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畢業門檻 政大決議廢除- https://goo.gl/KTuyT1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台灣驚爆了學術造假事件,連美國的知名媒體都有顯著的報導,壞事傳千里,丟臉丟到國外去。這件醜聞在國內的學界與政界更是捲起了千層浪,教育部長蔣偉寧甚至牽扯其中,被迫辭職下台。

對於這整件事的起因,許多評論人士都從制度面來探討,覺得國內學界的生態多以研究掛帥,而研究的表現為求客觀,又把登在著名期刊上的論文篇數當作是主要的衡量標準。學術研究橘越淮而為枳,這量化的指標在台灣逐漸走了偏鋒,因而嚴重扭曲變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界對於目前這個亂象都不感到意外。

學者以研究拚升等拿補助,大學靠這些學者的成果來衝排名。中學生用考試成績拚第一志願,國高中也仰賴這些學生的表現來鞏固自身的地位。至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似乎也就沒那麼多人在乎了。如此看來,老師並沒有比學生高明多少,大學也沒有比中學更讓人值得稱羨,大家都集體陷在一鍋醬缸裡面,難以脫身。

英文裡有個字眼似乎能貫穿這些表象:kiasu(怕輸)。這個字眼源自新加坡,是閩南語「怕輸」的音譯(閩南語漢字作「驚輸」),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於2006年修訂時首度收錄。《牛津英語詞典》把kiasu定義為「一個人受制於自身利益,因為害怕錯過或唯恐遺漏,而展現出一種自私自利、汲汲營營、急切貪婪的態度」

這不也就是一種「輸人不輸陣」的心態?我們可以不比別人優秀,但絕對不能排在最末,落於人後。大家都在努力唸書,拚第一志願,我怎能置身事外,告訴自己成績不是唯一,活得快樂比較重要?每個大學老師都在搞研究,衝論文,我怎能對此置若罔聞,反而說教學才是王道,把學生教好才是作老師的第一要務?每所大學都有英文畢業門檻,本校又怎能特立獨行,不設門檻,說這個作法昧於現實,自欺欺人,學生對自己負責就好?

平常心只是個理想,回到原點、探求初衷,似乎也只停留在理念層次。台灣教育圈的這些亂象,英文的kiasu(怕輸)似乎道盡了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