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看好摩爾定律「經濟」!台積前研發大將林本堅:主戰場已非微縮晶片
數位時代數位時代 發表於 2023年5月12日 仍看好摩爾定律「經濟」!台積前研發大將林本堅:主戰場已非微縮晶片 | T客邦 https://bit.ly/3qf2iBk
 仍看好摩爾定律「經濟」!台積前研發大將林本堅:主戰場已非微縮晶片
台積電去年創下史上最高營收,一舉超車三星成為全球半導體龍頭。面對今年上半年市場消化庫存、海外設廠成本飆高、先進製程需求減緩和人才供應短缺,台積電還保有36年來的高速成長動能嗎?
 仍看好摩爾定律「經濟」!台積前研發大將林本堅:主戰場已非微縮晶片 | T客邦 https://bit.ly/3qf2iBk
延伸閱讀:終結莫爾定律的可能不是物理學,而是經濟學:晶片越來越貴,建廠成本遠超百億美元
「現在叫Moore’s Law of Economy(經濟的摩爾定律),不是Moore’s Law of Scaling(尺寸的摩爾定律),前者可以一直發展下去。」台積電研發處前副總、現任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院長林本堅,在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針對摩爾定律提出觀點,指出將來的戰場已不在尺寸,而是效能。
 林本堅是台積電壯大過程中的重要功臣之一,曾帶領團隊研發出浸潤式微影技術,突破半導體在65奈米的微縮障礙,幫助台積電成為業界領先者。該技術後來也成為全球半導體業者的發展路徑,贏得晶片微縮史上重要的一役。
 隨著物理極限逼近,關於晶片能否持續微縮,以及微縮後是否仍具意義也掀起大量討論,林本堅則以 「Moore’s Law of Economy」 回應。
  ▲ 來源:蔡仁譯攝影林本堅是台積電壯大過程中的重要功臣之一,曾帶領團隊研發出浸潤式微影技術。
 如汽車講究性能!有買氣就有下一代
過去,由於不同世代的製程,能在相同電壓下驅動更多電晶體,得以繳出更好性能成績。不過,林本堅指出, 從10奈米以下開始的製程節點,包含3 / 5 / 7奈米等,已不是在指實際晶片面積大小,而是能否做到該尺寸所應發揮的效能。
 林本堅比喻:「就像我們買汽車,以前2,000cc的汽車真的就是那麼大;現在不同,你買2,000cc指的是這輛車能發揮同等級的性能。」這位身經百戰的微縮大將指出,如今晶片即使面積只縮小一些,若表現(performance)能增加1倍,也許快上50%,再稍微便宜一點,對客戶來說仍然是賺到,「只要user(使用者)願意買,那你的下一代又到了。」
 摩爾定律的重點已不在於尺寸,而是晶片表現能否更強、更快,也就是林本堅口中的「Moore’s Law of Economy」。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在公開場合中指出,若要兼顧淨零碳排和高算力表現,先進製程和3D IC先進封裝將是2大關鍵。
 林本堅表示,「從這個觀點來看,摩爾定律的延續還不會停止。」他認為,性能改進的過程能不斷延伸,人類也會不斷做出新的東西,「你聽到的2奈米、1.4奈米,就是Moore’s Law of Economy。」
 曾經有台積電的研發主管到清大半導體研究學院進行分享, 指出台積電內部目前看到的半導體 roadmap(路徑圖)至少還有十年 ,「當然不是十年後台積電就會關門,即使不微縮,台積電還是很有價值,因為半導體的需求愈來愈多。」
 那麼,晶片的微縮是否已走到終點呢?,林本堅認為:「沒有停,但要繼續微縮也非常難,還會很貴。」他表示,台積電這十年將耗費龐大的人力、財力全力發展,「那我們就是先幫他們看看方向,讓台積電邊走邊描繪,繼續下一個30年。」
仍看好摩爾定律「經濟」!台積前研發大將林本堅:主戰場已非微縮晶片 | T客邦 https://bit.ly/3qf2iBk


矽的末日到了?究竟是什麼新型材料能夠取代矽?
矽的末日到了?究竟是什麼新型材料能夠取代矽? | T客邦 https://bit.ly/3alLyjY
矽的末日到了?究竟是什麼新型材料能夠取代矽?
晶片,又稱微電路(microcircuit)、微晶片(microchip)、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是指內含積體電路的矽片,是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的一部分,負責處理資訊。人們常常把現代電子科技的進步與矽基晶片的進步等同起來。摩爾定律也越來越為人所熟知。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高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增加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資訊技術進步的速度。
2018年11月16日,芝加哥大學實驗室的碳化矽晶片。電力電子領域正在發生變化,因為工程師們不再使用矽晶片,而是使用碳化矽等新型材料,這種材料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處理電力。(Lyndon French/The New York Times)
2018年11月16日,芝加哥大學實驗室的碳化矽晶片。電力電子領域正在發生變化,因為工程師們不再使用矽晶片,而是使用碳化矽等新型材料,這種材料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處理電力。(Lyndon French/The New York Times)
電子產品在現代生活中還扮演著一個角色,那就是引導電子產品的電力。電力電子(power electronics)領域正在迅速地發生變化,因為工程師們不再使用矽晶片,而是使用碳化矽等新型材料,這種材料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處理電力。一些新穎的後矽設備(post-silicon devices)已經投入使用,隨著我們的經濟從化石燃料轉向電力,更好的電力電子產品在未來將變得更加重要。在矽供應鏈嚴重扭曲的時候,這些新材料卻蓬勃發展。 
2017 年,特斯拉迎來了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一波新材料從實驗室迸發出來。該公司已經發布了兩款成功的豪華車型,但為了成為一家主要的汽車製造商,公司把未來押在了製造一款更便宜、面向大眾的汽車上。 
2017年8月8日,位於加州山景城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站。 (Jason Henry/The New York Times)
▲ 2017年8月8日,位於加州山景城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站。 (Jason Henry/The New York Times)
當特斯拉發布 Model 3 時,其在競爭中擁有一個秘密的技術優勢:一種名為碳化矽(SiC)的材料。電動汽車的關鍵部件之一是牽引逆變器(traction inverters),它從電池中提取電力,將其轉換成不同的形式,並輸送給驅動車輪的馬達。為了讓汽車有足夠的動力,牽引逆變器必須輸出數百千瓦的電力。 
之前的牽引逆變器是基於矽製成的,但 Model 3 的牽引逆變器是由碳化矽製成的。碳化矽是一種包含矽和碳的化合物。特斯拉所用的碳化矽晶片是由歐洲意法半導體公司(STMicroelectronics)製造的。該公司稱,這種晶片可以將汽車行駛里程增加 10%,同時顯著節省汽車空間和重量,這在汽車設計中是非常寶貴的優勢。「Model 3 的空氣阻力係數和跑車一樣低,」名古屋大學(Nagoya University)負責電動汽車零組件拆卸的工程師山本正芳(Masayoshi Yamamoto)告訴日經亞洲(Nikkei Asia),「縮小的逆變器使其流線型設計成為可能。」 
Model 3 大獲成功,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其開創性的電力電子產品,並證明了電動汽車可以大規模推廣。同時,這也讓特斯拉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 
「特斯拉做出了這一了不起的舉動,」法國高科技研究和諮詢公司 Yole Développement 的分析師克雷爾‧特洛阿德克(Claire Troadec)說,他指的是該公司改用碳化矽,「他們在一年半的時間裡所取得的成就真是令人驚歎。」 
隨著特斯拉的快速崛起,其他汽車製造商也在積極採取行動,讓自己的車實現電氣化,在很多地方,這是政府的要求。許多公司還計畫著,不僅在牽引逆變器中使用碳化矽,也在其他電子零件中使用碳化矽,如 DC/DC 轉換器。碳化矽的成本比矽高得多,但許多製造商得出的結論是,碳化矽帶來的好處遠遠彌補了更高價格帶來的劣勢。 
今年 4 月,半導體製造商 Wolfspeed 在紐約州北部投資 10 億美元開設了一家碳化矽「晶圓廠」,也就是製造廠。這家總部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公司與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其他買家達成了供貨協定。通用汽車副總裁希爾潘‧阿敏(Shilpan Amin)說,電動汽車的客戶「需要更大的續航里程,而我們將碳化矽視為設計電力電子產品的重要材料。」 
紐約州州長凱西‧霍楚(Kathy Hochul)在開幕儀式上對 Wolfspeed 工廠大加讚賞。「有一個很遠的地方叫矽谷,大家都聽過吧?矽谷有點被高估了,」她說,「我想成為第一個歡迎大家來到碳化矽谷的人,因為這就是未來。」 
拋開本土因素不提,在可預見的未來,矽將繼續主導價值 5000 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包括處理器和儲存晶片市場。 
在每年銷售額約為 200 億美元的電力電子領域,碳化矽正在取得重大進展。據 Yole Développement 預測,到 2027 年,汽車碳化矽的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 10 億多美元增加到 50 億美元。 
意法半導體高管愛德華多‧梅利(Edoardo Merli)說:「如果沒有碳化矽,我們就不會有如此繁榮的電動汽車市場。」 
矽和碳化矽在電子領域都很有用,因為它們是半導體,既可以像金屬一樣是導電體,又可以像大多數塑膠一樣是絕緣體。這種能力使半導體成為電晶體的關鍵材料,而電晶體是現代電子器件的基本組成部分。 
碳化矽與矽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很寬的帶隙,這意味著碳化矽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在兩種狀態之間切換。寬頻隙(WBG)半導體在電力電子領域具有優勢,因為它們可以更有效地傳輸更多的電力。 
碳化矽是 WBG 的「老前輩」,作為電晶體材料已經被開發了幾十年。在此期間,工程師們開始使用更新型的 WBG 材料,如氮化鎵(GaN)。在 20 世紀 80 年代,研究人員使用氮化鎵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明亮的藍色 LED。藍光由高能光子組成,氮化鎵具有很寬的帶隙,是第一種能夠產生具有足夠能量的光子的半導體。2014 年,三名科學家因這項發明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這項發明在電視螢幕和燈泡等設備中無處不在。 
最近,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氮化鎵來改進電力電子設備。在過去的幾年中,這種材料在為手機和電腦充電的電源供應器方面取得了商業成果。與使用矽電晶體的傳統電源供應器相比,這些電源供應器更小、更輕、充電更快、效率更高。 
加拿大 GaN Systems 公司的首席執行長吉姆‧威瑟姆(Jim Witham)說:「電腦傳統充電器的效率是 90%,而氮化鎵能讓效率提高到 98%。」這家公司為蘋果去年秋天發布的氮化鎵筆電充電器提供電晶體。 
Yole Développement 估計,到 2027 年,氮化鎵市場將從今年的 2 億美元增長到 20 億美元。 
寬頻隙材料也在其他領域得到了應用。資料中心是出了名的費電,因為它有運算量很大的大型設備。Compuware 是一家為資料中心提供高端電源的供應商,該公司表示,與傳統設備相比,其基於氮化鎵的電源可以減少約 25% 的電力浪費,並減少 20% 的空間佔用,使客戶可以在同一個機架上運行更多的伺服器。該公司還表示,其氮化鎵電源正在世界各地大公司營運的資料中心中使用。 
工程師們正在研究使用寬頻隙材料,以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電池和風力渦輪機依靠逆變器向家庭或電網供電,許多公司寄希望於氮化鎵比矽做得更好。Enphase 是一家為太陽能裝置提供逆變器的供應商,目前正在測試氮化鎵逆變器,以確保其能夠在惡劣的屋頂天氣條件下使用幾十年。在一項測試中,Enphase 將逆變器放入水下的高壓鍋中,將高壓鍋放入一個密封的容器中,在 21 天的時間裡讓溫度在華氏 185 度到零下 40 度之間波動。如果氮化鎵器件能經受住挑戰,Enphase 聯合創始人拉古‧貝魯爾(Raghu Belur)便計畫快速轉向這種新材料。「行業絕對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他說。 
在去年的一次投資者會議上,Enphase 的一位高級工程師給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他說:「矽的末日到了。」 
生產寬頻隙零件的公司基本上避開了導致矽供應鏈緊張的「晶片危機」。在疫情顛覆全球貿易之前,碳化矽和氮化鎵的產量迅速增長,對這兩種材料感興趣的公司與生產商簽訂了供應協定,進展順利。這場危機實際上幫助了寬頻隙半導體的一些製造商:對當前矽危機感到失望的晶片買家已經簽署了長期協議,以避免未來其他材料出現類似的問題。 
在公司升級到碳化矽和氮化鎵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在開發新的寬頻隙材料,以進一步改善電力電子設備。2012 年,日本國家資訊通信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的研究員東垣正孝(Masataka Higashiwaki)宣布了一種很有前景的電晶體。它由氧化鎵製成,這種材料的位元速率度明顯高於碳化矽和氮化鎵。東垣正孝說,由氧化鎵製成的組件比由矽、碳化矽和氮化鎵製成的零件「損耗更低,進而獲得更高的效率」。科學家們在開發這種材料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東垣正孝預計,在未來十年,氧化鎵將開始出現在電動汽車牽引逆變器等產品中。 
但創新就是創新,已經有更好的東西在地平線上閃閃發光了。「鑽石是終極的超寬頻隙材料,」特洛阿德克說,雖然要想把這種異常珍貴的寶石變成異常珍貴的半導體,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矽的末日到了?究竟是什麼新型材料能夠取代矽? | T客邦 https://bit.ly/3alLyjY


科學園區 跟著摩爾定律走
By 張語羚,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3日, 2017
早先傳出晶圓龍頭台積電3奈米新廠將出走美國,對此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科學園區應依循摩爾定律(Moore's law)走,讓廠商不只看到現在,還要放眼未來10年的需求,科技部把未來10年帶動國內發展願景納入考量,如此科學園區規劃的速度感一定會出來。
對於台積3奈米新廠留台,他持審慎樂觀態度。陳良基認為,台積電3奈米新廠最終落腳何處?由他們決定,但科技部的精神是推動基礎工作,且據了解台積電明年上半才會決定設廠地點,但還是以台灣優先。陳良基指出,科技部的工作是為企業布建環境,讓深耕國內的高科技產業發展順利,這是科技部的工作原則,以他目前與相關產業接觸的經驗,還是相當審慎樂觀。
陳良基說,目前全台各個科學園區持續整備中,科技部有這個責任,目前有不少廠商在台灣投資落腳,換言之台灣還是廠商的最大機會,應該善用眼前的優勢,將來廠商要進一步發展的時候還是可以展翅高飛,他會負責把科學園區場地弄好。
「要讓廠商不是只看到現在,還要看到未來10年的需求。」陳良基以摩爾定律形容目前科學園區的發展,他希望國內未來十年的發展願景,可以被廠商納入選址條件。
所謂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高登.摩爾(Gordon Moore)所提出,意即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兩年便會增加1倍,後來的英特爾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auss)又將該時程縮短為18個月。對照陳良基所說,也就是科學園區將在穩定布建工作中有速度感的持續成長擴大。
此外,科技部也爭取到前瞻4年20億經費,打造「創客自建機器人基地」,從中科、南科出發,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的Maker Space空間,鄰近科學園區再加上國高中、大專院校等,預估1年可帶動4,000人次以上使用,並可成立50家新創公司,產出30組以上的關鍵技術及產品。
陳良基強調,北部的資源較為豐富,因此經常可以自行經營新創基地,科技部最終沒有選址在北部,是希望給中、南部年輕人一些機會,並沒有地點太偏僻的問題,年輕人騎著機車一下就可到了。


台積電(2330-TW)(TSM-US)董事長張忠謀表示,半導體業遵循的摩爾定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將死,「苟延殘喘」個5、6年就不適用,但物聯網等應用需要半導體支持,因此將延續產業發展與帶來新機會。

張忠謀說,半導體業過往遵循的摩爾定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差不多「要死了」,估計就算還可以苟延殘喘個5、6年之後就不適用。但他反問,難道接下來半導體業就沒有事情做了嗎?


他認為,半導體業不會因此完蛋,這是因為物聯網等相關應用仍需要使用大量晶片,需要半導體支持,且將延續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帶來新機會是下一個「Big Thing」。

他也這麼說,過去半導體每年發展僅成長約3至5%,但因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需求帶動使高通、聯發科和台積電繳出雙位數、甚至接近20%成長的成績單,就是掌握了商機,而半導體處在這生態系的基層,不管物聯網是誰成功,都會需要半導體支持。

他也說,Google、蘋果、亞馬遜、思科及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及華為等,是已經跟上下一個「Big Thing」趨勢潮流的業者,估計未來5到10年,將成為這個新產業的「紅人」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物聯網是未來的美麗新世界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劉建宏發表日期:2014-04-07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近日出席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年會,明確指出:「下一個big thing為物聯網,將是未來五到十年內,成長最快速的產業,要好好掌握住機會。」而包括穿戴裝置、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工廠、智慧能源與智慧城市都將搭乘著物聯網的翅膀起飛,不少供應鏈與整個生態系統已然逐漸成形。

張忠謀受邀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以「Next Big Thing」為題發表演說,一開始便從谷歌眼鏡為主,描述穿戴式科技產品所帶來的新應用,還有延伸出來的智慧家庭等相關產品所構成的「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可能就是下一個大趨勢。

根據國際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預測,到2020年時,全球將有260億台物聯網裝置,是2009年(9億台)的30倍,在機器串連機器(M to M)更蓬勃發展下,不僅將衝擊現有的供應鏈,也可能顛覆許多產業傳統的運作模式,並能夠衍生出更多新服務。

物聯網以前談了許久,但總是見樹不見林,近幾年隨著全球各大廠的積極投入,世界各地的物聯網應用已經愈來愈多,不僅觸及各領域,也有許多深化的應用,再加上4G LTE高速飆網時代即將來臨,Big Data分析也普遍受到重視,終端裝置網網相連機會變多之下,搜集更多資料成為各產業邁向新成長的首要任務。

物聯網儼然將成為科技產業新顯學,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更不諱言,未來掌控物聯網的主角,可能是谷歌、亞馬遜、蘋果或阿里巴巴,不會是半導體公司,但物聯網應用需要大量半導體與IC設計業者當作背後奧援的軍火商。

Gartner副總裁Michael Burkettd日前也舉例指出,物聯網為什麼重要,是因為未來會有更多裝置與設備,能夠即時向雲端網路系統回報狀態,透過感測器蒐集大量資料,快速分析後,產生智慧反應,回饋給機器作下一步動作:

他認為,相關供應鏈必須從現在開始留意未來潛力。目前像有些物聯網應用例如商用車載資通訊系統已應用於卡車上以提升物流效率;有些技術正在崛起,比方智慧織品運用衣物或工業布料內的感測器,還能監控人體健康。

摩爾定律走向死亡,可能反開啟開源硬體發展契機

如果按照傳統的定義,現在做開源硬體的公司很少。雖然,最近幾年這個領域公司數量有所提升,且成立了 Open Source Hardware Association 這樣的組織,但它依然小眾。

你可能以為原因很簡單,只有空想主義者才會開這樣的公司。但事實並非如此。與之相反,他們都很有商業頭腦,他們看到了電子技術的飛躍。

原因很微妙,我會在下面解釋。簡單來說,電子技術迅速發展,本身有利於大的「封閉」企業發展,而非小團隊或個人創新;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近 50 年來,微電子的發展一直受摩爾定律左右。

真空管時代,早期的消費電子產品,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常常附有完整的原理圖、更換零件的清單,以及用於維修的詳細說明或者使用者手冊。 那時候,消費電子產品更新速度很慢,東西壞了我們也能對著說明書自己修。

但是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電晶體出現,個人電腦革命開始了。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每 18 個月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記憶體容量就提高一倍。小公司根本沒有必要製造硬體,因為等你湊齊所有的元件、造出產品時,新的晶片和原件可能已經出來了,DIY 的產品就過時了。那時候,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去最佳化軟體。因為等你最佳化完,新的計算設備已經問世,執行這些舊軟體毫無壓力。

下圖左面的表格就是講的這個事情。黑線代表的是小公司產品的性能提升(假設為 75% 的增長),紅線代表的是摩爾定律。很明顯,個人根本敵不過規律,製造創新的收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公司按部就班跟上摩爾定律的腳步,就是最經濟的。

那如果摩爾定律的時間從 18 個月減緩到 36 個月呢?這些小公司就有了收益的可能。就像右圖顯示的那樣,黃色區域代表的就是有收益的區間。事實上,如果摩爾定律的速度再減緩,小公司的進步再加速,黃色的收益區域面積還會擴大。

曾經,你會覺得這是異想天開。但現在,這正在發生。摩爾定律正在減速。許多分析師和評論家最近警告說,指數增長的微電子時代即將結束。一個事實是,1990 年,電晶體數量是每 18 個月翻一倍;今天,這種個速度是 24 個月或以上。 也許不久,將放緩至 36 個月,最終他們會出現一個有效的停頓。

那時又會怎樣呢?那一天,可能你將無法在第二年購買到更好的電腦,可能你購買下一個快閃驅動器的花費相同,可能你沒辦法期待下一個手機性能更強大。那時候,你購買的電子產品,可能「能用」很多年,電腦、手機或者其他的電子產品都能和手錶、手勢一樣,都能成為傳家寶。

當然,它更深遠的意義在於,他預示了許多創新的小企業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提供性能更好的產品,在產品推出 2-3 年後有可能開始盈利。

維修文化回歸

此外,這也意味著一個更大的標準化平台的誕生。十年前,設計、生產一個標準的平板電腦或手機底盤,提供可以更換的零部件,很可笑。但現在,Google 的 Project Ara 做到了。

未來,即使是小公司,也有機會做出這樣的平台。大公司可以選擇繼續閉源,但就逼迫著他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平台,提供底層基礎設施,建立生態,不斷最佳化產品。但結果就會發現,這是徒勞。他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改善產品設計上。因此,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開源硬體,就像現在很多企業選擇開源軟體一樣。

我能預見另一個變化是,現場可編程門陣列 (FPGA)會像現在的 CPU 一樣重要。原因很簡單:由於電晶體縮小到原子層面,在製造過程中出現缺陷必將變得更加普遍。使用 CPU,這樣的瑕疵就會影響整個設備運行。但使用 FPGA,就可以設計電路的物理布線,有效規避小缺陷帶來的大損失。此外,使用 FPGA 也會方便硬體之間互相分享硬體描述語言文件。

另一個可喜的變化是維修文化回歸。那個時候,從購買之日起五年內,更換破舊的電子產品配件將不會顯得愚蠢,因為你更換的零件基本和你買的時候性能、價格差不多。這都將促使開源硬體生態。

事實上,這種情形已經有所體現,最顯著的案例就是 Arduino。Arduino 的開發板基本都是基於 2005 年的產品設計的。這種穩定性也促使其不斷增長。另一個例子就是中國的山寨現象。中國的山寨企業多是小公司,依靠穩定的平台、「社區分享」,以很少的經費創造了很多神奇的結果。

在未來,還會有很多類似的開源硬體生態系統的生根、發芽、結果。

不可否認,摩爾定律放緩,對大公司來說,是個悲劇,但對於羽翼未豐的開源硬體公司來說,是個絕佳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