。
14. Focus on what you’re doing.
      關注你在做的事情。
15. Be optimistic. 
      樂觀。
16. Love unconditionally.
      無條件付出愛。
17. Don’t give up.
      永不放棄。
18. Do your best and then let go.
      盡力而為,然後隨緣。
19. Take care of yourself. 
      照顧好自己。
20. Give back. 
      感恩圖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