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pstalk.blogspot.tw

kano1kano4kano5  

-------------------------------------------------------------------------------------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著名小說「乞丐與王子」,描寫王子與小乞丐互換身分的故事;乞丐與王子正是庶民與權貴的兩個極端,而連勝文與柯文哲的對決,一個想擺脫權貴標籤,一個強調他很庶民,究竟誰權貴誰庶民?與其看出身,不如觀內心,權貴者若如王子走進底層,體驗苦難,就能淬煉出庶民的心;反之,若躲在華廈話唬爛,那就是空嘴哺舌。

引發熱烈回響的KANO是屬於庶民的電影,它演繹庶民集體締造的奇蹟,彰顯逆境奮鬥的普世觀,是小人物實現夢想的藍本,觀眾很受感動,但有心人卻想扣上「親日」的帽子,不過監製魏德聖拍過浴血抗日的「賽德克.巴萊」,這頂帽子戴不到他頭上。但從反KANO的一連串攻勢,庶民已警覺到一股勢力正蠢蠢欲動。

從賽德克.巴萊到KANO,剛好是從仇日到友日。清帝國割讓台灣後,台灣人「仇日」,進而群起「抗日」,因不敵而「順日」,但日本退出後台灣人並不仇日,甚至在日本大地震時創下世界第一的捐款,這種「友日」現象,外來統治者完全無法體會。

在歷史的另一頁,台灣人脫離日本後原本「友中」,卻因目睹種種不堪而「厭中」,又因無力抵抗槍砲而低頭「順中」,近年眼見統治者一心想把台灣給「送中」,反對被併吞的台灣庶民才憤而「仇中」。

從仇日到友日,從友中到仇中,台灣庶民的心情變遷,兩岸的統治者永遠不會懂。

◎ 吳其哲

即將在週四(二十七日)上映的電影「KANO」,上星期六在嘉義棒球場首映會落幕時,響起長達五分鐘以上的掌聲與四周激動的歡呼聲!鄰座從日本專程來參加「KANO」首映的日籍友人松本彧彥(Ayahiko)先生第一句是:「哇!太感動了!什麼時候會在日本上映?」他要邀請負責日本三一一災後復興的主要官員,都來欣賞這部電影,看台灣選手們「堅持到底,絕不放棄」的精神以及片中點點滴滴的人性光輝。

這位致力日台交流,截至二○一三年來台已經超過一八○次,也是唯一獲得中華民國頒贈促進日台交流「外交獎章」的友台人士,觀賞「KANO」後說:「四十餘年來,看過無數次台灣在各種風暴中發揮的『堅持到底、絕不放棄』的精神,而這樣的精神也是希望現代日本年輕人所更加強的精神力量」。

尊稱松本為「日台交流的Key person」的資深駐台記者,比較「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兩片後,預估KANO應該在日本也會大賣。因為物資富裕,忍耐力大不如前的現代人,都將會從這一支不被看好的台灣棒球隊受到很大的啟發,更在過程中眼淚流了好幾次!對於魏導藉由電影,促進異文化相互理解的功力,眾人更是讚不絕口,甚至有人提議日本應該頒獎給魏導團隊,因三片連成一氣,打破世代與種族藩籬、橫跨歷史時空,讓年輕的台灣人能更加了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而「我愛台灣!」的老外作者丹.布隆更表示可能問鼎最佳奧斯卡外語片。

有看過Money Ball(魔球)的人會了解,棒球其實是在運動中,結合腦力、策略、體力、技術、毅力的全方面運動,因此更可以說是國力的綜合表現。而魏導本身從忍耐、練功多年後,一舉在海角七號發光發熱,宛如進入「電影界的甲子園」,魏導演自己的生命故事也在教導我們,為自己的夢想、為自己的抱負,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一、二、三,Kou Shi Yen甲子園!)。

基於「先看過電影的影迷道德」,無法說明電影詳細細節,只能說:絕對值得攜家帶眷儘早觀賞!人人都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

(作者為日語教師,http://goo.gl/g75A7S)

------------------------------------------------------------------------

KANO裡的稻田

◎ 吳昀慶

看完《KANO》,我非常喜歡這部影片談到棒球運動與土地情感的連結!不斷地有田園的畫面在默示著嘉農棒球隊學員與農業、土地的親密關係,是一種樸實、率真的感受。那些南台灣的稻田風景是承載這座島嶼迎向幸福之境的浪潮,迄今亦如是。

而這樣的美麗,我們也在去年的紀錄片《拔一條河》之中看到,同樣是生活在資源匱乏的南台灣,總是有那麼一群人,不論身分、種族,在血淚中攜手奮力生活,他們不需要太多的包裝、財富,他們聚集在一起,只是為了那一分共生、共存的感受,還有那一份堅韌、不輕易放棄的榮耀。

同樣地,透過各種形式的勞動(農業、拔河、棒球)堅固了團體的精神價值,彼此早已無種族之間的藩籬,我們不一樣,但我們可以一起勞動、一起拔河、一起打球、一同生活。我想,這也是在《KANO》中沒有特別提到球隊隊員之間是否有磨合問題的原因。因為在勞動之中,腳踏在哺育眾生土地之上,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謙卑下來,對人充滿溫暖與愛,而這才是我們最赤子誠實的樣子。

劇情方面,有異於多數的運動電影,一路向上樣板的劇情,嘉農這支球隊不斷地經歷挫敗、爬起、挫敗、再爬起,到了最後雖然功敗垂成,但那份的勇氣與堅持,才是更加寫實於生活的,也是對於所有曾經認真生活在這個世上的人,最大的寬慰。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中文、都計雙主修學生)

------------------------------------------------------

台灣指標:王張會後 逾八成年輕人反對統一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台灣指標昨天公布「王張會」後台灣最新「終極統獨」民調,六成四民眾明確表態不贊成兩岸最終走向統一,僅一成九五贊成統一;其中二十歲至廿九歲的年輕世代,更有高達八成二反對兩岸終極統一,超過六成八贊成台灣終極獨立。

六成八年輕世代贊成終極獨立

針對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首度訪中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台灣指標公布在十七、十八日兩天完成的最新民調指出,六十一.六%民眾認同陸委會與國台辦應定期會談,但對於王張兩人以官銜稱呼彼此,是否代表兩岸政府互相承認?卅七.六%認為不是,卅六.八%認為是,正反意見相當分歧。

至於王張會後台灣民眾統獨意向,調查顯示,六十四%民眾不贊成兩岸終極統一,十九.五%贊成;至於是否贊成台灣最後應獨立成為新國家,四十七.八%贊成台灣終極獨立,卅四.一%不贊成。

台灣指標總經理戴立安指出,交叉分析發現,二十歲至廿九歲的民眾,有高達八十二.七%反對兩岸終極統一,六十八.五%贊成台灣終極獨立。

調查同時詢及台灣民眾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信任度,結果只有十七.七%表示信任、五十一.四%不信任,與去年三月調查相比,台灣民眾對習近平不信任度激增十七個百分點;交叉分析顯示,愈年輕的民眾表示不信任的比率愈高,尤其二十至廿九歲不信任習近平的比率高達七十六.三%。

不過,張志軍昨接受新華社專訪,仍宣稱習近平對台灣問題有長期觀察和深入研究,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用台灣同胞熟悉的語言講道理,呼籲兩岸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很強感召力」。

針對民進黨即將在五月改選黨主席,台灣指標同時調查民眾,誰比較有能力帶領民進黨改善和中國的關係?回答蔡英文的有四十一.三%、蘇貞昌廿一.一%、謝長廷九.三%。

----------------------------------------------------------------

在魏德聖「說一個好故事,說好一個故事」的信念領航下,台灣1930年代嘉農棒球隊的故事,透過《KANO》在觀眾眼前重生,儘管開場和片尾的視效仍技遜一籌,整場電影卻能傳遞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讓人感受到幕前幕後團隊堅持奮鬥到底的精神。如果電影銀幕可以像毛巾一樣捲起來,用力扭擰放映《KANO》的銀幕,擠落一地的應該是滿滿的汗水、淚水和縫線已被打到爛的一堆棒球吧!

以下評論牽涉幾場關鍵劇情描述,文末另附「《KANO》影評推薦與背景文章懶人包」連結,整理個人認為具有獨到之處的觀點,不喜歡看片前被雷到的讀者,請等看完電影後再回來閱讀,更能增添觀影樂趣囉:

※《KANO》導演馬志翔※

從開場1944年的戰場火車,隨著在行囊攜帶棒球的日本軍人回憶1931年的夏季甲子園,再切換到嘉農學生所在的嘉義克難棒球場時空,一顆高射砲的棒球從銀幕中央遠處,乘著漂亮的拋物線直往觀眾眼前飛來,即是熱愛棒球的導演馬志翔,企圖在每個觀眾心底先種下的一粒棒球種子。隨著這顆球反彈後被永瀨正敏飾演的近籐兵太郎俐落接住,傳奇教頭和子弟兵相遇的序章正式開啟。

這支從沒贏過一場、甚至沒有嚐過得分滋味的球隊,在近籐教頭的改造下,把心態從原本的「隨意玩球」調整成「認真打球」,讓過往打發時間的娛樂,蛻變成身心靈魂的鍛鍊。過往只有棒球經歷沒有演戲經驗的素人演員們,在片子前半段略顯青澀的演技,後半段也隨著劇中球技的增長漸入佳境,適切的對白和巧妙的農校生活片段穿插,引領觀眾共同參與他們在雨水泥濘中打滾出來的成長。

歷經兩個半小時的鋪陳,導演開頭的播種已獲得許多必要養料,當嘉農主戰投手吳明捷(曹佑寧飾)在甲子園擊出的最後一球,宛如順著開頭朝觀眾飛來的棒球軌跡,反方向朝銀幕中央的太陽高高飛去,這顆球簡直就像從觀眾胸膛跟吳明捷一起擊出,滿場彷彿還迴盪著前半局防守時,阿美族外野手平野保郎(張弘邑飾)的高喊:「我們是來自台灣的嘉農啊!」

kano2

雖然,這顆球終究躲不過被接殺的敗戰結局,但球員們絕不放棄的精神,用每一球、每一棒、每一個守備位置的表現,逐步交織出強大磁場,讓觀賽者自然深深受到吸引,由衷給出「天下嘉農」的美譽,更讓後來創辦「芥川賞」和「直木賞」的日本文壇重量級人物菊池寬在報紙發表:「我完完全全變成嘉義農林的袒護者了,他們那不同人種卻為同樣目標奮戰的英姿令我感動得落淚。」

《KANO》的精神標語「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源於片中教頭的吩咐,有些人深受感召,有些人卻不以為然,其實這句話本來就不是放諸四海皆準,而是身處劣勢者淬鍊韌性的哲學。在整體客觀條件差人一截的現實中,一味想贏的心態有可能犯下「好高騖遠的失誤」,「想著不能輸」則代表無論處在何等劣勢,都要咬牙克服「面對逆境容易放棄的人性」,堅持把體內潛能發揮到極致,「即使輸給敵人,也不能輸給自己」。其中的微妙,對於很少處於劣勢的人,可能較難體會。

漫畫【極速方程式】第31集卷末收錄了漫畫家曾田正人與日本F1車手小林可夢偉的對談,身經百戰的小林特別提到:「人類這種生物,有時在辛苦嚴峻的情況下反而能平心靜氣,做出好成績,相反,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卻往往因焦躁導致失敗。」《KANO》裡「你知道怎樣才能種出又大又肥美的木瓜嗎?」寓意即與「要想不能輸」相互呼應。

用魏德聖自己的話來詮釋:「輸贏不是真正的運動精神,真正的運動精神是你在輸跟贏之間,你的動作,你的態度漂不漂亮。」個人以為,「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的背後也交疊著魏德聖對台灣當前環境,尤其是電影環境的體悟,從《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到《KANO》,三部片的「基本動作」一部比一部扎實,如同《KANO》的台詞:「練習是不會騙人的」,魏德聖透過這些緊扣台灣歷史的作品傳達出小國小民的大夢大志:「我們是來自台灣的電影團隊啊!」

kano1

《KANO》不是完美的電影,卻絕對是一部誠意上乘之作,即使挑剔的人能輕而易舉地挑出美中不足的缺點,編劇、選角、攝影、配樂、音效、剪接、道具佈景等整體成績已足夠說服絕大多數看過電影的觀眾「愛上《KANO》」,更令人期待魏德聖領軍的下一部作品,還能更上一層樓。那些在《KANO》還力有未逮的部份,如同片中甲子園決賽台灣打者在本壘板前飲恨的淚水,是種「流過之後會讓你更加堅強的眼淚」,跪在本壘前的膝蓋終究會再昂然站起,重新練過再迎向下一場戰役:

想哭的時候,我們用仰望止住遺憾
寂寞的時候,手指向天空就有蔚藍
有你的陪伴,帶著傷與驕傲去未知的未來
是勇者間的浪漫~

kano4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輯關魚,2014/3/5

【附註】

本篇所有照片均取材自果子電影的臉書粉絲專頁相簿,文末引用的歌詞為《KANO》主題曲《勇者的浪漫》的最後一段,詞曲創作:Rake,中文歌詞改編:嚴云農。關於《KANO》的時代背景、棒球史實、反戰思想和媚日爭議,我想講的東西絕大部分都已經有人寫過了,各方觀點請參看底下連結整理:

《KANO》影評推薦與背景文章懶人包

1930日語18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