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漆過火?林飛帆:先思考「為客之道」

2014-06-29  08:17

〔本報訊〕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度訪台,引民激烈反對、甚至潑漆抗議。學運總領袖林飛帆今凌晨撰文,抨張最後「落荒而逃」,更強調以客為尊的同時,各界應思考「為客之道!」林飛帆暗批,張志軍是表面姿態柔軟的惡客,雖稱探訪台灣基層,實質仍是處理「王張會」。

  • 學運領袖林飛帆(右)今認為,強調待客之道的同時,應思考「為客之道」;陳為廷(左)日前曾譏諷,張志軍是被嚇跑。(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學運領袖林飛帆(右)今認為,強調待客之道的同時,應思考「為客之道」;陳為廷(左)日前曾譏諷,張志軍是被嚇跑。(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 歷經潑漆事件後,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中)昨取消三個行程,提前到機場返中,維安人員包圍護送登機。(記者朱沛雄攝)

    歷經潑漆事件後,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中)昨取消三個行程,提前到機場返中,維安人員包圍護送登機。(記者朱沛雄攝)

林飛帆今於臉書寫下〈與待客之道同等重要的事-為客之道〉一文,認為台灣人生性好客,這次張志軍來台卻遭強烈反對,理應先分析原因。他指出,有人批評潑漆過當,但強調「待客之道」的同時,更應思考「為客之道」。

如果遠來的客人,不懷好意,甚至出發前早已嗆明今日不是來作客,而是來作主,連基本的為客之道都沒有;那麼,自以為「以禮待之」為最高原則的主人,已不只是顢頇鄉愿,更是作賤自我。」林飛帆淡淡寫下,張志軍表面探訪台灣,實則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進行「王張會」。他說,在馬政府鄉愿、野黨無力監督下,各界應回過頭來,思索為客之道的意義。

林飛帆臉書全文:

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此趟來台,最後是「落荒而逃」畫下句點。一些人批評昨天在西子灣抗爭者「潑漆抗議」是過激行為,不是待客之道。但我想,有個更重要的問題,大家應該思考。

認識台灣,理解台灣的人應該都知道,台灣人其實是個很好客的民族。客人來訪,正常情況下,主人鮮少會惡言相向。那麼為何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此次來訪,卻會遭受到這麼嚴正的抗議?甚至有人用潑漆方式表達抗議?

綜觀張志軍此趟來訪的前前後後,整個脈絡。我們應該先回顧,今年三月、四月期間,台灣人民義勇上街的核心主張。當時一項核心的主張就是,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完成立法之前,兩岸政府不得在進行任何談判或協商。

但是,這次張志軍來台,表面上是要探訪台灣基層,但重頭戲卻是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的二、三次「王張會」,然而他們之間談判和協商的內容,因為不公開,我們至今更無法清楚完整內容。

另外,太陽花運動剛過兩個月,中國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卻在6月11日對國際媒體說出的「台灣前途由中國人民決定」的言論,這樣的言論不僅在張志軍以國台辦主任身分來台之前,沒有得到中國官方澄清,即使是25日他已下了飛機到了台灣,也仍然沒有鬆口做任何澄清。

這次張志軍的來訪,不只不顧台灣人民對於兩岸監督條例未立法完成前,不得進行任何談判的訴求,執意要與陸委會協商包含「互設辦事處」等重大政治性議題,同時又未對國台辦先前否定台灣主權地位的立場做出澄清、修正。關心待客之道的朋友,或許也應該關心這位客人,是否同樣做足了為客之道?先不要說禮尚往來了,不顧主人意願,執意要與對方會談協商,連根本的尊重都沒有。這樣不懷好意的來客,即使是遠來,作為主人本應清楚表達立場,清楚向來客主張主人的態度,而非自矮身分鄉愿地迎合其要求。

但很遺憾,我們看見,藍綠朝野政客,只有鄉愿。陸委會當然不必再說,因為整個馬政府從頭到尾就沒把人民訴求放在心裡。但在野黨執政首長的這次的表現,更讓人遺憾。除了譴責抗爭者沒有待客之道,更嚴重的在於,他們的會談一樣是閉起門來,僅在會後對外做說明。民進黨作為2016可能重返執政的在野黨,應該也清楚人民訴求的兩岸監督機制的重要性,更應該了解台灣社會對於黑箱的兩岸對話的厭惡,但此次陳菊市長以身作責的把門關起來,是要人民如何信賴?其會後加碼譴責抗爭者的言行,更讓人感覺時空錯亂,人事全非。

我要再重申一次,我不反對兩岸對話、協商、談判,但前提應在於兩岸之間的官方對話談判有明確的監督機制。同時,必須要在對等的基礎。如果遠來的客人,不懷好意,甚至出發前早已嗆明今日不是來作客,而是來作主,連基本的為客之道都沒有;那麼,自以為「以禮待之」為最高原則的主人,已不只是顢頇鄉愿,更是作賤自我。

最後,我想比起關心潑漆是否違背待客之道,我們更該關心,何謂為客之道。以及面對表面姿態柔軟的惡客,我們該如何應對。我認為,如果今日張志軍的來訪,得到台灣朝野官方,堅決的回應,充分遵守人民的訴求:不逕行談判、不關起門來。屆時也才有評價抗爭者手段的是否符合比例的基礎。

2014-06-29

◎ 鄭皓中

在中正大學校園裡,那塊我們曾因響應太陽花學運而發起罷課,開起戶外民主講堂的草皮上,現在立了座石碑。這座石碑上所刻寫的,不再是過去那套老古板,而是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紀錄,對公共知識份子道德良知的期許。

  • ▲國立中正大學即將落成的「學術自由」石碑,碑文摘自太陽花學運期間校方聲明稿。(中正大學機械系畢業生蔡翔宇提供)

    ▲國立中正大學即將落成的「學術自由」石碑,碑文摘自太陽花學運期間校方聲明稿。(中正大學機械系畢業生蔡翔宇提供)

碑文如此寫道:「大學為知識殿堂,探尋真理,沒有包袱,亦無所畏懼,被視為國家行政、立法、司法與媒體之外的第五權。因此學生與教師以非暴力方式關心公共事務與國家發展,乃公共知識份子的表現,不容抹黑與漠視。—摘自太陽花學運(二○一四年三月)中正大學聲明稿」

在太陽花學運展開後,我們經由政府一連串的約談、法辦、恐嚇、威脅等動作,更清楚地看到政府將相關言論視為洪水猛獸,而非一種意見表達的方式。如此一來,不但可能錯失許多反映民意、改正錯誤施政的機會,而且也將無法平息民怨,反而讓反抗行動越演越烈。

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堅持絕對的言論自由,反對將誹謗政府入罪,因為正如中研院研究員張福建先生所寫「在高唱革命的背後,必然隱含著對政治或社會嚴重缺失的尖銳批評或指控」。因此,一個良善的政府應該要能夠察覺出所謂「反政府言論」背後隱藏著的問題,而不僅僅只是看見了表面的妨害公務等罪狀。

在七、八十年後,當我們都沉入歷史,這座石碑將告訴後人,請接下我們的棒子,繼續往理想社會邁進!

(作者就讀中正大學政治系)

2014-06-29

◎ 廖斯泙

中正大學在校內立了座碑,張揚了學術自由,引起網路上讚賞的聲量。碑文節錄自當時支持太陽花學運的聲明稿,並立在當時中正學生自主罷課集會的草皮上。對於參與公共事務、政治議題的學生來說,是無可比擬的鼓舞。且在那之前,中正大學便因於太陽花學運中,大聲支持學生參與社會運動而受到矚目。

大學是個供人自由學習與研究的場域,減少限制,方能達到學術成果獲得極大值,屏除各種壓力,也可以使知識更為純粹。學術自由,本就是我國憲法保障的自由之一,如此理所當然的事實,現今居然要以立碑方式來紀念,或說喚起群眾意識?

眼看其他大學對於政治的屈服,如成大校方之於南榕廣場、台大校方縱放警力介入、交大清大正副校長爭議言論等等,近幾年來大學對於學術自由、大學自主的拿捏似乎越趨限縮,也不再有保護學生的意識,使中正此番立碑行為顯得「大膽」!

就現實而言,各大學為爭取預算與補助,對政府部分屈服在所難免。中正大學多次未得到五年五百億元補助,學生對此似乎也見怪不怪,校長更是發下豪語要發展中正大學的特色,而不要被補助評鑑給綁死。也許便是一直以來的未獲補助,使學校反而脫離控制,進而敢做敢言,成了這所大學的不幸,卻又是極其幸運之處。

中正大學的中正二字,眾人皆知為紀念蔣中正。近年來對於蔣中正的歷史定位逐漸轉變,由英雄式的愛戴墜落為獨裁的代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正雖以中正為名,但創校之始便立志不使政治力滲入,因此中正校園中幾無政治人物雕像。

有著最獨裁的校名,如今卻陰錯陽差成了最自由的學府!我為中正大學喝采!

(作者為中正大學校友,政治大學準研究生)

---------------------------------------------

2014-06-29
為什麼台灣與中國不能建構國家與國家的友誼關係?台灣人民要有這樣的問題意識,才不會被禁錮在國民黨中國的殖民羅網裡。
台灣人民要想一想;中國人民也要想一想。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不能只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盤算為依據,要有世界史的視野、進步性的思考。
台灣與中國,分別形成各自獨立的國家,兩國也可以友好、和平,美國與英聯合王國的兄弟之邦是一個例子。台灣的留美人不是很多嗎?中國的留美人也一直增加。美國經過獨立戰爭脫離大英帝國,都可以與後來的英聯合王國發展親密的友誼,是歷史也是現實。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從前被綁架在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相互敵對。從「蔣幫」與「毛匪」的競鬥,中國史的血淚硬寫在台灣的土地上。漢賊不兩立的蔣氏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易位為賊漢後,中國共產黨似乎等著收拾中國國民黨挾持的「中華民國」這個他們認為的偽中國,敵對關係發展為相互利用關係,但消滅「中華民國」是不變的。
如果,台灣發展出不再是「中華民國」的新興國家呢?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完成的中國革命,是否因為舊歷史的終結,會完成?再沒有國民黨中國混淆歷史視聽?二戰後的亞洲史、世界史糾葛的國共中國問題,因此而落幕。這難道不是一種新的選擇?
這要看台灣人民的意志,要看台灣人民是否能夠解脫中國國民黨的綁架。原生台灣人民的被殖民症候群形成悲情歷史;新生台灣人民流亡情境的殖民症候群也是苦情歷史。想想,美國怎麼獨立的?美國獨立先賢不是大英帝國殖民者及後裔嗎?他們以自由、民主之名脫離大英帝國,不只創造了一個美國夢的新國家,也光耀了大英帝國。
「中華民國」要成為歷史,才能終結歷史的悲情與苦情,不只台灣,中國才能有新的政治氣象。中國國民黨為了一己之私,不會放棄它綁架、挾持的國家。這就是台灣的困境。
人的生命有竟,但國家可以在死與再生的邏輯中新興。只有成為一個新興的國家,台灣才能脫離原生住民悲情與流亡群落苦情交互映照的戰後歷史,可能真正開展與中國的友好、和平關係,中國才能展現文明國家的氣度與形象。為什麼不?!(作者李敏勇,詩人)

-------------------------------------------------------------

2014-06-29
台灣人在兩岸交流何時沒有自信過?
向上國來使抗議,不是缺乏自信的害怕、恐懼,那是意見的表達,也是異見的宣示,明白說就是一種態度。
國民黨敗退台灣的六十多年前到現在,台灣人怕過中國?怕?早就該投降了,不會囂張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也不會斷然就拒絕大匪幹廖承志的招降,他寄給蔣宋美齡的信引用「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老一輩理了嗎?
台商在新舊世紀交替勇闖中國,一波波人才身懷鉅款,就是自信。
自信他日可以衣錦榮歸,自信自己可以改變中國,自信因經濟狀況的所得增加可以讓中國人民走出共產。
自信台灣人可以引領中國人,就以民主政治為燈塔!
中國官員來訪,如影隨形的是抗議,不是哀求。所以,是無所謂缺乏自信的立論,中國的今日,是誰「捨身」做動力的燃料?台灣人。
中國人以前看到台灣人的眼神,記憶猶新嗎?要記得很深很久,那種優越感遠去了,可是,台灣人會再起的。
從一窮二白走到高科技掛帥境地,台灣人自信又溫柔敦厚!(黃明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