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病指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製造業的衰落-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因而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荷蘭病是特定行業(如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的增長與其他行業(如製造業或農業)經濟發展的下滑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係。2022年台灣人均GDP約3萬5510美元,可望超越日、韓,成為東亞第一台灣-科技業一枝獨秀,「荷蘭病」徵兆浮現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人均GDP稱霸東亞 韓媒讚台灣經濟簡直用飛的..
2022/10/16 14:29人均GDP稱霸東亞 韓媒讚台灣經濟簡直用飛的..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EMDa9Z
2022年台灣人均GDP可望超車日韓,韓媒盛讚台灣經濟簡直用飛的。(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由於台灣對半導體產業大力支持,經濟增速明顯。IMF報告顯示,台灣今年人均GDP將從3萬3140美元上升至3萬5510美元,超車日韓。連韓媒也稱讚,「如果說日本經濟成長是用走的,那麼韓國就是用跑的,而台灣則是用飛的。」
IMF 近日發布各國今年人均GDP,南韓人均GDP為3萬3590美元,下滑4%:日本為3萬4360美元,下降12.6%。
反觀台灣,今年人均GDP將達3萬5510美元,可望超車日韓,成為東亞人均GDP最高經濟體。南韓《中央日報》盛讚,台灣GDP快速成長的原因,得力於政府持續扶植半導體產業,經濟成長增幅明顯。
對於台日韓的經濟發展狀況,中央日報形容,「如果說日本經濟成長是用走的,那麼韓國就是用跑的,而台灣則是用飛的。」
報導還提及日本經濟泡沫化後迎向「失落的20年」,日韓2國今年的人均GDP預估僅相差770美元,創下最小差距。加上日圓貶值,經濟成長陷入停滯狀態,日本人均GDP恐被南韓超越。
人均GDP稱霸東亞 韓媒讚台灣經濟簡直用飛的..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EMDa9Z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2) - GDP per capita, current prices

2022-10-04_1309232022-10-04_130812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 2022) - GDP per capita, current prices


List of countries by GDP (PPP) per capita - Wikipedia

2022-10-04_132302

List of countries by GDP (PPP) per capita - Wikipedia


台人均GDP七年超日?研究:日本數位化進展太慢
 台人均GDP七年超日?研究:日本數位化進展太慢 https://bit.ly/327YlSV
MoneyDJ新聞 2021-12-15 13:00:12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 由 MoneyDJ理財網 提供
日本經濟研究所(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JCER)預測,中國的經濟規模預料要等到2033年才能超越美國、而非先前預估的2029年。另外,自2027年起,南韓、台灣的人均GDP將陸續超越日本。
日經亞洲評論15日報導,JCER報告指出,北京當局對網路服務提供商等民間大型產業祭出監管措施(減緩勞動生產力)、努力減少碳排放,拖累了國家的成長潛力。不只如此,針對房地產信貸過度祭出的金融監管措施,衝擊投資活動,也對經濟造成打擊。
JCER預測,中國的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在2033年超越美國。去(2020)年JCER曾預測,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比想像嚴重,則中國名目GDP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若疫情演變一如標準情境,那麼時間點將發生在2029年。
最新的預測報告,也將美國今(2021)年快速的經濟復甦趨勢計入考量。
在東亞的財富排名方面,JCER報告指出,日本2020年的名目人均GDP為39,890美元,比南韓的31,954美元多25%、台灣的28,054美元多42%。根據勞動生產力、平均工時、就業率這些指標來計算,JCER預測南韓的名目人均GDP將在2027年超越日本,台灣則會在2028年超越。(圖見此)
JCER預測顯示,至2025年,南韓人均GDP每年將成長6%,台灣將成長8.4%,日本僅將成長2%。這主要是受到日本政府及民間企業的數位化進度緩慢,拖累勞工生產力的影響
日企憂"共同富裕"政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來力推「共同富裕」,希望減少貧富差距,並對富人施加嚴格限制。這引發日本企業憂心,直指將「重新思考投資策略」。
共同通訊社11月3日報導,北京當前政策方向可能扼殺中國富人的支出及投資,進而衝擊整個經濟的擴張狀況,在中國工作的日本商人都對北京政策感到失望。
日本一家在中國營運的電子機械製造商員工Takashi Watanabe警告「若富人不願消費,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恐難維持成長動能。」Watanabe說,雖然習近平承諾要以改革開放的政策推動市場經濟,但若他優先推廣共同富裕,日本企業將被迫尋找其他仍具吸引力的市場投資。
事實上,部分日企已開始積極撤出中國市場。北京一名房地產經紀人透露,「我最近聽說,日企想要儘快出售中國地產。他們似乎極度擔憂中國經濟未來發展。」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台人均GDP七年超日?研究:日本數位化進展太慢 https://bit.ly/327YlSV

2021-12-15_223751


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可達3.83%,能成為人均GDP 3萬美元(約新台幣84萬元)的國家,是台灣重要的新里程碑。謝金河指出,台灣在1992年的人均所得超過1萬美元(約新台幣28萬元),19年後成長為2萬美元(約新台幣56萬元)台灣GDP全球第20名、進口值第17名,皆與瑞士相近;人均GDP則為第28名,與德國相近;出口值第14名,與西班牙相近  https://is.gd/YLu3TY


台灣GDP相當每人2萬850美元。人均GDP首位是盧森堡,達到10萬3751美元,美國5萬1689美元排在第7,日本為4萬6537美元+南韓2萬2590美元排在第23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南韓人均GDP明年料破3萬美元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韓聯社》報導,南韓企劃財政部預測,今年人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將增至2萬9200美元(約88.2萬元台幣)、2018年進一步升抵3萬353美元(約91.7萬元台幣),將超越歐元區第3大經濟體義大利、躍居全球第27名。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截至2016年10月,南韓人均GDP為2萬7633美元(約83.5萬元台幣),在190個國家中排名第29,義大利則以3萬294美元(約91.5萬元台幣)位居第27名。《THE KOREA TIMES》指出,人均GNI(Gross National Income,國民總收入)是用以衡量國民平均收入的指標,與人均GDP幾乎可互換,兩者數值差異通常不大。2016年南韓人均GNI為2萬7560美元(約83.3萬元台幣)。而根據台灣主計處,2016年台灣人均GNI為2萬2540美元(約68.1萬元台幣),今年預測將增至2萬4222美元(約73.2萬元台幣),均比南韓略遜一籌。南韓人均GDP在2006年突破2萬美元,若官方最新預測準確,代表人均GDP從2萬美元攀升至3萬美元大關,將耗費12年,比起其他國家的增長速度相對緩慢。記錄顯示,1個國家的人均GDP從2萬美元到跨越3萬美元,平均耗時約8.2年;瑞士達到此里程碑只花2年,德國和日本也只各花5年,但法國、加拿大耗時超過12年。據IMF統計,盧森堡的人均GDP冠居全球,達10萬5829美元(約319.8萬元台幣),瑞士(7萬9578美元)和挪威(7萬1497美元)則名列第2、第3;美國人均GDP為5萬7294美元(約173.1萬元台幣);德國和英國分別為4萬2326美元及4萬412美元;日本為3萬7304美元(約112.7萬元台幣)。(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每人GDP達到3萬美元的可能性和意涵
04:102020/07/23 工商社論》每人GDP達到3萬美元的可能性和意涵 - 工商社論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2OQ5rSa
行政院日前通過國發會所提的四年國家發展計畫(2021~2024),藉由計畫的推動,估計每人GDP將於蔡總統任內達到3萬美元(去年為25,893美元)。在全球疫情告急,世界經濟衰退的此刻,要達成此一目標誠屬不易,然而綜觀全局,仍有可為。
每人GDP顧名思義,就是以GDP除以一國總人口數而得,然後以匯率換算成美元,其變化不僅取決於經濟成長,匯率、人口變化也很重要。1980年代日本從1萬美元升至2萬美元,只花了四年,德國也只花了五年。何以多數國家十多年才能達到的目標,日、德只需四、五年?因為日、德拜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之賜,匯率大幅升值七、八成,以本國貨幣計算每人GDP也許沒有增加太多,但以美元計算便扶搖直上了。
我們當年也是如此,1985年每人GDP才3,200美元,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加以新台幣匯率七年升值六成(由39.8升至25.1),1992年提前達到1萬美元,匯率之重要,於此可知。
如今,每人GDP稱得上是家喻戶曉,雖然人們的理解未必正確,但由於政治人物經常談論,自然也就成為各國政府追求的目標。1996年初台灣總統選舉時,李總統就宣告,要讓台灣每人GDP到2000年時升至2萬美元。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閣揆張俊雄提出所得倍增計畫,要在十年後(2010年)讓台灣每人GDP提升到3萬美元。隨後,馬總統喊得震天價響的「六三三」,也宣示要在任內讓每人GDP達到3萬美元。
遺憾的是,李總統的願望沒有在2000年成真,張院長的目標也沒能在2010年實現,馬總統的計畫同樣功敗垂成。當年李總統的願望直到2011年才達標,台灣每人GDP由1萬美元升至2萬美元整整花了二十年,相較多數國家五、六年,最多十來年,台灣竟花了二十年之久,何以如此?這雖與匯率有關,然而更重要的是自2000年以來台灣政治紛亂不安,朝野爭鬥不休,荒謬到連國家認同都缺乏共識,有這樣的政治環境,經濟由盛而衰,並不意外。
這也就是何以如今行政院宣稱每人GDP四年內達3萬美元,多數人卻不相信的原因。然而,我們認為未來四年有諸多有利於這一目標實現的條件,只要當局能致力於經濟發展,維持政局安定,仍有機會達成目標:
第一、新台幣匯率逐漸走升:當年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為提振經濟,美國自2008年11月到2012年9月實施三波量化寬鬆(QE)為市場注入2兆美元,在資金氾濫下,大筆熱錢於國際流竄,大幅推升亞幣匯率,以2009~2011年而言,新台幣匯率(年平均)由33.0升至29.4,日圓由93.5升至79.8,韓元也由1,277升至1,108。
如今,為紓緩疫情的衝擊,川普政府今年3月中旬推出7,000億美元的QE,隨後擴大為無限量QE,數兆熱錢追奔逐北,又將擾動全球匯市,事實上,6月新台幣匯率29.7已創下兩年來的新高,也比去年同月升值5.3%。隨著美國不斷推出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由金融海嘯的經驗研判,新台幣升值已勢所難免,雖然升值不利於出口,卻有助於推升每人GDP。
第二、台灣人口開始負成長:每人GDP是以GDP除以總人口,1980年代十年之間人口增加260萬人,GDP成長的速度必須要遠遠大於人口增加的速度,每人GDP才會提高,1990年代十年也增加將近200萬人,自2000年以來,前十年降至100萬人,後十年更降至50萬,而據國發會推估自2022年人口開始負成長。
這個人口負成長的趨勢,雖然不利於台灣長期經濟發展,但若從每人GDP而言,由於這個算式的分母(總人口數)變小了,GDP只要稍有成長,都會反映在每人GDP上,這個趨勢自然也有助於每人GDP達3萬美元。
第三、IMF估台灣將達3萬美元:國際貨幣基金(IMF)去年底發布的推估,台灣於2023年每人GDP可達29,870美元,2024年進一步升至31,483美元,IMF並未特別看好未來四年台灣的經濟成長,他們估計台灣未來四年經濟成長約落在2.0~2.1%,顯然他們看到了人口、匯率等其他因素,因此估算台灣可以達到這個水準。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未來四年確實存在讓台灣每人GDP升至3萬美元的條件,然而這些條件從長期而言,未必有利於台灣,譬如說人口負成長將造成勞動力不足,於經濟發展自非好事,而匯率升值固有利於進口,卻不利於出口,也不全然是好事。回想當年,新台幣匯率屢創新高把台灣每人GDP推升至1萬美元之際,不少台商也因此紛紛出走,以致產業空洞化危機四起,可謂前車之鑑。
我們認為,過去馬總統、張院長追求每人GDP達3萬美元的夢想有機會於蔡總統任內實現誠然可喜,不過,這些實現夢想的助力,恰是影響長期發展的阻力,若不臨深履薄以為因應,恐怕3萬美元實現之日,正是台灣經濟停滯之時,願執政者深思之。工商社論》每人GDP達到3萬美元的可能性和意涵 - 工商社論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2OQ5rSa


「新加坡人不是不要求民主,而是不需要台灣式的民主」,新加坡的民主,比較類似日本式的民主,人民教育與素質較高,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最好,新加坡的執政黨—民主行動黨,跟日本自民黨一樣,幾十年來都掌握著國家機器,但是潔身自愛,沒有重大的貪腐與醜聞,政府的效率、執行力,都是亞洲乃至世界的前幾名。新加坡政府雖然有控制言論自由,但是沒有很過分,「因為人民富足安康,基本也沒什麼怨言」;並直言,新加坡人早就看透民主的真諦,「我自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萬事有政府當靠山,奉公守法沒人能傷害得了你。」http://bit.ly/2mD7ezo


文/陳竫詒.陳一姍
過去10年,台灣實質薪資累積負成長4.8%。台灣的凍薪,最大的惡果由年輕人來嘗。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去年大學生畢業起薪約2萬7千元,雖是第五年回升,卻依舊低於15年前水準。
30歲以下年輕人,超過半數,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低於3萬元。跟鄰國比,經購買力調整,台灣大學生起薪還是最低,比韓國低兩成,比新加坡低四成。
「低薪的結果就是,讓好的人才出走,或不願意出來工作,繼續惡化下去。台灣老闆只能找到『能力剛好符合低薪水』的人,老闆又會一直抱怨勞工素質變差,」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直言,台灣勞動市場已進入惡性循環。
年輕人起薪水準如自由落體,整個社會薪資如進入冰河期。台灣低薪現象的背後,是勞動、產業與教育市場三大結構失靈的複合症。
病因1 老闆有錢,只是沒分給你
過去10年,台灣GDP並非沒有成長,勞動生產力也並非沒有增加。關鍵是,成長果實分給勞工的份量少了。
1991年時,台灣經濟大餅的51.6%隸屬於受雇員工報酬,但到2012年只剩46.2%。老闆不是沒有錢,只是不分給你。
「台灣的薪資說穿了,就是老闆說了算,」龔明鑫直言。不像日本每年有「春鬥」傳統,勞團與企業主有個集體談判的機制,雖然近幾年的全球化讓勞團談判能力減弱,但仍比台灣強。
病因2 三角貿易 無助就業和薪水
過去台灣的產業特性是「規模經濟」,以薄利多銷取勝,逐低成本而居。龔明鑫指出,全球化「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緣故,使得企業移到薪資低的國家設廠,投資外移至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國家。
產業外移後,除了研發,台灣總部就只剩下接單、財務調度等「三角貿易」。主計處調查顯示,三角貿易已佔整體製造業營收的三成六,但「三角貿易對國內就業和薪水,幫助沒有那麼大,」台經院助理研究員方俊德指出,三角貿易的獲利歸企業主,台灣就業機會沒有增加,勞工分不到報酬。
病因3 服務業陷入低成本陷阱
製造業出走,留在國內的服務業蓬勃。目前,台灣服務業佔GDP七成,雇用近六成人口
但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等人合著的《崩世代》卻明指,台灣就業市場出現「成本弊病」。意指服務業常以壓低工資,或雇用契約工、派遣員工來面對競爭,以致服務業愈發達,多數勞工卻面臨薪資降低的困境。
服務業陷入成本弊病,不光在台灣。也是所有已開發國家的通病。
英國《展望》雜誌分析美國和其他先進經濟體發現,很難將提高製造業生產力的方式套用在服務業上。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就增加汽車製造的生產力,但是營運一家醫院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病因4 過度教育,大學文憑不值錢
大學生起薪低,是讓全台凍薪的一個關鍵因素。更弔詭的是,起薪低的趨勢,讓台、清、交等老牌國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水準都被拉低。
過往雇主看到大學文憑,心中自有一個薪資對照表。但台灣從1994年教改前的23家大學,如今暴增到122家,畢業生成長兩倍多,每年22萬人大學畢業。人人有大學文憑,等於人人沒有大學文憑。
「當企業主對應徵者的生產力不夠了解,會過度依賴市場上既有的參考資訊,」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香如指出,最好的例子就是「22K」的出現。
陳香如解釋,2009年當政府提出「畢業生實習計劃」,以俗稱22K的2萬2千元作為企業的補貼薪資。在失業率高、大學生能力無法判斷的時候,彷彿成了畢業生隱性的基本工資,產生了心理學說的「定錨效果」。
月薪不到3萬元。依內政部估算,台北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為14,797元。如果要養一個家,以平均扶養人口2.1人估算,薪水得3萬1千元才夠。
當低薪與凍薪已成為台灣人民憤怒的主要來源,與國際相較,不具吸引力的起薪,讓台灣成為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人才市場陷入惡性循環。到底要如何突破困境?……( 完整報導與解方,請見《天下雜誌》553期 )

=-----------------------------------

喜歡粉飾太平的馬政府,終於有人願意說真話了。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近日坦承,「早就不認為還有亞洲四小龍這件事」,他說,「新加坡國民所得早已超過台灣一倍以上,他們不會覺得和台灣站在一起;韓國是G20成員之一,經濟實力已經要挑戰日本,眼中早就沒有台灣」;香港掛在中國巨龍身上,飛起來也看不到台灣,「台灣自己要看見自己面臨的困境」。更慘的是,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駱錦明直言,現在開發中國家一直在進步,台灣要更努力,否則連「亞洲十小龍」都擠不進去。

馬英九執政後,經常自吹自擂台灣的經濟表現是四小龍排名第二。這次管中閔乾脆明言,早就沒有四小龍了,等於直接揭穿「這個人」的謊言。事實上,馬先生上台近六年,經濟甭說與其他三小龍比較,早就與世界脫隊了;出口與經濟成長連續三年低於世界平均值,前年外人直接投資排名世界倒數第二,甚至不如北韓。而根據IMF統計,去年新加坡、香港、南韓人均GDP分別為五二一七九美元、三八七九七美元、二五○五一美元,台灣是二一一四一美元;失業率之高亦是台灣排名第一。可見其他三小龍是已開發經濟體,有如飛龍在天;獨獨台灣還在原地踏步,加上來勢洶洶的東協、新興市場,相形之下我國恐怕只是在地上爬行的小蛇罷了。

悲哀的是,四小龍崛起於一九七○年代,當時台灣以近二十年的兩位數經濟成長,曾位居四小龍之首被譽為經濟奇蹟,當成新興國家發展的典範。之後,中國採取開放政策,在沿海地區設立經濟特區,亦多師法台灣成功經驗。孰料,今日我國竟停滯不前,不但被三小龍拋開,更有許多後起之秀正在急起直追。回顧歷史,以台韓相比最令人感嘆。台灣人過去愛稱台韓為兄弟之邦,自居為兄,而南韓為弟,此固為溢美之詞,但就當時的經濟狀況,卻也符合實情。當時我國人民對韓國人處處展現出強烈的優越感,而今安在哉?一九九○年時,台灣、南韓的人均GDP分別為八一三二美元、五八九三美元;到了二○○五年,南韓人均GDP一六三○六美元,首度贏過台灣的一五二七一美元,去年更拉高到二五○五一美元對二一一四一美元。在出口方面,韓國原先落後台灣,但一九九五年南韓出口額一二五○億美元,超越台灣的一一一六億美元;到了去年,台灣出口三○三二億美元,南韓五五九四億美元,幾乎只剩南韓的一半。

南韓成功的故事,最值得台灣反省借鏡,因為雙方出口產品有七成雷同,又是激烈的競爭對手。而南韓成功之處,並不在於它的考驗比台灣少,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有賴IMF紓困數百億美元,南韓才得以免除破產的命運;但南韓卻從慘痛的教訓中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品牌,如今3C、汽車、家電、造船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年來,文創產業更掀起一股旋風,偶像劇、偶像團體所謂韓流,幾乎橫掃全球。反觀台灣卻無法忘記昔日的榮光,仍以代工為自滿,產業大量西進中國,做著跟在台灣同樣的事,沒有進步,既不能為本國創造就業,也欠缺附加價值的提升。最近甚至遭逢中國崛起的科技業挑戰,前途岌岌可危。

其實,近年來挑戰雖多,但台灣人相當優秀,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確,經濟仍有再起的希望。吾人期待的是︰一、執政者不再空口說白話,要做到產業升級與製造業回流;二、任用優秀的財經專才,而不是亂搞親信政治;三、落實社會正義,改善分配不均,促成機會與起跑點的平等;四、追求真正的全球化,而非用冒牌的中國化抵充,也就是不再向中國傾斜。ECFA的簽訂已證明無助於台灣經濟的轉型與成長,服貿協議不能一錯再錯,必須向中國說再見,擁抱全世界,才是台灣經濟的希望所在。

總之,「四小龍」、「六三三」、「黃金十年」,都沒有實質內涵,只剩精神上的自慰。執政者若不能看開這些「錯覺」,仍以詐術治國,恐將鑄下大錯。誠如立委廖正井所言,馬英九是好命,才沒在特別費案中被判刑,但若一再倒行逆施,人民的耐性是有限度的。

------------------------------------------------

最近有一篇文章以五十五塊的便當菜色很好為論點,說台灣的中產階級很好命,看到很多人在傳。事實上,五十五塊大約是台灣最低時薪的六成,以美國來說,最低時薪的六成就是六塊美金,六塊美金在美國可以買連鎖速食店大約五塊炸雞,或是在唐人街的餐廳買一磅叉燒,台灣五塊炸雞或是一磅叉燒要多少錢?絕對遠遠超過五十五塊,所以是台灣便宜還是美國便宜?

台灣跟美國我都住過,說實在的,總體來說,我從來不覺得台灣的消費有多便宜,不然一堆人來美國拚命買東西是買「心酸」的喔。

說台灣物價便宜最常拿來說嘴的就是這種街食,但是一來真的有便宜到哪裡去嗎?值得討論;二來,便宜的理由一大部分可能來自於剝削基層勞工,更可能根本是黑心食材,這種便宜真的有意義嗎?(作者為美國商學院教授,也是知名部落客 http://blog.roodo.com/subing)

-------------------------------------------------------------

勞工慘非錯覺 7成月薪不到4萬

受僱就業者按年齡分平均月收入

20~24歲僅24K 窮忙+青貧未改善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總統馬英九日前表示「關廠勞工抗爭讓人產生勞工過得很慘的錯覺」,再度引發爭議。根據主計總處資料,去年全國受僱就業者有四十一.六%的月薪不到三萬元、七十.一%月薪不到四萬元;三十歲以下更有六十一.三%月薪不到三萬元、八十七.九%月薪不到四萬元,且二十至二十四歲平均月薪僅二萬四二六九元,「窮忙族」與「青貧族」現象未改善,勞工過得慘不慘,數據已說明一切。

主計總處調查,去年五月全國受僱就業者共八五八.二萬人,平均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主要工作之經常性收入,未計入獎金、紅利、加班費等非經常性收入)為三萬五五五一元,僅較前年增加一七五元。

其中,月薪不到二萬元有六十九.六萬人,占八.一%;月薪不到三萬元有三五七.一萬人,占四十一.六%;月薪不到四萬元更有六○二萬人,占七十.一%,等於逾七成上班族月薪不到四萬元。

30歲以下者 近9成月薪不到4萬

而且,年輕人的「薪情」最差,月薪不到四萬元高達一七七萬人,占八十七.九%,等於近九成年輕人月薪不到四萬元。

台灣年輕人不只薪水低,失業率更持續飆高。根據主計總處資料,三十歲以下年輕人包辦失業率最高前三名,去年整體失業率為四.一八%,但十五至十九歲失業率達九.六五%;二十至二十四歲失業率更高達十三.七五%,較前年上升○.五八個百分點;二十五至二十九歲失業率也達七.一一%,較前年上升○.○三個百分點。

另,去年整體失業率四.一八%為近五年來新低,但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卻飆至史上次高的十三.一七%,且青年失業率最高五年,都在馬政府任內,年輕人低薪、高失業的問題未見改善,反而持續惡化。

------------------------------------------------------

別再提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這塊招牌,對台灣是資產?還是負債?值得大家好好想一下。

亞洲四小龍,一開始是60-70年代美國發展理論學界取的名字,英文是「four tigers」,也就是「四小虎」。有這名稱的起因是,產業上和文化上4個地方的發展模式類似,學術上有比較的價值。

由於易記且認同度高,後來高盛陸續提出的金磚四國,也是過去10多年來全球經濟發展注目的焦點,相同的名詞還有VlSTA五國、MlNT四國、脆弱五國等。

說實在的,這些名詞代表的就是當下經濟發展的狀態,可沒有人叫你扛著一輩子不放。台灣被稱作四小龍,是成群女工騎自行車到加工出口區做工,累積台灣外匯存底的年代,黃金歲月早已過去;在國民黨決定「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經濟策略後,台灣經濟實力就像沙漏裡的沙,逐日消耗流失。

20多年來,台灣固守替國際品牌代工這塊領域,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力來維持經濟發展;與南韓相較,台灣缺乏創新、競爭與開放,加上政府無能,更使得台灣的經濟表現與國民所得,被30年前的其他3隻小龍遠遠地丟在後面。

守著亞洲四小龍這塊神主牌,一點意義都沒有,往日的榮光無法解決當今的困境,相較南韓當前的兵強馬壯,再談四小龍,只會讓台灣陷於今非昔比的難堪。

(紅布朗)

------------------------------------------

北市勞動局長︰低薪就是國恥

移民來台港人 也因薪酸落跑

〔記者林惠琴、謝文華/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帶頭調漲臨時僱員時薪,台中市政府也宣布跟進,試圖打破悶經濟。台北市勞動局長陳業鑫直言,國內房價居高不下,但起薪22K,確實是國家政策對不起年輕人,連原本有意移居台灣的香港人,都被低薪環境嚇跑。

陳業鑫引用日前國際雜誌刊出的文章指出,羨慕台灣自由民主、生活品質良好,而決定來台定居的香港民眾,一、兩年後卻被「薪」酸的現實擊潰,最後寧願返回言論、隱私自主權可能較為受限,但薪資水準相對較高的香港過活,由此來看,「低薪」某種程度就是「國恥」!

陳業鑫表示,國內低薪結構與中央政策息息相關,以起薪22K來說,根本是高等教育泡沫化的產物;而薪水停滯,房價卻日益高漲,可視為基本人權的居住權都幾乎被剝奪,雖說年輕人自己要爭氣,但從政策面來說,國家也確實對不起他們。

他強調,擺脫悶經濟,政府一定要帶頭嘗試各種藥方,但地方只是執行面,能扭轉政策的是中央,光靠道德勸說無法改變企業態度,只有透過政策工具或示範引領,才可能轉變其立場。

北市府調薪 勞動部否認關切

至於媒體報導勞動部政務次長郝鳳鳴曾「關切」北市府將調漲臨時僱員時薪一事;郝鳳鳴受訪表示,只是純粹好奇,向陳局長請教北市的調薪幅度計算公式及財源從何而來,「是個人間的談話,不代表勞動部立場」。對於陳業鑫對外說被勞動部「關切」,郝說:「我也很意外、有點困擾」。

郝強調,北市府有財源為勞工加薪是好事,若被解讀打這通電話是勞動部干預,不合常理;勞動部對

----------------------------------------------------------

學者、勞團︰自經區+服貿 血汗經濟更惡化

30歲以下受僱就業者月收入級距

22K政策造成低薪化 外勞達47萬人高峰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對於國內低薪化問題,學者專家認為,「低薪化是政策造成的,國家對不起年輕人」,而未來自由經濟示範區及服貿協議上路後,血汗經濟會更惡化。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國內不僅青年低薪化,而是整個勞動市場低薪化,有一部分是政府造成的,包括22K方案拉低薪資、打壓基本工資;加上企業寧願僱用便宜的外勞,馬政府執政是外勞人數最多的時候,目前高達四十七萬人,已完全失控。

孫友聯指出,政府與其不斷喊話要企業加薪,不如調高基本工資,連英國都調高最低工資十%,台灣卻一直維持低薪。他說,目前政府推動的自經區、服貿協議等,都開放中國人士來台工作,將衝擊國內就業及薪資,讓血汗經濟更加惡化。

開放中國勞工來台 更衝擊就業及薪資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指出,造成低薪化主因之一是產業升級不夠,只會降低成本、不願給高薪的企業,不應再給予優惠或補貼。

他指出,雖然企業獲利成長,但老闆根本不想加薪,由於保留盈餘僅加徵十%所得稅,企業保留盈餘未投資,而是流到股東那裡,營業盈餘占GDP比重提高,受僱報酬比重卻降低;且22K方案產生定錨作用,除非基本工資提高至22K以上,否則無法解決問題。

邱俊榮表示,「低薪化是政策造成的,國家對不起年輕人」,政府應減少保留盈餘的租稅優惠,並調高基本工資;最爛的做法是透過軍公教帶頭調薪,呼籲企業加薪也沒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