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守護後龍僅存兩座石滬 居民組成維修隊
客家電視台 2022/10/21 19:00(13小時前)
守護後龍僅存兩座石滬 居民組成維修隊-焦點-HiNet生活誌 https://bit.ly/3gtXwLk
苗栗縣後龍鎮,是臺灣本島西岸目前僅存兩座石滬的鄉鎮,不過石滬雖然由石頭堆置而成,但是其實很脆弱,特別是東北季風吹起、海浪增強,石滬就需要人力維護整修,才不會崩塌,最近東北季風越來越強,苗栗縣後龍鎮外埔里居民組成石滬維修隊,也開始維修石滬,要讓僅存的武乃及合歡兩座石滬保持完整。
工作人員有人拿鐵撬、有人搬石頭,大家分工處理,要將已經鬆動的石頭再補起來,這裡是苗栗縣後龍鎮外埔海邊的合歡石滬,已經有長久歷史,是當地漁民捕魚的方式,只是隨著海洋生態改變,現在漁獲不如以往,但也成為民眾戲水的地方,由於石滬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景觀,現在由居民組成團隊維護。
石滬維修人員 吳先生:「我們用石頭撐石頭,到時候如果說中間有一個大洞的時候,我們再挑一個石頭加在上面,最後用石頭敲石頭,硬把它擠下去。」
石滬維護的人員表示,後龍鎮的武乃跟合歡兩座石滬,武乃以大石頭堆置而成,加上地形位置,維護較輕鬆,但是合歡因為潮汐跟海浪,加上堆置的石頭較小,因此必須經常維護,目前造成石滬毀損的除了東北季風,還有遊客的好奇心。
後龍鎮外埔里長 許素瑋:「像剛剛那個有螃蟹對不對,(遊客)他就挖 挖了一小塊起來,我們就整個散掉,(力道就不對了) 沒有它就散掉了,我們再去做,也就要整場過來(重做)。」
擔任維護人員的里長表示石滬是珍貴的資產,依靠石頭的形狀相互堆砌支撐,要靠老經驗才能修復,只是隨著外埔當地,對石滬維護有經驗的長者老去,石滬維護也慢慢面臨人力短缺的問題,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必須提早因應。守護後龍僅存兩座石滬 居民組成維修隊-焦點-HiNet生活誌 https://bit.ly/3gtXwLk


2022/06/03 19:41
苗栗居民組維修隊 守護300年"石滬文化"
徐孟蘭 蕭鈺燁 巫召清 專題報導  / 苗栗縣
苗栗居民組維修隊 守護300年"石滬文化" - 華視新聞網 https://bit.ly/3Nn0uNk
苗栗後龍的外埔海岸,早期有漁民搭建22座捕魚石滬,如今只剩2座,分別是合歡石滬和毋乃石滬,這2座石滬已經有300多年歷史,是台灣本島僅存的最大、最完整,還保有捕魚功能的石滬,並且被苗栗縣府登錄為「文化景觀」,重現古早漁民的捕魚智慧。這2座石滬可以保存得那麼完整,靠的就是當地居民所組成的石滬修護隊,他們風雨無阻,只要石滬被海水打爛就會出動,扛著工具,爬上高170公分的石牆修補。
海浪打上岸,濺起白色浪花,潮水進退帶來的魚蝦,被隆起的石頭堆給擋下來,這些石頭堆叫石滬,位在苗栗後龍的外埔海岸,是早年漁民搭建用來捕魚的,長長海岸線有兩座石滬,分別叫合歡和毋乃,這2座石滬可是有300多年歷史,300多年歷史的石滬,依然完整,靠得就是這群石滬修護隊守護修補。
天剛亮下著雨,大家穿雨衣扛著鐵撬、鐵畚箕,下海修石滬,最外圍的石牆很高,大約有160、170公分左右,經年累月的被海浪拍打、強風吹,一定會有牆面塌掉,補石滬是體力活,小石頭用鐵畚箕搬,大石頭就要2個人扛,石頭搬來開始堆,小石頭墊底大石頭堆上去,再用小石頭塞進石頭縫越緊越好,修補的方式遵循古法,重現古早漁民的捕魚智慧。
苗栗居民組維修隊 守護300年"石滬文化" - 華視新聞網 https://bit.ly/3Nn0uNk
這些隊員,大多是後龍當地居民,還有人從小修補到大,修護隊的隊員大多6、70幾歲了,體力不輸年輕人,因為他們的堅持,讓合歡石滬和毋乃石滬成為台灣本島僅存的最大、最完整,並且還可以捕魚的石滬,也被縣府登錄為文化景觀。


500民眾砌石滬 體驗捕魚技巧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7日, 2017
後龍鎮公所17日在外埔漁港北邊的合歡石滬舉辦石滬文化節活動,500多名民眾在師傅帶領下一同砌填石滬、體驗捕魚技巧,縣長徐耀昌表示,石滬捕魚是先民的生活智慧,縣府已將外埔石滬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並委託後龍鎮公所維護管理,期盼公部門能帶頭號召更多人一起守護石滬。
雖然豔陽高照,報名參加石滬捕撈體驗的親子和年輕朋友們,在保護石滬資源的師傅們帶領下,在石滬區內手持漁具體驗傳統捕魚方式,小朋友們還堆砌小型石滬,認識潮間帶豐富多樣性的海洋生物,體驗在地特殊人文生態。
會場旁另安排DIY體驗區,讓不方便下水的民眾動手做貝殼採砂瓶,共同守護海洋資源及文化景觀。
後龍鎮長朱秋隆表示,鎮公所連續2年舉辦石滬文化節活動,去年受到參與民眾熱烈迴響,今年開放500個石滬體驗名額,開放報名當天很快就額滿,希望透過相關活動喚起民眾重視石滬與傳承傳統技藝。


後龍合歡石滬 漁民每日巡補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7日, 2017
石滬是利用海水漲潮時魚群會隨潮水進入,潮水退去時魚蝦貝類留在石頭縫,漁民算準潮汐起落定時前往捕撈;圖為長期投入保護石滬資源的老師帶領民眾體驗捕魚技巧。(黎薇攝)
澎湖縣七美鄉的雙心石滬是遊客到訪澎湖的熱門拍照景點,台灣本島僅有苗栗縣後龍鎮外埔漁港合歡、母乃2座石滬,至今仍保存利用海水漲退潮的水位差捕魚方式。隨著石滬主人年紀增長,加上漁獲量不如以往,石滬遇颱風或強勁東北季風常遭破壞,當地關注石滬維護居民自發雇工填補石滬,希望讓年輕一輩有機會了解早年漁民與大海鬥智取勝的生活方式。
私人所有存世300年
外埔石滬已有300多年歷史,中港溪出海口以南到後龍溪出海口以北海岸線多達22座石滬,每座石滬除了有名字,也各有主人。後龍鎮外埔漁港北邊的合歡、母乃石滬,是島內僅存的2座石滬,苗栗縣政府於2015年將外埔石滬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委託後龍鎮公所維護管理。
後龍鎮文史工作者王啟仁說,早期漁民就地取材,撿拾海邊的磯石在潮間帶以人工方式交錯砌築成ㄇ字半圓形,漲潮時海水淹蓋整個石滬,魚群隨著海浪游進石滬覓食,潮水退去時魚蝦便困在石滬,漁民則算準潮汐起落前往捕撈,石滬漁獲量也都受到潮汐、季節影響。
保留先民捕魚智慧
石滬為私人財產,每座石滬股東有捕撈漁獲權利,也有維護石滬責任,股東因為持股數不同,所分配的維修區域也不同,平日僅需要稍作維護,如遇颱風或強勁的東北季風後常會毀損,石滬股東須聘請工人來填補石滬,避免石滬缺口越來越大。
儘管石滬漁量已不如以往,編號11號的合歡石滬是現存最完好的石滬,仍有漁民維持每日2次的巡補工作,當地里長也參與維護石滬,希望能保留先民留下的傳統石滬捕魚智慧。

2017-09-18_215253  


全島僅存2座石滬 後龍公所邀體驗
分享全島僅存2座石滬 後龍公所邀體驗到Facebook 分享全島僅存2座石滬 後龍公所邀體驗到Line 分享全島僅存2座石滬 後龍公所邀體驗到Google+
後龍鎮公所邀請民眾體驗石滬捕撈及學習砌填修補技藝,讓這個珍貴的漁業文化資產永續傳承。(記者彭健禮攝)
2017-09-07 15:57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苗栗縣後龍鎮海濱,有「合歡」、「母乃」2座台灣本島僅存的石滬,鎮公所將於17日舉辦「石滬文化節」,邀請民眾體驗石滬捕撈及學習砌填修補技藝,讓這個珍貴的漁業文化資產永續傳承。活動於8日起開放免費報名。
後龍鎮公所邀請民眾體驗石滬捕撈及學習砌填修補技藝,讓這個珍貴的漁業文化資產永續傳承。(資料照)
後龍鎮公所邀請民眾體驗石滬捕撈及學習砌填修補技藝,讓這個珍貴的漁業文化資產永續傳承。(資料照)
後龍鎮長朱秋隆表示,活動將於17日上午11點起,在合歡石滬舉行,公所邀請長期在保護石滬資源的師傅們,帶領民眾一同砌填石滬、體驗捕魚技巧及樂趣,期待喚起民眾對石滬的重視與傳統技藝的傳承。
活動會場還安排有DIY體驗,讓民眾製作精緻可愛的貝殼採砂瓶,限量100份;因當天下午1點半退潮,公所也貼心準備了炒米粉、魚丸湯、仙草冰,提供報名參加者享用。
鎮公所表示,報名時間為8日上午8點30分起至13日下午4點30分止;提供線上報名名額200人,現場報名名額300人,欲現場報名的民眾可至後龍鎮公所服務台索取報名表填寫。
活動詳情及報名資訊請洽(037)733-540,後龍鎮公所文化觀光課。或上活動報名網頁。


 

後龍石滬養護 里長槓縣府、公所

2016-08-13

批政府單位無心負責 嗆決定不管了

〔記者許展溢/後龍報導〕苗栗縣後龍鎮兩座兩百年以上歷史合歡、母乃石滬,去年十一月縣府登錄為文化景觀,但外埔里里長許素瑋昨怒批,縣府及後龍鎮公所多年來不聞不問,只能靠地方志工養護,撂下政府單位無心負責,他們也決定不做,要讓兩座石滬自生自滅;對此,縣府文化觀光局說,兩座石滬為公有,沒有非誰管的道理

  • 里長許素瑋說,兩座石滬平日養護都是靠地方居民。(記者許展溢翻攝)

    里長許素瑋說,兩座石滬平日養護都是靠地方居民。(記者許展溢翻攝)

  • 後龍兩座石滬超過兩百年以上歷史。
(記者許展溢攝)

    後龍兩座石滬超過兩百年以上歷史。 (記者許展溢攝)

許素瑋說,兩座石滬長期由漁民自主維護,三年前成立的石滬文化永續維護協會想爭取管理權,卻遭縣府拒絕,指長年耗費財力、人力,一切自己扛不打緊,還得不到認同。

許素瑋不解,去年石滬登入文化景觀,縣府將管理權移交給鎮公所,公所今年二月申請解除管理,質疑縣府、公所不肯做,又不願讓出管理權,導致現在石滬沒人管,搞到地方想做,卻連動也不敢動。

文化觀光局︰石滬為公有 沒有非誰管

後龍鎮鎮長朱秋隆說,後來雖解除管理權,但縣府、公所仍有義務維護,並無不管。

文觀局文化資產科長洪一珍說,文資法並無規定一定要由誰管理,且後龍石滬屬於公有,才決議不讓協會掛名,強調平日的養護是靠地方及各單位,只要協會有需求,縣府及公所都會輔導。

但許素瑋認為,十多年來養護都是地方居民,縣府跟公所去年才幫忙過一次,就是向文化部申請五十萬元修繕經費,協會還得自付廿四萬元,縣府允諾的廿六萬元至今仍無下文,怒批說一套做一套;洪一珍說,中央已核發經費,但縣府財政困窘,程序緩慢,絕對不會不付。

公所︰朝開口合約方式 委外派人看管

朱秋隆說,將朝「開口合約」方式,由文觀局編列預算,平時委外派人看管,只要協會發現問題,即可在第一時間通報進行修復。

許素瑋說,協會六十位成員,已無心管理,也決定不管,認為權益與義務不平衡,何況政府無關緊要,何必自討苦吃。

洪一珍強調,後龍石滬已列為文化景觀,會朝永續保存目標進行,八月中旬也將委託東海大學建築中心團隊,進行為期十個月文化研究,並向協會喊話,只要反映任何關於石滬問題,縣府一定都會幫忙。

 

600fdf_19860fdf0_199  

苗栗縣後龍鎮23座石滬剩2座 漁民憂消逝

後龍鎮外埔里居民仍保存清朝時期石滬契約。(記者林欣漢攝)
苗栗縣後龍鎮合歡石滬因颱風破兩個大洞(中間凹處),多次修補仍遭海浪侵蝕。(記者林欣漢攝)

〔記者林欣漢/苗栗報導〕中港溪外海自清朝以來形成特殊的石滬捕魚文化,最多曾有二十三座石滬,至今僅存母乃、合歡二座,最近合歡石滬破兩個大洞,漁民多次修復仍遭海浪侵蝕,獨特的石滬文化逐漸消逝,讓當地漁民憂慮不已。

後龍鎮外埔里民陳俊勳表示,石滬是早期漁民的捕魚智慧,利用海水漲、退潮位差原理,漲潮時,魚蝦隨海水游入,退潮後就會被困在石滬內,漁民藉此捕撈漁獲,像澎湖雙心石滬,就是熱門觀光景點。

距今300年 海蝕嚴重

後龍外埔漁港也有合歡、母乃二座石滬,距今已有三百年歷史,根據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說法,當地石滬原本是原住民所有,從清朝流傳至今。

通常一座石滬由二、三十戶人家集資興建,大家再分配時間前往捕撈,一天數千斤漁獲是家常便飯,最盛時期多達二十三座。

懂修復漁民漸凋零

陳俊勳指出,以前常聽人說:「有一座可捕撈十五天的石滬,比擁有一甲地還有錢。」但隨著大量年輕人到外地就業,老一輩逐漸凋零,懂得修護石滬的漁民所剩無幾,石滬捕魚文化已快速消逝。

今年七、八月間多個颱風過境,造成合歡石滬破了兩個大洞,陳俊勳等人集資近二十萬元自行修復,但不熟稔石滬搭建方法,屢次修好又被海浪沖毀,讓他們相當無奈。

陳俊勳說,每年農曆九月到隔年一月,東北季風增強,風浪大,擔心石滬被破壞得更嚴重,曾一度想放棄,但這是先人留下的文化資產,要努力保存。他說,只能盡力籌措經費,並把以前的石滬契約等紀錄完整保留。

B17A00_P_04_02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執行「海岸環境調查及國家重要溼地保育行動計畫」,在新豐鄉坡頭漁港北邊、羊寮溪以南海岸線,發現3座古老捕魚用的「石滬」,在台灣西海岸並不多見,認應保護規畫為景點,見證先民的智慧。縣府農業處長范國銓說,石滬捕魚是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活動,據文獻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石滬是珊瑚礁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成滬的條件為石材、潮差大、風浪強及礁棚大,人類利用就地石材在礁棚上堆砌形的石牆,漲潮時帶進洄游魚群,退潮後魚群就困在石堤的人工陷阱內。范國銓說,在新豐發現的3座石滬,面積約2公頃,退潮時礁棚石牆最高2米,查訪居民得知日據時代興建,距今已百年。國內現有的石滬以澎湖保存最完整,新豐海岸的石滬,因工業廢水汙染,造成礫石與礫石間的牡蠣死亡,導致多處坍塌破損。隨著漁業捕撈技術的精進,這種漁法已消失,新豐當地漁民每年11月到翌年3月,會利用這3座石滬在夜間抓鰻魚,平時則被釣客做為最好的垂釣處所。范國銓指出,石滬捕魚是人類最原始的漁具與漁法,甚至被稱為活化石,新豐海岸的石滬應好好保護,規畫為海岸觀光景點。---------------------------------------------------

north1_20130630.600_102  

本島最大》新屋石滬群 286年前就存在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 2013年6月30日 上午8:42-----------------link

發現10座 3座仍在使用 其中之一去年捕得千斤漁獲

〔自由時報記者邱奕統/新屋報導〕新屋鄉愛鄉協會去年無意間在永安漁港海邊發現六座石滬,成員花一年時間調查,又發現四座,研判是台灣本島最大石滬群,而其中有三座仍在使用,有一座去年甚至捕捉到逾千斤漁獲。

愛鄉協會昨將田野調查過程及結果出版「新屋石滬傳奇」,出席的縣長吳志揚當場認購一百本鼓勵。

愛鄉協會石滬小組召集人葉孟曾說,去年調查時僅發現六座石滬,可能受永安漁港北岸築堤導致的突堤效應影響,漁港南邊的海砂持續被抽走,才會讓其他四座冒出來。

他說,十座石滬分布在深圳北岸到蚵間不到十公里海岸線間,目前僅予編號還沒有命名,其中蚵間北岸與中段的三座編號三、五、八石滬,目前仍在使用,第五號石滬去年還捕捉到一千斤的漁獲。

葉孟曾指出,這些石滬都已經完成丈量,最大的是位在蚵間北岸編號第三號,滬堤全長四百七十二公尺,滬堤最深處至岸邊有兩百七十三公尺。

生態豐富 有石蚵、笠螺、蝦蟹及海葵

被發現的石滬群生態豐富,根據永安國小教務主任涂六郎調查,滬堤上常可見石蚵、笠螺或蝦蟹等生物活動,甚至在珊瑚礁地形出沒的海葵,石滬群也有發現,這些海葵的觸角,漲潮時會展開像朵花,退潮時則像一團肉球附著在堤石上。

至於石滬群年分,根據永安村長郭先彰說,祖先在兩百八十六年前即來台開墾,當時就已經有石滬存在。

滬主之一的李振賢表示,根據族譜,祖先約在兩百多年前遷台,但他家的石滬是在五十八年前用八百斤米購得。當地信仰中心保生宮內的碑文記載,石滬都是屬平埔族的道卡斯族,在清雍正時期為了捕魚所建。

葉孟曾表示,根據碑文與石滬讓渡書研判,現在的石滬都是漢人遷台後向原住民交易而得,這點將是後續考證方向。

地景藝術節 千人永安漁港築石滬

2016-09-12

〔記者周敏鴻、邱奕統/綜合報導〕桃園地景藝術節昨天是第一個週日假期,「千人築石滬」也登場,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永安漁港海邊堆石滬、觀賞「永生海」等藝術創作,市長鄭文燦表示,透過大型活動可創造地方的認同、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 「千人築石滬」吸引許多民眾參加。
(記者周敏鴻攝)

    「千人築石滬」吸引許多民眾參加。 (記者周敏鴻攝)

  • 「千人築石滬」吸引許多民眾參加。
(記者周敏鴻攝)

    「千人築石滬」吸引許多民眾參加。 (記者周敏鴻攝)

石滬是利用海岸既有卵石堆疊成長長的堤岸,將漲潮靠岸覓食或洄游魚群的退路阻斷,退潮後漁民就能收取漁獲。鄭文燦昨天也下場堆石滬,他說,新屋區石滬群是有三百年歷史的重要漁業資產,見證先民捕魚的辛苦與生存的智慧,更傳達出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育的理念。

昨天氣候佳,民眾堆完石滬後紛紛沿著永安漁港南岸的綠色隧道觀賞地景藝術節的創作,其中還有民眾開車撞到路旁花圃造成爆胎的插曲,還好楊梅警分局員警適時協助換輪胎,才沒讓交通打結。

桃園地景藝術節另一個展場的八德埤塘公園昨天由「台灣竹樂團」、「淺綠色室內樂團」等樂團演出,鄭文燦表示,過去桃園地景藝術節的黃色小鴨爆掉、月兔燒了,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價值,地景藝術節的真正意義是要呈現人與土地的感情、人跟環境的關係,藉以帶動地方的環境意識與藝術涵養。

鄭文燦也舉日本大地藝術節等活動為例,希望桃園地景藝術節能成為重要藝術品牌,將在地特色、環境保護理念等充分凸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