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汽車尿素 -  https://bit.ly/3H8RZCN
南韓重工業者集會現場:「操作建設機器的勞工要餓死了!尿素溶液價格漲10倍,請政府要負責任!」1992年中韓建交後,南韓企業西進大陸,禁不起低價勞動力的誘惑,大舉將原料和零部件轉往中國大陸生產,但這也猶如踏上不歸之路,讓南韓在近30年後遭遇反噬。南韓經濟政策研究員 延源浩:「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實在太高了!少了一個什麼,整體就會一起走向毀滅啊!」 https://bit.ly/3ktF84l


台灣經濟的致命傷在於「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

「太陽花」10年 我出口屢創新高
太陽花學運屆滿十週年,台灣對中國經貿依存度劇降,出口總值屢創新高。(資料照)
「太陽花」10年 我出口屢創新高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EWvB2
2024/03/18 05:30
對中國經貿依存度劇降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太陽花學運屆滿十週年,台灣對中國經貿依存度劇降,但經濟表現卻脫胎換骨,二○二一年經濟成長率高達六.六二%、創十一年新高,出口總值首度飆破四千億美元,二○二二年出口總值更達四七九四億美元、續創史上新高,當年台灣人均GDP超車南韓,為暌違廿年首見。
前年人均GDP超車南韓 暌違20年首見
根據統計,台商對中國投資占海外投資比率,二○一○年飆至八十三.八%的高峰,二○一四年也有五十八.五%,但二○二三年降至十一.四%、創卅年新低。此外,過去我國對中港出口比重逾四成,二○二二年跌破四成,今年一至二月更降至卅一.二%、創廿二年最低,對美國出口占比則攀升至廿二.六%、創廿四年新高,對東協出口占比十九.五%、創歷年新高。
不論從投資或貿易來看,台灣對中國經貿依存度均明顯降低,與此同時,我國逐漸擺脫「悶經濟」,二○二○年疫情肆虐,主要國家紛紛陷入經濟衰退,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三.三九%、居全球前卅大經濟體之冠;二○二二年GDP成長六.六二%、創十一年新高,當年出口高達四四六四億美元,二○二二年攀升至四七九四億美元,二○二三年也有四三二四億美元,過去三年出口包辦史上前三名。
台商大量回流 去年失業率創23年新低
另,由於台商大量回流投資,國內就業市場明顯改善,二○二三年失業率降至三.四八%、創廿三年新低。過去八年名目及實質薪資增幅也翻倍。
「太陽花」10年 我出口屢創新高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EWvB2


製造回流─找回台灣經濟成長動能
2017-02-13 06:00
推文到plurk
蔡英文總統日前在台商春節聯誼活動表示,政府非常願意給予回台投資的台商,最充分的支持,積極協助台商轉型升級乃至回台投資。她邀請大家共同參與台灣經濟轉型升級的世紀工程,「以台灣作為再出發的全新起點,現在就是最好的時間點。」小英政府執政以來,鮮少提及台商回流議題,蔡總統此刻展開雙臂擁抱台商回台投資,在提振產業發展上走上對的道路,然而在溫暖訴求之餘,是否有具體的政策配套,值得檢驗。
蔡英文總統日前在台商春節聯誼活動表示,政府非常願意給予回台投資的台商,最充分的支持,積極協助台商轉型升級乃至回台投資。(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小英上台後,產業政策著墨於推動「五+二」創新產業與新南向,對於從歐巴馬首先號召而川普更大聲疾呼的製造回流新趨勢,顯得不太重視。因此給外界之印象是「舊不如新」,對過去甚至現在仍在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力產業,並未投予應有的關注。這也引起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批判。其實,製造回流母國,乃是意圖透過生產過程的重新配置,化解全球化之下分配與所得不均的矛盾,並為成長停滯的母國經濟找回成長的動能。川普即將此產業回流的訴求,披上「再造美國榮光」的動人口號,以吸引選民的目光。小英政府在振興經濟的思路上,應先理解此一製造回流的脈絡,以及在就業與所得增長上的效益,方可找到台灣正確的成長秘方。
平心而論,製造回流母國,以及眼前蠢蠢欲動的貿易保護主義,本質上並不是對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逆襲,而係針對其弊病所作之修正,因此稱之為反全球化與反自由貿易,恐怕是太沉重的指控。不可否認,全球化的潮流帶動世界經濟的成長,其所形成的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也給予後起的經濟體快速發展的紅利。然而,全球化造成的副作用也在擴大。在先進國家,全球化得利的是具有資本與技術優勢的階層,多數勞工則面臨薪資倒退,甚至失業的困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形成「1%vs.99%」的失衡社會。而新興市場得利於人口紅利與低廉勞動成本,成為跨國企業的生產基地,成功讓數億人脫窮,但是大量開發、大量生產的產業發展邏輯也衍生生產過剩、環境污染、資源耗竭,導致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後遺症。而如此的環境與生態浩劫,係以全人類的健康與福祉為代價。
尤有甚者,全球化更醞釀先進國家與新興國家的深刻矛盾。在技術與資金上處於劣勢的後起經濟體為了追上先進經濟體,扶植本國產業,紛紛採取進口替代策略,主要手段則是非法補貼、操控匯率、仿冒、盜版、傾銷等,進行不對稱的競爭。但不公平貿易卻造成先進經濟體勞工的大量失業與所得倒退,其不滿聲音激化了反全球化與保護主義的力道,更在政治上找到了他們的代言人。此股力量固然被貼上反全球化、保護主義的標籤,實質上是對中國之類披著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外衣卻採取保護主義的競爭對手之以牙還牙的對抗手段。而其重要的抗衡策略之一,就是製造回流母國,以創造工作機會,提升勞動階級所得,重建一個堅實的中產階級,填補社會分裂的縫隙。
台灣曾受益於全球化,在自由與共產世界對峙的冷戰年代以加工出口翻轉貧困的經濟,創下台灣經濟奇蹟,驚艷世人;然而,台灣也是冷戰結束,全球化加速生產基地轉移的首波受害者。產業大量外移,經濟發展結構以三角貿易為主,亦即台灣接單,享受租稅優惠,但工廠卻在海外,為外國尤其中國創造就業與稅收,但台灣勞工卻面臨實質薪資十六年停滯狀態。更嚴重的是,台灣產業外移所創造的巨大能量竟然是挹注對我有領土野心的中國,使其逐漸累積對台施壓的籌碼,導致我陷入受制於人的困局。經濟因素加上政治因素形成嚴重的國安問題,因此製造回流對台灣而言,甚至比美國更為迫切。而且,在客觀形勢上,中國勞動成本劇升,扶植本土企業,以及中國式肥咖條款對台商的查稅壓力,已形成導引台商回流的絕佳客觀形勢。小英政府若能善用此一機遇,以具體措施與積極態度吸引製造回流,將可一併解決中國台商的生存危機與台灣經濟危機,使台灣真正走出經濟依賴中國的陰影


文/陳竫詒.陳一姍
過去10年,台灣實質薪資累積負成長4.8%。台灣的凍薪,最大的惡果由年輕人來嘗。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去年大學生畢業起薪約2萬7千元,雖是第五年回升,卻依舊低於15年前水準。
30歲以下年輕人,超過半數,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低於3萬元。跟鄰國比,經購買力調整,台灣大學生起薪還是最低,比韓國低兩成,比新加坡低四成。
「低薪的結果就是,讓好的人才出走,或不願意出來工作,繼續惡化下去。台灣老闆只能找到『能力剛好符合低薪水』的人,老闆又會一直抱怨勞工素質變差,」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直言,台灣勞動市場已進入惡性循環。
年輕人起薪水準如自由落體,整個社會薪資如進入冰河期。台灣低薪現象的背後,是勞動、產業與教育市場三大結構失靈的複合症。
病因1 老闆有錢,只是沒分給你
過去10年,台灣GDP並非沒有成長,勞動生產力也並非沒有增加。關鍵是,成長果實分給勞工的份量少了。
1991年時,台灣經濟大餅的51.6%隸屬於受雇員工報酬,但到2012年只剩46.2%。老闆不是沒有錢,只是不分給你。
「台灣的薪資說穿了,就是老闆說了算,」龔明鑫直言。不像日本每年有「春鬥」傳統,勞團與企業主有個集體談判的機制,雖然近幾年的全球化讓勞團談判能力減弱,但仍比台灣強。
病因2 三角貿易 無助就業和薪水
過去台灣的產業特性是「規模經濟」,以薄利多銷取勝,逐低成本而居。龔明鑫指出,全球化「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緣故,使得企業移到薪資低的國家設廠,投資外移至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國家。
產業外移後,除了研發,台灣總部就只剩下接單、財務調度等「三角貿易」。主計處調查顯示,三角貿易已佔整體製造業營收的三成六,但「三角貿易對國內就業和薪水,幫助沒有那麼大,」台經院助理研究員方俊德指出,三角貿易的獲利歸企業主,台灣就業機會沒有增加,勞工分不到報酬。
病因3 服務業陷入低成本陷阱
製造業出走,留在國內的服務業蓬勃。目前,台灣服務業佔GDP七成,雇用近六成人口
但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等人合著的《崩世代》卻明指,台灣就業市場出現「成本弊病」。意指服務業常以壓低工資,或雇用契約工、派遣員工來面對競爭,以致服務業愈發達,多數勞工卻面臨薪資降低的困境。
服務業陷入成本弊病,不光在台灣。也是所有已開發國家的通病。
英國《展望》雜誌分析美國和其他先進經濟體發現,很難將提高製造業生產力的方式套用在服務業上。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就增加汽車製造的生產力,但是營運一家醫院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病因4 過度教育,大學文憑不值錢
大學生起薪低,是讓全台凍薪的一個關鍵因素。更弔詭的是,起薪低的趨勢,讓台、清、交等老牌國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水準都被拉低。
過往雇主看到大學文憑,心中自有一個薪資對照表。但台灣從1994年教改前的23家大學,如今暴增到122家,畢業生成長兩倍多,每年22萬人大學畢業。人人有大學文憑,等於人人沒有大學文憑。
「當企業主對應徵者的生產力不夠了解,會過度依賴市場上既有的參考資訊,」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香如指出,最好的例子就是「22K」的出現。
陳香如解釋,2009年當政府提出「畢業生實習計劃」,以俗稱22K的2萬2千元作為企業的補貼薪資。在失業率高、大學生能力無法判斷的時候,彷彿成了畢業生隱性的基本工資,產生了心理學說的「定錨效果」。
月薪不到3萬元。依內政部估算,台北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為14,797元。如果要養一個家,以平均扶養人口2.1人估算,薪水得3萬1千元才夠。
當低薪與凍薪已成為台灣人民憤怒的主要來源,與國際相較,不具吸引力的起薪,讓台灣成為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人才市場陷入惡性循環。到底要如何突破困境?……( 完整報導與解方,請見《天下雜誌》553期 )

=-----------------------------------

政院主計總處日前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一.七四%,由八月預測的二.三一%減少○.五七%,明年亦由三.三七%下修為二.五九%,降低○.七八%,正式宣告今年GDP「保二」破功,而明年改善程度仍然有限。另外,出口是我經濟成長主要動能,但恐將出現連三個月負成長,相對於主要貿易對手國大都恢復正成長,以及我重要出口國家、地區的美國、歐盟、日本、中國經濟都有回溫現象,我國出口竟然獨自連續衰退,實為重大警訊,如何檢討改進,乃是政府刻不容緩的課題。

直率而論,從幾個重要面向分析,台灣經濟當前的景況令人悲觀。其一,產業結構已經瀕臨崩壞。往昔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產業,包括傳產製造業與電子業已先後外移,落腳地以中國為主,雖然曾經因為利用其低廉的勞力、土地與租稅優惠,而延續產業的命脈,然而中國經濟逐漸茁壯,不再滿足於世界工廠的角色,不但力圖扶植品牌大廠,以打入世界市場為目標,而產業供應鏈亦追求在地化,逐漸取台商而代之。台商以成本控管為競爭優勢,研發非其所長,但中國本土供應鏈在成本上比台商更具優勢,加上技術門檻不高,因此迅速竄起,對台商造成極大威脅。中國追兵已至,而台商轉型卻未見其效,似乎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其二,中國是台灣的敵國,但台灣經濟卻一直升高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不論是貿易依存度、對外投資,都以中國為核心,自甘淪為邊陲角色,至今已是全球對中國經貿依賴度最高的國家。但台灣與中國的經濟互動,卻也由互補轉變為競爭關係。中國經濟剛起步,需要台灣的資金、人才、技術的挹注,當時中國產業猶如台灣產業的下游,雙方呈現互補關係,但是當中國經濟成長累積出龐大動能,就開始調結構,進行產業轉型,加大經濟自主的腳步。而多數中國企業雖以抄襲、剽竊技術的山寨型態起家,但官方大力補貼,使其可不計盈虧拚規模,結果造成產能過剩,產業生態淪為殺戮戰場,在不對稱的競爭中淘汰對手。再者,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優勢,又因官方政策扶植、非關稅貿易障礙,以及消費者的民族意識所致,市場幾為其本國企業所壟斷,導致在手機、筆電、電子商務與網路的場域中,中國部分企業已躋身世界大廠行列。而台商在中國市場上,等於在從事一場個別企業與國家的競爭,其艱困程度可想而知。

其三,台灣經濟的致命傷在於「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台灣出口佔GDP近七成,但外銷訂單的海外生產比率已竄升至約五十二%,因此儘管GDP幾乎年年皆在成長,但逾半的外銷訂單卻不能為台灣提供就業機會。工作不容易找,職場變成買方市場,勞工的薪資自然無法提升,而從實際數據看來,國人平均實質薪資竟已倒退回十六年前水準。另一方面,台商海外生產的產值計入台灣的GDP,因此GDP的成長成果流入企業股東與海外僱用的勞工(九十%是中國勞工),台灣勞工所獲得的分配比率減少,造成GDP成長但薪資卻停滯、倒退現象。尤甚者,台商固多在海外生產,但因營運總部設在台灣,變相可以獲得租稅優惠,導致台灣稅收也大量流失。

由上述分析看來,由於三角貿易盛行,台灣的GDP摻雜了太多虛假的成分,因此政府施政,應以促進就業與薪資的增長為要務,才能真正紓解民眾的生活困境。其實,美國總統歐巴馬推動製造業回流,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已將就業與穩定物價當成貨幣政策的目標,便是重視就業與所得的案例,馬政府應以美國為師,揚棄依賴中國解決內部困境的作法,打造適合製造業生根與回流的投資環境,才能再起發展動能,提升台灣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